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集团化办学制度研究课题组吕相清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其发展初始的试点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尤其艰难,如何克服阻力,突破“瓶颈”与障碍,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难题。化解难题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大小。

一、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设想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出现的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①集团化办学的最大优势是集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化配置,促使形成利益链、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使其在本质体现出“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的特点和需要。这种校企合作型集团化办学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它通过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途径实现,也是行业、企业最为实质性的参与方式。该方式按照“企业是学校,岗位是课堂”的熟练技术人才成长自然律进行,最终可能会彻底改变我

国职业教育中学校教学与实际脱节,特别是顶岗实习时专业不对口,接触不到与专业紧密的关键技术岗位的缺憾。

正是集团化办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势驱动,使得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出发,各地都进行了各种类型集团化办学的尝试,并形成政府主导下的、联盟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多主体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行为。但“面对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不全、政府主导不力、行业指导乏力、企业缺少推动力等”②的现状,使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因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层面尚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不够健全,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存在有待突破的“瓶颈”与障碍。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制度难题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其发展初始的试点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尤其艰难,其阻力主要来自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体制内部和传统职教理念和既定的利益结构。

首先,无完善的企业参与办学正式规则制约。校企要深化合作,首先苦于无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制度文件制约。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性质,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公共产品,政府理所当然的是这种公益性产品的提供者,但也意味着企业事实上可以享受到“搭便车”的待遇。如果再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特别是配套的规范性制度文件约束,会使企业成为“搭便车”的“逃票者”,使企业

本应有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优势和义务,但未能履行职责。即使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某一环节,但因以下原因: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难以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校方对顶岗实习疏于管理;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等等诸因素会严重限制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集团化办学的

推进。解决此难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指导、专门的机构协调服务、专项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校企合作必须在“利益互补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兼顾各方的利益,促使各方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共赢”。学校与企业是“双向服务”,即企业服务学校,学校服务企业。“双向服务”要“实现共赢”必须约束措施需得力,制度完善有效。现在企业参与办学的各种形式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套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保证,其中需要财政、税收、保险、产权等制度进行激励和保证企业愿意和能够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来。如:2012年2月教育部与中国保监会举行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签约仪式上,副部长鲁昕介绍的“统保示范产品”新特点。“学校为学生投保三年的保险费只要39元,实行全国统保的保险方式,不管学生在哪里实习都有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追踪管理,学生在实习阶段一旦出了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必须赔付到位,而且补偿更充足,保险的赔付责任也更多。”就从制度上为企业化解了难以承担的学生顶岗实习安

全风险难题。但是在集团化办学推进的初始阶段,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或事实上断层,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更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当然也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与办法,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的规范,构成了制度体系的障碍与阻力。

其次,即已存在的社会非正式规则的影响。企业、学校、学生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非正式规则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所以在推进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校企深度结合就需要学生到工厂去实践,体验产业工人的岗位和工作状态,但是让学生下工厂这个太难了。由于学生价值取向不对,部分学生,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肯学。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还不具备重复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如果学校再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会自由散漫,实习生有不打招呼就离职,群体离职现象。”③校企双方虽然也都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但都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多数企业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和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眼光。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学校是盼着社会与企业给学校分忧,还想“干指头沾盐”。如果校企合作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学校与企业必须是对等交易才是互利双赢。由于顶

岗实习实际上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延伸,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多年的职业院校免费实习的做法仍还想大行其道。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不掏分文,靠企业施舍,靠政府开恩。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说:“这种美其名曰的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一个交了学费的劳务派遣,对学生极不负责。”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学校坚持不付费的惯例,如此下去,校企合作怎能深化。所以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的人才与培养观念问题肯定难度不小。当然对于作“秀”仍有市场的今天,一旦可写出来工作业绩,编出来统计数据,吹出来产品质量,校企合作的靓丽成绩不要成了“皇帝的新装”童话。

可见,无论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诸多不利因素,构成了制度设计与创新必须突破的多个难题。

三、突破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难题的关键

集团化办学制度体系创新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问题是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将行业、企业引入到兴办职业教育上来。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在探索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办学的模式中有过成功的经验,特别是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中蕴含的制度动力与经济动力的条款可供借鉴。如美国的青年学徒制就是在《经济机会法案》、《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颁布以及《工作培训伙伴法》和《瓦格纳法》的修订中逐步实施的。德国为了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学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与后来又陆续出台的《职业教育促进

