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1]。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效果良好。为了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手术前后必须加强护理。我科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开展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30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0例中,男157例,女143例,17~73岁,平均32.4岁。慢性鼻窦炎162例,伴有鼻息肉患者138例。300例手术中211例全麻,89例局麻。术后填塞膨胀止血材料或凡士林纱条,3~4 d后取出,每日鼻腔换药,术后均6 d内出院。 2 结果术后随访6 个月以上,按1997 年海口会议疗效评定标准[2]。300例中,治愈241例,好转59例,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对症治疗后治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常规准备及护理术前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治疗过程,有无手术史是否月经期等。鼻内窥镜手术避免了面部切口,手术效果好,多数患者易接受。但有鼻部手术史的患者,多有术中疼痛,术后填塞所致鼻部肿痛、头昏等不适的经历,

对再次手术有恐惧心理,术前心情紧张,心理压力较大,影响了手术配合[3]。我们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分析患者心理状态,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鼻内镜手术的优越性,对存在的疑虑给予仔细的解释,使患者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术前同时协助患者做好辅助检查,预防感冒,以免引起术腔肿胀,加重术后鼻塞症状。指导患者用口腔呼吸。 3.1.2 术前用药术前3~4 d口服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喷鼻,以控制局部炎症和变态反应造成的鼻腔鼻窦黏膜充血和水肿,有利于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避免噪声刺激。全麻术后患者取平侧卧位,随时吸出口咽、鼻咽部的分泌物,以防流入呼吸道。局麻者取半卧位,以减轻头部充血并便于排出口鼻分泌物,待鼻腔纱条全部抽完改平卧位。术后进半流质或普通膳食,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常以凡士林碘仿纱条或止血棉压迫止血,常有淡色血性分泌物从鼻腔渗出,应告诉患者不必恐惧。术后尽量避免打喷嚏,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填塞物脱落,引起出血。如反复从口中吐出新鲜血液或血凝块,考虑有出血可能,及时汇报医生作对症处理。 3.2.2 疼痛

护理由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特别是行双侧鼻腔手术的患者,常会出现头痛、鼻部胀痛、溢泪等不适症状。患者可取半卧位,以减轻局部肿胀不适和方便呼吸。如术后局部疼痛反应较重,且术后无颅内并发症用镇痛药物止痛。术后因鼻腔填塞,患者需张口呼吸,为避免口腔咽喉干燥,用湿盐水纱布覆盖口部,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睡眠欠佳者,可酌情用镇静药。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并发症处理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概念的引入是鼻科疾病治疗的一次质的飞跃 和革新,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新手术方法。该手术避免了传统术式视觉效果差,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的特点,特别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最有效的方法。1手术中易损伤的位置(1)前筛筛顶内侧,此处为前颅窝骨板最薄弱处,如损伤易出现脑脊液鼻漏。(2)筛泡上前筛动脉处,此处前筛动脉管菲薄,如有黏膜增生息肉样变需要清理时易发生前筛动脉出血,继而造成眶内血肿。(3)筛泡外侧眶纸板处,如损伤眶纸板造成内直肌损伤术后有复视可能。(4)后筛外侧,视神经及眼动静脉的损伤常常造成不可逆的失明。(5)蝶窦外侧的视神经的颈内动脉管损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死亡不可避免。 2术中技巧及注意事项(1)手术中要时时刻刻寻找可资判断的解剖标志,如:①上颌窦口,上颌窦口通常是眼眶内壁和下壁相交之位置,找到了上颌窦口,向上的延长线就是眼眶的内侧壁(纸样板)。 ②基板,基板是前后筛的分界线,通过基板到达后筛意味着进入高危区域,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开筛钳不要轻易向外侧开放,如确实要开放,也要先用钝器再用锐器,最后再用吸切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2)开放筛窦时一定要勤按眼球,如观察到眶内脂肪膨出,则应停止开放。(3)国内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病理较长,炎症重,既使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术中采取降压,仍不能避免手术起始阶段的出血,在开放前筛、切除钩突时会

