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

摘要:本文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方式层面考察了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品牌、企业家背景、人力资本、行业与地区相关因素,企业规模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且存在“门槛效应”。集聚效应在现阶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出口因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复杂影响效应,表现在创新活动随着出口比例而发生非线性变化,呈现出“俘获”效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产品更新与升级换代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验证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差异与特有的人力资本竞争机制,以及它们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创新

创新强度

关键影响因素

行为模式

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似乎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凭借于规模不断扩张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依靠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多数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众多学者担忧这种情形有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锁定”于高新技术产业低端化、传统产业低技术化的“双低”发展路径(lowroad)(陈佳贵,2005;刘志彪,2007),形成贫困式增长。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识别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这将为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促进我国制造业由规模扩张转向创新式扩张,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相关文献回顾

对企业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直是国外文献的焦点和难点。熊彼特开创性地探索了规模和垄断势力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大量文献试图对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和关键影响因素描绘出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政策含义的理论框架,早期的代表性研究,如Scherer(1965)等的技术机会因素激发假说,Schmookler(1966)与Utterback(1979)等的需求———市场规模拉动因素说等等。后继的实证研究深入到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市场势力、多元化程度、行业特征、产业周期、制度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现金流能力、发展能力和发展战略等视角,力图归纳出决定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全面且精确地解释不同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差异,Cohen和

Klepper(1992)由此给出一种判断,认为企业创新行为和产业间创新强度分布并不取决于

*本文为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东部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6AJL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JJD790084。

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

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张

刘志彪

郑江淮

一种“可观测”的单因素或多因素的内在或外在作用,而有可能决定于“不易观测的与创新相关的、超越企业自身控制的技术能力”的随机过程(proba-bilisticprocess)。

如此,对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寻找似乎陷入了一种“不可测、不可知”的困局。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虽然复杂,难以简单地以某个单独因素加以解释,而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环境对之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但是,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企业的创新行为模式和关键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某些层面上是可观测的。例如,Yasuda和Takehiko(2005)以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发现了企业规模、年龄与成长型企业的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确定的影响作用。这就为我们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依据。

在制度环境还不是很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是否更易受到外部经济、制度宏观环境因素的特殊影响?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认识,对于理解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以及自主创新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安同良等(2006)的研究表明,行业、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特征3个因素是影响中国企业(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其中,行业特征的差异是影响我国现发展阶段制造业企业的最主要因素;以员工人数为划分标准的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来看,会更多地进行持续性研发活动,倾向于建立独立的常规性、专业化研发部门,但是,某些行业的小企业也呈现出研发创新的行为优势。整体来看,小、中、大企业的研发强度趋势呈现明显的倾斜的V型结构;不管是行业特征、企业规模还是所有制因素,都没有对研发投入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的分配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与产品创新相关的研发支出比例稳定在64%左右;外资企业相对国内本土企业,有着更为活跃的研发活动和创新动力。朱恒鹏(2006)利用另一种样本从另一角度研究了相关问题,他利用我国10个省市8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规模、市场力量、地区差异特征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技工贸收入为划分标准的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倒U型关系,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方式;市场力量的大小(是否具有较强的产品定价能力)显著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以低价格为主的竞争方式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地区差异因素显著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此外,Hu(2004)的研究发现了销售收入和政府创新支出对私人企业的研发有显著正面作用。吴延兵(2006)从探讨R&D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入手,间接发现了市场因素(如企业规模、市场集中、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性)和产权结构因素对我国企业研发活动存在重要的影响。

以上为数不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背景下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与以上文献研究视角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企业规模、集聚效应、出口3个视角来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这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首先,企业规模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文献中是一个长期倍受争执的话题,在中国转型背景下企业规模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同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更为全面地从实证层面来研究二者在中国背景下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其次,产业集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兴起的基本发生形式和载体,那么现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到底有没有促进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动,也是一个急需在经验实证层面上解答的问题。再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FDI流入国和全球制造业代工外包基地,以代工形式切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大规模出口导向战略虽然提升了中国规模扩张型的中低端制造能力,但这会给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也是我们当前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的问卷调查为我们从这3个视角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在有效控制了人力资本、企业家背景、品牌以及行业与地区相关因素,本文发现,企业规模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且存在“门槛效应”。集聚效应在现阶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出口因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复杂影响效应,表现在创新活动随着出口比例而发生

非线性变化,呈现出“俘获”效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企业产品更新与升级换代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验证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差异与特有的人力资本竞争机制,以及它们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

二、数据来源、变量设计

及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性分析

江苏省发改委于2005年6月至12月进行了江苏省制造业自主技术与产业升级的调查活动,发放问卷调查表近500份,其中本土企业(非国有、非外资)400份,收回390份,最终确定的有效问卷342份。苏南地区企业151家,苏中地区39家,苏北地区50家,广泛涉及16个制造业行业。样本企业的平均规模为3756万元(以2005年固定资产额为计),最小企业仅为120万元,最大为216亿元。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1.因变量

对企业创新活动度量指标的选择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难点。一般看来,有投入和产出两类指标,投入指标如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数,产出指标如企业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在我们调查数据中,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可得数据是2003、2004、2005年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更新两个方面的投入金额。我们使用(企业研发+技术更新投入)/企业销售额来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强度的指标,相比单纯使用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强度度量指标的做法,更能体现企业完整的技术创新活动(KamienandSchwartz,1975)①。考虑到创新投入可能产生的滞后效应,我们采用当期、滞后一期与滞后二期的企业创新研发强度指标,来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2.解释变量

首先,我们关注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现实背景下,企业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呈现何种机制,还缺乏相关全面性经验实证。从研究方法来看,可用于度量企业规模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总资产或者员工人数3种规模指标,这3种指标各有利弊(Scherer,1965)②。本文同时使用这3种规模指标及其平方项,试图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因素与创新强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全面考察。此外,我们还构建了企业相对于国外与国内平均规模的两个虚拟变量,借之考察企业创新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规模“门槛效应”。

