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宁德市九上期末试卷

2017-2018宁德市九上期末试卷
2017-2018宁德市九上期末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词的上阙通过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的叠加,突出了塞下秋景之“异”。

B.“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形象地写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大雁决然离开的情景,可见边塞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D.“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描写戍边将士用羌管声排遣愁闷的场景,表现他们乐观精神。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体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心理?(2分)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乙】单于欲降武①,使卫律治其事。律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②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臵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⑦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注】①武:苏武,汉朝的使臣。②膏(gào):滋润。③旃:通“毡”,一种毛织品。

④羝(dī):公羊。⑤去:通“弆(jǔ)”,收藏。

6.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崩:__________ (2)攘除

..奸凶攘除:__________ (3)单于欲降.武降:__________ (4)武不应.应:__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8.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五月渡泸既克,公问其故. B.单于愈益欲降之.愿陛下亲之.信之C.匈奴以.为神以.塞忠谏之路也 D.还于.旧都所欲有甚于.生者9.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分)

译文: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2分)

译文:

10.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人臣的忠诚,但诸葛亮和苏武的表现不同。请概括。(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21分)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不知道父亲今天怎么样了。虽然经常和他通电话,但是我却夜夜梦到家乡的那片红土地,夜夜梦到父亲的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

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傲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从当年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魄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它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望着他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作为儿子,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还要让他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的?拉大旗?了。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他准备爬上树去摘一些让我带着。这么大年龄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是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树枝密,用竹篙打吧。苦柚长得结实,竹篙伤树。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那么脆的树枝,稍微一分神,就可能踩断,人就会从树上掉下来。

⑩抬头望着树上的父亲的背影: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父亲哪里还有当年宽阔脊背,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那个记忆中的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11?中儿,接一下。?听到父亲的呼声,我惊慌地抹了一下眼睛,急忙跑上前去,接过父亲手中沉甸甸的腰篮,我立即抓住父亲的手臂。这还是手臂吗?钢筋一样,又冷又硬,我的心一痛,针扎一样。

○12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祈祷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又要到新年了,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15期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

及生动的比喻来刻画父亲这一形象。

B. 文章善于运用生活小事表现人物特点,如:用父亲阻止我挑粪和用绒线帽、围巾

把我围紧等这些小事,体现父亲的细心、慈爱。

C. 父亲不让我上树摘苦柚,是因为苦柚树的树枝很脆,他担心我踩断他辛苦种出来

的苦柚树,影响树来年结果。

D. 第②段“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一句,既引出下文对父亲年轻时形象的

回忆,也表现父亲身体变化之大,让我难以置信。

12. 文中具体描写父亲的哪几次背影?请分别概括。(4分)

13. 品析词句。(6分)

(1)我再三

..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品析加点词,3分)..坚持,但是父亲始终

(2)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品析修辞手法,3分)

14. 文章第⑦、○11 段都写了“我”流泪,请分析“我”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15.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只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一次背影,而本文多次描写父

亲的背影。请从内容和情感上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3分)

学者与流浪汉

魏干

①围绕读书,世界上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以读书谋生,靠读书为业的学者,他们可能挂着各种头衔称号,高踞学术的神坛,学富五车,高深莫测。而另一类人,最多只能算是读书路上的?流浪汉?,读不过几本书,比起前者望尘莫及,但这类人天性敏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百折不挠地通过身体力行探索生命的真谛。

②就上述这两种读书人,你更欣赏哪一种?

③如果是在遇到尼采之前,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然而,从尼采的一些疯言快语中,尤其是他关于读书人真实品格的讨论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与学者相比,流浪汉或许更为真实和真诚。

④尼采认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不仅是一个具有思想能力的人,而且更是一个真

实的人。在尼采看来,学者可能具备前者

..,但却不足于后者

..。当然,学者的产生并不能归咎于个性化,而是当前整个偏重理性科学的教育制度和琐碎分工的产物。?科学在自助时伤了它的仆人,把自己的冷漠干枯性格烙印在了执行者的身上。?为此,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痛惜地指出,学者因为过早地献身于科学,使他们的本性遭到扭曲,成了精神上的?驼背?。一个人一旦成了学者,一旦占有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从此也便被这门学问所占有,作了那个专业的牺牲品。

