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5日

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经济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装备、轻工、纺织、建

材等各行业领域。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化学工业已成为重庆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全市化学工业平稳较快地增长,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重庆市化学工业近年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重庆市化学工业门类较齐全、产品种类较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2011年,重庆市共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9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基本形成了长寿、涪陵两大化工基地和万州等特色化工集中区,初步实现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为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取得以下成绩:

1.天然气化工居全国先进水平。重庆市天然气化工拥有国内外大部分已经工业化的天然气化工工艺技术,形成乙炔、氢氰酸、甲醇、合成氨、光气等特色产业链。天然气制乙炔、合成氨、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等装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甲醇、甲烷氯化物、氢氰酸、蛋氨酸、亚胺基二乙腈、二硫化碳、三聚氰胺、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产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2.产业规模居西部前列。重庆市化学工业发展较快,2005―2011年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5%,高于同期全国化工行业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占西部地区化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升。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占西部地区化

学工业总产值的11.1%,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居西部第3位,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3.基本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长寿、涪陵化工基地已形成规模,万州、丰都等特色化工集中区逐步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使重庆市化学工业初步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集中布局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利于产品链的扩张与延伸,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使重庆市化工产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

4.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重庆市化学工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主城区化工企业环保搬迁、引进重大项目等方式,使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全市拥有2万多名化工科技人员,已经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l个、市级行业技术中心l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规模以上化工企业R&D投入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1.14%,略高于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比2005年提高0.24个百分点。

5.节能减排初见成效。重庆市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2005年为2.24吨标煤/万元,到2010年下降到0.96吨标煤/万元,“十一五”期间年均下降15.6%,明显快于同期全国化工行业平均降幅,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表1:重庆市化学工业发展现状

(二)重庆市化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低。虽然天然气化工已初步形成有特色、技术先进的产业链,但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和价格持续上涨,产业规模受到限制;没有布局大型炼油企业,有机化工原料本地配套率低,以上两因素制约化工产业链的深度延伸,造成重庆市化工主要行业种类的工业总产值比例不协调。如化肥的比重达18.4%,比全国行业水平高7.4个百分点,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的比重为17.5%、13.2%,分别比全国行业低7.7、3.4个百分点(见表2)。

2.节能减排任重道远,能耗仍然偏高。2005―2010年,重庆市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虽从2.24吨标煤下降至0.96吨标煤,但与全国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2010年为0.60吨标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表2 重庆化工和全国化工重点行业产值分类占比表

3.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企业利润率偏低。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1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与行业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重庆市化学工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世界化学工业正处于周期性低谷,大宗产品价格降幅较大,企业效益也大幅度下滑,但是从中长期看,由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会,在周期性波动中仍蕴含着长期的增长趋势。

我国经济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收购、技术引进等获得核心技术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石油和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关闭落后生产装置、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为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保障。

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重庆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重庆及周边地区天然气、页岩气、盐卤资源相对丰富,重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4000多亿立方米,已探明的盐卤储量3000多亿吨,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为化学工业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资源保障。重庆的水、电、天然气、蒸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比沿海地区低30%左右,综合竞争优势明显。重庆市化学工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技术创新、安全环保、注重效益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推广“一体化、园区化、集群化”模式,重点抓好长寿、涪陵两大化工基地和万州等特色化工集中区建设。推动技术创新,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促进一批先进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四大化工产业板块:引进千万吨炼化项目,发展炼油石化产业;开发高端产品,做强天然气化工产业;延伸化工产业链,做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选准重点,做优精细化工产业。构建十大百亿级化工产业链,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长期科学发展和近期保增长相结合。既要着眼于长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又要着力解决当前化学工业面临的问题,采取短、平、快措施,保障行业平稳增长。

――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与扩大产业规模相结合。既要抓住有利时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增加经济效益,又要立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重大项目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统筹考虑重大化工项目规划布局,新项目优先进入已批准的化工园区,推动企业间开展多方位合作,以“五个一体化”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形成集群竞争优势。

――坚持加快技术改造与推进技术创新相结合。强化技术改造,加大产学研投入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促进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增强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相结合。在促进重庆市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按清洁生产、低碳循环、安全增长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的力度,实现重庆市化学工业绿色发展。

