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女尸凌惠平之谜

古墓丽影

——西汉女尸凌惠平之谜

2002年7月7日,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惊现一座古墓。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

尤其令世人震惊的是,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女性湿尸。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

女尸身长1.60米,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为“凌氏惠平”。随着“凌惠平”的出现,一场现实版的“古墓丽影”在科学界拉开帷幕。

连云港市博物馆提供

2002年12月,由曾经成功复原马王堆女尸头像的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对古尸凌惠平头像进行复原。据推测,凌惠平生活的家族富贵显赫,一生安逸舒适,所以就保留了丰满的颅骨形状,这为复原工作提供了便利。赵教授说,凌惠平圆形脸,柳叶眉,双眼皮,樱桃小嘴,堪称“绝世佳人”。

挖掘湿尸

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连云港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的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司机在作业中挖出一连串整齐厚实的竖条木板和一具完整棺木,便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该市文管办和市博物馆人员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从墓葬形制判断确定为一处汉代墓葬。除施工损坏了一小部分外,其余部分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墓的结构为一穴两椁四棺墓,南椁室内棺编为4号棺,北椁室内由南往北依次编为1号棺、2号棺(男主人“东公”棺)、3号棺,四具棺木均保存完好。

7月9日,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内,当工作人员项剑云用一根钢钎撬开3号棺棺盖时,一具古尸从棕褐色棺液里仰面漂浮上来,博物馆内顿时沸腾了。尸体皮肤新鲜,经医生和考古人员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60米,年龄在40岁左右。其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2.5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龟钮,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氏惠平”,女尸的姓名确定无疑。在那次发掘中共出土文物81件。

四大谜团

身份之谜

自“凌惠平”出土以来,关于其确切身份的猜测一直扑朔迷离。在同一个墓葬里同时出土的男主人。

凌惠平做女红的蜡像

一枚正方形龟钮青铜印,略大于“凌惠平”的印,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男棺的椁板内侧刻有“东公”二字。根据辞海中的解释,“东公”即为有名望的人。而从出土木牍的文字记载内容分析,当时“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都派官吏前来参加葬礼,不难看出,男主人是一个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在汉代,只有年俸禄在300-2000石的官吏才能使用龟钮青铜印。

因此,“凌”家地位至少在太守以上。凌惠平脚底的纹路时隔千年仍然清晰可见,足以说明她的地位之高。但“凌惠平”为什么也会用龟钮青铜印?考古专家介绍说,在中国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那“凌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

驻颜之谜

女红场景复原蜡像

“凌惠平”的遗体能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女尸身长1.60米,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墓葬的规模宏大,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还包围着1万多斤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和条件都比连云港墓地好得多。而连云港墓葬非常简陋,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不可避免地对土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棺内女尸为什么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密闭条件,为什么其他3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骨,唯独“凌惠平”能有“驻颜有术”?

棺液之谜

“凌惠平”不腐是否与棺中的棺液有关?但这些液体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目前尚无定论。据连云港市第一医院用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棺液样本的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

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于细菌生存的碱性棺液内保持不腐,又是一个谜。

葬制之谜

从出土的文物档次看,“凌惠平”和“东公”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却非常简陋,出土的文物件数也相对较少,与辛追的3000余件陪葬品相比,双龙汉墓里的文物简直是寥寥无几。采访中考古专家项剑云告诉记者,种种迹象表明,墓葬应该是在匆忙中进行的,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凌惠平夫妇被匆忙下葬?

其丈夫“东公”的复原图

凌惠平的死因猜想:

程馆长:最初给古尸换液的时候就发现了,整个其他的肌肉组织都是下垂的,就这一块是明显凹凹进去的。老实说一开始感觉奇怪,这个怎么会有凹进去一块?好像明显是有外力进行一些捆扎,就有外力作用之后才会形成的。

身体不仅有被捆绑的痕迹,就连双腿也粗细不均,而且凌惠平左脚还有有明显外翻的迹象,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项老师:这个手往外翻的,还往外翻,这个东西就不对头了。而且这个腿一个粗一个细,这个脚是往里勾的,脚尖对脚尖的,我当时也浮想联翩了。

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凌惠平的下腹部发现了一个撕裂的口子,这个直径在五厘米的缝隙正隐藏在凌惠平双手的下面。

白医生:就是一个孔嘛。

陈主任:像我们的拳头,如果说我们要硬塞肯定能进去,但是比我们的拳头要稍微小一点。

在腹部出现如此大的一个缝隙这显然足以致命,只是这个伤口究竟是何时造成的?这会不会就是凌惠平丧命的原因呢?

