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_苏晓红_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_苏晓红_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_苏晓红_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经济学中,狭义的资源是指()。

A.劳动力 B.资本 C.自然资源 D.企业家才能

2.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的一种存在形式。

A.集体所有制 B.全民所有制C.混合所有制 D.农户个体所有制

3.判断一个产权权能是否完整,应当主要以()为依据。

A.财产权利的归属 B.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C.所有者对财产是否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D.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是否明确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股份制 B.公司制 C.公有制 D.国有制

5.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

A.构建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制度 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6.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对所有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B.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7.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尚不完善

B.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完善

D.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8.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私人所有的所有制形式是指()。

A.公有制 B.私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 D.混合所有制

9.以社会化的方式把企业财产组织起来,使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建立和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资本组织形式是()。

A.全民所有制 B.股份制 C.集体所有制 D.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10.我国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全民所有制C.股份制 D.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11.产权主体拥有自主运用产权的权利,这体现了产权的()。

A.排他性 B.流动性 C.独立性 D.可分性

12.产权制度的核心是()。

A.明晰产权 B.保护产权 C.权责明确 D.分配公平

13.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

A.建立财产责任制度 B.建立委托代理关系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14.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是指()。

A.法人财产制度B.法人治理结构C.有限财产制度D.委托代理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按财产所有者的组成关系来划分,最基本的财产所有权形式包括()。

A.私有制 B.股份制 C.公有制 D.混合所有制 E.公司制

2.在我国现阶段,关于股份制的正确说法有()。

A.股份制是一种集体所有制 B.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C.股份制是一种混合所有制 D.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E.股份制能够保证任何企业长期盈利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应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A.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和领域 B.一般竞争性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政府管制的垄断性行业E.战略性资源产业

4.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

A.经济的方式B.计划的方式C.行政的方式D.市场的方式E.法律的方式

5.下列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有()。

A.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

B.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C.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D.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E.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

6.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包括()。

A.规范的市场主体 B.完善的市场体系 C.多元的所有制结构

D.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E.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C.建立以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E.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8.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有()。

A.经济结构不合理 B.基本经济制度尚未确立 C.分配关系尚未理顺D.对外开放的格局尚未形成 E.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

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一元经济结构的体制B.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C.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D.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E.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0.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包括()。

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B.私营经济 C.全民所有制D.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E.股份制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的含义。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所以答案选C。参见教材P1。

2. A【答案解析】该题考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存在形式。参见教材P4。

3.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判断一个产权权能完整的依据。一个产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从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参见教材P5。

4.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参见教材P7。

5.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建立和完善所有者和经营者间委托关系的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参见教材P6。

6. C【答案解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见教材P7。

7.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参见教材P3。

8.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私人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参见教材P4。

9.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股份制的含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以社会化的方式把企业财产组织起来,使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建立和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参见教材P5。

10. C【答案解析】我国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参见教材P5。

11. C【答案解析】该题考查产权的各基本特征的定义。产权的独立性是指产权主体拥有自主运用产权的权利。参见教材P5。

12. A【答案解析】该题考查产权制度的核心。产权制度的核心是明晰产权。参见教材P6。

13. C【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选项ABCD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而选项C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参见教材P6。

14.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参见教材P7。

二、多项选择题

1. ACD【答案解析】该题考查财产所有权的形式。从财产所有者的组成关系来划分,所有

制可以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最基本的财产所有权形式。此部分内容新教材改为: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可以分为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最基本的形式。

参见教材P4。

2. BCD【答案解析】本题是对股份制知识的考查。参见教材P5。

3. ACDE【答案解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应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

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和领域;具有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战略性资源产业和高风险产业;

政府管制的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公益性强的行业和领域;私人不愿经营的非盈利行业和私人不宜经营的行业。参见教材P8。

4. BD【答案解析】该题考查资源配置方式的两种类型。在现代经济中,不论是资本主义

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市场的方式,一种是计划的方式。参见教材P1。

5. BCE【答案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选项A、D属于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体现。参见教材P2。

6. ABDE【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规范的市

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参见教材P2。

7. ABDE【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选项C应为“建立以

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参见教材P3。

8. ACE【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不

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选项B、D错误,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参见教材P3。

9. BCDE【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共有七

点,选项中出现了四点,选项A把“一元经济结构”改为“二元经济结构”就是正确的。

其余两点: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参见教材P4。

10. CD【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

有制两种基本形式。选项AB是私有制的形式。选项E是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形式。参见教材P4。

1.资源配置的实质是()。

A.利用有限资源满足人类无限欲望

B.劳动力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C.自然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D.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实现的。

A.价格机制

B.激励机制

C.统一计划

D.约束机制

3.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基本条件。

A.信息条件

B.激励条件

C.偏好条件

D.政策条件

E.市场条件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是()。

A.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B.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C.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D.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E.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5.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条件。

A.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B.完善的市场体系

C.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D.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E.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现代企业制度

D.清晰有效的产权制度

7.(2006年考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均衡发展

8.要按照()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A.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统筹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9.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个体私有制

