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文章编号:1007-144X (2004)06-0194-04

收稿日期:2004-09-01.

作者简介:万明国(1967-),男,湖北广水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03084).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万明国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阐述了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对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 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保障事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提出了“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创新教育中图法分类号:F 240 文献标识码:A

1 前 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大学教育中从初办到目前近70所院校同时举办,仅仅经历了数年的时间,发展速度与规模为近年来学科专业发展所少见。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在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同时,抓紧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保证社会保障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环节[1]。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阐述了培养和使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进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期望对此问题引起必要的重视与探讨。

1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适应过渡

期社会保障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急需社会保障体系提供

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多项重要制度的建构密切相关,成为影响乃至制约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的关键制度因素。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社会保障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过热和经济萧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经济处于繁荣的时期,社会保障基金就会自动增加,从而对经济过热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基金会自动减少,从而对

经济过冷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由于社会保障对经济过热和过冷两种运行极端状况进行了抑制和激励,这样就可以促使经济运行避免两种极端后果,从而使市场经济能够在正常运行轨道较平稳地运行。

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经济,如果完全依赖市场调节,任凭各种经济风险自然发生、自由发展,必然对社会及其成员带来灾难性的经济后果,不仅会使部分社会成员丧失继续生活与生存的能力,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损害。

从根本上讲,社会保障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家和社会通过财政预算和社会统筹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向保障对象提供资金和服务,为丧失劳动能力者和失业者提供保障。但是,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涉及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包括社会保障对象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当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社会保障内部各项目之间的互补替代关系;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等。解决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从许多环节进行努力,但是,尤其重要的是大力培养和使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与智慧才能避免不必要失误和损失。

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保障重构的紧迫任务,也相应提出了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因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制度的建立与演进过程,既缺乏

第26卷 第6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Vol.26No.62004年12月 JOURNAL OF WU T (INFORMATION &MANA GEMEN T EN GINEERIN G ) Dec.2004

有效的模式用以借鉴,也缺乏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利条件,因而社会保障事业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中特别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它必然倚重于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中去[2]。

2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是入世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

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在全力加入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大循环,需要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既要能够满足国内经济社会状况的实际情况,也要受到适应区域化国际化要求而遭遇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冲击。在一定意义上,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会设定某些国内社会政策与制度运行的活动空间,社会保障也不例外。

加入世贸组织从长远来看,会促进政府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经营机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但与入世相伴随的激烈市场竞争会冲击国内部分企业的生存能力,导致经济效益下滑和失业人员增加,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压力。因而,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社会保障提出新挑战,同时,也会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课题[3]。

一方面,加入WTO会形成对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入世不仅会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沿海与内地收入差距拉大,而且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收入差距也会加大。目前我国人均家庭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值已经由1978年的0.18上升到目前的0.46,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警戒线,不利于社会稳定,急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转移支付途径调整社会过大的收入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实际上,近年来失业率的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已经大大增加了财政支付的压力。自1998年开始,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了支大于收的现象,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份之多出现当期收入不足支出的局面。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缺口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对提高社会保障费率的推力。目前社会保险的综合费率已经达到了职工工资总额40%左右的水平,如果继续上升,必然会迫使劳动力成本急剧升高,并危害一些处于微利状态的企业。劳动成本的上升也会使国外准备投向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抽走资金,将可能直接影响国内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加入WTO对中国社会保障也相应带来了一些机遇,将加速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入世将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据研究测算,入世将带给我国食品、工艺品、服装、航空海域和房地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拉动经济增长0.5%~3%,创造就业岗位1200万个,相应地会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而且,中国将为世界劳务市场输出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就业压力。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未来10年,跨国工作的人数将增加2000万。近年来,中国已与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签订了双边协议,解决劳动者在对方国家就业时遇到的社会保障问题。总之,中国必须面对WTO所有成员国,严格遵守国际通行规则,遵守多边协议,承担相关责任,增加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逐步对国外来华劳动者实行国民待遇。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适应WTO与国际接轨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可以预计,这些挑战将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创新和快速进步,充分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作用[4]。

3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有力支持

我国以大学教育为基础,于上世纪末开始培养社会保障专业方向的各类专业人才,至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教、学、用各个环节正在走向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也开始成批地走上工作岗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已经形成规模,为政府、企业输送了一批急需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然而,从国内经济社会变迁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要求来看,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专业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有效满足国内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从事社会保障理论考察的权威性成果仍难见到,甚至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是在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完全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改革,出现始料不及的困难也就在所难免。当前急需专业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上考察中国社会保障的状况,剖析中国社会保障的社会基础与制度环境,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指导。特别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赋予社会保障

591

第26卷 第6期 万明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制度以全新的意义,也标志着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保障相关问题存在更大的空间。