项老师:这个缝是怎么来的?是人刀划的?

陈主任:我认为这个洞的形成,也非常蹊跷。

难道这个拥有侯爵夫人一样等级的女人是被害身亡的吗?一时间考古人员陷入

了困惑。

在连云港这个地方能出现这样千年不腐的尸体绝对是让人震惊,虽然是震惊,但是你看看她这些陪葬品又觉得很奇怪,一个拥有如此重要印章的女性,居然她的随葬品少的可怜,或者干脆几乎就没有什么陪葬品,这与她的身份是完全不符合的,但是看看她的的棺椁,还是要比较讲究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人遭了什么大难吗?还是说明了这个家族的一个兴衰过程,这都值得人们去好好地分析,但是墓葬里面就这点东西,我们如何去判断主人的身份呢?

要说我们国家恐怕是历史上出现湿尸最多的国家,首先最有名的就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当中那位老太太,但是她的身份和死因现在都很清楚,因为有文字证明她就是著名的长沙国相軚侯立仓的妻子辛追,她的死因就是由于当时吃了东西之后引发了胆绞痛,于是出现了心脏病突发心脏病就这么死了。

那么对于2002年7月在连云港出现的这个女尸,她的身份是什么呢?印章里说了凌氏惠平,也就说她叫凌惠平,但是史书上没有关于这个人的记载,所以她的的身份还是个谜,第二点,她的死因是什么呢,有人说她应该是正常死亡,也有

人说不对,为什么呢,在她叠放的双手下面腹部这个位置,有一个五厘米长的口子这似乎告诉我们她是死于非命的,再加上呢一个有印章的人身份很显赫,可是周围的陪葬品实在是少的太可怜了,她到底是谁,谁又杀了她。

在对凌惠平尸身进行检查的时候专家们还注意到凌惠平的表情似乎并不是那么安详,尤其是嘴巴一直保持着张开的状态。

陈主任:我们讲正常的死亡,嘴巴一开始是闭合的,但是遇到一些不正常的死亡,疾病的死亡,生前会很痛苦,她会感觉到很恐怖,嘴就是那种改变。

捆绑,裂缝加上痛苦的表情,种种可疑的迹象是否意味着凌惠平是被害身亡,如果真是如此,如此简单的陪葬也变得顺理成章了。但是如果真的像医生分析的那样凌惠平曾经经历了非常痛苦死亡过程,那么会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位和侯爵夫人比肩的女人如此残忍地死去,在汉代的贵族女性中又会是谁有可能被害身亡的呢?

为了进一步解开凌惠平身上的谜团,连云港市博物馆请来了医学方面的专家,决定对凌惠平的尸体进行解剖,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陈主任:做解剖,就是想看看她的生前有没有患过什么疾病,找她是怎么死的,能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能给我们一个线索,哪怕一点点线索提供给我们。

在进行解剖之前,专家们决定对凌惠平先进行一次X光和CT的扫描。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包裹好的凌惠平送到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们希望能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了解到凌惠平身体内更多的秘密。

陈主任:因为在没解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她内脏的情况,内脏保留什么样的性质。

扫描从凌惠平的头部开始,紧接着 X光机移向了凌惠平的颈部,这时人们看到,凌惠平的锁骨将颈部紧紧地包围在其中,呈现一个奇怪的漏斗形状。

陈主任:如果正常死亡的,也没有被捆过,也没有那个,肯定是一个很舒张、放松的状态。如果出现这个情况,被捆过,生前受到一些外力,我们不叫绑过,外力造成一个特殊的体位,最容易解释是什么?就是捆绑。