E.外资经济

10.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采取了()的形式。

A.股份所有制

B.混合所有制

C.国家所有制

D.社会所有制

11.(2004年、2006年考题,经过适当变形)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可以分为()最基本的形式。

A.私有制

B.股份制

C.公有制

D.混合所有制

E.公司制

12.(2004年考题)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的一种存在形式。

A.集体所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农户个体所有制

13.股份制是()的重要形式。

A.集体所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农户个体所有制

14.(2006年考题)在我国现阶段,关于股份制的正确说法有()。

A.股份制是一种集体所有制

B.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C.股份制是一种混合所有制

D.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E.股份制能够保证任何企业长期盈利

15:(2004年考题)判断一个产权权能是否完整,应当主要以()为依据。

A.财产权利的归属

B.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C.所有者对财产是否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D.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是否明确

16.产权制度的核心是()。

A.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

B.确定产权主体的行为边界

C.保护产权主体

D.明晰产权

17.(2005年考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

A.构建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制度

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1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

A.构建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制度

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19.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

A.构建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制度

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C.在企业内部构造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20.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A.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B.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C.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制度

D.法人财产制度

E.法人治理结构

21:(2004年考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股份制

B.公司制

C.公有制

D.国有制

22.(2006年考题)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对所有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B.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独立的法人。要达到这一改革目标,关键是()。

A.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B.政企分开,明确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C.对国有产权实行经济代理

D.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24.(2006年考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应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

A.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和领域

B.一般竞争性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政府管制的垄断性行业

E.战略性资源产业

答案1:D 2:A 3:ABC 4:ABCD 5:ABCE 6:B 7:B 8:ABCE 9:AB 10:C 11:ACD 12:A 13:C 14:BCD 15:B 16:D 17:B 18:C 19:C 20:ABDE21:B 22:C 23:D 24:ACDE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受任何影响

2.()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

A.资金有机构成 B.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C.投入品替代性大小 D.时间

3.以下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说法中,错误的是()。

A.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B.生活基本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C.一种商品的

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越大 D.一种商品若有极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4.()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A.公允价格 B.均衡价格 C.计划价格 D.不变价格

5.在市场上,即使是收入相同的消费者,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爱好不同,人们对商品与服

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描述的是()。

A.消费者偏好B.预期C.产品价格D.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6.市场需求是()的总和。

A.投机需求B.投资需求C.消费者需求 D.生产者需求

7.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叫做()。

A.低弹性B.需求缺乏弹性C.需求单一弹性D.需求富有弹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2.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个人收入B.互补品的价格C.预期D.产品价格E.消费者偏好

3.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

A.产品价格B.生产成本C.生产技术D.生产要素的价格E.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有()。

A.时间B.资金有机构成C.预期D.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E.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5.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以下属于互补品的是()。

A.汽车与汽油B.家用电器与电C.相机与胶卷D.煤气和电力E.石油和煤炭

6.需求的构成要素包括()。

A.购买的欲望B.购买的时机C.购买的地域D.商品的价格E.有支付能力

7.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包括()。

A.供给弹性充足B.供给弹性不充足C.供给完全无弹性D.供给完全有弹性E.供给弹性为1

8.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

A.收入效应 B.递减效应 C.规模经济效应 D.导向效应 E.替代效应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A【答案解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增加,则供给就会增加;反之,如果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将减少。参见教材P11。

2. D【答案解析】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参见教材P18。

3. D【答案解析】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所以,选项D错误。参见教材P16。

4. B【答案解析】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参见教材P12。

5.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

6. C【答案解析】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可见,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参见教材P10。

7. D【答案解析】该题是对需求富有弹性(高弹性)的考查。参见教材P16。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E【答案解析】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就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

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就会推迟购买。所以,选项C错误。该题要求考生掌握每个因素对需求变动的具体影响。参见教材P10—11。

2. ABCDE【答案解析】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

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参见教材P10—11。

3. ABCD【答案解析】选项E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需求

和供给的决定因素,并注意区分,不要混淆。参见教材P11—12。

4. ABDE【答案解析】该题是对供给价格弹性影响因素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参见教材

P18。

5. ABC【答案解析】选项D、E属于替代品。参见教材P10。

6. AE【答案解析】需求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

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参见教材P10。

7. ABC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8。

8. A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

1: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

B.能够购买的数量

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D.实际购买的数量

2.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A.成同方向变化

B.成反方向变化

C.不相关

D.完全等价

3.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

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

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4.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商品品种

B.国家政策

C.商品本身的价格

D.消费者偏好

5.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B.互补品的价格

C.预期

D.产品生产成本

E.消费者偏好

6.()的共同作用使需求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A.收入效应

B.正外部效应

C.替代效应

D.负外部效应

E.信息不对称

7.关于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价格与需求之间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即需求规律

B.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使需求与价格成正方向变化

D.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E.收入效应是指任何商品价格下降都等于实际收入的提高,所以价格下降其购买量会上升

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受任何影响

9.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

A.产品价格

B.生产成本

C.生产技术

D.生产要素价格

E.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受任何影响

11.供给曲线是一条()的曲线

A.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B.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C.水平

D.垂直

12:()是市场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A.公允价格

B.均衡价格

C.计划价格

D.不变价格

13.市场需求不变,由于供给增加,导致()

