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旗历代王爷

阿拉善旗历代王爷

阿拉善旗历代旗王都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直系后裔,姓博尔济吉特氏。自1697年建旗至1949年废除封建王公制度,历任10 世旗王以阿拉善和硕特部诺颜、札萨克执政、和硕亲王的身份,在阿拉善旗执政252年。清朝及民国时期,札萨克由中央直接任命,实行世袭制度,阿拉善旗札萨克还兼任驻宁夏理藩院理事司员和陕甘总督监督职务,是统辖全旗行政、司法和军队的最高长官。阿拉善旗历代旗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维护祖国统一和地区稳定,保境安民,发展地方经济,在阿拉善

旗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罗理

和罗理是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的嫡孙,鄂齐尔图彻辰汗的侄子,阿拉善旗的首任旗王,生年不详,卒于1707年,担任阿拉善旗王10年。

率部东迁寻求牧地

顾实汗之兄拜巴葛斯曾为卫拉特四部盟主,早年无子,以其弟顾实汗第四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号达赖乌巴什)为养子。后拜巴葛斯生鄂齐尔图彻辰汗和阿巴赖诺颜二子。自清以来,和硕特拜巴葛斯部在鄂齐尔图彻辰汗率领下,游牧于天山北路,分布在斋桑湖到巴尔喀什湖以及楚河、伊犁河到阿亚古斯河之间。17

世纪中下叶,沙皇俄国开始窥伺中国西部边疆,除蚕食中国领土外还扶持准葛尔离心势力攻击大漠南北和新疆、西藏的兄弟民族。1671年葛尔丹夺取准葛尔部汗权后,大肆扩充牧地,首先击溃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的强大势力。1677年(康熙十六年),准葛

尔首领葛尔丹在斋桑湖袭杀鄂齐尔图彻辰汗。不甘忍受葛尔丹统治的和硕特部众纷纷内徙。巴延阿布该阿玉什的长子和罗理率部与鄂齐尔图余部和准葛尔楚琥尔乌巴什残部,先后离开天山北路,经青海大草滩,庐帐万余,徙牧河套以西地区。避免了准葛尔

部葛尔丹的迫害,保存了有生力量。

以和罗理为首的兄弟12人率和硕特部众东迁后,时值清廷

集中力量平息“三藩之乱”。和罗理为生存奔走,寻求安身立命之地。先至甘肃沿边一带,不久率部游牧大草滩,又率众驰牧

额济纳河流域,1683年游牧黄河岸边,几经迁移,最后定牧贺

兰山以西、龙首山以北的辽阔地域。从东迁到定牧阿拉善的20

年中,先后有两部四批五支卫拉特部众迁居于此,他们是和硕

特和罗理部、鄂齐尔图之孙罗卜藏衮布阿拉布坦和罕都为首的准葛尔人。据粗略估算,迁徙定居的人口大约在2至3万人左右,他们成为阿拉善建旗后的主要居民。

清政府对这批来自新疆地区的游牧民,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妥善安置,对和罗理部下的违规行为亦不深究,赢得了和罗理部

族人的信任,满、蒙、汉之间的民族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封地和建旗奠定了基础。

三次见驾提倡汉学

和罗理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卫拉特台吉,十分注重并不断改善与清廷的关系。1681年,因部下违规劫掠乌拉特部牲畜人口,为了取得清朝政府的谅解,派人进京纳贡请罪,并要求在

宁夏互市贸易。在他的影响下,其母格楚尔哈屯,弟土谢图罗卜藏、博第等人分别遣使入贡,得到了康熙的谅解,初步改善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随后,和罗理遣使陈情内附打算,争取“封号”、要求“赐印”管理部众;鄂齐尔图孙罗卜藏衮布阿拉布坦以达赖喇嘛名义,请求赐封龙首山以北 (今阿右旗)为牧地;康