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就发挥着制度动力的作用。从经济动力方面看,欧盟许多国家所采取的为雇用和培训青年工人的公司提供经济补贴政策及相关制度。中国台湾地区为发展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初期经费全由台湾政府补助,补助科目包括人事费、设备费、业务费等政策与实施该政策制定的严格补助绩效考核制度,当然这些制度都是针对多法人的办学行为给与的环境保障和利益补偿。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败的关键,是政府为推动集团化办学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市场化运作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的能量。政府要制定推动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④以确保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在具体控制手段上,要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为使设计的制度产生的能量足以驱使企业等非教育主体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参与集团化办学,政府还应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更要出台配套政策法规,对职教集团办学中可能涉及的校区合并、资产置换、设施共享、税费减免、风险共担等问题进行明确规范。”⑤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重建配套的、完整的制度设计来规范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来保障集团化办学机制的顺利运转。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加强资金、资产、人力、行政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有序整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在理念、思路、产权、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育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政府如何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起好主导作用,怎样创新制度设计来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校企有序融合,高效运行,各地试点已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但是,完善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是一个过程,必须结合实践,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约束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以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与保障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①政府主导作用能否见效,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中围绕产权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以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与保障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①政府

主导作用能否见效,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中围绕产权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正如匡瑛所言:“一个成功的项目,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实际上我国政府为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原则下,已将宏观的制度体系设计基本成型。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到《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的顶层制度设计,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及《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等规则的下发,体现了国家在各个环节制度的衔接设计,已是集团化办学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石与制度架构。但是在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督导评估、就业准入和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国家制度都还需完善与补建。在产权制度创新上,急需修订《职业教育法》、《税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政府、学校、

企业、行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责任和利益,进一步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引导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机制,构建起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源泉,作为全部集团化办学制度设计的立足根基。相信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的设计及实践,促使集团化办学在各职业院校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

②《校企合作顺畅运行,还要再努几把力》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02日

③《李书福:我们搞教育国家没补助企业负担很大》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4月03日王丽歌

④《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9期:卢崇高;

⑤《试论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职教论坛》2011年7月尹华丁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1T11:02:47.1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贞颖颖李贵波[导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应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中一体化育人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行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现状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多数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铁道机械化维护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机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事宜,并不断地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开拓多元化合作办学途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合作办学路径。 一、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建设 积极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产业促教”的良性循环。一是构建产教结合教学机制,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产教结合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选派专业教师到哈尔滨铁路局大机段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实践性”,共享校企资源。学院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建成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具有真实的职业情境,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使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项目工作室里完成项目设计或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操作过程 1.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经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了“工学交替式”培养计划,即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学习,公共基础课渗入企业文化,职业技术课融进企业产品知识,同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工学交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就是教学案例。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2.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围绕人才培养各主要教学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广泛深入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学校考核、企业考核、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实训、生活等方面实行“5S”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锻炼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3.企业与学校共同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合作精神教育。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深化职业院校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满足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性,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和企业职工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2-45。 [2]袁洪志 “工学交替,责任分担”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6-49。 [3]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8),52-54。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docx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 嫦娥升空”、“蛟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高技 能接踵亮相,国内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国媲美,但手表、汽等量品量却以与世界制造国相提并。有点称,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 的塔基不。以广州例,据广州市人力源市服中心相关人,“十二五”期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 力量 30%,按照目前800 万的力量算,240 万人,如今登的技能人才量近200 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 50 万人左右。在型关期的中国,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型所需大批高技 能人才的重担?合近日在广州城建学院会中心的太地区民院校合作展研会,南方日 者采多位从者、学者,与他一同和探建 代教育体系程中无法回避的。 教育正从求量向求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体 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和高技能人才,期于 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制造型升,但 是面“ 易得、技工求”的尬局面。“民和中 小企当前招工,特是技操作工。有的后无人,技断档, 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技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 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 2015 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 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 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 年对全国 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 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 别达到 2.72、 2.31和 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 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 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 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 头的天问。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 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当今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已经日渐突出了。因此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解决未来这一矛盾的唯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制造条件来推动工学结合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标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校企融合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内涵,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创构现代学徒制教育办学模式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源于企业,“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高职院校要采用“校企融合”为基础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专业建设的场地功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践证明,“校企融合”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校企之间实现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 学校校企一体的运行模式强调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障“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校长兼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实训部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校企双制”模式下的宽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2 校企在培养模式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推行“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个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访问量:307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吴满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今天上午听取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教授的《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报告后,我感触很深,结合我院的实际,就校企合作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院积极践行校企合作,除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等工作外,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建了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将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世纪建筑材料检验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润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五个,累计吸引企业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材料与检测等十余个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同时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的管理,专门成立了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部、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等。学院从上到下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性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尝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这些困难和困惑也正是制约我们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难题。譬如: 1、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受人才培养周期和学校办学基础的限制,学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所在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群不适应;二,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等实力弱,不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如企业需要了解前沿技术、懂得市场规律、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的产品升级、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给予各类培训及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而高职院校的实力却不能达到;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在实践中,企业往往找不到与学校的契合点,缺乏利益驱动,同时合作中,限于政策、法规,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支出多而回报少,责任重而风险大。使得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 2、校企合作育人的问题。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协作多、融入少”。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 3、深度融合的机制问题。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难以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4、政府主导角色问题。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

