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实践探讨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实践探讨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实践探讨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实践探讨

(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摘要地理国情主要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和发布是维护国家尊严、让国民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战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逐步使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成为国家政策制定、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参考。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从2004年开始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践研究,通过近几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等一批地理国情监测实践研究工作,初步达到了地理国情监测的目的,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国情地表覆盖动态监测变化监测

0 引言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同时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地理省情监测具有更加迫切的要求。充分利用测绘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省情监测,实现各类经济社会信息与地理信息的融合处理,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演变和内在关系,准确判断发展趋势,提供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城乡规划、重大战略和重要工程实施、工农业生产布局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据,对于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数字地形图、卫星影像及其他遥感数据,结合计算机建模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研究地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地理与其他自然经济变化相互作用规律开展了深入探讨。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旨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统计分析、时间动态及驱动因素,并预测该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趋势,同时强调相应对策和技术的研究。

1 数据使用情况

1.1 主要数据源

收集到影像1615幅,其中5万SPOT影像为930幅,分辨率为5米,1万QuickBird 影像为685幅,分辨率为1米。作为2009年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动态监测的主要数据源。

1.2 参考数据

使用了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1970年三江源区草场数据和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作为动态监测参考数据。

共使用2004左右和2008年左右TM影像各29*2景作为动态监测参考数据,地面分辨率为30米,单景覆盖面积为185*185km2,未进行几何纠正。

经过几何纠正的2000年TM影像共29景,作为2004年和2008年TM影像几何纠正的参考数据源。

2 工作流程

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

(1)数据准备:收集资料(三江源区草场数据、影像数据、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境界资料和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数据预处理和监测培训。

(2)动态监测:室内动态监测、野外调查、监测成果内业调整。

(3)成果输出: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分类面积统计、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分县分类面积统计。

图1 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技术流程图

3 监测实施

3.1 数据预处理

1)TM影像预处理

2008年左右TM影像预处理在ERDAS软件下进行。首先将TM 7个波段融合生成一

个IMG格式文件,然后采用2000年三江源区TM影像作为基准影像对合成的IMG格式影像文件进行几何纠正。

2)2009年影像处理

SPOT和QuickBird影像的格式转换及投影转换。

3)其他资料处理

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统一转换为SHP格式,并将所有土地调查数据和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均按行政乡(镇)为单位进行裁切整理、添加投影信息;将三江源区草场数据转为SHP格式。

3.2 试点区研究

1)分类标准制定

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内业监测代码是在国土资源部2001.8.21颁发[国土资发(2001)255号],自2002年1月1日起试行的《土地分类》基础上,结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初步制定了监测地类及编码,经青海大学牧科院草原学专家修正后最终形成编码表。

表1 退化草地分类表

表2 “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分类表

2)试点区动态监测及野外验证

2009年8月至9月以玉树州玉树县为试点区,以行政乡为单位首先进行动态监测工作。在监测过程中对于有判读困难的地区做了标记,2009年9月至10月在玉树州玉树县交通方便的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解答了内业遇到的判读难题。

表3 外业调查情况表

3)2004年三江源区黑土滩数据整理

整理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该数据是以2004年左右TM 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监测的,整理完成后,重新统计得出了2004年左右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面积和分布情况。

3.3 野外调查

为了提高动态监测的准确性,在整个三江源区交通方便的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野外调查时详细记录了采样区植被的类型、植被覆盖度、土质类型、鼠害程度及地理坐标等内容,并且大量拍摄了实地照片。2009年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野外调查分四期完成:

1)2009年9月至10月在玉树州玉树县进行了第一次野外调查。此次外业调查在采集外业样点的同时,完成了监测过程中做了标记的地区的草地退化情况和草地类型的核查。

2)2010年8月进行了第二次野外调查,第二期调查范围为果洛全州6个县、黄南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海南州的同德县和兴海县、玉树州的称多县等地区。

3)2010年11月进行了第三次野外调查,第三期调查范围为玉树州囊谦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可可西里等地区。

4)2006年在进行“黑土滩”型本底调查时,在整个三江源区采集了大量的野外数据。

野外数据共采集到391个,以下是点位分布图:

图2 外业调查点位分布图

3.4 监测图谱制作

建立监测标志是利用遥感影像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最重要环节。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存在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的现象,应依据监测区地形地貌特征、辅助资料的参考、外业调查等,建立每一种监测类型的光谱特征图斑,汇总形成监测标志库,消除不同作业人员的对遥感影像识别的差异。监测图谱如下所示:

重度退化草地

退化程度稍高于轻中度退化草甸,一般与轻中度退化草甸和黑土滩相邻。色调淡红、浅红,纹理基本均匀。

3.5 动态监测

1)退化草地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等因素,加之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如:超载过牧;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等,加速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面积草场退化。由于地形地势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形式及机理认识不清,采用与区情不符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致使草地退化问题更为严重。退化草地监测是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黑土滩