A.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C.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D.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14.在市场需求与供给可能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的变化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

A.变动幅度

B.变动原因

C.变动方向

D.等价关系

E.对比关系

15.保护价格也称()。

A.支持价格

B.最高限价

C.最低限价

D.开放价格

E.计划价格

16.下列关于最高限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B.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

C.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D.最高限价高于均衡价格

E.其目标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17.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为()。

A.需求富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单一弹性

D.需求完全有弹性

18.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影响

19.以下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说法中,错误的是()。

A.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

B.生活基本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C.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越大

D.一种商品若有极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

20.()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A.需求缺乏弹性

B.需求富有弹性

C.需求单位弹性

D.需求无弹性

21.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B.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C.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D.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E.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策略

22.()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A.需求价格弹性

B.供给价格弹性

C.需求交叉弹性

D.供给交叉弹性

23.当E 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

A.两者为互补品

B.两者为替代品

C.两者无关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24.()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

A.资金有机构成

B.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C.投入品替代性大小

D.时间

25.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的,所以,Es的符号始终为()。

A.同方向的,正值

B.反方向的,负值

C.同方向的,负值

D.反方向的,正值

26.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有()。

A.时间

B.资金有机构成

C.预期

D.投入品的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E.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答案1:C 2:A 3:ABDE 4:C 5:ABCE 6:AC 7:ABE 8:A 9:ABCD 10:B 11:B 12:B 13:A 14:ACE 15:AC 16ABC17:A 18:B 19:D 20:B 21:AB 22:C 23:B 24:D 25:A 26:ABDE

第三章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成本函数是表示企业()之间关系的公式。

A.总成本与产量B.总收益与产量C.固定成本与产量D.可变成本与产量

2.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

A.平均收益B.边际收益C.总收益D.收益

3.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

A.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负 B.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C.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正 D.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4.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

A.进入障碍的大小 B.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C.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D.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5.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是()。

A.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B.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C.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D.边际成本不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6.()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

A.第二类价格歧视B.第一类价格歧视C.第三类价格歧视D.第四类价格歧视

7.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

A.相对收益相等B.边际收益相等C.固定收益相等D.平均成本相等

8.价格歧视也叫()。

A.差别定价B.弹性价格C.边际定价D.分类定价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划分市场结构依据三方面因素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市场分为()。

A.完全垄断市场B.完全竞争市场C.垄断竞争市场D.寡头垄断市场E.自由竞争市场

2.总成本可以分为()。

A.固定成本B.可变成本C.平均固定成本D.平均可变成本E.边际成本

3.下列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特征的是()。

A.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产品具有差别性

C.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D.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E.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

4.下列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的有()。

A.香烟B.汽车C.电力D.钢铁E.啤酒

5.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A.第一类价格歧视B.第二类价格歧视C.第三类价格歧视

D.第四类价格歧视E.第五类价格歧视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A【答案解析】该题考查成本函数的含义。成本函数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

的公式。参见教材P20。

2. C【答案解析】该题考查总收益的含义。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

总收益。参见教材P26。

3. D【答案解析】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参见教材P27。

4. B【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

或垄断程度。参见教材P23。

5. C【答案解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记忆。参见教材P28。

6.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9

7.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9

8.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9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市场的类型。根据划分市场依据三方面因素的不同特点,

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参见教材P23。

2. AB【答案解析】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参见教材P21。

3. ABE【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选项CD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参见教材P25。

4. BD【答案解析】在美国,汽车工业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在其他国家,汽车、钢铁

等工业部门可划入寡头垄断市场。选项AE属于垄断竞争市场,选项C属于完全垄断市场。

参见教材P25。

5. AB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9

1:经济利润也称为()

A.超额利润

B.正常利润

C.会计利润

D.隐成本

2.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

A.固定成本

B.可变成本

C.边际成本

D.隐成本

3.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称为()

A.总成本

B.可变成本

C.边际成本

D.显成本

4.成本曲线是用图形反映的成本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A.价格

B.产量

C.收益

D.利润

5.总可变成本曲线是()

A.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的

B.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

C.与横轴平行的一条直线

D.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6.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处于最低点

A.边际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平均总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

7.下列关于成本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总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B.平均可变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D.平均固定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E.无论上升或下降,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边际成本曲线

8.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是()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

9.()上,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

10.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

A.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者企业数目

B.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C.进入障碍的大小

D.企业规模的大小

E.生产要素的效率

11.下列()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A.市场上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

C.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D.生产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价格

E.企业规模较大

答案1:A 2:A 3:C 4:B 5:A 6:B 7:ABC 8:C 9:A 10:ABC 11:AC

第四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完全垄断市场上B.完全竞争市场上C.垄断竞争市场上D.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2.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称之为()。

A.外部经济B.外部不经济C.生产外部性D.消费外部性

3.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外部性可分为()。

A.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B.个人外部性和集体外部性

C.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D.个人外部性和企业外部性

4.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通常被称为()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纯公共物品

D、自然垄断产品

5.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这是公共物品的()。A.非竞争性B.公共性C.非排他性D.排他性