熙皇帝要求他们合兵一处,然后封赐。

1685年,和罗理亲自率领780人的使团进京纳贡。清廷派

人在芦沟桥迎接,按卫拉特四大台吉(汗)的规格给以隆重接待。康熙皇帝单独会见了和罗理,回顾了中央政府与和硕特部的关系,并希望和硕特部“相互辑睦,善自安乐”。

1694年,清康熙皇帝再次诏和罗理进京朝贡,继续加大对

西套和硕特部的控制。

1703年,康熙赴西安视察,和罗理与叔父达什巴图尔到临

潼与会,并陪同康熙视察驻防部队,受到清廷的优渥赏赐。

和罗理善于约束部众,注重信用,礼贤下士,提倡汉学,注意改善蒙汉民族关系。数十年的边塞生活,可能他还兼通汉语,据说他在甘州(张掖)附近和汉族儒生谈话后,一直告诫部下不得越边游牧,侵犯一草一木。还劝告罕都学习“汉人书”,聘请汉族秀才为师傅。在其影响下,许多蒙古部落纷纷出重资延请老学究讲授四书五经。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三藩之乱”平定后,从1690年至1697年间,清廷集中力量三次出征漠北,平定葛尔丹叛乱。以和罗理为首的西套和硕特蒙古愿为“驰驱效力”,参加了平定葛尔丹的战争。战事之初,和罗理所部西套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形成犄角之势,牵制分散了葛尔丹的力量。

1696年春,清军分三路进攻葛尔丹,和罗理派劲旅为前驱,随西路军费扬古越沙漠北上,大败葛尔丹于昭莫多。接着,和罗理又命布尔葛齐达尔汗宰桑玛赖、额尔克哈什哈等部分别屯兵额布格特、额济纳、布隆吉尔等地,自己统兵千余骑,与策旺阿拉布坦、土尔扈特阿玉奇兵共同驻守阿尔泰山土鲁图,防止葛尔丹西逃,对葛尔丹形成巨大威胁,较快结束了西北地区的动荡局势,有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在阿拉善地区设旗编佐扫请了道路。

争取封地建立旗制

和罗理是一位善于约束部众、管理牧地、顾全大局、赞成统一的和硕特首领,他曾多次上书清廷请求封地,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1686年清廷赐封:贺兰山以西,额济纳河以东,喀尔喀蒙古以南,明代长城以北,各以距边60里为界,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为和硕特蒙古牧地。并议定对杀人、盗窃、越界游牧的处罚律例,以期边境民众共同遵守,营造了稳定的游牧环境。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朝政府按内蒙古49旗之例,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和罗理任札萨克多罗贝勒,阿拉善和硕特贝勒府设于夏日布勒都(即今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境内),为办理旗政之处,编置佐领,管理全旗属民、牧地和军队。阿拉善旗上不设盟,直接隶属清廷理藩院典属清吏司管理。阿拉善旗行政建置由此开始。

和罗理是阿拉善旗历史的第一代开拓者,他的大半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戎马半生造就了坚强稳重、百折不挠的性格。和罗理一生的主要功绩是:率部东迁,保存部落势力,创立了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向往光明,归顺中央,建立了阿拉善旗,确立了和硕特蒙古的历史地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和平统一,参加反对葛尔丹的斗争,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阿拉善旗历代王爷传略(二)

阿宝

阿拉善旗第二代旗王,大约出生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前后,是和罗理的第三个儿子。幼居北京,体格健壮,聪明英俊,知书达礼。1704 年,阿宝与皇族格格郡主道克欣结婚,授和硕额驸,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三年后,和罗理去世。1709年2月,清廷诏命阿宝承袭父爵,封多罗贝勒,任阿拉善旗札萨克。阿宝生有四子。1739年10月,阿宝辞世,享年55岁左右。共在位30年。

从征准部驻军新疆

准葛尔汗葛尔丹败亡后,策旺阿拉布坦继承汗位。经过20多年的经营和恢复,准噶尔部又强大起来,不仅称霸新疆,而且出兵西藏,成为清朝北边的威胁。

清廷对归附的阿拉善和硕特部施以怀柔政策,极力安抚。出资5000两白银修建了阿宝附马的驻京府第,并于1712年和1714年两次诏阿宝进京,面授机宜,部署军机大事。1714年7月,因准葛尔兵袭哈密,清廷命阿宝率所部兵500人,担任右卫将军费扬古的参赞大臣,随军参赞军务,并与西安将军席柱等驻新疆巴里坤。1715年,在伊勒布尔和硕、阿克塔斯、乌鲁木齐等地袭击准葛尔部众,均取得了胜利。1718年,阿宝在卜克河、

