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模板

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模板
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模板

第1课时化学与能源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化学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

2.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和装置,了解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看懂常见电池的简单原理;

3.认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节能和环保意识。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课前导学】

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2.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能源损耗

(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3.你所知道的能源还有、、、、等。【课堂探索】

一、能源的分类

(1)按照利用方式不同分:

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

如:;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量和资源。

如:。

(2)一次能源按照能否再生可以分为:

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

如:。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交流与讨论】

1.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

2.开发新能源,目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能源危机?

3.火力发电厂发电时能量的转变过程:;

4.火力发电存在哪些问题?

【活动与探究】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再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整理与归纳】

1.在实验中物质经过化学变化将 能转变成______能,这种装置也称为________。

2.与火力发电相比化学电源的优点:既可以 ,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电瓶车内的电瓶在充电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电瓶车使用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

4.废旧电池丢弃对环境的影响 , 。

如何处理? 。

5.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1)开发 ;(2)研制、使用 ;(3)提高能量的 等。

6.中国节能标志的含义(图9-1-1)。

三、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1) ;(2) ;(3) 。故称为“绿色

能源”。

(2)要利用氢能源还需解决的问题: ; 。

(3)氢能源发展前景:要利用 能来分解水制取氢气,制备高效、廉价的储氢材料。

【当堂反馈】

1.下列燃料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 .酒精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煤

2.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一级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现存的能源,二级能源是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而成的,下列属于二级能源的是 ( )

A .风能

B .水力

C .电能

D .天然气

3.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比

9-1-1

9-1-2 9-1-4

9-1-3

较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 ( )

A .O 2-CH 4燃料电池

B .O 2-

C 2H 5OH 燃料电池

C .O 2-H 2燃料电池

D .O 2-CO 燃料电池

4.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

A .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 .回收电池外壳金属材料

C .防止电池中汞、铜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 .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5.用砂纸擦除铜片和锌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

分别连接到电流计的正、负极,然后把锌片和铜片一起插入盛有硫

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如图9-1-2)。

(1)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 ;

电流计指针偏向 (填“铜”或“锌”)。

(2)实验中发生能量变化的形式是由 能变为 能,发生

这种能量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6.目前常用的镍镉可充电池,在充电时的能量转换是 ,在放电时的能量转换是 。

7.依据下列描述的内容,用A 、B 、C 、D 填空:

A .奶牛吃草产出牛奶;

B .葡萄糖在小草体内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成纤维素等;

C .小草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D .牛奶被人食用。

太阳能→ → → → 8.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电池。右上图9-1-3是氢氧燃料电池的示意图,电池工作时,H 2和O 2反应生成水,同时提供电能,溶液的pH (填“变大”“变小”“不变”)。

9.某学校研究小组对废干电池筒内的黑色物质(可能含有C 、MnO 2、ZnCl 2、NH 4C1等)进行研究,实验过程如下图9-1-4所示:

(1)操作②的名称是 ,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操作④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2课时化学与材料(一)

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课前导学】

1.人们对材料的认识、制造和利用,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

的发展过程。

2.材料大体可以分为、、和材料等。

3.金属材料包括和,最早出现的金属材料是商代的____________,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冶炼方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课堂探索】

一、金属材料

【活动与探究1】

1.请你根据你的兴趣,收集一些用不同金属材料制造的日用品、工艺品等等,并收集不同金属材料制品的史料,了解这些金属材料及其优异性能,并与同学交流。

我选的物品的材料及优点是。

2.结合已学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讨论防止你收集的这些金属材料锈蚀的措施,并指出使用金属材料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我选的材料防止锈蚀的措施是。

3.通过人类社会利用金属材料的顺序的分析,你觉得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有关,Cu、Fe、Al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增强,活动性弱的金属(“先”或“后”)利用。

(2)与有关,Al需要电解,冶炼要求最高,所以(“先”或“后”)利用。

【归纳与总结1】

1.金属材料:包括与。

2.金属使用的历史过程: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合金等新型合金的时代。

3.金属材料的优点及缺点:强度(“大”或“小”),但(“耐”或“不耐”)腐蚀。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活动与探究2】

