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 唐曼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  唐曼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  唐曼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今天,非常有幸听到了潘漫老师的这节《圆明园的毁灭》。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很多的感慨,也萌生了许多的想法。首先,我不得不感慨时间的转瞬即逝,记得我也曾上过这一课,那都已经是4年前了。其次就是在卓越课堂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年前的我的教法和现在的卓越课堂的教法大相径庭。下面我就这堂课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首先潘老师作为职初教师,在自己的努力和师傅的帮助下上出这样一节课非常的不错: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普通话规范生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地设置过渡,引起学生兴趣,让课堂浑然一体。

2、能灵活而自然的运用多媒体、焦距等教学手段,让课堂更生动,富有趣味。

3、整个教学环节符合卓越课堂自学、互学、展学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关系融洽。互学参与度高,无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展示小组观点鲜明,内容有价值。非展示小组更是认真倾听,小组之间有质疑对抗,思维的碰撞。

4、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结构合理,张弛有度。

当然再好的课也会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认为本节课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1、一课一得是现在语文课教学的一个方向,潘老师也有这样的意识。但是我认为还不够大胆,显得有些面面俱到。这样就让这节课的重点“反衬”的手法,不够突出,留给学生拓展和练笔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

2、教师教授的时间相对来说有些多了,需要更放手让学生去体会去

讲,真正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

3、板书可以更加简洁一些,以突显“反衬”这个手法为中心展开板书。

校本教研《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听课评课稿(2020)

校本教研《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听课评课稿(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黄杰老师的《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黄老师的《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课,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的体育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让学生基本掌握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术动作,通过辅教材运球复习强化了学生的运球能力。 首先我来说下黄老师这节课的亮点: 1.组织形式:

本堂课黄老师在课堂中没有一次刻意的队伍调动,在课的开始通过慢跑边热身边调整队伍成四列横队,既没有浪费队伍调动的时间,同时也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在副教材教学时沿用了四列横队,虽然组织形式没变,但学生练习面在变化,不但节省了队伍调动的时间,同时给学生增添了练习乐趣。总之,黄老师的组织形式简单不失创意,使整堂课非常紧凑。 2.练习形式: 本堂课无论是开始部分还是基本教学部分黄 老师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如课的准备部分,首先进行慢跑同时让学生拿球,在慢跑时又安排学生进行高抬腿跑、后踢腿跑,在接下来的球性练习时,更是将本节课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融入到里面,如抛接球、地滚球等的联系方法让学生初步体

验了传接球的手型。形式多样的练习手段不仅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更是为接下来的学习主教材做了铺垫。 2.场地、器材布置: 本节课以篮球为器材,在技术动作教学时充分利用整块篮球场地,每位学生一个篮球提高了学生练习密度,整节课一材到底,既提高了篮球的利用率,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练习和身体练习增加了乐趣。 3.新课程理念: 本次课教学过程中,从场地器材的布置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新课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在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时,首先,同一个技术动作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 上周二赏析了修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有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修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活用教材,善于组合教学资源。 修老师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修老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公园一角荡秋千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巩固练习时,又活用教材,将学生带入游乐场的世界,接触生动形象的素材,有4人4人的摩天轮,有2人2人的过山车……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二、直观教学,善于创设活动情境。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本节课,修老师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公园一角,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的不同,发现相同加数,感知相同加数的个数。进而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在巩固练习中,修老师也不忘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一些相同图形,并列出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加深了

对乘法算式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三、巧妙设疑,善于引领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为学而学,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态势,就会使学生很快地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进入数学思维的境界。教学中,修老师让学生听写加法算式:3个2相加;4个3相加;5个4相加;100个2相加。让学生亲身经历100个2相加写加法算式很累很麻烦,从而产生学习乘法新知的欲望。在强烈的好奇心的引领下,使学生的学习走向主动。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思考,操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在巩固练习第1题的教学中,有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各位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二是乘法的意义。在练习中,求玩摩天轮的一共有几人?学生已经口答:4×5=20(人),教师又问:用加法怎么列式?学生再口答加法列式。这样,是不是会存在思维的倒退。使部分学生依然依赖加法来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2011年10月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过渡自然巧妙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年月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 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二课堂媒介的使用恰到好处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至自然段)。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因此当同学们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起愤怒,燃起爱国之焰爱之深,恨之切,由于前面充分的学习与体验,为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黄老师再一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当时的英法联军是怎样把圆明园毁灭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无奈与痛心。 看完视频,还马上让孩子们谈谈此时心中的感受,把愤怒之情推上高潮。 这时的孩子们个个都心怀怒气,有很多的话想表达,这时,黄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面对着圆明园这些断壁残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既激发情感,又不忘落实写的训练。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课虽结束,但留给我很多很多的思考。 在这节课中,我似乎随黄老师穿越时空,畅游于昔日辉煌的皇家禁地圆明园,又似乎一下子让我经历了圆明园毁灭的整个过程。 这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强盛,才能够让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沉重屈辱的一笔永远成为历史。我走出教室,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由在心里升腾,它化作一缕缕绵绵的思绪,飘向广阔浩渺的历史时空……

