吴建民:如何当好新闻发言人

如何当好新闻发言人

作者:吴建民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曾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

细说三个问题

刚才请5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志作了发言,我发表几点看法。

从这几位同志上台的举止、姿势来看,给人总的感觉是比较从容的,这是好的。发言人代表了官方的形象,走上台也好,讲话也好,整个气势应该是比较自信、从容的。刚才有的同志评论说有的嗓门高了一点,我赞成这个意见。为什么呢?中国人讲话喜欢大嗓门,但你看电视上比较成功的一些讲话,嗓门都不是很大。嗓门一大,涌血一多,形象就有一点受影响。讲到激动的时候当然要激动一下。我在联合国就人权问题和美国人吵架,他伤害到中国人头上了,这个激动是可以的,但是平常陈述时过分激动则不是太好。

这几位到底是政府里挑选出来的,没什么准备,基本上讲得成形。有什么毛病?我今天着重给大家讲的是毛病。

第一,没有研究讲话的对象。你们可以把讲话录音变成文字仔细研究,这些

讲话很大程度上是给领导的汇报,是给中国人讲的,没有针对外国人的特点。他的讲话里有很多口号,我随便举个例子:“这里是投资兴业的热土。”译成英文是什么?发言人必须考虑,译成外文是什么?中国人听起来非常豪迈,但译成外文是什么,并不太清楚。“热土”,有的地方直译成——“hot land”,这个是什么意思啊?人家并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对对象研究不够。这是一批外国记者,他来到中国,虽待了一段时间,但这些记者长期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受舆论环境的影响,对我们是有一定成见的。记者的成见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宣传”的英文叫“propaganda”,现在在欧洲、在美国,是“说谎”的代名词。恕我直言,中宣部后来发了一个文件,把它的名称译成“Department of Publicity”,对此我是有意见的:“Publicity”——广告。中宣部变成“广告部”了。1991年江泽民主席会见卡特总统时我在场,当时我在新闻司。江主席问他:“我们的‘宣传’翻译成什么比较好?”他提了两个词,第一个叫“information”,就是“消息”,第二个词叫“communication”,意即“沟通”、“交流”。我倾向于“communication”这个词。后来我又问过一位领导同志,我说为什么不用“communication”?当时人们有一种印象,认为“communication”是“交通”。这对英文的理解还有点停留在过去。白宫负责新闻的叫“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完全是对外沟通交流的东西,大家都懂,他是白宫的新闻处长,不是白宫的“交通处长”。国外大众传媒都用“communication”。

我再回到正题来讲,你发言的本事,就是让对方听起来认为不是宣传,而是提供信息,这是一种艺术。怎么能够划清这个界线呢?我们现在的很多讲话,国内听得懂,国外听不懂!我们的很多东西讲得很大,成就是很大,但别人觉得你这是一种宣传。我要使人家感觉不到这是一种宣传,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信息,有内容。

这里有几对关系,我觉得要处理好。

第一对关系,就是“虚”与“实”的关系。你们这5位同志的讲话录下来变成文字,“虚”多“实”少。所以我赞成广东这位女同志的发言,她一上来就讲,广州在17世纪,在世界十大城市中排名第四。这个信息外国人不一定知道。我觉得你们现在讲的很多东西,就像给领导、老百姓作报告,这些记者是来采访你这个省市、地区的,是来了解经济情况的。如果报道出去,商人来投资,能不能赚钱?这是他们最关心的。5个人的讲话,没有人举一个例子。这就是“虚”和“实”的关系。我处在你们的位置就要讲,我这个城市,从1978年到现在,GDP 年均增长多少?外资进入年增长多少?我在法国每年对外讲话50次左右,我有很多数字,数字是必要的,虽然有些单调,但很说明问题。从1978年到现在,整个GDP年均增长多少?每年对外贸易增长多少?外资进入多少?我希望你们能把具体数字结合进来。据我了解,1979年到1989年,外资进入中国的是180亿美元。

1990年到1995年,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以来,进人中国的外资是l118亿美元。从1995年到2000年进人中国的外资是2130亿美元。这说明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在加快。具体到你们省市,你们可以讲出一些数字吗?1979年到1989年是多少?1989年到1995年是多少?1995年到2000年又是多少?然后就讲,为什么会加快?外国人很关心投资环境如何。刚才一位同志讲,我这是“一站式”服务,这很好。朱基同志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一个印章就解决外商来投资的所有问题。外商赞扬他是“One chop mayor”——“一个图章”的市长,在国外的形象是很好的——有效率啊!一个图章盖下去就行了,一站就解决问题。

