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温带草原具有生态和遗传上独特的物种、广阔的生态地理代表性和半自然的景观特征,被IUCN-SCOPE-UNESCO列为优先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的五大陆地生物群区(biome)之一(Di Castri等 1992)。我国温带草地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辽阔,达313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0%。草原上生活着高度多样化的民族。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既是草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也是持续利用草地资源、改善我国人民衣食结构、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的需要。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位于温带典型草原区,具有高度的生态地理代表性和较高的生境异质性,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所含有的生物物种十分丰富。1985年,我国第一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在此建立,该保护区于1987年被列入国际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1994年颁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该区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同时,《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将该区列为优先重点项目建设区。我们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重点,用点面结合、时空梯度分析结合的方法,在该区域内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旨在为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做出示范模式。

草原区的人为活动包括放牧、开垦、樵采和狩猎等多个方面,但从对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和规模而言,家畜放牧是首要的。目前不合理的放牧制度所带来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伴随着生产力的下降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恶化了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阐明草原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家畜放牧的关系,是保护草原区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对制定草原生态系统持续管理策略以及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5.1 内蒙古草原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地理空间格局、时间动态及其成因,有较多的理论或假说(黄建辉等1994;郭勤峰 1995),但任何一种理论均难以完全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具体分析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时,应依其尺度来综合分析,这里仅简述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与主导驱动因子——气候的关系。

5.1.1 内蒙古草原植物与植被的多样性特点、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5.1.1.1 内蒙古草原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作者:康乐,李永宏,李凌浩,陈佐忠,钟文勤,刘永江,廖仰南,关世英,贾树海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01

内蒙古草原区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271种,这些植物分属于128科、691属。按植物大类别进行统计的数字列入表5-1(刘钟龄等 1985)。

全区种子植物科的数目约占全国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8.3%,属占全国种子植物总属数的21.5%,种数占全国的9.6%,这表明了内蒙古草原区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就内蒙古草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而言(12%),其植物种类不算十分丰富,但科、属的数量却相当多。另一方面,与同类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相对比,该区的植物种类还是非常丰富的。如相邻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总面积为150余万km2,而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只有近2 000种(刘钟龄等 1985)。

植物区系组成中,在本地区植物种类多于40种的大科有15个,含有20个种以上的科10个,10个种以上的19个科,其余84科的植物均少于10种,其中只含有1种植物的有25个科,2~3种植物的32个科。15个大科共有植物383属1 526种,分别占全部植物属和种的58.8%和67.3%,而科数仅占总科数的11.7%。含1~3种植物的57科占总科数的44.5%,而植物仅100种,占全部植物种的4.1%(表5-2)。

20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以上科属中,在本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是薹草属(Carex,73种)与蒿属(Artemisia,52种),其次是蓼属(Polygonum)、柳属(Salix)、黄芪属(Astragalus)、委陵菜属(Potentilla)、早熟禾属(Poa)、葱属(Allium)、棘豆属(Oxytropis)、风毛菊属(Saussurea)、堇菜属(Viola)这9属,它们所包含的植物种数均不少于20种。植物种在15种以上的属还有绣线菊属(Spiraea)、马先蒿属(Pedicularis)、毛茛属(Ranunculus)、锦鸡儿属(Caragana)、沙参属(Adenophora)、鹅观草属(Roegneria)、虫实属(Corispermum)、野豌豆属(Vicia)、鸢尾属(Irix)这9属,上述20属共有植物533种,约占全区植物种的23.4%,而属数只占2.9%。

5.1.1.2 内蒙古草原区植物生活型与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组成内蒙古草原区植被的植物生活型类型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针叶乔木、阔叶乔木、灌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03

木、半灌木、木质藤本、多年生草本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等27个基本类群(表5-3)。由表5-3可以看出,该区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次是一年生植物和灌木,而乔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根据植物对水分条件、土壤盐分状况以及地表组成物质等重要生态因素的适应方式和适应能力,可将内蒙古草原植物划分为9种不同的生态类群。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类群以中(旱)生植物为主,占全部植物种数的64.2%;其余依次为旱生植物(占23.9%)、湿生植物(占4.8%)、水生植物(占2.4%)、盐土植物(占2.0%)、沙生植物(占1.5%)和石生、石隙、酸土植物(合计占1.2%)。

5.1.1.3 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多样性特点及其空间格局

内蒙古草原是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丛生禾草,或为根茎禾草、杂类草和小半灌木)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植物区系在植物地理上属古地中海区,以亚洲中部成分和蒙古高原成分为主,以具有针茅属(Stipa)的多种针茅和多种锦鸡儿(Caragana)为特色(李博 1995)。草原植被集中分布于内蒙古的中、东部,东起西辽河平原,西达鄂尔多斯高原,总面积约74万km2(王义凤等 1985)。

该区域草原植被类型丰富,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十分明显。根据热量的南北向差异,可将内蒙古草原划分为中温型草原和暖温型草原两个地带;基于水分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个亚类型,依次由东北至西南方向呈带状分布。具体而言,在该区东北部湿润的草甸草原区(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和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草原为主。向西过渡到内蒙古中部偏东的半湿润-半干旱的典型草原区,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成为地带性代表类型,其西部通常为克氏针茅(S.krylovii)草原所替代。内蒙古中部西段为半干旱-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分布于剥蚀缓丘、洪积平原上的是荒漠草原的地带性植被——戈壁针茅(S.gobica)草原;分布于薄层沙性土壤上的是沙生针茅(S.glareosa)草原;而在强砾质性的丘陵顶部则为石生针茅(S.klemenzii)草原。由北部戈壁针茅分布区域向南推移至暖温型草原地带后,短花针茅(S.breviflora)草原和本氏针茅(S.bungeana)草原依次成为主体草原植

20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05

被类型。

此外,该区域内还有一些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与山地相联系的一些草原类型多位于内蒙古草原区的东部,包括线叶菊草原、羊茅(Festuca ovina)草原。在典型草原西部和荒漠草原砾质和积沙的生境中,广泛地分布着以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为建群种的草原,在强砾质化生境和过度放牧的地段,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和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群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而以早熟禾(Poa)、洽草(Koeleria)和冰草(Agropyron)等属植物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在该区域的分布则十分有限(王义凤等 1985)。

根据植物群落的层片结构、共建种和优势种的差异以及生境的特点,《内蒙古植被》将内蒙古草原初步确定为13个主要的群系、至少85个群丛组和192个群丛(王义凤等 1985)。由表5-4可以看出,植物群落类型、种类组成和种饱和度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梯度上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对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多样性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多样性最高的是典型草原区的内蒙古高原部分,最低的是荒漠草原区,相对丰富度也有这种趋势。优势度以荒漠草原区为最大,典型草原区的内蒙古高原部分具有最小的优势度(表5-5)(牛建明等 1995)。