其次,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andvenables,1995)强调集聚效应对某种技术创新地区性的扩散效应和外溢性,因此,从集群(cluster)或集聚(ag-glomeration)视角探讨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能不仅仅是贴近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思路,也是从更广阔角度来深入探究各种综合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激励或抑制因素的途径。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复杂的,一方面,集聚有利于创新信息在集群内的溢出和扩散及创新网络的形成(池仁勇,2006),从而能够激励集群内企业更多地实施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集群内创新信息的低成本溢出,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失的环境中,可能会激励企业更多采用复制和模仿战略,从而抑制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到底是哪种效应影响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我们设置了是否属于某个集群的虚拟变量,籍此考察集群或集聚效应对我国现发展阶段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再次,出口因素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可能也很重要。相对于国内消费市场来说,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面临发达国家更多的质量、技术与安全壁垒标准要求。为了满足和适应国外市场不断迅速提高的苛刻要求,产品出口比例越大的企业可能创新强度越大;但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更高的出口比例可能会迫使企业“锁定”于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生产模式,进而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强度。究竟哪种效应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强度,我们设置了企业出口产品所占比例的变量来作为考察依据。考虑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我们设置了该变量的平方项作为考察变量。

3.控制变量

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人员的开发能力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后二次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设置了企业中中级技工与高级技工所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以及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中本科

表1变量定义及其描述

注:问卷中有少部分企业只有2005年1 ̄6月的销售额,考虑销售额在较稳定宏观环境中变化率(既可是增长率也可是减少率)的稳定性和对季节波动性因素的消除,我们利用2003、2004销售额采用下列方法来估算2005年的销售额,估算方法为:2005年销售额={[(2004年销售额-2003年销售额)÷2003年销售额+1]×2004年销售额+2005年1 ̄6月销售额×2}÷2

。级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两个变量,来作为人力资本因素的控制变量;企业创新活动是与企业决策层的战略导向密不可分的,作为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学习和工作背景有可能会影响到其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和创新决策的把握。特别对于有过国外工作或学习背景的企业决策者来说,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创新战略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我们构建了总经理(董事长)是否有过国外工作或留学经历的虚拟变量作为企业家背景的控制变量;品牌的形成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正面影响作用也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对此,我们设置了企业产品是否形成品牌的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此外,行业差异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强度的重要因素。从我们的样本来看,16个行业由于数据分配严重不均,因此作全行业的分解控制效果可能不好。但是,观察到我们样本中纺织业、塑料制品业与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占总样本的14.25%、12.01%与33.9%,据此,我们构建与这3个行业相关的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与已有文献不同,我们深入到一个省内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域,来控制地区差异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由此,以苏北地区作为参照变量,我们构建

了苏南、苏中地区两个虚拟变量!"

。借之观测一个地

区内部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区域对制造业企业创

新强度的影响。表1给出了上述各变量的含义。

综合我们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RDIi=β0+β1SIZEi+β2EXPi+β3AGGi+β4STRi

+β5BRAi+β6HUMi+∑λjINDj+∑αjREGj+εi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内生性问题与滞后期的确定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横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必须注意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问题。通过观察解释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发现除规模变量之外,其他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一般都在0.2以内,因此我们将各种规模因素依次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多次逐步回归,避免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减少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稳健性影响,我们采用

White(1980)所推导出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对模型回归结果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进行了修正,这可使得OLS方法的结果更为稳健可靠,又可相当程度上消除模型的异方差问题。

我们利用逐步回归法,通过对模型多次组合、筛选后发现,在以不同年份的企业创新强度指标作为因变量的所有模型回归结果来看,以2005年企

业创新强度作为因变量所有模型的拟合优度,要普遍优于以2004年和

2003年的企业创新强度作为因变量的所有模型回归结果,换而言之,我们所设置的因变量并不存在创新投入的滞后效应。对此的可能解释是:现阶段,我国多数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依赖于模仿性的拿来主义,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多集中于可短期收回与产品短期竞争力的项目,这可能是造成企业创新投入的滞后效应不明显的内在原因之一。鉴于此,本文选择2005年的企业创新强

度指标作为因变量(限于篇幅,2004年及2003年的模型回归结果未给出报告),我们得到如表2中模型(1) ̄(5)的计量结果。

表2我国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OLS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值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中数值表示经过调整的t统计值。

(二)回归结果分析

综上分析,在有效控制了人力资本、企业家背景、品牌与行业、地区差异等因素对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下,我们以下着力讨论企业规模、集聚效应、出口比例因素对以江苏省为调查样本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强度的影响。具体来看:

企业规模对创新强度的影响。模型(1)到模型(5)我们依次考察了各种企业规模指标对于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效应。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发现以销售收入作为企业规模测量指标,是最能体现企业规模因素对其创新强度的影响因素。模型(2)表明,企业销售收入规模与创新强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

倒U型相关关系,并且,模型(1)表明,企业固定资产规模也与创新强度之间呈现出较为显著(10%水平)的倒U关系,但是,以企业员工数的规模指标与创新强度之间却不能反映出统计含义上的显著相关性(见模型(3))。与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对比,我们的结论与朱恒鹏(2006)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企业销售收入规模与创新强度存在显著的倒U型,然而却与安同良等(200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企业员工数作为划分标准的规模指标与研发强度之间呈现“大开口向上且底形尖端的明确的倾斜的V型”。从我们的回归结果来看,虽然我们以企业员工数为测度指标的规模变量与创新强度之间不能显示出统计含义上的显著性结果,但大致也呈现出倒U型,与安文的结果截然相反。对此的分析和解释是,我们的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及金属制品业等技术成熟型的资本、劳动密集型行业(这4个行业的企业约占我们总样本企业的65.99%),相比之下,安文的样本比较分散,而且广泛分布于高技术行业,因此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

从我们设置的两个规模虚拟变量回归结果来看(结果见模型(4)与(5)),无论是在国外处于平均生产规模以上,还是在国内处于平均生产规模以上企业的创新强度,都显著高于处于平均生产规模及以下企业的创新强度,我们称此现象为企业创新的规模“门槛效应”。事实上,对于处于平均生产规模及以下

