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文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4版)

目录

《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

《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2)

《电磁兼容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

《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

《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 (5)

《微波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

《计算电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7)

《微波与高速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10)

《微波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1)

《微波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12)

《近代微波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13)

《导波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15)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16)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17)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23)

《企业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5)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7)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30)

《西方思想名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33)

《西方政党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36)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37)

《政治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39)

《不确定性数学方法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43)

《模糊数学与粗糙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45)

《数学机械化与符号计算》课程教学大纲 (46)

《智能算法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47)

《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2.英文名称:Numerical method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 学位必修课 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电磁场 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张小勇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运用计算机数值求解微分方程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解法。主要有Euler法、Runge-Kutte法。掌握基本的稳定性收敛性分析方法。

学习常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差分法并会运用极值原理分析差分解的唯一性、稳定性与收敛性。

学习椭圆型方程的五点差分格式、九点差分格式、三角形网格差分格式。掌握三种边界条件的处理,并会分析差分格式的稳定性与收敛性。

掌握抛物型方程初值问题、初边值问题的差分解法以及差分解法的稳定性与收敛性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直接法和分离变量法判断稳定性。

掌握一阶线性双曲型方程的初值问题、初边值问题的差分解法以及一维波动方程二维波动方程的差分解法。

学会将常微分方程两点边值问题写为等价的变分形式。掌握与椭圆型方程边值问题的Ritz、Galerkin变分形式。

学会运用有限元法数值解常微分方程两点边值问题、椭圆型方程边值问题以及抛物型方程初边值问题。

六、课程教学方法

面授

七、课程考核方式

出题考试

八、课程使用教材

《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高等电磁场理论

2、英文名称:Development electromagnetic theory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学位基础课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试开课学期:二

开课单位:基础部

三、大纲编写人:孙可平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了解广义麦克思韦方程组的基础上,熟悉并了解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并了解波导与谐振腔、传输线理论、导行电磁波、电磁波辐射等领域的理论应用基础。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第一章电磁场概论;第二章准静态电磁场;第三章平面电磁波;第四章波导与谐振腔;第五章均匀传输线中的导行电磁波;第六章电磁波的辐射

六、课程使用教材:孙可平自编教材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傅俊眉,冯恩信“高等电磁理论”;杨弃疾“电磁场理论”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自制者:孙可平)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进展

2、英文名称:The New Development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Microwave Technology

二、 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36 学分数:3学分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2学期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孙明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动态。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最新技术成果。

五、 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电磁兼容及近场防护技术新进展;工程电磁场及其应用新进展;微波技术作为信息载体的应用,包括最有代表性的是在雷达、通信、探测、遥感等方面的应用;微波能的应用,主要是在微波加热、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预修课程: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技术

六、课程使用教材:自制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IEEE Tra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

IEEE Tran. on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IEEE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自制者:孙明)

3.其他教学手段

《电磁兼容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电磁兼容测量技术

2、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及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查开课学期:二

开课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基础部

三、大纲编写人:李学文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电磁兼容的分析设计复杂,很难控制,其理论计算结果更加需要实际测量来检验。因此,本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磁兼容标准和规范,掌握电磁兼容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干扰发射测量;②敏感度测量;掌握电磁兼容测量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并熟悉对典型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测量。为电磁兼容性的分析设计打好坚实基础。要求学生熟悉电磁场的理论,具备基本的电路理论知识,了解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电气设备等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①电磁干扰源;②电磁干扰源的传播及计算;③电源滤波和屏蔽;④电磁干扰和电磁敏感度的测试设备;⑤电磁干扰特性的测试方法;

⑥电气设备电磁兼容特性的测试方法;⑦计算机电磁噪声发射的测量方法

预修课程:电磁学,电磁兼容技术,电路理论

六、课程使用教材:

顾希如.《电磁兼容的原理、规范和测试》,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 曲长云等.《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东南大学出版社,1985

[2] 白同云、赵姚同.《电磁干扰与兼容》,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 陈穷等译.《电磁兼容设计手册》,航空工业部,1988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普通教室

2、其他教学手段:课程以讲授为主,并适当加入电磁兼容测试实验。

《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技术

2、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interference-proof technology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程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学期:一开课单位:基础部

三、大纲编写人:孙可平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电磁干扰及其危害,了解、掌握电磁干扰的传播与耦合理论,掌握电子设备、计算机、车船等运载工具等领域现代抗干扰技

术的发展趋势与基本原理。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基本内容:第一章电磁兼容概述;第二章电磁干扰及其危害;第三章电磁干扰的传播与耦合;第四章电磁干扰控制技术;第五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第六章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第七章车船等运载工具的电磁兼容性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磁学

六、课程使用教材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孙可平主编,2006年1月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IEC标准IEC61000;王庆斌等“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技术”;高筱纲“电磁兼容总论”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自制者:孙可平)

3、其他教学手段

《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工程电磁场导论

2、英文名称: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troduction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基础课学时数:36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试开课学期: 1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物理教研室

三、大纲编写人:阎明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工程电磁场理论作为一门已经完善确立的普遍理论,一直是电子工程学习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能够为其它理论所不能解决的复杂电磁场和电磁波的问题提供完整的诠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发展历史;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主要内容、基本定律及相关的方程式;了解电磁场理论在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1.主要内容:本课程介绍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基本

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建立的历史意义、静电场与恒定电流电场、电磁场的边值问题、静磁场、时变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准静态场、平面电磁波的传播以及有关电磁场理论应用发展方向的概述。

2.预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六、使用教材:

《工程电磁场导论》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Carl T.A.Johnk,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by John

Wiley and Sons, 1988

2.陈熙谋、陈秉乾编著. 《电磁学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王增和,王培章,卢春兰编著. 《电磁场与电磁波》.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购置、自编