(三)主要目标。

保持重庆市化学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努力建成炼油石化、天然气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协调发展的西部综合性化工基地、西部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天然气

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到2015年,实现四大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全市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3%。2013―2015年,力争完成投资1200亿元(不含炼化一体化项目)。

――结构调整目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销售收入500亿元企业达到l户以上,200亿元企业2户以上,100亿元企业力争达到5户;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发展长寿、涪陵化工基地,实现销售产值占全市60%以上;优化产品结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比重明显提升,甲醇制烯烃、千万吨炼油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技术创新目标。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使重庆市化学工业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赶上国内先进水平;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R&D支出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l.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8%以上。

――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目标。全面完成主城区环境污染重点化工企业搬迁任务;淘汰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落后生产能力、技术和装备;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降低15%以上;新上项目每立方米天然气实现的化工销售产值达到25元以上。

表3:提升振兴目标

三、发展重点任务

(一)调整结构,重点发展炼油石化、天然气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业板块。

1.大力发展炼油石化。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开工建设重庆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重庆化工产业提供乙烯、丙烯、苯、对二甲苯、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丙二醇、丁辛醇、丁二烯、己二腈等重要的石化原料,实现原料来源本地化,有力促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

2.做强天然气化工。依托重庆市天然气化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整合甲醇资源发展MTO/MTP,为PC、EV A、丙烯酸及酯、聚醚、聚酯等重点项目提供原料;优化天然气制乙炔技术,大力发展BDO及下游产品;扩展醋酸产业链,引进醋酸制乙醇新技术;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发展缓控释肥和硝基复合肥。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高天然气

资源利用效益。

3.做大化工新材料产业。以MDI、BDO、己二酸项目带动聚氨酯产业,发展软硬泡、合成革、鞋底原液、氨纶、涂料等产品;以PTA项目带动聚酯产业,发展瓶片和差别化纤维;以己内酰胺、己二酸项目带动尼龙产业,开发超细纤维、高档服装面料等产品;以MTO、醋酸乙烯项目带动聚乙烯醇和EV A产品;引进非光气法PC,结合PTA、MDI、聚甲醛开发工程塑料产品;以氯碱化工带动硅材料发展,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利用以上产业集聚效应,进而开发复合材料、变性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功能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有力促进重庆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4.择优发展精细化工。调整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企业、产品,大力引进新领域精细化工新产品,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环保涂料、电子化学品、环保型塑料添加剂、橡胶助剂、有机硅、新型粘合剂、高效农药、钛白粉等。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1.长寿化工基地(长寿经开区重化工园)争取布局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全市化工发展提供石化原料;加快建设MDI一体化项目,打造西部聚氨酯产业高地;整合全市甲醇资源,建设MTO/MTP装置,实现烯烃原料自给;打造醋酸/BDO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下游乙醇、聚乙烯醇、EV A、GBL等产品;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钛白粉和医药中间体;做大橡胶产业,开发不溶性硫和新型汽车轮胎。通过整合资源,以一体化及循环经济方式,把炼油石化、天

然气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业板块有机结合起来,将长寿建设成为全市综合化工基地。

2.涪陵化工基地(白涛化工园区、龙桥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氯碱化工,延伸三氯氢硅/多晶硅、甲烷氯化物、环氧氯丙烷、氟氯硅烷等下游产品;整合现有合成氨,发展尿素/三聚氰胺/蜜胺树脂、己内酰胺/尼龙6/工程塑料;依托天然气乙炔、制氢装置,发展BDO/聚四氢呋喃/氨纶、己二酸/尼龙66/超细纤维、己二酸/聚酯多元醇/鞋底原液等产业链;以PTA项目为龙头,打造聚酯/瓶片、聚酯/化纤产业集群,发展PBT等工程塑料新产品;发挥化肥产地优势,进一步开发缓控释肥和复合肥产品;以电子级化学品为主要方向发展精细化工。通过上述产业构建,将涪陵建成全市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优质化肥产业基地。

3.万州工业园区依托岩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氯碱/多晶硅/单晶硅、盐/纯碱、氟氯代/氯代吡啶中间体、高效低毒农药等,并承接长寿的炼油石化原料下游产业。永川、丰都、垫江、潼南、云阳、黔江、万盛等特色化工集中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产业空间拓展和地区差异化发展。