5.1.1.4 内蒙古草原植物多样性与气候的关系

根据内蒙古草原区沿气候梯度从荒漠草原带到草甸草原带的100多个草原群落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主要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进行的分析(Li 1993)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S)随降水(P)的增高而升高(S=-5.1e0.0063p;r=0.85,P<0.001),或随温度(T)的升高而降低(S=50.9e-0.225r;r=0.92,p<0.001),也即随气候干燥度(Penman 指数A)的增加而下降(S=-48.03+40.03 e1/A;p<0.001)。64 m2荒漠草原区样地记录到的植物为7~28种,典型草原区和草甸草原区分别为19~39种和19~48种(Li 1991)。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由Shannon-Wiener公式计算)与物种的丰富度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即随气候干燥度的增加而下降。

5.1.1.5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植被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

图5-1显示了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植被多样性从南向北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植被多样性最大斑块与锡林河之间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这可能是植被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尺度上发生从湿生到旱生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多种过渡植被类型在空间上的集聚。

年降水量在锡林河流域大体上存在两种变化趋势,一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另一个是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第一种趋势在该流域表现得最为突出,同整个内蒙古草原区的年降水量的水平格局相吻合;第二种趋势可能是由于小地形对其产生影响的结果。年

206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均积温在锡林河流域呈比较明显的“马鞍”形分布,在流域的西北部呈现自东南向西北的下降趋势,而在东南部则相反,自西北至东南为下降的趋势,并在流域内的最高峰——嘎松山附近形成一个低积温区(图5-2)。这种变化可能与山体显著的垂直变化效应以及植被覆盖类型和状况有关。

植被多样性与水热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多样性与年降水量在整个流域内具有较强的正效应关系,同年均积温的正效应关系局限在地势比较平坦的西北部。此外,水、热两种气象因子对地形变化的反应不同,温度比降水更为敏感。

5.1.2 内蒙古草原区动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5.1.2.1 脊椎动物

内蒙古草原区的脊椎动物以中亚型占优势。据统计有兽类65种,鸟类295种,且有数10种国际上和中国重要保护物种在草原区繁衍(凤凌飞 1995)。草原兽类中,种类多且数量居多者当推啮齿动物。该类群均营穴居,其空间选择与利用格局相对稳定,且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因此,这一类群所反映的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变化的典型意义向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在内蒙古草原区广泛分布的啮齿动物有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达乌尔鼠兔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07

(Ochotona daurica)、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catus)、黑线食鼠(Cricetulus baraeunsis)、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和鼹形田鼠(Ellobius talpinus)。从栖息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一些典型科属种数看,跳鼠科(Dipodidae)依次为1种、2种和5种;沙鼠亚科(Gerbilinae)为1种、2种和3种;仓鼠亚科(Cricetinae)为2种、3种和4种;田鼠属(Microtus)为4种、5种和1种。物种多样性沿气候梯度由湿润到干旱呈现明显的变化,其中,喜干旱条件且呈杂食性或以种子为主的植食性类群如跳鼠科、沙鼠亚科和仓鼠亚科表现为种数递增的趋势;而喜较湿润条件且以植物营养体为食的类群如田鼠属种类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反映了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与地带性水热条件梯度的适应性变化。

在同一水热条件梯度上出现的景观异质性也对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如典型草原区内的沙地景观,沙丘阳坡、阴坡和丘间低地镶嵌分布,构成了草原沙地啮齿动物群落的复合生境。在浑善达克沙地通常有12种啮齿动物,其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邻近的典型草原区。其中,利用沙丘阳坡和阴坡的鼠种计11种,相当于沙地群落啮齿动物种数的

208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92%,表明沙丘是群落占据的主体空间。丘间低地作为各主体空间的连接地段,在空间利用格局上显示联结和过渡特征。喜欢半流沙、植被稀疏环境的荒漠种类如小毛足鼠(Phodopus Joborovskii)、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成为占据沙丘阳坡的主要组成种;适于在植被郁闭环境栖居的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棕背绒鼠(Eothenomys shanseius)主要占据沙丘阴坡;适应性广泛的黑线仓鼠也喜选择植被较郁闭、阴坡密度显著高于阳坡的丘间洼地;典型的草原种类如达乌尔黄鼠和鼠兔则主要分布于以草原植被为特征的丘间低地。草原沙地复杂的景观条件导致不同植物群落镶嵌分布,为啮齿动物提供了复杂多样的栖息条件,丰富了物种多样性(钟文勤等 1981)。

草原上的有蹄类以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最具代表性,它的分布界线基本上与典型草原一致。在典型草原西部也可遇见鹅喉羚(Gazeffa subgutturosa),但它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在草原区多种生境中均为优势种的常见鸟类有云雀(Alauda arvensis)、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golica)和穗鹏(Oenanthe oenanthe)等。在荒漠草原栖息的鸟类十分稀少,最常见的有沙鹏(Oenanthe isabcllica)、漠鹏(Oenanthe deserti)、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等,其中凤头百灵是常见的优势种。但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中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鸟类物种相当丰富。

5.1.2.2 昆虫

李鸿昌、康乐曾对内蒙古草原昆虫的分布做过详细的介绍,其中涉及到18目166科2 077种(包括亚种)。此外,他们还曾专门研究了螽亚目和蝗总科昆虫在内蒙古的地带性和区域分布。以螽亚目昆虫为例,内蒙古东部森林区中塞代鸣螽(Gampscleis sedakovi)、乌苏里鸣螽(G.usswriensis)和薄翅树螽(Phaneroptera falcata)是主要代表种类。在广阔的草原区,以螽斯亚科和硕螽亚科昆虫最为丰富,如北方硕螽(Deracantha onos)和蒙古小硕螽(Ceracanthella verrucosa)数量很多,短翅鸣螽(G.gratiosa)、塞氏鸣螽、山地盾螽(Pltyeleis montana)、褐盾螽(P.tomini)是该区最常见的螽斯类。在内蒙古西部的荒漠区,主要是一些适应于干旱沙漠的特殊种类,如戈壁棘硕螽(Zichya gobica)、阿拉善棘硕螽(Z.alashanica)和阿拉善蒙螽(Mongolodectes alashanica)。内蒙古暖温型森林草原区、暖温型典型草原和暖温型荒漠草原区则常常显示出过渡性的特色,井有一些华北种的侵入。在螽亚目中,螽斯类在内蒙古草原的分布可以从属的级别看到一个演替的规律。从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区一直到西部的荒漠草原,可以看出鸣螽属(Gampscleis)、盾螽属(Platycleis)、小硕螽属(Deracanthella)、蒙螽属(Mongalodectes)和贝螽属(Bienkogenus)的逐渐替代。

内蒙古草原分布有100余种蝗虫,其在内蒙古草原的空间分布格局更多地表现在群落的组成差异上。在内蒙古广泛分布的蝗虫有甘蒙尖翅蝗(Epacromins tergestinns)、白边痂蝗(Bryodema luosumluctuosum)、蒙古束颈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红腹牧草蝗(Omocestus kaemorrhoiudalis)和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等。在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特别是森林草原)的蝗虫种类有短额员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北极翅尾蝗(Primnaarctic)、柯氏无翅蝗(Zubovskia koppeni)、大兴安岭雏蝗(Ch.dahinganlingensis)、科尔沁雏蝗(Ch.dorjingensis)等。在内蒙古中部广大的草原区,因其生态阻限作用微弱,主要是一些广布科分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种类是皱膝蝗(Angaracris spp.)的几个种类、雏蝗属(Chorthip- pus)的几个种类以及小胫刺蝗(Ch.bryodemaides)。在内蒙古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区,主要是癞蝗科的种类得到了发展,分布的种类有贺兰疫蝗(Pseudotmethis alashanicus)、贺兰突颜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09