3.其它教学手段:板书、电子教案、录像

《微波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微波原理与技术

1.中文名称:微波原理与技术

2.英文名称: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ology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开课学期:一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于格非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微波原理与技术》课程是主要研究微波信号的产生、放大、传输、发射、接收、测量和应用的学科,在电路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础上,涉足无线电频谱中极其重要的波段——微波领域。所要求的工程数学知识包括:数理方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矢量分析与场论、和特殊函授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微波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了解微波传输线理论、波导理论和微波网络理论。

要求学生熟悉电磁场理论,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电子技术知识。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传输线理论;第三章波导理论;第四章微波谐振腔;第五章微波网络基础;第六章微波振荡源;第七章常用微波元件;第八章:微波测量。

预修课程:数理方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矢量分析与场论、特殊函授等六、课程教学方法

1.教室要求:电化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自制者:于格非)

3.其他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

七、课程考核方式

论文形式考核。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八、课程使用教材

《微波原理与技术》,赵克玉,许福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微波技术》沈致远主编,国防工业工业出版社

2.《高等电磁理论》,傅君眉,冯恩信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计算电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计算电磁学

2、英文名称: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数:36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开课学期:二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张榕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学习计算电磁学的产生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电磁仿真中的有限差分法、人工神经网络在电磁建模中的应用,遗传算法在电磁优化中的应用,涉及电磁场工程CAD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即电磁场问题的数值仿真、高效建模和优化设计。

电磁场边值问题计算的数值积分法、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的数学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用MA TLAB去实现边值问题计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数值计算结果的数据或图形来分析和验证电磁场问题正确性,说明MA TLAB在二维静态电磁场边值问题数值求解中的优越性,体现物理问题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已达到国内较高的水平,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在工业、军事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

第1章绪论

1.1 电磁场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电磁场问题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1.3 电磁场问题计算方法分类

1.3.1 解析法

1.3.2 数值法

1.4 电磁场问题数值计算的几种重要方法

1.4.1 有限差分法

1.4.2 有限单元法

1.5 MA TLAB在电磁场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第2章MA TLAB简介

2.1 MA TLAB概述

2.1.1 MA TLAB的特点

2.1.2 MA TLAB操作界面

2.1.3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命令

2.2 数值计算基本方法

2.2.1 变量名、数据、算符与表达式

2.2.2 矩阵

2.2.3 符号变量和符号表达式

2.3 图形处理的基本方法

2.3.1 二维图形

2.3.2 三维图形

2.4 M文件及程序设计

2.4.1 命令文件

2.4.2 函数文件

2.4.3 流程控制

2.4.4 差分、微分和梯度

2.4.5 积分

2.4.6 级数

2.5 偏微分方程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2.5.1 PDE Toolbox菜单

2.5.2 PDE工具栏

第3章电磁场分布型问题的数值积分法

3.1 沿直线的积分问题

3.2 平面上的二重积分问题

3.3 沿空间曲线的积分问题

3.4 曲面上的二重积分问题

第4章电磁场二维场域的有限差分法

4.1 差分运算的基本概念

4.2 拉普拉斯方程的有限差分形式

4.3 二维场域的边界条件

4.4 简单迭代法

4.5 超松弛法

4.6 应用举例与计算程序

第5章电磁场二维场域的有限单元法

5.1 电磁场微分方程的泛函变分原理

5.2 二维电磁场有限单元法的数学离散形式5.3 应用举例与计算步骤

预修课程:

计算电磁学的基础数学知识

电磁场的基础知识

六、课程使用教材:

书名:电磁场数值计算法与MA TLAB实现著者:何虹雨

出版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计算电磁学的数值方法吕英华编

2.现代电磁学基础王长清编

3. 计算电磁学王秉中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录象室

2.课件来源:购置(来源)、自制(自制者)

《微波与高速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微波与高速电路理论

2.英文名称:Theory of the Micorwave and High-speed Circuits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开课学期:第1学年第2学期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蒋开明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

(1)了解微波与高速电路的基础知识,明了微波与高速电路的各自发展历程和关联关系,清晰频域分析与时域分析的重要性、作用及各自的研究对象。(2)掌握微波与高速电路的频域特性,明了正实函数、界实函数与电网络的关联关系。(3)掌握各型电路(集中参数电路、分布参数电路、平面与立体电路)的分析综合方法。重点掌握“逼近”思想在网络函数实现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方法;了解电路变换在电路分析设计中的重要性,掌握诺顿变换、科罗达等效的种类和使用方法。(4)掌握微波宽带、超宽带放大器的分析综合方法。(5)基本掌握微波与高速电路时域分析的各种分析方法(频率转换方法、直接时域方法、时频混合方法)。(6)了解微波与高速电路分析设计过程中常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组成、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重要的硕士学位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微波与高速电路的频域、时域分析两大部分。其中,频域部分包括集中参数、分布参数、平面和立体电路以及微波宽带放大器的分析、综合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域分析则包括高速电路中和互连封装相联系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如互连线直接时域分析、频域变换分析、系统的阶数缩减分析、以及由馈电和接地系统引起的同步开关噪声分析。课程突出基础性、前瞻性,注重与学科当前的前沿热点问题相结合,

既让研究生对微波与高速电路理论、分析综合方法以及机辅工具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又对其日后的科研工作有所启发。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路理论、微波技术

六、课程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课堂讨论

七、课程考核方式

出勤率:20%

课堂讨论及作业思考题:20%

期末考试:60% 开卷考试

八、课程使用教材

李征帆, 毛军发; 微波与高速电路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征帆,曹毅; 微波与高速电路中的电磁场理论及其数值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2. I.D. Robertson and S. Lucyszyn; RFIC and MMIC design and technology; 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2001

《微波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微波技术实验

2、英文名称:microwave technology experiment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实验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查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物理实验室

三、大纲编写人:王红岩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了解微波测量的特点,掌握微波测量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异于低频无线电技术的微波系统的调整方法,主要仪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牢固掌握微波基本参量的测量方法与常用微波元器件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测量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微波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实验的独立工作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二个层次:即微波基础实验和微波测试拓展应用两个部分。