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说课稿

《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说课稿 一、教学思想 本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发展学生的传接球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和积极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比赛中是一种很实用的传接球方法。教材选自我校女子篮球模块水平五的内容,在初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础上学习,学好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又是今后学习篮球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教材共安排3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为传接的准确性,难点为侧身跑中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动作协调连贯。学习本技术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速度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26名女生,高一女生身体发展成熟,具备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因为初中锻炼篮球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学生在篮球方面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和充足的自信心。然而在传接球技术方面接触少,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高一的学生在物理中学过运动中的位移知识,能够理解行进间以球领人的技术原理。考虑到学生相互配合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加强相互合作教育。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以球领人的技术要点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80%的学生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能够传接准确,60%的学生能够在侧身跑中做到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动作基本协调连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积极评价的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学法:讲解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由老师亲自示范,作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学生一目了然。 (2)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 (3)分层递进法:基本练习部分由两人原地传接球到一人移动两人固定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 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抓住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的落没进行对比,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由圆明园中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的照片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文学沉淀,让学生感知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身处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然后抓住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化为灰烬”的心痛。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也为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老师再引导学生说话“你心痛些什么?”“看看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3、运用录象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以特定的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播放了一个圆明园被毁灭的大致经过的录象,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而李老师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最后创设情境“假如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会想些什么?”,这样为学生写话练习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评课稿

《双手胸前传接球》评课稿 中学一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硕士研究生单韦韦 金立强老师今天给我们展示的这节“篮球双手胸前传球” 课,就是体现新课标( 水平五 ), 提高技能教学及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增强对集体 责任感的水平目标而设计的。金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键康第一” 教学思想,他针对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课堂上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良 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金老师选择篮球技术教材课 , 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 境,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了协调配合能力,锻炼了身体,培养 了意志力,达到我参与 , 我运动 , 我快乐 , 我成功 , 本次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来说下金老师这节课的亮点: 1.组织形式: 本堂课曹老师在课堂中没有一次刻意的队伍调动,在课的开始通过慢跑边热身边调整队伍成二列横队,既没有浪费队伍调动的时间,同时也起到了热身的效 果。在教学时沿用了二列横队相对站立,虽然组织形式没变,但学生练习面在变 化,不但节省了队伍调动的时间,同时给学生增添了练习乐趣。总之,金老师的组 织形式简单不失创意,使整堂课非常紧凑。 2.组织教法: 本堂课无论是开始部分还是基本教学部分金老师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如课的准备部分,首先进行慢跑同时让学生运球,在慢跑时又安排学生 进行变换运球方式练习,以及接下来的球性练习,很好的让学生熟悉李球性。 更是将本节课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融入到里面,如抛接球、滚球、指拨球等的练 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了传接球的手型。 在教授双手胸前传接球时,通过徒手练习,两人持球推球练习,到两人的迎面传接球练习,再到近距离、远距离的练习,最后行进间传接球的练习,层层 递进,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建立动作概念,直至掌握该项技术。同时学生在与 他人合作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灵敏素质、体会空间知觉和体位知觉,培养了学 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然后,利用现有的场地,通过技能教学为主线 , 学生通过观 察、思考、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展示交流,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材料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二是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三是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四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纵观整个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转换过渡不够理想。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的活动情景,感性地体会“几个几”。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参与某一种活动。依次出示了类似的几组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也就是加数相同。也渗透了“几个几的和”这一认识。但教师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引导认识还是不到位,这位乘法的的改写及意义的理解留下了隐患。接着教师创设了20个4相加的情景,在这个环节教师处理有点不妥。我认为20个4加起来很麻烦应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不能是教师一句“这样写很麻烦”简单代替。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有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的想

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接着教师直接引出了乘法,并进行了各部分名称和乘号认识的教学。我认为这个环节之前应该激发学生思考、创造,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这个“20个4相加很麻烦”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提示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怎么做。之后教师介绍乘法这种运算就水到渠成了,应为这时的学生有这种学习需要。 二、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是不到位的。 通过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效果看,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上的改写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我们需要回到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上来思考,某一个乘法算式,如3×5表示什么,它与哪些加法算式有联系,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这个乘法,也许许多同学会感到有些困惑。这就是本节课难点没有突破的表现。这里建议教师在学生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是多次渗透几个几的迁移,因为只有求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可以采取让学生多口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这也避免了整堂课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单一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点,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后,还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将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议设计这样的练习:1、用摆小棒或者画图的形式表示乘法算式。2、给出几个几的图例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表示。 3、某一个乘法算式是哪些加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4、用语言描述某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5、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几个小朋友给出不同的答案,判断谁的回答正确,问问为什么?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顺利地从加法过渡到乘法,并对乘法的意义有正确的、应有的认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下面我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