奇怪的体位让所有的专家感到疑惑,而且这时专家们发现,正如最初看到的那样凌惠平的左侧身体比右侧要消瘦许多,尤其是两条腿不仅粗细不均,左脚外翻的

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明显,联想到凌惠平下腹部的裂缝以及痛苦的表情,所有人不禁怀疑凌惠平真正的死因到底什么,腹部的洞口到底是不是凌惠平致死的原因?一切都只能等解剖后具体分析才能知道。在接下来的扫描中专家着重对凌惠平的内脏器官进行了检查。

陈主任:我们扫描就是想发现她脏器的位置,如果有脏器了,跟周边有没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比如说我们看到肺的结构当中。

然而让所有人遗憾的是,经过了两千年的演变,凌惠平的内部器官并没有像体表那样保存完好。

韩老师:比如说她的脏器和脏器之间的轮廓界限已经不是那么清楚了,当时是这样子,但是可以看到有东西,胸腔、腹腔里面都有东西,但是那个东西什么样,就不是很清楚。

在接下来的检查中医生们测得凌惠平的身高为1.58米,体重为25.5千克,从牙齿的磨损程度看死亡的年龄应该在40岁左右,但是人们依旧没有找到凌惠平具体的死因,专家们决定对凌惠平的尸体进行解剖,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

尽管在之前的X光和CT检查中显示,凌惠平的内脏器官并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当尸体被打开后,专家们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要乐观许多。

韩老师:打开胸腹腔以后令我们很惊讶,应该说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在,基本上在原来的位置上。在我们开颅以后,我们才发现她的神经组织,而且主要是周围神经保存得非常好,几乎跟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于此同时专家们发现时隔两千多年凌惠平脚掌的纹路依旧清晰可见。

韩老师:比如一具新鲜的尸体,皮肤上的纹路不会因为走路而磨掉,那除非形成了老茧,那可以磨掉,如果没有老茧,那可以是看到皮纹,所以我讲她皮肤的纹路这样清楚,可以说明这具尸体保存得非常好。

脚掌纹路的清晰不仅表明的凌惠平尸体保存的相当好,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凌惠平在生前的生活应该非常奢华,很少走路。

所有的现象都显示凌惠平的尸体在这两千多年保存下来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但是要想找到凌惠平真正的死因却非常的困难。

王老师:她所有的脏器都已经,只能说从原位上看有一个外观的,还是能辨别,但是从大小和它的形态上,有的像纸片一样的,反正是明显的干瘪、缩小。

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有了一些发现。

白医生:我们没看到有典型的病变,比如像湖南马王堆有寄生虫之类的,这个没有。

参照CT结果专家发现尽管凌惠平双腿在表面上看起来左右并不对称,但是在腿骨上却没有明显变化,于是专家们有了进一步的猜想。

陈主任:脑血栓这些疾病引起,会出现这些情况。但不会造成骨组织的改变,最容易解释的就是一个特殊的疾病,脑血栓造成的,或者椎间盘突出,造成这边下肢走路的障碍,会引起一些功能的改变。

这时专家们还注意到了凌惠平腹部的那个拳头一样大小的洞,根据事先的猜想很多人认为那是凌惠平致死的原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陈主任:在身体的右下方,这个脏器应该是阑尾炎,阑尾的位置,我们讲是不是有阑尾炎,急性的阑尾炎,或者是化脓性的阑尾炎,造成了死亡,在这个地方形成脓肿,这个地方最先出现腐败,造成一个洞。

难道凌惠平曾经生前得过阑尾炎并导致死亡?对于陈主任的这个说法,一些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老师:为什么会在右下腹?这个从人死以后开始发生腐败,出现尸体的右下腹的绿斑,我们叫它尸绿,就是因为在胃肠道里头有大量的回盲部,粪便容易在这个地方停留,因为粪便存留的话,里边就有一些腐败菌,或者有一些细菌那么这样在这个地方就容易先发生腐败,所以就不排除有可能这个地方已经开始有腐败的现象,这不好说她是阑尾炎。

到底是阑尾炎急性发作致死还是因为人死后发生的腐败出现的破洞,一时间专家也无法定论。但是有一点专家非常肯定那就是凌惠平的尸体上出现被捆扎的现象并不是她真正致死的原因

耿东:这种捆扎呢,只要不是阻挡她的呼吸,她是不会构成人的死亡的,捆扎不会构成人死亡,除非是口鼻被掩盖、遮盖了,造成呼吸困难了,才会引起人的窒息性死亡。

那么凌惠平到底是不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呢?

