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开创首都高校科教创新与发展新局面

优化资源配置开创首都高校科教创新与发展新局面
优化资源配置开创首都高校科教创新与发展新局面

北京是全国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科技成果产出最多的城市,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源,科技教育资源是北京最突出的特色优势资源。为了发挥北京高校科技教育资源上的独特优势、推进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近年来,首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过去以科技项目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向以科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转变,积极盘活高校科技教育资源,持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水平与层次,切实发挥北京高等学校在首都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推进首都科教创新资源的汇聚与融合

长期以来,科教分离现象普遍存在于首都各高校当中,科教工作基本上独立发展,科技与教育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这既不利于发挥各地高校的技术创新优势,也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加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北京高校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北京市教委积极推动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打破部门界限,共同科教创新资源的聚集和融合。

以解决科技项目关键问题的需要为基础,推动科教、产学研深入合作

首先,为尽快解决影响北京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若干技术“瓶颈”问题,北京市教委和市科委自2004年初开始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一是市教委从市科委已经立项的、既有高校又有企业参加的重大科技项目中遴选出一批进行重点支持,由市教委和市科委共同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做出亮点,同时,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基地:二是双方共同制定合作计划,有效集成科委和教委的资源,针对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结合北京市企业和高校研究的特点,围绕影响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重点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产业技术创新。采取科委重点资助企业、教委重点资助高校的方式,近几年支持了一批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环保局合作的“大气二次污染的环境影响研究”项目、清华大学与蓝星集团公司合作“水处理技术与开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的“智能安全网络技术研发”项目等,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些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涉及到环保、信息技术、电气化、新医药、新材料等研究领域。

北京理工大学承担的电动汽车项目,“十五”期间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该项目的产业化。目前已完成了2辆纯电动旅游客车、8辆低地板公交车的设计与制造;同时也完成北京市26辆示范运行用纯电动公交车小批量生产,其中21辆已在公交121线路投入示范运行。以稀土永磁直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动汽车项目的研发和整车的投入运营,对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以及建设宜居北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科技大学承担的“高(100)织构占有率高压阳极铝箔的研究”项目,与北京伟豪铝业集团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高稳定性和高适应性的高压阳极铝箔产品和相关生产技术。目前,能年产高压阳极铝箔约3000吨,产值约1.5亿元,利税近4000万元。该项目的成功开发遏制了进口产品价格上升的趋势,促进了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2005年北京伟豪公司的高压阳极铝箔开始出口到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蓄水渗膜的开发与应用”产学研共建项目,对于治理北京周边干旱多沙地区沙尘暴,加快荒漠化治理,改善北京周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其研究成果“蓄

水渗膜材料”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产业化生产基地年产能已超过2400万平方米,产成率达100%;

第二,为充分发挥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搭建北京工业智力支撑平台,北京市教委与市工促局从2005年开始联合认定了9个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其中6所中央在京高校承担了5个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涉及了电子信息技术、车辆制造技术、新医药、新材料、城市交通、都市农业等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领域,为高校服务于北京市企业搭建智力平台,实现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交通大学承担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中心的研究成果――lcf型列车超速防护(atp)车载设备”项目,与北京地铁总公司合作,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安全控制设备。是目前唯一一套在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应用的国产atp车载设备。该项目于1999年通过北京市科委的技术鉴定,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地铁环线、一线推广应用,共106套atp车载设备在现场运用,创利2500余万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发的“区域管制中心安全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和飞机动态信息实时下传分发系统、地空数据链接转换和地面监视通信系统、飞行员预准备查询系统和新航行系统航路软件平台的集成科研项目”成功地同北京民航天宇和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合作,该公司在2005年就完成销售额7245万元,2006年的销售额为7187.29万元,两年的时间为公司盈利13563.97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北京工业大学先进制造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先后支持了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北京印刷装备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开发”等多个项目;在200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由该中心重点推介的“无线蓝牙技术”、“拳击机器人”分别获得2006年度工博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和三等奖。该技术转移中心还狠抓专利技术的实施与转让工作,2006年度转让专利83项,签订合同金额1500万元,当年实现收入97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三,为繁荣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协调,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联合,在中央在京12所高校中建立了1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每个基地年投入经费30万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根据“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相关成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全面启动奥运培训工作”的提案,奥组委相关领导多次专程到人民大学就奥运培训工作听取研究基地专家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协调小组。依托清华大学的“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与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签署了《关于合作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协议》,为市应急办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中央在京高等学校与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的联合