投资环境好,好在什么地方?第一,法律要完备;第二,我有什么成功的例子?我在国外有好几次发现,很多国内省市代表团到法国去,我作为大使坐在一旁听讲话,我就感到“虚”多“实”少。外国人喜欢听的东西都像饺子装在茶壶里一样倒不出来。耳边风的东西太多,听不太懂的东西太多,不懂外国人的心理。你可以举个例子,投资环境为什么好?外资进入为什么加快?有什么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讲话中没有几个同志举了例子。有同志说了游客的数字,我就想,你杭州黄金周一下来800万人,窝在那里,旅游还有兴味吗?不是人越多越好。巴黎一年几千万游客,大概有3000万,但你到巴黎没有觉得满街都是人。但在杭州,前两天车都开不动了!要想吸引游客,你这个数字能不能说明问题?要了解外国人的心理和忧虑:法律的环境怎么样啊?法律框架怎么样?能不能说是“法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你说你这个是法治,有多少规定,有什么问题可以有法可依?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外国人还担心什么问题?我在法国好多人问这个问题,中国怎么保护知识产权?他有很好的技术,但中国人模仿,你说他敢来吗?我总结出的毛病就是研究对方心理不够,虚的多,实的少。

第二,发言人时间的使用,应该以分钟来计算,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怎么提高呢?我讲只给你们10分钟,不能长篇大论。你们要研究怎样用几句话把大家的兴头调起来。这不是本事?人家知道的情况你不要多说。刚才沈阳的同志讲到他的三大优势。仔细推敲,首先是地区优势,即地理位置。门类齐全,当然有的时候是优势,但有的时候不一定是优势。你说把3000个烟囱拆了,他也可以理解为国有企业关门了!他不知道的东西要多讲,知道的东西要少讲。记者来采访,一般要做“家庭作业”,事先看一点材料的,所以你不要讲他都知道的东西。刚才浙江讲民营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比如我们的义乌有很多小商品市场,商品交易额在全国各大市场中名列前茅。到底是多少?全国有多少市场?你在讲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具体。义乌发展很快,它聚集了全国多少小商品?向国外销了多少?这些东西是具体的,他不一定知道。所以他知道的东西要少讲,他不知道但感兴趣的东西要多讲。

第三,讲话的长与短。刚才福建同志讲福建的“5个字”,有一定特色。因为长篇大论的讲话,人们最后记住的总是很少的,他总是要想办法使长变成短。

如果你们有这个本事,能把你们省市的优势,由很长的东西变为几句话,然后再发挥,外国人听不懂的话、套话基本删除,这样效率就提高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听到一种说法,就是有的新闻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开场白时间很长,提问题时间很短。有人还认为这是一个好经验,因为这样一些刁钻的问题就提不出来了。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呢?我看不一定。谁也没规定记者招待会一定要举行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我在联合国前后干了13年,联合国发言人招待会讲完后,有问题回答问题,没有问题就完了!白宫和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也是这样,而且时间都很紧凑。我们呢,有的时候很长,一长就烦哪!记者这个人群是特殊的人群,你不能小视,因为记者背后有千千万万的听众、观众和读者。所以发言人要想办法争取记者的一些好感。如果讲的很多实际情况对他有用处,他可能就会有些好感。所以在会见记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关于称谓问题,我们有些人一上来就说“记者朋友”,但我在国外没有听称记者为朋友的。在法国,“朋友”两个字很重的。在我们中国,见了两次面就叫“老朋友”,这在法国人听起来要皱眉头,好像朋友非常“廉价”。过去我在新闻司的时候,有的处里写报告到我这里,写这个人“对华友好”,我统统删去,他凭什么对你友好啊?不一定啊,关键要看你怎么做工作。我觉得对记者的称呼问题,“女士们、先生们”就够了。中国人的称谓非常累赘,一上来就“尊敬的某某某、尊敬的某某某”,8个“尊敬的……”下来,3分钟没有啦!在法国开会,人家说“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就开始演说,开门见山。对于称谓问题,我主张要有一定的改革。现在很多地方包括外交部还一上来就“尊敬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前苏联传来的。你到联合国去开会,并没有很多累赘的东西。

要研究记者

你们在用任何数据的时候,讲任何材料的时候,都要考虑:对外讲的,对中国人是好的,对外国人是不是好东西?你们要考虑这个问题,就是要研究对象,研究记者的心态。刚才有同志讲,每4个人戴的领带就有一条是浙江的,中国人听起来当然很高兴。但外国人会不会有一天对你进行反倾销啊?