齐诺郭勒、绰玛喇等处击败准葛尔部众,在新疆巴里坤等地驻军6年之久。1730年,准葛尔部汗葛尔丹策零令宰桑马木特带兵2万,袭击清朝科舍图牧场,抢掠驼马人畜。阿宝令长子衮布率阿拉善所部参战,激战7昼夜,马木特败逃。1734年,清廷与葛尔丹策零议和,征准战争暂告结束。衮布奉诏率兵丁归牧阿拉善旗。

护送达赖镇守西藏

1701年,和硕特顾实汗之孙达赖汗逝世,其子拉藏汗继位。藏王第巴桑结嘉措谋杀拉藏汗未遂而被执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废。准葛尔部策旺阿拉布坦借西藏内乱之机,派精兵偷袭西藏,杀拉藏汗,囚禁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伊喜嘉措,另委第巴管理西藏事务。准葛尔部占领西藏后,不服从清朝统治,康熙于1718年第一次对西藏用兵,结果全军覆没。

1719年,清廷组织第二次进藏部队,立西康地区青年活佛噶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喇嘛,动员蒙古王公台吉率所部兵,由清将延信指挥,护送七世达赖到布达拉宫坐床。阿宝率所部兵500人,从青海护送达赖入藏。1720年,清军打败准藏联军,准葛尔将领策零敦多布失败,由藏北逃回新疆伊犁。同年9月,七世达赖在中央政府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21年,进藏部队大部返回内地。受清廷委派,阿宝所部继续屯兵西

藏。1723年,阿宝因功晋封多罗郡王,赐银1万两。1724年(雍正二年),阿宝率部回归,前后驻藏参赞军务6年时间。

驻牧青海统辖旧部

1697年,青海和硕特归附清朝。1721年,和硕特部顾实汗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护送七世达赖随军进藏后归青海住牧。1723年,在青海察罕托罗海会盟,自号达赖珲台吉,起兵反清。清廷派川陕总督年羹尧和岳钟琪(四川提督)率兵赴青海平定。清廷檄令各路蒙兵听年羹尧调遣,参加平叛战争。阿宝所部因与青海和硕特属同族同根,被年羹尧托辞遣归。1724年,罗卜藏丹津兵败。是年,阿宝奏请赐青海旷地,约束青海和硕特部众。清廷允其所请,将青海贝子丹忠所遗博罗充克克牧地,赐阿宝郡王所部游牧,并统辖青海和硕特部。自1724至1731年,阿宝所部在青海住牧8年。1731年,阿宝率王公台吉部落属民,从青海迁牧阿拉善旗雅布赖等地,与留牧阿拉善的旧部同牧。

在阿宝徙牧青海后,清将军岳钟琪于1730年奏建定远营,城内设参将衙门,并调兵驻扎。同年,阿宝将郡王府从紫泥湖(今木仁高勒境内)迁定远营城内。随后,阿王在城内修建王府、宗庙,郡王公主、台吉贵族、梅林章京、富裕牧户等相继在城内定居,定远营城逐渐发展成为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结缘六世达赖呈献先祖玉印

1706年,六世达赖在“执献京师”途中遁去,1716年从青海流落到阿拉善。次年仲春二月,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莅临阿宝王府。阿宝和福晋与六世达赖结为施主关系。福晋虔诚信佛,向尊者布施贡献了用自己发丝做成、上嵌各种珍珠的顶髻,还有玉佛冠、貉绒皮袍帽、各式银制器皿、四季服装和价值白银数千两的宝珠。当年仲秋,阿王福晋引领六世达赖诣京,一路游览名胜古迹和佛教胜地,至京后下榻阿王府。此时,阿王对六世达赖钦命要犯的身份已有觉察,但对个中隐情守口如瓶,并暗中予以保护,为六世达赖传教活动提供方便。1723年,喀尔喀(今蒙古国)哲布尊丹巴活佛圆寂。1724年,阿王为其子衮布完婚,到哈希车臣王地提亲,携六世达赖同行。是年夏季到达大库伦,向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遗体行了隆重的献沭礼,受到车臣王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在阿王和福晋的扶持和保护下,经六世达赖辛勤传教,藏传佛教在阿拉善广为传播。

