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

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意()。

A.学生自主B.教师主导

C.教学相关D.因材施教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基础知识。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所以既要坚持统一,又要注重个性,因为要注重因材施教,故本题选D。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B.民主性C.免费性D.强制性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说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体现的是教育的公共性。故本题选A。

3.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整体性C.顺序性D.差异性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故本题选C。

4.小学德育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D.班主任工作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德育的途径。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故本题选C。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B.民主型C.放任型D.对抗型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老师与学生协商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说明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民主型,故本题选B。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以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事研讨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D.组织与实践能力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题干中,集体备课,同行教研,分享教学经验,体现教师的专业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故本题选A。

7.如果学生被蜜蜂蜇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B.蒸馏水C.食用醋D.稀盐酸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蜜蜂的毒液是酸性的,被蜜蜂蛰伤后,应用碱性的液体中和,所以选用肥皂水。故本题选A。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B.错觉C.幻觉D.联觉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认知过程。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属于联觉,故本题选D。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想当班干部,又怕被嘲笑,属于趋避冲突,故本题选C。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监督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组织策略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策略。反复抄写,属于复述策略,故本题选B。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表征学习D.命题学习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学习。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命题。故本题选D。

12.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激情B.共情C.热情D.反移情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情绪情感。共情指的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即换位思考。故本题选B。

1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D.思想性原则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B。

14.为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把点燃的火柴放进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并观察瓶中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实验法B.练习法C.演示法D.探究法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瓶中的变化属于实验法。故本题选A。

15.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深刻理解,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A.知识与技能B.思维与创新

C.过程与方法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题干中学生通过学习对伽利略不迷信追求科学的精神有更深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故本题选D。

16.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课堂教学不可或缺B.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C.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D.必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起辅导作用。故本题选C。

17.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周老师上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这一课程实施符合()。

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

C.技术取向D.相互适应取向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多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故本题选D。

18.为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

A.特朗普制B.文纳特卡制

C.道尔顿制D.贝尔——兰卡斯特制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是特朗普制。故本题选A。

19.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

A.知识技能与情感B.难度广度与深度

C.社会、儿童与学科D.政治经济与文化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内容。制约课程的三个因素是社会、儿童、学科,故本题选C。

20.某学校开发了一门介绍当地风俗产物与人物的课程,该课程属于()。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

C.隐性课程D.分科课程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某学校开设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故本题选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1.【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教学实践。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树立教师权威。

(3)善于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

(5)倾听学生意见。

22.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22.【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习迁移。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4)定势作用。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23.简述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23.【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问题的提出应准确,简明,问卷用语要照顾到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特点,原则上就低不就高。

(2)应避免错误,尤其是模棱两可的问题,诱导性问题,敏感性问题,语法毛病,一定要避免,在设计问卷时,师生要从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审查,反复敲定,做到万无一失。

(3)数量适当,顺序要合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材料:四年级班主任李老师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班上多数学生在家几乎从来不干家务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些家长对学生劳动也不支持,认为学习才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劳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必要,家长完全可以代劳,在班级开展一些劳动活动中,李老师发现学生不仅缺乏一般的劳动技能习惯,而且缺乏劳动意识,甚至讨厌劳动。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10分)

(2)如果你是李老师,将如何在班级开展劳动教育?(10分)

24.【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1)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如下:

①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材料中家长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脆弱性和依赖性,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自制力一旦形成,将会应用到学习中去。

②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材料中的家长不让学生干家务活,使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利于良好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劳动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身体。

③通过劳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材料中有些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利于他们劳动习惯的形成。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爱劳动的意识,激发对不劳而获的厌恶感,能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

总之,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增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2)如果我是李老师,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①通过节日班会,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②家校配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

③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

④开展劳动课程,有效搭建活动载体。

⑤通过激励评价,激励学生热爱劳动。

总之,我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开展劳动教育。

25.材料:

沈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问学生:“雪景很美,谁能把它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着眼睛体会,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第一个学生读完后,沈老师问:“你们是不是感觉走到雪景中去了?”大多数学生很犹豫,沈老师笑着说:“刚走到雪景的边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来,沈老师说:“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接着示范读了一遍,然后问:“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都点了头说走了,沈老师继续说道:“相信有同学会比老师读得更好,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

问题:

(1)评析这一教学片段中沈老师的教学行为。(10分)

(2)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10分)

25.【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新课改及教学实践。

(1)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具体分析如下:

①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材料中沈老师,让学生自己体会,走在雪景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