第二,缺乏从实践上总结中国社会保障经验教训的经典文献。虽然粗粗一看,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不少,参与的研究队伍也开始变得庞大起来,研究也涉及社会保障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总的看来,定性的研究多,定量的研究少;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定量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更少,尤其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些庞大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有不少所谓的成果是灵机一动发表议论或就事论事地开出对症治疗方式的论述,缺乏在批判考察已有的经验材料和思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高水平成果

第三,从事社会保障研究和实务工作者大多

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项目差别性束手无策,出现一些理论建构中不完整或实践中畏难情绪的倾向。尽管中国社会保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形式上看,一方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制度设计,制度构成项目存在较大的矛盾。另一方面,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从客观上产生了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使用的局限性。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相比,现有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机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专业人才的供求矛盾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局面。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需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互动关系图

可以看出,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

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事业的成效与发展;反之,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也会产生新的要求和新的影响。两者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产生互动影响,处于不断变动的发展过程之中。

图1还表明,创新型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在整个互动机制中处于十分关键的环节,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有利条件十分有限,但中国不成熟的或者说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可以说是建立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制度性约束。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投入极大的精力进行研究,从而设计适应于不完全市场经济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因而,要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看作是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紧迫任务。

应该说,社会保障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包括创新型专业人才所面临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形势、条件、任务的困难程度会有所差

异,因而发挥作用的余地可能有大有小,对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不同。但综合而言,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熟悉中国国情,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阶段、任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第二,通晓典型国家社会保障的历史过程,了解其社会保障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中国社会保障建构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

第三,具备结合中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他国社会保障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面对应用国外社会保障经验的制度约束与不利条件,能够根据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制度创新。

第四,能够把握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性发展对社会保障建构提出的要求,恰当适时地制定或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建议,以及协调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各种对策,既避免盲目乐观的倾向,也要避免出现悲观情绪,尽力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6

9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4年12月

4 在创新教育中拓展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

411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具有多种基本能力与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以及政策水平、法制素养等多方面的要求,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应该是多种才干的综合素质体现。首先,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的要求体现为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要熟悉市场经济理论、工业化发展历史和现代化理论等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能够从政治、经济、

因素的相互联系中,全面思考社会保障事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的理论指导;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对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产生影响的差异性。其次,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再次,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构本身是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制度创新,这就要求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必须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有所掌握,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对策,才能更为有效地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国际接轨[5]。

412 实现三个结合,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承载着社会保障事业的重任,要求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各种能力,这就要求通过创新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目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应该特别注意克服一般性大学教育倾向于传授知识的教育培养模式的弊端,建立健全“学校-企业-政府”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需要我,我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要通过把握好三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把握好招生环节,做到生源数量与生源质量的有效结合。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要注意数和量的有效结合,并非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地大办专业,条件有限的地方应该谨慎办学,招生也应有所控制。

二是把握好培养环节,做到理论人才培养与实务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与教师自身的理论视野,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共同进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把握好就业环节,做到人才和政府所需与社会所需的有效结合。当前政府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受制于机构改革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进入途径。尤其要重视拓展社会保障人才在广阔社会领域的创造性就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推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发展。

5 结 论

建立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突出创新教育特色,坚持不懈地抓紧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教、学、用各环节的良性互动,就可以从人才机制上保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进步。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相应调整,因而,社会保障的演进过程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因为面临的形势任务的不同而处于变动之中。因此,教育机构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的整体需求状况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教学与实践的内容,充分满足社会保障事业对新型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铁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任重道远.见:郑秉文主

编.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C].北京:法律出

版社,2001.

[2] 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发

展出版社,2001.

[3] 张荐华.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经济社会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J].中国社会科学,2001

(3):25-30.

[5] 岳颂东.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J].管理世

界,2003(4):12-15.

(下转至第206页)

791

第26卷 第6期 万明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有的内容可以指标化和量化,而有的内容难以定量化,如政治文明的发展,居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等。

在具体评价和监测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赋予各个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

斗争[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3]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M ].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3.

[4] 澹然.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的新蓝图[J ].学习导

报,2004(3):25-27.

[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

续发展战略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胡鞍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全球意义

[J ].前线.2003(6):12-14.

G oal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a Well -off

Society in Wuhan

W ang L iyan ,Yang Qi ng ,L i u Xiaomi ng ,Hu Yi ng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goal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a well -off society in Wuhan is researched ,and the principles to build a goal system of well -off society are presented.A goal system for cities to build a well -off society is established ,taking Wuhan as a case study.K ey w ords :well -off society ;goal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 ang Liyan :Assoc.Prof.;School of Management ,WU T ,Wuhan 430070,China.

[编辑:李道文]

(上接第197页)

R eflection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 raining i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Fields

W an M i ngguo

Abstract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onstruction requires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ped up.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especially the innovative qualified personnel ,is a key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A mutual motivated mechanism of social security industry and it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s analyzed.A ”three combina 2tion ”mode is presented for personnel training.

K ey w ords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novative education

Wan Mingguo :Assoc.Prof.;School of Management ,WU T ,Wuhan 430070,China.

[编辑:刘美玲]

6

02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4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