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好氧_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_赵艳

不同结构好氧_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_赵艳
不同结构好氧_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_赵艳

第32卷第2期2012年2月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Vol.32,No.2Feb.,2012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No.308016);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09ZX07010-008,

2009ZX07010-009)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No.308016)and the National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Treatment (No.2009ZX07010-008,

2009ZX07010-009)作者简介:赵艳(1987—),女,

E-mail :5209578abc@163.com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mail :lfm01@ouc.edu.cn Biography :ZHAO Yan (1987—),female ,E-mail :5209578abc@163.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fm01@ouc.edu.cn

赵艳,李锋民,王昊云,等.2012.不同结构好氧/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J ].环境科学学报,

32(2):299-307Zhao Y ,Li F M ,Wang H Y ,et al .2012.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metabolism in aerobic /anaerobic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32(2):299-307

不同结构好氧/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

特性

赵艳1,李锋民1,*,王昊云2,李扬1,王震宇1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100

2.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化矿金属材料技术中心,天津300457收稿日期:2011-04-11

修回日期:2011-06-15

录用日期:2011-06-27

摘要:4种不同结构的好氧/厌氧多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对COD 和氮的去除效果不同.为了探究基质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及其与水质净化效果的关系,

对利用Biolog 微平板得到的AWCD 值(平均每孔光密度值)进行碳源分类、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对于糖类及其衍生物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利用水平明显高于对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水平;OBAAO (好氧-缓冲-厌氧-缺氧-好氧)曝气组中采样点3.3(厌氧采样点)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水平都最低,与其他各采样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96h AWCD 值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OBAAO 曝气组采样点3.3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其他3个进行厌氧反应的采样点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了较大的差异,OBAAO 曝气组延长厌氧段长度为微生物提供厌氧环境,而由于缺少碳源作为能量,使得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的采样点4.3(厌氧采样点)微生物在4类碳源的利用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性,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补充进水和延长厌氧段长度两个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的强度,提高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氮去除率.关键词:人工湿地;Biolog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文章编号:0253-2468(2012)02-299-09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metabolism in aerobic /anaerobic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ZHAO Yan 1,LI Fengmin 1,*

,WANG Haoyun 2,LI Yang 1,WANG Zhenyu 1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2.Technology Center of Chemical Mine Metal Material ,Tianji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n ,Tianjin 300457Received 11April 2011;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5June 2011;

accepted 27June 2011

Abstract :Four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aerobic /anaerobic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had different purification efficiencies for COD and N.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metabol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purification ,carbon source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used on 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Biolog Ecopl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microbial utilization of carbohydrate and its derivatives ,amino acids and its derivativ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atty acid ,lipid ,metabolic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The degree of microbial utilization of four kinds of carbon sources in the sampling site (the sampling site which proceeded anaerobic reaction )in the group of OBAAO (aerobic-buffer-anaerobic anoxic-aerobic )aeration were the lowest ,and i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of the other sampling sites (p <0.05).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the sampling site 3.3in the group of OBAAO aeration had high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3sampling sites which were preceding anaerobic reaction.The group of OBAAO aeration extending the length of anaerobic stage provided the anaerobic environment for microorganisms.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arbon source as energy ,the microbial activity was inhibited.The microbial utilization degrees in sampling site 4.3(the sampling site which proceeded anaerobic reaction )in the group of OBAAO aeration multiple spot influent had certain advantage.The group of OBAAO aeration multiple spot influent ,by adding influent and extending the length of anaerobic stag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strength of denitrification ,and increas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nitrogen within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环境科学学报32卷Keywords:constructed wetland;Biolog;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1引言(Introduction)

人工湿地是一个经过人工设计和人为强化,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由植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基质构成的人造水生态系统(Hammer,1989).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是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转化是去除有机物和氮的主要途径(张列宇等,2010).人工湿地中的水平潜流湿地因其具有处理效果稳定、对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易于维护管理以及广泛的适用性等优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们的重视.墨西哥几位研究人员在利用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同时栽培花卉,不仅净化了水质,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Zurita et al.,2009).在捷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被应用于各种污水的净化(Vymazal,2009).目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及填料的选择等方面(黄健等,2010).

Biolog微平板技术因其操作标准化、分辨力强、无需纯培养、测定简便等优点,已成为一种简单快速的表征微生物特性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包括土壤(Garland and Mills,1991;Garland,1996)、淡水(Garland and Mills,1991)、沉积物(Fredrickson et al.,1991)、活性污泥(Guckert et al.,1996)、海水(Hollibaugh,1994).Biolog数据适合于进行多维统计分析,例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将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区分开来(Choi et al.,1999).Han等(2010)以酵母菌占主要优势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Biolog法比较分析进水化学需氧量(COD in)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RT相同的情况下,COD in越高,能够供养的微生物种类越多,从而微生物代谢的碳源种类就越多.邓欢欢等(2007)利用Biolog技术研究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性,结果表明,基质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能力,床体上层高于床体下层,前部高于后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基质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其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为了调整传统潜流湿地内部溶解氧分布状态,本课题组研究了人工曝气、好氧/厌氧段比例等因素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曝气能够显著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尤其是

NH+

4

-N的去除率(李锋民等,2010).针对前期研究中反硝化反应不足,采用多点进水和增加厌氧段长度等措施试图强化反硝化作用.水质监测数据表明,相对于其他结构的人工湿地,OBAAO(好氧-缓冲-厌氧-缺氧-好氧)曝气多点进水组对COD、

NH+

4

-N、TN的去除率最高.溶解氧、碳源等都是影响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补充进水后,湿地对氮的去除率有显著提高(宋妮,2010).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代谢特性进行测定,观察分析4种不同结构人工湿地采样点中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特征及其关系,揭示不同结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水质净化的贡献,以期为从微生物角度理解人工湿地的净化机制提供参考,并为优化人工湿地运行、提高人工湿地出水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图1新型潜流人工湿地装置平面图

Fig.1Plan of the new constructed wetland

2.1实验装置与采样方法

本研究的实验装置在前期设计(李锋民等,2010)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共4套,分别为①好氧-厌氧-好氧(aerobic-anaerobic-aerobic,OAO)曝气组,与前期设计相同,②好氧-厌氧-好氧(OAO)曝气多点进水组,在厌氧段补充进水,③好氧-缓冲-厌氧-缺氧-好氧(OBAAO)曝气组,

