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JISHOU UNIVERSITY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期末考试-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作者:

学号:

所属学院:商学院

专业年级:2010级市场营销(1)班

指导教师:王永明职称:助教完成时间:2012年12月29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摘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都存在着“面子”消费且影响甚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逐渐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用功能上的满足,更希望通过消费满足社会、心理需要和提升社会地位,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消费愈演愈烈。目前,面子消费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消费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面对“面子消费”这一问题,国人大多一面猛烈批评其负面影响,一面又趋之若鹜,缺少从营销学角度理性思考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营销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面子消费浅作分析,并对企业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引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04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84.2%的人确认。身边年轻人的“面子消费”现象普遍。受访者中。“70后”占31.5%。“80后”占44.0%。如今,“面子消费”、超前消费在不少年轻人中,已经司空见惯。国内某汽车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80后”正在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半数左右“80后”、“90后”在30岁之前已买车或计划买车。对于“面子消费”。调查中.48.4%的人表示“鄙视”;39.9%的人表示“同情”;36.5%的人感觉“愤慨”:30.3%的人表示“无所谓”;5.1%的人表示“认同”。“面子消费”最容易出现在哪个领域?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服饰”(75.3%)、“礼品”(60.7%)、“汽车”(59.5%)。接下来依次是:电子产品(55.6%)、餐饮(50.5%)、烟酒(49.5%)、化妆品(43.3%)、文化娱乐(26.9%)。

古往今来,“脸面”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支配大多数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准则。林语堂曾经说过,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其中面子“抽象不可捉摸,然而它却是调节中国人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子是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面子”这个东西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重要性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凸显,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交往中讲究自己的形象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视脸面。近年来的文献研究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尤其注意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中形成一个好印象,获得众人赞誉的好名声。中国人对于丢脸之事深恶痛绝,而对露脸则心驰神往。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给别人和自己留面子。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中国人过于看重体面的消费,过于看重与自己身份一致、与周围他人相一致的求同心理和人情消费。随着时下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富裕人群和中产阶级的数量迅速扩大,中国人的面子消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一、影响中国人面子消费的因素

(一)、等级制度

中国人的面子是一种维持森严的阶级差距与人际稳定体系的社会意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虽说早已不复存在,但数千年以来沿袭下来的等级制度影响至今。在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影响下,面子消费从来都是统治阶级不可或缺的一个统治工具。在古代中国,统治者、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以及其他上流社会阶层的人,都莫不通过消费珍贵的珠宝、宏伟的宫殿以及可口的美酒佳肴等来显示自己尊贵的身份。而等级制度之所以能引起面子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资源配置的权利。

在等级制度下,极大部份经济活动以个人等级指令的方式决定,比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也与等级密切挂钩,往往是等级越高越受人尊重。以个人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为标准进行经济与社会活动,面子的角色当然重要了。在中国这个权利系数较高的国家里,领导常常是非常有面子的,不仅如此,就连领导周围能说得上话的小人物往往也相当有面子。在等级制度下,资源配置主要由等级权力决定,面子是等级权力的副产品,等级越高,权力越大,面子自然就越大。

在等级制度下,体现面子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费,消费水准达到合乎礼仪的标准则显得有面子,否则就会受到轻视或者排斥,丢失面子。所以一定的面子消费是社会成员显示和维持其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 是上层阶级作为身份的象征和增强个人地位的有力手段。一个人所消费的物品价值越珍贵、价格越高昂,所体现在众人面前的面子往往越大,从而表示其手中掌握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在现今社会当中,许多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开豪车、戴豪表、住豪宅,就是一种面子消费,通过这种面子消费来体现自己手中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感。

(二)、炫耀心理。

社会上一些人通过消费品的符号意义的实现来夸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或经济实力,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为目的的消费,并借此宣泄个人激情、获取虚荣心或荣誉感的满足,此时消费品的价值已经从使用价值转向了符号价值,消费的目的也发生根本的转变——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而主要是向社会和观众传达个人的某种信息,这就产生了在炫耀心理影响下的面子消费。

