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

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
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

学年论文

题目名称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院(系)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31101

学生姓名周佳乐

指导教师胡进

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

学生:周佳乐,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胡进,经济学院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表外业务,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速度尤为迅速,到近年以来,发达许多大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的收入,表外业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伴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日益快速发展以及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及产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成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的内容。随着未来金融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范围势必会不断拓展,这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表外业务的发展潜力将会是巨大的。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时间和发展基础不同,中国商业银行与外国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本文立足于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的基础上试图揭示中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差距,结合本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的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及风险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念

(一)表外业务定义

1.表外业务

国外通常将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称为表外业务,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2.中间业务

我国所指的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也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2001年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定义为“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

(二)广义表外业务的基本分类

1、金融服务类业务—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包括:支付结算业务、代理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租赁与信托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

2、或有资产/债务类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

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这也被称作狭义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也称作中间业务。

(三)表外业务的特点

1、表外业务主要是以非资金资源为客户服务。

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信誉、机构、设备及人员,利用其非资金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满足的是顾客的非资金需求。

2、表外业务形式多样,操作灵活。

3、表外业务会计处理透明度差,监管程序复杂。

大部分表外业务不在财务报表上体现,部分以脚注的形式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造成了监管当局、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人员难以了解银行业务的真实状况,使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降低,隐含着很大的风险。

4、部分表外业务金融杠杆高,盈亏风险大。

主要体现在股票、期货等投机交易类业务上,此类业务占用资金少、成本低,属于“以小博大”、高收益、高风险的杠杆性金融业务,受交易者预测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当两者一致时,可能产生巨大的收益,反之也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亏损。

二、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比

(一)发展动因对比

商业银行发展的内部动力是满足金融监管即《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的条件下,国内外共同动因是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目标。从外部

环境来看,国内外商业银行却有很大的差异。

1、金融管制程度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放松金融管制,营造了宽松的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席卷西方,本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走向混业经营,出现了银行经营业务多样化的局面,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始了表外业务的创新,使金融服务可以顺畅地向存、贷款业务两端延伸发展,同时,客户思想意识成熟度高,促进了表外业务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严格管制虽然能加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但也阻碍了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证券、保险等业务,银行没有其他金融机构带来的竞争压力,就很难有表外业务创新动力,导致我国表外业务进展缓慢。同时,客户对创新的表外业务了解少,难以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金融环境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在剧烈动荡的金融环境下发展的。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汇率、利率频繁波动;石油危机造成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美元暴跌、股市暴跌、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危机,使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受到了猛烈冲击。

在传统借短贷长的经营过程中,银行资金成本变动频繁,收益却因利差缩小而减少,这使银行通过存贷款获得预期利润的目标难以实现,迫使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表外业务应运而生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中,我国的银行也逐渐意识到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开始逐步推出相应的表外业务产品。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缺少发展表外业务的外部刺激。利率市场化、资本帐户开放等问题迟迟没解决,与利率、汇率波动相关的表外业务缺乏市场基础,市场需求不足,使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动力。

3、科技和创新水平的差异

西方科技革命提供物资条件: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银行业务成本大幅降低,有条件不断设计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并将全球金融市场的业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24小时不问断服务,方便了金融交易。银行有精干的研发团队,紧抓市场需求动向,不断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表外金融产品,每年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研发资金,为表外业务深远发展提供资金。

我国科技落后,银行进行技术开发人员和资金投入比例很小,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表外业务部门,因而专业人才匾乏。在现有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资源浪费却很严重。

(二)创新产品比较

西方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表外业务创新,随着几十年的发展,表外业务和工具的品种丰富,技术成熟,呈现多样化;自动转账、邮政转账开始于60年代。贷款卡、电子支付系统兴起于70年代;信用担保、互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创新于80年代。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较少,集中于低端业务,如传统的结算、汇兑以及代理收付等,对盈利的贡献度低;创新业务品种单一,且基本无原创性创新品种;金融创新受到抑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表外业务品种发展缓慢;我国信用卡业务最早开始于1985年。