请你收集一些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的日用品、工艺品等,并与同学交流。

【归纳与总结2】

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等,优点是:;缺点:。

还有新型陶瓷,如:、、、

等以及光导纤维。

【当堂反馈】

1.写出下列所用的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

(1)温度计(2)镜子(3)易拉罐(4)日光灯内的金属蒸气(5)普通干电池的负极材料(6)灯丝。

2.金属主要有以下一些特性:

a.有金属光泽;

b.有延展性;

c.有导电性;

d.有导热性;

e.强度大;

f.熔点较高。下列所列事实主要与哪些金属特性有关,请将字母填入空格中。

(1)常用铝线作高压输电线;(2)普通灯泡中用钨丝做灯丝______;

(3)炒菜常用铁锅、铝锅_____;(4)从外观上容易识别金属和塑料制品;

(5)可将铜锭拉成细铜丝______;(6)在木门上包上铁皮使之更牢固______。

3.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金刚石B生铁C.赤铁矿D.氧化铝

4.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①合金至少含有两种金属;②合金中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为混合物;⑤合金具有金属特性,其中正确的是()A.④B.①②③C.③④D.③④⑤

5.磷酸钙系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可用于制造人工骨骼,这是利用了此类材料的的特性。

6.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多样的。从下列物质:A.陶瓷B.蛋白质C.石灰石D.金刚石E.纯碱F.煤炭G.硝酸铵中,请选择恰当的物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空。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2)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3)蒸馒头时常用来中和发酵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的物质() (4)常用作建筑材料,又可以炼铁、制玻璃等的物质() (5)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3课时化学与材料(二)

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学习目标】

1.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的性质及区别方法,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

3.认识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材料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课前导学】

1.有机合成材料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缺点:。

2.常见的塑料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复合材料是的材料。【课堂探索】

三、合成材料

(一)合成纤维

1. 纤维的性质

3.合成纤维的优点与缺点

①优点:;②缺点:。

(二)塑料

1.常见的塑料: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有机玻璃(PMMA)和电木塑料等等。

2.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区别

结论:。

3.塑料的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它的危害有哪些?

4.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方法:要尽可能的;;研制和推广塑料。

(三)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比天然橡胶具有更好的性,所以可用于制。向橡胶中添加炭黑,是为了增加其耐磨性;向橡胶中添加硫元素,是为了增加其强度,但会减弱其弹性。

四、复合材料

【交流与讨论】

什么叫复合材料?典型的复合材料有哪些?

【整理与归纳】典型的复合材料有:

(1):钢筋(金属材料)和混凝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复合材料;

(2):合金钢(金属材料)和合成橡胶(合成材料)的复合材料;

(3):塑料(合成纤维)和玻璃纤维(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复合材

9-2-2 料;

(4) :飞机机翼等。

【当堂反馈】

1.下列标签所示纤维中,属于纯天然纤维的是 ( )

A .粗毛线

B .长江牌毛线

C .细毛线

D .凤凰牌和恒源祥牌毛线

2.服装标签一般包括服装号码、面料的纤维种类及其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右图是某服装的“合格证”,请问答下列问题:

(1)该茄克的面料为何不用天然纤维?

(2)如果你购买内衣,它的材料你准备选用纯棉

还是涤纶?说明理由。

(3)如何鉴别该茄克是用天然纤维还是用涤纶制成?

(4)该茄克面料为混合面料,你认为它有什么优点?

3.下列为生活常见用品,其中不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

A .尼龙绳

B .真丝衣服

C .塑料凉鞋

D .自行车内胎

4.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 .尽可能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B .回收废旧塑料

C .研制和推广使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新型塑料

D .禁止使用任何塑料制品

5.从下面两种塑料中选择合适的来制造不同的产品(填编号):

A .聚乙烯

B .聚氯乙烯

(1)食品保鲜膜 ;(2)服装包装袋 ;(3)塑料牛奶瓶 。

9-2-1

第4课时化学与环境(一)

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用实验探究并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课前导学】

1.目前人类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物包括了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主要来自于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生产硫酸等工厂排放的尾气;_____________主要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___________则主要来自于机动车的尾气。

2.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时有___________火焰(氧气中为_____________火焰),同时产生有_________气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索】

一、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交流与讨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这些污染物是怎么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后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整理与归纳1】