“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景观,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是草原严重退化的结果。它主要是高寒草甸植被破坏后,引起沙化,直接导致了原生植被逆向演替,使高寒草甸草地生草层秃斑化,呈现为次生杂毒草化或裸地。“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植物学成分表现为;优良牧草减少,杂类草和毒害草大量滋生,草土比值明显减少;景观特征表现为:生草皮剥落、土壤裸露,形成秃斑地,植被盖度呈减少趋势,表现为斑块镶嵌的空间特征。

“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成因复杂,主要是过度放牧、鼠虫危害、风蚀冻融、水蚀和人为破坏等。其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很特殊,在春夏季节,“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大部分地区为长势很好的毒害草、并开有很好看的小花,这时候的“黑土滩”其草长的比草场还要好,只是不能被用于畜牧业。在影像上很难用色彩加以区分。在冬秋季节,草场表现为黄色的草皮,而这时的“黑土滩”,由于毒害草枯莠,只留下细高的草杆、地表的黑土显现出来,此时的“黑土滩”特征很明显。

图3 黑土滩夏、冬季表现

3)2004年和2009年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监测

以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此确定为草地类的草地为监测范围,SPOT和QuickBird影像为数据源,TM影像为参考影像,以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为参考数据,以行政乡为单位,监测2009年整个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的分布情况。

以2004年左右TM影像为数据源,在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基础上,对2004年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的分布情况作详细的监测。

内业监测完成后,参考野外采点数据对室内监测成果进行调整。

监测细则如下:

TM参考影像波段组合为:4、3、2;该组合地物影像丰富,鲜明、层次好。植被以红色显示,有利于植物分类和水体的判别,主要用于“黑土滩”及其他退化草地的监测。

最小图斑面积为1500平方米;

为提高精度,监测时视图比例尺必须大于1:25 000。

监测图斑边界靠近河流和道路等线状地物时,直接拷贝土地调查数据时矢量结果。

4)三江源区湖泊变化动态监测

三江源区不同时相动态监测得到的湖泊数据,对湖泊水域面积及体积的监测能够综合历史和现有的影像数据、矢量数据以及统计数据,将湖泊的水域变化客观、科学的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动态监测的目的,能够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

3.6 生态环境监测成果

基于各时期监测的居民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型地表覆盖数据信息,)建立居民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型地表覆盖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地表覆盖的增长(或减少)规律;建立居民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型地表覆盖增长(或减少)的空间布局模型,分析地表覆盖的增长(或减少)的空间布局特征。统计各类型地表覆盖类型的转化数据信息,建立地表覆盖类型转化模型,分析地表覆盖类型转化规律。

基于河流、湖泊、水库的动态监测信息,结合气候变化信息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建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系的动态空间分布模型,模拟各类水系的动态空间变化;提取各类型水系的变化特征,建立河流缩短与断流、湖泊面积减少、水库库容量减少等状态模型,预测河流、湖泊、水库的未来空间分布状态。

下面是三江源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研究形成的成果:

图4 植被变化趋势图

(从深绿色到淡粉色表示草地退化程度从逐步改善到持续退化)

图5 湖泊变化趋势图

(图中红色的表示消失湖泊位置,蓝色表示新增湖泊位置)

图6 理论载畜量变化趋势图

(背景色从淡到浓表示产草量从多到少)

图7 监测区草地退化动态变化统计图

4 结束语

地理国情监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目前地理国情监测与统计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地理国情监测与统计工作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的监测还未展开,统计分析成果对外服务和共享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实现跨部门的共享,对政府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服务也才刚刚起步。二是由于部门利益,已开展的专业监督结果不一致,缺乏准确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缺乏无部门利益的第三方验证,测绘部门作为基础测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可以发挥专业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望,白振平,刘湘南,等.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阎守邕,刘亚岚,魏成阶,等.遥感影像群判读理论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肖鹏峰, 冯学智,等.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割与信息提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 孙显,等.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理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党安荣,等. 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 杨昕,等. ERDAS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周成虎,骆剑承,等.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地学计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 关泽群,刘继琳,等. 遥感图像监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 贾永红.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5.