在中国人的面子消费中,与功能性需要相比,人们更需要社会需要的满足,希望能够通过炫耀其高额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样,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又会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重视诸如品牌、名气和价格等有形属性,而不大关注质量等无形属性。因此,当消费品所蕴含的社会地位很高的时候,消费者便会对该物品产生极大的偏好,而且,无论消费者身处的社会阶层和收入情况怎样,他们总是倾向于购买那些能够体现社会地位的产品来显示自己的面子。

在炫耀心理的影响下,面子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的要求, 而不是为了满足生理的要求。名牌是一种符号, 是高价位商品的一种代名词。用名牌消费来标示个人的身份认同,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尤为常见。消费者选择名牌, 固然是降低购买风险, 但另一方面, 也有许多人是为了达到表现、炫耀自己的目的。在物

质文明率先崛起的欧美, 一批批名牌正是利用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来挑动人们的面子消费的欲望。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 面子消费在生存消费之外迅速崛起, 非实用性的排场、张扬和铺张性消费现象到处可见。

时下, 炫耀性的面子消费在我国仍不少见, 消费的标示功能使得面子消费为许多人所追求, 其主要表现为以潮流为审美偏好, 追求名牌, 赶时髦, 相互竞争,盲目攀比等。于是, 有些人使以炫耀性商品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在他们那里, 炫耀性商品事实上成为他们炫耀财富地位、权贵身份和生活方式的符号和语言。正如凡勃伦所说, 要达到身份炫耀的目的, 就必须进行浪费性、非实用性和排场性消费。一个人越是能够浪费得起, 就越是证明了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 从而达到了通过炫耀而体现面子的终极目的。

(三)、传统文化

源于中国耻感文化的“面子”消费。美国学者艾克逊、希特生和台湾学者许焕光等认为,“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在耻感取向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如果有的话,即使并没有牵涉到另外一个人,心中也会感到不安。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也就是说,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因此,人们在穿着打扮、住宅、轿车、头衔、办公室布置等方面都会顾及面子,即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因此具有了很强的面子情结。在这种耻感文化的影响下,“面子”重于一切,为了保住和增加“面子”,可以不惜任何物质代价,进行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

二、中国人面子消费的影响

(一)、奢侈品消费

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占据全球份额的28%,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11日最新公布的中国十年官方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而在这众多的奢侈品消费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因为这些消费品更容易体现消费者的面子。此外,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还呈现出一种“未富先奢”的特点。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在中国,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实现“梦想”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这些群体构成支撑奢侈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通过努力攒钱的方式来实现其购买奢侈品的梦想。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且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比如领带、皮鞋、皮包等,从而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奢侈品的消费主要是用来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形象地位,以此来增加自己的面子感。

(二)、送礼

中国人常常乐于称赞自己的国度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素来有“礼尚往来”的不成文的约定,而就是在中国这种以“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演变出了“面子消费”,无论是古代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乐此不疲得搜集金银财宝、佩戴奇珍异宝、大新土木修建气势宏伟的宫殿楼宇,还是时下国人对iphone手机的疯狂追捧或是在海外热淘各种名牌包包,都显示了“面子消费”在中国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呈现出越来越热的趋势。在西方,赠礼是基于商业交换目的,这与中国社会基于人际互动的带有人情关系的面子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人送礼的行为规范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礼品反映送礼者对受礼者的地位尊重程度,而并不反映送礼者的经济能力。一件商品一旦脱离其功能属性而变成礼品时,其消费的意义就不再简单是一个商品了,而成为使用者的一个象征物。拿月饼来说,对送礼者来说,月饼的价格与档次就象征礼品的轻重,关系到自己的面子问题,而月饼的口味、质量等属性则被边缘化;对于收受月饼的人来说,月饼的价位与档次是判断是否为人办事的依据,以及权衡送礼者的诚意及其面子大小的标志。

在“面子消费”的影响下,中国人的送礼行为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便是购买者和使用者高度分离,其次是对于礼品大都只买贵的,不买好的,要求高价格、高档次。在中国社会的消费行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购买者与使用者高度分离的现象。面子背后是人情法则,是人际关系的相互维持和利用,最根本的是彼此间利益的交换和满足。所以基于此种需求的消费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购买者关注体面远胜过关心质量;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心理,“面子”消费成为了诱发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人购买奢侈品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作为礼物赠予他人。

