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典型案例2

因材施教典型案例2
因材施教典型案例2

2010-2011(上)因材施教典型案例:

彭艳玲

一、指导思想:

班主任抓好学困生的教育,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班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每位老师都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让思想教育和学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做一个阳光、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因材施教是一位教师成功的标志。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懂得教育学困生转化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

二、典型案例

通过实际观察,陈显飞行为表现如下:

1. 看上去很守纪律,是个听话的学生,但是学习态度很差,有时作业甚至不做,对待学习没有明确的态度。

2.家庭环境影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3.生活自理能力差,经常受别人的欺负。在争吵中得不到理解,就会拳脚相加,自己气得咬牙切齿。

4.家庭不富裕,衣服不合体,经常受大家的歧视。

心理分析:

1、有上进心的愿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

2、自尊心强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

3、好胜而又不能取胜的矛盾。

具体措施:

1.经济帮助,感化心灵。

让学生了解他的家庭,母亲精神不太好,只有父亲家里家外忙,所以他说话都比一般孩子晚,“同学们你们都比他幸福,我们每人都帮助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感谢大家的。”孩子们慷慨解囊,有的拿来自己的衣物,有的带来课外书。这是一缕阳光,使其在集体的温暖之中感化冻结的心灵。

2.发现闪光点,积极引导。

“陈显飞,上课时眼睛总是盯着黑板,我相信你一直在认真地听课,虽然你动作有点慢但每次做的题都是认真书写,我相信你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遇到较简单的问题,多给他机会,“同学们,别着急,仔细听他的发言,他一定能做出来。”作为

班主任我十分谨慎地把握把握好分寸,有抑有启,以启作结,注意一定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激发学困生的自尊心。

3.经常与他沟通,释放心里的压力。

大课间,我总是把他叫到自己的身边,问一问,最近爸爸有没有给打电话,同学之间相处得怎么样,经常和谁在一起玩。这样,大家也都围过来,一个个探着小脑袋,看见他和同学们相处得隔阂消失了,我也欣慰地笑了。

4.无私的帮助,是他进步的源泉。

同伴的力量是很具有影响力的,他是一名住校生,正巧我班住校生张萌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而且热心肠的同学。每天都帮助他辅导功课,渐渐地他的作业能交上来了,从逃避到积极地去做。但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我也时刻提醒他,“不要放弃,大家都来帮助你。学习一定是越学越会、越学越有兴趣。相信自己。”自尊心的驱使,使他的好胜心得到一点满足,自己就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后进生形成不是一天的功夫,对他的辅导也不可能朝三暮四,这里需要所有的人都加入这个爱的行动,他们的点滴进步的源动力是老师的博爱、同学们的尊重、自己的悦纳,进而通过不断地感受自己的进步,激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恩,对学习的兴趣,必定会除去心中的阴霾,和大家共享蓝天下的阳光。我们深深地感到走进孩子的心灵,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篇一: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2009-2010上学期刘万海 一、指导思想 “因材施教”也就是实施因材教育,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艺术魅力,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次能够在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今天更好的呈现给学生,随后使得我们的学生有更大地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首先,我们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对于所谓的“学困生”们也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但是,他们又缺乏吃苦的精神,将学习当做一份苦差使。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我们教师就要时常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其次我们要把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要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2009年9月2009-2010下学期刘万海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实现,又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差别地进行教学。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一致的。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我国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精神,不容许只注重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也不容许放弃对差生的教育、帮助,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当前坚持因材施教既是适应学生心理、身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情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结合体现了对所有学生要求的统一性和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关系。 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宜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要教好全体学生,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而不是教好一部分学生,放弃一部分学生。 ②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必要的教学制度。增设选修课,举办各种课外讲座,成立多种课外学科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有可能依据自己情况参加有关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③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教学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又要重视在集体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各类学生的个别指导。“个人的发展同集体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论学生成绩怎样,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反映迟钝者激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答问,敢于争辩;对口头表达欠条理者,多给以复述与发言机会;对注意力易分散、不专心者,多施以暗示,培养其自控能力;对学习感到过于轻松者,增加其作业的分量和难度;对能力强态度马虎者,给予难度大的作业,严格要求其精益求精等。 ④在个别指导中应特别注重对差生的帮助,对待差生不宜仅仅盯住考试成绩的分数,也不限于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疑难,更重要的在着重帮助他提高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2010年3月因材施教工作总结 2009-2010上学期刘万海 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面向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现就本学期的因材施进行一下总结: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

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仁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 把仁字拆开,就是二人之意。因此仁字的范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仁的含义应当从人们的交往中探询。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部分行为是由心灵所触动而后发出的,如喜而称赞人,怒而打骂人。这与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为有迥然之别(如饿了要吃饭,冷要穿衣服,这些行为是由意志支配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就是论语中“道不远人”的意思。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只要人们想要仁,仁就会来。这告诉人们,仁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论语里只有一处说到:仁者爱人。只是单单一个爱字却并不能说清仁的全部含义。如果仁只是爱,那么论语与其他那些上纲上线的道德文章就并无两样。但除了爱人之外,孔子再也没有对仁做出综合性的论断,他所说的仁是“克己复礼”等等解释都是针对弟子们的弱项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对仁字的哲学解释。