为引导中央在京高等学校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中央在京高等学校与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的联合。北京市教委在经费使用上实施了面向中央在京高校开放的重大变革。从2001年起,北京市教委就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启动学科建设项目、科研基地建设项目,搭建首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三级体系和科研基地建设平台,2004年、2005年共投入经费1.5亿元。2006年北京市教委实施“共建计划”,批准项目经费1.49亿元,进一步支持中央在京高校。

特别是实施的学科群建设项目,打破高校的界限、打破二级学科界限,以项目为引导,充分发挥在京高等学校为北京市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北京地区高校资源,并带动北京市属市管高校科教创新,围绕北京经济发展重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如依托于首都师范大学的首都教育学科群在教育政策与规划方向上启动了“我国教

师社会与经济地位研究”、“建国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回顾与走向”、“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促进机制与策略研究”等课题,完成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演示咨询报告”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方向上开展了“和谐社会与首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研究”、“我国中小学学校社会资本的创建及其运作研究”等在区域教育发展方向上与海淀区合作开展了“构建学校课程,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学科群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学科群建设中拟订的学科发展方向,配合北京市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科研课题,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城建设、交通和环境问题等,提炼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并推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加强首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设

首都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优秀人才密集、学术积淀厚实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是高新技术成果的重要源泉,但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首都高校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比较健全、系统的成果转化平台和合作体系还没有建成,相关的政策也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了全面发挥首都高校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优势和巨大的社会服务潜能,近年来首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上着力加强“通路”建设,即“三大转化渠道”以及“三层次合作体系”,将以往重视推动某项成果转化的重点推进型工作模式变革为全面推进型的工作模式。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三大转化渠道”建设规范发展高校科技产业

到2006年底,北京地区44所高校共有校办企业404家,从业人员4800人,总资产788亿元,销售收入572亿元,利润28亿元,校办企业收入超亿元的学校有10多家;首都高校已有14家大学科技园,其中12家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06年年底,14家大学科技园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入园企业1368家,吸引项目1230个,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纳税总额13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有11家。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首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条稳定渠道。

推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

一是鼓励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即推动高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承担社会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技合作任务。“十五”期间,北京高校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科技总经费达52亿元,对企事业单位转让的技术项目总数为6543项。北京高校平均每年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课题为4000多项,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出现的问题,对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做出了贡献。二是鼓励高校开展“合同转让”,即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有偿转让,2005年度,北京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53项,合同总金额5.26亿元,当年实际收入3.75亿元,专利出售合同154项,当年实际收入7328万元。在开展科技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加关注科技合作带来的无形的贡献,重视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稳定、持续性的合作渠道。

加强高校专利申请工作

大力提高北京地区高校专利申请量是北京市教委科研处近些年的重点工作。为加快北京高校发明专利的产出、实施和保护,市教委联合知识产权局推出了《加强北京高校发明专利工作意见》,设立专项经费,对北京高校申请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一定资助,对于北京高校

中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明专利,将纳入北京12312举报投诉重点跟踪、快速处理项目名录,并给予重点保护。

全力构建产学研“三层次合作体系”

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主要办学功能的实现要求高校必须向社会开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水平。目前,首都高校的产学研联合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开展:

一是高校内部的产学研联合,即教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结合。这一层次的工作,主要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以高校为主体规划并实施。二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产学研联合。从2001年开始至今,市教委在首都高校中确定了11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构筑了从基础研究、实验研发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这一层次的工作是北京市教委承担的重要工作。三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产学研联合。2002年,北京市教委、市经委、市科委、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局建立了新的产学研联合工作框架,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北京高校发明专利工作意见》,这是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推动产学研联合采取的重要举措。