(三)突出重点,构建十大百亿级化工产业链。

1.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依托中石化川维、建峰化工、中化涪陵化工、紫光化工、云天化等重点企业,发展甲醇/醋酸/乙醇/乙醇燃料、甲醇/聚甲醛、氢氰酸/蛋氨酸/MMA、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蜜胺树脂、高效优质化肥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450亿元。

2.炼油石化产业链。依托中缅原油管道和沿江原油管道,与中央企业合作建设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全市化工产业提供苯、对二甲苯、乙烯、丙烯、丁二烯、苯酚、丙酮、己二腈、双酚A等石化原料,同时对富裕原料进行深加工,填补重庆市石油化工空白。到2017年,销售产值达到500亿元。

3.聚氨酯产业链。依托巴斯夫、华峰化工、重庆化医等重点企业,建设MDI一体化、己二酸、BDO/聚四氢呋喃、组合料等龙头项目,开发应用于汽车、建材、装备、轻纺等多领域的聚氨酯产品。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500亿元。

4.尼龙产业链。依托华峰化工、紫光化工等企业,建设己二酸、己二腈、己内酰胺项目,延伸开发尼龙66、尼龙6产品。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

5.PTA―聚酯产业链。依托东方希望、龙腾化工等重点企业,扩大PTA产能,开发PET/PBT聚酯,发展聚酯切片、瓶片、差别化聚酯纤维、熔体直纺和工程塑料。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300亿元。

6.氯碱化工产业链。依托重庆盐业、重庆宜化、天原化工、三阳化工、映天辉等重点企业,发展真空制盐、两碱、甲烷氯化物、多晶硅等。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

7.精细化工产业链。继续发挥紫光天化、民丰农化、三峡油漆、攀钢钛业、华歌生物等现有企业优势,结合重庆市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态势,进一步引进新技术和新企业,重点开发医药中间体、新型添加剂、环保涂料、电子化学品、

新型粘合剂、高效农药、钛白粉等产品。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100亿元。

8.甲醇制烯烃产业链。整合中石化川维、建滔化工、重庆化医等企业甲醇资源,发展60万吨MTO/MTP,进而建设丙烯酸及酯、EV A、聚醚多元醇、非光气法PC等。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200亿元。

9.橡胶制品产业链。依托韩泰、正新、双钱、锦湖、中南等重点企业,发展轮胎、管带、密封件以及配套的炭黑和不溶性硫等项目。到2015年,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

10.煤化工产业链。依托重钢、东方希望、华强化肥等重点企业,通过有效利用焦炉煤气,形成化工和冶金行业联动,实行资源替代和产品互补。到2015年,销售产值超过50亿元。

专栏1 重点化工产业链

(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集团。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控股、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生产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大型化工集团开展国内外战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中小化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专业化能力。到2015年,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企业集团,形成重庆市化工产业的核心优势。

专栏2 重点培育的化工企业

(五)加快先进技术应用与开发,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地化,重点推进1.5万吨乙炔炉工业化、PV A/EV A 新品种开发、醋酸大型化催化剂、PC非光气法、氯化法钛白粉、大型环己烯制环己酮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继续加大对化学工业研发的投入,推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化工行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专栏3 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新工艺

(六)加快建设进度,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四大产业板块和十大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千万吨炼化一体化、MDI一体化、醋酸/BDO一体化、己二酸、非光气法PC、PTA、MTP/MTO等项目是构建产业链的龙头项目,聚酯、尼龙、己二腈、聚四氢呋喃、EV A、苯酚、丙酮、丙烯酸及酯等项目是延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氨纶、超细纤维、差别化纤维、鞋底原液、高吸水性树脂等项目将拓展产业链下游。共规划3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这批项目投产后,将形成2000多亿元的销售产值,大大提升重庆市化工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专栏4 重大规划项目

(七)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确保安全生产。

引进先进企业和清洁生产工艺,从本质上提升行业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推广一体化建设模式,加强产业链项目的相互配套,实现原料和废料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重点企业和高附加值项目向化工园