微波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必做,共有4个实验内容:微波频率测量(4学时);波导波长测试(4学时);驻波比测试(4学时);调配技术(4学时)。

微波测试拓展应用共有6个实验项目:衰减测量(4学时);定向耦合器性能测量(4学时);“魔T”特征测量(4学时);检波器的校准(4学时);阻抗测量(4学时);喇叭天线测试(4学时);。学生在微波基础实验完成后,任选5个题目自己设计完成微波测试拓展应用,并提交实验论文。

预修课程:微波原理与技术

六、课程使用教材:微波技术实验讲义(王红岩编)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微波原理与技术赵克玉,徐福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微波测量与实验教程[M]. 赵春晖,杨莘元.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3、微波测量技术董树义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4、微波测量汤世贤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

八、课程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文理学院物理中心的微波实验室上课,无其它特殊要求。

《微波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微波网络

2、英文名称:Microwave Network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数:36学分数:20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查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孙明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介绍应用微波网络的理论解决微波工程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各类微波元件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微波工程设计的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微波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波网络基础;微波网络元件,介绍波导元件、微带

元件的网络表示方法,针对典型的微波元件作为特例进行特性分析和设计;网络的性质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信号通过微波网络系统的传输关系;微波网络的参量及参量矩阵,介绍用电路矩阵和波矩阵参量描述微波网络的方法及其属性;微波低通滤波器的结构实现与设计方法,以微波带通滤波器为例,采用微波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综合的方法;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结构实现与设计方法,以微带混合桥为例,采用微波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综合的方法。

预修课程:工程电磁场、微波理论与技术

六、课程使用教材:

微波工程(第三版),(美)波扎(Pozar,D.M.)著,张肇仪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1,ISBN:7121023121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微波网络,梁联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微波网络理论电子教材,吴群;IEEE papers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自制者:孙明)

3、其他教学手段

《近代微波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近代微波测量

2.英文名称:microwave technology experiment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实验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王红岩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了解微波测量的特点,掌握微波测量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异于低频无线电技术的微波系统的调整方法,主要仪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牢固掌握微波基本参量的测量方法与常用微波元器件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测量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微波理论

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实验的独立工作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以动手实践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二个层次:即微波基础实验和微波测试拓展应用两个部分。

微波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做4个实验内容:微波频率测量(4学时);波导波长测试(4学时);驻波比测试(4学时);调配技术(4学时)。

微波测试拓展应用要求学生做5个实验项目:衰减测量(4学时);定向耦合器性能测量(4学时);“魔T”特征测量(4学时);调配技术检波器的校准(4学时);阻抗测量(4学时)。

预修课程:微波原理与技术

六、课程教学方法

近代微波测量为实验课程,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学习微波测量的基本内容,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课程考核方式

近代微波测量考核方式为平时实验成绩占60%,主要根据4个微波基础实验和除阻抗测量外4个微波测试拓展应用实验的操作、报告给出;考核占40%,主要根据学生阻抗测量实验自己设计完成的情况及提交的实验报告情况给出。八、课程使用教材

微波技术实验讲义(王红岩编)

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微波原理与技术 赵克玉,徐福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微波测量与实验教程[M]. 赵春晖,杨莘元.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0.

3.微波测量技术 董树义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4.微波测量 汤世贤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1

《导波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导波光学

2.英文名称:Guided Wave Optics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数:36学分数:2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核方式:考查开课学期:二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姜慧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光波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典型的分析方法,熟悉并了解平面光波导、多层波导、矩形介质波导、周期性波导、渐变折射率波导、多量子阱波导等的基本原理,了解导波光学的最新进展与动态。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光波导分析基础;介质平板波导;转移矩阵理论;多层平板波导;渐变折射率波导;泄露波导;光波导特征参数的表征;矩形介质波导;表面等离子波;金属包覆介质波导;周期性波导;多量子阱光波导等。

预修课程:工程数学、电磁场理论

六、课程使用教材:

《导波光学》,曹庄琪,科学出版社,2007。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导波光学》,王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导波光学基础》,杨笛,任国斌,王义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3.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Waveguide Analysis》, Kenji Kawano, Tsutomu Kitoh , John Wiley&Sons, 2001。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

3、其他教学手段:板书、电子教案等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研究

2、英文名称:About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数:36 学分数: 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颜红根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社会思潮具有社会共鸣性。由于它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主导,又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相结合来表达一定人群的情感和愿望,因此在一定领域、范围内能为社会一定阶层或集团所认同和接受。社会思潮的这种直接理论效应与自身价值取向的目标性有关,因为一种思想只有和相当数量社会成员所追求的目标基本一致,从而引起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们的注意时,才可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思潮,即使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思潮也会因它的某种迷惑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

社会思潮具有社会影响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社会思潮绝不仅仅消极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现象,其共鸣性特征决定它能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消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安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进步的社会思潮则能增强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正是基于对社会思潮基本特征的认识,我们认为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客观地、辩证地介绍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社会思潮是有必要的。

西方国家5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在这些、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发达国家的现实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本课程从理论或思潮来源、基本主张、思潮评介三大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了这些社会思潮的立场观点,指出了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通过讲授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科学主义思潮、未来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等内容,使学生

对当代国外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评析。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要反映当代国外最有影响的一些社会思潮有关理论的新发展,评析有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潮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预修课程:《政治学专题研究》《西方思想名著选读》《新闻传播学》课程

六、课程教学方法

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既要注意准确介绍学科发展中成熟、稳定的内容,又要评介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既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硬”知识、扩大信息量,又要为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自由地探索提供平台;既要遵循教学的规范,又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注意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又要注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七、课程考核方式

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本课程教学手段包括:黑板、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和交流、期终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

八、课程使用教材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黄家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版。

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冯特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走近马克思》陈学明著 东方出版社 2002年版。邢贲思·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张之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版。《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7第1版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公共关系学

2、英文名称:The Pubulic Relations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开课单位:文理学院