②老师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材料中的沈老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情感共鸣。

③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材料中沈老师是在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内容,规范和评价学生。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①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发挥作用。

③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④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

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如指导二年级小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2)设计“甚至”一词的教学过程。(20分)

(3)设计本课板书。(10分)

26.【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甚”等七个字,会写“久”“乎”等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儿的敬佩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2)“甚至”一词的教学过程

①出示卡片“甚至”,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

②创设情境,理解运用,指导一组学生往后开火车读“词卡”。

③引导学生找出“甚至”所在的句子。学生汇报,出示句子,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指名读。分层次指导阅读,感受被困的小鱼多。

④创设情景迁移运用,练习,用“甚至”说话。

⑤指导书写“至”字。

学生自主观察“至”字,学生思考“至”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

哪一笔是保持整个字平衡的关键笔?(生:第一笔“一”,最为关键)。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并强调“至”字的笔画要写得横平竖直,第二笔“撇折”要与上面相连,与下面的土字相隔。

⑥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展示点评。

(3)板书设计

浅水洼里的小鱼

小鱼被困:近在咫尺,回不去

男孩救鱼:走弯捡扔(小鱼在乎)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27.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学生从算数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过程。(8分)

(2)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主要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2分)27.【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进行过渡,主要体现在“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方程的意义”教学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同时也是学习方程最根本的基础,是连接学生由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纽带,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以算术思维为主,到了四年级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的过程,这也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3)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吗,“你这都说了n遍了”还

“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

他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感受到字母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常用的,并且他还可以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同时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立即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揭示出本课的课题。

二、展示情景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景图,讲讲从情境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小红年龄爸爸年龄

1

5

10

………..………..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二百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内容的完成,使学生能体会到随着小红年龄的变化,爸爸的年龄也在发生变化,而且他们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

的年龄,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询问学生“a可以是二百吗”,使学生明白在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a=3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a+30=()。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解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代入解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年龄的计算,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当他为人父母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进而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教育。

三、巩固拓展

(一)课件展示图片填一填。

(二)算一算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x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完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设计密切联系新学知识,同时在编排上体现着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练习的材料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熟悉性和易操作性。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梳理和进一步巩固新知。对学生“还有什么疑问”的设计又能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式的基础。(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28.【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1)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

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Teaching Aims:Knowledge aims:

①Students can master the new words“Singapore,Thailand,UK,Japan”.

②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structures“Children’s Day is on the...day of...”

③Students can learn the different customs and date of Children’s Da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bility aims:

①Students are able to answer the customs and date of Children’s Da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orrectly.

②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to talk about Children’s Day with others.

Emotional aims:

①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festivals custom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②Students can be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sharing their knowledge obtained with others.

(3)Step1 Warming up&Lead in

1.Daily greeting.

2.Play the song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 question “When is your birthday?”

3.Play the type of celebrations of children’sday, and ask students think when is China’ children’s day?

(设计意图: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儿歌激发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渠道,激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日期表达法的记忆,同时复习旧知。)Step2 Presentation

(1)Words learning.

①Look and Guess

Write down the new words on blackboard.

Teacher uses the flags and the picture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o explain the new words(Singapore,Thailand,UK,Japan)and ask students to guess.Once they come up with the right answer, rewards will be given.

②Point and say

Ask one student to say a new word they just learnt, and another student needs to point the picture on the blackboard.(设计意图:通把图片和单词进行匹配,学生可以更容易的记住这些新单词的含义,进而也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2)Sentence learning.

①Ask students “When is China’ children’s day?” and explain the sentence in Chinese. Help students to answer “In China, Children’s day is on the first of June.” Those target language need to be written on blackboard.

②Lead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 in the mean time.

③Then play the video of the passage and ask students to do the ture and false.(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中国儿童节来开展对话,易于学生理解其他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同时,通过朗读课文和解释句子含义,加深了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同时学生能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节在不同的时间,但是含义都一样。进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29.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学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节奏练习”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29.【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歌曲特点《火车开啦》,大调式,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全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歌曲一开始就采用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的声响的象声词,第二句又采用完全重复的手法;第三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好像火车在迅疾地飞驰,也表现了火车司机在开动火车的自豪感;最后一个乐句先在大调式主和弦上分解进行,而后级进下行至C大调主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二分、四分与八分音符的不同,并能了解相关火车规则,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歌曲《火车开啦》,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树立乐于助人、遵守火车制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采用欣赏法、互动法和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歌曲的节奏。