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

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 集团介绍 东方领航教育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知名品牌教育机构,主要从事航空、城市轨道交通、海事和金融等特色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内高端就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开拓者。目前,集团下辖三家实体学校,并与国内70余所知名本科、高职院校以及100余所中专学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共建特色专业或领航学院,培养用人单位所亟需高端技能型人才。集团立足于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引进国际国内企业课程进行职前培训和就业服务,基于“互联网+教育就业”新业态模式,采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特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匹配的高端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价值链拓展与人力资本增值。 集团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走品牌发展之路,遵循严格的合作沟通与共享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培训、就业指导、人才输送”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产业链系统。集团愿与合作院校、用人单位共同发展,全力打造国内教育第一品牌。 校企合作的模式:

(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后,由我集团在当地合作院校内组建xxx学院东方领航航空项目部,负责与院校共同招生宣传,进行面试,企业派教学团队与学校教学单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负责项目的实训设备的投入,专业基础课学校派师资由企业系统培训后进行授课,专业核心课由企业教师深入学校进行授课,最终企业负责安置学生就业工作。当地院校负责项目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双方共同对项目学生进行特色化管理。) 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言材料(2)

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主要招生的专业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高铁服务、汽车美容与装潢、公安辅警等7个专业,今年准备开设航空服务、中餐烹饪、西餐烹饪3个新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与宝鸡市九方信会计事务所、西安金视界财务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财务管理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和北京交换空间宝鸡分公司、宝鸡文森装饰公司等6家公司对接。电子商务专业与聚丰集团天下汇购物广场、河北华美集团、深圳蔚蓝时代商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分别与佳禾幼儿园、宝光路幼儿园等12家幼儿园合作。高铁服务专业的合作单位有北京商鲲高铁乘务员学校、陕西铁航旅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动高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客运段西客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汽车美容装潢专业与吉利汽车集团、西安比亚迪汽车制造厂、亨达汽修厂、大师贴膜联盟等6家单位合作。公安辅警专业与陕西辅警培训中心合作。今年准备开设的航空票务和中西餐烹饪专业,已分别与北京万德宏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宝鸡天兴餐饮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设订单班。目前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中,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约有30余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委培协议、深度合作的企业有10余家。 二、我校已开展的校企合作工作

1.2018年初制定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开展工作。 2.学校与十余家合作企业进行挂牌、签约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安排学生实训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训保障。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双方建立定期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3.在我校2019年年度工作要点中,已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将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诊改体系中,不断检查、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 三、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几种主要方式 1.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我校从2012年开始,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入校为学生做讲座,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举办专业论坛等活动,与教研室老师进行研讨,开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探索双元导师模式,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工作,逐步加强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 教学见习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知识经济引领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众化高等教育在 20世纪末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20XX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高等教育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政府部门普遍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均衡、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不足以令社会满意、毕业生就业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等问题,都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呼唤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XX 7号)》《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XX 95号)》等文件的下发,为推动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为地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提供了建设思路,高等学校的应用型转型,深化校企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又是高校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主动服务地方需求、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转型发展,才能真正增强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旅游管理专业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问题 “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中央一系列“优化组合”的政策,推动不同类型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在各自的定位中改革创新,有效避免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的现象。 (二)解决旅游专业教育的实操脱节问题 在德国,60%^上的学生选择双轨制职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教职成(2018) 1号)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 4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省人大(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双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党团建设等方而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仔念则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贏、协同发展 二、合仔境? (一)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 合作双方可根据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共建校内外(包括跨境)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企业(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为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培训和服务社会提供实践场所。 (二)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利用双方资源,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傅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产品,服务企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提高双方的社会美誉度。 (三)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 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产业教授进学校,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方式)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 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培养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联合培养,共同申报国家校企协同育人项目。 (五)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基于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现实利益的相应回报。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有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的义务,优秀学生有优先选择高端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贏。 三、取方的权钊知文.务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合作,具体合作以本协议的《附加协议书》形式进行约定。 (一)甲方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校企合作优秀案例征集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现代服务类)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2014年6月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一、学校背景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座落在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的前身是淄川第二职业中专,2008年与本区两所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自1992年开始与毗邻的鲁泰集团实行联合办学。20多年来,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山东省推广。2006年,学校应邀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百所试点院校”。2007年,学校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评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二、校企合作产生的机制要素 1.行业背景 淄博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5个较大城市和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市,地处山东省“黄蓝”两大区域之间,是连接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淄博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门类有:服装、纺织、机械、建材、冶金、机电、煤炭、陶瓷等30多个行业。 淄川区为淄博市市辖区之一,位于淄博市中部,交通便利,地理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新生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它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资源共享。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工作室、管理经验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多元融合。多元主体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创新发展。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要素的创新;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优先与能够同学校合作办班、能够提供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岗位、能够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合作。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要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服务能力,组织企业员工培训,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学校双师型师资资短缺问题;发挥各自人才和平台优势,聚焦技术应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技术项目,积累技术技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共同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扩招背后,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1、校企对产教融合态度冷热不均。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型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出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声誉、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考虑劲头比较足,但企业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一些企业宁愿自己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入职需求,也不愿意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同时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认可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多是短期行为且部分流于形式。在某一时期内,凭借各项政策激励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会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最新产教融合政策,双方怀着极大地热情进行合作办学。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对口教学,学生则可以有机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取得双赢局面。但久而久之,等到政策的一时红利消失后,双方的合作意愿都会下降,学生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甚至被企业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行利用。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政策,联系企业签署象征性的合作协议,停留在纸面上的各项产教融合协议最终流于形式。 3、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大多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企业和学校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使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同时一些产业园区的地方政府只知道喊企业用工需求紧张、招不到人,而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社会科学论文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董薛伟 摘要: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普遍性、稳定性、深入性依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全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却彰显了示范作用,本文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骨干院校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实践案例、进程为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直接对接企业,以订单培养形式基于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措施,校企合作实现了由紧密型转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建设案例;问题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17日-19日在江苏泰州召开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此次年会目的在于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展示、交流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入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校企融合、共赢模式已成为发展主流。