三、大纲编写人:鲍日新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公共关系反映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属性是公众关系;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和形成组织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良好关系;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是沟通与协调;公共关系的性质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公共关系学的上述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思政研究生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公共关系,作为合格的思想教育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关素质。公关素质具体表现为共关意识和公关技能,而意识和技能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研究生公共关系教学将采用理论(授课)------实践(课堂操作或社会实践)--------理论(总结评估,上升为理论)的教学方法,达到其作为应用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公共关系的学习,不仅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公共关系原理,而且能够具备较高的公关意识和公关操作技能,为他(她)们未来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预修课程、

第一章公关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公关的起源

第二节公关的发展

第三节公关兴起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四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第二章公关的含义与构架

第一节公关的含义

第二节公关的原则及其价值

第三节公关的构架

第三章公关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公关活动的准备

第二节公关活动的实施(十大公关手段案例分析)

第三节公关活动的总结

第四章公关的对象与构成

第一节公众的含义与定义

第二节公众的分类

第三节 内部公众关系

第四节 外部公众关系

第五章公关策划(CIS)

第一节公关策划的含义与范畴

第二节公关策划管理技术

第三节CIS策划(案例分析)

第四节广告策划

第六章公关人员素质

第一节关于素质的讨论

第二节公关人员必备的素质

第三节培训素质的途径

第七章公关礼仪

第一节公关礼仪的定义与作用

第二节公关礼仪的基本规范

预修课程:

本课程作为思政专业的必修课,且属于应用性的边缘学科,因此,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决策学、口才学、传播学、策划学等等学科。

六、课程使用教材

《公共关系学》,主编: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七、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1、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关员职业培训和监测定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潘肖珏:《企业策划思路与个案》、《CIS:中国企业形象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杂志《公关世界》中国公关协会主办

4、梅雨:《中国,CI再出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吴有富:《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二十年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汪钦:世界高峰公关纪实,远方出版社2008年版

7、邢颖:《情系公关二十年在线推演》,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版

8、崔秀芝:《中国公关经典案例》,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9、董锡健:《经营诀窍5分钟》,香港语丝出版社2004年版

八、课程教学手段

1、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课件来源:自制

3、其他教学手段:案例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一、专业实践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专业实践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在第2学期和第4学期的第17~18周开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室或实训室或社会运用学过的行政管理专业部分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实训,使学生掌握部分行政管理工作技能。 二、第2学期的专业实践课程 实训时间是第2学期的第17~18周。 (一)训练项目1:行政管理实务训练 1.实训内容:庆典活动模拟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按照庆典活动模拟训练方案进行现场操作 目的:(1)熟悉庆典活动的组织程序;(2)掌握拟写庆典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的方法、格式;(3)掌握所需物品的准备方法。 操作过程:(1)分小组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2)各小组组长根据任务总要求,把具体任务细分到每个组员。(3)组员按照要求进行现场准备。(4)教师现场指导,及时纠正错误。(5)各小组组员交换角色,完成庆典中的各项任务。(6)教师现场评论,按小组给出成绩。 2.实训内容:会议的准备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分小组练习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掌握装订文件的方法。 使用器材:电脑、打印机、复印机、装订机、档案袋、会议文件袋等。 操作过程:(1)分小组完成具体任务。(2)具体任务明细表发给各小组组长1份。(3)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检查完成情况。(4)各小组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完成会议的

准备工作。(5)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是否合乎要求。(6)现场指导,纠正错误,使其规范。 3.实训内容:会议的召开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分小组练习 目的:培养学生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会议能力,能有效控制会议进程。 使用器材:话筒、摄像机、照相机等。 操作过程:(1)把小组分为领导组、会务组、宣传组。(2)各小组扮演各自的角色承担任务。(3)各小组组员向本组组长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4)教师现场指导。(5)最后教师点评,给出此阶段的成绩。 4.实训内容:会议的善后处理 地点:中文系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文件归档 目的:掌握回收文件的方法、归档的方法。 使用器材:档案盒、针、线、钉书机等。 操作过程:(1)教师先做示范。(2)教师对每一个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进行详细指导,提出要求。(3)每一个学生领取自己拟写的材料。(4)按照时间顺序,择优选择文件。(5)装入档案盒,填写相关内容。(6)教师现场检查,及时纠正错误。(7)学生按照纠正错误的要求规范地装订填写。 (二)训练项目2:社会不规范汉字调查 1.指导教师:靳古隆、吉玉佩、原云 2.调查目的:一是增强自己的汉字规范化意识;二是提高自己的书写规范汉字和不写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的能力;三是调查清楚焦作市街道、校园不规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一 适用于机类专业 课程代码:JT001 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二、学分数:9学分(27天) 三、实践教学目标及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基础技术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实践中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的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认识,通过结合典型产品

的制造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制造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金属加工的主要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和工具,并有初步的操作技能。 2、了解现代工业生产先进制造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方法与应用。 3、对毛坯和零件加工工艺有一般的了解。 4、熟悉有关的工程术语,了解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文件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四、实践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内容分为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实践、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践、创新制作实践三大部分。 1、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运用铸造、焊接、热处理、零件表面处理等方法将材料制成毛坯或直接加工成零件;学习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等各种加工方法将毛坯或材料成形为高精度,低粗糙度的零件;学习钳工基本操作与装配技术将零件装配为机器;学习常用量具的使用和检测技术。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利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多种加工方法将毛坯或材料成形为高精度、低粗糙度的零件,学习中使学生受到设计、编程、加工一体化的训练。 学习利用“慧鱼”先进的工程教学模型进行部件、整机的搭建;机构创新;学习LLWIN 基本编程方法,进行部件整机的系统仿真,工程模拟; 3、创新制作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利用“慧鱼”先进的工程教学模型进行部件、整机的搭建;机构创新;学习LLWIN基本编程方法,进行部件整机的系统仿真,工程模拟;学习AutoCAD、Mastercam.8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 五、实践教学安排