发言人发言的对象是记者。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懂得记者的特点。记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记者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找新闻。中国记者有时候叫他报这个东西他当然不得不报;但在外国记者看来,标准是,是不是新闻“news worthy”。记者是找新闻的。所以你们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时候,给他们什么新闻,这一点很重要。不是新闻的东西,多讲也白搭。在他看来,两三句话就是一个新闻,不一定是长篇大论,所以要研究在他们脑子里什么事构成新闻,要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记者对时间的利用特别在意,有一句话叫做“新闻是贬值最快的商品”,这话很有道理。这个消息,第一个人报了,第二个人再报就不是新闻了。所以时间的效率特别重要,他没事报就最烦了。我看到一篇报道,我们一位领导同志一篇讲话,已经发了中英文稿,结果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他又把这个讲话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完了用英语再念一遍。下面就大声讲话,根本不听你的。你说这个东西有什么必要?所以开记者招待会,时间要掌握好,不一定越长越好啊!1991年9月,当时我在新闻司,基辛格对我说,接受记者采访讲话不要长。他说他在

担任国务卿时,每天接受美国几家大的电视台记者在黄金时段的采访,就3分钟。我说为什么不能长?他说,长了,给记者选择的余地就太大了。你想要他报出的东西他不报了,你讲的其他的话记者报出去了。你讲5分钟的话,他其他两分钟有得选择;你讲3分钟,他必须得报。所以要针对记者的特点——时间观念很强。我们有的时候时间观念不够强,跟他们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记者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当时我在新闻司,我们批准了7家韩国的新闻机构来,包括一家电视台。韩国大使就跟我讲:“我已经闻到其他几家电视台厮杀的血腥味了。”就是这样,他要找新闻,时间概念特别强,竞争得非常激烈。所以我们在做记者工作的时候,要掌握这些特点。过去我在新闻司时到地方去,地方同志跟我讲,记者来,好吃好喝,送礼品,要他们多给我报一点啊!他会报吗?不一定,并非好吃好喝记者就多报。1993年江主席出席APEC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时候,我们就找了一家——CNN,他非常高兴。其他都想要啊,英国也想要,美国的其他电视台也想要。条件是什么?你得在黄金时间播出来,你得全文播出来,不得删节。对方统统接受了。这就是掌握了记者要消息的特点。江主席第一次在美国出现,他接受记者采访,这是一条很大的消息,你要是请很多记者,他不一定给你全文播出来——别人报了一样的东西,他还报什么?他才不报呢!但若记者看到确实是一条消息,他就要报。

如何开好记者招待会?

如何举行记者招待会?我主张第一开场白要短。我们开场白弄得很长,他不会报。他的版面很有限,电视台时间非常珍贵,所以你一定要掌握这点。开场白不要太长,但开场白要开宗明义,把他的兴趣勾起来,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重在答问。记者问的问题,我回答了,有价值,他肯定报。在记者招待会以前,你一定要想到,记者到你这个省、这个市来,他有什么问题?比如到东北去,记者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下岗问题。这肯定是个消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你说“3000个烟囱”,他把它变成这样一个消息——3000家工厂关闭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他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他关心什么问题。我在新闻司以及在国外期间都觉得人们不大研究这个问题。往往是有一套就讲出去,好像讲完就完了,这个不行。一定要想,他可能问什么问题。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讲,这个报出去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我觉得是重在答问。

第三,讲的话要对方一听就懂。2003年6月1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在会上的发言时间不能太长啊!胡锦涛第一个发言,他们要求3分钟到5分钟。当时锦涛同志讲话,有一句话我们在国内经常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译成外语人家听不懂,“小康”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小康”?外国人听不懂的。但他们懂什么呢?“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这个概念他们听得懂。我们在讲这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个比较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概括,是我们的目标,中国人看得懂。但用具体概念如“2020年翻两番”,外国人才听得懂。我对锦涛同志说,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外国人听不懂,锦涛同志就把这个划掉了。

此外,不要讲过头话。列宁说,真理过头一步就变成谬误!我在国外看到我们的有些宣传报道,心里有些发毛:动不动就是世界先进、世界第一——到得了吗?有谁承认啊?实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在我巴黎官邸的旁边一条街上,有一块