一、校企合作进程案例分析 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充分利用部市共建及与行业企业多年良好的合作条件,进一步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规模,优化合作内涵。探索建立以部市共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校企紧密型深度合作的机制体制。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共建学校的紧密型、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学校、企业共建“新校区产学园区”,引入知名企业驻园共建“校中厂”,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站,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促进校企紧密型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具体建设目标及思路 (1)校企合作体制改革。依托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共建优势,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3 年建设期内,引进接纳100家以上知名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紧密型、深度合作的局面,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其具体进程如下:2012 年:推进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印刷包装、出版传播、艺术动漫三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吸纳到50家企业加入理事会。 2013年: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增加25家企业加入理事会;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各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2014 年:理事会进一步吸纳不少于25家企业,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完善理事会各项制度,促进其高效运转。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2850157.html,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姚瑞红夏江华杨中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6期 摘要: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于2014年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在2017年1月份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达成一致协议,在会计学14级学生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该实验班学生在2017年3月份到5月份在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和集中学习,实验班效果显著。本论文重点对本次校企合作深入融合模式进行介绍,分析该模式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48-02 一、校企合作背景介绍 为了更加突出“实用化的税务处理能力”这一特色,会计学专业在原有“双导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调研研讨,最终在2017年3月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2014级会计学专业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二、“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合作模式介绍 1.实验班招生对象。面向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第六学期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依据综合测评成绩择优招收30名学生组成“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2.实验班整体运行模式。实验班的运行模式采用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实施的方式。 3.培养方案的修订。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部分第六学期课程与第七学期课程对调,将涉税课程集中到第六学期。在我校培养方案的修改中,我们将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为《税务会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申报实务》以及《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四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课程,将原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至第七学期。 调整后,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周一至周五白天不再参加学校的课堂教学,由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根据事前协商确定的培训项目,采用岗位轮换方式,在事务所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实验实训课程与事务所培训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如纳税申报实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筹划案例分析课程,其学分由相关培训项目替代。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发〔x〕9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x 办〔x〕4号),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xx市、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统筹中高职发展,打造一批“江淮工匠”培养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2.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x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推动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3.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重点提升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做强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加强人才需求调研,重视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研究。完善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鼓励职业院校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大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比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 5.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有序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药科类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推动了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学院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为主线,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构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一)健全组织体系 为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系主任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并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各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组),形成了“学院主抓、企业参与、部门统筹、系部负责”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制度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学院从校企合作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保证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三)健全保障体系 学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校企合作顺利推进。一是完善教学基础设施,近三年投入931.2万元,购置教科研设备1119台套,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了中药专业“134工学交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321工学交替”、医药营销专业“三阶递进式”等“双主体,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的保障体系,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学院立足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积极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一)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