(一)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和等;

(二)空气污染的来源:的燃烧;工厂的排放(主要是NO x、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汽车的排放(主要是NO x、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日常生活如工地沙土等造成的;燃放烟花爆竹等引起的等气体等。

(三)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1. 温室效应:成因:。防治:①,②。

2. 臭氧层空洞:成因。防治:①,②。

3. 酸雨

【交流与讨论】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硫在氧气中燃烧:;

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尘埃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

二氧化硫溶于水:;

三氧化硫溶于水:。

【整理与归纳2】

①酸雨的形成过程是:

②酸雨的危害:水体酸化,导致,影响;土壤酸化,破坏;影响人体的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还能使、、、等腐蚀损坏。

③酸雨的防治:①研究开发替代能源,如、、;②对于化石燃料进行脱和经济高效回收二氧化硫技术;③工厂废气的排放,严格遵循“先处理后排放”的原则;④对汽车尾气的安装装置等。

【当堂反馈】

1.臭氧层的破坏导致紫外线对地球表面辐射量的增加,从而使全球皮肤癌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烷烃

B .人们在炼钢时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高炉煤气

C .石油炼制厂排放了大量的甲烷、氢气

D .硝酸、硫酸工厂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① 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 。

② 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以下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 .少用煤作燃料

B .采用燃料脱硫技术

C .向酸化土壤中加石灰

D .开发新能源

③ 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是 ( )

A .开发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绿化

D .戴呼吸面具

3.“绿色商品”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商品,下列属于“绿色商品”的是 ( )

A .含氟冰箱

B .含铅汽油

C .含磷洗涤剂

D .含碘食盐

4.下列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 .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

B .煤燃烧产生的烟

C .汽车排放尾气形成的烟雾

D .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5.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粒状飘浮物,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氧气接触时,二氧化硫会部分转化为三氧化硫,使空气的酸度增加。飘尘所起的作用是( )

A .溶剂

B .乳化剂

C .催化剂

D .吸附剂

6.“催化转化器”可以将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乙和丙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不同

B .甲和丁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等

C .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 .乙和丁都是化合物 9-3-1

第5课时化学与环境(二)

保护水资源和回收固体废弃物

【学习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了解污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课堂探索】

二、保护水资源

【交流与讨论1】

1.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是否会导致水质恶化?

2.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在海洋上生成“赤潮”和淡水中生成“水华”的报道。你知道“赤潮”或“水华”的原因吗?

3.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离子以及农药等)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你知道水体中的有毒物质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人体的吗?

【整理与归纳1】

1.水污染的来源

(1)工业上: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2)生活中:的任意排放;

(3)农业上:、的不合理使用。

2.水污染的危害

(1)“水华”(或赤潮)主要由引起;

(2)重金属离子如、、等及农药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3.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1)实现化工产品的无污染生产,工厂的废水先后排放;

(2)研制无污染的化肥与,研制洗涤剂,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

(3)不随意向河道中丢弃垃圾,增强人们的意识;

(4)研究高效率、低消耗的污水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等。

【活动与探究】利用化学方法处理污水的实验探究

(1)取一杯已经准备好的污水,观察污水的颜色,并用pH试纸测定其pH;

(2)根据污水的pH,选择合适的试剂将污水调节至中性;

9-3-2

(3)在污水中加入少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使明矾溶解,静置,

观察现象;

(4)将静置后的污水慢慢注入如上图9-3-2所示的污水净化装

置中,在过滤后的水中加入少量漂白粉,搅拌,观察处理后水的颜

色。

【整理与归纳2】净化水的步骤 取污水→测定污水 →选择适当的试剂调节污水的pH 值至 →加入少

量 ,吸附小颗粒,加速沉降→ → → 杀菌消毒→处理后的水。

三.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

【交流与讨论2】

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你认为如何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

【整理与归纳3】

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1)垃圾分解产生的有毒气体污染空气;(2)埋入土壤的垃圾会破坏土壤;(3)丢入水体的垃圾会污染水体。

2.垃圾的处理方法

(1)主要有 、 、和 等;(2)可燃性的垃圾可以用来 、 等。

3.垃圾分类

① 可回收垃圾。例:纸类、金属、纺织品、橡胶、玻璃、塑料等;