有较多出血,严重影响手术安全,在这个阶段应两侧交替进行,在明视情况下迅速清除病变。相对面言,只要开放了前筛,开放了上颌窦,出血就会大大减少,这个阶段大约有15~30min左右,而且息肉呈软性时出血会较多,而息肉较硬时,则出血较少,年轻的患者出血较多,年老的患者出血较少,黏膜充血的患者出血多,黏膜较白的患者出血少。 3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由于鼻窦解剖部位的毗邻关系复杂,如病变严重或范围广泛,术中易损伤周围组织而发生出血、眼眶并发症。(1)出血。鼻腔鼻窦手术后鼻腔少量渗血是正常的,术后应注意:①观察鼻腔出血量,术后鼻前庭放置棉球,防止血性分泌物流出,如渗血流出应及时擦去,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咽腔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因免填塞不紧致血液由后鼻孔流下造成隐性失血;②患者术后如口吐胃内容物呈黑色为术中咽下血液所致,可不做处理,如持续黑便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③术后48h内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和出血; ④术后1~2天鼻黏膜会有反应性肿胀,鼻塞可能比手术前还要严重,告诉患者术腔上皮化至少需要1个月左右,在此期间鼻腔有结痂和少许分泌物是正常的;⑤术后24h内局部可冷敷以减少出血及疼痛,24h后可以热敷。同时观察有无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2)眼眶并发症。鼻内镜手术最常见的是:①眶周淤血。主要是术中眶纸样板的损伤引起,轻者表现为眶周皮肤如涂脂样稍发红发暗,重者淤斑如“熊猫眼”。较重的患者术后即可出现,较轻的术后第1

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设备和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鼻内镜作为内窥镜的分支,已成为呼吸内科和耳鼻喉科等领域的重要术式。本次研究报告了148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本组148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痊愈出院。标签: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鼻窦炎的主要病因是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导致了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目前,我科通过鼻内镜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是去除阻塞因素,恢复鼻窦功能。我们对148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48例中,男110例,女38例,年龄15~70岁,平均(4 2.5±2.3)岁。患者病症类型包括比重隔偏曲75例,鼻窦炎69例,鼻息肉4例。术后均给予抗炎止血及时对症治疗,术后24~48 h撤除鼻腔内纱条,于术后7 d痊愈出院。 1.2方法手术方法包括Messeklinger术式和Wigand术式[2],本组148例患者均采用从前向后法。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主要根据患者全身和局部状况,选择对患者最佳的麻醉方式。手术基本步骤是先切除钩突,进而由前向后循序开放筛泡、切除中鼻甲基板开放后组筛窦、切除筛蝶板开放蝶窦。切除鼻囟门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以及开放前筛窦各气房和额窦口可在上述程序完成后进行,亦可在上述程序中穿插进行。术腔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2]。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所以对患者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鼻窦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及鼻内镜的优越性和医生精湛的技术,取得信任并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常规做好术前检查,如血液、心电图、胸透,尤其是X线或CT检查,明确病变的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常规备口周及鼻前庭皮肤剪鼻毛,以免影响术后感染及鼻内镜的顺利操作。指导患者术前用呋喃西林漱口,保持术前的口腔卫生。 2.1.3健康教育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感冒,禁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中、术后咳嗽,多尺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而诱发鼻腔出血,为患者讲解术前半小时用药的目的及手术的大致过程,使患者顺利

-鼻科病人手术前后常规护理

鼻科病人手术前后常规护理 鼻科手术包括鼻内镜手术、上颌窦根治术、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上颌骨截除术等。手术前后常规护理如下: 1.术前常规护理 1.1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配合,术后的注意事项,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减轻焦虑。 1.2鼻部准备 1.2.1剪去患侧鼻毛,男病人需理发,剃净胡须。如果息肉或肿块过大,已长至鼻前庭,则不宜在剪鼻毛。 1.2.2检查病人有无感冒、鼻黏膜肿胀等急性炎症,如有应待炎症消退后手术。 1.3一般准备准备好鼻部CT或X光片,其余同“耳科病人术前一般准备”。 2.术后常规护理 2.1局麻病人术后给予半卧位,利于鼻腔分泌物渗出物引流,同时减轻头部充血。 2.2全麻按全麻护理常规至病人清醒后,改为半卧位。 2.3按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冒。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4注意观察鼻腔渗血情况,嘱病人如后鼻孔有血液流下,一定要吐出,以便观察出血量,并防止血液进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24小时内可用冰袋冷敷鼻部。如出血较多,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止血药,床旁备好鼻止血包和插灯。 2.5叮嘱病人不要用力咳嗽或打喷嚏,以免鼻腔内纱条松动或脱出而引起出血。教会病人如果想打喷嚏,可用手指按人中、作深呼吸或用舌尖抵住硬腭以制止。