的我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技术成熟型制造业企业来说,普遍依赖于技术获取的拿来主义及技术发展的复制性模仿战略,追求产品的短期竞争力和成本降低型的竞争优势。企业间普遍盛行的模仿复制行为造成企业规模偏小,无法积累足够的融资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研发能力等关键与辅助能力,因此只有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门槛”,积累了一定实力后才可能摆脱这种选择复制模仿的策略动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当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企业面临着内部组织复杂化、规模化所带来的创新行为“惰性”和外部竞争压力所要求的创新灵活化与商业化行动优势之间两难抉择,企业内部的规模化一方面降低了对引导产品开发的外界技术和市场因素的敏感和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多层级官僚型内部组织结构的僵化也阻碍了跨部门的合作和技术融合,此时规模会成为阻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这就体现在企业创新行为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倒U型关系。我们利用模型(2)测算出这个规模拐点约在227亿元,事实上我们样本中的绝大多数企业远未达到这个规模,因此如何在现阶段发展具有适度市场垄断能力的大规模企业以及促进企业质量型的规模扩张可能是培育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出口因素对创新强度的影响。出口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应对国外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标准要求,会迫使出口代工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强度已达到国外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数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技术成熟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企业被国际大购买商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所“俘获”的情形下,这有可能迫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锁定在生产成本降低型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路径,进而抑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我们的回归结果表明,显然是出口因素对企业创新强度产生了正向的激励作用,这可能就是我们所归纳的国外消费市场更为苛刻的质量、安全、环保等进口要求因素所导致。但是,从我们对产品出口比例平方项的回归结果来看,这种影响效应并不是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当企业的出口比例达到一定“阀值”时,出口因素会对企业的创新强度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解析的出口因素对企业技术路径和技术发展能力的“俘获与锁定”效应作用所致。

集聚形态和分工程度对创新强度的影响。企业或产业的集聚现象是被广泛认为有利于技术创新扩散和溢出的有机载体(FreemanandRothwell,1991;ChristianDeBnesson,1999)#"。正是创新信息能够在集群内低交易成本的溢出所形成的技术创新追赶、模仿、学习和启发等激励效应,创新产品市场化的不确定风险在集群内的有效分散,集群内创新的分工协作和创新网络的形成以及各种创新科研机构、公共设施共同使用中的范围经济,使得集聚被认为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机载体。但是,我们的回归结果却不能显示出这种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我们回归结果表明,集聚变量系数为负。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集聚非但没有促进企业创新强度,相反,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对之的解释是,我国现阶段的多数产业集聚只是处于一种低级层次上的“扎堆”阶段,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路径(low-road)(王辑慈,2004;陈佳贵、王钦,2005),集群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低生产成本要素、成本降低型的技术创新、外部规模递增等低级竞争要素的支撑,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网络、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高端竞争优势并未得到体现,这就使得集群或集聚在现发展阶段未能成为激发我国企业创新动力的良性载体。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执行机制的普遍缺位,我国产业集群中产生了微观企业创新动力和宏观外溢效应的普遍两难冲突,这是影响我国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微观企业能够进行创新投入的首要动机是创新投入的可预期补偿或收回。在创新的跨期预期收益大于投入的累积形态下,企业才存在创新的持续动力机制。然而,大量研究所指明的是产业集群的集群优势源自地理区位集聚所内生的市场、生产、技术、人才的迅速可外溢性和低模仿壁垒,嵌入于集群社会关系网络和产业网络内的单个企业创新信息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播,技术诀窍迅速就会被其他企业低成本地获知,单个企业的创新效益很快也就在集群内均匀分散。虽然存在集群创新收益大于单个企业创

新收益的社会福利增进情形,但是,单个企业的创新投入极有可能就会小于其创新收益,因此,对单个微观企业来说其最理性行为就是不首先进行创新行为,而是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综合来看,这些因素严重抑制了我国产业集群企业的创新动力,因此,集聚效应非但不能成为有效激励企业创新的载体,反而成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力资本、品牌、企业家背景、行业与地区差异因素,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对企业创新强度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其中,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因素对创新强度的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来说,行业的差异意味着技术特征和市场竞争模式上的差异,从而在不同产业间对劳动力、资本、技术与知识等要素禀赋的依赖程度不同,而且随着产业演化的时空动态差异,使得企业创新行为呈现内生化的行业差异。从我们的计量结果来看,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纺织业来说,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强度呈现显著性的高趋势,但是拿塑料制品业和纺织业来对比,却不能发现二者之间有任何显著差异,这显然是与这3个行业自身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特征紧密相关。

表2中的所有模型均以苏北为参照基准,纳入苏南、苏中两个地区的虚拟变量作为考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内部地区差异。拟合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得到控制的情形下,苏中地区的企业和苏北地区的企业在创新投入强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苏南地区的企业和苏北地区的企业在创新投入强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很显然,从各个模型的计量结果来看,苏南企业的创新强度平均要比苏北企业高出3%。从我们的样本来看,苏南企业的平均规模达到4405万元(以固定资产额计算),而苏中、苏北地区企业的平均规模为3419万元和3257万元,苏南企业的平均规模要高出苏中、苏北地区企业近1000万元。从处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以上的企业比例来看,苏南地区的企业比例为36%,苏中为28.4%,苏北为26.9%;从处于国内同行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以上的企业比例来看,苏南地区的企业比例为63.4%,苏中地区为50.1%,苏北地区为41.9%。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苏南地区的企业平均规模和大企业数量均超过苏中、苏北地区,这就是为什么苏南企业的创新强度要显著高于苏中、苏北地区企业的内在因素。造成这种地区性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既是与江苏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和深厚的经济发展能力历史积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苏南作为与中国经济中心之一——

—上海接近的区位优势相关,苏南地区大量聚集了高科技的跨国公司,形成的产业链辐射和技术溢出机制有助于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模仿、学习和企业成长。

(三)稳健性分析

Cohen,Levin和Mowery(1987)的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差异中约50%是由来自于产业自身技术特征差异形成的行业固定效应所造成的。Scott(1984)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中的差异大约16%可由产业自身技术或周期特征所解释。考虑到这种情形,深入到具体行业内部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就成为检验我们研究结果稳健性的有效方法。表2中模型(6)与模型(7)是我们利用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单个行业样本的回归结果(限于篇幅,我们只给出主要两组结果),对照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全行业总体样本,还是特定行业样本各变量的系数符号、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这就说明除了产业自身的技术等特征是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重要因素外,模型中我们所设定的集中重要因素对之的影响也呈现出稳定效应,这相当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

考虑到样本可能存在的非随机性和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我们还利用各去掉5%比例企业规模最高和企业规模最低的样本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总样本各变量的各种特征保持一致;此外,我们还对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样本各自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也与总体样本各变量的回归特征基本保持稳健性一致(限于篇幅未给出回归结果报告)。

四、相关的进一步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组问题:“产品创新或升级模式过程中,贵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是怎样提高?”;“贵企业借助于什么力量或资源实现

