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法制保障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法制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出现“法治”和“依法治国”一词,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还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突出了几个重点,第一,突出了农村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第三,突出了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农村实际,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在农业农村工作领域,依法治农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法治乡村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如何加强法制保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提供法制保

障。据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已颁布农业法律25部,涉农行政法规76部,还有农业部规章148部,农业农村已经进入到依法治理的新阶段。不仅在中国,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在“三农”问题上都比较重视发挥法律法规对规范利益分配的作用。借鉴国内外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更多的加强应用法律思维和方式手段。

一、通过法制方式来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传统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现在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都在增强。现在的农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多种行业多种阶层的人都有。这种情况下,原来依靠乡规民约来治理乡村的手段在减弱,功能也在减弱,要化解矛盾,推进管理,维护稳定,就必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快建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通过完善法律让农民更多参与,来达到社会共治。面对新形势,必须加快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普法宣传,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第一,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的相关立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界定、成员界定、权利义务、资产从属关系、组织形式、发展路径、管理体系和矛盾纠纷的处理途径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促进组织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理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等制度,切实提高乡村民主自治水平。第三,要健全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并规范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畅通矛盾纠纷解决渠道,积极引导农民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争议。

二、通过法制方式来调整农村利益格局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城乡居民利益也在不断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工商资本的进入,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长,使农民和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要靠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特别要注重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