003

2期赵艳等:不同结构好氧/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

④好氧-缓冲-厌氧-缺氧-好氧(OBAAO )曝气多点进

水组,在缓冲区补充进水.其中,分别在②和④的第二区段进行进水的补充.厌氧段和好氧段的处理与前期相同,缓冲区不作曝气和厌氧处理,作为好氧段的延伸,起缓冲作用,①作为对照,比较延长厌氧段长度和多点进水后对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装置连续稳定运行300d 时,在每个箱体土表下3 8cm 取填料样品,沿水流方向各组的采

样点分别记为:1#

2#、3#、4#、5#(图1).所有样品取出后24h 内进行测定,

4?冰箱保存备用.2.2Biolog 实验方法

称取5g 湿地填料加入到45mL 0.85%的生理

盐水,在200r ·min -1下振荡培养1h.然后按逐步稀释法,

依次稀释为10-2

、10-3

梯度液.用10-3

稀释液接种生态测试板,接种量为150μL ·孔-1

;每样1板

(含3次重复);将接种好的测试板加盖在30?下培养7d ,每隔24h 用Biolog 自动读数装置在590nm 下读数.2.3

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软件Excel 2007和SPSS 18.0,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3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

3.1

4种不同结构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情况

以微生物对3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为基本

划分原则,将Biolog EcoPlate TM

的31种碳源底物分为4大类,分别为: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

生物、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产物及次生代谢物,

计算每类碳源的AWCD 值(张燕燕等,

2009).图2、图3、图4和图5分别为4种不同结构人工湿地

(OAO 曝气组、OAO 曝气多点进水组、OBAAO 曝气组、

OBAAO 多点进水曝气组)各采样点微生物对4类碳源代谢AWCD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在OAO 曝气组中,各采样点对4类碳源的AWCD 值大小差异不明显,表明各采样点的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微生物利用4类碳源的数值来看,各采样点的微生物对于糖类及其衍生物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AWCD 值最大,分别达1.78和1.87,高于对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水平约12.5% 50.0%(图2)

图2

OAO 曝气组中各采样点微生物利用4类碳源的单孔平均光密度值(AWCD )

Fig.2

AWCD for four kinds of carbon sources utilized by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in the group of OAO aeration

在OAO 多点进水曝气组中,各采样点微生物对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利用水平最高,其AWCD 值最高达1.99,

对代谢中间产物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利用程度最小.采样点2.1的微生物对于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

的利用水平高于其他2个采样点,

其原因可能是采1

03

环境科学学报32卷

样点2.1距进水口较近,有比较多的有机物可以利用,从而对较易利用的物质表现出比其他采样点较高的代谢程度(邓欢欢等,

2007);而进行厌氧反应的采样点2.2中的微生物对脂肪酸及脂类的利用水

平最高(图3)

图3

O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各采样点微生物利用4类碳源的单孔平均光密度值(AWCD )

Fig.3

AWCD for four kinds of carbon sources utilized by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in the group of OAO aeration and multiple spot influent

在OBAAO 曝气组中,各采样点的微生物对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利用程度最高,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利用程度次之.进行厌氧反应的采样点3.3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程度都明显低于其他各点,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采样点3.1和3.2微生物对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程度最高,而采样点3.5的微生物对脂肪酸及脂类利用程度最高(图4)

图4

OBAAO 曝气组中各采样点微生物利用4类碳源的单孔平均光密度值(AWCD )

Fig.4

AWCD for four kinds of carbon sources utilized by the sampling sites in the group of OBAAO aeration

2

03

2期赵艳等:不同结构好氧/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

与其他结构的人工湿地相比,

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各采样点的微生物对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利

用水平最高,最大值高达2.00,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次之,最低的是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

生代谢物.由图5可知,

5个采样点的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情况存在差异性,且利用水平呈现较明

显的大小关系,例如,在对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利用

上,各采样点微生物的AWCD 值的大小关系为:3#

>2#>1#>4#>5#;在对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利用上,

采样点4.2和4.3微生物的AWCD 值与其他3个采样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上,采样点4.4微生物的AWCD 值与其它4个采样点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图5)

图5

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各采样点微生物利用4类碳源的单孔平均光密度值(AWCD )

Fig.5

AWCD for four kinds of carbon sources utilized by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in the group of OBAAO aeration and multiple spot influent

4种不同结构人工湿地的微生物在对4类碳源

的利用水平上有共同的特点,即在对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利用程度高于对脂肪酸及脂类、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程度,这点与邓欢欢等(2007)研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出的结论相同.

OBAAO 曝气组中,采样点3.3对4类碳源的利用都处在很低的水平,且与该组中的其他采样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与其他采样点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明显不同.该组湿地的水质数据显示其NO -

3

-N 的浓度一直很高(宋妮,2010),说明反硝化的强度很低,该组湿地虽然采用了延长厌氧段长度的措施,但是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

水平始终很低,说明该组结构湿地不能有效地提高反硝化作用的强度.

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采样点4.3中对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水平最高,同时通过该组湿地

的水质监测数据可知,基本去除了NO -

3-

N 、NO -2-N (出水的浓度分别为4.0mg ·L -1、0.37mg ·L -1)(宋妮,2010),说明厌氧段4.3的微生物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反硝化反应的强度.相对于其他结构的人工湿地,

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缓冲段的补充进水和延长厌氧段长度两个措施,为厌氧段微生物提供了足够的碳源和相对严格的厌氧环境,使得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很强,达到预期目标.