2.6局麻病人术后2小时、全麻病人清醒后3小时可进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可少量多餐,保证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7鼻腔填塞纱条者,第二天开始滴石蜡油以润滑纱条,便于抽取。纱条抽尽后根据医嘱改用呋麻滴鼻,防止出血并利于通气。填塞物如为膨胀海绵,填塞期间不使用滴鼻剂,填塞物24小时后开始抽取,填塞物完全取出后根据医嘱 使用滴鼻液。 2.8因鼻腔不能通气,病人需张口呼吸,口唇易干裂,所以要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防止口腔感染,促进食欲。 2.9测量口温改为测量腋温。 2.10注意保护鼻部勿受外力碰撞,尤其是鼻部整形手术病人,防止出血和影响鼻部手术效果。 2.11手术后一般在24小时或48小时抽出鼻内填塞物,嘱病人在抽取前适当进食,避免抽去纱条时因紧张、恐惧、疼痛不适引起病人低血糖反应甚至晕厥现象。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术式常难以将病变部位彻底切除干净而 造成疾病复发。近几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功能性内窥镜鼻窦炎手术(FESS)为慢性鼻窦 炎等鼻窦疾病增加了新的治疗手段。现将我科58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 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4-65岁,病程1-35年,其中8例有传统手术史。术前均有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或丧失,以及头痛等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 2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优点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精细、准确的治疗方法,手术利用内窥镜良好 的照明,对患者鼻腔深部结构也能够做清晰观察,在清除病变的同时还能够尽量保留鼻腔、 副筛窦中正常粘膜结构,能够形成良好的通气及引流、术后能够大大降低鼻息肉复发率。与 传统手术相比,有患者痛苦小、手术切除息肉彻底、手术后息肉不易的复发等多种优点。如今,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最重要的手术。FESS可以精确的去除病变 组织和骨头,使鼻窦开口扩大,保留窦腔粘膜组织,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鼻内窥镜手 术具有传统鼻窦炎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性。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的不适已经十分轻微,最 明显的变化是原先鼻窦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3 术前护理 3.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给予辅舒良喷鼻,以改善鼻腔通气。 术前1天剪鼻毛;应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3-7天,每日1-2次,遵医嘱给予阿托品,苯巴 比妥钠肌内注射。 3.2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医生会仔细阅读CT片等检查结果,认真研究其病情及治疗 方案,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教会患者使用鼻腔冲洗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对我们充分 信任。病人往往对术中出血、术后不舒适和鼻息肉复发而产生焦虑、恐惧,或对手术成功的 期望值很高,而术前因紧张、焦虑又可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导致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反应。影响手术恢复。因此,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大致步骤,麻醉方法、手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使患者心中有数,强调术前充分 准备必要性。告诉患者术前1-2天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处理方法,教会患者用口呼吸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3指导患者术前注意预防感冒,防止受凉引起手术感染,手术中术后打喷嚏,保证充足的 睡眠。协助患者作好各项术前检查。 4 术后护理 4.1调整体位:回病房后应协助患者取平位,保持气道通畅,应用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 变化。如全麻待患者清醒6-7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平卧位改为半靠卧位,有利于鼻腔炎 性分泌物引流,有利于减少伤口渗血。复发性鼻息肉手术因前期手术次数多,病变区瘢痕形成,病变严重广泛,术区范围广,以及鼻部血供丰富,如果术后长时间平卧,伤口易出现渗血。渗血的处理,可行鼻腔重新填塞,抬高头位、鼻额冷敷。 4.2作好心理指导,消除患者紧张、恐惧、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应做镇静剂。 4.3给氧:鼻窦术后需行鼻腔填塞压迫止血,影响鼻腔通气,张口呼吸,因此,出现呼吸困 难等缺氧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用面罩给氧,SPO2维持在95%以上。

