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放射性鉴年法

1. 地质放射性鉴年法——利用长寿命核素的衰变 早期利用

早期利用铀系、锕系等放射系,母体半衰期与地球年龄相当;

后来发展利用

后来发展利用40K 、87Rb 等长寿命核素。设:岩石生成时刻t 0,母核数N p (t 0),子核数N d (t 0)=0测量时刻t 1,母核数N p (t 1),子核数N d (t 1) Sr Sr

Rb a 871075.4,8710????→?×?β(稳定)10()

10101()()()()()t t p p d p p N t N t e N t N t N t λ???=??=???§ 2.5 放射性鉴年法

2. 14C 断代年代法

14C: 具有β?放射性,半衰期 5730 年。主要用于考古学中的年代测定。

14C 从哪来的?1414n N C p

+→+大气中:121412:1:1.210C C ?=×活生物体内的12C 与14C 含量之比与大气中相当。

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核发生反应,产生中子。

中国目前可用于14C C 测量的测量的测量的AMS AMS AMS 主要有:

主要有:1)北京大学重离子研究所使用的)北京大学重离子研究所使用的EN EN EN 串列加速器

串列加速器质谱计和新建的质谱计和新建的0.5 0.5 0.5 MeV MeV MeV AMS AMS AMS;

;2)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

3)以及)以及2006 2006 2006 年上半年新成立的西安加速器质谱年上半年新成立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中心的3 3 3 MeV MeV MeV AMS AMS AMS。

。 目前,主要解决了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的

目前,主要解决了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断代难题的断代难题,,同时用14C 测量的测量的AMS AMS AMS 能够直接对能够直接对地质地层和遗存乃至文化层进行定年。

举例:

11)越王勾践的“剑”

此剑长此剑长此剑长55.755.755.7厘米厘米厘米,,宽4.64.6厘米。经考证厘米。经考证厘米。经考证,,此剑是

越王佩剑之一越王佩剑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美誉。剑在地下埋藏美誉。剑在地下埋藏200020002000余年余年余年,,仍是寒光逼人仍是寒光逼人,,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8个

字———“越王鸠潜越王鸠潜,,自乍用剑”。

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质子X X 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0.5%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较高,达0.9%-5.9% 0.9%-5.9% 0.9%-5.9%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80%-83%、含锡量约为、含锡量约为、含锡量约为16%-17%16%-17%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如:铬 。

说明:当时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已经很高。

举例:

22)英国“泰坦尼克号”钢板材料;

发现含“硫”很高。

举例: 3

3)光绪皇帝猝死之“谜”

2003-072003-072003-07,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原子能科学院等几家单位从光绪帝崇陵取样,对光

绪帝的头发和贴身衣服碎片进行了微量分析,发现光绪的

头发和骨殖的砷(砒霜)含量要比常人高2000多倍。

据悉,研究人员运用据悉,研究人员运用中子活化实验方法,结合从河北易县崇陵,结合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陵寝陵寝)

)提取的光绪头发、衣物等重要检材,先后提取了光绪的两小缕头发,清洗后晾干,剪成1厘米长的截段,逐一编号、称重和封装,然后用核分析方法逐段检测其中的元素含量。

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第1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10段(2404微克/克),第2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26段(362.7微克/克)和第45段(202.1微克/克)。而同时对比测试的头发砷含量,当代人为0.14-0.59微克/克,与光绪同时代并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为9.20微克/克。

同位素标记法小专题

同位素标记法小专题 一、考点说明 在高考理综生物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三模考试中刚好也出现了同位素标记的问题“同位素标记法”与分泌蛋白、光合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基因工程、基因诊断等生物知识相关,主要涉及教材相关考点: 1.光合作用(教材必一册P51鲁宾和卡门实验) 2.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材必一册P61小资料矿质元素的运输) 3.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材必二册P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C3植物和C4植物(教材选修P29) 5.基因工程(教材选修P54基因诊断、56病毒检测) 6.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材选修P61分沁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拓展问题: 7、DNA的复制 5.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RNA的复制 二、同位素标记法概述 在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这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包括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如15N,18O等。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发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同位素,如3H、14C、32P、35S、131I、42K等。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氢的同位素:氕、氘和氚,氚具有放射性,能够发射负B射线,因而可以通过探测器进行追踪;碳的同位素: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氧的同位素:16O、17O、18O,它们都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能通过放射性进行追踪;磷的同位素:除了质量数为31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外,还有几个放射性同位素,其质量数为29、30、32、33和34;但只有质量数为32和33的同位素存在足够长的时间可以作为示踪物之用,32和33都可以发射负B射线。硫的同位素:硫的同位素32S、33S、34S、35S和36S中,除35S外,其它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短,因此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中,用的多是35S。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些实验中涉及到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之外,在一些习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例如用N的同位素15N标记核苷酸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N的同位素15N标记氨基酸,研究其在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用42K标记的培养基来研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等。只要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便能触类旁通,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三、例题分析: 例一、如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例二、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和结论? 例三: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0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变式(10全国卷I)光照条件下,给C3植物和C4 植物叶片提供14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14C。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14C