3.2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

用情况

纵观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的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情况(图6)可知,糖类及其衍生物的AWCD 值最大,利用程度最高,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利用程度次之,而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AWCD 最小,

利用程度最低,而且各进行厌氧反应的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优势利用选择各异.相对于其他3个采样点,采样点4.3中的微生物对所有碳源的利用程度有绝对的优势,

每类碳源3

03

环境科学学报32卷

的AWCD 值都是最大的,且在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利用水平上与其他3个采样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对比采样点1.2和2.2,采样点1.2微生物主要利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而采样点2.2微生物则更多地利用糖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采样点3.3中的微生物对每类碳源的

利用程度都很低,且与其他3个采样点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由此可见,采样点4.3中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种类和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优势,而采样点3.3中微生物则呈现明显的劣势,这些反映了人工湿地环境及污染物的差异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多样性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产生代谢差异性,从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发生了转移

图6

进行厌氧反应的各采样点微生物利用4类碳源的单孔平均光密度值(AWCD )

Fig.6

AWCD for four kinds of carbon sources utilized by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in the group which proceeded anaerobic reaction

OAO 曝气多点进水组补充进水为厌氧微生物提供足够的碳源,而由曝气所产生的富氧环境不利

用于厌氧段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抑制反硝化反应的进行;OBAAO 曝气组延长厌氧段长度,虽然可以给厌氧微生物提供相对严格的厌氧环境,但是由于污染物在好氧段已基本被降解,厌氧段微生物进行反硝化反应缺少必要的碳源,所以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补充进水且同时延长厌氧段长度,微生物既能有充足的碳源又处于相对严格的厌氧环境,能够充分的进行反硝化反应,这就是OBAAO 曝气多点进

水组NO -

3-N 、NO -2-N 、TN 和COD 去除率最高的原因.

3.3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Biolog 的主成分分析可显示微生物群落对不同

处理下碳源利用的响应,

能够区分不同微生物群落产生的不同的代谢多样性类型(Rogers et al .,

2001),是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有效手

段.Garland 和Mills (1991)认为各样本在空间上位置的不同是和微生物利用碳底物的利用能力相关联的.具体而言,各样本在PC 空间不同PC 轴坐标的差异是与对聚集在该PC 轴上碳源的利用能力相

联系的(李娟等,

2008).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不同样本的多元向量变换为互不相关的主元向量,在降维后的主元向量空间中用点的位置直观地反映出不

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马艳等,2006).Zhang 等(2010)研究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大型植物

多样性对微生物的影响,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会限制氨基酸的利用,微生物168h

的多样性和CLPP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只取决于有无植物,

与植物的丰富度没有相关性.由于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差异会影响微生物群

落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因此一般采用标准化吸光

度R si 进行统计分析(Haack et al.,1995;朱艳华,2008).其计算公式如下:

4

03

2期赵艳等:不同结构好氧/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

R si =

C i -R AWCD

式中,

C i 是除对照孔外各碳源孔的光密度值,R 对照孔的光密度值,

AWCD 是孔的单孔平均光密度值.本实验采用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的微生物在

BiologECO 微平板上培养至96h 的读数标准化变换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7个,

其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1.由表可知,通过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1.80%,一般采用75%的分量作为主成分,以进一步确定引

起这些差异的主要碳源(Glimme et al.,

1997;Choi et al.,1999),所以可以认为前三个主成分基本可以

表征31种碳源的Biolog 数据的特征.

表1

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

通过对31种单一碳源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决定

主成分1分异的单一碳源有15种,

糖类及其衍生物占26.67%,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占6.67%,脂肪酸及

脂类占26.67%,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占40%,可见影响主成分1的主要为代谢中间产物及

次生代谢物,

其次是糖类及其衍生物和脂肪酸及脂类,影响最小的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决定主成分2

分异的单一碳源有11种,糖类及其衍生物占54.55%,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占27.27%,脂肪酸及脂类占9.09%,代谢中间产物及

次生代谢物占9.09%,所以,影响主成分2的主要是糖类及其衍生

物,

其次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最小的是脂肪酸及脂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决定主成分3分异的单一碳源有7种,糖类占14.29%,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占57.14%,脂肪酸及脂类占0%,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占28.57%,影响主成分3的

主要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其次是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和糖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对主成分3没有影响.主成分1、

2和3承载了总碳源的83.87%.根据不同结构人工湿地厌氧段基质中微生物在主成分1、2、3的载荷图中的分布,分析各微生

物群落的碳源特异性利用变化(图7).

图7

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微生物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Fig.7

Principal analysis on microbial metabolic diversity 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which proceeded anaerobic reaction

由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图7)可见,不同采样点呈现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2计算得分,4个采样点可分成两类:以采样点1.2和4.3为一类,其主成分2都是正值,以

采样点2.2和3.3为另一类,主成分2的得分值都

是负值,说明采样点1.2和4.3中微生物利用PC2轴所荷载的碳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能力比采样点2.2和3.3的微生物强;而通过主成分3计算得

5

03

环境科学学报32卷

分,4个采样点可以分成两类,以采样点1.2、2.2、4.3为一类,其主成分3是正值,而采样点3.3的主

成分3为负值,说明采样点1.2、2.2和4.3中微生物对PC3轴所荷载的碳源(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

利用能力比采样点3.3中的微生物强.该结果表明,在对单一碳源的代谢上,

OBAAO 曝气组中的采样点3.3中微生物群落与3个进行厌氧采样点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了差异,而OAO 曝气组中采样点1.2和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采样点4.3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相似性较高.

3.4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的聚

类分析

图8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Fig.8

Cluster analysis of community of microbes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which proceeded anaerobic reaction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样品之间定义距离,在变量之间定义相似系数,距离或相似系数代表样品或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吴延东等,

2010).Ren 等(2009)为了研究反应器处理家畜污水的能力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DGGE 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

析将14个厌氧样品分成5个主要类群,

表明A /O 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群落已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将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微生物在BiologECO 微平板上培养至96h 的读数标准化变换后进行聚类分析(图8),4个采样点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分为两类,即采样点1.2、2.2和4.3在较小的距离处就聚为一类,表明这3个采样点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十分相似;而采样点3.3在很远的距离与第一类最终聚合,表明其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与其他3个采样点的有很大差异.表3中列出各采样点之间在聚合过程中的平方Euclidean 距离,结果显示相对于采样点1.2和4.3,采样点2.2与采样点3.3的平方Euclidean 距离更近.

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一致:OBAAO

曝气组中采样点3.3的微生物群落和其他3个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较大的差异;而OAO 曝气组采样点1.2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和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采样点4.3中的相似性较高;OAO 多点进水曝气组采样点2.2中微生物与OAO 曝气组采样点1.2中的微生物、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采样点4.3中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与OBAAO 曝气组采样点3.3中的微

生物差异性相对较小.