(三)新产品开发机制不同

西方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产品开发没有限制性的规定,产品开发按市场机制进行,满足客户需要具有完整的表外业务开发推广流程:新产品开发工作经历定向阶段、设计新产品阶段、试销阶段、正式上市阶段,通过创意的产生与筛选,对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利润、资金回收、营销方案以及银行资金的预算分析,通过产品试销保证产品发挥应有功能,最后在建立了供货系统并实施了市场营销计划之后,公司就开始组织新产品的批量生产,将产品推向市场。

而我国缺少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机制:开发权属于各总行,表外业务品种由总行统一推出,各分行和支行除了在原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项目外,基本没有新产品开发,总行内部没有表外业务创新组织管理部门,多个涉及表外业务创新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总行开发的新产品和分行增加的一些小项目,基本都是拿来主义,据统计,85%的表外业务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银行吸纳引进的,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外业务品种极少。

(四)产品定价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定价和收费由银行自主决定,属于企业行为。收入、成本均以产品为核算单位。表外业务产品的定价和收费充分体现市场性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西方国家市场机制、经营机制相对完善,银行定价政策透明,

相同的表外业务在规模、经营相近的两家商业银行收费政策相似。

我国银行定价机制不完善、定价政策不统一,相同表外业务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甚至在同一商业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收费标准都不同。定价能力较差,大多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随意性大,价格的变动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缺乏科学定价理念和定价策略的思考研究。表外业务产品收费混乱。

(五)收入对比

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普遍较高,表外业务收入在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很高。伴随着金融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等原因,商业银行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收入,逐步拓展经营的领域,开始将触角伸向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表外业务中份额最大的是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交易

我国的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较低,表外业务收入主要集中于筹资功能较强的结算、信用卡、代理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业务,表外业务覆盖面狭窄,没有达到全面发展的局面。信托、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等能带来高额利润的表外业务进展缓慢,表外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表外业务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本身起步比较晚,在开展表外业务上没有经验。其次跟我国具体的制度环境,市场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等有重要联系,与此同时,在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人才储备方面,我国也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以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主要表现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结算风险、信息风险、定价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是复杂多层次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过程当中风险控制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隐蔽性

表外业务中,诸如金融衍生工具这类表外业务具有高杠杆率的特征,存在隐性风险,因此一旦操作不当,表外业务将直接转化为表内损失,亏损之巨将足以威胁银行的生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虽然高杠杆业务目前在我国运用极少,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全面开放。但许多领域已开始松动,我国银行业也将同国际接轨,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这类高风险杠杆的金融业务。

2、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项表外业务常常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于一身,各种风险之间的抵补或替代关系也极为复杂,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表外业务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这会增加银行经营的难度和负担。由于除一部分表外业务须以附注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外,大多数表外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使表外业务的规模和质量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

3、风险难以计量

表外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断出现的创新金融工具,每一种的业务量相对较小却种类繁多,因此要运用传统的风险识别、评价及决策方法依靠经验概率值来准确衡量表外业务的风险有相当的难度,我国在这方面更是处在起步阶段,困难重重。

4、风险的集中性

由于部分表外业务有极大的风险敞口,比如金融衍生交易,一般的中小银行无法承受风险损失,因此资产负债表外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银行。表外业务的杠杆放大作用会使收益和亏损发生成倍的变动,只有资本实力较强、抗风险能力好的银行才能参与其中,所以说风险还是相对集中在大银行之中,而这类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导致宏观层次风险意识提高,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控制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在我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最终后果是由国家资本(即财政资本)取代银行资本承担起金融风险,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控制上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控制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控制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二)、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和管理体系。

近些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都出台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性文件,积极地推动了我国金融机构内控体制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多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控制职责。由于治理结构问题,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

(三)、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控制工具。市场工具的匾乏明显地制约了我国金融风险控制现代化的进程。尽管目前从体制、技术和法律等因素看,我国在短期内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并不现实,但从长期看,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是必然的。

(四)、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建全,监管手段和措施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虽具备一些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但前后连贯性不够,缺乏长远规划的意识,还很不完善。至今,只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我国银行的资本比例普遍偏低,风险承受能力弱,加之资本充足率考虑的表外业务的风险仅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没有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范围内,比较国外完善的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措施,我国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措施还很落后。同时,对银行业的监管仅停留在一般性、浅层次、现场的、静态的金融监管方式,而具有深层次、动态性特点的动态风险性监管手段和措施不足,监管创新的步伐明显落后于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