小铜牌,上面说1944年7月17日,纳粹在这里抓走了17位犹太儿童,列出他们的名字,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5岁。这块铜牌没有一句“万恶的德国法西斯”之类的话,但看了之后给人的心灵震撼很大。1944年6月6日,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离巴黎解放没多久了。纳粹就在这个时候,7月17日,把他们抓走,并于7月30日在集中营杀害。这个事实,人们是不会忘记的。而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包括外宣,讲的时候加很多东西,“戴帽穿靴”一大堆,很烦。面对这些西方记者,他烦你这个东西,所以你一定要出一点奇兵。我想开场白如果我来作,我讲一个城市的基本概况,我们现在经济增长有多少?我们现在引进外资多少?为什么发展那么快?讲几条理由,并有例子说明,欢迎大家去进一步了解情况。

第四,既讲成绩,也讲不足。在成绩与不足这个问题上面,我们往往认为讲成绩就是唱响主旋律,讲不足就不是唱响主旋律。我的理解是,这不能说是对唱响主旋律的全面了解。唱响主旋律是要把我们国家的真实情况告诉国外的人。有的时候讲一点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这并非就是不唱响主旋律了。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到上海去访问。飞机在浦东机场降落,降落之后,就在浦东大饭店下榻。晚上也看不清楚,第二天早上,窗帘一拉,四面一看,哎呀,这还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也到不了这个水平啊!然后,见到我们上海市长徐匡迪,他就说:“上海发展得真快啊!”然后徐匡迪说:“你光看到我们好的一面,你没看到我的困难。”施罗德说:“你有什么困难?”“第一,几十万人下岗,这是个大问题。第二,交通拥挤。你来有开道车,你看不见;老百姓上班,是很拥挤的。第三,环境污染严重。”讲了3条,是事实。完了之后,施罗德就对我们的卢秋田大使讲:“哎呀,你们这个市长很了不起,很冷静。这样的人我是非常重视的,他讲真话。”如果说你把这个成绩夸得很大,只要有一点过头的,这个事被人家抓住了,他说你吹牛。这个“实”很重要。我觉得讲成绩和缺点,要实事求是。我们这次三中全会对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难讲得非常实在啊。这个我觉得就很好,感觉是真实的。

第五,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中国人经常注意的是抓大放小,是吧?大的事情,比如说成绩、中央的路线、方针这个是大的,这个要讲,我赞成。但是你们看到了,在实际生活中呢,很多事情打动人的,并不是看上去大的事情。温家宝同志看到欠了一个民工钱,抓了这件事,老百姓反应非常好。这个事没有很多大道理,就这个事情,看上去一件小事,对我们新一届政府的形象很有好处。小事情有时候感动人。

(摘自《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2205761.html,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者:李振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5期 摘要: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我们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规律,它要研究的内容 是博大精深的,更重要的是新闻采访的经验性的东西更多,并且我们要更重要地认识到,采访这个环节不过关的话,我们后面节目的内容、节目的质量也要大打折扣,我们的编辑,我们的后期的所有的工作都会受影响。所以,采访是我们做好我们的日常新闻节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一定要重视。而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关键词:新闻;前期准备;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准备可以提高获取时事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当然要注意一些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真挚地交流,引导话题方向,必要时要随机应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前,我们应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好,是和整个采访工作的成功与否密切相连的。 1 明确新闻记者自身的立场 为了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新闻的纯洁性,新闻记者必须摆正自身立场。由于采访工作的需要,记者应是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长期摆正心态的结果。新闻记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摆正自己职业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避免以“无冕之王”自居以及拿着公众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力为自身谋福利的行为出现。 2 记者采访的心理准备 在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记者自身要调整好心态,做好采访的心理准备。因为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怎样,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言行与才智的发挥。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记者在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采访活动中,不但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由于记者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采访活动时常遇到更大的竞争和冒险。因此,记者在战胜采访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既能调节自己的行动,推动记者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去达到预定的目的,又能控制与制止和预定目标相矛盾的行动。

新闻专业论文选题汇总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是做好新闻工作基础。本文首先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三个要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判断采访对象、营造认同效应、善于引导主题、全力投入采访四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采访技巧,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成功率,圆满完成新闻采访任务。 标签:新闻采访技巧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牢记新闻采访三个要点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采访对象,二是采访方式,三是采访目的。 首先,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大家都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采访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员工,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情况采取合适的采访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记者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记者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不同。 第三,采访的目的就是寻找新闻线索,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既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否则被采访对象将会感到迷惑不解,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以上三点,是新闻采访中最基本的技巧。具体来说,采访技巧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熟练掌握运用采访技巧