三、面子消费对营销实践的启示

面子消费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消费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认同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以消费来体现自己个性和生活方式的需求。企业可以针对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中体现审美和情感的诉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在定价策略中可采用心理定价法,体现消费者的自信心和优越感;由于消费者对炫耀性产品和服务的愿望受其社会网络和参照群体的影响,企业在广告和促销活动中可以利用与此相适应的形象代言人和参照群体,凸显产品和服务除实用功能以外的社会功能。某些过度的、浪费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将会对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并破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通过逆营销策略,保证消费者对于这种面子消费的良性需求。此外,根据社会营销观念,营销者必须平衡与评判公司利润、消费者需要满足和公共利益三者的关系,需要衡量某些面子消费性性产品和服务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媛.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中国人“面子”消费分析[J].学术纵横,2012,02(256):93-94.

[2]戚海峰. 中国人消费行为中的面子问题探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3]袁少锋,高英,郑玉香. 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检验[J]. 财经论丛. 2009(05)

[4]李卫花. 中国文化渊源下的礼品消费浅论[J]. 北方经贸. 2007(08)

[5]曹子夏. 中国人的“面子”与奢侈品消费[J]. 经营与管理. 2006(08)

[6]姜彩芬. 面子、符号与消费[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5)

[7]陈虎强. 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1)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浅谈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浅谈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姓名:江虹红班级:13工管2班学号:201310410232 文化为人类所创造,但一旦形成反过来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制约、影响。文化与人类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有句名言所说,不能无视消费者作出选择时的文化背景而简单理解他们的选择;文化是一面“透镜”,人们正是通过 这块透镜来看待产品。可见,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那么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企业可以采取怎样的经营策略呢?下面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论述。 从消费者行为研究角度,由于研究者主要关心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某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习得和共享、用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俗的总和。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深远。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其主要有人道主义、先以后利、诚信知报、贵和尚中、求是务实等。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人民历来以安土乐天的心态坚持人本主义,推崇尊老崇古,重整体、倡协同。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通常体现在面子文化(面子主义)、先义后利(关系文化)、勤俭节约文化等,下面对这些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论述。 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文化促使消费者形成攀比消费、炫耀消费、象征消费等消费行为,面子消费涉及人群广泛,天然的大市场;并且不受收入限制,对价格不敏感。正如一般人所说的钱财事小,面子事大。面子消费中的送礼,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重“看”不重“用”,团体送礼关心的是财务合法性(如可报销的发票),而不关注价格。面子消费人群对包装、文化寓意等高度关注,一般在节日时会大肆消费,主要消费方向是与办事目标高度相关,他们普遍认为地位决定档次,因此致使差序关系形成不同的礼品档次。企业根据上面描述的面子消费特征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如开辟送礼市场,以个人化礼品凸显尊贵体面或地位,用礼品包装挣取更多的销售和利润,开拓礼品大市场,广告投放集中在节日。 在中国人社会中,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关系消费、公关消费及公款消费都是消费领域中不可忽略的。关系消费也被称为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几个倾向之一。应该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是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种义利观。在现实的厂商和消费者博弈之中,往往聪明的厂商将“义”与“利”并重,为了长远利益厂商愿意放弃眼前局部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义字当先”也就成了企业诚信的体现。对于消费者,得到了厂商的“义”,自然得到了应有的“利”。因而,消费者往往去购买那些有诚信的厂商的产品,注重厂商售中和售后的承诺和服务。 讲到诚信,中国文化中“诚”即真实,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价值观念,如为人“诚信”,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还有“言必行,行必果”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会搜集到大量属于同类产品的各种不同品牌的信息,对不同的品牌进行评价和选择。