软件开发实践教学大纲

《软件开发实践》 教学大纲 一、说明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软件开发实践》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概述、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编码与测试、软件工程文档编制等,这些内容是通过一个软件工程项目的建设来掌握的,这样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传统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理解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以及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 1.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2.软件开发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文档。 3.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和步骤。 4.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模型。 5.软件工程的维护系统和文档编制。 要求掌握结构化分析、设计与编码,测试与维护,软件工程文档编制等基本方法;理解面向对象方法;掌握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 本课目适用于计算机系软件技术等专业,课程学时为72课时。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要求有一定的程序设计经验以及数据结构、数据库和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基础等的一些知识和概念,因此,先修课程为至少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和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基础。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软件工程案例教程—软件项目开发实践》,韩万江姜立新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软件工程基础教程》,刘文朱飞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实验》,狄国强杨小平杜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李龙澍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为结构化方法开发软件的过程、步骤及应遵循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主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够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最快最有效的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唯一语言,因而,对程序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很高的场合及需要直接控制硬件的应用场合,汇编语言的应用是必不可少三、课程目标 汇编语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 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内部的运行机理,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相关 知识,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 上机实验,使学生受到软硬件实验的初步训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1) 为什么要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2) 进位计数制与不同基数的数之间的转换 (3) 二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运算 (4) 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5) 几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2.基本要求 了解机器指令、代码指令、机器语言、汇编指令、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源程 序、汇编程序、汇编等概念;掌握进位计数制与不同基数的数之间的转换及

运算;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与”、“或”、“非”、“异或”等几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第二章80X86计算机组织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系统概述、存储器、中央处理机和外部设备。 2.基本要求 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及其关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总线;存储器的内容、地址及存储器的分段;中央处理机的组成、80X86系列CPU工作寄存器构成和功能,特别是段寄存器和标志寄存器;外设接口、端口和8086/8088的端口地址范围和访问方法。 第三章80X86的指令系统 1.教学内容(重点内容) IBM PC机的寻址方式、IBM PC机的指令系统。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IBM PC机寻址方式及物理地址的计算;数据传送、算术、逻辑、串处理、控制转移和处理机控制指令六组中的所有指令的格式、操作、及影响的标志位。了解机器语言的指令组成; 第四章汇编语言程序格式 1.教学内容 汇编程序功能、伪操作、汇编语言程序格式、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2.基本要求 掌握DEBUG程序和命令及能用DEBUG 程序调试和运行简单小程序;汇编语言上机步骤、汇编程序的功能;数据定义及存储器分配、表达式赋值“EQU”和“=”、段定义、程序开始和结束、对准、基数控制等六类伪操作;汇编语言程序格式中的名字、操作、操作数和注释等项。 第五章循环与分支程序设计 1.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结构、循环程序设计和分支程序设计 2.基本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制步骤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循环的设计方法和多层循环的设计;分支程序的设计方法,并能编制相应的程序。第六章子程序结构 1.教学内容 子程序的设计方法、嵌套与递归子程序、子程序举例和DOS系统功能调用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XXXXXXX(课程名称) XXXX(Course Title)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学分数: 课程总学时:学时(其中实验或实践等学时) 开课学院(部门):授课教师: 预备知识: 一、课程学习目的及要求: 说明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 二、主要章节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XXXXX (XX学时) 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作简要的介绍,说明本章拟达到的教学目标,并分章、节写明所需的学时数。 第一节XXXX (XX学时) 1.XXXX 2.XXXXXXX …… 第二节XXXXX (XX学时) 1.XXXX 2.XXXXXXX ……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开卷□口试□口试加笔试 考查:□课堂作业□课程论文□调研报告□试验报告其他方式 2.成绩评定标准 成绩评定为:□百分制□五级记分制。 注:学位课必须采用考试方式,采用百分制。

四、教学方法手段和课外学习要求 …… 五、教材、主要参考书和资料: 教材: ×××主编(或编著):《××××××》,第×版,××××出版社,××××年出版。 参考书: ×××主编(或编著):《××××××》,第×版,××××出版社,××××年出版。 ×××主编(或编著):《××××××》,第×版,××××出版社,××××年出版。 资料: …… 撰写人:×××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Syllabus Course Name Course Code:Course Nature:Credit: Total Class Hours:course hours(Experiment or practice class hours) School:Instructor:Prerequisites: Ⅰ.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Describ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in the teaching plan,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students should meet as far as knowledge, capacity and quality are concerned through this course. Ⅱ.Contents and arrangements Chapter 1XXXXX (XX class hours)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tent and focus of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 specifies the required class hours by chapter. Section 1XXXX (XX class hours) 1.XXXX 2.XXXXXXX …… Section 2XXXXX (XX class hours) 1.XXXX 2.XXXXXXX …… Ⅲ.Course assessment Assessment methods: Assessment criteria: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执笔人:侯海霞审定人:李吉忠马少军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为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传感器课程设计、通信系统仿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设计,结合课程中的大量实验,如单片机、EDA、数字信号处理等;为学生综合实践(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发创新能力。 二、全学程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三、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一)专业与公益劳动 1、目的要求 主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锻炼适应社会、胜任工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主要内容 劳动分公益劳动、专业劳动两种。公益劳动主要是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劳动活动,专业劳动主要是参加学院组织的与专业有关的劳动活动。 3、完成形式及时间 学生在1-4学期内,必须按照课程表安排,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参加劳动,具体要求见《莱阳农学院学生专业与公益劳动管理细则》。 (二)入学教育、军训 1.目的要求 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学院、专业、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确定奋斗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组织纪律性;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团结进取、遵纪守法、求实创新、身心健康等。 2.主要内容 由学工部(处)根据每年的工作要求进行组织,主要有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军事训练、内务整理等。 3.完成形式及时间 时间一般为1.5周。学生要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 (三)社会实践 1.目的要求 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让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探讨社会,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汇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学前教育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总学时|总学分:2992学时|194学分 二、社会实践大纲 (一)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做好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对保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要坚持3个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二)实践要求 实习由各专业负责,实习前,系领导或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动员,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宣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纪律,讲清楚学生实习期间该的注意事项。实习指导小组和带队教师要定期监督检查。 (三)实践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社会实践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的假期中间进行,时间为五周。采取分散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须认真的认真做好日志工作,撰写社会实践总结。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须有实践单位的实习证明,对实践工作予以评价并加盖实习单位的行政公章,并及时递交相关实习材料。 (四)实践内容 1 1.社会实践的内容应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向社会各界学习。通过深入接触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 2.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和群众服务。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服务,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1.社会实践考核成绩采用考查方式。分数采用百分制或五级记分制(五级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二者相互对应为: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学生按照《实习教学计划》完成各类实习教学任务,经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 2.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评定原则上应呈正态分布,严格控制优秀成绩的比例。 3.学生在实践期间应自觉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和实习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实习现场规章、保密及安全制度。对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经多方教育无效或情节特别严重者,可暂停其实习,并按照校纪校规作相应处理。