2020高中生物必修2: 实验素养提升4 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与应用

[技能必备] 理解含义 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例如,氢有如1H、2H、3H三种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可分为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类,稳定性同位素是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衰变的同位素。 同位素示踪法即同位素标记法,包括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在实践中运用较广,因为其灵敏度高,且容易测定。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H、14C、32P、35S、131I、42K等。如对孕妇及儿童某些疾病诊断中,要将食物或药物成分用示踪剂标记,就不能使用或多或少具有毒副作用的 1

放射性同位素,而只能使用对人体无害,使用安全的稳定性同位素。常用的稳定同位素有2H、13C、15N和18O等。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氧气来源的实验中,就是用18O分别标记CO2和H2O。还有梅塞尔森做的DNA半保留复制实验中,是用15N标记亲代的DNA分子。 [技能提升] 1.(2019·山师附中模拟)下列关于同位素示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用14N标记了DNA的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若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既有14N,又有15N,则可说明DNA的半保留复制 B.将洋葱根尖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经过一次分裂,子代细胞中的放射性会出现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C.用DNA探针进行基因鉴定时,如果待测DNA是双链,则需要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其形成单链,才可用于检测 D.由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知,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而不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进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将用14N标记了DNA的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无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还是混合复制,子一代大肠杆菌的DNA 分子中都既有14N,又有15N,所以由此不能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错误;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 2