区集聚,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环境集中治理和安全隐患集中防范。加强化工园区环境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提高排污处理质量,努力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构建化工园区风险防范体系,实行多级多重防护和危险区域封闭管理,增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组织管理。

按照规划确立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职责,将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主管部门报告。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工作的督查考核制度,制定年度任务分解方案,做到有规划、有路径、有落实、有成效。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要求和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实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用足用好现行财税政策,加大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带动面大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大研发费用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化工企业信贷支持,努力缓解中小化工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化工企业兼并重组,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社会资金参与化工领域的股权投资。

(三)保障重大项目实施。

提高化工园区管理和建设水平,增强化工园区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化工园区各有侧重、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着力培育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建设。优先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并在能源等要素方面予以倾斜。建立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推进关系全市石化产业乃至整个化工产业由大变强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进程。

(四)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天然气、页岩气及伴生化学品、煤层气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提高化工资源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大力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适当增加对重庆的天然气供应,支持天然气就地加工”的精神,积极向国家争取增加化工工业用天然气的总量供应。建立重庆市与中石油、中石化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资源地、资源开采方、资源下游产业三位一体共同拥有、共同开采、共同开发的新型战略合作体制。

(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一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或创新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重庆市化工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鼓

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和引进一批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工艺和关键设备,提升化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制订实施企业人才队伍培育和开发计划,构建并完善产业创新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引进符合产业导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加快中高级化工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人才队伍层次。鼓励支持企业、院校和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大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一批化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鼓励收入分配向优秀技术、管理、技能型人才倾斜。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

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8月16日印发

XX村巩固提升规划-2020.doc

XX乡XX村巩固提升规划(2019年-2020年) 2018年,XX村成功接受了市、区级验收,顺利实现“村退出、户脱贫”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2018年度脱贫摘帽各项工作任务。2019年,既要解决未脱贫人口的帮扶问题,又要防止脱贫人群返贫现象发生,直到2020年迈上全面小康之路。经与驻村工作队研究并报乡政府审定,制定2019年至2020年巩固提升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距XX城区28公里,距离XX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幅员面积14.9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278户960人,2014年列入省定贫困村,2018年退出,有贫困户50户168人,贫困发生率为17.4%,2018年脱贫48户158人,计划2019年脱贫2户10人,目前,贫困发生率1.04%。全村有低保户XX户XX人,其中,贫困户XX户XX人,五保户XX户XX人,特困供养XX户XX人,残疾人户XX户XX人,全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发展种养殖产业为主。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2019年,全村在2018年稳固脱贫的基础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户10人脱贫,做好脱贫人口返贫及五类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全村贫困发生率持续走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

升。2020年,全村保障好2018年、2019年两年脱贫人口增收产业持续稳定,增收渠道多样,家庭经济收入稳中有进。进一步发展壮大增收产业,做强集体经济,增强群众“造血”功能,严防因其他原因返贫,与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主要内容 (一)建强队伍,规范管理,阵地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2019年,重点做好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要把真正想为群众干事,能为群众干事的人才推选出来,配齐配强村组干部队伍。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强干部培训学习,不断提升班子履职能力。要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及“一事一议”制度,提高村民民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村级特邀监督员职能作用,坚持政策、项目、资金公示公告,确保村级运行管理阳光、公开、透明。落实“坐班值班”及接访制度,强化为民办事服务,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加强文化室运行使用管理,做好广播、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室、文化器材使用登记。不断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建设,个别组道还未实现继续延伸,群众出行难未得到全面解决。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计划硬化通组公路XX公里(其中,3组XX公里,6组XX公里,7组XX公里,9组XX公里,11组XX公里),同时要加强已实施硬化村组道路的管护力度,完善路牌及各类警示标识标牌,并建立和完善日常养护长效保障机制与清扫机制,选聘公益性岗位XX名,强化道路清洁维护工作,确保路容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重庆十三五规划纲解读0330