产品创新或升级换代?”;“贵企业产品创新或升级换代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利用这些信息,综合调查数据所提供的其他信息,本节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发展阶段,什么层面的何种因素是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产品升级能力的关键敏感性因素?其中的内在影响机理又是什么?更具体的讲,分析哪些内外因素、通过什么途径促进或是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及产品升级能力。通过对影响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进程中关键影响因子的确认和分析,可进一步理解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模式和相应政策措施的着力点。

(一)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进程中关键影响因素的确认和分析

如表3所报告,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的获取主要是依次通过以下4种途径:(1)增加技术更新改造投资;(2)引进关键技术人员;(3)增加研发经费;(4)开展劳动技术培训。其中,通过增加技术更新改造投资和引进关键技术人员两种途径的企业比重高达88.3%和63.16%,而选择增加研发经费途径位于其后,比重为57.89%,远低于选择增加技术更新改造投资途径的比重30.41个百分点,也低于选择引进关键技术人员途径的比重5.27个百分点。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能力的获取并不是主要通过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来实现的,而是依赖于购买新的生产设备和引进或者通过挖别的企业关键技术人员手段来实现。而且,我们发现,作为合资并不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获取产品开发和产品更新升级能力的主要手段,一味强调FDI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溢出和学习作用可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重要。深入到不同规模的企业来看,我们有如下发现:(1)相对中、大规模企业,小规模更加依赖于通过引进关键技术人员手段来获取产品开发能力;(2)中、大规模企业相比小规模企业更多地选择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产品开发和产品更新升级能力;(3)与中、小规模企业相比,大规模企业更加重视通过购买技术来加强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

那么,我国制造业企业又是凭借什么资源或者

说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产品更

新和升级,表4给出了统计描

述结果。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

国制造业企业产品更新和升级

所凭借的资源和手段主要有两

种:(1)自己的技术力量;(2)从

别的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员。

选择前者的企业比重高达

91.52%,选择后者的企业比重

为54.39%,而选择与国内外科

研院所合作、与别的企业共同

攻关、购买国内外专利的比重

均未超过30%。在这其中,选择

购买国内专利的企业仅有

13.72%,这种现象既会严重抑

制我国国内科研院所等专业机

构的研发活动激励机制和发展

空间,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

国科研院所部门的研究成果与

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难

以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相

表3产品更新升级模式过程中,贵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是怎样提高

注:*所示是按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划分标准。固定资产额在10亿元及以上为大规模企业;固定资产额在4000万 ̄10亿元之间为中规模企业;固定资产额在4000万元以下为小规模企业。以下表同。

表4贵企业借助于什么力量或资源实现产品更新或升级换代

表5

贵企业产品更新或升级换代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比而言,而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购买国内专利实现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升级已日益成为企业创新和技术能力获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Griliches,1984)。Harryson(2004)对日本技术与创新体系的研究发现,从寻求技术诀窍(know-how)转变为寻求技术创新的合作(know-who),这是日本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先的最核心方式。单纯依赖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或者通过挖别的公司关键技术人员途径来获取产品开发能力,这充分说明我国现发展阶段的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还处于一种低层次、非合作、低效率的创新活动行为模式和模仿复制式的拿来主义战略理念。深入到不同规模的企业视角来看,我们也有如下直观发现:(1)小规模企业通过从别的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员手段来获取产品更新或升级换代能力,要显著高于中大规模企业,前者为74.8%,后者分别为51.24%与19.3%;(2)在通过与国内外科研及院所合作获取产品更新或升级能力的渠道中,大规模企业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小规模企业;(3)相比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更注重与别的企业共同攻关来获取产品更新或升级换代能力,作为小企业的创新网络合作优势和研发的行为优势看来并未在我国制造业中广为发挥;(4)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购买国内外专利来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从不同规模企业的具体行为来看,大规模企业中通过购买国外专利获取产品更新升级能力的企业比重高达

63.16%,远高于小规模企业的7.32%及中规模企业的21.6%;但大规模企业通过购买国内专利获取产品更新升级能力的只有42.1%,中、小规模企业就更少了,分别只有13%和1.6%,这就不难理解出于需求限制对我国国内的科研及院所部门发展壮大的内在阻碍作用。

(二)阻碍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进程中关键影响因素的确认和分析

我们还进一步整理了调查问卷中关于企业产品更新和升级进程中的主要阻碍因素(结果见表

5),总体层面上突出的影响因子有:缺乏关键技术人员和缺乏资金投入,选择前者的比重为61.23%,后者的比重为56.67%,其他因素的比重皆处于或低于30%。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研发人才和各种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研发的首要因素,其次,资金的缺乏也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研发的关键因素。这说明,一方面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的技术模仿和拿来主义所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策略,无法为企业积累“熊彼特式”的创新垄断利润,造成企业自主创新自有资金来源的“造血”功能不足;另一方面为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易融资配套的资本市场缺位。资本市场更重要的作用不是为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公司提供资金,其重要的功能是为种子公司,也就是为新萌芽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创新技术+社会资本”的组合方式是迅速孵化产品与市场的最主要途径,也是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地培育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关键技术人才和以证券市场、风险基金等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成为促进和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样,深入不同规模的企业来看,基本发现是:(1)中、小规模企业中关键技术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对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阻碍作用要显著大于大规模企业;(2)小规模企业相比大规模企业来看,更缺乏共同攻关合作伙伴和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机会和实力;(3)政府政策对企业的产品更新或升级换代的作用有限,无论是对大规模企业,还是对中小规模

企业,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政府政策的到位与否并不是影响企业产品更新升级换代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就说明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更大程度上还是出自于企业自身的主体理性行为。

从前面对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因素的综合分析来看,诸多重要敏感变量都

指向关键技术人员因素的相关作用。关键技术人员这个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理解我国现阶段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实环境中广泛存在这种现象:一家企业通过大量研发投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或者通过设备引进消化吸收生产一种新产品后,在获取先入利润和较为明朗的产业市场前景条件下,大量后发企业或跟随企业迅速“一哄而上”,模仿性引进设备甚至是更先进的设备,特别是通过挖现成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进而进行低成本的市场竞争。这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技术溢出与技术扩散模式。这种模仿——

—低成本竞争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企业关键技术人力资本的流动和生产设备的动态引进的结合。