1739年(乾隆四年)10月,阿宝和福晋道克欣格格,将曾祖父顾实汗所传玉印呈献乾隆皇帝。皇帝诏谕:玉印是其先祖遗物,今既进献朕躬,就当朕已收受。随之将玉印交付格格收藏,并命其子孙永远供奉。

阿宝在担任阿拉善旗札萨克多罗郡王的30年中,近20年的时间是在军旅中度过的。他先后率部出征新疆,镇守西藏,徙牧

青海,最后荣归故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开发建设阿拉善作出了贡献。(二)

罗卜藏多尔济

阿拉善旗第三代旗王,出生于1734年(雍正十二年),谥号博格达诺颜(圣佛之意)。罗卜藏多尔济担任阿拉善旗札萨克达44年之久,一生军功显赫,政绩卓著,封爵最高,对阿拉善旗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深远。阿拉善旗王室姻亲皆以罗王为荣,取其名首音改称“罗”姓。

幼年即位临危受命

阿拉善旗第二代旗王阿宝生子四人,长子衮布于乾隆二年先父早逝,两年之后阿宝又卒,按清朝世袭罔替制度,次子罗布藏多尔济成为合法继承人,于 1739年(乾隆四年)承袭扎萨克多罗贝勒职。即位之初因年幼,客居北京,不能理政,由阿拉善旗协理章京索诺木达喜辅政。10多年的京居生活,罗布藏多尔济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成长为一个文武兼备的贵族青年。清廷为羁縻蒙古贵族,采取“北不断亲”政策,1750年(乾隆十五年),罗布藏多尔济在北京完婚,娶清朝皇室格格娥掌郡主为妻,诏封多罗贝勒、多罗额驸。

十八世纪中期,在中国历史上为多事之秋。卫拉特蒙古准葛尔部达瓦齐汗,为争夺草场,扩充政治势力,发动兼并邻部的战

争。1753年,达瓦齐洗劫了住牧额尔齐斯河到斋桑湖一带的杜尔伯特部,次年打败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和杜尔伯特部三车凌款附清廷。1755年,罗布藏多尔济临危受命,从京城回到阿拉善旗,亲理旗政。罗王回旗执政,是清廷稳定西套局势,并利用西套和硕特力量平定达瓦齐内乱的重大举措。

维护统一屡建战功

1755年春季,清廷兵分两路进军伊犁,平息达瓦齐内乱。由于达瓦齐昏庸残暴,东抢西夺,在卫拉特各部不得人心,很快兵败被俘。但是参加平乱的阿睦尔撒纳借机扩充本部势力,要挟清廷,一心想做卫拉特蒙古四部总台吉。阿睦尔撒纳在称霸四卫拉特的野心败露之后,公然于1755年8月—1756年间,在新疆塔尔巴哈台和伊犁起兵,与清廷抗衡。1756年2月,清廷兵分两路平息战乱,阿拉善旗参战。罗布藏多尔济令阿拉善旗二等台吉达瓦车凌带兵参战,在新疆博罗齐遭遇伏击,阿拉善兵将奋勇作战,达瓦车凌战死。乾隆皇帝下诏优恤,祭嗣昭忠祠,纪念战功。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腊月十三日,罗王亲自率领阿拉善旗章京、梅林、排生达、佐领、骁骑校、兵丁差役1000余人,从阿拉善旗西南营盘水、三眼井进军巴里坤参战。阿拉善旗参战部队入疆后,分兵两路追剿叛军。当时,叛军从博尔塔拉向阿卜特克逃窜。阿拉善官兵到达塔尔巴哈台后,在险要之处伏击

辉特部首领巴雅尔,巴雅尔逃脱。罗王带兵紧追6天,在爱唐苏地方遭遇哈萨克部阻击。罗王身先士卒,阿拉善将士奋勇进击,哈萨克部众不能抵挡,乞降归附,巴雅尔被擒。另一部阿拉善

官兵在清将富德带领下,追击阿睦尔撒纳到达哈尔宾梁、波罗推古等处,至俄罗斯边境。阿睦尔撒纳兵败叛国,投靠沙皇俄国,客死他乡。罗布藏多尔济及其阿拉善官兵在平息阿睦尔撒纳内

乱中,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因功晋爵多罗郡王,授参赞大臣。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哈萨克部落西拉尔、布库察罕