王老师:如果是暴力致死,那应该打击的是她生命的要害部位,头,一般人都会知道的,但是她的颅骨、头皮是完整的,颅骨也是没有骨折的,那么什么样的外力能够作用到使她死亡,又不留下痕迹呢,这个一般也比较难做到,比如说我们也看了她的颈部,没有看到像机械性掐紧、勒紧,这些机械性窒息的像,从外观上没有这个迹象。

耿东:如果说凌惠平并不是外力机械致死,那么凌惠平身上出现的捆扎的痕迹倒是怎样形成的呢?

专家:很有可能在入殓的时候,对她防腐的措施,用布裹起来,这也可能是一种丧葬的礼仪,也可能是一种习俗,也可能是一种防腐的措施。捆绑的时间,因为年代比较久了,仍然保持这样一个状况,说明捆扎她的织物都已经化掉了,但是尸体保存了下来,仍然保持着捆绑时候的这种样子。

按照专家的解释捆扎的只是为了防止凌惠平尸身的腐败,那永远无法合拢的嘴巴以及痛苦的表情又该如何解释呢?

耿东:这是一种腐败的现象,腐败的过程。因为腐败的过程,它首先要先紧着软组织比较开放的,裸露在外面的组织先进行腐败,一般都是从口鼻先开始,因为它本身就是比较复杂,这个结构又是开放性的,不像其他皮肤,它是密封的,只有从这个口上开始。

如此看来之前关于凌惠平被外力致死的所有猜测随着尸体的解剖都已经被逐一排除,但是凌惠平死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凌惠平的死因,专家们将凌惠平的内脏器官分别取样送回到实验室里,人们期待能在显微镜下发现更多的秘密,专家们甚至期望能够通过对凌惠平DNA的提取,复原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女子。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让所有人失望的是不管是病理分析还是DNA的检测都没有进展。

陈主任:我们主要对她组织做一些病理的切片,我们想从细胞学上看看她的一些变化,但是我们只看到她的结缔组织,皮肤、皮下、结缔组织,但是真正脏器的结构无法去判断,所以我们也无法判断她的死因。

韩老师:没有头绪,而且我估计按我们现在目前所能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可能也做不出结果。

难道凌惠平不愿意告诉我们她身上的这些秘密,刻意隐瞒什么呢。我们真的无法解开凌惠平真正的死因吗?

身份猜想

由于三号墓中除了凌氏惠平的字样再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墓主人的信息,这使得所有人的凌惠平的推测都只能来自于这枚小小的铜印。

项老师:它是龟纽,按照道理是官印,可能是从四百石到二千石甚至于更多,二千石吧,那都到太守了。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沿用了秦朝建立的郡县制,而郡的最高长官被称作郡守或者太守。太守通常由是由朝廷任命,如果说凌惠平的官职可以达到太守一级,那么在汉代的史料记载中必然留有踪迹,可是考古人员翻阅了所有的史料都没有发现凌惠平的名字。难道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隐情吗?