技术人才在企业间的相互流动是我国创新技术的学习和扩散、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新企业衍生的主要模式之一。当企业发展到以技术创新作为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阶段时,其负面作用也就凸现出来。在缺乏知识隔离机制条件下(这里的知识隔离机制既可能是来自于企业创新知识的缄默性、规模性或异质性所造成的不可模仿性或高成本壁垒,也可能是来自于政府管制和法律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由于技术门槛较低,有资金者都可以进入,容易形成过度进入与成本降低型恶性竞争状态。再加上政府对新型服务业和制造业中新兴行业的进入管制,大量“标准企业”被压到较为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服务业上。低成本的过度竞争状态直接导致了企业规模过小,无法积累足够的“熊彼特式”垄断利润,因此也就无法打造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低成本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和要素动用,但要素使用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资源扭曲消耗倾向,土地、劳动力、资源、环保和税收方面等一系列要素的扭曲性低价格上。经常是某个新产品乃至某个新行业“一哄而起”,产能极度放大形成过剩,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式的低成本竞争。企业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求生存,多数企业只有依赖于成本降低型规模扩张有限能力的获取,依靠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获取发展能力的内在动力就在这种人力资本流动—模仿—低成本竞争战略的传导机制中被抑制。尤其在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内,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普遍和突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前文实证研究中,集聚虚拟变量与企业创新强度之间负相关的一个内在原因。

五、主要结论

在大样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实证研究了企业规模、出口、集聚效应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更新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主要结论是:1.以销售收入为指标的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强度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性关系,以固定资产为指标的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强度建业呈现较明显的倒U性关系;而以员工数为指标的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强度之间不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这就表明以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为核心的企业规模扩张是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这种促进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衰减。现实来看,在以技术成熟型传统行业为主的我国制造业中,普遍存在自主技术创新的规模“门槛效应”,只有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门槛”,积累了一定竞争实力后才可能摆脱选择复制模仿性的拿来主义策略动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2.与一般认识所不同的是,我们实证结果表明,集聚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虽然集聚被广泛认为是有利于创新的有机载体,但在我国多数产业集群中集聚效应却成为抑制和阻碍企业创新的内在因素。这既与我国多数产业集群还处于“扎堆”式的低级状态,并未形成创新网络的高级形态有关,也与我国产业集群内以人力资本流动为主的技术溢出模式对企业创新行为的负反馈作用有关。

3.本文一个重要发现是,出口因素对我国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型非线性关系。发达国家更多、更为苛刻的出口质量、技术与安全壁垒标准要求对我国企业创新强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更高的出口比例可能会迫使企业“被俘获锁定”于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生产模式,从而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强度。

4.正如我们所料,行业差异与地区差异对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在那些以产品创新竞争为主的高技术机会行业中,企业更倾向于实施自主创新;而那些发展已成熟的传统行业中,企业倾向

于技术引进或模仿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在经济发展积淀较深、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相对经济刚起飞地区的企业,有着更强的自主创新动机和技术发展能力,即使在一个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同的区域,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得依然明显。

最后,通过统计性分析,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产品更新与升级换代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验证了我国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创新行为特征差异以及特有的人力资本流动—模仿—低成本竞争战略传导机制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尚增健)

注释

①各种测量指标的界定方法与优劣比较可参见M.I.KamienandN.C.Schwatz,1975,“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ASur-ve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13(1),pp.1 ̄37。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安同良等人(2006)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②Scherer(1965)详细地分析了这3种企业规模指标的优劣,指出,在不同的企业类型和企业发展周期,这3种企业规模指标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度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因此,同时使用这3种规模指标来作为度量工具,应该是一种更为全面、稳健的方法。

#$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看,显著存在苏南(包括无锡、苏州、常州、南京、镇江)、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和苏北(包括徐州、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的区域划分。

%$俘获型的全球价值链关系是指在GVC条件下,发达国家的大购买商与跨国企业作为价值链中的主导者,设计各种包括技术、质量、标准、交货库存及价格等参数(parameters)来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以外包或代工者身份参与其价值链体系的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链攀升进程,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在完成了低端化的成本降低型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后,继续进行功能升级或链的升级等自主创新能力获取的进程中,试图建立自己的核心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销售终端时,这就对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的买方垄断势力和既得利益形成挑战。发达国家的大买家和跨公司就会利用各种手段来阻碍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代工生产体系的升级进程,从而迫使发展中国家的代工生产体系“锁定”于生产成本降低型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路径,进而抑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对此问题的详细研究可参见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

—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对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集聚效应是激励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机载体,具体可参见Freeman和Rothwell(1991)与Chris-tianDeBnesson(1999)等人的研究,但在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可能呈现复杂影响效应。因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约束条件下,在集群发展初期,模仿行为与以人力资本介质和产品反向工程介质为主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渠道,能够有效促进集群新企业的衍生和整体技术能力的进步,进而确立集群由分工深化和迂回程度增加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型规模报酬递增竞争优势,此时,适度的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有利于集群整体发展;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依赖于集聚效应中规模报酬递增竞争优势,转变为依赖于自主创新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效应竞争优势时,模仿行为与以人力资本介质和产品反向工程介质为主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渠道的负面作用就凸现出来。因此,在具有自我实施机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良好运行的集群中,集聚效应才可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安同良、施浩、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世界经济》,2006年第12期。

(3)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

(5)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议》,《经济地理》,2004年第4期。

(6)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7)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中国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

(8)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9)Utterback,J.M.:《把握创新》(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Harryson,S.:《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Griliches,Z,1984,R&D,PatentsandProductiv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2)CohenW.M.,KlepperS.,1992,“TheAnatomyofIndus-tryofR&DIntensityDistribution”,AmericanEconomicsReview,82,pp.777 ̄799.

(13)Scherer,1965,“FirmSize,MarketStructure,OpportunityandtheOutputofPatentedInventi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5),pp.1097 ̄1126.

(14)Yasuda,Takehiko,2005,“FirmGrowth,Size,AgeandBe-haviorinJapaneseManufacturing”,SmallBusinessEconomics,Feb,Vol.24Issued,pp.1 ̄15.

(15)Hu,AlbertG.Z.,2004,“Ownership,GovernmentR&D,PrivateR&D,andProductivityinChineseIndustry”,EconomicsofInnovationandNewTechnology,13(1/2).

(16)White,H.,1980,“AHeteroskedasticity-ConsisitentCo-varianceMatrixEstimatorandaDirectTestforHeteroskedasticity”,Econometrica,48(4),pp.817 ̄838.

(17)Schmookler,J,,1966,InventionandEconomicGrowth,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18)Kamien,M.I.,N.C.Schwatz,1975,“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ASurve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3(1),1 ̄37.(19)Cohen,W.M.,R.C.Levin,D.C.Mowery,1987,“FirmSizeandR&DIntensity:ARe-Examination”,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35(4),pp.543 ̄563.