实施首都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为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以及“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国家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推进自主创新以及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首都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点,共同作为首都高校创新工作的中心环节,北京市教委“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首都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着力推进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科教紧密结合将是五大创新工程共同的主线。

实施“学科建设工程”

在北京重点学科群和重点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并培育扶植新兴、交叉学科,在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和服务首都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和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研究生,在突破壁垒,打破束缚,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建立有机、和谐、互动的新型培养模式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开展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设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资金”,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实施“科研专项工程”

大力整合资源,将重点实施15个重大科技专项计划150项左右,增列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与社科计划项目约500项,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拟重点培育与支持100个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支撑首都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实施“科研基地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建设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启动北京市工程中心建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将增列40个左右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使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总数达到100个左右:重点建设50个左右的北京市工程中

心;增列20个左右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总数达到50个左右。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

大力发挥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在强化校企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计划增列10个左右的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使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总数达到20个左右,并重点实施50项左右的校企合作项目。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五大创新工程”将会为首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地方高校科教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主要办学功能需要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大胆创新。

一、资源配置理论

一、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 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场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发性的特点和优点,它能够自发地实现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内部的优化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向优化配置的企业集中,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由于市场调节作用的有限性使市场调节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因此,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供求的总量平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共环境等,必然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而在企业内部,部门或地区资源的合理使用,则主要是由市场途径来实现的。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促进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优化资产结构,形成合理的创新机制,从而在微观的企业,部门或地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以合理配置为前提,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就是运用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这种资源的减少,因此,人们被迫在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使用方式中,选择较优一种,以达到社会的最高效率和消费者,企业及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从这个意义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追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历程。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大体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的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的规划及总量控制,重大结构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涵的阐释,探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动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说明。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动因 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高校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也不断上升、扩张和复杂化,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无不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展开。那么,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掘其优化配置的动因。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1.1高等教育资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那高等教育资源可否理解为高等教育资料的天然来源呢?显然不全如此,狭义地说,“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中人力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物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耗材;财力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源。”但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还应包括除有形资源外的无形资源。所以,高等教育资源就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 有形资源。顾名思义,有形资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如前所述,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大主要资源。简而言之,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教师资源又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四个组成部分。财力资源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学校的财力资源一般都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例较少,但在逐渐扩大。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产、设备、图书等,是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源创造的价值和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度量的,甚至要高于有形资源。相信一所信息渠道畅通、资讯更新迅速,学科结构科学、专业设置合理,办学声誉良好、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xxxx实验论文报告 系(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经基10-1 学号: 20100500xx 姓名: xxx 课程名称:数学建模 实验时间: xxxxxx 指导教师: xx老师 云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用lingo求解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摘要 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是目前不少小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关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的最大利润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就如何更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与企业的利益,本文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建模研究。 对于该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要求如何合理地分配现有的技术力量,使公司每天的直接受益最大,同时人员的分配要满足一定的结构约束条件。在此情况下,通过建立模型,用lingo程序求解有约束的线性规划问题。针对不同的客户要求,首先进行模型假设,然后建立具体的模型进行求解。求解出来的结果再进行灵敏度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当目标函数的利润系数和约束右端项发生小的变化时,最优基和最优解、最优值如何变化。 最后,根据模型假设,联系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一定的优化改进处理,从而达到更适合现实人员配置情况的目的,进而使该模型在现实中得到推广。 [关键词]:(人力资源模型利润最大lingo 灵敏度最优解)