程馆长:我觉得还是应该属于私印,因为它出现了凌氏慧萍。因为在汉代的时候,它对官印和私印,官印是要传下去,不会像凌惠平这种刻有私人化姓名的印章。

这枚小小的印章到底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官印还是只是凌惠平本人的私人物件呢,这些年来考古人员也在努力寻找答案,但却始终没有结果。2009年9月我

们带着印纹的复印件找到了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张敏所长希望他能帮我们解开

其中的奥妙。

张所长:它虽然是个私印,但从它的做法来看,还是一个官式印章的做法,风格上有点官印的风格。

如此看来这个刻有凌氏惠平的印章只是凌惠平本人的私人物件,在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汉代,一个普通的女子怎么会如此大胆地制造一枚带有官印风格的印章呢。

刘馆长:这就和凌氏家族可能有关系,因为凌氏家族在西汉时期是大姓,而且非常有地位的一个姓。她为什么能得到2000石?可能是一种家族的身份地位的表现,因为她的家族可能都享受了刺史一级,2000石的待遇。她不是刺史一级的

一个官吏,但是她可以享受2000石的一个俸禄。

按照专家的推测凌惠平来自一个高贵的名门望族,因此就算已经嫁人也可以享受着娘家贵族的礼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由于凌惠平的棺木中除了印章上出现凌氏惠平的字样,再也找不到任何说明凌惠平身份的物证,于是考古人员不得不将目光又转移到二号墓主人东公的身上,在二号墓中出土了大量名谒,人们希望能从这些名谒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贾馆长:他在墓葬里面出土一些木渎,一些名谒,名谒里面有东海郡太守,还有河南太守,河南都尉,他们一些名谒嘛。

根据以往出土的文物,考古人员发现这种源于汉代的名谒木牍是古代一些上层人士在过年时因为感到相互登门拜年耗费时间,于是用名帖写上祝贺的文字派手下的人送到想要拜访的人家,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贺年片。在东公棺木里出土的这些名谒中出现了东海郡太守和河南都尉的字样,这就说明在当年,东海郡的太守以及河南的都尉曾经不远千里地派手下来问候东公。

张所长:上级一般不会给下级,那么下级应该给上级这是很正常的从这里来看的话,都是太守一级的,说明她生前的地位或者级别应该比这个太守基本上相当。

根据专家的推测,东公的地位最起码应该和太守相当,甚至会更高,那么东公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在东公的棺木里同样出土了两枚印章,但是由于锈蚀严重,印章上的文字都已经模糊到专家无法辨认的程度,考古工作一时间陷入了困境,难道我们真的无法解开凌惠平身上的谜团了吗?

凌氏惠平,这么一枚阴刻的印章,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主人身份的不同一般,但是说到底这个凌惠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她和她周围的这几个死者,会采用这种独特的丧葬方式,按道理说身份显赫但是陪葬品却少的可怜,这一切又在向我们述说着什么呢?有的时候考古真的是像办案一样,它必须要找到足够的佐证才能够完整地浮现整个事件的链条,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其他的证据为我们再来还原一段当年墓主人下葬之前的种种身世呢?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人员复原了凌惠平和东公的相貌,人们更直接的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尸检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人失望,人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在一个棺椁里,只有凌惠平穿越时光隧道独善其身呢,

在随后的工作中考古人员又对棺液和棺椁进行了分析,时隔千年,在现代的科学技术下人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2002年7月7日,在连云港市双龙村出土的一座汉代合葬墓中,出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尸体依旧保持完好,肌体富有弹性,根据墓葬中陪葬的铜印,人们得知这是一个叫做凌惠平的女子,这些年来为了解开凌惠平身上的谜团,考古人员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依旧无法知道凌惠平真正的死因,更不知道她真实的身份。

我们的故事围绕着这个非常神秘的两千多年前的凌惠平展开,虽然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凌惠平,虽然说她的尸身完好地保存在我们面前,但是凌惠平是谁啊,给你一个名字,如果没有身份证号码的话,我们现在的技术也能帮助我们几乎找到这个人,但是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古人,第一点;第二点那个时候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资料,我们无法去寻找她到底是谁,第三点,她的陪葬实在是太少太少了,甚至有时候我们说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大户人家下葬的冥器多呢,再加上似乎能给我们透露信息的那两枚印章,可问题锈蚀的已经辨认不出来任何字迹了,所以说光有凌惠平这三个字不够,凌惠平,你到底是谁啊?