浅谈如何搞好新闻写作及新闻策划的体会

浅谈如何搞好新闻写作及新闻策划的体会现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消防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从十一小点谈谈新闻写作及新闻策划的体会。 一、新闻报道也是战斗力 新闻宣传工作是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防火、灭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消防部队舆论阵地建设,反映消防工作的伟大进程,营造全社会消防舆论环境,是消防部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客观要求。 新闻报道不是一件小事,好的稿件会鼓舞官兵士气、增强消防部队战斗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新闻宣传工作是消防部队一项特殊的工作,又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有着特殊的要求:就是紧紧围绕部队党委的工作意图,结合部队开展的工作做好宣传报道。因此,政治性要强,要严格地遵守纪律,特别是做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不该泄密的不能泄密,对于审稿,就是要坚持?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这是硬规定。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站在消防部队党委的立场考虑问题,坚持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代特征、体现消防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要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激发消防部队上下的创造力,着力营造有利于推动部队科学发展、促进

部队和谐的舆论氛围;准确全面阐释部队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官兵间的良性互动。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要注意改进报道方法、创新报道形式、以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新闻宣传报道更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 二、新闻的定义和六要素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阐述开来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和传播。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2、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如何/结果)的报道。5W 1H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大家知道,一篇新闻报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是事件本身,其它五个要素都是围绕事件在讲述、在补充。最后出现的是结果,有些新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新闻系列报道的单篇新闻,所以1H有时有,有时没有。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上官志春 新闻角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额闻的立意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 一、抓好新闻的立意角度。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在立意时要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此,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紧扣受众心理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个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引导性就无从谈起。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来,并使立意角度与之紧扣。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功夫。 二、抓好新闻的选材角度。要使新闻素材与报道的主题相吻合;要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 三、抓好新闻的表现角度。表现角度的选择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要扣住新闻的本质。不能因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报道要形式新颖。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要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情况下力求形式的新颖.不能为讲究形式而损害主题和内容。其次是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新闻传播者应该着力探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鲜的东西,而新闻的性质又要求报道不断给受众以新鲜感。这样一来,就给新闻传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创新的要求。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转变一个表现角度,换一种手法来写,就可以写出不同新意。 新闻采访角度为王 杨宏刚 前不久鲁豫主持的一档谈话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当期的嘉宾白岩松。出于对《新闻周刊》及白岩松的喜爱,我这个很少看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人也破天荒地静下心来聆听了一个内蒙汉子的电视情节。 由于自己多少也算是一个电视人吧,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阐释上,别的内容没有太多印象了,只记得当他和鲁豫在探讨做新闻节目的得失时讲了一个观点让我过耳不忘,他说:“所有新闻归结到一点就是两个字——角度”。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当时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于是信马由缰,想到了自己从事电视新闻采访13年,对于角度的思考确是少有问津,于是开始思索起这“角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取向或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选择新闻角度的过程,就是通过选取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采写和报道;而选择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不同,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 新闻角度一般分为采访角度、选材角度、选题角度和表现角度,在电视报道上还包括拍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巧。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 一、针对新闻性选角度,体现时代特征。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每年都会有一些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出台及部署,当这些政策措施出台时,新闻媒体均会进行大量的宣传。其中,有的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新闻,既没新意,也没特点,把新

