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2019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计划

64科学种养

2019. 6E-mail:kxzyzz@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050916.html, 电话:010-********本栏编辑:黄华宁

业界动态

色产业与品牌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行动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种质资源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会议指出,各地相关部门要清醒认识种质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加快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进程,强化优异资源的鉴定发掘与利用,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高效种质资源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规范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深度发掘,完善种质资源交流与共享体系,加强宣传引导,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河北、新疆等8省(区、市)农业农村厅(委、局)相关负责人、18省(区、市)农业科学院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参会。

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

近日,笔者从陕西省铜川市种子管理站获悉: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审定,由陕西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第5个旱地小麦品种。这标志着铜川市的旱地小麦选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铜麦6号由铜川市种子管理站和铜川市印台区农技中心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经过10年的后代选择和系谱法处理,在旱地条件下选育而成,具有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点。铜麦6号是铜川市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旱地小麦品种,2012年通过省级审定。2015年6月19日,原陕西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印台区陈炉镇的铜麦6号高产攻关田实收称量,该小麦单产最高达到676.09千克,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据悉,截至目前,铜麦6号已在陕西省旱地推广种植34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8 500万吨,新增产值1.87亿元,增加纯收入1.53亿元。此次通过国家审定,也标志着铜麦6号可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大面积推广。

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2019年国家农产品质量

安全例行监测计划

近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实施2019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计划,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充分发挥风险监测的“雷达”作用,进一步调整完

善监测计划,改进抽样方式,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增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据悉,监测计划突出“三个调整”。一是重点完善随机抽样。抽样城市由原来省会城市固定、另外两个地级市一年内固定,改为省会城市固定、另外两个地级市每季度随机确定。加强生产基地随机抽样,要求每个监测地级市提供比抽样基地数原则上多1倍的基地名单,由抽样人员随机确定。二是重点加大“三前”抽样比例。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产地运输车、暂养池、屠宰场等“三前”(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抽样比例由2018年的27.0%提高到2019年的50%,加强生产指导。三是重点增加禁用药物参数。在2018年调整监测参数增幅29.8%的基础上,重点增加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中禁用兽药参数8项,监测参数增至130项,增幅6.6%。监测品种仍重点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5大类老百姓日常消费量大的大宗鲜活农产品,约110个品种4.37万个样品。

农业农村部自2001年在京津沪深四城市试点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例行监测制度,对发现问题隐患、开展风险预警、加强风险防控、组织风险评估和加强执法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结果已成为评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主要指标和各级政府部门监管决策的重要依据。2019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工作将继续坚持“六项制度”,包括异地抽检制度、复检制度、能力验证制度、会商制度、结果通报制度和跟进开展检打联动制度。

212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奖

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颁奖,212项获奖成果面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成果达到87项,占比41%,再创新高。

随着北京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度,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与医疗健康、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改善需求对接融合。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崭露头角,并展现出竞争力强、活力足、业态新等突出特点,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