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及体会

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的要点及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鼻内镜手术患者5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护理配合要点,分析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的重要性。结果: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配合后,50例患者手术顺利实施,且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结论: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十分重要,护理人员需树立高度责任心,强化自身的护理技能,给予患者最佳的临床护理服务。 关键词:鼻内镜;护理配合;体会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鼻内镜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运用。鼻内镜术式损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但虽如此,因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操作空间有限,手术难度大等特点,要想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配合[1]。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重点分析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及体会,详情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实施鼻内镜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18~54岁,平均(35.8±2.4)岁。其中鼻窦炎患者30例、鼻息肉患者20例。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术中以 2%利多卡因对局部黏膜进行局麻浸润麻醉,手术步骤参照meseerklingcr术式,依次切除钩突、开放前筛窦、开放上颌窦、开放和切除后组筛窦、开放额窦、开放蝶窦。其中对于伴中鼻甲增生息肉样变或息肉形成患者,需联合切除中鼻甲部分。对于伴鼻中隔偏曲者,需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以明胶海绵对术腔进行填充。 1.2.2手术护理配合 (1)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向患者介绍基本的手术流程与术中注意点,使得患者有所心理准备。可向患者讲解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的手术信心,减轻患者内心的恐惧。 (2)术前准备。全麻手术患者需于术前8h禁食禁饮,局麻者可少量饮食。为患者进行鼻毛修剪,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检查手术治疗器械是否可正常使用,并在术前检查手术仪器、医疗器械是否准备完善,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3)术中配合。进入手术室后,护士需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缓解患者内心紧张情绪。在治疗过程中,以局麻患者居多,指导患者做好麻醉准备。患者取平卧位为主,护理人员协助医师打开无菌手术包,打开各项仪器开关,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 (4)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患者取半卧位,降低面部压力,预防术后出血。对于全麻手术患者,需于术后去枕平卧,并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预防发生呕吐等不良事件[2]。待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后,询问患者鼻腔的疼痛情况,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鼻腔出血情况等。一旦患者出现不适,需立即联系医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临床诊断,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由于术后在术腔内填入明胶海绵等,因此患者只能进行张口呼吸,护士需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给予患者水分补充。 (5)饮食护理。待患者清醒后,可指导患者摄入饮食,以改善虚弱体质。主要先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3d可患者可正常饮食。但需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患者也不可吸烟或酗酒。 (6)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内心紧张,术后因鼻腔内充填异物等均可使得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表示出宽容与理解,与患者多交流、沟通,或为患者播放音乐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7)出院指导。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时,需指导患者注意保暖,不可受凉。同时保持乐观的心理情绪,积极参与运动,增强自身的体质。补充高营养食物,促进疾病恢复。不可做擤

鼻内镜下鼻窦开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大作业 学习中心:重庆专业:护理学 学生姓名:丁红学号:10114510701289 评定成绩:评阅教师: 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内容提要: 目的对应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传统护理及系统化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2010年8月至2011年08月实施鼻内镜手术病例490例。490例随机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标准组245例,采用系统化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制定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重点及措施、出院指导;对照组245例,采用常规护理。根据疗效标准统计有效率及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组有效率为9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无效率为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为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手术前后的各种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术后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机会。所以为了提高疗效,根据术后恢复的不同阶段开展规范化的护理及随访非常重要。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内镜手术;护理 1 绪言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消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新方法,具有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在清除发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粘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把以往根治性或者破坏性手术改变为功能性手术。鼻内镜手术的目的:1.拓宽鼻腔和鼻窦间的联系空间;2.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粘膜,对局部生理功能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918851318.html,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 作者:侯丽达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05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6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术期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本组96例患者通过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及细心观察护理,症状基本消失,术后效果满意。均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有效采取护理预防措施,避免出血、感染、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手术安全、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97-02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单发于一个鼻窦,但常见多鼻窦受累。临床多表现为鼻塞、多脓涕、头痛、视力障碍、嗅觉减退或消失等局部症状。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在电视直视下彻底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及鼻窦的正常黏膜及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恢复功能。对于功能 性鼻窦手术,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对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有重要意义[1]。我科2007年1月 ~2009年3月收治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经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3月收治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96例中,男61例,女35例;年龄20~62岁,平均38.5岁。临床主要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鼻窦CT检查。按1997年海口会议确定的慢性鼻窦炎标准分型[2]:Ⅰ型44例,Ⅱ型35例,Ⅲ型17例。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垫高,均采用局麻、鼻黏膜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采用Messer Klinger术式,鼻内镜自一侧前鼻孔插入,嘱患者全身放松,在鼻内镜引导下,于中鼻甲的前端切开 黏膜,分离并切除沟突和筛泡,吸除鼻息肉,并根据病情开放筛窦。术毕用碘仿纱条或吸收性明胶海绵术腔止血。 1.2护理