浅谈中国文化危机与当代大学生之责任

浅谈中国文化危机与当代大学生之责任 国危矣!中国人不知怎么了,经常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经常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抛之脑后,去追逐那些西方所谓的“先进”。如今的中国人早已忘记了什么是做人的准则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人早已抛弃我们自古以来所遵循的礼义廉耻,现在的年轻人目无尊长、崇洋媚外,他们除了黑发黄皮肤说汉语外再也没有能够表明自己是中国人的地方了。 当代中国已经被西方文化所腐蚀。其一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根。自清末以来,中国的大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西方基督教以及西方的文化借着帝国主义的扩张而传播到中国,中国人不自觉的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了怀疑。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中国文化早已被西化。谈论到中国人,我们大都是彬彬有礼的,但看看现在,各种不文明,各种违背道德的行为不断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我们哈韩哈日,我们过着情人节,什么玫瑰、蛋糕、烛光晚宴。七夕,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痴男怨女在七夕一诉衷情? 现代中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中国,现在的社会上人人迷茫,人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工作、学习以及旅游?空虚,没错,就是这个答案。为何现代人热衷于微博微信,为何现代人热衷于各类肥皂剧以及娱乐活动?空虚,寂寞,冷。这不是在调侃,也不是在刷时髦。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古人为何有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有信仰。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但是我要说,中国人的信仰一直未曾中

断过。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术氛围浓厚,从而奠定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我们不敬鬼神,我们敬畏天地,我们没有教规教条,我们有因果循环,有仁义礼智信,我们没有人际关系学,我们有三纲五常,我们没有自由的政治追求,但我们有逍遥的生活态度。现代中国人早已经失去中国人所需要坚守的文化底线。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此颓废混乱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坚守我们的道德观念。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面对拜金化的社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讲孝,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而言是最大的恩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怎么能为了物质的利益抛弃父母,我们怎么能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我们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精神修养。当代中国物质发展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我们的精神建设却还在一百年前,我们该如何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理想,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强国,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天的言谈举止,从每一天生活细节做起。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①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 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 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一个他人的认同感。因此,面子问题也许就是这么产生的。 给别人留足面子是一种礼貌。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不能直接指出,凡事讲究个迂回,先要肯定此人的长处和优点,继而委婉地指出缺点,这在我们的语境习惯中叫做“求同存异”。说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到他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一定要懂得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子问题同样需要掌握个度。当今网络时代上的红人毫无廉耻之心,一味地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汗颜!过度的讲究面子问题同样危害不浅,官员过度地讲求面子往往会伴随着带来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贪污受贿等丑陋现象,而个人之见如果也是过度的讲究面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淡漠和虚假。 其实,面子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来源:《心理研究》 2019年第3期 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215123)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点。员工的建言和沉默是组织 行为学领域的新兴课题,其对组织影响深远。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组织中员工面子观的内涵 和结构,及其与员工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关系。本文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探索并验证了员工 面子观的结构并构建了量表;研究二表明:(1)想要获得面子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具有显著 正向影响;(2)维护自己的面子对员工的沉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基于组织的 自尊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沉默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当基于组织的自尊较高时,维护自己的 面子和沉默行为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想要获得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他人的面子;建言行为;沉默行为;基于 组织的自尊 1引言 “面子”一词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是中国人情社会的重要潜规则之一,从思想到行 为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由于面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 界定。胡先缙(2004)首先提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中获得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的看得 见的成就的承认。陈之昭(2006)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识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象。而 翟学伟(2011)认为面子是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 生的序列,即心理地位。综合而言,面子体现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或者社会认可的价值,是需要 从外部获得的成就、品德、地位、声望等的总和,是根据社会标准或重要他人的评价形成的自 我心象,是一种与自我价值相联系的心理地位。 基于个体对面子关注程度和角度的不同,人们主要表现出“争面子”和“护面子”两种倾 向(Chou,1996;胡先缙,2004)。“争面子”指个体心理上“想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他人对自身形象的认可,获取面子;而“护面子”反映 了个体“怕掉面子”,着重于自我维护,竭力避免丢失面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倾向偏好,也会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郭帅,银成钺,2015)。上述两种面子倾向均从自身 面子角度出发,而Goffman(1955)指出面子运作过程具有社会交换性,个人在特 定的交际场合中,为追求正面社会价值,不仅会重视“自我面子”,也同样会表现出对“他人 面子”的关注。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体面子观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 体对于面子这一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正向心理地位的重视程度,既有对获取自身面子的看重和 对失去个人面子的担忧,还有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学界对于面子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消费者行为领域 (Chan,Wan,&Sin,2009;Wang,Wei,&Zha ng,2018)。遗憾的是,面子在组织情境下的影响却鲜有探讨。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 价值观,显然面子也会在组织情境下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陈炳,