表2

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微生物群落聚类分析的平方Euclidean 距离Table 2

The square euclidean distance of cluster analysis of community of microbes 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which proceeded anaerobic reaction

采样点编号

平方Euclidean 距离

1.22.23.34.31.20.008.53210.027.362.28.530.00192.996.973.3210.02192.290.00211.224.3

7.36

6.97

211.22

0.00

4结论(Conclusions )

将Biolog 微平板中31种单一碳源分成4类,分

析4种不同结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对于4类碳源的代谢特点和利用水平,并进行主成分和聚

类分析,

以此阐述微生物对水质净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与同组其他采样点相比,还是与其他进行厌氧反应的采样点相比,

OBAAO 曝气组中采样点3.3的微生物对4类碳源的利用水平都最低,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对96h AWCD 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采样点3.3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其他3个进行厌氧反应采样点中

的微生物群落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与OBAAO 曝气组中没有补充足够的碳源而使得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有关;而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采样点4.3的微生物在4类碳源的利用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性,

OBAAO 曝气多点进水组中补充进水和延长厌氧段长度为微生物提供足够的碳源和相对严格的厌氧环境,使得反硝化作用的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责任作者简介:李锋民(1975—),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学.E-

mail :lfm01@ouc.edu.cn.6

03

2期赵艳等:不同结构好氧/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Choi K,Dobbs F C.1999.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Biolog microplates(GN and ECO)in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among aqua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J].Microbiol Methods,36:

203-213

邓欢欢,杨长明,李建华,等.2007.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7(5):698-702

Deng H H,Yang C H,Li J H,et al.2007.Carbon sources metabolic properties of substra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 [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7(5):698-702(in Chinese)

Fredrickson J K,Balkwill D L,Zachara J M,et al.1991.Physiological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deep Cretaceous sediments of the Atlantic coastal plain[J].Appl Environ Microbiol,7:402-411

Garland J L,Mills A L.1991.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troph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basis of patterns of community-level sole-carbon-source utilization[J].Appl Environ Microbiol,57(8):2351-2359

Garland J L.1996.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ample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using patterns of potential C source utilization[J].Soil Biol Biochem,28:213-221

Gilmme E,Heuer H,Engelen B,et al.1997.Statistical comparisons of community catabolic profiles[J].Microbiol Methods,30:71-80 Guckert J B,Carr G J,Johnson T D,et al.1996.Community analysis by Biolog:curve integration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ctivated sludge microbial habitats[J].Microbiol Meth,27:183-197 Haack S K,Garellow H,Klug M J,et al.1995.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racy,reproducibility,and interpret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atterns[J].Appl Environ Microbiol,61:1458-1468

Hammer D A.1989.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M].Michigan:Lewis Publishers Inc.5-20

Han H,Zhang Y Y,Cui C C,et al.2010.Effect of COD level and HRT on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yeast-predominant activated sludge system[J].Bioresource Technology,101:3463-3465 Hollibaugh J T.1994.Relationship between thymidine metabolism,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metabolic capabilities,and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J].Microb Ecol,28:117-131

黄健,杜少文.2010.人工湿地技术及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40(11):79-84

Huang J,Du S W.2010.Constructed wetland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China[J].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40(11):79-84(in Chinese)

李锋民,宋妮,单时,等.2010.好/厌氧多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J].环境科学与技术,33(6E):6-12

Li F M,Song N,Shan S,et al.2010.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in aerobic/anaerobic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J].

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33(6E):6-12(in Chinese)李娟,赵秉强,李秀英.2008.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几种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32(4):891-899Li J,Zhao B Q,Li X Y.2008.[J].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affected by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regimes[J].Journal of Plant Ecology,32(4):891-899(in Chinese)

马艳,常志州,赵江涛,等.2006.黄瓜种子发芽期微生物代谢的群落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2:109-114

Ma Y,Chang Z Z,Zhao J T,et al.2006.Studie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at germination stage of cucumber seeds [J].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12:109-114(in Chinese)

Ren L J,Wu Y N,Ren N Q,et al.2010.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integrated A/O reactor treating diluted livestock wastewater during start-up perio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2(5):656-662

Rogers B F,TateⅢR L.2001.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long a top sequence in Pineland soil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33:1389-1401

宋妮.2010.好氧厌氧多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艺优化[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Song N.2010.Optimization of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in aerobic/ anaerobic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D].Qing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in Chinese)

Vymazal J.2009.The use constructed wetlands with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for various types of wastewater[J].Ecological Engineering,35(1):1-17

吴延东,刘绪庆,陈飞龙.2010.洪泽湖水质状况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19(1):71-76

Wu Y D,Liu X Q,Chen F L.2010.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hung-tse lake sections[J].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1):71-76(in Chinese)

Zhang C B,Wang J,Liu W L,et al.2010.Effects of plant diversity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metabolic profiles in a full-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J].Ecological Engineering,36:62-68

张列宇,饶本强,熊瑛,等.2010.人工湿地黑臭水体处理系统微生物脱氮机理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34(2):256-261

Zhang L Y,Rao B Q,Xiong Y,et al.2010.The microbial mechanism of horizontal constructed wetland used to treated black-odor river [J].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34(2):256-261(in Chinese)张燕燕,曲来叶,陈利顶.2009.Biolog EcoPlate TM实验信息提取方法改进[J].微生物通报,36(7):1083-1091

Zhang Y Y,Qu L Y,Chen L D.2009.An amendment 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of Biolog EcoPlate TM[J].Microbiology,36(7):1083-1091(in Chinese)

朱艳华.2008.原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学效应及其评价指标[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Zhu Y H.2008.Biological indicators and microorganisma effects of crude oil pollutant siol[D].Hohho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in Chinese)

Zurita F,De Anda J,Belmont M A.2009.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and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flowers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ubsurface-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J].Ecological Engineering,35(5):861-869

703

高通量测序: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高通量测序: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和微生物的功能及代谢机理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热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限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全面, 对微生物功能及代谢机理方面了解的也很少。但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等新技术 的不断更新,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也在不断变化。第二代高通量 测序技术(尤其 是Roche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我们能够对环境微生物进行深度测序,灵 敏地探测出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极其微弱的变化,对于我 们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治理和微生物资源的利用以及人类医疗健康有着重 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国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涉及农业、土壤、林业、海洋、矿井、人体医学等诸多领域。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例,通 过比较正常和疾病状态下或疾病不同进程中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可以 对正常人群与某些疾病患者体内的微生物群体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获得人体微 生物群