⑤尼采最反对?读死书?。他认为,?学者仅以‘翻’书本为业……最后就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不翻书,他就不思考。当他思考时,他是在对一个刺激做反应——最后他只会做反应了?,结果?成了必须去擦它才能生出火花即‘思想’的火柴?。按照尼采的理解,真正的读书人首先必须是为自己的人生意义探寻和创造去读书的人(哲学家),这在根本上意味着,真正的读书人必然怀着充盈的、巨大的生命热情,他们的生活?全然不是静观的,局外的,默然的,安全的,客观的?。学者之所以达不到这一境界,就是因为他们同人生处在一种根本的错位关系中,他们漠视、远离、虚度人生。

⑥当然,尼采之所以如此不待见学者,跟他不愿循规蹈矩、追求独创的个性有很大关系。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许多学者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

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但像尼采这样有着一颗躁动不安

....的灵魂的人,总是在苦苦地追寻着什么,不断地闪现灵感。

⑦毋庸讳言,尼采的话语在常人看来有些偏激,而其阐述的那种知识观和至上读书境界,在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摘自《读者》2017年22期有删改)

1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 文章作者先引出“与学者相比,流浪汉或许更为真实和真诚”的观点,然后用尼

采的看法作为论据加以证明。

B .第④段,学者成为精神上的“驼背”是与当前偏重理性科学的教育制度和琐碎分

工有关系,学者本性遭扭曲,思想受限。

C. 尼采认为学者的生活全然不是静观的,局外的,默然的,安全的,客观的,而真

正读书人的生活恰恰与此相反。 D. 文中关于读书不能太功利、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等一些观点,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

重要的教育意义。

17. 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代什么?(

4分)

18. 第⑥段加点词“躁动不安”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3分)

19. 尼采不欣赏学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间,“推进垃圾分类、建设美丽中国”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日俱增,而

城镇居民长期形成的混投、混弃等不良环境卫生习惯,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的质量和效果。尽管垃圾分类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但改变居民混合倾倒意识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垃圾分类工作呈现系统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征,往往是后端处

臵、利用的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决定前端垃圾投放的类别。而现在,后端处臵往往跟不上前端分类,如北京一些社区中虽然放臵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垃圾箱,但最后垃圾车来了,都倒在一个车里一起运走。这现象打击了居民进行前端分类的积极性。此外,很多城市垃圾分类资金投入不足,实际投资与预算投资相差较大,导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臵的设施设备支撑能力不足。

材料三: 某县某村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处置流程图

2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垃圾分类的宣传“铺天盖地”,但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B. 对不可回收垃圾要进行二级、三级、四级分类,这些工作由不同的人负责。

C. 垃圾分类具有系统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各方配合。

D. 前端垃圾投放的类别是由后端处理、利用的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决定。

22. 阅读材料三,根据材料三中的分类标准对以下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只填序号,3分)

A香蕉皮 B鸡蛋壳 C烟头 D玻璃瓶 E砖头

可利用垃圾是,可回收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是。(六)阅读名著,完成23—24题。(5分)

2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傅雷家书》是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书合集。()

(2)武松经历了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火烧翠云楼,除恶蜈蚣岭等事件,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3)《水浒传》中108位好汉只有三位女性,她们分别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2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2分)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枯朽。?(《水浒》)请简述“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枯朽”这两诗句涉及的情节。(80字左右)。

三、作文(60分)

25. 初三生活平凡而不乏色彩: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共识也有分歧。给

你朝夕相处的老师、长辈或同学写一封信,做一次有关初三学习、生活的沟通。

要求:以《致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注意书信的格式,不少于600字,

信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宁德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12分,每空1分,有错、漏、添字该空皆不得分)

(1)在河之洲(2)小信未孚(3)坐断东南战未休(4)八百里分麾下炙(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而形貌昳丽(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9)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2分) B