② 不可回收垃圾。例:厨房垃圾(果皮、口香糖等)、灰土、杂草、枯草、花卉等; ③ 有害垃圾。例:日光灯管、电池、指甲油瓶、药瓶、涂改液瓶等。

【当堂反馈】

1.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下图是在饮用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9-3-3

(1)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3)其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4)活性炭的作用是。

(5)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其原因是

2.湖北省汉江曾数次在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水华”现象,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向水中排入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后,水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引起水面上的藻类疯狂生长、繁殖,水质恶化,从而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1)已知藻类的化学式为C106H263O110N16P,则组成藻类的元素有(填写元素的名称);每个藻类分子中共含有个原子,藻类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根据藻类的化学式确定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填元素名称)。

(3)为了解决汉江污染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对汉江流域实行“污染源头”控制,并严格管制沿江主要城市的污水排放。下列措施积极有效的是(填序号)

①汉江沿岸住户要采用生活污水净化装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污水的入江问题;

②汉江沿岸城市居民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③禁止用汉江水进行农田灌溉和作生活用水;

④向汉江中加入大量的净水剂和消毒剂以提高汉江的水质。

3.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下列活动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①工业废水、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②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③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垃圾;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防止形成酸雨。

A.③④⑤B.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④

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举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潮汐;⑤臭氧空洞;⑥大脖子病。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⑥

5.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变废为宝,某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学校人行道的垃圾箱中,绿色箱用来装可回收再利用垃圾,黄色箱用来装不可回收垃圾。下列物质能扔进绿色垃圾箱的是()

①旧书、旧报纸;②废铝线;③剩饭菜;④口香糖;⑤果皮;⑥空矿泉水瓶;⑦废铁锅;⑧易拉罐。

A.①③⑤⑦⑧B.③④⑤⑥⑧C.①②⑤⑦D.①②⑥⑦⑧

最新鲁教版初三化学教学案

目录 1 2 3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4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5)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6)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复习课) (7) 第二单元探究水世界 8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9)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第三节原子的结构………………………………………… 10 11 第四节元素………………………………………………… 12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复习课…………………………… 第三单元溶液 13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4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定量表示…………………………… 15 16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7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18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19 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20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21 22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理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23 24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25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26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27 第二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28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课)………………………… 29 30

31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32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教学案 33 20 年月日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案 34 35 20 年月日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_第五章_金属的冶炼和利用知识点,推荐文档

△ △ 第五章金属的冶炼和利用第一节金属的性质与利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铁粉为黑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为固体(汞为液体)、硬度大、熔沸点高、能导电导热、有延展性 问题:黄铜和黄金外观很相似,你们可用哪些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方法:测密度、硬度等(物理方法) 火烧,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化学方法)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铝和氧气也能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在加热条件下,铁、铜等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 活动与探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铜丝,观察现象 现象:铜丝表面变黑 2Cu+O2=2CuO 总结:实验表明:绝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和剧烈程度不同。表达式: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化合反应) ①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我们用的铝制餐具不易生锈而铁制品却容易生锈呢? ②为何不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呢? (2)金属与酸(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与思考: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带、锌、铜片、铁,再分别加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各组物质是否反应,有没有气泡,有没有放热现象,反应速度如何,完成反应方程式。Mg+2HCl=MgCl2+H2金属表面有气泡。 Fe+2HCl=FeCl2+H2 金属表面有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ZnCl2+H2 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___反应最剧烈,其次是_____,然后是_____ (3)由此推出,金属活动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绝大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哪个反应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 金属+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3)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人教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 ....,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 ..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2+O2 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 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 2 + O 2 Fe 2O 3 + SO 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 、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 、S 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 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 2 、SO 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 2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 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 2O 3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 2O 3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SO 2 ⑷确定O 2 、SO 2的系数: ①由于O 2 、SO 2中只含有O 、S 两种元素,S 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 2 的系数,再确定O 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点燃 点燃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2019年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 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 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方 案参考: 一、学生情况的再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 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 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 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 教学的出发点。 二、再研究化学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和复习 的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 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 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 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 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 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点燃 点燃

初三中考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说明:本学案设计可供中考学生自主复习使用,可以算是课本导读,所以不用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初三化学第五章燃料教案