落变化同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度测序还可以快速地发现和检测常见病原及新发传 染病病原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很多,从国内外目前采用的方法来看大致上包括以下四 类:传统的微生物平板纯培养方法、微平板分析方法、磷脂脂肪酸法以及分子生物学 方法等等。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为微生物分 子生态学的研究策略注入了新的力量。 目前用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 括:DGGE/TGGE/TTGE 、 T-RFLP 、SSCP、FISH 、印记杂交、定量 PCR、基因芯片等。 DGGE 等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在其实验结果中往往只含有数十条条带,只能反映出样品中少数 优势菌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分辨率的误差,部分电泳条带中可能包含不只一种 16S rDNA 序列,因此要获悉电泳图谱中具体的菌种信息,还需 对每一条带构建克隆文库,并筛选克隆进行测序,此实验操 作相对繁琐;此外,采用这种方法无法对样品中的微生物做 到绝对定量。生物芯片是通过固定在芯片上的探针来获得微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技术方法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技术方法 在当前我国面临的水环境污染形势中,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突出的污染问题。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水体中高效脱氮已成为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SSFCWs)作为一种生态化、低成本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其可承受较大的水力负荷和污染物负荷,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污废水的脱氮处理。污染物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和转化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能力正是源于其中的协同机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存在多种脱氮机理,包括植物吸收、基质吸附、硝化-反硝化等,利用微生物进行硝化-反硝化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影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基质、植物、碳源及运行条件等。笔者综述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各种机理和影响系统脱氮的主要因素,同时论述了提高系统脱氮效果的措施,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机理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方式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等,其中硝化-反硝化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脱氮机理。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和无机氮2种形态存在,污水进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后,有机氮被氨化成无机氮,通过硝化及反硝化作用被进一步去除。硝化过程在好氧条件下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来完成: 硝化作用取决于湿地中的溶解氧含量,当湿地中的溶解氧含量足已支持好氧硝化细菌的生长时,硝化反应才得以顺利进行。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反硝化过程则在缺氧条件下由反硝化细菌来完成。根据反硝化原理,反硝化过程是从NO3-到NO2-、NO、N2O、N2。每个半反应如下: 反硝化作用取决于湿地中的碳源含量,充足的碳源可以为反硝化作用提供足够的电子供体,进而推动上述各半反应的顺利进行。 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过程中,硝化反应仅仅将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并没有使氮从水体中真正脱除。反硝化作用则将硝态氮转换成N2或N2O,使水体中的氮转化成气态氮逸出系统。因此,反硝化作用被认为是系统脱氮的关键因素。 2影响脱氮的主要因素 2.1植物 植物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通过生物量增长从湿地中吸收氮素被认为是湿地脱氮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植物吸收的最大总氮量占进水量的5%~15%。此外,植物根系的输氧功能可改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内部的溶解氧环境,为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进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进一步促进氮的去除转化。 不同植物因其生理特性、根系输氧能力等的不同,对氮的吸收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湿地除污效果的明显不同。表1对比了几种常见湿地植物的脱氮效果。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引言 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 1.1 泌氧能力 植物根系泌氧是指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气吸收的氧气从根系直接释放到外界环境中。根据德国学者Kickuth的根区法理论,湿地挺水植物对氧气具有输送、释放、扩散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根部的扩散,在植物根须周围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从而使人工湿地的填料和植物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厌氧、好氧和兼性菌群。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泌氧速率远比空气中氧气向人工湿地液面扩散的速率大,因此湿地植物的泌氧功能对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耗氧的补充量远大于由空气扩散所得氧量。 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地植物根系特点、光照条件、基质特性等。不同湿地植物根系的通气组织构造有所差异,其根孔隙率也有所不同,导致植物对氧的输送、释放的能力不同。芦苇、菖蒲、风车草等常见的湿地植物的根具有纤维状的多孔结构,根孔隙率分别为40%、26%和32%,输氧泌氧能力也相对较强。Li等比较了黄菖蒲、灯心草、美人蕉等6种湿地植物,发现黄菖蒲的根系扎根较深,泌氧能力位列中等,但表现出对水体中总氮最好的净化效果。此外,湿地植物的泌氧能力还与光照强度有关,原因在于光照能够促进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加快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速度,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植物泌氧速率最快。湿地基质作为根系泌氧的气体传输

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测定方法

第26卷第10期 2006年10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 O LOGIC A SI NIC A V ol.26,N o.10Oct.,2006 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 功能多样性测定方法 陈承利,廖 敏3 ,曾路生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00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资助项目(2002C B410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26) 收稿日期:2005206227;修订日期:2006205220 作者简介:陈承利(1982~),男,浙江平阳,硕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与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E 2mail :clchen1982@1631com 3通讯作者C orresponding author.E -mail :liaom in @https://www.360docs.net/doc/ad4038556.html, or liaom inzju1@1631com Found 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K ey Basic Research Support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2002C B410804)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40201026) R eceived d ate :2005206227;Accepted d ate :2006205220 Biography :CHE N Cheng 2Li ,M aster ,mainly engaged in s oil environmental chem istry and ecotoxicology.E 2mail :clchen1982@1631com 摘要:土壤微生物在促进土壤质量和植物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质量。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健康状况,非常有必要发展有效的方法来研究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以及行为等。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的测定方法,包括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现将它们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发展动态作一阐述,同时指出结合这两种技术可为微生物群落分析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精确的方法。 关键词: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子生物学;BI O LOG;P LFA ;PCR ;DNA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6)1023404209 中图分类号:Q143,Q938,S154 文献标识码:A Methods to measur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polluted soils CHE N Cheng 2Li ,LI AO Min 3,ZE NG Lu 2Sheng (MOE K ey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Ecosystem H ealth ,College o 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 sity ,Hangzhou ,310029,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404~3412. Abstract :S oil m icroorganisms ,such as bacteria and fungi ,play im portant roles in prom oting soil quality and im proving plant health and nutrition ,thus in fluencing terrestrial ecosystems.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such as spraw ling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esticides utilization ,and pollutions from all sources ,can potentially affect soil m icrobial community com position and diversity ,leading to deterioration of soil quality and fertility.H owever ,it is yet to be determ ined how these changes in m icrobial diversity can in fluence surface and ground ecosystems.T o that end ,there is an acute need for reliable and accurate methods to study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ax onomy of soil m icroorganisms.W 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m icrobial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behavior in polluted soil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m icrobial diversity ,as well as its im pact on soil health ,cannot be achieved. The determ in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depends on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tensity of each species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present ,species evennes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M ethods to measure m 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polluted soil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 o groups ,i.e.,biochem ical 2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iological 2based techniques.T ypically ,diversity studies include the relative com parisons of communities across a gradient of stress and disturbance.W ith current techniques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true diversity due to lack of know ledge on com position and the techniques to determ in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ion or detection methods.T raditionally ,the analysis of soil m icrobial