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7-07-25T13:39:59.8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作者:刘艳萍 [导读] 鼻内镜鼻窦手术期间,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会提升。安阳市中医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及其效果,并提出护理重点。方法以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的8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36例,好转7例;观察组患者治愈40例,好转3例。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3.7%,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期间,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会提升。因此,针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的全面护理值得应用和推广。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术期;护理 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患者多见长期鼻塞、流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1],临床当中,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比较常见,病变日久会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引起其他多种并发症,甚至癌变[2-3],治疗不及时后果严重。鼻内镜手术治疗越来越重要,就该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本院此次主要选取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的86例患者进行观察,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的8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采用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年龄为40.2±10.3岁,病程为1-20年,平均病程为11.2±4.6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40.6±10.1岁,病程为2-20年,平均病程为11.5±4.3年。8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涉及到流脓涕、头痛、头昏等。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此次观察和研究知情,并且同意参与此次观察。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86例患者均采用鼻内镜鼻窦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如下:准备好鼻内镜等相关器械,患者仰卧,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静脉器官插管全麻,再进行手术开放上领窦、筛窦、蝶窦,对发生病变的组织进行清理,下鼻甲实施骨折外移。手术之后,实施填塞止血,48小时后将填塞物移除,患者需定期复诊。 1.2.2 护理方法 在以上手术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手术前的护理:告知患者手术前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告知患者手术的大致流程、时间等相关信息,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同时也在患者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进行检查;(2)手术后的护理:患者手术之后,引导患者主要采用半卧位,保持呼吸畅通,也减轻患者鼻痛及额头胀痛的情况,如果患者实施了全麻则去枕平卧6小时后采用半卧位;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体征指标进行严密观察,患者如有异常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告知医生,尤其是观察和预防患者出现并发症,如观察患者是否出血、颅内感染等。 针对观察组,护理人员同样给予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如下护理工作:(1)手术前后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患者手术之前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手术的情况,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患者手术之后同样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使患者有好的心情和心态尽快恢复;(2)给予患者饮食上的护理:由于手术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因此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如果实施全麻,之后的6小时内则禁食禁饮。手术后患者清醒6个小时之后则患者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牛奶、粥等,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一周之后患者则可正常饮食;(3)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即主要对患者实施健康指导、用药指导,并告知患者要定期复查进行鼻腔清洗。 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医院通过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的方式,了解患者满意度。此外,通过对患者手术期间以及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均进行记录和统计。 1.3 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观察以及调查随访,对照组患者治愈36例,好转7例;观察组患者治愈40例,好转3例。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3.7%,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5.3%。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鼻腔相关的疾病如鼻息肉、鼻窦炎比较常见,当前针对鼻腔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大多采用鼻内镜手术,该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该类疾病的复发率,因此鼻内镜鼻窦手术运用较多。而与此同时,与之相互配合的护理也十分重要。在手术前后,辅之以相应的护理十分必要。而就该手术围术期的护理,实施全面护理措施如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效果,并且也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据报道[4],给予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有利于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鼻窦功能。因此,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的全面护理值得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 [1]王莎丽.鼻内镜下鼻息肉及鼻窦炎手术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2):156. [2]曹文容,唐玲.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综合护理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4):67.