第五章燃料 第一部分洁净的燃料——氢气 【知识整合】 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最轻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2.常温下氢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3.氢气的可燃性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经点燃可安静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生成水并放出热量。2H2+O2点燃 →2H2O (2)点燃不纯的氢气(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之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3)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氢气,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若听不到尖锐的爆鸣声或响声很小,就说明氢气是纯的。 4.一切可燃气体混有一定比例的空气时,点燃都会发生爆炸,这种体积比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置换反应)。 锌与硫酸的反应 (1)反应表达式:锌+ 硫酸→硫酸锌+ 氢气 Zn + H2SO4→ZnSO4 + H2 (2)实验装置: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 (3)收集方法 ①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②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 6.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 【经典例题】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生成;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一定)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写出氢气点燃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基本类型是。 2.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B.氢气难溶于水 C.氢气的液态是淡蓝色的 D.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惟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说明水的组成 4、氢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最理想的途径是()。 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制氢气 B、以焦炭和水为原料制水煤气后分离出氢气 C、用炽热的铁和水反应制氢气 D、由热电厂提供电力电解水制氢气 【练习】

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如何识别酸和碱 酸碱指示剂概念: 2、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的定义和碱的定义 3、了解常见原子团:如OH CO3 SO4 NH4等 教材分析: 本节从同学们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引出问题,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知道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分析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并不陌生,但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又是平时自己没有注意的,所以兴趣高,这是学习的基础。 重点: 1、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方法 2、从离子观点认识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 根离子的性质。 难点: 1、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是如何制作的,用来鉴别什么物质。 2、从微观(离子观点)认识酸溶液的性质和碱溶液的性质。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或者点滴板),胶头滴管等,多媒体演示台。 药品: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实验要探究的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准备,不必拘泥与教材中给定的几种)等。

本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靠疑推动使学生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一系列活动中认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明确了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了对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教学中分析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是教学的难点,应想方设法突破。另外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与金属矿物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通过前面四章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在初中阶段,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如何利用石灰石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2.本章重点和难点 能否正确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第一节: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如何鼓励胆小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得到锻炼 第二节:重点—铁的冶炼、合金 难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操作全过程 第三节:重点—钢铁的锈蚀条件、防锈方法、变废金属为宝 难点—铁生锈的条件 第四节:重点—石灰石主要成分的检验、生石灰与熟石灰的转变

最新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

第1课时化学与能源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化学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 2.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和装置,了解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看懂常见电池的简单原理; 3.认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节能和环保意识。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课前导学】 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2.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能源损耗 (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3.你所知道的能源还有、、、、等。【课堂探索】 一、能源的分类 (1)按照利用方式不同分: 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 如:;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量和资源。 如:。 (2)一次能源按照能否再生可以分为: 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 如:。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交流与讨论】 1.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 2.开发新能源,目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能源危机? ; 3.火力发电厂发电时能量的转变过程:; 4.火力发电存在哪些问题? 。

【活动与探究】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再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整理与归纳】 1.在实验中物质经过化学变化将 能转变成______能,这种装置也称为________。 2.与火力发电相比化学电源的优点:既可以 ,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电瓶车内的电瓶在充电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电瓶车使用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 4.废旧电池丢弃对环境的影响 , 。 如何处理? 。 5.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1)开发 ;(2)研制、使用 ;(3)提高能量的 等。 6.中国节能标志的含义(图9-1-1)。 。 三、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1) ;(2) ;(3) 。故称为“绿色 能源”。 (2)要利用氢能源还需解决的问题: ; 。 (3)氢能源发展前景:要利用 能来分解水制取氢气,制备高效、廉价的储氢材料。 【当堂反馈】 1.下列燃料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 .酒精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煤 2.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一级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现存的能源,二级能源是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而成的,下列属于二级能源的是 ( ) A .风能 B .水力 C .电能 D .天然气 3.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比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 溶液颜色 化学方程式 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原因 能量转化的方式 9-1-1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汇总