微生物种群的鉴定方法选择

目前用于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技术主要有平板计数法、荧光染色法、Biolog微平板分析、微生物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PLFA)谱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等。近年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单链构象多态性等方法在湿地研究中也开始应用,对湿地中微生物的研究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以期为利用现代分子技术研究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种群净化机理提供参考。 1 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1.1 DGGE 原理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由Fischer和Lerman于1979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用于检测DNA突变的一种电泳技术。1993年Muzyers等首次将DGGE 技术应用于分子微生物学研究领域。DGGE利用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解链温度不同的原理,通过梯度变性胶将DNA分开。与其它电泳系统相比,它不是基于核酸分子量的不同将DNA片段分开,而是根据序列的不同将片段大小相同的DNA序列分开。当双链DNA分子在含梯度变性剂(尿素、甲酰胺)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时,其解链的速度和程度与其序列密切相关,相同碱基对数目的双链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组成的不同,解链所需要的变性剂浓度也不同,当某一双链DNA序列迁移到变性凝胶的一定位置,并达到其解链温度时,即开始部分解链,解链程度越大,迁移阻力大,DNA分子的迁移速度随之减小,产生的迁移阻力与电场力相平衡时,具有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则停留于凝胶的不同位置,形成相互分开的条带图谱。理论上只要选择的电泳条件足够精细,最低可检测到只有1个碱基差异的DNA片段。 1.2 PCR-DGGE 在人工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1.2.1 微生物数量、丰度及多样性 Dong等用PCR-DGGE技术鉴别分析用来处理猪圈废水的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情况,得出菌种的分布与总磷、硝酸盐、磷酸盐的浓度显著相关,从进水到出水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显著降低,其优势种为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 Arthrobac-ter sp.(节细菌属), Bacillus sp.(杆状菌)。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一部分16S rRNA的基因序列与不可培植的反硝化细菌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而这些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对湿地中氮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Yin等利用DGGE技术分析处理受污染景观湖水的三个水平潜流湿地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总的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以及氨氧化细菌的组成。通过PCR对携带单加氧酶的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得出季节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具有影响;序列分析说明湿地中氨氧化细菌是不可培养的,其菌群中含有大量的亚硝化单胞菌类似序列。Guo等利用

湿地设计方案

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初步设计方案 1.湿地概况 1.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的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是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 1.2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被称为“生物超市”)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被称为“大地之肾”)、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1.3湿地的分类: 湿地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2湿地组分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及机理: 2.1湿地植物在污水降解中的作用及机理 2.1.1植物在污水净化中的机理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污水中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物质,供其

生长发育。污水中氨氮可以被植物直接摄取,合成植物有机氮,然后通过收割植物去除。而污水中的有机氮多通过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来达到去除的目的。污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植物的ATP、DNA、PNA 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系统中去除。目前,通常的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不高,仅能达到20%~40%,而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植物通常都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和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收而去除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成为去除污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一个简单有效且费用低廉的工具。例如,研究表明香蒲每年每公顷可吸收2630kg氮、403kg磷和4570kg 钾。 除营养元素外,大型水生植物还可吸收铅、镉、砷、汞和铬等重金属,以金属螯合物的形式蓄积于植物体内的某些部位,达到对污水和受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湿地植物可以将重金属积累在植物组织内。重金属在一般植物中的积累量为0.1~100μg/g,但也有一些特殊植物超量积累重金属。植物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作用还表现在植物的产氧作用使根区含氧量增加,促进了污水重金属的氧化和沉降。 污染物中有机物和氮的降解所需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微生物和氧,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能够对氧进行运输、释放和扩散作用。植物可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在植物根区周围的微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有利于硝化、反硝化反应和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达到除氮、磷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或开环、或断成简单分子、小分子,提高对生物难降解

潜流人工湿地施工方案

宿迁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PPP项目 ——潜流湿地工程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年月日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宿迁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PPP项目潜流湿地工程,本项目垂直流人工湿地工程位于污水处理厂东侧绿地。 本工程建设内容,湿地总占地面积为1.01公顷,总有效面积9402m 2,划分为12标准单元,每个单元净面积为783.5 m3,总处理水量为3000m3/d,每天运行24小时,平均设计流量125 m3/h。湿地内部种植水生植物,湿地的水生植物由再生水厂供水,通过地埋PVC布水管进行连接供水,然后再由碎石、陶粒回填料进行过滤,最后由PVC放空管收集通过表流湿地进入泵站。 经原地面实际复测,测得原地面平均高程16.5m左右,湿地填料底标高为15.3m,整体需开挖土方1.2m左右。 2.参建单位 工程名称:宿迁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PPP项目 建设单位:宿迁市东方水环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江苏兴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北京市东方利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二、编制依据 1.招标技术资料 宿迁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部分施工图纸; 宿迁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部分招标文件; 宿迁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部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现场实地调查 我单位针对本标段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地踏勘,另结合我单位自身的资源情况和实际施工能力、承担类似工程的施工经历、经验等编制了细致的材料。 3.采用技术规范及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加强地下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 《宿迁市地方环境保护法规》; 《消防条例》; 《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加强地下通讯电缆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SL223-2008);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 《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SL/T235-1999; 《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DL/T5129-2001;