继阿睦尔撒纳之后,又一次发动内乱,罗王奉命带兵从军平乱。在新疆落霍斯战斗中,与哈萨克人争夺山岗,奋勇冲锋,擒获布库察罕之兄阿都齐,进兵哈鲁勒托罗海。这时,布库察罕从库克乌苏向哈萨克驻地逃窜。清定边将军兆惠檄令罗王等屯兵阿勒、坦额默勒,在库陇葵岭歼灭喀喇沁宰桑恩克图的部众,活捉恩

克图,哈萨克部众惧献布库察罕。跟随副都统图伦追击哈萨克西拉尔的阿拉善官兵风餐露宿,历尽艰险,途经卜萨克、马纳寺、萨尔七图、伊犁、鲁库鲁克、哈拉莫、安济海等地,撤回巴里坤。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上层

大和卓木(博罗尼都)、小和卓木(霍集占)借新疆动乱之机,

亦发动反清内乱。阿拉善出征将士继续赴南疆平息战乱,1758

年渡喀拉乌苏河,在叶尔奇木击溃和卓木的军队。同年正月,阿拉善官兵在富德节制下,参与呼尔满战役,这次战役非常激烈,

清军远行力乏,仍然顽强战斗,双方激战四夜五昼,清军杀敌1000余人,大和卓木中弹身亡,清军获得决定性胜利。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平定叶尔羌、喀什葛尔等地,小和卓木逃入巴克达山内,被部将捉杀,尸体送还清廷。至此,新疆天山南北战乱平息,清朝完全控制了新疆地区。阿拉善旗辅国公衮楚克,系和罗理之孙,带兵参战,作战甚力,因功晋爵镇国公。骁骑校唐五塔、委署官喀济克尔以及数十名兵丁,都获得不同等级的奖赏。

1759年,罗王大力支持清军作战,贡纳骆驼200峰、羊5000只,以备军需。

平息新疆内乱历时四年,结束了天山南北地区的动荡局面,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以罗王为首的阿拉善官兵,历尽艰难险阻,作战百次之多,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为捍卫祖国统一,打击离心势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阿拉善官兵骁雄善战,屡为军锋,清廷对作战有功的阿拉善官兵恩宠尤渥,参战的31 名台吉、官员俱赏孔雀翎顶戴,巴图鲁(英雄侍卫)名号;有功的士兵分赏一、二、三等功牌。为激励士气表彰功绩,乾隆在北京紫光阁设宴款待平疆有功将士。 1765年(乾隆三十年),罗布藏多尔济多罗郡王因平疆战功而晋爵和硕亲王,赏元狐裘及黄辔,荣获清廷的最高封爵。1782年,乾隆又下诏,将罗王的

“和硕亲王”爵位定为世代承袭,并兼管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务,享受了清朝对外藩蒙古王公的最高封赐和荣誉。

开采矿产增加财赋

阿拉善旗地域辽阔,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以上,居内蒙古地区旗域面积之首。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湖盐储量为最。境内食盐从西汉时开始开采。清初,阿拉善旗各大盐池由当地蒙民自行采运,就近换取粮食和日用品,无定额课税。1736年(乾隆元年),山西巡抚石麟议准蒙盐入口行销,从此阿拉善旗湖盐合法贩入内地。

乾隆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家的空前统一,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巨大发展。罗布藏多尔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河渠、修堤堰,开采矿产,发展经济。在罗王的努力下,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七,理藩院来文内开准户部咨称:阿拉善盐系蒙古民人自运,售往包头、磴口、归化,转运内地价值平减。阿拉善盐每年运盐1100万斤,售价制钱每斤2文,全年计收盐款2200万文。1780 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为蒙盐畅销内地,侵越潞盐销岸,开始禁运销售。1782年,山西巡抚和罗王在托克托城会面,为解决蒙民生计,议开盐禁,允许边民纳税贩卖。阿拉善盐的开采和运销首先解决了蒙民的生计,也增加了旗府的财政收入。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因甘肃民人私挖阿拉善旗敖伦

布拉格苏木哈布图哈拉山金矿,第二年,阿拉善亲王罗布藏多尔济委派协理章京,协同清廷委派的地方官办理采矿事宜。1773—1776年,由陕甘总督督办、阿拉善亲王会办、新疆经费

