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

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

作者:周学平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1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并且找寻一种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优模式,是摆在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是目前最优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其中技工类职业学校专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成为最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共建的必要性

1.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发展技工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技工教育应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来培养。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技工教育主要是以学校的形态组织实施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如由于资金、信息等原因,技工学校的实训设备往往比较落后,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建立一种技工学校与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以便帮助学生从学校向社会顺利过渡。“共建校企实训基地”的提出无疑是改变这种局面的良策,是改变技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是技工教育健康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培养不出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必须走进行业、企业的“大课堂”。牵手行业企业,构建校企双向互动的职教新模式,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企业与学校互惠双赢。

2.加快技术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全国都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紧缺这一现状,尤其是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吸引高技能人才的各种软硬件条件相对欠缺。如何尽快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中小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在这一形势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这一合作形式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技工学校一直以来都承担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类技术工人的任务,学校拥有各类培训资质,与企业联系也十分密切,为开展校企共建鉴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3. 转变宏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求

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具有迫切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要发展,尤其是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就必须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实训基地,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工荒”,从而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换代,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二、校企共建的模式

1.“企业引入”模式

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到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金阳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园内组建了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电子整机生产和研发。公司为学院提供了50个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10个教师研发岗位,每年能接纳500名学生进行实训。

2.“设备共享”模式

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目前,学校正积极寻求合作企业,设想以企业出资添置部分先进的数控车、铣、磨床及加工中心的方式,共同组建机械加工厂,在开展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从而做到生产和实训的双赢。

3.“培训移植”模式

移植国内外知名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

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公司投资228万元在某技师学院建立机电一体化“未来”实验室,学院的8名教师接受了西门子柏林学院的培训,承担每年为西门子公司提供50名毕业生的义务和培训50名西门子员工的任务。三和国际为学院提供了价值20万元的丝网印刷设备,学院每年为其完成100个学生的订单式培养工作。

4.“实训承包”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