一、问题重述 “PE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力工程技术的中美合资公司,现有41个专业技术人员,其结构和相应的工资水平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公司的人员结构及工资情况 工作在现场完成;另外两项是工程设计,分别在C和D地,主要工作在办公室完成。由于4个项目来源于不同的客户,并且工作的难易程度不一,因此,各项目的合同对有关技术人员的收费标准不同,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项目和各种人员的收费标准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各项目中必须保证专业人员结构符合客户的要求,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各项目对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要求 (1)表中“1~3”表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3”,其它有“~”符号的表示相同的意义。 (2)项目D,由于技术要求较高,人员配备必须是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员不能参加。 (3)高级工程师相对稀缺,而且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因此,各项目客户对高级工程师的配备有不少于一定数目的限制。各项目对其他专业人员也有不同的限制或要求。 (4)各项目客户对总人数都有限制。 (5)由于C、D两项目是在办公室完成,所以每人每天有50元的管理费开支。 (6)由于收费是按照人工计算的,而且4个项目总共同时最多需要的人数是10+16+11+18=55,多于公司现有的人数41。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分配现有的技术力量,使公司每天的直接受益最大?写出相应的论证报告。

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落实和“五个重庆”的提出,城镇与农村经济差距日趋加剧,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是当下各区县政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农村学校“普九”欠债清理;重视师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平等、优质教育;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研究 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助推器;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促进人类文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建设“五个重庆”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人才资源的加速中心聚集化,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日趋加大。真正实现全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呢?着眼于长远利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起始之步。实现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心是城乡帮扶发展,重点是加快农村

教育发展,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肩发展,促进人才的整体稳步推进。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物质、文化、精神的谐调发展。 一、整体认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中心经济和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结合体,城市和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构建经济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一枝独秀不是春,农民素质不提高,和谐社会难以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农村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之处。 教育资源合理、科学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高效、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及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办学条件。 二、客观认识地区教育发展。 (一)义务教育概况。 近年来,受人们意识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激增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布

(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 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 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 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 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 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 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 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 ?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 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 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 ?一、商品组合 ?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 A 食物20 衣服30 ? B 食物10 衣服50 ? C 食物40 衣服20 ? D 食物30 衣服20 ? E 食物30 衣服40 ? F 食物10 衣服40 二、基本假定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 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的研究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的研究 摘要:教育资源蕴含了特定的教育信息,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的资源等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还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提出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研究 目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是重点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很多不公平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一种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保证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提高办学的质量,所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学校的布局要促进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均衡发展,因为教育资源的均衡是在发展当中体现出来的。要针对现在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差异大的问题来进行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学校的建设等。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来分区规划和分类发展。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教育投资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就有很大差异,这导致了受教育者的机会不平等。学校的教育资源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渐解决落后地区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还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制定教育发展规划需要根据未来人口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来进行长远规划,不能只是依据传统的教育经验来推想未来发展。今后我国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对师资以及办学的条件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需要及时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1、推动优质课程的共享 在教学当中,培养人才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师资源的分配很不均衡,在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师资力量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当前我国教学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在科技投入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科技发展成效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十一五期间,为推动科技投入优化配置,我们努力聚焦科技投入、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推广、科研条件建设以及企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宏观配置和统筹协调,为十一五新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几年来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00 余项,争取国家和省、市级以上项目资金2400 万元,投入县级科研经费每年都在1000 万元以上,促进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全县煤炭回采率由上世纪末的25%提高到了现在的65%。冶铸产业全部淘汰了100 立方以下的高炉,引进建成了300 万吨的福盛钢厂。发展培育了一批10万吨级规模铸造企业。建成2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科技示范农场,15个规模养殖小区,农业新技术覆盖面达95%,农作物优种普及率达100%,37 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发展科技示范户2100 个,培育科技 当家人35600 个,培训各类实用型技术人员20 多万名。每年对10 名外聘科技人才实施重奖,组织正高级、副高级、外聘和特殊技能专业人才进行免费体检,并每月分别给予500--1000 元生活津贴。近

年来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 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0 余名。 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的方针和“关小、改中、建大”的原则,对全县的煤铁传统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提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靠示范项目的引导和带动,发展了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环境污染少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首先摒弃“重工轻农”的思想,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培育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了2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建设了四个生态农业基地和五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向着立体化、生态化发展。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策引导树立科技新理念。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几年来共制定出台科技发展政策10 多个,其内容涉及科技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扶持、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度较大,成效显著。 当前我县科技工作呈现了新的态势: 一是以技术攻关引进为切入点,全国铸造产品交易集散 地初具雏形。我县依托传统铸造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招商引资,