新闻专题策划书模板精编版

新闻专题策划书模板精 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闻专题策划模板 例1。“海大火灾门”新闻专题策划书 一、选题分析: 1、题材分析:海大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具有时效性、接近性。对其报道动作要迅速,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为受众传达最新最全的消息。 2、角度分析:在报道这次火灾事件时,媒体工作者要客观、全面,不要成为某一方的代言人,其中包括学生、受害者、相关领导干部、官方代表。在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对事件的跟踪报道,反思高校学生用电与学校限电的矛盾,捉住事件新动态来突破揭示事件的本质。 3、深度分析:这一类的高校火灾事件并不少见,为什么会屡屡见于报道。背后透漏的是什么?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不善与失败?高校学生的安全隐患到底有多大?……我们设置本专题的目的不是报道海大的这次火灾本身,希望透过这次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各高校应该引以为鉴,对存在于校园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要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防备工作。二、内容分析:本专题暂分为6个部分。 最新报道:采用追踪连续报道,以时间为维度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当前状态、未来趋向以短消息或通讯形式展示。在首页,每条消息以标题的形式展示。 事件细节:以文本的形式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发生了什么等新闻要素显示在专题首页,方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 新闻图集:把与此事件有关的具有新闻性的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专题首页。 视频报道:放置海大媒体对这个事件的视频报道。 类似事件:以高校为维度,将类似的新闻突发事件有选择性的放在专题首页。以图片加核心提示的形式链接下一级的新闻。 高校领导态度:收集一些针对发生火灾这一事件,一些学校领导做出的回应,发表的意见和做出的决策。还可以包括相关教育部门的态度和应对方案。 讨论区:讨论区分两部分,一个是‘评论’专栏,一个是‘灌水区’。‘评论’可以链接到与此事件相关的博客、评论文章等,‘灌水区’是浏览此专题的人留下的言论。讨论区为受众提供的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以意见态度为维度,受众可以对当事人的态度、相关领导部门的意见、社会反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等。 三、版面分析: 专题栏头的设计选择一张火灾现场照片做背景体现本事件灾难性。栏头采用的图片要准确、客观传达沉重的情绪、体现反思的情怀。栏头的文字用单一的黑体字。 四、形式设计: 专题的首页版式是“日”字型形式。栏头的左下方是‘最新消息’栏目;最新消息的右边是‘事件细节’;‘视频报道’在‘事件细节’的下方;‘新闻图集’是由小幅图片组成的,以通栏的形式放在整个专题的中间。‘类似事件’位于版面的左下方;讨论区在版面的右下角. 五、专题的实施和运作: 网站工作组要多次讨论和分析,然后写出最终的实施方案。各组各单位成员按既定的分配任务做好手头上的工作。每三天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大家说说工作进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播音与主持艺术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该选题的背景从大了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时政新闻横跨的政治和传媒俩大领域,对于时政新闻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只从政治方面作为切入点,它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关键点。从小了说,对于学习传媒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或者有的根本就不敢去触碰与高平台相关的新闻报道。因此对它的研究与探索一直落后于其他类型的传媒领域。前人对时政新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业务层面,而且大多从宏观上去阐述。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弊病不少,显然有一些不被受众所乐于接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抓住领导活动、会议新闻以及监督性报道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传播功能。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又如何提高政府权威性、服务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传媒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准确、鲜明、生动地更好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很好地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我想通过自身的工作心得试着解决以上问题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正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时政新闻的采集、编写、编辑、播报整个流程的比较。结合我在工作单位的实习心得对时政类新闻的报道流程做一次总结。并根据我国的时政新闻发展方向对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做一些新的探索和研究。以改变其原本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的固化模式。使时政新闻媒体发挥更好的上传下达作用。真正地成为老百姓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时政新闻媒体的共性与我国时政新闻的特性。其次结合工作单位实习情况分类罗列详述当前时政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形式。其中分为政策颁布、时政会议、新闻发布会、领导相关活动。最后总结当前时政类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方式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优缺,探索修改方向。 论文提纲: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