鼻内镜手术的一般护理常规

---------------------------------------------------------------最新资料推荐------------------------------------------------------ 鼻内镜手术的一般护理常规 鼻内镜手术的一般护理常规 1/ 12

术前护理? 1、评估和观察要点? 病情评估:评估患者鼻腔鼻窦情况、既往史和现病史。 包括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以及全身有无合并发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 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护理安全问题,包括患者有无嗅觉障碍、头晕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 疾病认知: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 ? 心理状况:评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最新资料推荐------------------------------------------------------ ? 2、护理要点? (1)术前检查? 常规检查:完善全麻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生化全项, APTT+PT,输血前,心电图,胸片等。 ? 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鼻窦CT/MRI;鼻专科检查:包括皮肤过敏试验、过敏原检测等,鼻功能检查:包括鼻阻力、鼻声反射、嗅功能。 ? 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禁食水6h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做鼻专科检查前要告知患者检查前两天禁止使用抗过敏及抗组胺类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 12

(整理)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 1870 年,P Bossini发明耳镜之后,人们纷纷寻找检查人体各腔道的方法。据Spiess所言,前鼻镜常规使用始于1868年,至今仍为鼻科所必备。但对于鼻腔深在腔隙检查,它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方法。1879年,Nitze设计出第一个膀胱镜,而Hirshman则于1901年首次用改进的膀胱镜进行鼻科检查并获成功。1925年,美国纽约鼻科大夫Maltz将其深入到鼻窦,并称之为鼻窦镜(Sinuscopy)。这一系列探索,由于诸如照明昏暗、镜体笨重等原因,在当时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正如Zarniko在1925年所说:“它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一必要的诊治工具,还不如说是一玩具而已。”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Hopkins予以极大的改进,尤其是照明的改善,配以不同视角和不同弯度相对应的器械,使内窥镜逐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1954年,Heermann开始将它与显微镜结合起来,在尽可能清除病灶方面有了一大进步。但所述种种方法,其指导思想都是认为鼻窦内病变为不可逆,需彻底清除。传统的柯氏手术也一样。 Luc-Caldwell手术,也叫根治术(radical antrostomy)是上世纪90年代由法国 HenriInc和美国人George W. Caldwell创立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缺点:损伤组织多,病变鼻窦炎性组织尽可能清除,且需下鼻道开窗,破坏了正常鼻腔纤毛运动功能;有一定复发率,术后症状不能改善或复发,其原因现在认为是一些深在关键部位的病变被忽视未能清除引起;术后病人常有如面颊部不适及该术特有的不适感觉等等。恰如Stammberger 1987年研究指出,7根治术后,患者常因疲痕形成,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口闭塞再次形成形态和功能异常的鼻窦粘膜,而且,术腔的粘膜纤毛运动仍向自然窦口,下鼻道窗口引流意义不大。正是这些问题激发学者们去探索更好的方法。 W. Messerkinge: 教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创始人,为奥地利人。他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上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后来集中于鼻、鼻窦方面。通过大量的活体观察、尸体解剖和临床研究,尤其是他系统地研究了鼻、鼻窦解剖生理,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及手术,得出如下结论:(1)绝大部份鼻窦炎是鼻源性的,(2)鼻窦炎反复发作原因在于鼻腔外侧壁的病灶影响鼻通气引流功能,而病灶部位多在前中筛-中道区域。Nautrum 1965年首次称该部位为鼻窦-窦口复合体 (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新概念自鼻内窥镜广泛开展后才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并被普遍接受。它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筛漏斗、筛额窦开口等。越来越多文献指出OMC的病变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关键作用。 (3)OMC的病灶十分有限或十分轻微,但引起的症状往往较重,而不一定表现出鼻窦炎的典型的鼻塞、流脓涕和头痛三联征,往往表现为其中一个症状。Stammberge:观察指出,临床上一些病人诉鼻部不适,前鼻镜检查和常规鼻窦X 片无异常发现,但通过内窥镜检查及CT检查往往发现存在OMC病变。"(4)在鼻内窥下围绕OMC将病灶清除干净后,鼻窦纤毛运动和通气引流功能恢复,病人鼻窦炎症粘膜即可转归正常,症状消失,勿需将鼻窦粘膜剥离干净。 这样,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技术诞生了-- Messerklinger Technique。仅清除OMC病变,不触动鼻窦内粘膜。在大量的实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 理原则 文章来源: 2006-7-26 9:34:48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年第5期第34卷临床研究 作者:许庚李源谢民强史剑波李华斌 单位:510630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许庚、李源、谢民强、李华斌);暨 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史剑波) 关键词:手术后期间;手术后护理;鼻粘膜;;内窥镜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粘膜的转归过程并对此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方法对328例(均为双侧)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粘膜形态学进行连续观察。结果90%以上的术腔在1~2周内清洁,80%以上的术腔在3~10周内有水肿、囊泡、肉芽、息肉生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去粘膜化反应或再生病变发生,并与上皮化呈竞争性生长。90%的术腔在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可完成上皮化,其中接近60%的术腔是在术后11~14周完成上皮化。结论将术后粘膜转归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术腔清洁阶段、粘膜转归竞争阶段和上皮化完成阶段。