蝗(Eotmethis holanensis)和黑腿星翅蝗(Calliptamus basrbarus cephalotes)等。在内蒙古草原,短星翅蝗(Calliptanus abbreviatu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lorus asiaticus)、褐色雏蝗(Chorthippus brunneus)、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xalpalis)、黄胫小车蝗(O.infernalis)、轮纹闸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和鼓翅皱膝蝗(A.barabensis)构成了草原蝗虫群落的骨干成分,随着分布地点的不同,可能优势地位有所不同。以内蒙古草原东部向西部推移,蝗虫属间的替代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主要特征是从雏蝗属(Chorthippus)、皱膝蝗属(Angaracris)向突颜蝗属(Eotmethis)、疙蝗属(Pseudotmethis)和蒙癞蝗(Mongolotmethis)逐渐演替,这种现象与螽斯亚目的情况相类似,由此可以看出昆虫类群间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平等进化特性。

5.1.2.3 土壤动物

有关土壤动物在内蒙古草原空间分布格局的初步调查表明:内蒙古草原地带有着一致的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分别为线虫类、螨类、鞘翅类和膜翅类,反映了内蒙古草原带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上的共性。这与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螨类和跳虫明显不同。同时,鞘翅类土壤动物在内蒙古草原地带数量多、个体大、生物量高,食性分化和生态功能较强,是草原带特征性的土壤动物。其区域分类表明:在典型草原区,蜉金龟、丽金龟、鳃金龟、金龟、步甲、叩头甲科等鞘翅类种类多,数量高;与其相比,在荒漠草原区土壤动物种类显著减少,数量明显下降,且拟步甲科昆虫较多。在内蒙古草原带共采集到17种拟步甲科昆虫,其中在荒漠化草原分布有10种,而在典型草原仅分布6种,且主要分布于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密度在荒漠草原最低,而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较高,显示了与植物生态地理分布的协调性和相似性。

5.1.3 内蒙古草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地带性特征

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的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滞和荒漠草原带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初步揭示出各类群微生物的地带性生态分布特征。草甸草原采样点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旗,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51°00'、东经120°50',年降水量400~450 mm,土壤为黑钙土,草类以贝加尔针茅、羊草及中旱生杂类草为主。典型草原取样点在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3°26'、东经116°04',年降水量300~350mm,草类以羊草、大针茅及杂类草为主。荒漠草原取样点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地理位置位干北纬43°08'、东经112°50',年降水量200~250mm,土壤为棕钙土,草类以戈壁针茅等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研究结果见表5-6。

210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从表5-6可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大小呈现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的规律。这与各类草原所处地区的水热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及牧草生产力有关,其中水分是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各草原带年平均降水量间达到显著正相关(r=0.932,p<0.05),与各区的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也比较一致(r=0.956,p<0.05)。

土壤酶活性和生物活性强度也反映了这种地带性分布特点,其中土壤转化酶、纤维素酶、脲酶、脱氢酶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等均与上述的微生物量有一致的地区间变化趋势(影响因素有土壤肥力及生产力水平),并且它们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生态分布特征。

土壤微生物量受土层肥力状况及水分条件等影响,从垂直分布看(表5-7),各草原带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土层分布趋势大体一致,均在土壤表层(0~10 cm)最大,并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这与内蒙古草原表层土壤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植物根系分布一致。

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是草原土壤微生物中最主要的三大类群,其中细菌数量最多,约占98%以上,其次为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各类群微生物的生物量所占比例却有明显变化,丝状真菌的生物量最高,约占50%左右,特别在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可占到60%以上,其次为细菌的生物量,而放线菌的生物量最低。主要原因是丝状真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与其菌丝长度直接有关。对土壤有机物质、特别是纤维素有较强分解能力的丝状真菌具有较高的生物量,说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在分解地表有机物质(枯枝落叶为主)等方面要好于荒漠草原。另外,通过对不同草原带建群植物的根际效应(根周1cm以内是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主要区域,也是微生物最为活跃的场所)的研究表明,戈壁针茅和羊草根际都有明显的根际效应,其R/S值在1.00~1.70之间。而在草甸草原,由于有机质含量特别丰富,植物地上生物量高,根系发达且紧密,其根际效应几乎难以测出。

5.2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放牧是温带草原区最重要的人为活动,它对温带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结论(West 1993),但这些研究都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分别开展的,因而难以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类群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联合不同生态分支学科的力量,在牧压梯度上协同研究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各生物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s)的多样特征的影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211

响,或放牧影响下各生物功能群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变化,为探讨草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奠定了基础。

5.2.1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牧压梯度分析

放牧利用中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处于放牧压力和系统向顶极恢复演替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之中(Noy-meir,Walker 1984)。我们分别在时空尺度上对处于这种动态平衡中的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开展了研究,即研究不同放牧压力或放牧强度地段的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间的变化,将不同放牧压力下的草原生态系统以放牧压力为序联合起来,构成牧压梯度进行分析。牧压梯度分析在放牧对草原影响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Dysterhuis 1949;拉甫连科 1940;Laycock 1991;李世英等 1964;李永宏 1988,1989;Bosch,Booyen 1991)。这一方面是由于草场管理实践是以不同放牧强度下处于某一演替阶段的草原生物群落为对象的;另一方面,牧压梯度上群落的空间变化与其放牧演替中的动态有一定的对应性(李永宏 1992)。我们选择具有广泛生态地理代表性的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分析其各生物功能群在牧压梯度上的特征变化及其间的相互作用。

有关该区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特征已有专文详述(姜恕1985)。两个牧压梯度样地系列分别设在锡林河南岸的一级玄武岩台地和二级台地发展起来的缓丘宽谷地带。大针茅牧压梯度系列(以下简称大针茅系列)位于锡林河向南5 km范围内的一级台地上,地势开阔、平坦,海拔在1 130~1 160 m之间;土壤为典型栗钙土或砂壤质地。大针茅草原是这里的地带性草原群落类型,系列最北端的近河岸处是每年夏秋季游牧点的集中处,牧压最强;系列南端放牧程度微弱,无放牧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大针茅草原永久样地就在这一带。羊草草原牧压梯度系列(以下简称羊草系列)位于二级台地上发展起来的缓丘宽谷地带,地形同样开阔、平坦。羊草草原为地带性草原群落类型,该系列的西南端与无放牧的羊草草原永久样地相邻,东北端为定居畜牧点,土壤为暗栗钙土,放牧强度由西南向东北递增。

在这两个具体的牧压梯度上,李永宏(1988,1993)、Li(1989)曾研究了草原植物种和群落与放牧的关系,识别出放牧指示植物,划分了放牧生态种组,揭示了群落的分异和趋同;依此结果,并结合蝗虫的具体情况,康乐等(1992,1994,1995)在每个系列上设立5个样地,研究了蝗虫的时空异质性,认为蝗虫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数在牧压梯度上的变化规律性不强,但在非放牧地最高。在此基础上,本专题组中从事草原植物、啮齿动物、蝗虫、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状研究的人员分工合作,进一步协同研究了这两个牧压梯度系列上草原生态系统各生物功能群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与协同变化。