[11] 李朝锋,曾生根,许磊,等. 遥感图像智能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文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三江源

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目录 1地理位置 2特点 3地质特征

4湿地水文 1. 4.1 河流 2. 4.2 湖泊 3. 4.3 沼泽 4. 4.4 雪山冰川 5. 4.5 地下水 5自然作用 6自然景观 7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1]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源头;当曲为长江的源头;扎曲为澜沧江的源头。 2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3地质特征

三江源 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

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D(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 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青政[2014]76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12.31 【实施日期】2015.01.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 见 (青政[2014]7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按照《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精神,结合草原、林地、湿地管护现状,现就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先行区建设,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高度出发,以激发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管护职责、提升保护成效为改革方向,加快建立一支“牧民为主、专兼结合、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生态管护员队伍。改革管护员监管体制,采取属地管护、层级监督、动态管理、上下联动模式。创新生态保护机制,管护补助与责任、考核与奖惩、报酬与绩效相挂钩,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提升草原、林地和湿地管护成效。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结合草原、林地、湿地分布特征、管护面积、牧户和人口数量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定管护员,优化管护员队伍结构,力争不漏乡、不漏村、基本全覆盖。坚持每户不超过一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原则。 2.坚持易地搬迁户优先、就近管护、生产生活生态并重的原则。生态管护员优先在易地搬迁户、无畜户、困难户中聘用,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力争人有事干,尽到保护责任。 3.坚持分级指导、村级管理、明确职能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承担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考核等职能;乡级人民政府对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考核等工作进行监督;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指导;县乡两级将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对下一级的责任目标考核范畴。 4.坚持量化指标、绩效考核、养人治事的原则。强化绩效考核,细化、量化生态管护员职责和考核指标,并将此作为年终生态管护员考核、考评、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力争做到人尽其用,钱见其效。 二、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 (一)草原。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牧户、人口、牲畜等因素匡算,将目前5万亩草

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公开招标文件 采购项目编号:甘肃海天公招(货物)-号 采购项目名称: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采购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 采购代理机构:甘肃海天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年月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5)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8) 一、说明 (8) .适用范围 (8) .采购方式、合格的投标人 (8) .投标费用 (8) 二、招标文件说明 (8) .招标文件的构成 (8) .招标公告、招标文件、采购活动和中标结果的质疑 (8) .招标文件的澄清或修改 (9)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9) .投标文件的语言及度量衡单位 (9) .投标报价及币种 (10) .投标保证金 (10) .投标有效期 (11) .投标文件构成 (11) .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 (12) 四、投标文件的提交 (12) .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2) .提交投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 (12) .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或者撤回 (13) 五、开标 (13) .开标 (13) 六、资格审查程序及方法 (13) .资格审查 (13)

七、评审程序及方法 (14) .评标委员会 (14) .评审工作程序 (16) .评审方法和标准 (18) 八、中标 (20) .推荐并确定中标人 (20) .中标通知 (20) 九、授予合同 (21) .签订合同 (21) 十、招标代理费 (22) 十一、其他 (22) 第三部分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 (24) 第四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37) 资格审查文件封面(上册) (37) 资格审查文件目录(上册) (38) ()投标函 (39) ()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40)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41) ()投标人承诺函 (42) ()投标人诚信承诺书 (43) ()资格证明材料 (44) ()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45) ()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 (46) ()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47) ()投标保证金证明 (48) 符合性审查文件(下册) (49)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讲解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过程和概念 基本过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就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概念: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西北-沙漠化、华北盐渍化、西南-石漠化、东南丘陵红漠化 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新疆地区——土地沙漠化、内蒙古地区——草原退化、东北地区——黑土退化 西藏地区——冻融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二、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a.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b.行政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231028.html, 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者:冶青措 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0期 三江源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有虫草等一些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数10种;这里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流传最广的地区。世居于此的藏民族不仅适应了这里独特的高原环境,还创造了悠久的藏文化。他们因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与其他民族的信仰、禁忌等习俗,在这些独特的习俗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习俗和环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山川、江河都是神灵,只可敬畏爱护,不可污染亵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包括花草树木,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是有灵魂的。主张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代藏族人民的这种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引导人们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热爱雪域之邦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要去破坏或伤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在藏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首先表现在对大山、大河、大湖的敬畏。他们认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青海湖以及包括各个地区的著名山川湖泊,都赋有神的性格,神山、圣水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虾都不可随意损折或打捞,否则会遭受天谴。对一切生物的杀戮残害,都是有悖天理的罪过。因此,当捕捉到良禽益兽时,往往采取“放生”的办法,让其回归自然。 在藏区的民宅、各寺院的壁画中,都悬挂有传统的卷轴画即“唐卡”,其中有一幅叫“六长寿图”,即: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人长寿、鸟长寿、兽长寿。这幅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与一切生物和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健康长寿,颐享天年。此外,藏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四兄弟图”的故事,即:大象、猴子、小兔和羊角鸡,又称之为“和气四瑞”。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四种动物互相尊重,互救互助,和睦相处,象征着地方安宁,人寿年丰。 在藏民族的传统意识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戒“杀生”。按照藏族传统的观念,杀生是有罪的,是万恶之首。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践踏一棵小草,踩死一只幼虫,也等于是犯了“杀生”之罪。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例子。如在西藏、青海许多寺院,从农历的六月十五日起,分别有半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为禁止喇嘛出寺门的日子,名叫“夏令安居”或“住夏”。因为此时正是百虫生长盛期,外出行走,“有伤上天好生之德”。在这些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