出版社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出版社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通过对出版社提供的调查问卷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等为原则对出版社的书号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首先我们对所提供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分别给出了该出版社各门学科所出版的书籍在所有书籍中所占的比率、调查数据中各学科书籍在所有书籍中的比例、该出版社在调查者心目中的排名情况、每年新书、旧书的比率、调查者获得教材的方式和被访者对该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主观评价平均得分的比较等,对该出版社目前在市场中的地位,市场状况等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为了使出版社06年的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对效益进行量化 二、强势产品的确定 三、如何体现对强势产品的支持 本文在确定效益的量化标准后,在书号总量,人力资源量,申请成功率,强势产品优先等约束条件下运用线性规划使效益达到最大。 效益的量化方面,我们利用历年各学科书籍销量与价格均值计算出该学科的收入,再除以其总的书号数得到各学科历年每个书号的平均价值,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06年各分社每个书号的平均价值。这样以各分社书号分配量为变量,可以得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强势产品的确定方面,我们考虑了该社各学科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以及各学科书目在整个市场的比例两个因素。通过累计重要度法,确定两个指标的权数,计算出各学科的重要度。然后以重要度对个学科排序,确定重要度高者工作能力满足率(即分配书号数/最大工作能力)亦高的约束条件。最后通过SPSS的聚类分析功能将学科进行分类,给出各学科强势水平的等级。 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有以下几项:书号总数一定;得到书号数不能大于最大工作能力;为保持工作连续性和对各分社计划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出版社在分配书号时至少保证分给各分社申请数量的一半;申请成功率变化不超过历年均值的 三倍标准差;重要度高者书号工作能力满足率亦高。 在上述约束下由线性规划得到出版社06年书号的最优分配。分配方案为:计算机类68,经管类42,数学类120,英语类102,两课类55,机械能源类36,化学、化工类18,地理、地质类30,环境类29。最优方案下的最大效益为0.2142579E+08。 数据分析发现历年各分社每一课程书号所占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因此我们以此为依据再对各分社的书号进行分配。 关键字:灰色预测模型累计重要度法线性规划

企业资源优化与优化模型

企业资源优化与优化模型 专业: 汽车服务姓名:倪欣业学号:1101507232 【摘要】:将质量功能展开的分析方法引入顾客满意度优化研究中,通过质量屋中矩阵图表的形式描述了顾客满意需求与企业资源配置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并对此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定义资源配置要素配置率的概念,来解决顾客满意 度和资源配置多因素间由于量纲不同导致组合优化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质 量功能展开的顾客满意度优化决策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说明了所建模型的有 效性和合理性,解决了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实施顾客满意战略的多因素多目标 的规划问题,实现了企业资源配置成本与顾客满意度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资源、优化、企业 企业资源优化问题简介如何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永恒的话题。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主要是人、财、物等有形资产以及技术、专利、品牌、市场等无形资产。本文所述的企业资源优化问题主要是指企业有形资产资源的优化问题。由于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成千上万,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很难使企业供应链协调运转。以功能划分部门的管理模式只在本部门内考虑资源配置问题,而无法兼顾其他部门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一个部门看似最优的决策,从企业整体看,则可能是不优的,甚至是低劣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系统概念和集成化管理的新模式。管理人员在考虑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决策问题时都要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考虑该决策对企业整体的影响。信息、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新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十几年来相继问世的先进生产管理模式有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准时生产(JIT)、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精良生产(LP)、敏捷制造(AM)和虚拟制造(VM)等。 确定规划是处理不确定环境下优化问题的理论工具,它提供了随机规划、模糊规划、粗糙规划以及模糊随机规划等多重甚至是混合不确定变量的建模与求解的基本原理。本文所研究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优化问题是不确定理论在实际中的一个应用问题。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是经济社会中一个复杂而又实际的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其数学模型的建立往往比较困难。本文研究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优化问题主要是考虑在不确定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以平衡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之间的问题。 信息化大浪潮之下。没有IT系统,就没有进入企业,没有进入这个市场的门票。我们知道ERP软件不是一个完全通用的软件,还有个性化的东西,但ERP 厂商可以找到,别人有了ERP我也有ERP,你是制造业我也是制造业,如果IT 系统做得很独特可能会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竞争力而是一个通用产品的话,这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文)