(五)、管理人才严重匾乏

现代金融风险控制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学科。这就要求银行从事风险控制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与我国金融风险控制现代化的要求相比,高素质、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金融风险控制人才仍然显得相当匾乏。

(六)、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一些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的会计、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金融信息和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对风险控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方面也相当落后。这主要表现:

第一,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这使得公司债券的发行无法依据其信用等级确定其发行利率水平,最终使公司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不能合理反映其具体的信用风险状况。

第二,现有的会计、审计以及法律事务所的运作也不太规范,容易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企业不合理包装上市,欺骗投资者的现象。

第三,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向投资者(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提供风险控制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和方法不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内得到有效、迅速的传播和推广。

五、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改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首先应从管理制度入手,如建立信用评估制度、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双重审核制度等,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将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使各项业务的操作者、监督者和风险控制者相互制衡和相互约束。

2、建立健全表外业务会计制度

商业银行应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增加表外业务报表,及时向金融管理当局报告交易情况和统计数据,强化交易透明度。

(二)、加强表外业务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严格审查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此作为表外业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要完善表外业务报告制度,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并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要求,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要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如:实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报审和备案制度;制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报告统一标准;通过完善监管制度把表外业务纳入资本充足控制;监管和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等。

(三)、加强银行表外业务内控管理

首先,重视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工作,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得到切实有效执行;

其次,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再次,坚持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制;最后,严格表外业务的内部审核审批手续。

(四)、运用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新技术和新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新技术,最大限度

地防范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首先,建立风险的电脑控制系统;其次,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再次,提升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工具。

(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银行员工素质

银行表外业务涉及面广,知识技能含量高,交易复杂,因此,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对防范表外业务的风险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决策层领导还是操作层员工,都应加强学习,提高新业务的理论素养和科学决策水平,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经营风险。同时,要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掌握银行业务的人才,逐步提高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表外业务发展的需要。

六、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和西方在表外业务创新上存在很大差距,双方已进入到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已历经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和以投资银行、银行卡、信用担保、衍生金融工具收入为主要表外业务收入的成长阶段,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级阶段,有着相当成熟的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和定价机制。而我国表外业务创新还处于表外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看到差距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空间很大,表外业务创新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谋求发展的一个契机。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利润与风险的博弈。开展得好,能给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风险控制得不好、管理不善,很可能使银行陷入困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银行必须在高度重视表外业务发展的同时,注重其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谢启标.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坛,2006(9):49-53

[2] 洪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J].金融纵横,2010

(4):30-37

[3] 张宗益张峰. 微观因素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J].理论探讨,2014(6):31-34

[4] 李俊成.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金融论坛,2014(1):7-15

[5] 黄莺.国际先进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特点、趋势及经验借鉴[J].西南金融,2013(6):64-66

[6]权俊良,叶文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金融纵横,2013(10):41-46

[7]杨汉波,黄湘雄,闻穗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测指标设计与应用分析[J].南方金

融,2006(3):29-37

[8] 李佳.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研究—基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视角[J].金融论坛,2013(5):14-19

[9]许黎惠,王仁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费定价问题研究[J].中国物价,2005(4):34-42

[10]陈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再探[J].金融会计,2005(3):18-19

[11] 陈尧,陈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前景研究[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第5 卷第1 期

[12] 黄辉.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比较[J].时代经贸,2011(5):89

[13] 陶娅娜,盛朝晖,李海辉.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J].金融与经

济,2012(11):58-61

[14] 芮玉巧,胡庆春.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分项对比分析[J].新金融,2012(1):48-52

[15] 魏鹏.中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状况分析—基于2006~2011年11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J].金融市场,2012(11):51-54

[16] 刘晓丽.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盈利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金

融,2013(12):233-234

[17] 窦育民,李涛.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

坛,2007(5):94-98

[18] 郭小群,杨剑波,彭本红.银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性的影响因素[J].金融论