(20)Scott,J.T.,1984,“FirmversusIndustryVariabilityinR&DIntensity”,inZ.Griliches(ed.),R&D,PatentandProductivit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

(21)KrugmanP,AJVenables,1995,“GlobalizationandtheInequalityofNation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0(4),pp.857 ̄880.

教师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附件1: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教师问卷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30岁 B、30-40岁 C、40-50岁 D、50-60岁 3、您的职称:() A、助教 B、讲师 C、副教授 D、教授 4、您的学历:() A、本科以下 B、本科 C、硕士 D、博士 5、您认为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 A、较强的教学能力 B、较强的管理能力 C、较强的创新能力 D、较强 的实践能力 E、其他 6、对教师个人而言,现在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 A、本学科前沿知识 B、外语应用能力 C、创新能力 D、教育教学的理 论和技巧 E、其他 7、您认为自己迫切需要在哪方面获得提高?() A、教学能力 B、管理能力 C、创新能力 D、实践能力 E、其他 8、您认为自己在教学上的优势是() A、教学创新能力强 B、具有良好的学科知识结构 C、具有娴熟的教学技 巧 D、博学多才 E、其他 9、您认为高校教师是否有必要提升创新能力()。 A、有必要 B、没什么必要 C、无所谓 D、没考虑过 10、在上课时,您对学生提问感觉() A、兴奋 B、平淡 C、厌烦 D、气愤 11、在教学中,您对新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态度() A、乐于尝试 B、可以尝试 C、不愿尝试 D、没所谓 12、在您的教学中,()学生提出新的、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A、经常鼓励 B、有时鼓励 C、很少鼓励 D、未鼓励 13、在您的教学中,()更新、使用过新的教育方法 A 、经常 B 、有时C、很少D、未 14、在最近的一年里,您()新的教学模式 A、学习并使用了 B、学习但未使用 C、未学习 15、您在上课时,()书本章节顺序授课 A、按照 B、经常打乱 C、有时打乱 D、其他 16、在最近的一年,()研究性教学 A、经常开展 B、有时开展 C、未开展过 D、其他 17、在最近的一年里,您()先进的教育思想 A、经常学习 B、有时学习 C、未曾学习 D、不想学习 18、在您本专业以外,还擅长()方向的专业知识 A、0个 B、1个 C、2个 D、2个以上 19、您在上课时,()补充或引用本课程以外的知识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无法 20、在您最近的一个三年聘期内,完成了()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 A、0篇 B、1篇 C、2篇 D、2篇以上 21、在您最近的一个三年聘期内,申请了()专利项目 A、0个 B、1个 C、2个 D、2个以上 22、你能否对学生持尊重、理解、公平态度() A能 B较能 C较不能 D不能 24 23、你能否成为学生的朋友() A能 B较能 C较不能 D不能 24、你在教学中对学生抱有的期待() A非常高 B高 C低 D非常低 25、在教学中你能否加强了师生间民主的合作关系() A能 B较能 C较不能 D不能 26、你能否优化教学方式,创建了和谐的教学环境() A能 B较能 C较不能 D不能 27、你能否在教学中保持了积极良好的情绪,以身作则() A能 B较能 C较不能 D不能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X-X年)》(工信部联规〔X〕137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X〕273号)、《X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功能和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整合配置各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

体,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资源的汇聚整合,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力争到X年,培育20家以上覆盖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2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实现新突破;到X年,创建6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力争第一,形成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统筹,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一个领域布局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防止重复建设。创新中心建设要立足我市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巩固领先地位,带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注重创新中心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统一。加大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环境。三是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利用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四是创新机制,示范引领。鼓励创新中心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人

北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北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北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创新能力调查
本次调查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北京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组织的一项 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具体包括研发经费投 入、产学研合作情况、研发项目管理方式以及企业办科技机构等。北京市科委将 依据这些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今后的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增强企业的国际、 国内竞争力。本调查表建议由企业负责人或者是研发负责人来填写,我们承诺对 此次问卷调查信息严格保密,仅用作调研分析,不做任何披露。您提供的信息将 有利于北京市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措施。我们衷心希望 您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看法填写在问卷中,以便使本次调查能够获得准确、 真实和有效的信息。
北京科技统计信息中心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企业法人代码:□□□□□□□□-□
企业名称:
填表人:
职务: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填表日期:



1/4

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及分支机构总体情况,不含子公司 上级母公司 及分支机构总体情况 公司、 母公司) (请在相应的表格上填写数字或打勾;只填写 2008 年本公司及分支机构总体情况,不含子公司、上级母公司) 请在相应的表格上填写数字或打勾;
成立时间 企业注册 登记类型 2008 年 末从业人员 2008 年 主营业务收入
□□□□年
□国有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50 人及以下 □300-1000 人 □5 百万元及以下 □3 千万元-1 亿元 □电子信息 □光机电一体化 □航空航天 □其他高技术 □集体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50-100 人 □1000-3000 人 □5 百万元-1 千万元 □1 亿元-3 亿元 □生物新医药 □新能源、高效节能 □地球、空间、海洋工程 □非高技术 □股份合作企业 □私营企业 □联营企业 □其他请说明 □100-300 人 □3000 人以上 □1 千万元-3 千万元 □3 亿元以上 □新材料 □环境保护 □核应用技术
主要产品 所属技术领域
企业办研发机 企业办研发机 构情况
研发机构指由企业自办或与其他单位合办具有法人地位或者能够独立核算的机构、 研发机构指由企业自办或与其他单位合办具有法人地位或者能够独立核算的机构、技术中心或 或者能够独立核算的机构 实验室。 实验室。 个,其中在京 个,外省市 个。
请将原因按先后顺序排序(未设立,无计划设立不用填写) 请将原因按先后顺序排序(未设立,无计划设立不用填写) 排序
在外省设立研 发机构的原因
原因依次为 ①当地人才资源丰富 ④当地政策环境优越
其他请说明 ②当地人才成本低 ⑤靠近或开拓市场
③当地创新环境优越 ⑥当地中介机构健全
研发人员状况
研发人员总量 研发经费支出 研发经费支出 中人员费所占 比重
□50 人及以下 □300-1000 人 □10%及以下 □30%-40% □50-100 人 □1000-3000 人 □10%-20% □40%-50% □100-300 人 □3000 人以上 □20%-30% □50%以上
研发经费支出与研发形式 研发经费支出与研发形式
2008 年 研发经费 支出总额 研发经费支出 占主营业务收 入的比重
□100 万元及以下 □5000 万元-1 亿元 □2%及以下 □6%-8% □100 万元-1000 万元 □1 亿元-5 亿元 □2%-4% □8%-10% □1000 万元-5000 万元 □5 亿元以上 □4%-6% □10%以上
2/4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建设方案)编写指引