(完整word版)“同位素示踪法”专题练习

“同位素示踪法”专题练习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等。一、3H练习 1.将植物细胞在3H标记的尿苷存在下温育数小时,然后收集细胞,经适当处理后获得各种细胞器。放射性将主要存在于() A.叶绿体和高尔基体B.细胞核和液泡C.细胞核和内质网D.线粒体和叶绿体2.用3H标记葡萄糖中的氢,经有氧呼吸后,下列物质中可能有3H的是() A、H2O B、CO2 C、C2H5OH D、C3H6O3 3.愈伤组织细胞在一种包含所有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了几个小时,其中一种化合物具有放射性(3H 标记)。当这些细胞被固定后进行显微镜检,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发现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因此,可以肯定被标记的化合物是() A 一种氨基酸 B 尿嘧啶核苷 C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 葡萄糖 4.(多选)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A.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B.用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D.用无毒的染料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5.为了研究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将小鼠的肝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甲、乙两组,在甲组的培养液中只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乙组中加入等剂量的3H-TdR 并加入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细胞的总放射强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内3H-TdR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该种分子所在的细胞结构名称是、。 (2)乙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比甲组的,原因是。(3)细胞利用3H-TdR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期。 (4)在上述实验中选用3H-TdR的原因是。二、14C练习 1.若用14C 标记CO2 分子,则放射性物质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会依次出现在() A.C5、CO2、C3、(CH2 O)B.C3、C5、(CH2 O) C.CO2、C3、(CH2 O)D.CO2 、C3、C5、(CH2 O) 2.用同位素标记追踪CO2 分子,某植物细胞产生后进入相邻细胞中被利用,一共穿越几层磷脂分子层?() A 2层 B 4层 C 6层 D 0层或8层 3.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搞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4C 标记CO2 最终探明了CO2 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B.用18O标记H2 O和CO2 有力地证明了CO2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5N标记核苷酸搞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 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 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图甲中A端,不可能在图甲中的B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B.处理图乙中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高中生物中的“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的总结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检测和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同位素标记在工业、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科研等方面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学领域可用来测定生物化石的年代,也可利用其射线进行诱变育种、防治病虫害和临床治癌,还可利用其射线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或内容)和相关习题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下面我就相关内容通过有关例题进行归纳阐述,以便大家对这项技术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并学会同位素标记的应用。 一、氢(3H) 例1:科学家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下表为在腺泡细胞几种结构中最早检测到放射性的时间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形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内质网内合成 B.高尔基体膜向内与内质网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 C.高尔基体具有转运分泌蛋白的作用 D.靠近细胞膜的囊泡可由高尔基体形成 解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核糖体上合成,高尔基体并不直接和内质网与细胞膜相连,而是通过囊泡间接连接。 答案:CD。 知识盘点: 1.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这个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2.研究肝脏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时,用3H—胆固醇作静脉注射的示踪实验,结果放射性大部分进入肝脏,再出现在粪便中。 3.用3H标记的尿苷或胸腺嘧啶可用来检测转录或复制。 二、碳(14C) 例2:给在温室中生长的玉米植株提供14CO2,光合作用开始很短内,在叶肉细胞中有绝大多数的14C出现在含有4个碳的有机酸(C4)中。一段时间后,叶肉细胞内C4中的14C逐渐减少,而在维管束鞘细胞中C3内的14C逐渐增多。下列对玉米固定CO2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C4和C3途径,依次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 B.通过C4和C3途径,依次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 C.通过C4途径,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 D.通过C4途径,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 解析:通过题干描述可知在玉米中发生了如下过程: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O2+C3→C4,C4化合物由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进入维管束鞘细胞释放出CO2,CO2+C5→2C3化合物。答案:b。 知识盘点: 1.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同位素12C,形成以14C作为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科学家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2.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可研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用标记了14C的脂肪饲喂动物,可研究动物代谢的物质转化。 三、氧(18O) 例3:如果将一株绿色植物栽培在密闭的含H218O的完全培养液中,给予充足的光照,经过较长时间后,18O可能存在于下列哪一组物质中()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 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序列测定分析(精)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序列测定分析 测定DNA的核苷酸序列是分析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前提。从小片段重叠法到加减法、双脱氧链终止法、化学降解法、自动测序,DNA测序技术发展很快。目前在实验室手工测序常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Sanger法就是使用DNA聚合酶和双脱氧链终止物测定DNA核苷酸序列的方法。它要求使用一种单链的DNA模板或经变性的双链DNA模板和一种恰当的DNA合成引物。其基本原理是DNA聚合酶利用单链的DNA模板,合成出准确互补链,在合成时,某种dNTP换成了ddNTP,这时,DNA聚合酶利用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作底物,使之掺入到寡核苷酸链的3’末端,导致3’末端无3'-OH,从而终止DNA链的生长,双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掺入的位置不同就造成了在不同的专一位置终止的长度不同的互补链。通过掺入放射性核苷酸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可读出模板DNA的互补链序列。一、试剂准备 1.硅化液:四氯化碳 250ml,二氯二甲基硅烷 25ml。 2.6%变性PAGE胶的配制:丙烯酰胺 28.5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5g,10×TBE 50ml,尿素210g,加ddH2O至500ml搅拌溶解,0.22μm滤膜过滤,4℃贮存于棕色瓶中。使用时取50ml加入催化剂过硫酸铵(25%)50μl,TEMED 50μl,轻摇混匀,立即灌胶。 3.质粒DNA碱变性液:NaOH 2M,NaAc 3M(pH 4.8),无水乙醇,70%乙醇。 4.T7测序试剂盒。 二、操作步骤 1.测序板硅化,流水、ddH2O洗,无水乙醇洗,晾干。 2.灌胶:装好测序板,玻璃板以15-30°角度倾斜放置,用50ml注射器将凝胶灌到两块玻璃之间,将鲨鱼齿梳子的平端插入胶的上缘,深约0.5-1cm。夹好,将测序板放水平。聚合约3hr后预电泳。 3.预电泳:按照说明要求安装好电泳装置,在上槽和下槽注入1×TBE。设置温度50℃,功率100W,时间约30min。 (同时准备测序反应)

专题33-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专题1: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 【同位素】:在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这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包括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如15N,18O等。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发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同位素,如3H、14C、32P、35S、131I等。 (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一特定物质,然后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来检测和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和反应机理等。 (2)稳定同位素标记: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虽然不能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来显现、追踪同位素的去向,但可用测量分子质量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来区别不同的物质。 一、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运输过程 【资料1】: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放射性出现在粗面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质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最后出现在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实验结论:。 1.如图为某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如果让该细胞吸收含同位素15N标记的氨基酸,同位素示踪可以发现,这种氨基酸首先出现在图中哪一序号所示的细胞器中() 2.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某种氨基酸培养胰腺细胞得到带有放射性的胰岛素。如果用仪器测试放射性在细胞中出现的顺序,这个顺序最可能是() ①线粒体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④染色体⑤高尔基体⑥细胞膜⑦细胞核 A.①③④⑦⑥ B.⑥②③⑤⑥ C.②③⑤①⑥ D.⑥②⑦④⑤ 3.从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一些细胞器,放入含有15N 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液还具备这些细胞器完成其功能所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连续取样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在这些细胞器中的数量,下图中正确的是()