5.2.1.1 牧压梯度上的取样方法

在上述每个牧压梯度系列上,依以前放牧强度与植被关系的研究结果各设立了4个固定样地,分别代表相对的重牧、中牧、轻牧和无牧条件下的草原生态系统状况。草原植物、草原土壤及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样品在不同季节严格在每个固定样地上协同采取。草原啮齿动物活动范围较大,在每个系列上只设立了3个固定样地;草原蝗虫多样性的取样未能与其他组分同时,但须严格沿着这两个梯度系列;在进行啮齿动物和蝗虫取样时,也同时测定了草地植物群落的状况,以便通过植物群落状况的对应性,将所调查的啮齿动物和蝗虫群落所受的放牧压力在牧压梯度上相对定位。

21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在两个梯度系列上,以草原植物、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取样样地为基准,根据啮齿动物及蝗虫取样样地上的植物群落组成的优势度,借助主成分分析技术,将其在牧压梯度上相对定位,其结果如图5-3所示。其中啮齿动物取样地位置(图5-3 a,b)是根据各样地植物群落中植物的优势度来计算,而蝗虫取样的位置(图5-3 C,d)是依据各样地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所占生物量的比例来计算的(李永宏 1993;康乐 1995)。图5-4为各取样地点在牧压梯度上的位置,由此可见,在羊草系列上,啮齿动物无牧样地位置与植物取样区相应的无牧区相比,略偏向于轻牧方向,这可能与啮齿动物取样范围较大及所测定的草原群落不是严格的无人为干扰区有关(无牧永久样地中有割草试验区等);中牧和重牧区则与植物的取样区基本相对应。而在大针茅系列上,啮齿动物无牧取样区同样有与羊草系列上类似的偏移;而中牧和重牧取样区则比植物取样区相应的中牧和重牧区位置稍偏向牧压较轻的一端。

在羊草系列上,蝗虫取样时的无牧与轻牧样地近于植物取样区的无牧样地,中牧样地和过牧样地则近于植物取样区的中牧和重牧样地。而在大针茅系列上,蝗虫的中牧、重牧和过牧样地位置分别与植物的轻牧、中牧样地位置相近。因此在论及各生物功能群及其环境在牧压梯度上的变化时,尤其是综合分析这些变化间的相互关系时,明确所论的牧压梯度区间段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植物与土壤及土壤生物取样时的样地为基准,而将啮齿动物和蝗虫取样地的名称依上述对应性归于植物样地的名称。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13

5.2.1.2 牧压梯度上土壤环境的变化

环境异质性或资源多样性被认为是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成因(郭勤峰 1995)。牧压梯度上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受其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物种多样性变化本身也促成了环境和资源的异质性。研究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探讨牧压梯度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旨在揭示土壤本身在牧压梯度上的固有差异,以区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中放牧和土壤环境异质性的贡献,并阐明放牧影响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特征间的关系。

(1)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在上述两个牧压梯度系列上分别设置的4个样地(相对称为无牧、轻牧、中牧和重牧)上测定了土壤表层(0~10cm)的容重、土壤表面硬度、土壤毛管持水量,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两个系列的土壤分别属于栗钙土带中的暗栗钙土和典型栗钙土。分析结果(表5-8和表5-9)表明:①大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土壤容重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羊草草原由1.162±0.081g/cm3增至1.339±0.059g/cm3,而大针茅草原由1.162±0.028g/cm3增至1.329±0.032g/cm3。相邻牧压等级间差异显著。②两个牧压梯度上土壤表面硬度随牧压增加而增大。羊草草原系列上由3.186±1.659kg/cm2增大至11.107±2.489 kg/cm2;相邻不同牧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大针茅草原系列上由2.903±2.431kg/cm2增大至7.169±2.451kg/cm2;不同牧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p<0.01)。③土壤毛管持水量随牧压的增强而降低。羊草草原系列由392.4±28.14 g/kg降至305.5±10.42g/kg,差异极显著。大针茅草原系列由341.7±7.31g/kg降至292.0±9.23g/kg,但相邻等级间差异不显著(贾树海等 1997)。

21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2)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在上述两个牧压系列的8个样地上采取了土壤样品,采样深度为0~5 cm、5~10 cm、10~20 cm、20~30 cm,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铵态氮和硝态氮、速效P等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表5-10和表5-11,图5-5至图5-7):随着牧压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全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速效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机质的变化尤为明显,在羊草草原系列由29.935±8.189 g/kg下降至14.267±2.496 g/kg;在大针茅草原系列由22.133±4.392 g/kg下降至14.605±2.739 g/kg,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养分特征在相邻牧压等级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养分含量随牧压强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层次为0~10 cm和10~30 cm,养分含量曲线呈重叠状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牧压的影响减小。表层0~10 cm的土层中,有机质的含量可作为评价草原退化的数量指标。依上述分析,综合草地植被特征,初步提出所研究的牧压梯度草原退化程度的有机质指标。在羊草草原退化系列分别为:>30 g/kg为未退化,30.0~20.0 g/kg为轻度退化,20.0~17.0 g/kg为中度退化,<17.0 g/kg为严重退化;大针茅草原退化系列分别为:>25.0 g/kg为未退化,24.0~20.0 g/kg为轻度退化,20.0~15.0 g/kg为中度退化,<15.0 g/kg 为严重退化(关世英等 1997)。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15

216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17

5.2.2 牧压梯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在上述两个牧压梯度系列上,我们在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高峰期,用巢式样方法详细记载每个样地群落的植物组成。样方面积从1/64 m2以几何级数增大至8 m2,并记录样方外同质环境上出现的所有植物种;再用10个1m2的样方测定每个样地上各植物种群的特征,包括高度、盖度和密度,并用收割法测定其地上植物量。综合分析结果如下(李永宏 1993;Li 1993)。

5.2.2.1 牧压梯度上植物群落的动态特征

两个牧压梯度上植物群落及其主要种群的动态变化的总体规律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总体的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均大幅度下降;群落中重牧条件下的优势种,如羊草、大针茅等的优势度逐步降低,而冷蒿、寸草薹(Carex duriuscula)等耐牧或适牧植物的优势度逐步增加。在无牧→轻牧→中牧→重牧地段,羊草草原系列上的种群优势度依次为:羊草+大针茅+变蒿(Artemisia pubescens)+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群落→羊草+大针茅+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冷蒿群落→冷蒿+羊草+大针茅+冰草群落→冷篙+羊草+寸草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在大针茅系列上为:大针茅+变蒿+冷蒿+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群落→大针茅+冷蒿+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群落→冷蒿+大针茅(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群落。可见这两类草原随着牧压的增强既各自分异,同时又相互趋同。

