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者:周德群, Zhou Dequn

作者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刊名:

理论前沿

英文刊名:THEORY FRONT

年,卷(期):2007(9)

被引用次数:2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琼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2005(11)

2.吴春玲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

3.郭赟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位论文]2005

4.宋黔晖.郁建兴.Song Qianhui.Yu Jianxing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刊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2)

5.杨清涛.Yang Qingtao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刊论文]-学习论坛2009(9)

6.程春彬.CHENG Chun-bin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的建设[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2009,11(4)

7.李龙江.沈琰浅析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期刊论文]-职业时空(综合版)2007,3(4)

8.马梅英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期刊论文]-青海社会科学2008(4)

9.卢剑平.南志涛.LU Jian-ping.NAN Zhi-tao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探析[期刊论文]-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2)

10.肖洪福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2011(3)

引证文献(2条)

1.郭志伟.关雪梅.李贵海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发展观[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2.李奎刚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13203866.html,/Periodical_llqy200709018.aspx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以前学校组织了“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1元、5元、1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具体的农业行业的点滴工作做起。这里,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两句话:“仓廪实,知礼仪”,“五谷足而道方行”。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仓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那么,知书达理、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并得到保证。粮食丰收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人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

最新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范文文档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谈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者:沈世锋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业困难、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农民失地和城市拆迁引起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只有在制度上正确反映、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社会公平,依法保障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法律“定分止争”的功能,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制裁。只有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收入分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二)依法行政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首要环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诚信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先要从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须依靠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政府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原则,诚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将诚信摆在突出位

置。政府工作要有法必依,立言立行,“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起政府诚信形象。没有诚信的政府就没有诚信的社会。诚信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 (三)依法行政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 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而只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保护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多劳多得,增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积极鼓励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依法行政是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尊重自由、保障权利、契约社会,着力创造安定有序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以法治作为保障。要通过依法行政保障政治民主,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达,依法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行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始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 1、2009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 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2009年党 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这 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 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 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 以下问题: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 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提了出来。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目的,是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的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按照社会角色划分,人际关系分为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等几大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人与之间是否和谐,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广泛结交。社会交往是连结人类活动的纽带。一个人若离开他人的支持和协助,许多事情都很难做成。广泛结交的目的并不是只向别人求助和索取,而是要建立在真诚待人和互相奉献的基础上。赤诚之心和奉献之举,是广结善缘的种子。如今,最大的善举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必定是一个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人。广泛结交还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发生磨擦,出现矛盾,一定要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阻力为助力,化敌意为友谊。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和谐相处,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二、注意文明交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交往亦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如今,人们已经把是否具有社交能力作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要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必须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具备社会交往的基本才能,学会社会交往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文明交往。要做到文明交往,首先要尊重他人。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文明交往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要尊重别人的感情、意见。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在交往中形成文明、和谐、温暖的气氛。三、必须团结友爱。在人际关系中,最高贵、最闪光,最有价值的精神纽带就是团结友爱。它是人们在意志与行动、心理与感情上的亲善、和谐与统一,是围绕一定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一个人取得成绩、一个民族获得发展、一个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团结友爱要求人们做到同心、同德、同志、同力为着共同的理想即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还要求人们做到互帮、互助、互谅、互爱。互帮互助可以使生活充满温馨,互谅互爱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人们就会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社会就会在和谐有序的氛围中稳步发展。 四、增进相互谅解。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谅解,就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社会交往中没有谅解,每个人将会被争吵与喧闹所包围;如果人世间没有谅解,那世界将会成为一个结怨和报复的世界。所以,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学会谅解,善于谅解。 倾听是谅解的起点。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应主动与对方交谈,细心倾听对方的诉说。客观事物是异常复杂的,而个人的认识、想法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以致会因此而产生一些误解或误会。通过交谈,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情、处境和苦衷,有助于沟通双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消除误会和误解,达到理解和谅解。 理解是谅解的前提。在工作与生活中,当与人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时候,要努力把自己的恼怒情绪引入冷静理智的思考,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到理性行为,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去理解对方。只有理解,才能谅解;只有体谅和同情对方,才能从个人的恩怨中解放出来。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1)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 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 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 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 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 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 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我们该怎样做呢?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 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 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

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原稿1)

( 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摘要】: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中,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平等信任、宽容互爱、文明诚信、融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中国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和谐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对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作出规定性定义之后,着重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并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认清其重要意义,才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意义 ¥ …

目录 一、人际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1) (一)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 (1) .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 1.多元化的社会 (2) 2.民主化的单位 (2) 3.朋友化的家庭 (2) 4.健康化的公民 (3) 二、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 (一)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3) 1.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涵义 (4) ! 2.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4) 3.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二)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 (5) 1.人与人际关系和谐:多元化社会的载体 (5) 2.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 (6) (三)人际关系和谐对企事业单位具有“霍桑效应” (6)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 (7)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挥管理功能,提高单位效益的关键 (7)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专题分析及练习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经济: (1)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但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⑤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秩序等社会发展.(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事业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⑦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你建议。 ①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遵守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原则,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顾及职工的现实利益。 2.哲学: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政治: (1)政府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①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要重视履行国家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该怎样做呢? 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 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得死气沉沉,社会又怎能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去呢?一旦一个社会充满了活力,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人的各方面素质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了;反之,大家都会放松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竞争,那还谈什么和谐可持续发展呢?

谈有效沟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谈有效沟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语粹 ●当某些阶层、群体及个体的利益诉求不能实现时,一些失落、怀疑、嫉妒、怨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如果不能及时沟通和化解,就会越积越重,演化为不稳定因素 ●沟通不畅,既有不同阶层、群体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也有基层组织功能弱化、阻碍沟通的问题 ●市场经济既要有商品的流通,也需要思想的沟通;既要有资本的增值,也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进 ●有沟通才有活水,有活水才有活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只能是死水一潭,不会有充满活力的和谐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和多样化的新趋势,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文关怀和心灵的契合。有效沟通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和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把深化政务公开、通达社情民意、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作为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设和谐文化、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学习贯彻《决定》,必须进一步健全沟通的机制,拓宽沟通的渠道,疏导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建设。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一中医学上的理论同样深刻揭示了有效沟通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有联系就需要沟通。沟通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体现,也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实践活动中,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干群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沟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思想、情感、知识、信息在人群中传递和交换的过程。从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到公民个体之间无处、无人不需要沟通,没有沟通,整个社会生活就无法运行。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进行有效沟通,就是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以及群众与群众之间进行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的交流,进而达成共识,树立起利益共享基础上的目标和追求。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整合社会关系,必须使“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促进。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有效沟通是协调和处理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稳定、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需要有效沟通,沟通则情通、理通、心通。没有相互沟通就没有相互理解,没有相互理解就没有相互信任,没有相互信任就没有相互协调,没有相互协调就没有事业的成功。“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一中医学上的理论同样深刻揭示了有效沟通在社会学上的意义。不同层次社会成员间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情感上的排斥倾向,都与沟通不畅不顺有关。 当今,世界上有作为的政党越来越重视依靠各级基层组织,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多渠道收集民众的意愿,宣传所主张的纲领、政策,保持对社情民意的敏感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化、制度化的沟通,并将其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和谐有序环境的重要举措。 和谐社会是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血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