第五章 燃料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空气小(比空气轻,是所有气体中最轻的)0℃,101.3kPa 时,ρ=0.09g/L 2、熔沸点均比其他常见气体低,熔点-259℃,沸点-252℃,淡蓝色液体,雪状固体 3、无色无味的气体 4、难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实验 1、 实验一: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在空气中,用带尖嘴的金属导管点燃纯净的氢气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 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 分析与结论:①氢气具有可燃性,纯净的H 2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②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是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③氢气完全燃烧的热值为1.43×105 kJ/mol (汽油完全燃烧的热值为4.6×104 kJ/mol ); 因此,氢燃料是不产生污染物的洁净燃料。 化学方程式:O H O H 22222点燃 ===+ 2、实验二:氢气不纯易爆炸 实验:取一个无盖、底部钻一小孔的塑料(纸)筒或杯,用纸团堵住小孔,开口一端朝下,通入一会儿氢气, 使筒内的气体为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把这个筒拿到安全的地方,拔掉堵孔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 孔处点火(点火时人要远离些)。 现象:塑料(纸)筒发生爆炸。 分析与结论:①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为,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到明火时,剧烈燃烧,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使筒内气体急剧膨胀而发生爆炸。 ②爆炸极限:可燃物(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 预混合气,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③点燃氢气前, 一定要先验纯,氢气的爆炸极限:4% ~ 74.2%。 图5-2 氢气的燃烧 图5-3 氢气与空气混合燃烧易爆炸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即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中的“五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五不变: 宏观:①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②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个数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二:实验 1.红磷(P)燃烧: 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铺细沙的目的:防止红磷燃烧放热炸裂锥形瓶底 玻璃管的作用:导气,引燃红磷 小气球的作用:调节锥形瓶内的气压,防止瓶塞飞出 为什么要迅速塞上瓶塞:点燃红磷,防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2.铁(Fe)与硫酸铜(CuSO4)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铁钉表面产生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打磨铁钉的目的:出去铁钉表面的杂质 实验结论:参加反应的Fe和CuSO4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Cu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3.盐酸(HCl)和碳酸钠(Na2CO3)反应: 化学方程式: 2HCl + Na2CO3 ====2 NaCl + H2O + CO2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天平偏右的原因:装置不密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该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结论: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 知识要点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金属大多数为固体(汞是液体),有特殊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机械强度大,易导电(Ag > Cu > Al ),传热,铁、镍等少数金属还有磁性。 铁片:银白色 铝片:银白色 铜片:亮红色 铁粉:黑色 铝粉:银白色 铜粉:红色 自来水管、铁栏杆等表面所涂“银粉”实际上是金属 Al 的粉末,热水瓶内胆上的金属(或镜子所涂金属)是 Ag ,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 Hg , 灯泡里做灯丝的是 W 。 3. 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Al + 3O 2 ======= 2Al 2O 3 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层 3Fe + 2O 2 ======= Fe 3O 4 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Cu + O 2 ======= 2CuO 现象:铜表面变黑 (2)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Fe + 2HCl ====== FeCl 2 + H 2↑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铁变小、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等质量的铁、铝、镁、锌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 Al > Mg > Fe > Zn 足量的铁、铝、镁、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 Al = Mg = Fe = Zn 点燃 △

(3)与某些盐反应: Fe + CuSO 4 ======= Cu + FeSO 4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湿法炼铜) 现象: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Fe + 2AgNO 3 ======= 2Ag + Fe(NO 3)2 注:铁丝放到稀硫酸中,铁丝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增加。 铁丝放到硫酸铜中,铁丝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轻。 4.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的反应。 A + BC ====== AC + B 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B ) A. Fe + 2HCl ==== FeCl 2 + H 2↑ B. CO + CuO ==== Cu + CO 2 C. Fe + CuSO 4 ======= Cu + FeSO 4 D. H 2 + CuO ==== Cu + H 2O 5. 金属的存在方式:单质(游离态):如金、银、铂等 化合物(化合态):如铁(磁铁矿、赤铁矿)等 6.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与合金。如铁、铜、铝、铝合金、黄铜(铜锌合金)、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CuO 、Fe 2O 3等氧化物不属于金属材料。 7. 金属的冶炼: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 8. 实验室用CO 还原Fe 2O 3。 3CO + Fe 2O 3 ======= 2Fe + 3CO 2 现象:红棕色粉末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先通CO ,后加热。(防止 加热不纯的CO 引起爆炸) (2)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 却后再停止通气(防止生成的铁因没有冷 却又和氧气反应,同时防止石灰水倒吸使 玻璃管破裂) 实验中澄清石灰水作用:证明CO 还原氧化铁后生成CO 2。 尾气处理:点燃或收集到气球中。 高温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上海初三化学第五章:初识酸与碱(教案+习题)带答案