5.2.2.2 牧压梯度上植物群落和种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

(1)植物种类丰富度: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性是指一个群落所含的植物种数,其与取样面积的关系历来为群落生态学者所重视。杨宝珍等(1964)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羊草草原种-面积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1/4 m2是该群落的最小面积。Poissonet等(1987)通过大量的种-面积曲线分析,认为8 m2是内蒙古草原群落特征分析的最小面积。一个完整的群落植物组成对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最基本的,所以我们用大面积巢式样方法(8 m2)来调查样地所有的植物种类,统计样方周围同质环境中新出现的所有植物种,并测得其与样方的距离,折算为相应的样方面积(表5-12)。

218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依据上述调查结果对群落种-面积关系的分析表明,群落的植物种数(N)与样方面积(S)有很好的对数关系:N=N1+R·log2S(其中N1为S=1m2时群落所含的植物种数,R为群落种数随样方面积对数增加的速率),但这种关系随草地类型和牧压的变化而变化。图5-

8和表5-12分别表示这两类草原群落的种-面积关系曲线图和关系方程及其随牧压强度的变化。从总体上而言,羊草草原比大针茅草原具有较高的植物种丰富度。每个样地群落的植物种数在羊草草原系列为27~44种,而在大针茅草原系列为22~31种;并且随着面积的增大,羊草草原系列植物种数的增长速率R也大于大针茅草原系列。牧压梯度上,无论是羊草草原还是大针茅草原,其取样面积为1m2时的群落种数N1均以轻、中牧地段较高,无牧地段次之,重牧地段最低。而群落的植物种丰富度变化如下:当样方面积很小时,无牧群落的植物种数低于重牧群落;但随着样方面积的扩大,无牧群落的植物种数增加较快,到一定面积时便超过重牧群落而具较多的植物种数,即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原群落总体的植物种丰富性下降。而较小面积上重牧群落较多的植物种数,则反映了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另一方面,即群落的均匀度。

(2)牧压梯度上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群落的多样性包括其物种丰富性和均匀度两个方面。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H'=-∑P i·ln P i及其相应的均匀度指数E=H/ln S 来计算,并以群落中种群地上植物量占群落总地上植物量的比例来表示该种的重要值P i;S为植物群落所含的植物种数,由此求得牧压梯度上两个群落的均匀度和多样性变化趋势(图5-9)。可见,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有十分一致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牧压梯度上群落的植物种丰富度(计算时与P i同用10个1m2样方记录的结果)没有大

第5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放牧的关系及其持续管理 219

幅度的差异,即ln S变幅很小,同时S的变化趋势还与均匀度的变化相类似(图5-10),H与E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r=0.98,p<0.01)。总之,放牧影响下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是:无牧的群落具有较低的均匀度和多样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中、轻牧的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较高;放牧强度继续增加,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又逐步降低,至重牧群落为最低。这种变化规律与前人在其他地区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Bakker 1989)。

5.2.2.3 牧压梯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机制

(1)草原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层片结构解释: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必然涉及到群落内部生态位结构的变化。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种群联合构成的群落层片,在群落内占有特定的时空和功能位置,并具有相对特化的小生境,是群落的结构单位,表征了群落内生态位结构分化的程度。所以,我们用草原群落的层片结构及其组合——层片的多样性来分析群落内生态

锡林郭勒盟概况(新)

锡林郭勒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东经111°59′至120°00′,北纬42°32′至46°41′,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全盟总人口101.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东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具有北开南联、贯通东西的优势。现辖9个旗2个市1个县1个管理区,即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古国的国家一类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最大的对蒙陆路口岸,也是内地通往蒙、俄、东欧最便捷的大陆桥。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

气温1-4℃,无霜期90-130天,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二连盐池恐龙化石群世界罕见,主要有亚洲鸟龙、欧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等中国北方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内分布有青铜器时代的古岩画群,秦汉时期的长城遗址,以及乌桓山、鲜卑山和突厥石人等遗迹。辽代为上京道所辖,遗有大量古墓。金代曾筑有大量长城,史称金界壕,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十三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皇帝在此继位,元上都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会盟。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淖尔召集蒙古各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盟。1743年,在锡林额尔敦敖包山下始建贝子庙,乾隆皇帝赐名崇善寺,经过七代活佛陆续扩建,成为内蒙古喇嘛教四大寺院之一。锡林郭勒盟的形成

高中生物每日一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含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性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参考答案】D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2.某县的涪江国家湿地公园,因其良好的湿地环境,已成了如绿翅鸭、飞鹭、苍鹭等珍稀水鸟越冬的场所,且公园内的水生植被也十分丰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开发和利用 B.人们观赏鸟类,愉悦身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就地保护 D.为进一步开发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可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

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给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2.【答案】C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A错误;人们观赏鸟类,愉悦身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就地保护,C正确;不能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否则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D错误。 4.【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A错误;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做到有计划地开