知识与技能:准确并快速唱出歌曲的节奏时值,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演唱时值的不同;并能有情感地完整演唱歌曲。

(3)节奏练习

①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并用肢体动作(拍手、跺脚、拍肩等)感受歌曲2/4拍的强弱规律。

②学生根据音频演唱歌曲旋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歌曲的主要节奏,引导学生演唱准确。

③教师带领学生想象火车开走与到站的场景,采用黑板上所示节奏模仿火车的声音。

④教师与学生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请学生思考:在火车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情的怎样的呢?学生发言(开心、激动、幸福、愉快)

⑤教师带领学生带入情感,引导学生用弹性、跳跃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⑥请学生分小组为歌曲创编歌词进行演唱,并配以相应的动作,请小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会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节拍强弱规律;之后,我会让学生跟音频演唱歌谱,并将典型的节奏写在黑板上;接着我会请学生用黑板所示节奏演绎火车开走与到站的声音;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通过我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可以用弹性、跳跃的声音来表达歌曲欢快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30.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

(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少于二种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练习方法并说明理由。(20分)

30.【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按拍球的位置准确,跨步、转体、前倾、探肩等动作协调连贯。

教学难点:手脚配合协调,节奏清晰。

(2)知识与技能:能够复述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要领,85%的学生能够流畅、准确的做出正确动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赛、练习等方法,提高控球的能力以及速度、协调、灵敏、灵活性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勇敢、果断、顽强的团队精神,并形成尊重对手、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体育道德精神。

(3)①原地运球

设计理由:教学前多做提高控球、运球能力的练习,不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控球、运球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运球水平和能力,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②行进间运球

设计理由:由原地运球强化巩固学生运球手法,在行进间运球练习中,先进行直线运球再做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两种运球技术的不同点,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要领。

③行进间曲线运球接力

设计理由:设计游戏可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对抗性,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且通过比赛提高学生运球能力和检验学生的练习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练中提高实战运用能力。

31.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中国画有哪几大画科?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墨分五色,是哪五色?(10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名作欣赏、技法学习”内容,设计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31.【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①中国画分三大画科,分别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②通常,中国画有工笔、写意、工兼写三种表现形式。

③墨分五色指的是“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因材施教。解析:考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共性,这就使统一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要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发展。因此本题选D。 2. A.公共性。解析: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也称国民性,指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题干中的实现城乡区域和校级的均衡发展正是公共性的体现,本题选A。 3. C.顺序性。解析: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不可逆、不能逾越。题干说法体现了顺序性,本题选C。 4.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解析:品德课和各科教学是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其他选项是小学德育的途径但不是基本途径。选C。 5. B.民主型。解析:班主任李老师与学生协商处理班级事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善于与学生沟通,属于民主型的班级管理方式。选B。 6. A.沟通与合作能力。解析:沟通与合作能力其中的一个要求是“与同事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题干意思相符,选择A选项。 7. A.肥皂水。解析:蜜蜂毒液为酸性,被蜜蜂蛰伤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凃敷蛰伤局部,故本题选择A。黄蜂蜂毒与蜜蜂蜂毒不一样,为弱碱性,被黄蜂蛰伤局部可用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肥皂水。 8. D.联觉。解析: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9. C.趋避冲突。解析:趋避冲突指目标既有吸引人的一面,又有让利力图回避的一面。题干中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符合趋避冲突的定义,选C。10. B.复述策略。解析:“反复”是复述的学习策略。复述策略就是对材料进行不断的加工,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的一种学习策略,选B。11. D.命题学习。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句话多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命题。12. B.共情。解析:共情共情指的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即换位思考。 13. B.启发性原则。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助产术,在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14. A.实验法。解析: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让学生分工合作观察木炭的变化,属于实验法。所以该题选A选项。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没有强调反复练习的过程,排除B选项。题干中强调学生自己操作,所以排除C项演示法。探究法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排除D选项。15.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题干中对伽利略追求真理精神的把握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6. C.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解析: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形式,但不是不可或缺的,是可以被取代的,它的使用同样需要注意适当和恰当,有利有弊,所以本题选C。17. D.相互适应取向。解析: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题干中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删减,增加趣味性,体现的是相互调适的特点,因此选D。 18. A.特朗普制。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19. C.社会、儿童与学科。解析:社会、儿童与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因此本题选C。20. B.校本课程。解析: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题干中学校开发的因地制宜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因此本题选B。二、简答题21.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建立教师威信; (5)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7)要善于同学生交往。22.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三)学习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23.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云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弟子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最早的课程。此 后,《四书》、《五经》长期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古代,我国有语文教学而没有语文学科,语文是和史学、伦理学融于一体的。明清时学校课程是以习作八股文为重点内容。 我国最早的蒙学识字课本是西汉的《急就篇》,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影响深远,比驰名西方的夸美纽斯的课本早一千多年。 鸦片战争以后。“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1907年公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规定初小和高校均设国文科。

