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和政治学

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

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小资产阶级——: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的含义: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1.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

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B.差异面:1)马克思重在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2)而社会主义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六、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1,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政策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某些有积极作用的经验与成果。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因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认识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表现,它越是正确地揭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变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八、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马克思致意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它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它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作用。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才能有人和时间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

三、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

1.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成为原因: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2)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3)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四、社会生产力的构成?1.社会生产力的涵义: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2.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2)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3.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所包裹的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2、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2)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是品种的增加;3)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4)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六、分工与协作? 1.分工:一般指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分工,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划分为彼此互相联系的各种劳动部门。广义的分工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2.协作:一般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广义的协作包括人们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协作。

3.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七、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主导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的发展,适应生产发展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八、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九、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十、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人们的主观行动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十一、1.承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十二、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共同点,即都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对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十三、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2.集中社会形态共同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一、社会再生产含义和内容。1,含义: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社会生产2,内容:1)再生产的内容一是指物质资料的再生产。2)再生产的另一个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内容及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存在密切关系: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型。1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2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三、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含义、实质、及保持协调的意义。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

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2)实质,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保持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可使社会总劳动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主要比例关系的类型:1、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2、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等。3、部门内部的比例。4、地区之间的比例。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比例。

四、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广义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2.产业结构的含义: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同样,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产业结构的类型?类型:1、狭义: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重轻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2、广义的产业结构类型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结构。一般说来,第一产业是农业,二工业和建筑业,三是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2.农重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替代,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2)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3)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其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六、经济增长速度

1、.经济增长速度的涵义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2、意义: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

3、衡量标准: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和衡量。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合,就是社会总产值。3)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是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我国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加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再加上各个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的价值。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4、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1)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七、经济增长方式

1)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A、粗放型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即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2)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一、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1、涵义1)自然经济,既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3)产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中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2,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不同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交换必须是通过对等的原则进行,既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从而产生了商品经济。

三、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1、耳因素:1)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2、二者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二者又是矛盾的。第一,二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第二,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四、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涵义: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3.二者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

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五、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1.商品价值的形成。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2.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

六、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4.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5.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七、商品价值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是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而价值却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八、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含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个人或企业的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表现为私人劳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表现为局部老殴打能够。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九、货币的起源?1.价值形式的涵义: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想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2)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想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3)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4)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3.一般等

价物的涵义: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4.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推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语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3.价格的涵义: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4.价格标准的涵义: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

5.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6.货币流通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见60页)

7.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8.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响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十一、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而进行。(一句话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是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3.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通过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而起作用的。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配置方式?1.社会资源的涵义:是指发展社会经济所必需的各种要素。2.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任务,基本要素,配置目标1)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2)必要性: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对各种各样的资源需要。但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充分满足一切方面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3)基本要素: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原因①资源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会有不同的效益。②资源在空间的合理配置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③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和使用都有一个配置与使用数量多少的问题。4.配置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5.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动力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资源配置的信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的上下流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资源配置的的动力是追求本单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主要是横向的传递。3)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是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二是它们在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特点,前者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后者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即使调节资源的配置,但存在

资源配置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表明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市场机制。2)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只有当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到市场经济。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其一般性主要是:1)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对市场信号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宏观调控。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三、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1.市场机制的涵义: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的这种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市场机制的种类,作用及起作用所需的条件。1)价格机制。1-涵义: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2-作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调节消费;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3-条件: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化。2)供求机制。1-涵义: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机制,通过供求团系于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促使供求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平衡。2-作用:1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2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3-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3)竞争机制。1-涵义: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2-作用:一、竞争机制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二、促进企业使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三、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条件: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必须具备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这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3)市场调节涵义,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1-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2-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只有发挥市场调节这三个作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3-条件: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有反映供求;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经营效果相联系;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实行优胜劣汰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四、市场体系。

1.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其作用1)市场的涵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领域。2)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也相应扩大。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3)市场的作用。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

场交换进行。2.市场体系的涵义: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1)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2)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五、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的必要性其其主要内容类型是什么?1)重要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市场主体是分散和独立的经济单位,但市场的正常运作,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和秩序,这样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2)市场秩序的内容: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二是市场竞争秩序;三是交易行为秩序。3)市场规则:为了维护市场秩序,需要由政府制定市场制度和规则,一类是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二类是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三类是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的规则体系的核心。4)市场制度和规则必须赋予法律形式。2.市场制度和规则的涵义: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呢感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题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3.市场组织。市场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三大类。1)市场流通组织:它是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经营机构。2)市场中介组织:它是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市场与企业之间为市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的机构。4.市场管理组织。主要有三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管理市场交易活动的专门性机构,第二类是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技术管理的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市场管理机构或组织。(详见P80)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削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人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劳动力和劳动的含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资本的涵义。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唯一途径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①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括三个方面:

此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的依据及意义。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成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

变资本。3)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必要老殴打能够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3)工作日长度的确定。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劳动力价值才能下降,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相应缩短。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是个别技术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竟相采用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普及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资本家由此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联系和区别。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当代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主要是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2)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劳动者在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可以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该企业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自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 原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P.98)

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1.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2.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3.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八、资本积累 ?1. 资本积累的涵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2.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

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3.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

4.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之间的关系。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有机构成和单个资本的增大? 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1).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2)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3)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的关系: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相对过剩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的涵义: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2、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原因:1)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关系。随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则日益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2)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日益绝对地增加。

4、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人口过剩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P108)5.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第二,大量事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第三,可见,相对剩余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十一、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1.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的进步历史作用有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不断积累过程中,生产社会化策划能够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4.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现象,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坚实的经济条件,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转变。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替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职能及地位。产业资本循环要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职能是:①购买阶段的职能是资本家利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由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它的地位是资本循环的开始,没有这一阶段,就无从获得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②生产阶段的职能是资本家使用购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出包括剩余价值的商品,实现由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化。它的地位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其作用是生产出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③销售阶段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完成由商品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它的地位是资本循环的终结阶段。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和实现资本循环的条件1、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2、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并存性。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三、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 ①资本周转的涵义:就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②资本周转时间的涵义: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价值每一次周转所持续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③资本周转次数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这一定的时间习惯上以年作为自然计量单位。 2.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及资本周转次数的关系资本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同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四、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识记①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领域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②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③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④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佐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⑤固定资本损耗的种类: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⑥固定资本的折旧:就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⑦折旧费:而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做折旧基金或者折旧费。公式表示: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年限⑧折旧率: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碧绿,叫折旧率。公式: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①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或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价值比流动资本价值的周转要慢得多。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周转速度的快慢,也影响着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①划分的依据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依据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则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则包括用于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的资本。③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不同,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有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影响: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

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2.年剩余价值量及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见书P122)

3.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①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②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雨剩余价值率。

七、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是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八、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原理,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

社会再生产的的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九、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m)=Ⅱc,(最基本的实现条件)其它:Ⅰ(c+v+m)= Ⅰc+Ⅱc,Ⅱ(c+v+m)= Ⅰ(v+m)+Ⅱ(v+m)这三个条件说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须保持的一定比例关系

十、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见书P131)

十一、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条规律。

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两种具体表现: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十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2.阶段: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3.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事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5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对结合。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生产成本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生产成本的形成及其对资本家的意义。(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B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C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3.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它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她们都表现为资本的消耗。生产成本只代表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的部分,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它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被抹杀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4.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

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5.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是: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式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价值率的区别是:1)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表示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可见,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以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反比。(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正比。(4)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的节省会减少生产同量剩余只所需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7.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被看作不是有可变资本产生,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割断了剩余价值同雇佣工人剩余劳动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了。8.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 .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3.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由于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2.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它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3.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四、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成为商业资本家的独立业务。第二,商业资本家拥有自己独立的资本。

五、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润。3.商业利润的数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的数量,与其自由投资相比,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4.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六,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一方面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七、利息的实质和来源?1.利息的实质。利息是智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2.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八、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

资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建立起单个资本无力组织的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也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股票的发行一般是以信用机构作为中介的,同时,股份公司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股东所投资本实际上是交给公司去使用。可见,没有信用制度,也就不能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九、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工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特点。(1)体现为纯粹的经济关系。(2)只包括农业工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3)体现了三个阶级的对立关系。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并雇佣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以,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三个阶级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十、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有好坏的不同。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从事经营,从而使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并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3.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耕种优等和中等土地的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十一、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3.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着资本自由转入农业部门,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农业部门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农产品按照其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转化为绝对地租。4.绝对地租的源泉。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来自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自由竟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1)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自由竞争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2)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1)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时,他们相互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来垄断这一部门的生产与流通。(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垄断的必要性。因为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有必要暂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二、垄断利润?1.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来源,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3.获得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垄断组织利用垄断价格掠夺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通过国家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本家的再分配。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三、金融寡头的经济政治统治?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2.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从而实现对其他股份企业控制的一种方式。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掠取“创业利润”和实行“资本掺水”,以及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从事各种金融投机和房地产买卖等,来谋取高额利润,建立并巩固它在经济上的统治。3.金融寡头建立其在政治上的统治,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个人联合”的办法,实

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控制与影响。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此外,还控制报纸,出版,通讯,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机构和企业,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的统治。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或缓和的: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和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以上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2.形式: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论采取哪种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色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一、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 1.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具有重要作用与后果: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家经济的重要机构。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带来不良后果: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剧增,进而成为“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止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剧。