草原植被恢复方案

草原植被恢复方案 陕西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延巴参1井临时占用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草地,在此土地上进行勘探作业。 从钻探开始我们对所有参与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加强草地保护的教育,提高全员的草地保护意识,与当地的草地保护部门积极联系,成立相应的草地保护工作管理小组,配合地方草地管理部门,对施工过程中的草地占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国家的有关草原管理要求搞好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树立全员草原保护意识。为此要做到: (一)增强草原保护意识,加强草原保护 工程用材料分别堆放整齐且不乱占草场;做到工完料清,不遍地开花。施工时避免对周围环境、草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工程完工后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恢复,对取土坑、弃土堆要认真做好平整工作,为当地的草原恢复与梅花环境做好基础工作,使本工程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整齐美观,美化环境。保证施工路段的行车畅通,不让过往车辆因施工路段行车不畅通而走草场,造成植被破坏,保护周围生态环境,爱护当地一草一木。 (二)垃圾处理 施工驻地,设置环保厕所,定期清理。垃圾集中堆放,挖坑埋好,予以覆盖,完工后及时清理驻地垃圾,不留死角。 (三)施工工点 所有的工点用地,在完工后要进行环保清理,整平、清除垃圾要集中掩埋。 (四)控制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中,废物不乱弃,及时拉运只就近指定地点堆放,不向河道中弃土;引水、排水、弃土、取土坑等项目应考虑与当地农牧民实际结合。 (五)井场吉便道 井场完工后,进行必要的修整,场地要人工清理,完井后清理废弃物。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 2014年8月27日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型对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3): 275–283 doi: 10.3724/SP.J.1258.2011.00275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13732.html,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0-05-3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0-11-12 * E-mail: lw076@https://www.360docs.net/doc/a1213732.html,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型对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 刘 伟1,2* 王继明3 王智平1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3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省 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 甲烷(CH 4)是仅次于CO 2的重要温室气体。内蒙古草原是欧亚温带草原的重要类型, 具有典型的生态地域代表性。该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 通过人工剔除植物种的方法来确定群落中的植物功能型, 并应用静态箱技术, 观测土壤CH 4的吸收, 以理解植物功能型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1)土壤CH 4的吸收受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且与温度显著相关。2)在2008年和2009年所测的大部分月份中, 植物功能型的土壤CH 4吸收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在植物生长旺季(8月), 不同植物功能型的土壤CH 4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土壤CH 4吸收量最小。3)处理中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的存在能够增加土壤CH 4的吸收量, 而处理中多年生根茎类禾草、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存在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 植物功能型影响土壤的微生物代谢和环境因子, 进而影响土壤CH 4吸收量。该试验说明, 在痕量气体层面上, 植物功能型组成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群落中的亚优势种和伴生种(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 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子, 对地-气的CH 4交换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甲烷氧化, 草原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 植物群落, 锡林河流域 Plant functional type effects on methane uptake by soils in typical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LIU Wei 1,2*, WANG Ji-Ming 3, and WANG Zhi-Ping 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nd 3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Aims Methane (CH 4) is an important atmospheric trace gas contributing to global warming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Aerated soils are a biological sink for atmospheric CH 4. Our objectives were to quantify CH 4 uptake by soils in typical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an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 functional type on the uptake. Methods We used static chamber sampling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easure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our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 perennial rhizome forbs (PR), perennial bunchgrass (PB), perennial forb (PF) and annuals and biennials (AB) ― on CH 4 uptake by aerated soils. Important findings CH 4 uptake by soils showed seasonal change related to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ver most of observed periods in 2008 and 2009,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CH 4 uptake rates among the various PFTs. During rapid plant growth in August,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il CH 4 uptake rates. The soil CH 4 uptake rates were lower with PBs. AB and PF increased the uptake of CH 4 by soils, while PR and PB had little influence. Soi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and gas diffusion affect CH 4 uptake. Differences in CH 4 uptake rates by soils may be explained using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ed by PFTs. With regard to trace gas, PFT has prominent effects on this ecosystem. Sub-dominant species and companion species (AB and PF), by regulating soil microb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s on the uptake of CH 4 by soils. Key words CH 4 oxidation, grassland ecosystem, greenhouse gas, plant community, Xilin River Basin 甲烷(CH 4)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痕量气体, 在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100年 时间尺度内, 单位质量的CH 4全球增温的潜力约是CO 2的25倍(IPCC, 2007)。大气CH 4的浓度取决于各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摘要:对西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进行实地考察采样,采集植被生物量,测量植被的密度及盖度,比较两种草原的不同,分析两种不同草原的成员类型。 关键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植被类型盖度密度 在2013年7月初,我们在自治区西部西旗及锡林郭勒盟一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对这些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西旗进行了荒漠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锡林郭勒地区进行了典型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我自治区西部,阴山山脉隔断了地区,西部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草原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过渡明显,利于调查取证。下面将对此次实习进行分析和总结。 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总体特征 荒漠草原是带干旱气候条件下,旱生、丛生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旱化的草原类型,我们在朱日和镇对小针茅草原进行采样处理,这里的建群种是小针茅,是一种旱生丛生小禾草。荒漠草原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荒漠草原属于自然带的一种,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地理位置处于大陆部,年降水量≤200毫米。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次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以及开采矿物,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的进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部,如西旗一带,也就是我们实习所在之处。在荒漠草原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

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地下水分。 典型草原是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我们实习之中对典型草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多次采样研究,例如在锡林郭勒地区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草原进行了详细的样本抽查。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分布典型草原的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约为250至450毫米。典型草原主要由针茅、羊草、隐子草等禾草,伴生中旱生杂草、灌木及半灌木组成,草丛一般高30至50cm。典型草原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但是均处于大陆部,所生长的植物也多为旱生,但是同种植物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的外形外貌不同,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 2.研究方法 (1)选取样地:在实习中我们对不同的草原类型随机选取样地进行采样,用 1m*1m的样线围成正方形的样地。 (2)测量高度,丛幅:在样线围成的样地中,我们选取一种植被类型,从中选出标准株(即在样地中此种植被类型中较为平均的一株),对标准株进行测量高度,丛幅等一些数据,记录在样地登记表中。 (3)采样:将测量完的植物一株一株的剪下,记录植物数量,进行装袋(4)风干测量:采集的植物要晒干,使其完全没有水分后进行植物干重测量,这就是植物的生物量,记录数据。 (5)计算:利用野外实习时测量的植物高度和丛幅,还有植物的干重进行计算,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方法_工作报告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方法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所以要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呢?以下是橙子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3、建立基因库: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1 / 5

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4、构建法律体系: 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 5、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物种高度丰富 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世界总种数10%,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裸子植物约250种,居世界首位;哺乳类、鸟类、鱼类均位于世界前列。 2 / 5