中国人的面子观

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s Influence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exchanges to realiz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ina and the US both have its unique and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ir perspective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r even misunderstanding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becoming obstacles to negation. How to conduct cross-culture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ter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for negotiators of China and the US. The thesis makes a relatively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face consid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on business negotiators and giv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and America negotiators in the last. Key words: face consider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hina and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中国人面子消费背后的动机分析

中国人面子消费背后的动机分析。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群体影响和个体影响,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群体的影响。消费者群体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价值观念上的影响。在中国,群体影响形成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更成为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强大社会规范。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因此具有了很强的面子情结。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可分为4类: 个人情感型、个人功利型、社交情感型、商务功利型。 中国人为何如此沉迷于面子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 一、从众心理,盲目趋大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眼球。“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是很多人争面子的写照,这就是羊群效应。 二、盲目攀比,虚荣心作祟,通过购买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名望等,正是这种畸形的心理导致中国层出不求的各种富二代借助网络肆意炫富炒作来自己提高人气,挑战广大平民百姓的神经。 三、对个人尊严和社交资源的渴望也会使人好面子,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在当前中国这个社会,有好面子的人往往比较吃香,也会有很多人主动地加入到他所在的圈子当中,而不是被孤立或是遗忘在某个角落。 四、自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好面子心理,为了平衡自己内心的落差,维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很多人会不顾一切“死要面子活受罪”,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来挽回面子,导致后来产生很多问题。 五、人缘关系催生关系消费,中国人追崇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不论是私人还是商务礼仪,所消费的物品多数中看不中用,礼品包装越来越好,档次越来越高。很多人以消费水平来衡量关系的紧密,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观念中,面子消费经久不衰。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好面子的心理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自古到今日积月累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面子消费有其弊端,但也有好处,巨大的消费潜力给广大的商家提供了获得利润的目标市场。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作者: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日上午9点52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交易额突破500亿,无线占比72.93%。据了解,去年天猫“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节点是21时12分。这也意味着,今年“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整整比去年缩短了一半。 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 虽然早就预料到今年的“双11”会比去年更疯狂,但是,当阶段性结果公布以后,还是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难以令人置信,广大居民购物的狂欢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甚至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疯狂之后,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物流,亦即消费者能否准时拿到所购的商品。不过,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重要的是,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而网购之所以为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高、中、低档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与观念。 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改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意识是非常强的、观念也是超前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也一直为中国人所多乐道。正是因为消费意识强、消费观念超前,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的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的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恢复与加快,带动了就业,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班级:AP10038 姓名:张洁莲学号:AP1003836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要: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消费行为。在面子消费行为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对待大学生面子消费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我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结果将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面子文化消费结论建议 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面子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而在大学生这种特殊群体的消费生活中,面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本文从探讨大学学生的面子消费问题出发,就五邑大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学生们的消费动机以及其日常生活中与面子有关的消费行为作出一些了和词语联想法和访谈,由此我总结出在大学里,学生们对于面子文化而产生的一些消费的特点,由此做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引导大学生的面子消费有一点的帮助。 一调查背景 (一)面子文化在学校 在学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互动频繁,其种种行为有时都要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同学们因为自尊或其他方面,都无意识地注重自己的面子上来。特别在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同学们互相认识和交

往的过程中,彼此的生活方式会互相影响。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群,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受到各种的影响和制约,同学们会做出怎样的消费行为,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作为调查对象的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作为侨乡大学,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五邑地区,这里的学生贫富差别不大,处于极端水平的占学生的少数部分。而五邑大学的社团和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同学们的交际圈普遍较大,加上今年招生人数不断递增,人们的交往圈子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这里涉及的面子文化也会悄然影响五邑大学的学生,这种影响将会在他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得以体现。 二大学生面子消费现象的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面子消费现象,我对40名同学对产品考虑因素进行词语联想,总结的词语如下 我对同学们词语进行一些总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有强弱之分,词语靠前的面子观念较淡,回答词语越往后,表示面子观念则越强,我们由这个简单的联想可以知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是有差别性的,他们这些面子观念对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浅谈我国汽车的消费观念