浅谈视频课程的录制与发布共享技术 乳山市乳山口镇初级中学许航 【摘要】:近年来,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现代技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基层教研部门及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视频课程的录制与共享发布方面,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寻求一条效率高的教学视频资源建设途径,编制优质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共享,从而为单位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本文的研究主体。笔者结合实践,通过对师生教学活动的电脑画面的音频、视频等录制技术的简要分析,在视频课程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发布方面,提供一个基于Web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课程资源视频课程录制开发和利用发布共享 一、研究背景 开发和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便于学习、交流、研讨等角度,要录制一堂好的优质课,并能充分利用这些视频资源,不仅要客观记录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充分的展现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师生的双边的互动活动等。而学校并不是专业的电教部门,怎样才能把精彩的课堂互动过程实时地记录下来,如何进行后期制作及课程资源的流媒体视频发布、网站开发设计工作,笔者进行了长期实践与操作,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录制 优质课程的录制方式从技术上大体可分为单机录制、多机录制后期剪辑、现场制作、全自动录播四种。在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应根据视频录制的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不同录制方式。 1、单机录制 单机固定镜头录制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优点是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无需专业电教人员操作,一台摄像机或是家用DV用三角架支撑在教室后排中间或两侧,即可实现。其缺点是较难全面表现教学过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结课论文 学院:农学院 年级:作物2010级 姓名:孔繁明

中国农业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和主要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农用土地、农用水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等。中国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有13亿人,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1]气候资源类型丰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行对策。关键词:农业资源中国现状分析对策 正文: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断紧张,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加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4。以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支撑22%世界总人口,并且.保持人均400kg的粮食数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

1.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3] ,但就态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污染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2220方,虽属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占中国人口1/2,也是粮食主产区的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00方,属于重度缺水。中国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水资源只占中国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涝灾。1991年以来,中国耕地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2700万hm2,由此而减产粮食2800万t [4] 。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国家从2002年投巨资开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但在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中,应注意防止沿线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2007 年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 600 公里,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5] 。究其原因是,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cm/s,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报告称,三峡库区的源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源。其中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 摘要 本文通过合理假设,在考虑到公司的人员结构,工资情况,以及所接项目要求的因素下,把公司合理安排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问题转化为线形规划中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问题,建立模型。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使公司每天得到最大的直接收益。 从公司一方的利益出发,得到了使公司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函数,并考虑到公司以及各项目对总人数的限制,得到总的约束条件。用数学软件lingo与lindo求出了人员分配的最优解,再得出的最优解的基础上随机取值与其比较,用matlab对数据进行处理及计算。分析与比较之后得出最优的人员分配如下:A项目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B项目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3人;C项目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D项目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0人。公司达到的最大收益为27090.00元每天。 关键词:(线性规划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lingo lindo matlab 最优解人力资源)

一问题重述 “PE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力工程技术的中美合资公司,现有41个专业技术人员,其结构和相应的工资水平分布如表(一) 表(一) 目前,公司承接四个工程项目,其中两项是现场施工监理,分别在A地和B地,主要工作在现场完成;另外两项是工程设计,分别在C地和D地,主要工作在办公室完成。由于四个项目来源于不同客户,并且工作的难易程度不一,因此,各项目的合同对有关技术人员的收费标准不同,具体情况如表(二) 表(二)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各项目中必须保证专业人员结构符合客户要求,具体情况如表(三)