(二)五四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小学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小学语文课程从此称“国语”科,实现“言文一体”。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全国教育会联合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l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国语教学内容包括语文、读文、作文、写字四项,要培养听、说、读、作、写五种语文能力。 (三)建国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而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1.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3.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4.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5.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附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开划,你到 D.班主任工作惠市宝近讲市江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容风复抄与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学过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江南大学2018年上半年小学教育科研第3阶段题目

------------------------------------------------------------------------------------------------------------------------------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小学教育科研》第七章至第十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研究对象少,研究规模较小,在自然状态中进行,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因此是一种特别适合于教师使用的研究方法。 A、课堂观察 B、问卷调查 C、访谈 D、个案研究 2.( ) 在个案研究中运用比较普遍,即按某种框架结构(可以是大纲形式,也可以是摘要表格形式),将个案资料加以分类,然后将有关的资料重新组织,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个案记录。 A、结构描述法 B、半结构描述法 C、主观描述法 D、客观描述法 3.( )所谓实验,就是指获得的实验资料及对其处理的方法是量化的。 A、课堂观察 B、问卷调查 C、定量研究 D、定性研究 4.( ) 又称自变量,它是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研究者操纵的情境或刺激物。 A、实验处理 B、实验设计 C、实验目标 D、实验结果 5.( )研究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且和实验主体无关的因素称为。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无关因素 6.( ) 确保了实验对象对研究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同时也能保证实验组与控制组具有同质性。 A、消除 B、平衡 C、随机化 D、恒定 7.( ) ,指实验结果是否完全归因于自变量的变化,或者说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A、实验信度 B、实验效度 C、内在效度 D、外在效度 8.( ) 是教育实验研究中最基本的设计形式。 A、单组设计 B、配对组设计 C、轮组设计 D、整组比较设计 9.( ) 通常与思辨性的研究方法相联系,常见的形式有:经验总结、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等。 A、学术论文 B、研究报告 C、研究设计 D、研究结果 10.( ) 指写作要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对事实材料不作过多的描绘,对观点的阐释不作烦琐的论证; A、准确 B、简明 C、朴实 D、科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即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填写个案清单中的项目内容,从而获得个案身份、人格等基本资料。 2.在教育系统中,个案记录常采用的方式,即对个案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记录。 3.分辨“事实资料”与“意见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简单判定法、、提问澄清法、多重证据法。 4.教育实验的局限性主要有三点:第一,教育实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第二,研究结果不能完全重复。第三,。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班主任工作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12.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激情 B.共情 C.热情 D.反移情 1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4.为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把点燃的火柴放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并观察瓶中的变化。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探究法 15.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这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知识与技能 B.思维与创新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Word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三种形式。 A.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B.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C.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D.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学派。 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 3.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一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约700一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如果没有(),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无法启动。 A.教师备课 B.教师学习 C.教师说课 D.教师上课 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2018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8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 意() A.学生自主 B. 教师主导 C.教学相关 D. 因材施教 2、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 C.免费性 D. 3、 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 级、 () A.阶段性 C.顺序性 4、 小学德育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5、 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育处理各 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交流, 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 民主型 C.放任型 D. 对抗型 6、 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以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事研讨教研组活动,分享 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 平,这突出体现教师专业 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7、 如果学生被蜜蜂蜇伤 A.肥皂水 C.食用醋 &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直觉 B. C.幻觉 D. 9、 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 A.双趋冲突 B. C.趋避冲突 D. 民主性 强制性 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整体性 差异性 B. D. () B. D. 少先队活动 班主任工作 B. 激励与评价能力 D. 组织与实践能力 ,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 B. 蒸馏水 D. 稀盐酸 错觉 联觉 ,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双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10、 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 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 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 A.监督策略 B. C.计划策略 D. 11、 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A.概念学习 B. C.表征学习 D. 12、 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 A.激情 C.热情 13、 苏格拉底的 A.直观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14、 为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 把点燃的火柴放进 二氧化碳气体 复述策 组织策略 180度”,这在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 符号学习 命题学习 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共情 反 移情 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B. D. B. D. “产婆术” () 启发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