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烈山区蔡里初中张艳

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我们的学生平日接触文言的文章很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也不知道如何用普通话表达出来。这主要是文言文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感到头疼。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学生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就越发没有信心和兴趣,也就越不想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的时间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文言教学出现了“老”“慢”“差”“费”的现象。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文言文的“捷径”,就能使其顺利通过这一关。并且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精髓。我想,要找到文言文的教学“捷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先行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巧妙导入,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让他们把本文与已学过的《社戏》、《过故人庄》进行比较阅读。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诵读积累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

记忆也会格外深刻。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所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读,读出文言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的原汁原味。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诵读、赏读、美读三个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境界。通过诵读,培养了学生语感,积累了实词、虚词以及文言语法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三、实践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与现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适当补充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宽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

四、温故知新

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有更多需要识记的内容,学完一部分就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检测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节奏划分,重点句、特殊句的翻译落实,文段内容、写法以及课文背诵。学生在练习中发生错误,遇到阻碍,遇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解决,记忆也就会更深。检测题可以选用集体订阅的教辅资料上的配套题,也可自己出。我通常自己出,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方便快捷又比较有实效。学完整篇课文,或一个文言文单元结束,我一般都会上一节知识整理课或练习课。另外,我经常利用课前几分钟或读报课的一点时间,或家庭作业比较轻松的时候,将文言文的知识点做反复的训练、巩固。如在讲授《出师表》时,在讲解“亲贤

臣,远小人”的道理时,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从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教学体现以读为本、抓住诗眼是关键、巧妙提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几方面来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呢?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对初中学生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文/荆立辉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 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 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 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 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 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 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 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 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 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 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 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 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 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 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日期: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夏丽华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因为文言文念起来拗口,内容不好理解且容易混淆,课文长,篇目多,所以文言文也是一个非常难的环节。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都是老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然后学生记下来背熟,学生并没有感悟文章的内涵,自己深入地思考,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因为文言文距离现在比较远,很多汉字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是不太一样的,生僻字和通假字也比较多,所以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讲课之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探究,主动学习文言文,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等自己尝试读懂文言文的内容,遇到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互相解决问题,如果仍有疑问点,再寻求老师的帮助。另外老师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以故事导入,先将文言文的背景故事讲一讲,然后引入文言文,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比如在讲述《出师表》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先讲述一些三国的故事,为这篇文言文铺垫一个社会背景,重点讲述诸葛亮的光辉事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引入他写的这一篇《出师表》,这样,学生在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背景之后再学习这一篇文章就不会很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文言文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显然有些尴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如何进行改进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在这里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教学对策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记录载体,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但现代汉语是白话体,是趋于口语化的,因此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接触的少,生疏感就多一些。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加之升学考试的因素,教师认识不足,学生重视不够,文言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言文无论教书内容还是考试分值都明显少于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根据升学考试指挥棒走,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文言文考试多一点,文言文教学时间就多一点,文言文训练也就多一点,考试分值少一点,则反

之。甚至有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实用价值低,只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选录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很少更多涉及课外更多的大量优秀古文,以为学一点考试够用即可,导致学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对古典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初中文言文教学显得特别困窘局促被动。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文言文教学围绕升学指挥棒,方法简单,教法僵化,程式单一,往往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教学过程无非是介绍作者、背景,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然后进行枯燥地句式归纳、大意分析、主题归纳,死记硬背等,轻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诵读鉴赏与自主品悟,不注重理解,使得大量文质兼美古诗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缺如,以致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反三”的情况较为普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实现?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应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认识,改变对文言文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感情,提高学生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7445470.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吸收成功经验,列出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企盼能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轻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利用多媒体随画面和音乐讲解,有的用机器代替了人读,学生读读写写,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顿悟的高度。如笔者听过一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谈此人的心理境界上,而忽略了品读涵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2.照搬教学参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阐释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读解规律。随着新的科学的读解方法的确立,教师在阅读诗词时更注重对诗词自身的鉴赏,不再把诗词当作政治的拷贝,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分析,但是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排除以前教参的影响。比如有教师在教《陋室铭》时,对“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还是解释为“统治阶级的靡靡之音”。 3.忽视激趣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扫清文字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会背诵,即算完成教学任务。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的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初中学生思想感情并不贫乏,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不高,而诗词语言本就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易理解,文学素养不高造成学生阅读古诗词时有诸多障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不同诗人或不同诗风的比较,那么必然造成更大的困难。 2.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生活阅历的有限也是初中学生难以亲近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有限。而古诗词却是跨越千年,纵横万里,诗人的万千情怀凝聚着人生的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无法领悟。因此,生活阅历的有限学生也就很难和文人们引起共鸣了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的干扰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枯燥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变相的唯“成绩独尊”论使“教—学—考”间产生了过多的应试情绪。 三、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 1.进行美读训练。美读即深入到诗词所呈现的情感意境中,用适合诗词感情基调的速度、语调等进行朗读。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人主体情感突出的诗篇,很适于美读,笔者一开始就用美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该词跌宕变化的情感有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对局部的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体味其中情感。比如“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出跌宕激动的情绪。读的时候要注意一句一顿,语速中等,语调豪迈而凝重,充分表达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英雄壮志。这种朗读才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语音的外壳体现语言的内涵。最后,在局部把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的本真,进入语文的生命。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准确设置,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有效性。可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计走入误区,可概括为:1.目标单一。表现为教师多年教学思维定势,把“一课一得”片面的理解为“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2.目标不明。表现为制定目标时仅凭教师自我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对新课标解读不深。3.目标不准。表现为对目标的陈述抽象模糊,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且不顾学生实际,对教材研究不透。4.目标套牢。表现为按照预设环节推进,目标设计过分细化,过于分散,没有及时生成新的目标,对学情的关注不够。 语文课堂是广阔而精致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紧扣以下六个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紧扣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不是单向的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二者互相包含的。其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注重断句标点;二是抓好文言语法的修辞训练,注重咬文嚼字;三是抓好文言诵读的感悟训练,注重吟咏体味。 如教《陋室铭》时,教学目标可抓陋室“不陋”这一点来设计,描陋室之乐,价陋室之主等,点面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方面的素养,实现其教学目标紧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紧扣三维,把握目标设计层次性。 认清文言文具有词类活用、虚词更替现象明显的这一特征,目标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着力凸显文言文教学特点。 以《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吾、对、闻、国、道、若等)的含义及用法。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并能掌握这种基本方法。3.探究文章寓意,懂得“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的道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分清内容与维度两个层面,挖潜文本中潜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直击目标和重点。 三是紧扣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针对性。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但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的课堂显得较沉闷,让学生常常会害怕、讨厌学习文言文。正如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我们该怎样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巧妙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文言文相对较枯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