高一政治《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资优化配置》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说它古老,是因为有人类历史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学思想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说它年轻,则是因为近年经济学越越成为一门流行的学科,各种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经济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过,有很多今天听起似乎很新潮的经济学理论,其实在很久以前就被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很多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表达,比如:资优化配置与信息不对称博弈可以通过“田忌赛马”理解;“洛阳纸贵”反映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解读此类成语中蕴含的经济学智慧,有助于搞好经济类程的教学。 田忌赛马——资优化配置与信息不对称 《史记》记载:齐威王要田忌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赛;每有一匹马比赛;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一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一千两黄金。齐威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要输黄金三千两。田忌的谋士孙膑

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这个简单的故事蕴藏着两个重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资的优化配置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田忌之所以能赢齐威王,是因为他懂得如何配置资对自己最有利。马还是那三匹马,只是稍微改变了出场的顺序,这实质上是资配置方式的改变,就完全颠覆了整个赛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谁能创造性地优化资配置的方式,谁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在赛马中,孙膑除了知道所有马的速度快慢外,还知道齐威王的出马顺序,而这两方面信息是田忌取胜的关键,田忌和齐威王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博弈的双方处于非对称性信息状态,例如在房地产市场,房产商对自己所开发房产质量、面积以及房价等信息的掌握相对于购房者讲,处于绝对的优势;并且,房产开发商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甚至利用媒体向购房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虚假信息加强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地位,谁能在信息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占尽先机。 洛阳纸贵──需求与供给

优化资源的配置

优化资源的配置 编辑: 【摘要】由于IT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而现代新兴的管理会计方法又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价值链会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基本理论方面论述价值链会计以“实时”优化资源的配置为价值目标的合理性,以说明价值链会计的本质功能。 一、引言 传统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已逐步体现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思想。但是由于其对企业价值增值过程认识尚不深刻,对会计管理活动认知存在局限性。随着现代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现行的管理会计制度已不能更有效地为企业参与现代市场竞争服务。从企业的外部关系来看,价值链会计因更重视于资源的配置将具有更有效的资源调节能力;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价值链会计将更重视于对业务流程的有效细分,以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益。这将促使我们站在企业价值增值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传统管理会计体系,为其重新定位。因此,笔者认为,以“实时”优化企业资源为目标取向的价值链会计将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二、IT环境下实时会计信息的传递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和传递信

息,这加快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信息流一旦成为产业关联中的主导因素时,由于其不同于物质的特殊属性,完全可以突破物质流相对固定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传递轨道的束缚,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系统的集成。这不仅引导和加速了产业关联中的物质流,更加重要的是开辟了新的产业关联的传递路径,创造了产业融合拓展化的机会。产业关联程度随着信息的大量共享不仅使产业系统的灵活性增加,适应性增强,而且也使系统的组织与控制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显然,这种产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企业通过协作得到的一个多赢的结果。它有效地促使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其达到企业增收、产业增效的目的。这是促使产业内的企业共同合作的趋利动因。然而竞争的残酷性说明市场中的企业并不是“无私者”,它们又总是在寻找一个最为有利的时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信息流的传递速度的加快在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无疑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在一个产业中保持其竞争优势,那么很可能随时因其对手已存在竞争优势的扩大而陷于不利地位,甚至于被排挤出市场。往往有很多的企业就是因为在决策中不了解市场的动态,刚刚上一条新的流水线就因为技术的革新而不得不停止生产;而当有一个很好的项目时又害怕风险而错失良机。企业在进行快速决策之前对于信息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工作尚待完成:①及时收集、整理信息。②信息的及时分析。前者是一个前提条件,它的实现需要企业的管理层高度重视,具备基本的具备