研究生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512713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 英文名称:Intelligent Control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自动化及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总结了智能控制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了解智能控制理论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模糊控制理论基础、模糊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设计方法,掌握几种典型神经网络的模型、学习算法及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结构、原理和应用、了解专家系统、遗传算法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了解智能控制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1、绪论 内容体系: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智能控制的几个重要分支、智能控制的特点、研究工具及应用。 知识点:智能控制概念,特点,发展,神经控制、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的数学工具。 重点: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 2、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 内容体系:模糊集的概念、模糊集合的运算、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关系、二值逻辑、模糊逻辑及其基本运算、模糊语言逻辑、模糊逻辑推理、模糊关系方程的解。

知识点:模糊集的概念,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逻辑推理。 重点: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逻辑推理方法。 3、模糊控制 内容体系: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则、模糊控制器的常规设计方法、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举例、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知识点: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 重点:模糊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4、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内容体系: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的模型分类、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的特征及要素、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领域。 知识点: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重点:多层神经网络结构、多层传播网络的学习算法、动态神经网络模型。 5、典型神经网络 内容体系:单神经元网络、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回归神经网络。 知识点:各种神经网络模型,各种神经网络特点和学习算法。 重点:单神经元网络、BP神经网络结构、RBF神经网络模型。 6、高级神经网络 内容体系:模糊RBF网络、P-S神经网络、小脑模型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 知识点:各种神经网络模型,各种神经网络特点和学习算法。 重点:模糊RBF网络、小脑模型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的结构特点和适用条件。 7、神经网络控制 内容体系:神经网络控制的结构、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RBF网络监督控制、RBF网络自校正控制、基于RBF网络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知识点:各种神经网络控制结构、神经网络自适应和自校正控制的特点、RBF网络控制的应用。 重点:各种神经网络控制结构,神经网络控制器编程的方法。 8、遗传算法及其应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专业代码:081407W) 一、概述 为适应新世纪食品行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学好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特构建了作为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公益)劳动实践的接触,获得专业的感性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区情民情,在为基层进行社会服务、技术指导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此为社会实践教学的阶段;通过教学生产实习和专业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的安全,为将来就业更好地适应生产打下良好基础,此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阶段;通过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测定及实验室的操作技能,为将来就业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实验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课程论文(设计)的实习,为学生营造创新和研究的氛围,提供锻炼创新和研究(设计)的初步能力,学会如何撰写研究性论文(设计),为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通过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环节,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产结合起来,进行专业技术的具体训练,练习设计食品加工工艺中的HACCP,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践教学的技能提高阶段。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整个学程共分三个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分别是基础实践层次包括军事训练、专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层次包括教学生产实习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层次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和毕业生产实习或毕业论文2个环节,总计40学分。 二、实践教学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目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48学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课程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接口技术,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演示,课后习题练习等环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能够设计或调试基本的微机硬件接口及驱动程序等多方面的技能。 2.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 第1章微型计算机概述 目的和要求:主要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造及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第2章微处理器 目的和要求:掌握8086/8088 CPU寄存器结构、作用、CPU引脚功能、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最小/最大模式的概念和系统组建、系统总线形成;理解存储器读/写时序;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 重点:Intel x86CPU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寄存器、堆栈,引脚及其功能;最小/最大模 式下系统总线形成;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 难点:Intel x86CPU的内部结构、典型时序分析 第3章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寻址的概念;8086的6种基本的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掌握8086指令系统 重点:掌握寻址方式;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 难点:区别指令的正确与错误。 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目的和要求:了解汇编语言特点、汇编程序功能、汇编语言结构;掌握汇编语言中的表达式、伪指令、宏定义的含义和用法;掌握DOS功能调用基本I/O,返回DOS方法,了解文件管理;理解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编写、运行、调试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教学重点:汇编的概念及其方法, 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格式,常用运算符的使用方法,汇编的步骤;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伪指令、宏定义的用法;程序设计算法与流程图。 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 目的与要求:掌握输入/输出的基本概念;I/O的编址方法、特点;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及接口技术;理解程序控制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 重点: I/O的编址方法、译码电路及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难点:程序控制、中断、DMA方式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第6章存储器系统 目的与要求:了解存储器的作用、分类、结构及性能指标,了解存储器系统的多层结构;掌握静态RAM、动态RAM及EPROM的特点、基本结构、地址形成方法及典型芯片;了解DRAM 刷新;掌握存储器芯片的扩充的常用方法. 重点:存储器的分类、性能指标;读写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存储器扩展及其与CPU的连接 难点:存储器的位/字扩充方式的方法及连接 第7章中断系统 目的与要求:掌握中断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中断类型码、中断矢量和中断向量表的概念,以及如何对中断服务程序寻址;了解8259A的编程结构,理解8259A工作方式、有关命令和初始化编程及其在PC机中应用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领域 大纲撰写负责人 学院主管领导(签字) 填表日期 西京学院研究生处制