6.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属于()

A、准公共物品

B、纯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垄断物品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目的主要是()

A.为了克服市场失灵B.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C.优化资源配置

D.控制生产产品的总量E.控制市场价格

2.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A.信息是完全的B.市场是完全竞争的C.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D.信息是透明的E.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3.下列公共物品中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是()。

A.国防B.治安C.医疗卫生D.教育E.收费公路

4.公共物品的特点包括()。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E.归属性

5.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这属于()。

A.逆向选择B.道德风险C.败德行为D.违法行为E.趋利行为

6.为了促进竞争,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政府可以采取()。

A.法律手段B.规定限价C.补贴手段D.规定利润率E.税收手段

7.为了消除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

A.税收和补贴B.法律规定C.合并相关企业D.公共管制E.明晰产权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1—32。

2.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2。

3.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2。

4.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3。

5.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3。

6.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3。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4

2. ABC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1。

3. C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3—34

4. 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3。

5. B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4。

6. AB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4—35。

7. AC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5。

1: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资源配置称为()。

A.瓦尔拉斯均衡

B.帕累托最优

C.帕累托改进

D.资源配置最优

2.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A.信息是完全的

B.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C.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E.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3.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A.垄断

B.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信息不对称

E.价格波动

4.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完全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不完全竞争市场

5.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将会出现()。

A.生产者只能接受价格

B.资源不能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C.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产量

D.市场价格达到最低

E.市场机制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

6.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称之为()。

A.外部经济

B.外部不经济

C.生产外部性

D.消费外部性

7.在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选项是()

A.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

B.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

C.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

D.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

E.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

8.公共物品的特点包括()。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E.效用的可分割性

9.下列公共物品中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是()。

A.国防

B.治安

C.医疗卫生

D.教育

E.收费公路

10: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从而造成保险公司的损失,这属于()。

A.违法行为

B.道德风险

C.逆向选择

D.顺向选择

11.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目的主要是()。

A.为了克服市场失灵

B.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C.优化资源配置

D.控制生产产品的总量

E.控制市场价格

12.为了消除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

A.税收和补贴

B.规定限价

C.合并相关企业

D.公共管制

E.明晰产权

答案1:C 2:ABCE 3:ABCD 4:B 5:BCE 6:A 7:ACDE 8:CD 9:CDE 10:B 11:ABC 12:ACE

第五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对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

B.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C.国内生产总值包括非生产性活动

D.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

A.支出法

B.最终产品法

C..市场价格法

D.不变价格法

3.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

A.I=S

B.I=S+(T-G)+(M-X)

C.I=S+(M-X)

D.I=S+(T-G)

4.()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转移法

5.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属于()。

A.消费支出

B.固定资产投资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6.边际储蓄倾向的公式是()。

7.平均消费倾向的取值是()。

A.等于l

B.可能小于、等于l

C.可能大于、等于l

D.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8.有关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B.储蓄与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C.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D.消费函数公式为C=α+βY

9.在下列收入项目中,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的项目是()。

A.工资

B.利息收入

C.租金收入

D.资本折旧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

A.价值形态

B.收入形态

C.产品形态

D.支出形态

E.实物形态

2.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A.消费支出

B.企业固定投资支出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E.居民住宅投资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有()。

A.无法反映非市场的经济活动

B.无法反映地下经济活动

C.无法反映个体经济活动

D.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

E.无法进行历史比较

4.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的余额。

A.劳动者报酬

B.社会保险金

C.生产税净额

D.固定资产折旧后

E.公司所得税

5.下列属于中间产品的有()。

A.原材料

B.燃料

C.消费品

D.资本品

E.农产品

6.下列有关储蓄—投资恒等式正确的有()。

A.I=S

B.I=S+(T-G)

C.I=S+(M-X)

D.I=S+(T-G)+(M-X)

E.I=S+(T-X)+(M-G)

7.下列属于生产要素收入的有()。

A.企业转移支付

B.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C.资本折旧

D.公司税前利润

E.利息收入

8.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决定消费变动的因素有()。

A.消费品价格的变化

B.所得税的变化

C.资本所得税的变化

D.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E.遗产税的变化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7。

2. A【答案解析】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参见教材P37。

3.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1。

4.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7。

5. B【答案解析】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尽管类似耐用消费品,但由于住宅是长期使用的,逐渐地被消耗,一般还是把它列入固定资产投资中。参见教材P38。

6. C【答案解析】该题考查边际储蓄倾向的公式。参见教材P43。

7.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3。

8. B【答案解析】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参见教材P43。

9.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9。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7