局出资,招商经营,雇用甘肃等地民夫,开采敖伦布拉格哈布图哈拉山、笋布尔苏木哈拉沙尔扎的则格特木敦和可可胡业图三个矿点。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开采,秋季九月十五停采,年雇用民夫2000—800人之间。三年累计开采金砂2146两,阿拉善旗王府按1/3比例分成,得金砂805两,剩余部分支付开采经费外,全部上缴清廷国库。按每市斤16两计算,805两折合25 公斤黄金,是阿拉善王府一笔不小的收入。之后,由于金苗渐弱不敷开采,民夫劳动条件恶劣,发生集体逃亡事件,金矿禁采。1782年,

甘肃镇番、永昌县居民 800多人私自进入阿拉善旗境内采金,

旗府按清律制止了私挖金矿之风。

设立军队广建寺庙

罗王执政时,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维持地方治安,建立了阿拉善亲王兵马队。亲王兵马队在定远营设总兵营,大部分兵员驻守全旗各防卡,战则集中行动,平时维持社会治安。罗王在政

治军事上加强统治地位的同时,将黄教作为柔服蒙古旗民的工具,加以提倡和保护。他在位期间,阿拉善旗的黄教寺庙纷纷落成。1739年(乾隆四年)至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40年间,是阿

拉善旗黄教发展兴盛时期,承庆寺、延福寺、昭华寺、巴丹吉林庙、沙日嘎庙、贵希庙、艾尔布盖庙等8座寺庙相继建成。清代至民国时期阿拉善旗建有主要寺庙21座,8座是在罗王时代建成的,占全部寺庙的40%。另外,罗王对伊斯兰教也不排斥。

罗王扶持和发展宗教,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地位,当宗教势力的发展威胁到王公统治利益时,罗王也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广宗寺第一代喇嘛坦阿旺伦珠达吉在西藏学经归来之后,想在阿拉善旗建立政教合一局面,被罗王发觉,下令将其从南寺逮捕,囚入死牢,1780年将其迫害至死。

众多喇嘛寺庙的建立和发展,造成大批蒙古族青壮年牧民脱离生产,使社会劳动力造成极大的浪费。

举办盛会发展贸易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罗布藏多尔济为庆贺晋封和硕亲王,在定远营举办全旗首届乌日斯英耐尔盛会。乌日斯英耐尔,汉语意即王爷将仁爱和恩典赐给旗民的盛会。大会盛况空前,清廷大臣、公主亲眷、台吉贵族、寺庙活佛、各旗代表、全旗各苏木巴嘎民众及前来观光和经商宾客共一万多人参加。乌日斯会场格外壮观,场内彩旗飘扬,鼓乐喧天,万头攒动,群情激昂,热闹非凡。罗王在阿拉善旗首开乌日斯盛会先河,之后世代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演变为“那达慕”大会。

罗王执政的40多年里,处于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阿拉善旗与临近的宁夏、甘肃、内外蒙古的易货贸易和民间来往日益频繁,定远营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连接外蒙古和新疆的贸易交通要地。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公文记载:张家口、归化等地民人,可以免去绕道外蒙古之苦,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阿拉善札萨克旗发给印票,商队从定远营行走出口,途经额济纳旗,沿路(丝绸北道)西行,直达新疆巴里坤、乌鲁木齐和伊犁等地,北行可达外蒙古等地。经贸交流促进了草原集镇的发展,定远营城商号增多,资本扩大,手工业作坊也具相当规模,座落在定远营城内的祥泰隆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号和钱庄之一。从明代已出现的农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赐第京师荣耀一生

1768年,乾隆皇帝将阿宝时代修建的原阿拉善王府,钦赐罗王世代居住,是为“阿拉善亲王府”。阿拉善亲王府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后海南岸附近毡子胡同七号,经过历代的修建,形成了相当的建筑规模,在北京小有名气。在清代、民国时期,阿拉善亲王府实际上是驻京的办事机构,亲王、家眷以及进京办事官员经常下榻于此。

罗布藏多尔济6岁继位,21岁亲理旗政,戎马半生,1781年,在平息陕甘循化撒拉族民众起义时即已染病,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农历七月,罗布藏多尔济因病在定远营去世,享