坛,2010(9):31-37

[19]庄毓敏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

社,2010:274-298,384-392

[20] Christian Calmès,Raymond Théoret.The impact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on banks returns: An application of the ARCH-M to Canadian data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0, Vol.34 (7), pp.1719-1728

[21] Nikolaos I. Papanikolaou, Christian C.P. Wolff.The role of on- and

off-balance-sheet leverage of banks in the late 2000s crisi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3

[22]Miguel A. Duran, Ana Lozano-Vivas.Off-balance-sheet activity under adverse selection: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1、在行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 险的管理丄作。2、拟定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经批准后公布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定期检讨和修订,并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单位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指引进行检查,对其中不符合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规定的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有关单位修订。 3、制定、跟踪并完善全行性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信贷决 策规则和流程,拟订信贷业务审批权限。 4、负责全行信贷产品管理的调研、审批和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5>负责对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考核与业务指导,负责对分(支)行信 贷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负责对分(支)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管理丄作,负责全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核查和管理匸作。6、负责对总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处及风险经理在整体职责履行方面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参与授信管理处负责人及风险经理的选聘工作。 7、负责对信贷审批工作的后评价。 8、编制、汇总各类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行长办公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提供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其他单位所要求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预警委员会安排的日常工作。 9、负责全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包括测量组合的风险;对行业、目标客户、现有客户等进行研究,编制研究报告,拟定我行信贷组合战略方案;分析信贷组合绩效。

10、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客户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及定价模型,负责CECM系统和个贷系统管理。11、负责统筹对零售授信管理中心和实施正式方案分行的对公授信管理中心的管理。12、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建立信贷人员的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 说明: 1 1、法律合规部已不再作为我部二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其负责全行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丄作,故以上职责中合规性风险管理(第1条)不再为我部职责。 2、根据行办会相关决议,授信后管理职责山公司部调整到风险管理部,根据新分工以上第6条调整为: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负责向银行管理层及时汇报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及发现的各种问题。 总行风险管理部处室职能划分 综合规划处职责: 负责协助总经理室草拟全部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监督全部工作计划(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执行情况;全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和人员的管理;总行风险报告的草拟和意见反馈,全行风险报告体系的管理工作;全行的拨备预算、记帐等相关管理工作;按规定向银监会定期报送存贷款、不良贷款等报告;本部门的行政事务。 风险政策处职责: 依据莆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组织草拟及维护全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相关文件; 根据风险核准制进行新产品的风险审核;全行操作风险的统筹组织。 风险监控处职责: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2-2013学年下学期经济学院金融专业2011级《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期中考试(开卷)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任课教师:梁隆斌班级:____学号:____姓名:____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内源资本 根据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进行划分,可以将资本分为内源资本和外源资本两种;所谓内源资本是指银行尚未动用的累计税后利润以及股息分配后的留存收益等。 2、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为了解决其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需要提取一定比率的准备金。银行准备金有三种形式: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银行自留准备金。 所谓法定准备金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所获取的存款中必须按照一定比率上缴给中央银行的那部分资金。 3、横向并购 以美国为模板,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五次(横向、纵向、混合、杠杆、超大并购)并购浪潮,其中第一次属于横向并购。所谓横向并购是指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之间的一种并购行为,银行业由于其产品大部分是相同或相近的金融产品,因此,银行业之间的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 4、活期存款 按照传统的存款业务进行分类,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分为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其中活期存款是指可由存户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它没有确切的期限规定,银行也无权要求客户取款时做事先的书面通知,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