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1)(4分,每小题1分)①梭②伐③rǎn ④lán

(2)(2分,每个标点符号1分)

走进林场,“林海人家”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3)(1分)B

(4)(2分)示例1:这里生态旅游如此热是因为吉林白河林业局勇于转型发展。

示例2:这里生态旅游如此热的原因是吉林白河林业局勇于转型发展。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4分)

4.(2分)D

5.(2分)戍边将士渴望回到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因还没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而不能回家

的复杂心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6分)

6.(4分,每小题1分)

(1)崩:古时指皇帝死亡(2)攘除:排除,铲除

(3)降:使……投降,让……投降(4)应:反应,回应,答应

7.(2分) A

8.(2分) B

9.(4分,每小题2分)

(1)日夜忧愁叹息,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2)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年出使时身强力壮,等到回来时,胡须头发都白了。

10.(4分,每点2分)诸葛亮的忠诚表现在竭尽全力辅佐后主来实现先帝“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的遗愿。苏武的忠诚表现在面对匈奴威逼利诱宁死不投降,不背叛汉朝。(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21分)

11.(3分)C

12.(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父亲开电瓶车接我回家时弯曲瘦弱的背影;父亲年轻砸

石头时健壮、充满力量的背影;父亲挑粪浇地时苍老的背影;父亲为我爬树摘苦柚时瘦干的背影。

13.(6分,每小题3分,意对即可)(1)“再三”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始终”是自始至

终的意思。我在生病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帮父亲挑粪,父亲自始至终不同意让我挑。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一方面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孝顺,另一方面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宽阔的脊背比作门,把他的两腿比作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身形的高大,浑身充满力量。

14.(4分,每次2分,意对即可)示例: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年老体衰,而“我”

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而感到心酸、自责、愧疚;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极度瘦弱的父亲而感到心痛和无奈。

15.(4分,内容、情感各2分,意对即可)示例:文章将父亲过去的背影和现在的背影进

行对比,表现出父亲的一生都在为家庭辛苦操劳,歌颂了父爱的伟大;通过对年老父亲背影的反复描写,既表现了父亲苍老、瘦弱,也表现了父亲背影留给我的印象之深,表达了我对父亲老去感到心痛和不能让父亲颐养天年的愧疚之情。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3分)

16.(3分)C

17.(4分,每点2分)前者指有思想能力;后者指真实。

18.(3分,判断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示例1:用得好。“躁动不安”这里是贬词

褒用,更加突出尼采不愿循规蹈矩,总在不断探索、追寻、创新的个性。

示例2:用得不好。“躁动不安”是贬义词,意思是因急躁而扰动,不安稳。而文中作者显然是褒扬尼采,这与文意不符。

19.(3分,每点1分)学者不够真实;学者“读死书”;学者循规蹈矩,缺少探索精神。(五)阅读下面非连文本,完成20—22题。(8分)

20.(3分,每点1分)城镇居民长期形成的混投、混弃等不良的卫生习惯;垃圾的后端处

置没有跟上前端分类;城市垃圾分类资金投入不足。

21.(2分) A

22.(3分,每空1分)可利用垃圾是:ABE 可回收垃圾是:D 不可回收垃圾是:C (六)阅读名著,完成23—24题。(5分)

23.(3分,每小题1分)(1)√(2)×(3)√

24.(2分)示例:林冲刺配沧州,负责看守草料场。一个雪夜,他打酒回来发现大雪压塌

住处,就来到山神庙暂住。忽见草料场火起,准备出门去救火,凑巧听见门外陆谦等三人的谈话,得知是高俅派陆虞侯设计烧死他。恼怒中,林冲杀死三人,雪夜上梁山。三.作文(60分)略

附译文:

单于想让苏武投降,派卫律处理这件事,卫律举剑对着苏武比划,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数万部众,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你假如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那也是徒劳的,又有谁知道这件事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被胁迫投降,把这情况报告给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于是就囚禁苏武,把他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好几天没死。匈奴认为他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产子了才能回到汉朝。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草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年出使时身强力壮,等到回来时,胡须头发都白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