就在所以人对凌惠平和东公的身份困惑不解时,一项新的考古发现为考古人员的研究带了新的启示。

程馆长:在江苏泗阳那边出土了一个大型的墓葬,就是泗水王国墓葬,它的椁板上面,泗水亡灵的椁板上面也出现了叫泗水王族,这么一个隶书刻画的字迹,联想到我们跟泗阳那边也是从地缘上来讲是非常近的,时代上讲它也是在汉代。

公元前113年,汉武大帝刘彻将东海郡南部的三个县分了出来建立泗水国并封自己的侄子刘商为泗水王,根据史料记载泗水国一共六代王,但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泗水国被废除。后来王莽被除刘秀建立东汉后,泗水国得到恢复,但不到两年,随着泗水王的去世,泗水国也就淹没的历史的长河中。在今天,人们依旧能从泗水王国的都城遗址上发现当年的宫城瓦片。

葛馆长: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就是泗水沟的都城,叫凌城遗址,这是泗水王宫殿上的瓦片,已经坏掉了,这种瓦叫板瓦,老百姓是用不起的,只有是诸侯王在宫殿上才能用得到泗水国从分封来讲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它比较富裕。

2002年10月,南京考古博物院对位于泗阳三庄乡的大青敦汉墓进行了挖掘,根据出土的文物考古人员推断这是泗水国第四任国王刘综的陵墓。大量精美陪葬品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泗水国的生活物资的富饶和汉朝皇亲国戚生前享受的奢华,尤其是大量的木俑、木马与木车的出土。再现了2000年前泗水王国当权者出行的壮观景象。

除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在大青敦汉墓中还出土的木墩用隶书刻写的王宅和泗水王冢的字样,这和双龙汉墓中二号棺的东公的字样简直如出一辙,难道凌惠平和和那个曾经富足一时的泗水国之间真的有什么关系吗?

馆长:她应该不是我们当地的,她应该和泗水国有很大的关系。她可能是出嫁过来,因为男墓主人公是一个东公的身份,就可以说明了,东公是他的一个爵位,还是他享受什么东西,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很多,从西汉的文献上都不能解决。

尽管在所有的文献中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相应的记载,但是通过现代遥感技术考古人员却发现在大青敦汉墓群中唯独少了国王刘靖的墓葬,刘靖是西汉时期最后一位泗水王,王莽篡权后这位刘姓本家王被贬为了公,从此销声匿迹。

张先生:现在说白了,唯一能够佐证凌惠平身世的,就是那个棺材上东公两个字,如果没有东公两个字猜都不好猜,因为这个东公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有这个称号。

那么东公会不会就是被贬为公的刘靖?在距离当年泗水国不远的连云港海州会不会就是这位落难的国王最后的栖息地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东公和凌惠平就极有可能是泗水国曾经的国王和王妃,加上被贬流离,墓葬中如此简单的陪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张所长:她这个墓葬年代要比王莽早得多,应该是西汉的早期偏晚,晚期偏早,她和王莽从时间上并不吻合,所以她的公和王莽封那个泗水王的后代叫公,可能联系不上。

随身配有享有太守一级待遇的印章,简朴到让人觉得寒酸的陪葬,穿过千年的时光尸身保存到了今天,这个像谜一样的汉代女子凌惠平还有她身边躺着那位东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张所长:两个可能,第一她级别很高,可能跟郡守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这个地方财力实在不济,没有办法给她厚葬。具体东西,留下来可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如此看来要想解开凌惠平的身份之谜并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考古的工作再一次陷入困境,为了更直接地感受这个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墓主人,考古人员决定对凌惠平进行容貌的复原。可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复原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关复原图:

耿东:因为你给古尸去做复原和给一般的尸体做复原,这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异,一般的尸骨你可以用手去触摸,去观察,但是着具尸体你是不能动的,不可能拿在手里去看,去端详。那么通过什么样的一个手段去进行校准,这是个很大的难题。