2. ABC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8。

3. 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0。

4. A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9。

5. A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7。

6. AB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1—42。

7. B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9。

8. BC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2。

1.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

A.价值形态

B.收入形态

C.产品形态

D.支出形态

E.实物形态

2.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来计量的。

A.半成品

B.最终产品

C.中间产品

D.在产品

3: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

A.支出法

B.生产法

C.市场价格法

D.不变价格法

E. 收入法

4.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消费支出

B.固定投资支出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E.生产要素收入

5.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应列入()中。

A.居民消费

B.固定资产投资

C.消费和投资均可

D.存货

6.下列不属于消费支出的是()。

A.耐用消费品支出

B.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C.各种服务支出

D.净存货支出

7.不应计入GDP的政府支出的部分是()。

A.政府建筑道路的费用

B.政府转移支付

C.政府举办学校的费用

D.政府公务员薪金

8.下列关于投资的表述错误的是()。

A.总投资超过资本折旧,则净投资为正

B.总投资少于资本折旧,则净投资为负

C.净投资为正,资本存量在下降,通常经济处于衰退或者不景气

D.总投资等于资本折旧,净投资为零,资本存量未变

9.()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A.成本率

B.资本率

C.消费率

D.投资率

10:在下列收入项目中,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的项目是()。

A.工资

B.利息收入

C.租金收入

D.资本折旧

11.(2006年初级经济基础试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

12.从()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了国民收入。

A.国内生产净值

B.国民总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民生产总值

13.()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A.国内生产净值

B.国民总收入

C.国民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

14:下列关于国内生产总值表述正确的有()。

A.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

B.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地下经济活动和非市场性经济活动

C.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

D.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

E.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15.三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涉及的部门是()。

A.企业

B.国外部门

C.消费者(居民)

D.地方部门

E.政府部门

16.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A.I= S+(T-G)+(M-X)

B.I= S+(T-G)

C.C+I+G+(X-M)= C+S+T

D.I=S

E.C+I+G= C+S+T

17:平均消费倾向的取值是()。

A.等于l

B.可能小于、等于l

C.可能大于、等于l

D.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18:有关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B.储蓄与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C.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D.消费函数公式为

答案1:ABC 2:B 3:ABE 4:ABCD 5:B 6:D 7:B 8:C 9:D 10:D 11:B 12:A 13:B 14:ACE 15:ACE 16:AC 17:D 18:B

第六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应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或以何种增长方式为主,是由()决定的。

A.社会的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C.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

D.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

2.以下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增长

B.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C.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D.经济增长的含义比经济发展广泛

3.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

A.消费能力利用率

B.生产资料利用率

C.投资能力利用率

D.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4.在两因素分析法中,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A.G Y=G A+αG L+βG K

B.G H=G Q+G p

C.G A=G Y-αG L-βG K

D.G Q=G H+G p

5.用()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A.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B.现行价格计算的GDP

C.单位价格计算的GDP

D.计划价格计算的GDP

6.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

A.无直接关系

B.成正方向变动

C.成反方向变动

D.完全相等

7.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可能出现()。

A.失业率高

B.通货膨胀

C.投资活动萎缩

D.生产发展缓慢

8.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因为()。

A.工资组成的不同

B.是否受通货膨胀影响

C.对经济的影响不同

D.价格总水平的波动

9.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是()。

A.结构性失业

B.季节性失业

C.自愿失业

D.需求不足型失业

10.“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A.稳定物价

B.国际收支平衡

C.促进经济增长

D.经济秩序稳定

11.发达国家失业率的计算正确的是()。

A.失业率=失业总人数/劳动力总人数×l00%

B.失业率=劳动力总人数/失业总人数×l00%

C.失业率=民用劳动力总人数/失业总人数×l00%

D.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l00%

12.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成()。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完全相关

D.不完全相关

13.在价格总水平下降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实际工资就会()。

A.不变

B.下降

C.上升

D.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14.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失业属于()。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15.以下对我国就业与失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B.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

C.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l00%

D.我国的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

A.技术进步

B.结构优化

C.社会经济制度的变更

D.福利改革

E.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2.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A.劳动的投入数量

B.劳动生产率

C.资本的效率

D.边际效率

E.资本的投入数量

3.经济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A.经济增长

B.技术进步

C.结构优化

D.制度变迁

E.福利改善

4.按照一国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可以分为()。

A.长周期

B.中周期

C.短周期

D.古典型周期

E.增长型周期

5.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分为()。

A.环比价格指数

B.不变价格指数

C.定基价格指数

D.年距价格指数

E.消费价格指数

6.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投入的数量多少取决于以下因素()。

A.人口质量

B.人口规模

C.人口结构

D.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E.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

7.根据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方法,经济增长方式分为()。

A.相对性增长

B.绝对性增长

C.粗放型增长

D.集约型增长

E.放任型增长

8.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

A.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

B.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

C.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D.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

E.外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

9.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就业进行界定,即()。

A.就业者条件

B.自然条件

C.市场条件

D.时间条件

E.收入条件

10.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其特征是()。

A.以手工业为主

B.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C.技术水平较高

D.劳动生产率较高

E.收入较高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7。

2.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

3.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

4.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6—47。

5.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

6. C【答案解析】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参见教材P50。

7.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8。

8. D【答案解析】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参见教材P51。

9. D【答案解析】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参见教材P53。

10.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4。

11.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2。

12. A【答案解析】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参见教材P48。

13.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1。

14.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3。

【答案解析】选项C是发达国家就业率的计算公式。参见教材P52—53。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

2. ABC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46。

3. ABC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

4. DE【答案解析】选项ABC属于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划分的类型。参见教材P48。

5. ACD【答案解析】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可分为: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和年距价格指数。参见教材P49。