景观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景观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3 凌 云1 ,林 静2 ,徐亚同 3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2.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518001;3.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采用PCR-DGGE 技术对梦清园人工芦苇湿地不同季节的细菌群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体流动和季节更替,人工湿地中优势细菌一直在变化。测序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在系统中较占优势,4个季节里都可以检测出来。恶臭假单胞菌在春夏秋3季比较有优势,而冬天枯草芽孢杆菌比较适合在该芦苇湿地中生存。经湿地处理后,水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下降,相似性升高,部分细菌被淘汰出水体,但适应的细菌生长较快,整体细菌数量上升。对底泥的研究中,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进水口与出水口的细菌相似性分别下降,且进水口的相似性下降要明显快于出水口。 关键词: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PCR-DGGE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K )09088(原1002-1264)(2009)04-0008-03 M i crob i a l Co mm un ity Changes i n Reed Con structed W etl and i n D i fferen t Sea son s L ING Yun 1 ,L IN J ing 2 ,XU Ya 2t ong 3 (1.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 ife Scienc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2.Shenzhen I nstitute of Envir on mental Sciences,Guangdong 518001,China;3.Depart m ent of Envir on mental Sciences,East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The m icr obial co mmunity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ofMengqing Park was studied with PCR-DGGE in different seas ons .The results of DGGE sho wed that the m icr obial structures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different seas ons,with the do m inating bacteria changed als o .Bacillus had been detected in f our seas ons,and the Bacillus subtilis was the do m inating bacteria in winter .The diversity of m icr obial co mmunity in effluent was l o wer than in influent,with the si m ilarity increase .But the vig or ous gr o wth of do m inating bacteria made the nu mber of bacteria increased .I n the sedi m ent,the bacteria si m ilarity of the intake and outlet both decreased with ti m e,and there was more decrease in the sedi m ent of intake . Key words:constructed wetland;m icr obial community;PCR-DGGE 人工湿地处理受污染水体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微生物是湿地中的主要分解者。因此,研究湿地微生物的多样性是评价人工湿地作用、研究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制的重要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微生物检测手段可以提供更为可靠而全面的结果,为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之一[1] 。本研究采用DGGE 技术对梦清园人工芦苇湿地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细菌种类变化进行了分析,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研究提 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2] 。 1 材料与方法 1.1 环境细菌的检测和样品总DNA 的提取 试验在上海市梦清园芦苇人工湿地中进行 [3] ,该 湿地为表面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作景观湿地,运行时 水深0.5m ,底泥厚度0.9m 。每天进水10h,水力负荷0.20m /d,水力停留时间为2d 。每月在人工芦苇湿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采集水样和表层浮泥样品,用 培养计数法进行细菌数量的检测[4] ,取平均值以季度为单位显示;将每季度3个月的样品混合后进行微生物DNA 的提取。用0.2μm 的醋酸纤维膜滤纸过滤200mL 水样富集水中的细菌。采用申能博采的“环境样品DNA 提取试剂盒”进行底泥和水体中细菌总DNA 的提取,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说明书。1.2PCR -DGGE 扩增 根据文献[5] 设计细菌16S r DNA 序列PCR 引物357fGC (5’-CGCCCGCCGCGCGCGGCGGGCGGGGCGG GGGCACGGGGGGCCT ACGGG AGGCAGCAG -3’ )和518r (5’-ATT ACCGCGGCTGCTGGPCR-3’ ),用于扩增细菌16S r DNA 的V3区段。扩增总体系为50μL:模板DNA 40~80ng;10mmol/L 4×dNTPs 1.5μL, 8  第22卷4期2009年8月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URBAN ENV I RONMENT &URBAN ECOLOGY Vol .22No .4Aug .2009 3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863计划“上海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 (2003AA601020);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支持(B-8101-08-0013);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J50701)支持  收稿日期:2009-05-27

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张琪 1 *,古丽扎 2 海热提 1 (1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北京, 100029) (2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管理处。库尔勒,841000)摘要潜流式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生态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快速发展。为了提供更好的研究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开展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研究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水力学设计 Designing of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Zhang Q1, Gu Lizar2 Hai Reti1 (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2 Government of Ba Yinguoleng Mongolia Autonomous Xin Jiang 841000) Abstract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is an economical and high-effective typ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had a quick development in actual application. Main cont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design of subsurface wetl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re summarized with new research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some research interest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Hydraulics, Design 1.引言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德国,进入60年代,该技术逐渐开始被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以及河道治理的生态修复等。作为一种生态治理污水的方法,其基于天然湿地的净化机理使得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投资小,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而且比天然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湿地中应用人为的控制措施,可以优化系统去除BOD、COD、营养元素和其它污染物的性能,还可以作为一种美学景观,最大限度地将污水处理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1]。 *联系人:张琪(1983—),男,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是生态修复。 E-mail:kongiong_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ad4038556.html,