第五章:初识酸和碱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1课时酸和碱的分类及命名 第2课时酸碱中和 第二节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第1课时酸的性质 第2课时碱的性质 考点一:酸、碱的组成和分类 一、酸的组成和分类 1.酸的组成: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 2.酸的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法不同) (1)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分类。 ①有机酸。例:甲酸(俗称蚁酸)HCOOH 、乙酸(俗称醋酸)CH3COOH ,柠檬酸(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C6H8O7)、乳酸(2-羟基丙酸C3H6O3) ②无机酸。例:盐酸、HNO3、H2SO4、H2CO3 (2)根据与酸根结合的氢原子个数分类。 ①一元酸。例:HNO3、盐酸(HCl ),醋酸;②二元酸。例:H2SO4、H2CO3;○ 3三元酸,磷酸 (3)根据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原子分类。 ①含氧酸。例:HNO3、H2SO4、H2CO3;②无氧酸。例:盐酸(HCl )、氢硫酸(H2S ) 3.酸的命名 (1)含氧酸:某酸。例:H2CO3碳酸、H2SO4硫酸(特例:HNO3硝酸(俗称)) (2)无氧酸:氢某酸。例:H2S 氢硫酸/硫化氢,氢溴酸,(特例:HCl 盐酸(俗称)) 二、碱的组成和分类 1.碱的组成: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OH -)组成。 2.碱的分类 可溶性碱:KOH 、NaOH 、Ba(OH)2、Ca(OH)2(微溶)、NH3?H2O (一水合氨) 不溶性碱:绝大部分的碱都不溶于水。例: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Mg(OH)2(白色)、Al(OH)3(白色) 3.碱的命名:氢氧化某。 4,酸碱水溶液大多无色,难溶碱有颜色。 拓展 酸的命名:某一成酸元素如果能形成多种含氧酸,就按成酸元素的氧化数高低命名,如 高氯酸(HClO 4)、氯酸(HClO 3)、亚氯酸(HClO 2)、次氯酸(HClO )。两个简单含氧酸 缩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酸,叫做焦酸(或一缩某酸、重酸),例如:2H 2SO 4?→?H 2S 2O 7(焦硫酸)+H 2O ;2H 2CrO 4?→? H 2Cr 2O 7(重铬酸)+H 2O 。酸分子中的-OH 数等于成酸元素的氧化数,这种酸叫原某酸,如原磷酸〔P(OH)5,即H 5PO 5〕,原硅酸〔Si(OH)4,即H 4SiO 4〕,一个正酸分子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酸,叫偏某酸,如偏磷酸(HPO 3)、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伴随着我校新课改的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更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化学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而在实际当中,课堂必不可免的则会遭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想法与实际的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从容,出现了问题所要考虑的是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mno2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讨论出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这时,一学生嚷着: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恩,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是硬塞给学生,这实验也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将对这2种猜测的证明放在了下一节课,实验证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与事实的相反结果。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都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 漏。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四、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五、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 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二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初三化学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现象,推断化学式,相关计算等。 4.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定量实验分析法。 5.质量守恒定律六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6.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用文字表示为: 和反应条件生成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用化学式变回为: C +O2 点燃CO2 7.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8.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如:4P+5O2点燃2P2O5

其质的方面的信息: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量的方面信息:微观上,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上,每124份质量的磷 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练习 1.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一定发生的是()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将2g氢气在20g氧气中燃烧,生成18g水 B.将20ml酒精与2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40ml C.将浓硫酸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质量增加 D.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加热,溶液质量减轻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且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汽 B.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 食盐溶液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箭号。) ⑴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 + O2 P2O5 ⑵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 + 5O2 2P2O5 ⑶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 + 5O2 点燃2P2O5 注:最小公倍数法:例如:式子左边的氧原子数是2,右边的氧原子数是5,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因此,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