重庆十三五规划带给房地产行业哪些启示 政府的规划纲要往往指导着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重庆十三五规划纲要出炉之后,对重庆房地产市场到底有哪些启示呢? 我们将接近十万字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梳理成十个关键词, 他们分别是:供给、商圈、人才、区域、交通、土地、开放、两江新区、收入和保障房。 透过这十个关键词,或许,对未来的重庆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关键词一供给 规划内容: 第二章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二节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积极稳妥化解无效低效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化解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企业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在要素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成本,探索建立低费基、全覆盖的参保缴费机制,降低企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换房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工业转型。 中指点评: 结合3月1日发布的《重庆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政府在房地产行业供给端的调控逻辑相当明确,整体思路是“去库存”,具体执行方式在于四点: 第一是增量,即继续推进城镇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同时完善租赁市场,按照《方案》计划,此举将力争去除房地产库存200万方; 第二是减供,主要通过限制土地供应量和新开工面积增速; 第三是降负,供给侧改革方案已明确降低房产企业所得税预售收入的计税毛利率、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等税费,《纲要》再次指出要降低企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这将大幅度降低房企的运营成本; 第四为转型,即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推进房地产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医疗、众创空间、停车场融合发展,按照《方案》,此举力争去化库存200万。同时结合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趋势,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换房需求”,未来改善性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或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

(二)面临的形势。 1.国外能源发展形势 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2.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能源向立足国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

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 2009年05月19日 16:22:55 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轻工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轻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轻工业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显著。2008年,我国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2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家电、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行业吸纳就业3500万人。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使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浆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等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

术和关键设备,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但是,轻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出口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严重。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8%。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轻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国内外市场供求失衡,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轻工业稳定发展形势严峻。我国轻工业市场化程度较高,适应能力较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内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下决心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就能够实现轻工业的调整和振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贯彻落实重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 贯彻落实重庆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 “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类别序号重点工作任务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目标任务 1 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到2020年,全区公共机构年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5万 吨标准煤以内,用水总量控制在230万立方米以内。以2015年能源资源消费为基数,到2020年, 实现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1%,人均用水量下降15%。 区机关事务局全区公共机构 推进新建建筑绿色 化行动2 加强对新建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 标准和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建设节 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绿色建筑,全区公共机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区城乡建委 有新建建筑的公 共机构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行动3 以照明、空调、供配电、电梯等重点用能系统与设备节能改造和建筑给水系统的节水改造为重 点,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完成市下达的改造任务。 区机关事务局全区公共机构 推进节约用水绿色 行动4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用水指标,强化用水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 水机制,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全面普及节水器具,积极实 施用水器具、设施设备和老旧管网节水改造,推行合同节水管理。鼓励开展中水回收和雨水收 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区水务局全区公共机构

推进资产高效利用绿色行动5 从严控制新建、改扩建办公用房,具备条件新建办公用房的,要打破系统、部门之间的界限和 一个单位一座办公楼的模式,实行集中建设或联合建设,共享公共服务和附属设施。 区发改委、区机 关事务局 全区公共机构6 盘活存量资产,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区国资办全区公共机构7 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绿色低 碳的产品、设施和设备。 区财政局全区公共机构 推进绿色办公行动 8 推广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减少纸质文件、资料印发数量,减少使用签字笔、纸杯、餐具、塑 料袋等一次性办公用品。 区机关事务局全区公共机构9 严格执行空调设定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的规定。严格杜绝非办公时间的长明 灯等办公电器待机能耗浪费。 区机关事务局全区公共机构10 倡导和鼓励办公区内禁烟,积极打造无烟办公区,营造绿色办公环境。区卫生计生委全区公共机构 推进绿色化资源循环利用行动11 加强废旧商品的分类收集,设置分类回收集中地,增设纸张、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等分类 回收设施,鼓励公共机构与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定点定期回收机制。 区商务局、区机 关事务局 全区公共机构 推进绿色出行行动12 在公共机构新建和既有停车场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的停车位比例 不低于10%。 区发改委 设有内部停车场 的公共机构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 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 政府 2012年8月15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庆市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软硬兼具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