6. 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5。

7. 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7。

8. ABCDE【答案解析】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参见教材P52。

9. A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2。

10. BC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4。

1:(2006年试题)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D.提出“绿色GDP”概念是为了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2: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A.消费需求

B.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C.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生产要素的效率

E.投资需求

3.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

4.()是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A.两因素分解法

B.三因素分解法

C.经济增长率

D.全要素生产率

5.某国经济增长率为10%,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均为4%,劳动产出弹性为0.7,资本产出弹性为0.3,则该国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

A.3%

B.4%

C.5%

D.6%

6.集约型增长是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A.增加劳动和资本

B.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

C.增加劳动或提高生产率

D.技术进步或增加资本

7.一个国家应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或以何种增长方式为主,是由()决定的。

A.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

B.社会的性质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旅游概述练习题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而日趋成熟的过程。 2.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和的古代旅游活动 3.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 4.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5. 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二、单项选择题 1.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是()的迁移和集散 A定居性 B团体性 C季节性 D规律性 2.“迁徙”与“旅行”共同的外部特征是() A都是自然行为 B都是自由行为 C都是空间移动 D都具有非功利性 3、采猎生产活动受()的影响最直接 A社会生活 B自然环境 C经济条件 D人类意识 4.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是( )的产生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5、()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A农民 B手工业者 C牧民 D商人 6、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A原始社会的初期 B原始社会的末期 C世界的文明古国 D原始社会的中期 三、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远途迁徙的主要原因有() A气候的变化 B自然灾害 C采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 D战争 2.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首先在( )出现 A古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古印度 四、判断题 1、()旅游是在人类产生的同时产生的 2、()商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五、填表题 行为类型迁徙旅行享乐旅行 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行为性质自然行为 行为意识主动 行为目的非功利 答案 一、填空题 1、萌芽产生发展 2、旅游意义本质特征 3、文化意识经济条件 4、享乐旅行 5、经商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C 5D 6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D 四、判断题

旅游概论知识点归纳

旅游概论》知识点归纳 基本内容如下: 1. 旅游的产生 2.旅行源于迁徙活动 3. 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4.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因子 5. “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6.人类具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萌芽 7. 旅游的定义8.旅游的本质 9. 旅游的本质10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1. 旅游的内容12旅游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 13. “艾斯特”定义14.旅游的特点 15. 广泛性的三层含义16.综合性、季节性、参与性的概念 17. 旅游的类型(按旅游区域、目的)18.专项旅游的概念 19. 乡村旅游20.工业旅游 21. 世界旅游组织(简称、总部)22.国际性的旅游组织 23. 我国的旅游组织24.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的时期划分 25. 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26.第一个走过了丝绸之路的全部行程的人 27. 世界古代旅行、旅游的特征28.近代旅游的四大刺激因素 29. 近代旅游的特征30.现代旅游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1. 现代技术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表现 32. 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特征33.关于我国先民旅行、旅游活动的记载 34. 中国旅游历史的时期划分35.中国古代旅游的形式 36. 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标志37.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标志 38.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39.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40. 旅游者的定义41.旅游者的条件 42. 旅游者的类型43.旅游者的基本要求 44. 旅游资源的概念45.旅游资源的类型 46. 旅游资源的功能47.旅游资源的特点 48. 主题公园的概念49.深圳三景区 50.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51.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52. 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表现(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 53. 了解旅游业的本质54.旅游业的概念 55. 旅游基础设施56.旅游服务设施 57. 旅游业的性质58.旅游业的特点 59. 旅游业的影响与作用(社会劳动就业、国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自然环境) 60. 旅游业的构成要素61.旅行社的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

第一篇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第一章资源及资源配置 一、定义 1、资源: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 2、经济资源:指必须付出代价带能获得的资源。 3、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4、资源配置: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5、机会成本:指做出一项选择时,从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收益。 6、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 7、市场配置方式: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形式。 8、价格机制: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简答: 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资源配置指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方式及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配置的手段是以行政命令形式层层下达计划指标,产品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是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 2、简述价格机制及其作用。 答:价格机制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作用:①传递信息的功能:商品的短缺、剩余等。 ②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社会资源流入利润、效率较高的部门; ③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利润刺激降成本,提质量、新技术; ④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义 1、市场: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2、市场主体:市场的参与者称为市场主体,即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它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经济组织的法人。 3、市场客体: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体现着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它包括商品、劳动力、工资、技术、资金、信息等。 4、市场经济:是社会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通过市场机制在市场中实现资源配置。 5、社会保障体系:是根据国家法令、规章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措施的总称。

旅游概论第一章测试题

1、“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 A. 德国的《国家科学词典》 B. 1959 年的《现代汉语词典》 2、旅游的本质是 ( )。 A. 游览 B. 旅行 C. 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D. 具有 包容性 3、“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 。说明( )是一定社会 文化环境的化身。 A. 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 、旅游设施 D 、管理服务 4, 以下的情况中,属于旅游的是( ) A. 从四川迁到广州定居 B. 去云南做生意 C. 去九寨沟观光 D. 德国大使来中国居住了五年 5,以下的旅游不属于地方性旅游的是( )。 A. 去东莞樟木头观音山游览 B. 去深圳欢乐谷游玩 C. 参观东莞古典园林可园 D. 参观东莞石碣袁崇焕故居 )。 B. 1931 年的《辞源》 D. 1811 年的英国牛津字典