生活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生活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发表时间:2018-11-27T16:00:33.1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安海金[导读] 其中共有19种优势微生物的丰度在1%以上,共有355中菌属的所占比例高于0.01%。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分析得到A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中有比较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资源也为污水处理提供微生物基础。 安海金 山西华瑞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 030024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A城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研究方法为高通量测序技术,最终获得解析功能单元中微生物群体结构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出ACE指数为20653.4,Chaol指数为12145.8,Shannon指数为6.6,Simpson指数为0.005。其中共有19种优势微生物的丰度在1%以上,共有355中菌属的所占比例高于0.01%。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分析得到A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中有比较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资源也为污水处理提供微生物基础。 关键词:生活污水;微生物群体;结构解析引言: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工业污染的处理要求,污水处理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污水处理不达标,排放出不符合要求的污水,会直接对湖水、河水产生负面影响,比较常见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脱氮除磷是重要内容,污水处理厂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属,了解其群落结构特征可以为脱氮除磷在理论上提供帮助,便于脱氮除磷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推 进。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氧化沟工艺,从微生物群体结构出发来解析的还比较少。本文以A城的污水处理厂为例,使用污水处理厂中的活性污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各级分类水平上分析污水处理厂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希望能为氧化沟污水处理提供补充性的理论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污水处理厂概况 A城污水处理厂位于市区东南河边,每天处理污水量达10—15吨。该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中TP(总磷)为2.7mg/L,氨氮为18.7mg/L,YN(总氮)为24.5mg/L,化学需氧量为242.8mg/L,升华需氧量为109.5mg/L。处理污水主要使用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为十小时。 1.2高通量测序 该方法是指将氧化沟厌氧池中的活性泥污放入冰盒后带回实验室立即试验,借助试剂盒的帮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为了检测抽取基因的完整性,需要使用到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之后用试剂盒来检验基因组DNA的浓度。每个样品需重复三道工序,首先进行3分钟的95℃预变;之后是保持30s的95℃、55℃、72℃的循环,包含25个循环;最后是在72℃下保持5分钟。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并回收,使用Qubit2.0DNA检测产物的定量,再通过IlluminaMiseq测试平台对PCR产物做高通量测序。 1.3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通过对所得序列的质量控制除去不合格的引物序列、短片段和低质量序列,对剩下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使用uclust软件划分操作分类单元。同时对所选序列进行物种分类,分为门、纲、目、科、属这几个基本单位,根据各单位内的序列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物种有关图表。 2结果与讨论 2.1污水处理效果 试验时的污水温度处于25—35℃的区间内,笔者对该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进行了累计频率分析,结果为该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是符合一级B类排放标准的。在该污水处理厂升级改良后,出水水质满足一级A类排放标准。 2.2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最初共获得了28560条有效序列,通过质量控制后分为4435个分类操作单元,即OUT。对有效序列进行的是α指数多样性分析,结果为ACE指数为20653.4,Chaol指数为12145.8,Shannon指数为6.6,Simpson指数为0.005。后续可根据OUT数目、ACE指数、Chaol指数等绘制丰富度稀疏图或Shannon指数图等,从数值中可以分析出序列数量是接近饱和的,这也表明了污泥中有较多的微生物物种,并且其丰度与多样性都很高。 3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3.1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细菌为变形菌门和浮霉菌门这两类,这两类细菌也是比例超过了20%比例的细菌。变形菌门细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有学者指出变形菌门有利于污水中有机物的祛除。浮霉菌门对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也有很大的作用,它主要存在于淡水水体、海洋沉积物、污水处理系统、土壤等厌氧环境中。其他占比比较大的细菌还有酸杆菌门、衣原体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这些细菌都可以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具有相似的作用。 3.2纲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在纲水平下,浮霉菌纲是最主要的,比例达23%左右,其他比较重要的有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等,加起来的比例在25%左右。α-变形菌纲是一种自养微生物,可以在硝化过程中发挥作用;γ-变形菌纲与β-变形菌纲具有相同点,都为兼性异氧菌,参与COD 的降解过程,在污水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3目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目水平下的细菌种类较多,比例最高的是浮霉菌目,比例在2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目。变形菌门比例也不低,但种类很多,包括根瘤菌目、红螺菌目、假单胞菌目、黄色单胞菌目、军团菌目、交替单胞菌目、脱硫弧菌目、伯克氏菌目、交替单胞菌目等。衣原体目的比例也比较多,同样包括很多种类,比如鞘脂杆菌目和暖绳菌目等。 3.4科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潜流湿地 潜流湿地是目前较多采用的人工湿地类型。 在潜流湿地系统中,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 及表层土和填料截流等的作用, 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 具有 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的特点。这种工艺利用了植物根系的输氧作用, 对有 机物和重金属等去除效果好, 但控制相对复杂, 脱氮除磷效果欠佳。 根据废水径流的方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立式湿地。 表流湿地中废水在填料表面漫流,绝大部分有机物的降解由位于浸没在废水中的植物茎基部的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完成。这种湿地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以及附着在根系上的微生物的作用,也忽略了土壤层中填料的作用,而且夏季容易滋生蚊蝇;潜流湿地指的是砂砾层组成的浅床一湿池植物系统,被处理废水经配水系统分布从填料床的一端均匀平缓流过填料床植物根区,是一个主要由土壤、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处理系统;立式湿地综合了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特点,但其构造要求高,卫生条件也较差。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潜流湿地。 潜/表流人工湿地属于污水水体净化技术领域,用墙围成一个人工湿地,在人工湿地一端设置一个污水池,湿地内设置两道墙将其分割成三部分,两侧为潜流人工湿地,中间为表流人工湿地,潜流湿地高于表流人工湿地;潜流湿地靠近污水池的一端稍高于另一端,表流湿地靠近污水池的一端稍低于另一端;潜流湿地靠近污水池一端的墙上设有进水口,另一端与表流湿地之间的隔墙为穿孔墙,表流湿地靠近污水池的一端设有穿过污水池的出水口。潜流人工湿地的下层为用砾石或粒径为3-5厘米的石灰石组成的填料床,上层为田园土;表流人工湿地内填入田园土。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水力负荷高、操作维护方便、污染物去除效果好、改善人工湿地卫生条件的特点。

第二章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 –湿生植物 –水生植物 –盐生植物 –耐盐植物 –红树林 1.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 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 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但各地区

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 –漂浮植物 –沉水植物 –浮游植物 1.2.1 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0.5-1.0m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1.2.2浮叶植物 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常见的有田字草、睡莲、菱角等。 1.2.3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又名浮水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植物体无根或根不固着于水底土壤中,某些还具有特化的气囊,能够随风漂游。常见的有布袋莲、水鳖、满江红、槐叶萍等。 1.2.4 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或大部分沉浸在水下面,根固着在水下泥土里或漂浮于水中的植物。常见的有水蕴草、苦草、石龙尾、金鱼藻等。 1.2.5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 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我国已发现的淡水藻类约有9000种。 1.3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积盐植物通常细胞中的渗透压较高,茎叶肉质化,能吸收盐分浓度较高土体中的水分,容纳较多的盐分; -泌盐植物通过枝条凋落或经过叶上盐腺、毛管将体内过剩盐分分泌出去,以调节盐分平衡。

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和微生物的功能及代谢机理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限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微生物功能及代谢机理方面了解的也很少。但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等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也在不断变化。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尤其是Roche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我们能够对环境微生物进行深度测序,灵敏地探测出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极其微弱的变化,对于我们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治理和微生物资源的利用以及人类医疗健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国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涉及农业、土壤、林业、海洋、矿井、人体医学等诸多领域。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例,通过比较正常和疾病状态下或疾病不同进程中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可以对正常人群与某些疾病患者体内的微生物群体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获得人体微生物群落变化同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度测序还可以快速地发现和检测常见病原及新发传染病病原微生物。 研究方法进展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很多,从国内外目前采用的方法来看大致上包括以下四类:传统的微生物平板纯培养方法、微平板分析方法、磷脂脂肪酸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等。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策略注入了新的力量。 目前用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DGGE/TGGE/TTGE、T-RFLP、SSCP、FISH、印记杂交、定量PCR、基因芯片等。DGGE等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在其实验结果中往往只含有数十条条带,只能反映出样品中少数优势菌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分辨率的误差,部分电泳条带中可能包含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