2.资本输出国对输入国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会使其自然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输入国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以“贡献”,但可以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1,资本主义国际化导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流动,国际贸易更为便捷。(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结和逐步充实,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国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长,促进了资本从而经济的全球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一体化趋势?1,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2.形式:1)建立起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按照缔约国经济联合的程度或共同调节和干预的深度不同,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调节的组织形式则有自由

贸易区、关税同盟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3)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八国首脑会议”

四、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1,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指地域上邻近的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签定协议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以增强集团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1)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联系、依赖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临国家建立了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3)当代市场的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中,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债台高筑,遭受盘剥。2.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途径是:(1)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2)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3)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协商,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1.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这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经济发停滞的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1)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2)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因而垄断资本家在生产中阻碍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二、两种趋势的关系:

三、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以为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条件日益成熟,表现为:1.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1)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生产出现全面的社会化;(2)垄断统治使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3)垄断统治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形式。2.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使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原因在于:1,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虽然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它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起着促进作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积累时间有所延长。2.社会主义应当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1.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基本特征,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以下经济特征:第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第四,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四、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结构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2.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3.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速增长。4.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如果动摇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1.产权制度是有关产权的归属、权责、保护、流转和监管的制度。

2.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3.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4.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4)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五、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第二,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五、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六、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建设资金、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培养经济管理与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2.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1,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由于在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属于不同个人所有,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存在。2,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条件。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经营方式不同,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会不同。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由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及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和使用,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向其所有支付代价,或为其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如果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被否定,则会出现两极分化。第二,这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条件。如果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不以按劳分配的收入为主,公有制经济就会被破坏。

四、按劳分配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六、我国现阶段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及规范分配秩序?1,调节的原则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

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作用,再分配发挥宏观调空调节收入分配作用。2,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七、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特点和作用?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消费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消费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们在支配消费资料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贫富对立的一种平等关系。2,社会主义消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消费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第二,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提高。3,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是:促进生产的发展;使分配最终实现,使交换最终完成。

八、如何合理安排社会主义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除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两个条件外,还有以下原因:首先,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它们是生产资料和商品的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产品必须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存在商品关系。其次,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它们在交换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它们是独立的所有者,它们之间也必然存在商品关系。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坚持;而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责、权、利;条块分割;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管理,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上统收统支,平均主义严重;对外基本上是闭关自守。这些弊端阻碍着生产力发展。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智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分: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比较发育的市场;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四、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1,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为,研究怎样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经济学(MBA文档)

经济学(MBA文档)

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κο? [oikos]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μο?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组成,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学分类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 经济学。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 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 等。 经济学研究对象[1]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 财富说。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A古希腊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胚。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挤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继承和发挥了萨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对象论,即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研究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原理。 2、历史或制度说。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崭学。十九世纪初亚当·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指出,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文化史的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新历史学派代表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美国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和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奥地利的门格尔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第一章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理论实训

理论实训

第1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Economics):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及其行为的科学。 配置:人类一种自觉的选择行为。在一般意义上说,配置就是一种自觉的选择。 资源配置:对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效益。 1.1.1 人类经济活动与资源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 生产—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自然生成物 —劳动产品(OR原料)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劳动者的劳动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经营管理 经济信息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范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2、资源 资源(Resources):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诸种要素被统称为资源。 资源的分类: 经济资源(Economic goods):稀缺的,必须付出一定代价 自由取用资源(Free goods):无须支付代价(空气) 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绝大多数资源都是数量有限的或稀缺的经济资源,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类的需要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

1.1.2 稀缺性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1、经济资源 (1)经济资源(Economic goods):在经济学上,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并构成生产要素,用来生产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服务。 (2)经济资源的分类 按经济资源的本身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 a、自然资源:自然界赋予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矿产、水、动植物等。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开发利用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b、人力资源:将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源。它在一定物质和精神条件作用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c、资本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具有人类劳动产品性质的资源。它包括实物资 本(厂房、设备)、金融资本(现金及其他有价证券)。 d、信息资源:反映客观事物性质运动状态的各种信息的总和,是可以用某种方式显示、存贮和传输的人类关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知识。它包括数量信息和质量信息。 2、需要 (1)需要(Wants):人们希望得到某些物品的愿望。 包括对服务和环境的需要等。 (2)需要是有层次的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 享受需要 发展需要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3)需要由低到高,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但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有交叉。 (4)需要是发展的、无限的。在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甚至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时),新的需要就会产生。 3、稀缺性 稀缺性(Scarcity):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限的需要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经济资源是不足的。 稀缺性是一个普遍规律,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概念题 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 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概念题答案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判断题 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9.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10.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判断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题 1. 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 (1)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5)节约 2.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 (1)劳动者 (2)劳动管理 (3)劳动资料 (4)劳动对象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引论

