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社会实践报告书

《马克思主义原理》

社会实践报告书

社会实践主题抑郁症的产生、治疗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小组长王婧

填表日期2016年12月28日

上海金融学院社科部

2015.11.10

一、社会实践小组基本情况

二、社会实践大纲

三、社会实践访问记

四、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谁偷走了我的快乐

——抑郁症的产生、治疗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高原黄莹梁小玲王翠王婧张安妮樊天乙

摘要

当今中国社会,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不断取得突破,抑郁症日渐为人们所知。本调查旨在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研究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现状及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探究抑郁症研究与治疗的前景。

关键词:抑郁症;知识普及;社会干预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项目背景

当前社会抑郁症日渐受到关注,然而社会对抑郁症还存在很多误解,且抑郁症的治疗干预不到位,抑郁症患者往往缺少接受治疗的条件和机会,更难以得到亲友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抑郁症知识亟待普及。

2、研究内容

当代中国抑郁症的产生与治疗;社会对抑郁症的看法及其形成原因;抑郁症患者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样本集中在大学生群体);

3、项目的研究意义

了解抑郁症的知识普及和治疗干预现状,促进社会对抑郁症的了解,改善患者生活治疗环境

二、研究方案

1、调查整理相关资料,设计问卷

2、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收集数据

3、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报告

三、研究设计

1、调查地点选择:由于时间等方面限制,选择网上调查

2、调查对象的选择:问卷调查主要集中于大学生,随机选择抑郁症患者进行沟通

3、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调查、与患者交流

4:资料分析方法:分析问卷结果,总结患者感受及看法

四、主要结论

1、疾病研究现状

抑郁症是一种生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失去活力,症状主要为嗜睡、失眠、疲劳、缺乏精力、身体疼痛、情绪缺少波动,麻木,迟缓,对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自杀倾向,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明确,已知可能有遗传影响,主流观点认为先天情况决定发病的可能性,心理状况等后天影响引发,大部分患者发病有心理诱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颈椎病等慢性病造成的持续不适也是重要诱因。某些药物的滥用也可能诱发抑郁症。

2、抑郁症的产生、治疗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当今中国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重视自己身心健康的保健意识却不强,很多人长期处于身体疲劳、心理压抑的不良状态,这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在学生患者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长期被父母高期望、严要求,学习压力大,生活单调枯燥,缺少放松,已工作的患者则大多反映了工作强度大,单调重复,长期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大,且长期伏案学习、工作引发的颈椎、腰椎慢性疾病也是各种身心疾病的诱因。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社会处于经济上升期,存在浮躁冒进、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社会规则的不完善,造成了企业对员工的待遇不公、学校违规补课等现象。教育方面一味追求成绩,不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家长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正确指导,而是不断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很多人对未来都抱有迷茫,同时又缺乏保护身心健康意识,这些都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心理、精神方面的知识普及不足、预防治疗相对落后也是患者和潜在患者难以得到帮助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抑郁症及其他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有过童年时目睹父母争执、遭受家庭暴力等经历或在患病前遭到过亲人去世、理想破灭等巨大打击,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普及,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些经历对自己心理健康的伤害,不能及早寻求心理咨询等帮助,难以得到干预和疏导,从而埋下抑郁症等疾病的隐患。很多患者缺少甚至没有心理疾病的基本知识,患病后仍然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患有疾病,甚至耻于表现出自己的异常,很多本可以在正确治疗下很快得到根治、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不能自主寻求治疗,因而常年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不幸病逝。

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抑郁症的产生与遗传、环境、慢性疾病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但社会上对抑郁症的误解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人仍然认为抑郁症的产生完全是患者自身的错误导致。中国一直有着排斥、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风气,视精神疾病为羞耻的落后思想广泛存在,抑郁症患者不但遭受疾病的折磨,还会遭到社会的歧视,且当今的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水平不足,社会保障不到位,抑郁症患者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知识匮乏不仅造成了歧视和误解,也使得真诚的关切之情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很多患者家属带有误解的关心给患者造成了更多的痛苦。

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六成的自杀死亡者和四成的自杀未遂者患有精神障碍。在各种精神障碍中,抑郁症的数量是居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在自杀的各种原因中,