提出对术后各阶段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是保证手术整体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Staging of mucous membrane outcome in operative cavity afte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XU Geng, LI Yuan, XIE Minq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e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 of transitionary process of mucosa in sinu cavity afte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 and divide it into different stages.Metho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of mucosa in sinus cavity after FESS was surveyed continuously. Results Over 90% of nasal and sinus cavity got clean within 1 to 2 weeks postoperatively. About 80% of patients had the De-mucous reaction from the 3rd to 10th week , such as mucous edema, vesicles, granulation tissue, mini-polyps, fibrous hyperplasia, and adhesion or regenerated diseases may appear in this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学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者的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局部症状: 1.鼻阻塞: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多因慢性炎症引起的粘膜肥厚,鼻甲肥大,鼻内分泌物过多和或伴有息肉形成阻塞通气所致。(配图) 2.流涕:注意流涕的性质和量的多少,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粘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配图) 3.嗅觉减退或缺失,嗅区粘膜炎性变,或形成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等为常见诱因,注意嗅觉减退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完全的的嗅觉丧失多为如嗅区粘膜长期炎性变引起。 4.头面部疼痛:慢性鼻窦炎者头痛多不明显,仅有局部钝痛及闷胀感,疼痛时间及部位多较固定; 其中主要症状是指鼻阻塞和流涕,次要症状是指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阻塞和流涕必具其一,以及鼻内镜检查可见鼻息肉和/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和/或以中鼻道为主的水肿/黏膜阻塞; 和/或CT改变: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内的黏膜改变。 (一)典型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如鼻塞性质,流涕多少、颜色如何、有无异味,头痛部位、疼痛时间、嗅觉减退的程度和规律。 (二)检查 常规使用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可见到以下病变: 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粘膜充血水肿,同时应注意观察鼻甲肿胀或肥厚的程度,有无局部解剖变异。 (三)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鼻窦炎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可以显示病变鼻窦的位置、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程度。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粘膜炎症。 2.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3.病变轻者、非慢性鼻窦炎者及不伴有解剖畸形者,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系统护理与疗效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系统护理与疗效 发表时间:2012-10-12T17:15:45.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赵玉珠 [导读] 探讨系统性护理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治疗成功率。 赵玉珠 (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 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临床护理,治疗组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健康指导等系统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功能性内窥镜治疗鼻窦炎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能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增加对手术性质的了解,做到自动配合术后的注意点,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术后疾病的恢复,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内窥镜系统性护理疗效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小儿中多发。鼻炎造成患者的鼻腔、鼻窦生理功能障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鼻腔功能破坏严重、出血多[1],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的护理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我院对行功能性内窥镜治疗的鼻窦炎患者行系统性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治疗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6~74岁之间,平均年龄35.8±14.5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6~72岁之间,平均年龄37.5±13.4岁。患者鼻腔检查鼻粘膜肿胀、充血、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内可见脓液积蓄。X线或者CT检查鼻窦内黏膜不同程度的增厚,上颌窦可见液平面,鼻窦腔的密度增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经过鼻内窥镜治疗,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基础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健康指导等系统性护理[3],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 1.3疗效评定显效:患者无鼻塞、流涕和头痛症状,X线检查诸鼻窦正常。有效:患者的鼻塞、头痛症状减轻,鼻腔内分泌物减少,X 线检查患侧鼻腔粘膜增厚或窦腔浑浊。无效:患者在经过多次治疗后鼻塞、流涕、头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X线检查窦腔密度增高浑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组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治疗组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考虑为无菌操作无严格,经抗炎治疗后,顺利出院,治疗组患者3例患者并发感染,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2例患者并发鼻出血,经过对症治疗后,均顺利出院。 