对于这些已经死亡的人的复原,大家也了解像颅像重合技术,颅骨复原技术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只有一个颅骨的话,但是因为我们本身我们的软组织,我们的肌肉皮肤的生长是规律的,那么好拿来一个颅骨,然后我们给它标示上每一个点的位置,在这些很重要有特征的点的位置上,我们再一层一层按照一个平均数值,大部分人这块皮肤是多厚,肌肉是多厚,按照这样一层一层地叠加,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接近于真实的死者生前的面貌,那么还有一种就是针对像凌惠平这样的古尸怎么来复原,我们就要借助现代的一些医学技术,以及一些工程设计的技术,首先利用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像什么CT,核磁共振,一层一层像切片似地的把整个给扫描出来,再借助一种三维立体的复原技术,做出整个的一个立体模型来,把这些数字统统地输入到像CD的系统当中,利用CD的设计,完成最终的一个成型,一个开模的工作,利用树脂亚克力这样的材料,最终做出这个人完美的一个外形来,其实应该说现在法医的鉴定复原技术和很多学科都是整个交叉起来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已经比较完美地实现了开模复制过程,但是这样一个亚克力的冷冰冰的模型能让人感觉到主人公凌惠平身前到底是什么样子吗,大家恐怕已经迫不及待了,那么咱们接下来就来一睹一下当年这位凌惠平的风采吧。

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几个月后,复原后凌惠平相貌终于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所有的人无法想象这就是福尔马林里躺着的那位汉代女子吗?

耿东:复原的本身要求是客观,现在大家都说她太漂亮了,产生一些疑问,我认为这个不是疑问,这就是我们在展示的时候,把合理、有效、最佳的状态展示给大家一个过程,一个表面的现象

现代的科学技术让人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凌惠平生前容貌,但是关于她的身份却依然不能肯定。她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现代的科学也依旧不能解答。而关于凌惠平为什么在简陋的墓穴会千年不腐更是一个谜,在对尸体进行解剖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事实上凌惠平的尸体本事存在着一定的腐败,只是突然间腐败过程被停止,于是才保存下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腐败的现象突然消失的呢。

1972年当人们打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棺木时,人们发现辛追夫人的尸体就浸

泡在散发异味的茶色液体中,后来经过检验考古人员发现这些茶色的液体呈酸性,根本不利于细菌的生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空气中的细菌和尸体之间的接触,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因此对保护辛追的尸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凌惠平棺木中的大量棺液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作用呢。专家们决定对棺液进行取样分析。

陈主任:做了一些酸碱度的分析,当时它偏弱碱性,这个和马王堆,我们记得马王堆的棺液是酸性,这个是很大的一个区别。

凌惠平墓中的棺液居然呈现了碱性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同时也更加难以解释棺液在凌惠平的尸体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毛老师:如果说是这个9。07的PH的话,就跟我们泡出来洗衣粉的PH值,它的碱度是差不多的,那么我的衣服用洗衣粉洗不会把它给洗坏,那么我的古尸如果在这个PH下面来保存的话,单纯从PH角度来看,应该不是特别得有说服力。

为了进一步探究棺液的秘密,研究人员又对棺液进行了微量元素的分析。这次会有新的发现吗?

毛老师:古尸液里边的钙离子、镁离子和纳离子含量比较高,但它这个高也是跟海水的含量基本上是在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也就认为古尸液当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跟连云港浅水区海水的含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棺液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防腐的成分,但是在一定程度也说明了棺液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渗入到棺木中的地下水。

项老师:它埋下去以后,水渗了以后,渗到一定程度淹没了,渗到我们现在发现它的样子,这棺材是满的。第一次渗透了,以后它这个二千年来就没干过,那么

它才能保存在里边。

如此看来在两千多年里棺液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尸体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可是弱碱性的环境非常利于细菌的生长,在这两千多年里又是怎么保护凌惠平的呢。

耿东:应该这样说,酸性不利于细菌的生长,但不是说所有的菌都是去吃这个尸体,都去腐败的,腐败的菌是腐败尸体的,不腐败尸体的,是保护尸体的。但是这个棺液里面,如果大部分是不腐败的菌类,那么它就可以在这个区域当中战胜那些腐败尸体的菌类,它就形成一个小环境,你腐败尸体的菌类就进不来,那么这个腐败过程就可以停止。