浅谈我国汽车的消费观念 【摘要】随着中国汽车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外汽车业的激烈竞争不断加剧。为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汽车生产厂商除了要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品牌、服务以外,还要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很好的掌握,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就我国购车人的消费观念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汽车消费心理;面子主义;实用主义;个性化需求 【正文】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他认为,购买者行为模式一般由三部分构成,通过以下方式发生作用,外界刺激对购买者产生影响,导致购买者的反应。由于购买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其内部完成的,既看不见又难为人知而被誉为“黑箱”。因此营销人员最感兴趣的是消费者对于自身产品安排的营销刺激会如何反应?能够真正掌握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特色、价格、广告要求等反应的公司,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汽车企业们也纷纷尽力研究“黑箱”的究竟,研究消费者的汽车消费心理,争取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分得更多的“蛋糕”。本文就我国购车人的消费观念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消费的观念,可以从深刻影响国人消费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比如讲究中庸之道、注重人论、看重面子、重义轻利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国人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国人在消费时具有消费行为上的大众化、品牌意识比较强等消费观念特点。在汽车消费上,体现出了以下的传统消费观念: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被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禁锢几千年的中国人,大部分消费者一时还是以中庸奉为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凭借中庸赢得消费者青睐的车型枚不胜举,最典型的就是凯美瑞,它本着中庸的设计成为中高级市场上称霸一方的霸主,以两年30万辆的骄人成绩向世人亮出了它中庸才是走向成功的硬道理。因此中庸成为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朴实风格。 二是崇尚名牌。一些在网上发帖子力挺自主品牌的网友,购车时第一选择依然是洋品牌;一些人只是由于购车款不够多,才不得不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多的自主品牌经济型车。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洋品牌的崇尚,使得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格外艰难。有人预言,如果捷达轿车能够降到6万元,那么目前国内5万左右的自主品牌轿车将全部面临灭顶之灾。 三是贪大求全。消费者挥之不去的三厢车情节,使得汽车厂家不得不被动地去迎合。汽车是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时自然是功能越齐全越好。车身越长越好、配置越全越好。为了满足国人的这种观念,上海大众在普桑的基础上加长约10厘米,推出桑塔纳2000;此后引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比较及文化差异分析

【作者】 【摘要】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将达到的217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率达到11%。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奢侈品市场还是相当的火热?本文通过了解奢侈品市场的现状,比较中西方奢侈品消费的差异,并分析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差异文化差异

目录 目录 (2) 第1章. 比较中西方奢侈品的消费差异 (3) 1.1. 现状分析 (3) 1.2. 差异分析 (3) 1.2.1. 消费者背景差异 (3) 1.2.2. 消费年龄差异 (3) 1.2.3. 消费观念差异 (3) 1.2.4. 消费动机差异 (4) 1.2.5. 消费对象及品牌差异 (4) 第2章. 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5)

第1章. 比较中西方奢侈品的消费差异 1.1.现状分析 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将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率达到11%。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其中,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消费仅约280亿美元,预计增幅3%,境外消费进一步增长,将达740亿美元。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购买奢侈品的倾向同去年相同,仍然是愈加明显,尤其以身价过亿的富豪为甚,51%的过亿富豪倾向于境外消费。 1.2.差异分析 1.2.1.消费者背景差异 中国消费者普遍年轻化,月收入3000元至6000元的白领阶层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而在西方国家,奢侈品消费主要是来自中产阶层,年收入在3-10万的美国中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并不认几件皮包或腕表是件奢侈的事,并且这群中产人士更乐忠于物质上的消费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靠自己的实力和财富来消费的只占据4成,其余6成的人群是靠家庭的财富在消费,这部分人主要是30-35岁之间的年轻人,极大多数是炫耀,攀比的心态在作祟。而西方的消费者一般是靠工资收入进行奢侈品消费。 1.2.2.消费年龄差异 欧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中国则是以年龄在25~40岁的青年人为主,40岁以上中老年占奢侈品消费人群比例还不到30%。 1.2.3.消费观念差异 中国消费者更注重奢侈品的社会符号价值,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奢侈品个人取向上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显性公众意义,“面子消费”居多,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拥有奢侈品的个人含义。 中国人消费奢侈品只关注商品本身的奢侈,形式上和欲望的满足。消费的对象上也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档的汽车、手表、高档服装、化妆品、黄金、钻石等物