内蒙古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的补偿性与稳定性

第28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8No.1 2014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an.2014文章编号:1003-7578(2014)01-001-08 内蒙古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的补偿性与稳定性*李素英1,刘钟龄2,常英1,任丽娟1,王冉1,武晓霞1,樊强1 (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动学院环境科学系,呼和浩特010051;2.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提要:降水量引起草原群落生产力的年际间波动,而典型草原系统又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其稳定的机制如何,是目前草原生态研究急需探讨的问题。文中研究根据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羊草大针茅草原24年 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研究区10类气候因子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4-8月的累计降水量对 草原生物量的影响最大,降水量仅能解释生物量的13%左右。草原地上生物量随降水量年际间变动而波动,其波动幅度不如降水量波动幅度大,说明群落生物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进一步分析24年样方中出现77种植 物的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相对生物量大的物种,其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小,就是说草原群落优势种年际间的生 产力波动性较小,这有利于维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分析显示31种植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些种之间可能存 在着生物量的补偿性。通过分析这些植物种间的补偿性,可以看出优势种与亚优势种,优势种与其他非优势 种,非优势种之间均存在着补偿性,这表明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一个物种由于水分的限制使其生产力低于其 平水年的生产力时,其他物种的生产力相对的增多,弥补了由于该物种生产力波动引起的群落总生产力的波 动,从而相应地维持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总而言之,典型草原生物量随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强,而其 生产力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性依赖于群落中植物种类之间的补偿性。 关键词: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生物量;降水量;稳定性;补偿性 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A 草地植被生产力是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是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外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季间波动巨大的降水量成为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年降水量与草原植被生产力之间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时间性,不同的研究区与研究时段的降水与植被生产力间关系可能有所不同[2-4]。虽然诸多研究已分析了植被生产力随降雨量的波动性[5],尚少研究时间序列上植物群落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稳定性[6],这是通过补偿效应实现的[7-10],就是说在波动的环境中,一物种增加其丰富度与另一物种的减少,称之为补偿性[7,11]。目前,有不少研究工作是在人工控制的试验地上,从生理生态角度进行补偿性生长研究[12-14]。白永飞等[15,16]已经注意到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功能群间的补偿。因而进一步研究种群间的补偿性机制,将有助于解释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自组织机制。 内蒙古典型草原是中国北方温带草原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和分布面积最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6,17-19],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区,研究区年际间降水变化幅度较大,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波动也较大,而从长期的时间序列来看,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揭示其稳定性维持的种群生态学机制,有助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种群间的功能协调,为中国北方草地管理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属于温带蒙古草原区典型草原栗钙土亚区,地理位置为北纬43?26' *收稿日期:2012-12-17;修回日期:2013-2-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078);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0BS1003);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Z20090141)资助。 作者简介:李素英(1970-),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博士,主要从事草地遥感方面的研究。E-mail:lisuying70@yahoo.com.cn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摘要] 植被演替一直是生态学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演替学说,如欧美生态学家早在上世纪初提出的顶级演替学说,包括单元、多元顶级演替学说和顶级—格局假说等,国内著名的生态学家如祝廷成、贾慎修、任继周、李博、刘钟龄等也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草地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根据前人的成果,结合十几年对典型草原的调查研究资料,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关键词]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锡林郭勒草原地处温性典型草原地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天然放牧草地,建群种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主,并混生有一定数量的中旱生、旱生杂类草,也有少量旱生半灌木、小半灌木为建群种的草地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放牧强度的增大,使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据2007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多点调查平均计算,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草群平均高度由42厘米降低为22.5厘米,植被的平均覆盖度由37.5%降低为21.2%,生物量平均由1540公斤/公顷下降到610公斤/公顷。特别在畜群频繁采食的地段,草原退化更为严重。 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是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代表,据李博、刘钟龄等先生的研究表明,这里的原生植被类型是以禾本科针茅属植物、羊草及菊科杂类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类,土壤为暗栗钙土、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为了更详细地研究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刘钟龄先生于2005年在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设置了400亩典型草原放牧样地,该样地草地类型为克氏针茅+羊草草地,混生有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类型为栗钙土。笔者及研究团队以此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并尝试找出典型草原退化演替轨迹。 实验样地用围栏划分出6个面积相等的放牧小区,设置不同的放牧强度(不放牧1个小区、轻度利用1个小区、中度利用2个小区、重度利用1个小区、极度利用1个小区),定期(每轮牧周期一次)观测每个小区内的植被状况,尤其是对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的生物量、草群高度、盖度、密度以及优良牧草出现的频度的观测,得出植物组成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不同的放牧强度对植被及土壤的影响,结合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路线调查(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结果,找到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规律,并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的轨迹。 通过对2005年—2011年的放牧样地植物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利用程度下,群落内植物的变化规律。(见表1) 在群落放牧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植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羊草、克氏针茅、冰草、扁蓿豆、葱属植物和一些中生杂类草数量减少,并逐渐从建群种和优势种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摘要】羊草草原的植被覆盖程度和生物量取决与放牧强度的增加与否,倘若放牧强度增加,羊草草原的植被覆盖程度和生物量将随之减少,盐生植物将取代优势羊草群落,而群落结构将趋于简单化,物种将向旱生化与盐生化演变。此时,土壤中的水分、有机质、微量元素等的含量也将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必须控制放牧强度。本文将全面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的植物群落组成、生物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得出科学的草原管理措施,控制放牧强度,尤其是春季限制放牧对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放牧强度;羊草草原;植物;土壤 0.引言 草原生态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因此成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又影响了草地的生态系统诸如植物功能类型的组成、土壤特性以及净第一生产力等,这样的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1]。本文将选取新疆伊宁县的羊草平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利用放牧对草原影响的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分析出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制备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草原利用机制,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样地的自然概况 本研究于2010年至2011年在新疆伊宁县的天然羊草草原进行。新疆伊宁县位于天山西段,伊犁河谷中部。伊宁县地势特点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春温暖湿润,夏秋干燥较热,昼夜温差明显,年均气温8.4℃,年均降水257毫米。 1.2方法 (1)植被调查。在土壤与地形条件相似的区域设立两条样线长600m,在5月至9月植被生长季的每月15号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调查过程中随机选取四个样方,记录洋房内植物种的盖度、密度、高度、频度以及生物量,取四个样方的平均值。 (2)土壤特性调查。在调查植被群落的同时采集不同深度(0~10cm,1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样品,测量土壤的水分含量以及0~10cm表层土壤的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中钾、镁、钙等金属元素的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放牧强度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放牧对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草原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决定草原群落性质、结构及功能的重要指标是植物群落的组成[2]。放牧等人类活动对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五脉山黧豆、羊草等优质牧草减少,而耐牧、矮小的糙隐子草、寸草苔等逐渐增加,并逐渐被角碱蓬、赤碱蓬等盐生植物取代。其次,放牧对群落盖度的影响。如图1所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羊草种群的盖度逐渐降低,糙隐子草、寸草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裸露面积增大,加速了土壤表面的蒸发,破坏了土壤积盐和脱盐平衡,如此恶性循环,致使裸露碱斑出现,植物消失殆尽。最后,放牧对生物量的影响。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差异性明显。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措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土木104班 姓名:李明华学号:11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 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所以,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使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 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环境保护地 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 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不少物种正在 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不但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境地,而且它们所栖息的生境也不断恶化。生物 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是保护物种,也是保护人类本身的生存。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直接作用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 维持生物多样性, 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野生动物。在非洲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比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医疗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生物。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中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就有5000 多种, 其中1700种为常用药物,相当多的陆生动物也是医药来源,如蜂毒可以治疗关节炎, 某些蛇毒能控制高血压, 斑 癌症。目前, 已知的具有抗癌潜力的海洋生物就有500余种, 蝥素可以治疗某些[]1 但被人们研究应用的仅是其中极少一部分。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 如木材、纤维、橡胶等。甚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等也是由古代森林所储藏的几百万年前的日光能所提供。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 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 亿美元以上。现代工业生产还需要开发 能源。 更多新的生物资源, 以提供原料和新型[]2 另外,生物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一个物种或品种在遗传组织上都可能是唯一的, 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应该珍惜。谁能在若干年前就想到中药天花粉的蛋白质不仅能治愈绒毛膜皮癌, 而且还是治疗艾滋病的良药人类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挑战, 那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 微不足道的生物, 也许将来某一天却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 祛除疾病而继续生存下去。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作用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 值等方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 供给我们自由呼吸, 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 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 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那么大气层中