文字转换成图画,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口技》可让学生欣赏一段口技表演,《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注重情感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首先是指导学生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

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2、了解“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会翻译文言句子并把握文章大意。 4、能归纳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方法:总结归纳法、实战演练法 课前自学导思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说中考文言文有哪几个考点? 2、请分别谈谈你把握的文言虚词“则、而”等有哪些意义用法? 3、请同学们能够迅速回答解释文言词语、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4、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说说你平时是怎样概括文言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态度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探究点一:请同学们解释下列三个文言虚词,并根据所学文言文,举出例句归纳这些虚词的其他用法。 则:1、入则羞对其家室() 2、() 3、() 4、()

而:1、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2、于是退而疾耕() 3、() 4、() 5、()其:1、出则愧对其知友() 2、() 3、() 乃:1、乃狗劣也() 2、() 3、() 4、() 5、()之1、于是猎兽之获() 2、() 3、() 4、() 5、()

探究点二:解释下列文言文实词,并翻译句子,体会解释、翻译的方法。思考1:解释下列三组加黑加粗词语,体会释词方法。 A、人不对家富则市得良犬 B、乃狗劣也人曰 C 、常过人矣疾耕则家富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做题经验,用几个字简要概括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思考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同学们用来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几个字简要概括? 探究点三:把握文章内容中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态度。 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思考2:文中的好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简要谈谈你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摘要: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但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钱梦龙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为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从以趣激效角度提出四个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以趣激效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或许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较长时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另外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喋喋不休,有何兴趣、有何有效性可言?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文言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毕竟年代久远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些连我们教师也要借助工具书,何况是中学生呢?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小学时缺少文言文积累,对文言文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此种种,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

最新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精)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遂昌二中徐伟连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的探讨也是争论不休的。钱梦龙老师也曾感慨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他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我个人认为要上好文言文,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既包括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又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在目标的确立上,要实施“两手抓”的策略,因为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是解读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解读文言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 目前,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文言文教学的普遍上法大概就是:整堂课大部分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尽管传统的文言文上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是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上法呢?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一直在喊,但至今为止,我们还在进行着应试教育,最终还是以一张试卷在定学生的终身。所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的步子不能一下子迈得太大,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本”,我不要求在坐的各位一定要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一下2008年湖州的中考卷。课内文言文考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题考了三个文言实词:池、兵革、委;第二题考的是句子的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三题考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问: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很明显中考的方向性始终落在这两个点上,即: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再来看课外的文言语段,选的是《东坡志林》中的一段,第一题考了四个文言虚词:以、而、其、尤,因为是课外语段,它就降低了难度,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仔细一看,这几个文言虚词在我们的课内语段中经常性地出现。第二题考的依然是句子翻译,第三题考的是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归纳,问:请你说说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道是什么?其它各市的中考试卷对文言文的考查也是大同小异,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由此可见,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目标依然是这两个点。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实现这两个能力目标呢? 一、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如一些成语:心旷神怡、明察秋毫、任重道远、落英缤纷、豁然开朗等。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 措施 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受到陶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文言文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拗口难懂而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教师极其模式化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文学常识介绍、正音、节奏、朗读课文、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练习巩固。这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下来,让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词的意境,掰开了、揉碎了的讲,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漫步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读中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仅凭对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对诗歌的学习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独有的韵味。不过,要想让学生读的好,读出自己的

体悟,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几点一定要学生注意:一是朗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放开声音尽展情怀;二是要注重诗词的节奏和重音;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自读,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质疑。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在质疑和探讨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学生在熟悉了内容的同时,也会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对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生硬讲解。(二)、抓住“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s:.cssyq.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句子,往往是诗人复杂而深刻情感的凝聚,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诗词之眼加以点拨、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从而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师: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生:“壮”。师: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词的结句“可怜白发生”,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语气平缓哀婉,感情一下子从巅峰跌落低谷,从雄壮转入悲壮。这首词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雄壮?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生2:“五十弦翻塞外声”。生3:“沙场秋点兵”。生4:马作的卢飞快地,弓如霹雳弦惊。师:读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与雄壮,也感受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与悲壮。所以这一首壮词雄壮是其表,悲壮是其里。那么谁能说说词中那些词句又凸现出悲壮呢?生1:“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生2:我觉得词开头的一个“梦”也能体现出悲壮。生3:我认为“醉”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借酒排遣,更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这样围绕“壮”字来设计教学,不但让教学层次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旦突破,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注重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