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模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暂不填写) 课程类型:(填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等) 考核方式:(根据培养方案填考试或考查) 学时/学分:(根据培养方案填写) 专业领域:(按实际填写) 先修课程: 二、教学目标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 1.基本内容:信号与系统概述,信号及其分类,常见的典型信号,连续信号的运算、分解,系统及其响应,系统的分类,LTI系统分析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信号与系统的概述以及LTI系统分析方法;理解连续信号的运算、分解;掌握常见的典型信号;掌握系统的分类及其响应。 3.重点、难点:

(二)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的时域分析 1.基本内容:LTI 系统的数学模型与传输算子,LTI 因果系统的零状态响应,LTI 因果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卷积及其性质,LTI 因果系统的全响应以及经典解法。 2.基本要求:了解LTI 系统的数学模型与传输算子;理解LTI 因果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及零输入响应;掌握卷积及其性质。 3.重点、难点: (三)傅里叶变换 1.基本内容: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质,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基本要求:理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掌握傅里叶变换原理及其性质,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以及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重点、难点:傅里叶变换的原理及其性质。 (四)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的频域表示与分析 1.基本内容:利用系统函数)( j H 求响应,无失真传输系统,理想低通滤波器与物理可实现系统,时域采样和恢复。 2.基本要求:了解无失真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时域采样和恢复;理解理想低通滤波器与物理可实现系统;掌握采样定理和原信号的恢复。 3.重点、难点: (五)拉普拉斯变换 1.基本内容:常用函数的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以及双边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和定理,拉普拉斯反变换。 2.基本要求:了解常用函数的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理解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基本原理,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

专业技术综合实践教学大纲

《专业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适用于机械工程专业)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专业技术综合实践》是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较全面综合课程进行能力训练的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与相关学科、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锻炼学生运用各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从加强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出发,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2).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实用性。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实验结果并填写实验报告。 附参考1:1、了解数控机床的种类、结构、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结构与拆装过程;理解掌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机械结构和数控系统原理。 2、按不同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拆卸机床,理解掌握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掌握各种 电路元气件。 3、观察机床机械结构,并与普通机床作对比,比较各种零部件的差别;对进给驱动和 主轴驱动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原理。 4、观察分析数控装置各种接口及连接,绘制计算机数控系统组成框图。 附参考2:1、了解工装夹具的种类、结构、各零件作用;理解工装夹具构成原因;采集工装夹具实物数据。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工装夹具零件三维造型、装配、转工程图。 3、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工装夹具装配图、了解工装夹具装配图绘制规范。 4、了解工装夹具零件技术要求,绘制标准的工装夹具零件图若干。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 1.提出并确定实验 结合《现代制造工艺》、《制造技术基础》、《可编程控制》、《机电一体化导论》、《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提出实验方案 2.完成实验 3.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塞责,容忍错误存在。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

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形成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应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汇编语言编程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教学难点 重点是8086CPU内部结构,引腿信号及功能,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的基本技术,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难点是CPU操作时序,各种接口芯片的控制字,模式字的设置及其含义,接口与外设子系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编程。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微型机算计概述 (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微型机的分类和发展概况;掌握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机系统的差别;掌握CPU的功能和组成部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第一节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 一、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第二节微型机的分类 一、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第三节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 一、微处理器 二、微型计算机 三、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四节微型机算机的应用 一、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1.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之间有什么不同?

2. 微型计算机采用总线结构有什么优点? 3. 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二章 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 ( 6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常用引腿信号的功能,8086的中断系统,总线操作及时序; 2、理解:80386的体系结构,三种工作方式,指令流水线和地址流水线,虚拟存储机制和片内两级存储管理;Pentium采用的先进技术,原理结构,技术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内部寄存器的功能,主要的引脚信号及功能,中断响应过程,存储器组织和I/O组织。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学时) 第一节 16位微处理器8086 (2学时 ) 一、8086的编程结构 总线接口部件和执行部件的组成及各自功能,8086总线周期的概念。 二、8086的引腿信号和工作模式 1. 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的概念 为了适应各种应用场合,在设计8086/8088CPU芯片时,使它们可以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及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 2. 8086/8088的引腿信号和功能 8086/8088CPU有40条引腿,这里介绍在两种模式下公用的32条引腿和他们的传递方向及有效跳变。 3. 最小模式 讲述8086在最小模式下的典型配置及有关引腿信号。 4. 最大模式 讲述8086在最大模式下的典型配置及有关引腿信号。 三、8086的操作和时序 1. 系统复位和启动操作 8086/8088复位时各内部寄存器的值,复位时序,总线信号状态。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要求【模板】

附件3: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要求 (页面:A4;页边距:上2.1cm,下1.9cm,左2.1cm 右2.1cm) 课程中文名称…………………黑体三号 课程英文名称…………… Times New Roman三号 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习:学时);学分 一、课程简介………………………………宋体五号(加粗) 正文:宋体五号 内容:简要介绍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主要讲授的内容。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宋体五号(加粗) 正文:宋体五号 内容:说明选修该课需要先修的相关课程,或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适用于哪些专业。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加粗) 正文:宋体五号 内容:详细介绍各章讲授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宋体五号(加粗) 正文:宋体五号 内容:主要说明教学方式和课堂学习要求,比如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 五、考核办法……………………………宋体五号(加粗) 正文:宋体五号 内容:要求说明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无论是考试或考查,总评成绩中应适当考虑考勤、课堂表现及平时测验成绩等。成绩评定主要包括总评成绩中各类成绩所占的比例等。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宋体五号(加粗) (特别是本学科经典文献和国际前沿文献,主要是国际期刊) 正文:宋体五号 说明:涉及到实验实习的,请详细写明实验实习的学时、内容及教学方式等。 开课单位:……………宋体五号 编写人:……………宋体五号 审定人:……………宋体五号 编写日期:……………宋体五号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模板(格式要求)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及中英文名称:(正文不加黑,下同;课程编号见教学计划;英文名称如有可填写,如无,删除“中英文”3字) 课程类型:(按教学计划填写) 课程学时:(按教学计划填写)课程学分:(按教学计划填写)开课学期:第[ ]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开课学院:(承担教学单位名称) 授课教师:xx教授(副教授) 、xx教授(副教授) 授课对象及专业: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课题设计、案例等] 二、课程简介 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200-400字)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研究生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不少于150字)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章节扼要写出应讲授的内容,然后简要指明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以2学时为基本学时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推荐书目、推荐期刊文章、学习