3 讨论 3.1术前心理护理大多患者在治疗前均有恐惧和紧张心理,在治疗前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护士在讲解前首先了解患者的接受能力、患者的喜好。以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对病人进行鼓励,以病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保证患者能主动配合,顺利完成治疗[3]。协助好医生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和术前准备,术前教会患者经口呼吸的方法,防止因为鼻腔呼吸造成内窥镜模糊影响手术视野,注意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特别是术前晚必要时给予睡眠辅助药协助患者睡眠。 3.2术中护理手术室光线稍暗,避免影响荧光屏的清晰度,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0~25℃,手术中护士可用肢体语言(握手)或安慰的言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以便患者能顺利配合手术过程,术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对麻药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血压情况。 3.3术后护理 3.3.1观察指导术后采取半卧位,注意观察患者鼻腔渗血情况,并告知患者体位改变的危险性,嘱患者勿过低低头,在打喷嚏之前可以张开嘴,用舌尖顶住上颚,以减轻气流的冲击力,避免鼻腔填塞物松脱引起活动性鼻出血,告知患者术后出现流泪、头痛、口干是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必要时用一点止痛药或者用水湿润口腔能改善不适,并让患者明白在清除了鼻腔填塞物之后,症状会消失。 3.3.2伤口护理护士要及时清理患者的鼻涕,密切观察鼻腔内分泌物的颜色、性质和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清理鼻腔时不要触动或拉脱患者鼻腔填塞物。如患者出现出现耳痛、头痛、鼻出血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清理鼻腔,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每次治疗完毕后用干纱布擦净鼻部[4],并嘱患者头部处于直立位约20min,不宜弯腰和擦鼻,勿自行取下鼻腔内的纱布条,在24h内可以使用冰袋冷敷鼻额部,在床边备一个止血包,在抽出纱条后,使用麻黄素滴鼻,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腔,减轻水肿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3.3.3术后并发症的护理鼻窦的毗邻关系比较复杂,在手术结束后48h,应严密观察并发生的发生,注意结膜有无充血,动态观察视力的变化,眼眶周围有无淤血肿胀,如发现视神经出现损伤或者眼眶内出现血肿,应该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对症治疗,患者在术后有清水样液体流出,在低头后加重,提示脑脊液漏,应该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并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勿用力排大便、情绪激动等[5],以防止颅内压增高或者颅内感染。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体温>38.5℃时提示有颅内感染的可能,应该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瑞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是鼻窦及鼻腔的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具有挑战性。为提 高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1995年,我国鼻科学者制订了“广州标准”u]。尽管当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远不及今天,但应该说,“广州标准”(1995)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海口标准”(1997)怛J,对起步不久的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随着对慢性鼻一鼻窦炎病理本质认识的加深,在过去10年里,国外已发表多种版本的诊疗指南(guideline)、共识文件(consensus document)或意见书(position paper)。本刊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的专家根据国内临床实践的需要,并结合国外近年的发展趋势,于2008年制订了“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3 J,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在此期间,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本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多次进行讨论,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认为有必要对2008年版诊疗指南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临床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临床定义 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窦与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 临床分类 慢性鼻一鼻窦炎临床可以分为两型:(1)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 诊断 一、症状 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 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 1.鼻内镜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息肉。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炎性病变。诊断时依据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结果进行。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 三、病情评估 对患者病情作整体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这类评估方法比较多,有些也比较复杂,临床上可结合评估目的和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 1.主观病情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按照VAS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若VAS>5,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 —nasal outcome test-20,SNOT_20)量表。 2.客观病情评估:常用方法有:(1)对鼻腔和鼻窦解剖学变异的评价。(2)对感染和变应性因素的评价。(3)对伴发疾病与慢性鼻.鼻窦炎相互关联的评价。(4)对病变范围的评价: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根据鼻窦CT扫描来评定,推荐使用Lund-Mackay评分法。“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sNP(I型)和CRSwNP(II型和Ⅲ型)也可以作为对慢性鼻一鼻窦炎分型和病变范围评定的一种方法‘2l。(5)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 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