第一章引论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经济学产生客观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资源的有限性即稀缺性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谓的资源稀缺的绝对性是资源的稀缺性在人类社会任何时空都存在的,所谓资源稀缺的相对性是指即使再多的有限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需要(欲望)来说都是不足的。但稀缺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人类无限欲望具有轻重缓急,怎样使稀缺资源在一定时空下,满足人们最急需、最迫切的欲望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只有去“选择”。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学科。这种选择就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一般涉及(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何时生产。(5)在哪生产等几个基本问题。 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成果——西方经济学著作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内容。第二类,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对税收、财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论述。第三类,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 借鉴马克思经济理论,也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既研究经济运行也涉及经济制度,既研究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也涉及生产关系。 2.人类历史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类?哪一类的经济效率较高? 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也称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自给自足,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决定。对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剩余比较少。 计划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用政府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产供销、人财物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践证明,这种举国体制,在国家目标单一、资源严重匮乏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办个体无法完成的大事,即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在经济体量巨大时,计划经济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问题,效率较低,出现政府失灵。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由竞争中市场机制来解决。家庭和企业经济主体分散决策。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所指引,个体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人人为自我,实现人人为他人,保障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公有相结合,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纯计划经济和纯市场经济都存在问题,具有优势互补的混合经济,即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效率较高, 3.为什么西方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价格、消费品供求量、生产要素供求量)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在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接个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 ⒉生产资料是指() 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 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 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地基本经济问题 稀缺性是指经济物品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或需要而言所表现出来地有限性. 经济资源地有限性人类欲望地无限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选择地原则 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即选择资源最优配置地方案 资源配置地方式——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混合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行政手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地定义与研究对象 、广义地说,西方经济学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条件下地行为选择 、狭义地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最有效率地资源配置方式,如何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分配社会产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西方经济学研究地是人与物地关系.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地 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地主要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地定义[]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地经济行为和相应地经济变量地单项数值地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价格机制将稀缺地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进行有效配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树木)(居民户、厂商)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解决地问题——资源配置研究方法——个量分析(经济变量地单项数值) 、微观经济学地主要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 .分配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地定义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 研究社会经济中地有关总量地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 利用资源地问题. .研究对象——整个经济(森林).解决地问题——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经济变量地总量指标)(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解决地问题不同、中心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联系 .研究目地相同(对人们地经济活动提供正确地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在理论上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地基础 .都采用实证分析为主地方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地范畴 二、实证经济学(客观性)与规范经济学(主观性)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地区别——是否以一定地价值判断为依据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D)参见教材P4 A、威廉.配第 B、凯恩斯 C、亚当.斯官网和大卫.李嘉图 D、萨伊和马尔萨斯 2、马克思的政治经常学着重研究(D)。参见教材P6 A、生产力 B、资产阶级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研究(C)参见教材P6 A、奴隶社会制度 B、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C、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B、)把研究的对象从流通领域转换到生产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参见教材P9 A、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庸俗政治经济学 D、当代西方经济学 5、马我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D)参见教材P5 A、劳动价值论学说 B、劳动二重性学说 C、资本循环学说 D、剩余价值学说 6、(C)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参见教材P6 A、社会关系 B、宗教关系 C、生产关系D家庭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ABC)参见教材P9 A、阶级性 B、科学性 C、真理性 D、创新性E以上选项均正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BCDE)参见教材P5 A、资产阶级刚刚起步 B、资产阶级民展已经成熟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资产阶级 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E、空想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3、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区分为(AB)参见教材P4 A、古典政治经济学 B、庸俗政治经济学 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E、以上选项均正确 4、政治经济学是(BDE)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C、研究上层建筑的科学 D、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E、为其他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答案解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是为其他各种经济学科 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BCDE)参见教材P10-11 A、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的理论武器 B、是认识社会历史民展的必然趋势 C、是社会义义经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三个层次 1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效用与决策 2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3整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需求函数 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的之间相互关系 需求表和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Qd =f(P)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供给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Qs =f(P)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供给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上方倾斜,即它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均衡的含义 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 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相一致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运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内容提要]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必须一要联系生产力二要联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名词]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政治经济学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学、艺术、法律、宗教等活动才能发展。因为人们必须先满足衣、食、住等生活资料的需要,以后才有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同时,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它的社会形态,就表现为一般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土地、道路、运河等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即人们将劳动加工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 ①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答案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⒈解释下列概念: 自然分工:人们在劳动中按性别、年龄进行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分工的起点。如成年男子从事捕猎等劳动,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种植等劳动,老年人指导生产,小孩帮助妇女劳动。在近代农业和手工业中,也存在自然分工。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一对范畴。这种最简单的分工形式,发挥个人的身体特长,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它在近代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中依然存在。自然分工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多样化的劳动中实行,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失去意义。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⒊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实体所有。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人们就无需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发展,出现了各行各业。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社会分工越发展,需要交换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就越多,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密切,交换活动也越频繁,并且不断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