浅谈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与操作

浅谈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的 选题与操作 [本文提要]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要着重揭示教育领域的现象、话题、事件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其深度体现在: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解开对于教育问题的疑惑,反映教育发展的趋势,引导民众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改进教育。教育新闻深度报道主要选题包括社会热点、教育现象、敏感事件、争议话题。社会热点选题要注意独立思考。教育现象选题要注意用数据说话。对敏感事件的追根求源要注意逻辑性。对争议话题切忌滥用专家。[关键词]教育新闻深度报道选题操作 在很长的时期里,教育新闻还不是新闻各类题材的一个独立种类。直到近几年,随着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与关注越来越高,教育新闻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类,与农业新闻、经济新闻、法治新闻、社会新闻等,受到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视与研究,同时在服务民众、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也正是在不断满足民众对教育信息的越来越高的要求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报道形式。 对于深度报道,《1988年中国新闻年鉴》这样概括:“追求单一新闻事件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趋势,以促进读者对社会现状与发展形式完整而深刻的认识。”1(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张志安主编)。复旦大学张志安在总结深度报道30年时用“启蒙”、“监督”“多元”来概括深度报道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从他梳理的近30年中国的深度报道来看,其主要表现还是通过深入采访还原事实真相,从而实现社会启蒙与社会监督的功能。就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深度报道并非某一种特定的文体方式,而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消息和一般的“纯新闻”文体,更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对于教育新闻来讲,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任务在于,着重揭示教育领域里的现象、话题、事件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其深度主要体现在: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解开对于教育问题的疑惑,反映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更接近新闻事实真相的报道,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引导民众透过教育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改进教育。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的主要功能就是解释、分析、解剖、揭示,从而达到释疑解惑、启蒙监督的目的。 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与操作好比打井的选址与钻探,活泉就在地底下,既要找准打井的地点,又要懂得合适的方法,否则是很难挖掘到教育深处的活泉的。这活泉,不仅仅是事实的真相,还有理性的思想、专业的预测,从而使读者的认识通过深度报道而达到“完整”、“深刻”。 深度报道以什么作为选题,与深度报道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深度报道要揭示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就决定了它的选题应瞄准那些具有较复杂的背景、较深层的原因、较多变的趋势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有进行深入采访报道的必要,从这些事件确实也能挖掘出一般人难已了解的事实的真相、新锐的观点、超前的预测。这些选题包括:社会热点、教育现象、敏感事件、争议话题等。 社会热点:注意独立思考 教育方面的热点事件因其受关注度高,信息量大,读者往往已不再满足于对热点事件的泛泛了解,渴望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是已成为社会热点的事件,可以以此为选题,探访热点事件背后的社会深层原因与时代背景,引导读者在社会全局下认识社会热点。还有一

浅谈如何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报纸新闻编辑应该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树立策划的意识,从新闻的栏目、选题以及版面的策划等方面都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洞察读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新闻市场的动态,利用个性化的表达赢得新闻市场。 一、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编辑理念 新闻编辑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让更多的读者尽快了解相关新闻事件。作为新时期的报纸新闻编辑,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报纸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就需要报纸新闻编辑不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写作意识,精心编写各类新闻事件。首先,作为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要严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地了解我国政治方面的发展动态,利用各种正面新闻事件的传播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对报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要明确各类新闻事件的编排方法以及采编任务的安排;其次新闻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能力,要掌握各类新闻事件的处理方法,要保证编辑的新闻事件符合读者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新闻报纸编辑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创新自身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完善报纸新闻策划工作 通常情况下,报纸新闻的策划主要包括三方面:栏目策划、选题策划以及编版策划,要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应该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栏目策划是报纸给予读者的一个重要印象,针对报纸各栏目的分类需要对稿件的类别进行分类,将同属一个类型的文章归为一个栏目中,这样便于读者的阅览。并且编辑要对每一份新闻稿件的质量严加审核,稿件质量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如果稿件质量不过关将会严重影响报纸的发展。第二,新闻事件的选题策划,对选题的策划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要选择一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稿件,同时报纸新闻编辑还应该对大众化的新闻热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点评,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路中。此外每一个报纸新闻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报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社会热点的点评激发读者的共鸣。第三,新闻的排版要尽量地采取一些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排版风格,排版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变的形式或者是读者比较心仪的表达形式进行阐述;并且排版过程中要尽量的突出栏目的风格和版面特色,保持各版面的协调统一。 三、采用个性化的报纸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个性化的标题是新闻事件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是报纸标题的个性化仍然要切合实际,不能过于浮夸。做到个性化报纸标题的要求需要实现题目和文章内容的一致性;标题必须要保证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文章的整体思路;标题的选择还应该突出亮点,应该是对整篇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同时,标题的设定还应该生动活泼,要尽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只有这样的新闻事件才能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在制定标题时应该注意各新闻事件的种类,如果是一些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标题的制定就不能生动活泼,而应该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只有真正的掌握好报纸新闻编辑的基本思路,才能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四、美化报纸的版面 报纸版面的设计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根据各报纸性质的不同量身定制,比如:娱乐报纸要生动活泼,而政治性比较强的报纸的版面设计则需要严肃一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应该善于观察,要通过多方面的交流拓宽自身的工作思路。通常报纸版面的设计要以报纸内容为基础,不能将版面设计的过于夸张,设计的版面应该贴近群众,要符合大众的眼光。但是版面的设计一定要具有美感,各种图片或者是文字的设计要充满灵动感,要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味。此外,版面的设计要具有自己的个性,要和市场上的其他报纸有所区别,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的传媒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要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需要编辑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并完善报纸新闻的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