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探析 姜正方 (新疆兵团农三师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目前,生产建设兵团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上存在着宏观管理调控力度不强、对科技要素之间协调不够、企 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及资金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生产建设兵团应改革科技体制,加强科技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广泛吸纳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渠道;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合理流动;提高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靠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兵团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2-02 [作者简介]姜正方(1962-),新疆兵团农三师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济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专业。 一、科技资源配置概述 (一)兵团科技资源 1.科技财力资源。根据第二次全国R&D 资源清查结果可看出,2000年以来,兵团R&D 经费支出以年均28.7%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3.39亿元,是2000年的8.7倍。2009年,兵团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教育行业R&D 经费支出分别为1.37亿元、0.58亿元、0.61亿元和0.4亿元,占全部行业的比重分别是40.5%、16.9%、17.9%和11.7%。 2.科技人力资源。2010年兵团在科研机构中,从事科研活动852人, 按工作性质分,科技管理人员占15.61%;课题活动人员占67.02%;科技服务人员占17.37%。按学历分,博士学历占0.93%;硕士占21.01%,本科46.95%;其他占31.1%。按专业技术职称分,高级职称占28.4%;中级职称占38.5%;初级职称占33.1%。人才构成呈“橄榄型”,高、初级人才比例小,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按行业分,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的占96.19%;从事其他行业的占3.81%。2010年,兵团所属的6所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教师共有3353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225人,副教授961人,讲师1552人。 (二)兵团科技资源配置现状 兵团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的认识不断提高,制定了2015年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条件建设,构建创新体系,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的总体思路。兵团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兵团产学研联合工程”等,科技资源配置呈现了良好状态。 1.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兵团、师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 和高等院校是兵团科研活动的主要单位,目前共有17家,其中兵团直属科研机构2家,师属农科所、科研所15个;另有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农垦大学所属的研究中心。目前兵团高校具有10大学科门类,50余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65万人,图书馆藏书135万册,专任教师1489人,教授、副教授共69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兵团高校已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10万余人。 2.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方面。据2002年统计,全兵团共有三类公交建商企业249家,其中一类企业全部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二、三类企业也有部分建立技术中心。兵团共认定了15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天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兵团建立了四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了从兵团到基层团场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兵团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兵团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方面。目前,兵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知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如石河子专利事务所,兵团技术市场办公室等;二是直接参于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如国家节水工程中心(天业集团)、兵团细毛羊工程中心(新疆农垦科学院)。这些机构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示范基地、科技企业的孵化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兵团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管理调控力度不够 由于兵团的体制特殊,所以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交叉重叠,封闭运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协调不 第2012年第6期(总第399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2Total No.399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6-0054-0254--

实现资源优化配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管理论文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吴驰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求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无疑是其最为可行的途径。其实,我国国有施工企业和民企在经营领域已经有很多合作,比如在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这种合作也被我们称为“强强联合”,它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扩大经济规模的条重要途径。 近几年,国有施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比如低成本竞争、人才竞争、行业间不正当竞争以及高额资金垫付等,使得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国有施工企业也有意识开始寻求民企进行“强强联合”。国有施工企业与民企“强强联合”,是把私营企业纳入国有施工企业的带领下,构成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国有企业以少量的国有资本带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极大地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解决了国有施工企业在建筑行业中受到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的冲击,也挽救了行业中许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处于困境、濒临破产的私营企业,使国有资产、私营资产得以保值增值,从而实现了双赢。这是一条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相当部分央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了产权结构混合化,就是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社会资本、职工持股,采取股权置换、交叉持股、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促进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推动与其他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国际公司股权的有序流动,依托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努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使企业的投资价值得到持续提升。 当然,“强强联合”只是国有施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前期的一种探索,真正要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就要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多种资本优势的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防止在进、退上争论不休,防止无端炒作,影响大局。提倡互相尊重、加深了解、包容共进;要对国有资本的进退把握准确,避免国有经济出现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削弱问题。在实际运作中,如果责任不明、监管不力,国有资产可能难以保值增值。要解决民间资本进入经营领域准入条件的重大决策。在具体运作中,还要防止非公资本被“挤出”,以致挫伤投资人信心,导致人才、资本的大量外流;对一些行业外资的进入要把握好尺度。放宽准入是对的,但要注意区分不同行业制定规范的标准和门槛,掌握好整个行业的“混合”程度。 未来一段时期,我们理解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即发展“国”“民”联姻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国有施工企业市场的主导性,同时增强民营企业的规范发展能力,逐步发展成以国企为主导,与民营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