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我见[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学生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不断地在实践中分析、总结、印证,结合众多研究者的成果,与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浅显地从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知识延伸、途径与方法、管理和设施几方面阐述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策略。

教无定法,重在创法。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号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环境中,体育课也在探索新的组织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现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相关因素作如下阐述: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体育教学,真正创导学生“乐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幼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德国教育学家海纳特教授提出:要想促进学生的的创新力,就必须在课堂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

教师的教学应努力创造平等、民主、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国两千年来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德规范,严重阻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学生对教师的必要的尊重,而是在人格一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学生,这些错误做法和观点,是对学生人格的摧残,对学生创造意识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的关系。教师善于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做他们的朋友,进行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活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利用自己的创新体验去感染学生。

一般来说,创新来自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热爱,他们不满足现状,要求有所突破,敢想敢干,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加以疏通诱导,努力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放开他们的手脚,不迷信于古人、名人,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只有真正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意识的萌芽将得到精心的呵护,教育目标就

能得到实现。

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教学不仅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表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育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教学模式,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的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特定范围,尽管这些模式还不尽完善,但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发展展空间。

体育课程的设置由单一普通课向选修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元化发展,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设置,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如:“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人类社会已步入充满竟争的二十一世纪,在这信息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获得的方法与途径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是空间、多维性了。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能停于知识的表面,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

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因而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是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进再作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用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2)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原用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标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再如讲"蹲

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2、“教”与“学”是教育机制的主旨。

如何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一直是教育改革研究的主题。体育课堂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独立活动的空间。如: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的创造始于提问,没有问题是不能有所创新的。鼓励学生想象各种动物的行走,并进行创新性的模仿;中高年级的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的创新,创编自己喜爱的舞蹈或徒手操等。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新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积极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新的游戏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新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更多的潜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近两年来的实践中,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面临的是中国新一代“小皇帝”,他们是每个家庭中的“宠儿”,是长辈们手中的明珠。他们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在恭维话中长大的一代。当他们出现过激事件时,应该

“冷”处理而不能“热”加工,更不能挖苦嘲笑甚至体罚,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或者事倍功半,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错误的存在,并寻求改正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当然,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个性,所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就是这个道理。

四、丰富的知识外延

所谓的外延指基本知识事物为基础,延伸到相关或相近的物质、意识、形态,从而使知识、技能达到更高的层面。体育教学中的外延一般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体育和活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有限的。现在流行的项目很多,其中多数项目又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开展了一批改变规则的新游戏,如:“小球门”足球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重新整合。现在社会中,电视、杂志,网络等知识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丰富多彩的体育信息,通过多种媒体显现出来,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和观看。例如:NBA篮球赛事把篮球运动的技能,直接通过电视介绍给学生,网络中也有大量的科学锻炼与健康知识可供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不满足于当前的教学,希望不断地有

新知识来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体育课中学生身体体能的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的智力差异,同一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努力付出、途径有很大差异。所以,这就决定了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创新,创新教育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1)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

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

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合理?

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及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x身高=8的指数法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点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6)实践提高,50m反复跑,摸索改进技术。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

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4.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这是一种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学生的创新过程,也是老师创新的过程,对学生创造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要有拓宽自己、超越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如在一次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课中,针对学生自己对统一练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一改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然分组,提供不同的器材——球、绳、竹竿、砖头。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一个以发展跳跃能力为主的游戏,演示过程,并进行评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结果用球的一组设计了连续的单双足跳跃和触球摸高组合练习;用绳的一组设计了跳(单双)绳,跨障碍物,摆渡“过河”的组合练习;用竹竿的一组设计出了“摸鱼”和“过山羊”的游戏;用砖头的一组设计出了“踏石头过河”、“过壕沟”的游戏,真是丰富多彩,既完成了教学前的设想,学生达到了锻炼的效果,又把自己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条件。

六、健全的制度和设施

创造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体育课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如果说这个大环境是不变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低落的情绪,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创新了。简陋的设施,不健全的教学制度是限制创新教育的另一种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生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农村,目前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同时因经济影响和冲击,专业思想不巩固,专职的体育教师少,对如何上好体育课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简陋,多是土法上马,土洋结合,体育器材自制为主,根本无

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这给教师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除了利用以有的设备,更多的则是利用自己的设计和创造,变通的教学弥补这一不足。例如:沙包时,在沙包上缝上彩带,让沙包显示明确的运动轨迹,及时纠正错误的角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体育小器材的热情。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在教学中,真正解决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目录

1.黄希庭等《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2.谢亚龙等《学校心理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3.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李宗浩《现代运动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5.季浏等《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6.钟祖荣、刘伟良主编《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