同位素标记法专题说课材料

同位素标记法专题

高三生物同位素标记法专题复习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下面是几个放 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 A.给玉米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4→14C3→(14CH- O) 2 B.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少量的H218O 2.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给玉米提供14CO2,14C在玉米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4→14C3→14C6 H12 O6 B.在含葡萄糖(C6 H12 O6)和乳糖(14C12H22O11)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需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含14C的细菌细胞 C.给水稻叶片提供C18O2,水稻根细胞中可产生含18O的酒精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一定不含18O,而尿液中有H218O 3.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所有染色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进行组织培养。这些细胞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前、中、后

同位素标记法小专题

一、考点说明 在高考理综生物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三模考试中刚好也出现了同位素标记的问题“同位素标记法”与分泌蛋白、光合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基因工程、基因诊断等生物知识相关,主要涉及教材相关考点: 1.光合作用(教材必一册P51鲁宾和卡门实验) 2.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材必一册P61小资料矿质元素的运输) 3.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材必二册P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C3植物和C4植物(教材选修P29) 5.基因工程(教材选修P54基因诊断、56病毒检测) 6.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材选修P61分沁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拓展问题: 7、DNA的复制 5.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RNA的复制 二、同位素标记法概述 在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这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包括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如15N,18O等。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发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同位素,如3H、14C、32P、35S、131I、42K等。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氢的同位素:氕、氘和氚,氚具有放射性,能够发射负B射线,因而可以通过探测器进行追踪;碳的同位素: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氧的同位素:16O、17O、18O,它们都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能通过放射性进行追踪;磷的同位素:除了质量数为31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外,还有几个放射性同位素,其质量数为29、30、32、33和34;但只有质量数为32和33的同位素存在足够长的时间可以作为示踪物之用,32和33都可以发射负B射线。硫的同位素:硫的同位素32S、33S、34S、35S和36S中,除35S外,其它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短,因此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中,用的多是35S。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些实验中涉及到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之外,在一些习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例如用 N的同位素15N标记核苷酸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N的同位素15N标记氨基酸,研究其在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用42K标记的培养基来研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等。只要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便能触类旁通,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三、例题分析: 例一、如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例二、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和结论? 例三: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0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 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最新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在浙科版必修1P6教材中也有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此研究方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出现,总结如下: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 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 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利用到同位素示踪的实验有: 1.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证明得到氧全部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日期: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生物论文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实验和相关习题中经常出现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现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较深刻地了解同位素标记技术,以便于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 教材中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介绍比较简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现将同位素标记法相关内容进行归纳阐述,以期达到对这项技术的深刻理解。 一、同位素标记法简介 1.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相同,而化学性质相似,质量不同的元素,它们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许多元素都存在同位素现象。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即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如碳的同位素有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它们都不具有放射性;氮的同位素有13N、14N、15N等。 2.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是随同位素的发现而出现的一项科学应用技术。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从而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同位素标记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符合生理