附件2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 (建设方案)编写指引 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建设环节,结合《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引。 一、背景 广东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同时也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严峻挑战,其根本在于创新能力不强。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借鉴产业领域出色经验,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途径,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整合重组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与原则 贯彻落实制造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

我省制造业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广东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战略支撑。 (二)定位与功能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省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这种新型创新载体具有以下特征与功能: 一是整合制造业创新资源。在发展重点领域部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整合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工程数据、知识产权、科技文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服务、信息、资本等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 二是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通技术研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管理办法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健康发展,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以下简称考评)工作,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评对象是已运行满一年的创新中心。考评分为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一般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当年不进行考核。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会同有关司局负责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确定参评创新中心名单、选择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定专家组人员、对考评结果的处理等。 第四条第三方机构应具备组织实施考评工作的条件,能够按照本办法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考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开展考评,提交考评报告。 第五条考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熟悉创新中 心工作的技术、管理、财务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章考评内容 第六条创新中心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和运行情况。

第七条建设情况主要考评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中试孵化、测试验证、行业支撑服务等方面建设的情况。 第八条运行情况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共性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突出市场导向、成果转移转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第九条创新资源重点考评创新中心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拥有固定研发队伍和本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专家的情况,以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二)创新中心研发资金投入的情况,以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 第十条核心定位重点考评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中明确的技术目标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情况,以及新增专利申请数量; (二)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自主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所在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的情况。 第十一条协同化重点考评创新中心汇聚本领域创新资 源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聚集本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情况,包括用户在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同学们: 为了解兰州市高中新课改实施后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为以后的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组织了这次抽样调查。本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问卷的统计结果将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希望你能如实作答,独立、闭卷地填写。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除题中特别说明者外,均为单项选择题,只需将你所选选项的序号填在该题后的括号中即可。) 学校班级性别文/理 1.你喜欢上生物实验课吗?( )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生物实验课中,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实验?( ) A.探究实验 B.验证实验 C.演示实验 D.课外实验 3.你上实验课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 A.对实验内容感兴趣B.可以提高能力 C.为了完成任务D.为了考试4.实验之前,你能够明确地知道实验原理吗?( ) A.能 B.大部分能 C.少部分能 D.不能 5.下列那种实验形式你更愿意参加?( ) A.老师指导,个人设计并完成实验,个人汇报实验情况 B.老师指导,以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整体汇报实验情况 C.自己单独完成实验设计和过程,并汇报实验情况 D.小组内通过讨论合作,分析和完成实验并整体汇报实验情况 6.你觉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 ) A.一定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因为教材的操作步骤科学合理 B.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但可依据实际情况略做改动 C.不一定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只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可以 D.不一定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思路明确,操作合理的步骤都可以尝试采用7.在实验中,当实验不成功或有异常现象时,你是( ) A.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规范反复实验,再分析结果 B.认真思考并与同伴共同分析 C.寻求老师帮助,找出问题所在 D.不放在心上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

最新中国制造业企业500百强排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百强排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名次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万元)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96904221 2、东风汽车公司 36883383 3、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36727716 4、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9401552 5、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27298409 6、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25720490 7、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25421754 8、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24118198 9、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2709711 1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0988800 11、首钢总公司 19753446 12、中国铝业公司 19543309 13、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9069111 1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507600 15、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17862398 16、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6224204 1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6084475 18、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5769729 19、鞍钢集团公司 15157209 20、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4669743

2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4252440 22、海尔集团公司 14053629 23、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4022404 24、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13535530 25、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11845598 26、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11671971 27、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1654838 28、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0976027 29、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0417152 30、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9942011 31、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9852214 32、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9665895 33、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9480707 34、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9233633 35、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9113760 36、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9043872 37、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8634538 38、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15615 39、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 8300015 40、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8119180 41、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8035667 42、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282682

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名单

中国机械制造业前200强企业? 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名单 序号企业名称省市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1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北京市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9326734 2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市电站锅炉,汽轮发电机,机床,矿山设备7850000 3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内燃机,内燃机配件,汽车及配件 4664273 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四川省发电设备 3418603 5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黑龙江发电设备,电站锅炉,电站汽轮机,交直流电机及防爆电机 3052474 6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汽车起重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3002806 7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集装箱起重机,散货机械2800000 8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挖掘机械 2428556 9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煤矿机械2093618 10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拖拉机 1827457 11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机床,汽轮机,发电设备,印刷机械1644005 12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区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 1381766 13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陕西省变压器,全封闭组合电器,高压断路器,电力整流器 1347191 14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区变压器,线缆 1251893 15 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 1239310 16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起重机械,装卸机械,冶金设备,风力发电设备 1238073 17 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制冷空调设备,食品冷藏设备,化工设备,电气控制设备 1200006 18 宝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电线电缆,变压器 1186568 19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收获机械,大中小型拖拉机,工程机械,三轮运输车 1157308 20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金属切削机床 1128150 21 广州市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容器,变压器,绝缘子,真空开关管1120494 22 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江苏省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 1114708 23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电线电缆 1091200 24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数控机床,普通机床,组合机床及柔性制

中小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彭水三小徐永权

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首先感谢你抽出时间来回答此份问卷。此问卷是为了教育研究而设计的。 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不针对任何学校或个人,仅为研究参考之用。请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填写,在认为对的,请写在答案处。您的意见将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再次xx你的合作! 问题 1、你的年级 2、你对科学学习是否感兴趣? 3、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发 现过实验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4、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你发现实 验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是,你的做 法是:选项 A、初三 B、高一 C、高二 D、高三你的答案A、非常感兴趣B、比较感兴趣C、一般D、没有兴趣 E、非常讨厌 A、没有发现过 B、发现过 A、置之不理 B、告诉老师 C、自己主动改进方案 D、和同学一起协商改进方案

5、你对我国古代科学科技水平与A、非常了解B、有一定了解当今科学科技水平有所了解吗?C、不太清楚D、一点都不了解 6、你是否知道创新对一个国家的 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7、你对学过的有关科学知识,会 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码?A、非常清楚B、有一定了解 C、不太清楚 D、不知道 A、经常 B、偶尔 C、只有老师要求才会 D、从未做过 8、你听说过创新思维这个词吗?A、听说过 B、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 C、不知道 9、你觉得自己的创新思维强吗?A、很强B、较强C、一般 D、较差 E、很差 10、你觉得自己思维能力差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11、科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怎 样进行的? 12、老师是否对课本上的演示实 验进行过改进设计?