网站等) (一)教材(正式出版教材要求注明教材名称、作者姓名、出版社、是否自编教材(讲义);自编教材(讲义)要求注明是否成册、编写者姓名、编写者职称、字数等) (二)推荐书目 (必须列出,数量适中,其格式如下:) [序号] 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序号] [国别]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译者(若为中文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三)推荐期刊文章 (如需要可列出,数量适中,其格式如下:) [序号] 作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页或者年(期):页或者年,卷:页. (四)学习网站(如需要可列处,数量适中,网络刊物和学习网站需要有具体网址链接) (五)其它(如需要可列出) 教学大纲执笔人: 教学大纲审定人:

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本大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育教学经验,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1.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以中宣部、国家教委思政课设置新方案为依据,充分利用主渠道、主阵地进行教学,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在该课程实践中,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践教学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与其他学科相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既进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是一门国情教育的课程。它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师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坚定信仰的有效途径。并为学生树立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形成以厚重为核心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掌握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的方法论搭建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各章教学要点及学时分配(教学要点最多写至二级标题;总字数限于1500字以内。)第一讲税务会计的基本概念(4课时:讲授3,讨论1)一、税务会计的涵义 (一)税务会计的涵义不同表述 (二)税务会计内涵的界定 二、税务会计的特点 三、税务会计与其他会计的关系 四、税务会计的职能 第二讲税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讲授1,讨论1)一、税务会计的产生 (一)税务会计产生的前提 (二)税务会计的产生过程 二、税务会计的发展 (一)西方税务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税务会计的发展 第三讲税务会计的理论框架(10课时:讲授6,讨论4)一、国外税务会计理论框架介绍 (一)美国税务会计理论框架 (二)日本税务会计调整理论

二、国内关于我国税务会计理论框架构想 (一)于长春关于我国税务会计理论框架构想 (二)林世怡关于我国税务会计理论框架构想 三、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 (一)税务会计的目标 (二)税务会计的假设 (一)税务会计的原则 (二)税务会计的方法 (三)税务会计报告 第四讲 税务会计模式(6 课时:讲授 4,讨论 2) 一、税务会计模式的概念及意义 (一)税务会计模式的概念 (二)税务会计模式的意义 二、影响税务会计模式形成的环境因素 三、世界各国税务会计模式的种类 (一)财税分离模式——英美模式 (二)财税合一模式——法德模式 (一)混合模式——日荷模式。 四、几种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 (一)实施不同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二)各种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 (一)各国税务会计模式发展动态与评价 (二)比较的启示 五、构建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一) 我国的现实环境 (一)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第五讲 会计准则与税务会计(6 课时:讲授 3,讨论 3) 一、会计准则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的地位与作用 (二)税务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二、所得税会计准则 (一)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 (二)所得税会计的性质与目标 (一)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内容 (二)中外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 三、增值税会计准则 (一)英国增值税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建立《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三)《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设计 第六讲 税务筹划理论(8 课时:讲授 3,讨论 3) 一、税务筹划的基本概念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 (二)税务筹划的目标和意义 (三)税务筹划的原则和特点 各 章 教 学 要 点 及 学 时 分 配

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格式及说明)

附件2XXX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格式及说明)XXX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第二部分是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其中第二部分即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编写结构是: 一、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信息 二、实践环节(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三、实践教学要求 四、实践教学内容 五、实践形式 六、实践检查 七、实践考核 八、实践报告与内容要求(根据具体实践教学或环节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编写) 九、实践配套教材及主要参考材料 XXX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模板 第一部分XXX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编写。如(仅做参考): XXX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实践(通识教育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国防教育及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计算机实践等),专业实践(专业课程实践、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开放性实验/践、专业见习、教育教学见习、学科课程教学设计或学年论文),综合实践(专业实习/训、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实践训练模块、社会调查实践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学科专业竞赛等)三块实践教学或环节构成。 XXX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见附件(XXX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表) 第二部分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大纲编写格式与说明,如《XXXXX》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信息 (一)实践课程名称

实践课程分为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实践(如“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等三个课程平台中相关课程)和“实践教育”平台中的所有实践内容(环节)。其中,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实践名称可为“《XXXXX》+课程+实践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小四号、黑体字。实践教育平台中的实践课程(环节)名称按照原有名称书写,如“公益劳动”,小四号、黑体字。 (二)课程代码 标题五号、仿宋_GB2312,课程代码为8位数字,五号、字体Times New Roman。有多个代码的同一课程,把所有代码都列出,用逗号分隔。如:公益劳动I,公益劳动II,公益劳动III,公益劳动IV等。 (三)学分数及学时数 学分数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书写,学时数按照实践课程教学实际需要计算制订。标题五号,仿宋_GB2312,学时数为阿拉伯数字,字体Times New Roman。 (四)执笔人 五号、仿宋_GB2312。 (五)讨论参加人 五号、仿宋_GB2312。 (六)审核人 五号、仿宋_GB2312。 以下为实践教学大纲正文部分:正文内容为五号、宋体,所有所列标题均为五号、黑体,1.25倍行距,段落(以每一点、每一章为一个段落)间距0.5行,手动编号,首行缩进2字符。正文所有阿拉伯数字的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若作为序号标明顺序,序号后用宋体圆点“.”。 实践环节课程名称要写全称。 二、实践环节(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阐述本实践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对本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描述,要求文字简洁、概括性强、表述明确。如(仅做参考): XXX实践是XXX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接触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