年虚50岁。当日旗王府即将哀讯上报宁夏道和清廷,乾隆皇帝亲自处理罗王丧葬事宜,并在御制公文中对罗王作了较高评价:(罗布藏多尔济亲王)多年为朝廷效力,并在军队效力,现在突然去世,(朕)非常惋惜,感到十分悲痛。按清朝律例,特派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福尔金格前往阿拉善旗定远营致祭,并赏给丧葬费1000两白银。

罗王虽然壮年早逝,但是一生却尽享了封建帝王给予的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作为一名封建王公制度的维护者,在以军功和联姻获得清王朝最高爵位的同时,客观上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推动了阿拉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旺沁班巴尔

阿拉善旗第四代王爷,罗布藏多尔济长子,大约出生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前后。曾经随父出征甘肃撒拉族民众起义,因功晋爵头等台吉。 1783年承袭父职。因中年丧偶,先后两次尚皇族格格为妻,诏封多罗额驸。1804年(嘉庆九年)病故,终年不到50岁。担任旗王21年,去世后尊封谥号布尔罕诺颜,意即神圣英明的首领。

弹压有功晋升将军

清朝中期,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落,西北地方贫瘠,靠天吃饭,且时有灾歉发生。加之地方贪官污吏扰累百姓,最终激变事端。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回族、撒拉族教民在甘肃伏羌县等处聚众造反,攻城掠地,一时西北动摇,朝廷震惊。陕甘总督李侍尧弹压无力被撤职查办,新任陕甘总督福康安率兵镇压。

1784年7月2日,乾隆诏谕:阿拉善蒙古所部向习骑射,较宁夏兵倍为得力,传谕旺沁班巴尔即赴游牧处所,在所属额鲁特兵丁内挑选1000名,亲自带领前往进剿。7月22日,阿拉善和硕亲王旺沁班巴尔率蒙古兵丁到达甘肃前线。8月11日,清军兵分四路从隆德进军,旺沁班巴尔率阿拉善兵和宁夏满兵2000人,立挫敌锋,举事回军退守石峰堡。川、藏各路清兵陆续到达,修筑栅栏,断其水源,围困聚歼。旺沁班巴尔及阿拉善官兵受到封赏:乾隆钦赐阿王御用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两对。旺沁班巴尔率兵奋战,指挥有方,8月正式就任宁夏副都统。

不久,清军攻陷石峰堡,镇压了这次反清事变,暂时结束了甘省的动乱局面。阿拉善亲王旺沁班巴尔督帅宁夏满兵和阿拉善官兵作战有功,忠勇可嘉;论功行赏,亲王之爵已无可加封,御赐一公爵职位,由阿王在诸弟中选拔任用。1788年1月18日,宁夏将军积福年老衰迈,阿拉善亲王晋升为宁夏将军,并监管额济纳旗务,成为阿拉善历代札萨克中军职最高的王爷。

旺沁班巴尔性格刚强,直言无忌,总是以阿拉善旗的政治经济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结果在个人政治前途方面遭受挫折。1791年1月,清廷以旺沁班巴尔凡事不遵清制、任意违例的罪名,撤销其宁夏将军职务,退出御前,在乾清门效力行走。

整顿地方武装扩建亲王兵马队

在清代,按《理藩院则例》规定,阿拉善为外扎萨克旗。旗佐制度具有军事性质,其兵源以阿拉善和硕特兵丁为基础。清政府赋予札萨克统帅全旗兵丁的权限,为最高军事长官。阿拉善亲王平时定期三年召集全旗兵丁接受上级检阅,战时动员带领兵丁参战。旗下设8个苏木(佐),按诺颜和哈屯分为东西两翼,分设参领管理。苏木管理军事行政事宜,每佐定额兵员150人,50人服现役。实行遣二留一制度,100人为预备役,定期轮换,常年有400人服役。佐领下设骁骑校、领催和什长,管理户籍、征兵、征税、差役、乌拉等事务。全旗在册箭丁1200人,战时参战,闲时从事畜牧生产,维持社会治安。是一种松散的军事组织。

1792年,阿拉善亲王旺沁班巴尔为巩固统治地位,随时效忠清廷皇室,在盐税收入大增的情况下,增加军费开支,大力整顿全旗军事组织,扩建阿拉善亲王兵马队,统一服装,加强操练,使地方武装进一步正规化。阿拉善亲王兵马队总兵力在200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