尽管棺液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尸体的腐败,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密闭的环境凌惠平的尸身依旧不可能保存到今天。这时考古人员又把目光集中到了凌惠平的棺木上。中国古代的葬具有棺椁的区分,棺,直接用来呈放死者的尸体,椁,则是套在棺的外面,对棺加以保护。当初开启凌惠平棺木时,人们发现除了棺和椁,在棺的内部还出现了一块密封板。尽管在规格上没有马王堆汉墓棺椁的数量多,但是在制作工艺上却有其独特之处。

项老师:我们连云港的汉墓都是这个德性,都是一块整木头把它挖成一个棺材,整木头挖的,并不是以前棺材拼的,一个圆木头把它劈成一个方形,把它前面棺材盖锯下来一块,底下就挖一个槽,加工好,就成了。

整块的木头下葬,没有过多的切割和拼接,在密封性能上自然会胜过人工制造的棺木。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中棺木本身就不会发生腐败了吗?

项老师:这种木头我跟你讲,当地的土著老百姓讲叫楸木,叫大叶梧桐小叶楸,其实这个不是楸木。

在连云港本地至今能够找到成片的楸木林,当地人习惯地用它来做棺材,但是考古人员却认为凌惠平的棺木并不是由楸木制成的,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木材呢。2009年9月我们带着一部分凌惠平的棺木来到北京林业大学,希望能在这

里得到权威的答案。

曹老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底下看的话,它是散孔材,而楸木一般都是环孔材,有一些是半环孔材,那么这个呢,我们刚才看它是一个完全,可以确定它是一个散孔材,可以排除是楸木,更倾向于是楠木。

楠木是一种防腐蚀性非常好的木材,由于密度高在古代经常被皇家贵族用来当做建筑的材料或者是打造棺椁,如果说凌惠平的棺木真的楠木的话,那么在密封性上自然比楸木好上许多。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凡是能够将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无外乎两个方面,葬制以及葬具,只有做到了深埋密封,完全阻隔外界空气和尸体之间的通道就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在凌惠平的墓葬里不仅存有大量的棺液而且凌惠平的棺木由一整棵楠木打制而成的并深埋在地下三米之处,因此在深埋密封和与外界隔绝的方面应该说具有一定防腐的功效。但是让跟多人不解的是同在一个棺椁中,同样处于棺液浸泡的情况下,为什么东公以及其他两居尸体却腐烂不堪呢。

韩老师:应该是,跟人死的时候季节肯定有关系,比如一个夏天死的,跟冬天死的肯定不一样,冬天一定比夏天,作为尸体的保存更加容易一些。

在专家看来凌惠平的尸体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不仅和密闭的环境有关,而且充满了巧合性。

韩老师:应该说她死的时候,残留的食物残渣非常少,甚至已经有几天没有进食了,完全是空的,胃肠道里面几乎是消化光的。

耿东:棺木又很大,很厚实,很好地保存了凌惠平的尸体,它从死亡到入殓的时间又非常短,下葬以后冰天雪地,连续的几场大雪,那么这个尸体的腐败就非常非常缓慢,她所处的地方又是个山脚下,是在山的北坡,但是这个冬天又特别长,就使这个冰没有化开,一直保存到什么时候呢?一直保存到夏天。但是到夏天的时候,因为雨水比较多,山上的溪流又把这个尸体,又起到保存的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深冬,当几天没有进食的凌惠平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凌惠平的家人便迅速打开了凌惠平丈夫东公的坟墓,将捆扎好的凌惠平安放在丈夫的身边。而当凌惠平下葬后,棺椁完全密封再也没有被打开过,外界的氧气和水分无法进入,于是凌惠平的尸体就完全封闭在一个温湿恒定的小环境中,此时她体内残留的细菌开始繁殖,产生的气体使肠道不断膨胀并在阑尾的位置爆炸形成了一个破口,然而很快,棺内为数不多的氧气就被细菌消耗殆尽,使它们无法再继续生长繁殖,就这样,当最后一个细菌消亡后,墓葬中的一切生命运动都彻底停止了,于此同时棺内被地下水充满,阻隔着尸体和外界之间的联系,两千多年没有改变。直到公元2002年7月的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