同位素标记法小专题word版本

同位素标记法小专题

一、考点说明 在高考理综生物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三模考试中刚好也出现了同位素标记的问题“同位素标记法”与分泌蛋白、光合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基因工程、基因诊断等生物知识相关,主要涉及教材相关考点: 1.光合作用(教材必一册P51鲁宾和卡门实验) 2.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材必一册P61小资料矿质元素的运输) 3.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材必二册P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C3植物和C4植物(教材选修P29) 5.基因工程(教材选修P54基因诊断、56病毒检测) 6.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材选修P61分沁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拓展问题: 7、DNA的复制 5.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RNA的复制 二、同位素标记法概述 在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这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包括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如15N,18O等。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发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同位素,如3H、14C、32P、35S、131I、42K等。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氢的同位素:氕、氘和氚,氚具有放射性,能够发射负B射线,因而可以通过探测器进行追踪;碳的同位素: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氧的同位素:16O、17O、18O,它们都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能通过放射性进行追踪;磷的同位素:除了质量数为31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外,还有几个放射性同位素,其质量数为29、30、32、33和34;但只有质量数为32和33的同位素存在足够长的时间可以作为示踪物之用,32和33都可以发射负B射线。硫的同位素:硫的同位素32S、33S、34S、35S和36S 中,除35S外,其它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短,因此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中,用的多是35S。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些实验中涉及到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之外,在一些习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例如用 N的同位素15N标记核苷酸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N的同位素15N标记氨基酸,研究其在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用42K 标记的培养基来研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等。只要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便能触类旁通,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三、例题分析: 例一、如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例二、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和结论?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人们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生物体内各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就叫做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科中,经常利用14C、18O、15N、3H、32P和35S等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来考察学生分析、判断和推断能力。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参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1.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特点:①灵敏度高、②方法简便、③定位定量准确、④符合生理条件 2.各种同位素及其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⑴氢的同位素已知氢有三种同位素,即氕、氘和氚,氕和氘是稳定的同位素,而氚具有放射性,能够发射负B射线,因而可以通过探测器进行追踪。3H 标记化合物是指用放射性3H取代化合物中的稳定同位素氕或氘,并以3H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例如,在介绍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酸体的内质网中,17ra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这个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叶高尔基体一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⑵碳的同位素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能够发射B射线,因此可以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它的稳定同位素12C,并以14C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例如教材中介绍了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一→三碳化合物一→糖类。 ⑶氧的同位素自然界中氧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16O、17O、18O,它们都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能通过放射性进行追踪。在示踪研究中,常用18O代替化合物中的16O进行标记,最后通过质谱仪测定代谢物的质量的方法进行确定。例如在教材中,介绍的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⑷磷的同位素磷是一个简单的元素,除了质量数为31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外,还有几个放射性同位素,其质量数为29、30、32、33和34;但只有质量数为32和33的同位素存在足够长的时间可以作为示踪物之用,32和33都可以发射负B射线。在教材中介绍了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细菌的实验。由于DNA中含有P元素,因而用放射性的32P取代DNA 中的P,就使得DNA具有可识别性,从而和细菌的DNA相区别开来。

第三章核素标记化合物

第四章核素标记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一、标记化合物的概念 凡是分子中某一原子或某些原子(或基团)被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核素所取代,而成为一类易被识别的化合物,则称之为核素标记化合物(以下简称标记化合物)。如 CH3·14COOH 是放射性14C的标记化合物;CH3·13COOH则是稳定核素13C的标记化合物。其中14C和13C均为标记原子。本章侧重介绍放射性标记化合物(radionuclide labeled compound),仅在第三节中对稳定核素标记化合物和其他标记化合物作扼要说明。 二、常用的术语及标记化合物的命名 (一) 标记化合物的分类 按照取代原子与被取代原子的关系,可把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分为两类: 1.同位素标记化合物(isotopic labeled compound)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原子被同一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素原子取代,称为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取代前后的化合物,在理化性质上完全相同(同位素效应除外),这类标记称为同位素标记(isotopic labeling)。如葡萄糖分子中的C、H分别被14C、3H取代,二氧化碳中的碳被14C或13C取代,都得到同位素标记化合物。 2. 非同位素标记化合物(nonisotopic labeled compound) 该类标记化合物是用化学性质相似或根本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取代原化合物中所含的某元素的稳定核素原子, 这种标记称非同位素标记(nonisotopic labeling)。此类标记化合物即非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如125I-IgG(免疫球蛋白)。非同位素标记亦称非理想标记,得到的标记化合物在理化和生化性能上与原化合物有一定的差异,但严格控制质量,仍能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标记化合物也可按标记核素是放射性核素还是稳定核素分成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和稳定核素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核素标记化合物。 (二) 标记化合物的命名及常用术语 1.标记化合物的命名 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命名尚缺少统一法则。一般情况下,有机标记化合物的命名,通常先指出标记位置,再列出标记核素,最后是化合物的名称,如 l-14C-醋酸。必要时,可在核素符号的右下角注明分子内标记原子的数目,如 DL-苯丙氨酸-[环2H3,α-2H3]。无机标记化合物命名,通常在化合物的前面注明放射性核素,也可把标记核素直接写在分子式内,如125I-碘化钠或Na125I)。 2.常用术语 标记分子的具体情况常用下列术语或符号来说明: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 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在浙科版必修1P6教材中也有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此研究方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出现,总结如下: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 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