因材施教案例分析

因材施教成功案例分析 一、“因性格施教”的成功案例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案例: 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动不动就伤心落泪。小明的父母知道不能对儿子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一次,小明因粗心造成丢分,父母十分痛心,却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拿出卷子,帮小明一起找原因,并且劝告他以后考试时要细心,做完后要认真检查。还告诉他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讲述有关的人物故事。小明在爸妈因材施教方式的培养下,愉快地吸收着知识,开心地学习着做人的道理。 分析: 有的孩子敏感多疑,有的孩子争强好胜,有的孩子懦弱退缩,有的孩子勇敢坚强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圣人因材施教典故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因此作为教师因充分了解学生,以此为基础,采用不同方式教育学生。二、“因个人的天生禀赋差异而教”的案例 案例: 小山是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同学称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的各项体育成绩在班里都是第一,而学习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在如今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下,小山的父母却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体育好的孩子同样有出息,所以,他们总是鼓励小山发展体育强项,让孩子把长处尽量发挥出来。 一次,在小山参加学校运动会,报名的各项比赛又都拿第一时,父母鼓励他努力锻炼,以后考一个体校,将来进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小山知道自己天生脑子不太灵活,因此有些自卑。父母激励的话语增加了小山的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北京100091) 摘要: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 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 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601(2006)03-0014-03 《论语》一书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 的思想体系化和科学化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思想的时代价值,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着一定借鉴作用。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识,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惯例,在长期私人讲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因材施教” 这一术语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才提出来的,但是孔子一生实践教育,在世界上最早、也最成功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且卓有成效。在孔子的门徒中,“德行: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这些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也代表了他教育理念的成功:因材施教,成就精英。 在《论语》 一书中,孔子运用这一方法的事例是相当丰富的。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冉求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这里的“进之” 和“退之”就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又如在《颜渊》 篇中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收稿日期:2006 ̄03 ̄13 作者简介:韩宝江(1972-),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一级教师。 第24卷第3期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Vol.24No.32006年9月JOURNALOFTAIYUANINSTITUTEOFEDUCATIONSept.2006 14——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蔡家畈小学何云利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应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在教学中要针对学习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教师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

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但有些人总片面地以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之间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加之由于社会传统的性别偏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相比之下,许多教师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然学生的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教育原则。只要遵守这项原则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练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doc

因材施教助学帮困的典型案例 因材施教助学帮困的典型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对于以班级来说,只有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 实现学习成绩的进步,才能有助于班级整休的进步和和谐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解决,那么他会一方面演变成影响班级管理的“问题生”,形成对班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影响其个人的氏远发展,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素质教育所不能允许的,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讲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因材施教,实现其人生的转变, 对班级管理的提高、学牛的健康成长、一个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一)案例: 李旭,是我班的一名学生,家在城里住,是典型的学习困难的“问题生”,其主要表现在: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非常的不端正,口制力差,没有什么好的学习习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当然学习成绩差的就没法说了。自从我给他担任班主任以来,一年的时间内,上课迟到无数次;课堂上不是睡觉, 就是打闹、说话,甚至是在课堂上起哄和顶撞老师;课上没精神,课下异常的“活跃”;作业和讲义从来就是两个字“不交”;脾气暴,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不服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 (-)原因分析: 我认为,造成现状的原因有四:一是,家长的原因:给孩子定位低,过分宠爱孩子,从小没有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自制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缺乏信心;三是, 社会原因: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四是,老师和学校的愿因:没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

因材施教,造成问题挤成一团。 (三)解决措施: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主要是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与家长深入交流(家访或是家长到校),争取对我班级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在原则上的问题,不退步,不扯后腿,让他没有后退之路。 2、严格要求,用“爱”感化。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上,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特别上面提到的问题)严格要求,规范其行为,有吋来点“硬措施”,让他知道违纪的“严重后果”,形成对其不良习惯的“强势”;经常寻找机会与其交流,跟他谈社会、谈人生、谈身边他感兴趣的事情,建立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感, 让他感受到来口于老师的关心和爱(特别是他遇到“难题”时积极地给与帮助和理解),老师的管理是为了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健康的成长,而不是与他作对。 3、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建立其个人成t档案,及时疏通他的心理障碍,帮助其形成了健丿隶的心理,增強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其学习态度。 4、利用其自身的“闪光点"帮助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英语学习和音乐学习方面有着“闪光点”,于是我与英语老师和音乐老师联系,对其进行特别的辅导。在英语方面,老师利用自习时间帮助其补课,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让他认识到了学习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只要努力和肯学,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鉴于音乐方面的特氏,在我的建议下,选择了学习音乐,让他看到口己考大学的希望。及时的抓住“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利用班级课外活动(歌咏比赛)和学校活动(元旦晚会、五四青年节等), 展现其音乐的特长;鼓励他从感兴趣和相对容易的科目入手,根据其特点布置“特别的作业”,并给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各科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让他在和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不断增强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5、与任课老师和班级学生,形成“合力”,共同创造科学、向上、和谐的班级文化、班级理念,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和井然的班级秩序。让氛围说话(在和谐和充满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号:2008074007 姓名:常方园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因材施教案例分析知识分享

