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选择,一部新中国革命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认真总结建国61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与规律,对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认真总结建国61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指导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所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而开创了一条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使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成功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实际,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2]总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实践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要坚持,而要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同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同各种马克思教条化的倾向作斗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的教条。[3]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当代的基本国情: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国情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国情的认识不能一劳永逸,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代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同党内盛行的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跳出了苏联的“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为工作重点”的革命模式,独立自主解决了军事和组织路线问题,才开创了新的革命道路,使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样坚持实事求是,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4]遗憾的是由于后来“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党对国家的基本国情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未能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能实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过程中,不断强调,“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党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与时俱进,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点并正确反映了国情的变化,最终创造了“中国奇迹”。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就必须随之前进。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过程:

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实践探索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以正确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而要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来认识、指导、改造中国具体实际;二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来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5]

通过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能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必须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集中体现为党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因此,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而不能再以理论去套实际。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就是表明,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着眼点、落脚点和核心内容应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6]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既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误的深刻教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总结建国61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目的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甘子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规律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386;

[2]崔明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J]. 理论界,2009,(11):18-19;

[3]田中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新长江,2009,(9):22-25;

[4]黄苏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探讨[J]. 党史文苑(下半月),2009,(3):48-50;

[5]《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R].2006年7月1日;

[6]王玲.问题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学术交流,2007,(1):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