抑郁症是罪魁祸首。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足、社会资源的匮乏、思想的落后对抑郁症患者的危害表现得尤为明显,该研究表明,农村地区抑郁症患病率和自杀率远远高于城市,自杀率是城市地区的3倍多,约8成的自杀者居住在农村,这与很多其他国家城市自杀率高于农村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农村地区“好面子”心态普遍存在,心理疾病患者及患者亲属往往耻于让他人知道患者的情况,且心理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医疗干预,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自杀者中农村女性占绝大多数,中国农村青年女性的自杀数量几乎是城市女青年的5倍。中日友好医院的心理科主任医师,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认为,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村地区主流文化仍然是男权文化,我们的文化和法制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仍不够到位。

3、社会现状及其成因

当今中国社会上由于相关知识匮乏,相关宣传不足,人们普遍对抑郁症的危害存在忽视和误解,95%的受调查者表示对抑郁症不了解,65%认为社会上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歧视。很多年轻患者的情况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父母亲友的不理解是患者发病及发病后拒绝沟通、难以治疗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现实,认为孩子娇气、没事找事,而经济不独立的孩子难以自发寻求医疗,更无法脱离使自己感到痛苦的环境,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引发抑郁症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引发了社会上另一种风气,很多人在感到情绪低落时会认为自己患有抑郁症,因而陷入恐慌,而正常的情绪低落会很快恢复,这部分人的表现也让很多人误解,产生了抑郁症不严重、不值得关注的错觉,这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可喜的是,随着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健康知识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对抑郁症患者表现了更多的理解与关心,80%的受调查者表示同情、关心抑郁症患者,95%表示愿意和患者交流,而潜在患者也更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早就医,得到治愈。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现有的很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4、患者现状及其成因

据我们的调查,抑郁症患者主要集中于30岁以下,经济、人格尚未独立的年轻人居多,患者们反映的直接诱因主要有家庭矛盾、学习压力、工作压力,75%患者长期处于压抑、劳累状态。66.67%的患者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大部分患者预期不乐观,61.53%的患者表示对未来不抱期望,90%的患者不愿与他人交流病情,患者们表示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与他人交流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一二线城市患者往往经济压力小,父母亲友能够理解支持,治疗有效科学,患者预期更加良好,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更加悲观,沟通欲望更低,现状堪忧。

五、对策建议

1、促进知识普及

央视近期播出了一则关于抑郁症的公益广告,虽然很多专业人士批判了该广告在专业性上有所欠缺,但此类广告无疑是社会更加重视、关心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尤其是在教育、知识普及相对匮乏的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央视这类受众极广的媒体宣传更加具有重要性、有效性。只有加强媒体宣传,扩大知识普及,才能逐渐消除社会上对抑郁症的偏见和误解,让公众了解抑郁症的危害,重视心理健康,更要让公众了解抑郁症是可根治的,越早治疗预后越良好,使潜在患者不再讳疾忌医,及时就医接受帮助,使公众理解患者,接纳患者。

知识普及对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也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能够消解社会上对抑郁症的很多偏见和误解,减少歧视,使公众、使患者不再视精神疾病为羞耻,甚至能够缓解患者的自责、自我评价低等症状,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患者身边的亲友也能够更加理解患者,更加有效地帮助患者,为患者营造更加友善的环境。

2、加强社会干预

不久前我们刚刚进行入学心理测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预手段,但受众相对较少,要实现对全社会心理疾病的预防,需要更加有效全面的测试。前段时期一则“北大四成新生认为人生无意义”的新闻受到关注,由此可见人们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同时也说明测试手段尚不够完善,对于情绪暂时低落或人生观与他人存在差异的人和真正需要治疗干预的患者区别能力不足。干预手段不仅要全面,更要完善有效,针对性强,从而更加高效地使用社会资源。

目前自杀干预也逐渐受到重视,一些网站已经有了对搜索了自杀相关关键词的用户主动进行干预的机制,很多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重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无法自行抑制,例如著名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披露者张纯如女士,她因巨大的精神压力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有证据表明她在自杀前服用了抗抑郁药物,但未能起到作用,张女士还是在疾病的影响下不幸自杀身亡。如果能够得到外界的干预,很多悲剧就能够被挽回,自杀干预的普及对于抑郁症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忽视的是自杀干预工作者的心理压力巨大,且很多工作者是出于对他人的关爱同情自愿进行帮助,并非专业人员,专业自杀干预工作者的培训和心理疏导也必须得到重视。