中国人爱面子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当中的。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看什么呢?看面子。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啊,这叫做“染指”。(笑声)“染指而出”,走了。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

中国人的消费观

中国人的消费观:只买贵的,贵的就是好的 中国人对购买奢侈品需求的巨大的,而且需求的数量和需求群体是震惊世界的。 在很多很多的中国人心中,只要是贵的,就一定是好的,想要买好的,就一定需要买贵的,不管的衣服,鞋子,化妆品,还是护肤品。 我们经常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中国人扫货欧美日韩的奢侈品打折店,而且在外国人眼中,这是一道奇观。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衷于那些贵的东西呢? 在我看来,原因真的很简单。 奢侈品其实超出人们生存发展与需要范围的消费品,一般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珍奇性等等特征,可就是因为这些物件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拥有这样稀缺物品的人,就代表着有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可是现实却是,那些打苦工的小年轻,用自己几个月攒下来的钱,去买一个接近一万块钱的手机,也是为了就的增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自己满足自己对社会地位的意淫和满足,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可以买苹果手机的人。 但是这些行为,对那些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你都能用苹果手机,那么又如何凸显我的身份和地位?于是,那些真正有地位的人,就开始从衣服打扮,吃喝玩乐上面,彰显自己的彩礼,借此拉开和这些普通大众的区别。 可是那些大众又怎么甘心自己被甩开了,于是很多人为了身份和内心的一点慰藉,趋之如骛的去购买奢侈品,但是那种奢侈品价格真的太过了,她们消费不起,怎么办呢? 当然就是打折了呀,没有什么比打折的奢侈品有诱惑力的,而且在过去的一两百年中,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处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被动的时期,在法国贵妇挑选面料的时候,中国人在抵御外辱;在英国绅士savile row调整礼服松紧的时候,中国人在8年抗战;在香奈儿、Lanvin 等牌子繁茂发展的时候,中国妇女则希望把旗袍的结构改的好似迪奥。 所以,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认知,对大品牌的认知,是很低的,你提一个包包出去,其实真的没有几个人认识,所以打折的更受欢迎,而且根本买不到,甚至有时候山寨的你也卖不到。 那么,当一个集体,都开始为某一种事物疯狂的时候,这件事自己就会形成规则,不仅中国人热爱奢侈品,整个亚洲国家的人们看上去都对奢侈品极度渴求,甚至形成了“拜物教”,其原因就是因为亚洲或者中国这个集体,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消费规则。 当身边所有人都在用YSL的口红时,你不用,就是格格不入,于是YSL的口红就可以直接卖断货,一只难求,甚至很多人愿意出两倍的价格,去买一只口红,仅仅想因为大家都想要,但是大家都没有,我有了,就是特立独行的。 对身份的追求,对奢侈品认知不足,集体主义的消费观,这一切就注定了中国人对奢侈品近乎病态的追求,而很多自主的品牌,最终都会倒在奢侈品的巨大阴影下,这其实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并不是好事情。 中国很难出现自主的品牌的产品,断销,缺货的现象,就算会出现这些爆炸性的东西,一般大众也根本买不到,或是就是因为宣传的问题,接触不到,就算是能被众接受到,也几乎也买不到。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一个类似于几十年把国外人才召唤回国的计划?就是像什么钱学森这一类,把国外的优秀人才都引回国的计划。 我估计很多都不知道,这计划中有一个人叫“惠觅宙”,他在国外很出名,因为他研发出来了新一代的玻尿酸精华,不过敏,还能消炎,所以祛痘效果非常棒,在国外广受追捧,这些都是加拿大的朋友告诉我的,国内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我国外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中国有没有卖这个人产品的公司,让我给寄一点,然而我说: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