展的基础。 1.创建了垂直整合和全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分别布局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聚集璧山、铜梁、永川、江津等区县,引进了惠普、华硕、佳杰、贝宝结算中心和惠普、宏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5+6+500”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结算”的发展模式。 2.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201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达45.8%。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15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46.9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软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05.8亿元,年均增长率44.67%。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17年重庆公需科目重庆十三五规划解读考试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公需科目重庆十三五规划解读考试题及答案 课后测试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A 重要阶段 B 决胜阶段 C 关键阶段 D 规划阶段 2. “十二五”末,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A 5924美元 B 6924美元 C 7924美元 D 8924美元 3.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4. “十二五”时期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A 11.8% B 12.5% C 12.8% D 13.5% 5.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为主线?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改革开放创新 C 全面依法治国 D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设置了个主要指标。 A 30 B 25 C 20 D 15 7. 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 A 6% B 6.5% C 7% D 7.5% 8.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明确把重庆定位为。 A 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 B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C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9. 2015年10月,中央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的正式启动。 A 十八届三中全会 B 十八届四中全会 C 十八届五中全会 D 十八届六中全会 10. 当前,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是。

A 美国 B 中国 C 德国 D 日本 11. “十二五”末重庆市非公经济占比超过。 A 40% B 50% C 60% D 70% 12. 全球经济史上,最早的“世界工厂”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中国 13. 目前全球的“世界工厂”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中国 14.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领域。 A 农业 B 建筑业 C 商业 D 制造业

金刚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金刚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深入贯彻中央、省、长沙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精神,根据《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及《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围绕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秀美宜居新金刚”和湘赣边区域工业强镇、文化名镇、旅游新镇、边贸重镇的目标,按照“找准支点,突出特色,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的思路,特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落实浏阳市“10+3+3+3”工作机制(十项重点工程、“三会”工作体系、三类要素平台、“三制”推动机制),全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秀美宜居新金刚”建设,实施十三个工作计划,到2020年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全面确立;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文明风尚持续向好,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镇在全市公众安全感测评中达到95分以上;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平台运转有效,发展要素向乡村汇聚的通道更加顺畅,探索出具有金刚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二、工作重点 立足发展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浏阳市“十项重点工程”为纲领,着力实施十三个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提升、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提效、基础设施提档、民生服务提标,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域振兴。

1.品牌强农行动计划。落实市“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重点扶持金刚本土的“黑山羊”、“彩色稻”等一批特色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深入推进“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培育黑山羊、小水果等“浏字号”农业特色品牌,力争将彩色米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好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带头人、一社一套服务设施、一社五化(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创建一个“三品一标”基地和品牌,发展精深加工,促进产业整合。(责任领导:罗柱,责任单位:农业办、各村(社区) 2.人才强农行动计划。落实市“百社千户”新型主体培育工程,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力地位,利用上级政策支持,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型种养大户、示范型家庭农场、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依靠其带动一般农户,坚持走绿色生态、适度规模发展之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创业,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育创建2家长沙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每个村(社区)至少培育1家以上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合作社。(责任领导:罗柱,责任单位:农业办、各村(社区) 3.科技兴农行动计划。落实市“科技兴农”农技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院校农技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到2020年,围绕特色产业和示范片区,建设2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培育20名以上农业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适当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推进“一乡镇一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村一站点(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使农技推广人才成为产业兴旺的中坚力量。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特聘计划,开展高等院教共建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9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 政府 2012年8月15 日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内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

(二)面临的形势。 1.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2.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内能源向立足国内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三大目标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安全目标;提高能源系统物理效率及经济效率的效率目标;减少能源开发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庆市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软硬兼具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创建了垂直整合和全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分别布局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聚集璧山、铜梁、永川、江津等区县,引进了惠普、华硕、佳杰、贝宝结算中心和惠普、宏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5+6+500”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结算”的发展模式。 2.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201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达45.8%。其中,规模以

上电子制造业15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46.9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软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05.8亿元,年均增长率44.67%。 3.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200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4%。 4.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升。2011年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0%,通信和数字医疗等相关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5.产业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企业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加强,2011年制造业万元产值耗煤0.0138吨,比2005年下降了近20%。 6.物流大通道建成。“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开通,“渝深”和“渝沪”五定班列常态开行,重庆成为内陆首个中欧“安智贸”试点港口,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国际航空货运实现从无到有,国际出口货量增幅、货运航空公司数量、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国际货运航班频率在中西部位列第一。 表1 重庆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发展现状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区域、区域分析、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2、问答题: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又可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 (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 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 年甚至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