因材施教案例分析

因材施教成功案例分析 一、“因性格施教”的成功案例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案例: 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动不动就伤心落泪。小明的父母知道不能对儿子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一次,小明因粗心造成丢分,父母十分痛心,却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拿出卷子,帮小明一起找原因,并且劝告他以后考试时要细心,做完后要认真检查。还告诉他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讲述有关的人物故事。小明在爸妈因材施教方式的培养下,愉快地吸收着知识,开心地学习着做人的道理。 分析: 有的孩子敏感多疑,有的孩子争强好胜,有的孩子懦弱退缩,有的孩子勇敢坚强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圣人因材施教典故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因此作为教师因充分了解学生,以此为基础,采用不同方式教育学生。 二、“因个人的天生禀赋差异而教”的案例 案例:

因材施教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从学生现状和需求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情感特点、个性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发现并发展学生强势智能,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因材施教的涵义和意义及其理论依据,并对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因材实施理论依据实施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涵义及意义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如都按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 当前国际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这种较量不是体现在战场,而在课堂,在于当前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由于学生先

天条件及后天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决定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想同一标准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的教育,但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走不同的适合其发展的成功之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对成功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是我国古代的孔子。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①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②,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的确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③,“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④。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⑤,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⑥,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⑦。在孔子的教育下,其弟子大都各有特长,身通六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⑧正因为孔子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应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丰硕教育成果。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是中国几千年教育家所推崇的教育方式,也是如今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坚持的教学方式之一。今天“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它是指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首先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记忆、兴趣、爱好、注意理解能力、知识的储备和努力的程度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学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班集体教学上,同时应善于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 其次面向学生大多数,使学习的深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教学必须从大多数学生出发,对学生的进度,既不能估计太低,降低要求,放慢速度,影响培养规格;也不能估计过高,内容过难分量过多,进度过快,完不成教学任务。 第三注意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如组织各种校外活动、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针对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总之,因材施教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名智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针对全体学生,教师对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层次。针对个体,教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努力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 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 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 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为学生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 礼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 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篇一:《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论及教育问题,都饱蕴着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意思是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还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我在读《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联系到自己所研究的学困生曹海,从而更加的深入的研究曹海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学习困难的内容,曹海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等等现象。又把曹海在上一个学期每个单元里出现的学习问题,学习困惑,对他有那些应对的策略,都一一写了下来(在课题博客上),做了系统的分析。这样使我自己对三年级教材、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有了深入研究,也改变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会让下一步教学更加的优化。 篇二:《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十二种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十二种方法》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首先,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认同因材施教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师生关系上“目中有人”,教师才能因材施教。美国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就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的教学方法。”18世纪末德国出现的泛爱主义教育流派在教育中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特性。因为较好得做好了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因为厌学而逃学的孩子相对也较少,西方教育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再成功培养其创造力。所以,到了大学时代,当中国的教育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西方的教育却正是如日中天的黄金时代,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学真的大有所成。”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教师劳动本身就应充满创造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就要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 范洁梅 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 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

浅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摘要】“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这个教学原则。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因材施教的概念、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要求等几方面加以分析,粗浅地论述了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施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教师施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古之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身通六艺,却各有特长。史实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门下诸多栋梁之材。 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材”增加了“才”的内涵,变成“因‘才’施教”,这个“才”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纵向上有高低之分;第二,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横向差异。两相比较,古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而现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具有相同之“才”。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因材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字词解释: 斯:那,指鼓励的话。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如之何:怎么可以。也:是否。兼人:好勇过人。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由:指子路。赤:即公西华本人。求:即冉有。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概述: 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因材施教: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

因材施教的现状

浅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归朝威峨小学罗建娟 [内容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文章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性加以分析整理,提出因材施教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大自然的美,美在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物种生命、生存、生活的多样性会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和谐快乐。从大自然的美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 在每一个“自然”的班级里,总是存在着爱好不同、性格不同、成绩不同的的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即“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一个人的成才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育,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来满足,所以因材施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应该让所有的教师、家长掌握的育人方法,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社会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各方面人才 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但大多数人的眼中只把大学毕业、做白领的或行政干部的当做“人才”,忽视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一个大楼设计得再好,建设起来是需要广大的劳动者去完成的,建设者的能力高低是决定大楼质量的所在;好的设计蓝图要有好的实施人员才能完成,两者缺一不可;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工厂又招不到高素质的工人,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教育部门出的“产品”,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也不甘于做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学的专业也不对口,使很多教育资源白白的浪费。 二、教育体制不能为因材施教提供平台 大学扩招以后招收的学生以文科居多,理科偏少,导致了大学生毕业以后“能说的多,能做的少”,市场上的需求是“能做的为主”,即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而不是大量的白领;大学扩招后,导致了技校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萎缩,招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