13、学校或你所在的班级是否组 织过科技实验竞赛等活动? 14、学校是否组织过参观化工厂 等研究性学习活动?A、学校不重视培养B、自己不重视C、社会不重视创新D、其他 A、学生观看老师演示 B、老师指导个别学生进行演示 C、在老师指导下,每位学生独自进行实验 A、会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 B、只有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才进行改进 C、从未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过改进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从未组织过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从未组织过

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条件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 创新中心条件 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 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 (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

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二)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有固定的研发队伍,从事研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排行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排行 来源:凯德利冷机 w w w.S z k a y d e l i.C o m 我司经常关注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用低温冷水机、大型螺杆冷水机组用得多,这里就有不少我司重要客户。 2015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化工大企业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举行。今年的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整体显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呈现出几大特点:获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占中国化学工业不足2%的企业数,取得了占全行业47.4%的主营业务收入;民营企业效益最好。 2014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尚未完全公布,以下是2012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 化工行定名次企业名称 1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辽宁华锦通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滨化集团公司 5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6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 7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8山东金诚石化集团 9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10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公司 11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2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3旭阳控股有限公司14贵州瓮福集团有限公司15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16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华勤橡胶工业集团18江苏金浦集团有限公司 19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山东东岳集团化工有限公司 21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22浙江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浙江传化集团有限公司24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5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6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27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28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9山东海化集团30三角集团有限公司31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32中化弘润石化有限公司33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34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35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6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37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 38山东华星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9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40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41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43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44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巨化集团公司 46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47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8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9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0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51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 52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3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 54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55山东联盟化工集团 56山东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57山东玲珑集团有限公司 58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9天津天女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61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62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63河北华戈化学集团 64山东恒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65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6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67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 68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69河北金锐鑫海化工有限公司 70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71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72河北三高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73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4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75大庆中蓝石化有限公司 76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77东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8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79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80四川龙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1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2上海涂料有限公司83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

2010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名单 2010-09-04 22:33:16 来源: 新华网(广州) 跟贴 3 条手机看股票2010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名单 名次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万元)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39195196 2 东风汽车公司 26915955 3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22972314 4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0655087 5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19644059 6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9530748 7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7709075 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7207109 9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17047434 10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6497387 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925041 12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14631303 1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4033158 14 中国铝业公司 13560700 15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3359362 16 首钢总公司 13038232

17 海尔集团公司 12491161 1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2109366 19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11647433 2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0803459 21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0637514 22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0136453 23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8982975 24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8702584 25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8657202 26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8589981 27 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8420533 28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8210483 29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8158163 30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8061821 31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8026352 32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7701914 33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7553083 34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7246722 35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6647406 36 北台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214404 37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136501 38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6056545

实践教学调查问卷

创新型实践教学前(后)状况调查问卷级专业年龄性别是否团员 注:本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方式,请同学们如实填写,可多选。 问题1:您对本专业关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及管理办法是否清楚?() A、是 B、否 问题2:到目前为止,您参加过哪些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可多选)() A、社会活动 B、单位见习 C、课程设计 D、调查研究 E、学科竞赛 问题3:您认为什么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多选) A、课堂精讲 B、案例分析 C、小组讨论 D、学科竞赛 E、听讲座报告 问题4:参加创新型实践教学实习,你认为能(已)增加哪方面的知识() A、职业技能 B、个人交往能力 C、专业知识 D、耐挫能力 E、创新能力 F、其它 问题5:参加实践教学(后),你认为() A、很有必要,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B、响应学校号召,就认真实践学习 C、没必要

问题6:您认为中职学生生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可多选)() A、自主学习能力 B、科研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社会活动能力 E、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F、人际沟通能力 G、团队合作能力 问题7:参加创新型实践教学()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喜欢 D、不喜欢E讨厌 问题8:您认为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最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多选)()。 A、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 B、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C、学科竞赛 问题9:您认为在参与创新实践教学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 A、资料查找困难 B、知识积累不够 C、缺乏教师指导 问题10:您对创新实践教学参与兴趣如何?() A、很高 B、高 C、一般 D、没兴趣 E、厌烦 问题11:您认为有同学不愿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缺少相应的奖惩制度 B、占用课余时间 C、资料查找困难 D、经费困难 E、缺乏教师指导 F、缺乏试验条件 问题12:您认为哪些手段可以激励你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可多选)()

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指南

附件1 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指南 为便于拟创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编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特制定本指南。 一、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 各有关单位在编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时,应首先学习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印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通知》(工信厅科〔2017〕6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2018年新增)》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67号)、《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指南》(工信厅科〔2016〕159号)等指导性文件,深刻领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近期有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谈话、讲话要点,深刻理解《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创建创新中心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保证所编制的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符合《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八个要点(以下简称“八有”)要求。此外,还要认真学习领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工信部科〔2017〕251号)、《<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17年版)》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7年发布的河南省冷链食品、新型

合金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输变电装备、智能终端技术路线图等文件资料,以保证拟建创新中心的中长期规划及技术路线图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拟建的创新中心打好基础。 二、科学确定拟建创新中心的重点突破方向和领域 牵头单位要会同参与单位根据行业、领域及我省实际,参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工信厅科〔2017〕64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2018年新增)》(工信厅科〔2018〕6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豫政办〔2018〕46号)、《河南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8个方案(豫政办〔2018〕85号)、《河南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豫政办〔2019〕3号),与相关行业、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等进行研讨交流,确定拟建创新中心将重点突破的技术方向和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定拟建创新中心的名称和基本建设方案,做好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认真落实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八有”要求 《实施方案》关于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八有”内容是拟建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基本内容构成。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这些要求研究确定拟建创新中心的各项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八有”的具体内容是: (一)有明确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有待突破、可促进形成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有产业链的重要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重点学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作为创新中心组建成员,专业技术研发人员队伍相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附件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

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