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_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60-65 9/1997 草 业 学 报 A CT A PR A T A CU L T U RA E SIN ICA 第6卷第3期 V ol.6,N o.3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 ——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巨天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   陈学林 (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所,兰州730070) 赵传燕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 摘要 在现有资料和野外70多个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现存的主要的群落类型和各群落的外貌、结构、生态分布等特征。其中,干草原群落包括:(1)长芒草草原,(2)大针茅草原,(3)冷蒿草原;荒漠草原群落有:(4)短花针茅草原,(5)无芒隐子草草原,(6)蓍状亚菊草原,(7)灌木亚菊草原,(8)中亚紫苑木草原。用W hittaker提出的 多样性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草原植被的动态特征。这一研究对黄土丘陵地区植被的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草原植被 群落特征 多样性 群落更替程度  兰州地区位于甘肃省黄土丘陵区,其天然植被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类型为主,主要建群种是长芒草(S.bungeana)和短花针茅(S.br evif lora)。在兰州北部,连接我国温带荒漠区,因而有大量的荒漠灌木、半灌木、小半灌侵入草原区,它们多成为群落中稳定的优势成分,而组成了荒漠草原类型。有时,在极度干旱或盐碱化严重的特殊生境中,这些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群落片断,构成了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植被〔1〕。而在兰州的南部和西部山区多为次生林,其它地区均为干草原类型所占有。目前干草原地区多被开垦为农田,只在塬边,坡边偶有残存,另在塬面有时可见到过度放牧后出现的退化草原〔2〕。这些植被对于干旱区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 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各群落特征 1.1 干草原植被,主要有如下三个植物群落。 1.1.1 长芒草草原(Form.S tip a bungeana) 长芒草又叫本氏针茅,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暖温带的黄土高原地区,即黄河中游的晋、陕、甘、宁及内蒙古南部,这些地区也是它的集中分布区域。在兰州地区,长芒草是灌木草原的建群种,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庄浪河流域的广大区域。具体地点,包括榆中县北部山地,南部及中部丘陵地区,以及永登县中部,但在兰州已很难见到大面积连片分布的长芒草群落。目前,仅在放牧山坡,田边,路旁及多年撩荒的地段,才可看到小片的长芒草群落。长芒草群落外貌低矮,结构简单,每平方米种类不超过10~15种,但种类组成因分布地区与季节不同而有区别。如皋兰山海拔1880m的南坡的长芒草群落,以长芒草为建群种,亚建群种为阿尔泰狗哇花(H eterop ap p us altaicus)、小黄菊(Chry santhemum neof ruticulosum),春季常见的伴生种有刺锦鸡儿(Caragana sp inosa)、木锦鸡儿(C.f r utex)、糙叶黄芪(Astr agalus seaberrimus)、狼毒(Steller a chamacj asme)、宿根亚麻(L inum p er enne)、短花针茅(S.brevif lora)和黄蒿(A rter misia sacrorum v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13732.html,tilo ba)等。到了秋季,根据对皋兰山海拔1940m南坡长芒草群落的调查资料〔3〕,多数植物已呈枯萎状态,只见亚建群种阿尔泰狗哇花、小黄菊、耐寒的茵陈蒿(A.cap illar is)、黄蒿、苏联猪毛菜(S alsola ruthenica)、灰蓬(S. 本文得到黄大焱 木教授的指导和审阅,在此特表谢意! 作者简介:巨天珍,女,1965年8月生,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讲师。收稿日期:1997-04-27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_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4):1444-1448 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 摘要: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和皇甫川流域的典型草原,分别以放牧退化梯度和不同植物群落两系列的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测 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析了其与放牧强度和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草原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降低。不同地上植物群落维持的土壤微生物量不同。内蒙古草原沿东西走向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典型草原;放牧;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中图分类号:S1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7)04-1444-05 收稿日期:2006-09-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102011);内蒙古自然科学 基金(200508010604) 作者简介:谷雪景(1981—),女,硕士研究生。 E-mail:guxuejing@163.com 通讯作者:赵吉E-mail:ndzj@imu.edu.cn 土壤微生物调节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其生物质量被称为土壤微生物量[2],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4]。 微生物既可作为养分的“库”也可作为养分的“源”[2]。 土壤微生物量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库的很小部分,但 却是控制生态系统中碳、氮和其他养分流的关键,微生 物量库的任何变化将会影响养分的循环和有效性[9、14] 。 另外,微生物量对环境变化敏感,能够较早地指示生态 系统功能的变化[12、13]。 放牧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中碳、氮的含量和分布,有的学者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锡林河流域过度放牧成为土壤有机质损失的重要因素,0 ̄20cm土体有机质损失平均12.4%左右,分析的时间跨度为 40年[4]。也有学者提出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作为衡 量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程度的量化指标[16]。本文研究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 谷雪景1,2,赵 吉2,王 娟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2.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SoilMicrobialBiomassofTypicalGrasslandinInnerMongolia GUXue-jing1,2,ZHAOJi2,WANGJuan3 (1.KeyLaboratoryofForestEcology,EnvironmentandProtection,CAF,Beijing100091,China;2.CollegeofLifeScience,InnerMongoliaU-niversity,Hohhot010021,China;3.FacultyofNaturalResour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 Abstract:InXilinriverbasinLeymuechinensissteppeandHuangfuchuanbasintypicalsteppeinInnerMongolia,twoseriesofsoilsampleswerecollectedfromfieldwithdifferentgrazingintensityanddifferentplantcommunity.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andnitrogenwerede-termined,therelationsbetweengrazingintensityandtheplantcommunityonthegroundwereanalyzed,andthechangeofsoilmicrobialbiomassintheInnerMongoliangrasslandwasalsostudied. Theresultsobtainedbythecorrelationanalysisshowedthatsoilmicrobial biomasscarbonandsoilmicrobialbiomassnitrogenhadstrongpositivecorrelationwithsoilorganiccarbonandtotalnitrogeninsteppe.Sotheycouldbeusedasoneofbio-indicatorsofsoilfertility.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of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andsoilorganiccar-bonwas0.907,while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between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andsoiltotalnitrogenwas0.942.Excessivegrazingre-sultedinthedecreaseofsoilmicrobialbiomasssignificantly.SoilmicrobialbiomassvariedwithplantcommunitiesandshowedadecreasingtendencyfromeasttowestintheoriginalgrasslandofInnerMongolia.Keywords:steppe;graze;plantcommunity;soilmicrobialbiomass

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学院:农学院 专业:生草业科学 年级: 2011级 学号:12011130652 姓名:李侠 指导教师:马红彬

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摘要:放牧是草原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放牧影响着草原植被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演替过程。不同的放牧制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通过不同的放牧制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为科学利用草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放牧强度草原植被影响 前言 放牧是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普遍、方便、经济。放牧地植被与放牧地之间存在的关系是,放牧地要保持原有或更高的生产能力,使草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植被量与种类相对较多。而这需要适当的放牧制度与放牧强度。[1]而草原放牧利用的适当强度是指在维护家畜的生产性能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规定适当的载畜量。从这个关系中可以看出草原利用的强度关系到植物生长发育的强弱和草原环 境的好坏,并最终影响到家畜的采食及生产能力。在放牧生态系统中,家畜放牧与植被生长是一对主要矛盾,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依赖植物而存在,由此可见,家畜对草地植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个体、种群和群落乃至系统水平,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牧草在生理、形态和种群统计学方面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反应,阐明了放牧对牧草的生理、发育的影响及牧草的反馈机制,同时探讨了放牧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和品质的

影响,极大地提高了草地生产力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大气候一致的区域内,放牧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于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从而成为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放牧强度、放牧制度、放牧季节、放牧动物的牧食行为等。 放牧对天然草地的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朔到上世纪初俄罗斯地植物学者的工作。认为探讨放牧过度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识别一种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代替,即放牧演替。放牧演替分退化演替和进展演替,在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是与牧压强度紧密相关联的。[2]因此对于放牧对草地的影响的研究可以为科学利用草地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举出。 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1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1.1放牧影响下群落的变化 通过对放牧演替的研究分析放牧影响。放牧影响下植物群落会发生分异和趋同,它们是表达群落动态的一对概念。分异是原来相同或相似的植物群落,演替为不同或差异性较大的群落;而趋同是由不同或差异性较大的群落向相同或相似群落发展的过程。李永宏(1988,1989)定位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植物群落及其主要种群在放牧梯度上的空间动态,探讨了草原群落在牧压梯度上空间变化与放牧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