6,世界上最普遍、最主要的旅游形式是()。 A. 生态旅游 B. 商务旅游 C. 宗教旅游 D. 观光 旅游 7,最早出现的旅游形式是( ) A. 度假旅游 B. 科技文化交流旅游 C. 商务旅游 D. 团 体旅游 8,以下旅游不属于洲际旅游的是()

A.美国人到北京旅游 B. 中国人到长城参观 C、日本人来中国参加广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D.你和父母去 罗马旅游 9、旅游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社会活动,说明旅游 具有()特点。 A.消费性 B.广泛性 C. 社会性 D. 综合性 10, 国际旅馆协会的总部设在( A.巴黎 B.西班牙 C.日内瓦D马德里 11、号称世界旅游王国的西班牙, 每年接待几千万的国际旅游者,大 多数属于游海滩、寻阳光和海水浴等旅游。 A、观光 B、度假 C、商务 D、专项 12、1998年6月25日一一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 事访问期间,游览了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长城、桂林七星岩等景点, 属于: A、观光旅游 B、专项旅游 C、新型旅游 D、跨国旅游 13、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最根本的差别在于( A.消费程度 B.逗留时间 C. 跨越国界 D.便利程度 14、以下属于旅游的是: A、远古人狩猎迁徙 B、乞丐沿途要饭 C、帝王巡游 D、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15、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2、国际旅游包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选择题.doc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C) A竞争机制B供求机制C价格机制D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是以?(D) A商品供求关系为基础B货币发行量为基础C竞争为基础D价值为基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C) A商品流通部门中进行的B服务性行业中进行的C 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中进行的D第三产业的社会成员中进行的。 商品市场包括(A) A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B消费品市场和劳动资料市场C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D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C)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姓资 不姓社)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 认识和处理(B)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保证经济总量 平衡 C.实现经济结构优化 D.保证社会公平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 (B)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 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5.关于计划和市场,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C)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B.存在 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D.属于基本制度的范 畴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C) 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体系 7.市场经济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D) A.繁荣市场 B.发展生产 C.增加税收 D.追求利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B) A.政府 B.企业 C.市场中介机构 D.市场管理机构 10.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A)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中介机构 11.现代企业制度一般用(C) A.股份制 B.合伙制 C.公司制 D.业主制 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 (A) A.产权制度 B.组织制度 C.管理制度 D.财务制度 13.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D) A.保持社会稳定 B.维持经济增长 C.保证公平分配 D.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平衡 14.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是(A)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约束机制 1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C) A.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 B.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统一、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 (B) A.由计划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B.由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和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和容是() A 旅行 B 购物 C 娱乐 D 游览 2、小放暑假到姑姑家玩,顺便观赏了趵突泉和大明湖,这属于() A 旅行 B 旅游 C 游览 D 娱乐 3、旅游的前提和手段是() A 旅行 B 游览 C 住宿 D 娱乐 4、下列属于旅游的是() A 远古人狩猎迁徙 B 乞丐沿途要饭 C 帝王巡游 D 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5、旅游的本质是() A 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 B 特殊生活经历 C 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D 寻求人身自由感 6、旅游定义发展的产物是() A 社会 B 文化 C 历史D政治 7、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的() A 本质B属性吗 C 特点 D 容 8、“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句诗出现于() A 北宋 B 东汉 C 南朝 D 北朝 9、西方“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1811年出版的() A 《普通旅游学纲要》 B 《旅游指南》

C 《牛津词典》 D 《利物浦之行手册》 10、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费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叫做() A 艾斯特定义 B 旅游 C 旅行 D 游览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旅游?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2、旅游的容包括哪些方面? 3、旅游是非功利性,为何又有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称呼?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ACA 6-10BDCCB 二、简答 1、答: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费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 2、答:旅游的容是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等六个方面,这是立足于现代旅游而言的。 3、答:旅游定义扩大了旅游概念的包容性(即外延性)。诸如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和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畴之,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率计划或者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存在着或发生着与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讲,同样可以称为旅游。但是为了与纯消遣性旅游相区别,往往在旅游前面冠以商务或会议等字样,义表示旅游的不同类别。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四个关键词_