很多医院有患者回访机制,对于抑郁症等易反复、易复发的疾病,医院回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医生作为专业人员,且曾经为患者进行过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回访能够了解患者治疗后的情况,从而总结各种治疗手段在不同情况下的效用,得到更多治疗经验,造福更多患者,医院回访机制有必要成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3、医疗科技支持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存在医疗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匮乏、医疗水平较低的现状,而水平较高的医院集中在一线城市,大量患者慕名而来,使得医院不堪重负,只有经济进一步发展,科研进一步突破,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眼下的问题。且中国的精神疾病研究相对薄弱,对于抑郁症等疾病的检查、治疗手段均为国外引进,中国需要加强自主研究,提升医疗水平。

当前抑郁症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治疗手段也不够完备,舍曲林、西酞普兰等常用抗抑郁药物虽然非常有效,但也有肝肾功能损害、记忆力减退、内分泌紊乱、心悸等危害较大的副作用,且部分患者有经济负担较大,我们也需要加强疾病机制研究,研发制造更加温和无害的药品,降低副作用和成本,减轻患者治疗的健康与经济压力。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结果

1、你是否确诊或曾经确诊为抑郁症患者?

A、否——转至普通版问卷

B、是——转至患者版问卷

普通版问卷

2、你对抑郁症是否有了解?

A、比较了解

B、听说过但不了解

C、完全不了解

3、你是否认为自己患有或认为自己曾经患有抑郁症?

A、一直认为有

B、曾经认为有

C、没有

4、你是否接触过抑郁症患者?

A、接触过

B、遇到过但没有深入接触

C、没有接触过

5、你认为社会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歧视吗?

A、存在歧视

B、有一部分人歧视

C、没有歧视

6、你认为抑郁症是否等同于精神病?

A、等同

B、有些相似

C、完全不同

7、你如何看待抑郁症患者?

A、同情关心,愿意帮助

B、无所谓,不关心

C、不愿接触,抑郁症患者不正常

8、你认为国家是否应该投入更多资源以帮助抑郁症患者?

A、应该

B、理应帮助但不值得

C、不应该

9、如果有机会与抑郁症患者交流,你是否愿意?

A、愿意

B、可能愿意

C、不愿意

患者版问卷

2、你确诊为抑郁症时的年龄是?

A、小于18岁

B、18-25岁

C、25岁以上

3、你确诊后服药治疗情况如何?

A、一直坚持服药治疗

B、加重或复发时才治疗

C、确诊后不再治疗

4、你认为你患病是否有家庭、同学矛盾等诱因?

A、存在明显诱因

B、不存在

C、说不清

5、你是否长期感到工作学习劳累、压力大或患有慢性疾病?

A、是

B、有时

C、没有

6、你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感到有经济压力?

A、压力很大

B、稍有压力

C、没有经济压力

7、你认为国家是否应该加大投入帮助抑郁症患者?

A、应该帮助

B、无需国家帮助

C、无所谓,说不清

8、你认为与周围的人的交流对你影响如何?

A、他人不理解,压力很大

B、亲友支持,得到安慰

C、没有明显影响/不愿交流

9、你认为与其他患者交流对你影响如何?

A、相互帮助,得到鼓励

B、受到不良影响,更加痛苦

C、没有明显影响/不愿交流

10、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

A、有信心治愈,回归正常生活

B、失去希望,感到迷茫

C、无所谓,没有想过

问卷调查结果

普通版

2、A:30% B:65% C:5%

3、A:5% B:25% C:70%

4、A:20% B:35% C:45%

5、A:15% B:50% C:35%

6、A:10% B:45% C:45%

7、A:80% B:20% C:0%

8、A:90% B:5% C:5%

9、A:75% B:20% C:5%

患者版

2、A:41.66% B:50% C:8.33%

3、A:28.57% B:42.86% C:28.57%

4、A:61.53% B:0% C:38.46%

5、A:54.54% B:36.36% C:9.1%

6、A:11.1% B:66.67% C:22.2%

7、A:12.5% B:25% C:62.5%

8、A:38.46% B:15.38% C:46.15%

9、A:23.07% B:7.69% C:69.23%

10、A:22.22% B:22.22% C:55.55%

调查者:梁小玲,王婧

备注:考虑到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调查通过谈话进行,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只回答了一部分

问题,每一题的样本量不同

附录二相关照片

图一: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诊断报告

图二:一位抑郁症患者痊愈后与在他患病期间不离不弃的女友结婚

五、教师评语及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