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

14圆明园的毁灭 优秀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以下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 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步骤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重难点: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课,出示几幅圆明园毁灭后的废墟图,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情感做一个铺垫。 (二)质疑问难,自主学习。 在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学习,进行多形式读,整体感知,对2-4自然段,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再让学生交流体会: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 (三)品读体会,想象画面。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突出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四)领悟表达,升华情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探究”。从而很好的与圆明园的毁灭进行了对比,产生了感情碰撞,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孙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孙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孙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利用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时的图片和现在的残垣断壁的图片进行比对引入本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的原因,引发学习欲望。

三、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孙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听课感想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 听课感想评课稿 评王老师教研课《小松鼠找花生果》 昨天听了一节一年级王老师的课,她上的是《小松鼠找花生果》。《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全文共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展开故事情节。 老师们在评课的时候分别说了教者准备很充分,自己亲手制作图片,在课中注意积累,练习说话。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用有礼貌的问法来练习说话,这很好,但是如果告诉孩子们把话说完整,如果写话要加上句号就更好了。”

“再注重阅读就更好了,总体感觉阅读少了。” “注意年段的特点,把年段的特点上出来。” …… 最后我做了总结: 一、关于阅读 我想起吴伯萧曾经感慨地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把课文讲‘肿’了,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多阅读原文上。”林语堂先生曾经痛斥“恶性读,恶性教学。”斥为大煞风景,“烹金鱼煮白鹤”的阅读教学根本就不能让学生享受读书的滋味和乐趣,当然也更谈不上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读书的幸福。”意在告诉老师们我们还是要把精力多放在阅读上。 我指出教者在课文中抓住词语来读,这很好,但是还没能读出语文的味道来。比如,老师引领孩子们读“小松鼠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们没能体会出小作者着急的心情,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当

孩子们读得不着急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点评:这只小松鼠的心情一点也不着急,哪只小松鼠很着急的,来读读?然后再请一个孩子读,如果读出来了,老师可以点评:我听出来了,你有点着急了。如果还不能读出来,老师和孩子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心里着急,说话的语气会怎么样?孩子们肯定能想到:说话语气快。这样再让孩子们去读,体验,我想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们读好了,老师可以点评:这只小松鼠真是太着急了,小松鼠们,一起来读读。 再如,教者抓住“自言自语”这个词语,但是我感觉孩子们还不能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老师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对自己说一句话,不让别人听到,这样经过自己切身体会后,孩子们再来读这句话,一定感觉不一样了。 再如,老师抓住“钻”这个词语的教学,引领孩子们体验,让一个孩子上台做这个动作,然后让全班孩子读这句话,

(定稿)双手胸前传接球说课稿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阵地,激发学生德体共建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本次课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运动氛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并从中学到各种动作技术和基本技能。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三年级下球类第一单元篮球第一课时的内容。篮球运动是小学生非常喜爱又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使人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学生全身协调用力,做到准确的传接球,培养学生对篮球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三年级的学生容易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对自己的评价偏高。相反,有的学生由于某方面的不足,受到歧视,失去自信。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了解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技术的学习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由易到难,从用力顺序展开教学。让学生掌握传球时的由下而上的协调用力方法,接球时的缓冲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学习传接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是较为适合本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尝试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练,充分感受身体运动的快乐。 【教学目标】那么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进行的。基于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通过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传接球动作对篮球技术掌握的作用。 2、通过学生对传接球动作的体验,使80%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接球正确动作基本技术,同时通过课堂学练提高学生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 3、引导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勇敢挑战的意识和团结上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传球的准确性。难点是全身的协调用力。【教法、学法】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各位老师,同行们: 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这时少数学生想到了用乘法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全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练习环节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范文3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范文3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一):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团体备课,最终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资料,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我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经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十分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经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 根据自我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进取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能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我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能够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坚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主角,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经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经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到达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本事。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经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到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进取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 说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这段历史与学生现在生活的年代相隔百年之久,所以单单对语言文字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充展示有关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来丰富教学资源。 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第九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教材的专题是“勿忘国耻”,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重点写的是辉煌。 说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毁灭的经过。

能力目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说重点: 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我将之确定为教学重点 说难点: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绘昔日的辉煌,体会这种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是教学的难点。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一次次的阅读与感悟,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说教法: 教法一: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