陈锡文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从重点领域来看,根据前文的相关分析,金融支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致力于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金融支持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包括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禀赋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筹集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等;二是金融支持农民向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包括引导城镇强化市场功能和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房地产服务、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邮电通讯、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为促进居民自主创业和就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满足居民对保险、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等方面的需求;三是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化,包括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通过政策支持和贷款投向,引导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的避险功能,防范和化解农业经营的高风险。 三、金融支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应立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支撑体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那些具有明显的社会正外部性效应、但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在前期介入的早期项目提供融资。 二是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建设、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一体化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主板、二板、三板、创业板)、PE、VC等多种形式,提高股权性融资的比重,加快资本形成。 四是加强金融创新,采用BOT、BOO、BTO、BOOT、ABS、PPP、PFI等项目融资方式,盘活社会资本,增加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五是改革地方投融资平台,按照阳光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审慎地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或通过对那些投资额巨大但建成后现金流稳定的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压力。 六是探索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利润分流来充实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新方法。可考虑将部分优质国有资产的股份分流到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充实其资本和现金流;或利用国有企业的利润建立专门的保障房建设基金,以此为杠杆进行保障房融资。 七是加强金融、财政与保险机制的协调和配合,在形成政策合力的同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个关键词”* 程恩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下没有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报告)。这就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四个层面科学地界定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我们应结合中共十八大精神,依据不断变动中的国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邮政编码:100732。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案例 一、用斯密的分工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答: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亚当·斯密说:“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装增进公共利益而干預贸易的人所达成的。”(《国富论》) 两个人一块儿做事,比单独做的事加起来更多--也就是说,合作可以创造价值,这是经济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但这种合作不是简单地像人民公社一样,所有的人在一起,干同样的活,而是在分工、专业化基础上的合作。分工与专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推动技术进步,所以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分工与专业化是跟交易相联系的。人类有交换的意愿,才使分工合作成为可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传统社会中,合作往往只在熟人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同一个村的人,或者同一个教堂的人进行合作,很难找到陌生人之间的合作。而人类今天的合作,早就超越地区,超越国界,走向全球。今天我们所消费的商品,99%的生产者你不认识。一个企业的产品卖出去,绝大部分消费者他也不认识。正是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合作,使全世界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市场经济中,不光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只"隐形的眼睛"。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能够合作,是因为有一只隐形的眼睛在监视我们,每个人必须好好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过去对市场经济的批评,往往是由于人们只知道前一个因素,而没有看到后一个因素的作用,所以,认为市场上一定有欺诈,无商不奸。而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们越注重自己的信用。尤其是企业,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很好的声誉。如果声誉不好,没有人信赖,就会被淘汰。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

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导论 主编:杨干忠,副主编:缪代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特别是1992年春邓小平重要的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从而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了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 ?经济体制最根本的问题是资源(或称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选择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说就是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使资源实现合理有效配置。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存在着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三种不同经济形式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即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商品经济条件下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配置方式; ?产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经济配置方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一方面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使市场上长线商品的生产得到控制和缩减,短线商品的生产得到发展和扩大,在各市场要素正常作用的前提下,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市场竞争、资源流动,使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大体上的均衡,从而较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供求矛盾,使资源实现按比例分配。 ?另一方面,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受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主体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从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简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同社会制度本身是无关的。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某些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但是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则是不可逾越的。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

《旅游概论复习资料》

《旅游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概述 一、填空题: 1、旅游是人类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旅游是从中孕育又从中分离出来的。 3、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 4、“迁徙”与“旅行”有着共同的外部特征——。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 “”;后者却是一种“”。 5、开创了旅行的先河;孕育着旅游的因子;“”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6、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7、英文一词最早见于1811年英国出版的《》;古代中国“旅 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中的诗句“”。 8、“艾斯特”定义是指由瑞士的()和()在他们 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对旅游所下的定义。 9、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人身的、精神上的和特定需要的,即获得身心愉 悦感受和体验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10、是旅游所凭借的手段或前提,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 11、旅游是包含了、、、、、等内容的综合性的活动。 12、旅游具有、、、属性。 13、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的需要分为、和三个方面;而旅游是人们生活 水平提高、超出的一种高级消费形式。 14、旅游具有、、、的特点。

15、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和两大类。根据旅程的长短,前者又可分为、 和三种具体形式;后者也可分为、和三种具体形式。 16、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和四大类型。其中,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 的旅游活动类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旅游形式是。 17、号称世界旅游王国的是;被称为佛教第二故乡的是;有世界“购物天 堂”美誉的是;被称为“袖珍之国”的是。 18、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国际性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是,它正式成立于年, 总部设在;现有正式会员个;我国于年月日被该组织接纳为第个成员国。 19、我国的旅游组织大体上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20、中国国务院直属的主管全国旅游行业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它的全 称是。 二、判断改错题: 1、旅游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活动,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 2、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这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平民老百姓。 () 3、古代旅游活动之所以局限在少数权贵和富闲人士之中,主要在于古人普 遍 缺少追求个性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 ()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2.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A.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B.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市场秩序 1、维护市场秩序的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 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为什么: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 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③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④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办(措施):国家:建设社会信用制度;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尽快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3、仅由市场调节的后果: A.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B.社会经济不稳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热点材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决定》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角度分析】 (一)政治学科 1、经济常识 (1)现阶段吴广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扩大非公有资本的投资范围,有利于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挥劳动和资本的整体效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平竞争。 (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6)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需要,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是实现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2、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观点。 (4)坚持发展的观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和发展观。 (5)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3、政治常识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管理经济的能力。 (2)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 (4)加强和改进内党的廉政建设。 (5)国际竞争的实质。 【命题预测】 这一专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问题和教材重点内容,可以肯定地说,这一专题一定会在今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