5、基础头寸 商业银行的头寸根据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头寸和可用头寸两种,所谓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这类头寸是商业银行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在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方面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称其为基础头寸。 6、损失吸收 商业银行在发行混合债过程中,可以通过利息递延和损失吸收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所谓损失吸收是指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时必须递延的本金和利息,这种经营困境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当债券到期时,银行无力支付清偿全在混合债之前的银行债务,其二是银行支付混合债将导致无力支付偿索权在该债券之前的银行债务。 7、信用贷款 根据借款人所提出的借款申请,银行可以视其信用情况发放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所谓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借款人的良好信用而无需提供任何财产抵押或第三者担保而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一般发放给银行熟悉的较大公司借款人或信誉良好的借款人。 8、杠铃结构方法 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投资策略,共有五种常用策略形式,期中杠铃结构法是指银行把要投资的证券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类别,银行资金之分布在这两类证券上,一旦所购买的长期证券其偿还期限达到中期时就立刻卖出,并再次投资于长期证券,而短期证券到期后若无流动性需求再次投资于短期证券,这类投资策略反映在图形上类似于一个杠铃的形式因而得名。 9融资性租赁 融资性租赁是现代租赁业务的代表形式,它是指生产产品的厂商自己不购买生产设备,转而向租赁公司租用设备,租赁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向生产设备的厂商购买设备租给生产产品的厂商使用的一种租赁行为。整个过程涉及至少三个当事人,两个合同,其中购物合同从属于租赁合同,是一种融物形式的融资行为。 10、抵押率 抵押率又称垫头,是指银行贷款本息之和与借款者抵押物的价值之比,抵押率越低,对银行越有利,对企业不利,反之,则对银行不利,而对企业有利。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

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思考

2011/07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和客户金融偏好差异性的不断加大,金融需求更为多样化,银行服务日益综合化。尤其是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和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潜在风险和现实风险有所积聚,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成为重要课题。 一、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分类 由于会计制度与法律制度的不同,表外业务(Off 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的定义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目前通行的定义来源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相关表述,即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 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 目前我国的表外业务指狭义的表外业务,2011年银监会新颁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明确指出,银监会纳入监管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 作者简介:吴学文,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信贷管理部; 郑静,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信贷管理部;蒋川,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信贷管理部。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断创新,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觑。本文拟从表外业务的内涵、特征出发,通过风险案例的分析来讨论表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寻求实现表外业务的合规经营与全面的风险防控。 关键词:表外业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167(2011)07-0035-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OBSA)are booming with great creativity and rapidity i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in the meanwhile,its potential risks can not be ignored.Starting from introducing the meanings and features of OBSA,this article analyzes major risks imbedded in OBS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several typical cases,and aims to be conducive to regulatory compliance and comprehensive risk control of OBSA. Key words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Risk Management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思考 吴学文1,郑静2,蒋川3 (1,2,3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浙江杭州310002) 35

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一、什么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二、什么是表外业务? 表外(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但带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负债,以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各类委托业务事项,或以交易一方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差价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或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代理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等等。 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论文.pdf

一、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的保护伞是国家政府,政府全权承担了它们的产权保护责任,因此,国家是银行的所有权拥有者,银行要想获得运营资金,也必须通过国家政府之手。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行长却形同虚设,虽然在法律上来说,他们是银行的法人代表,是帮助国家去经营管理银行的,但却并无实权,反而被各级各地政府官员以此为借口来干涉管理争取贷款。这样长此以往,银行就会出现被政府以及与政府有关的大型企业大量不计成本地吸取资金。因此这种管理机制和产权制度是根本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的。由于金融资产没有自己真正的负责人,大量的商业银行根本不能自助地支配自己的资金。这样的管理机制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存在着贷款过于集中,存在着回收风险;贷款形式过于单一,难以较高的信用约束;经营范围过大,处理效率根本难以提高。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很容易就导致商业银行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产权制度存在问题 中国的银行比例趋势偏向四大银行是早就存在的事实,但在另一方面,信贷总资产在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扩张,但由于多种风险因素的限制,积累机制就在逐渐变化为风险存量。表现方式通常有几种,很多企业资金都需要商业银行为之进行垫付,因此会导致其产生情况政策性的亏损,且基本都处于滞留状态,资金流通困难;一旦出现三方之间的债务问题,就会出现难以梳理的资金关系,尽管国家对于银行多次进行清理债款,为银行多次注入资金来进行缓解工作,但根本的资金产权和经营体制过于落后,使得这些情况难以得到大的改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是望尘莫及;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利息回收率通常较低甚至很多时候资金回收不能保证成本,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进行合理地增值;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不当时常会发生问题,比如资金的支配、贷款的回收、关系贷款、人情贷款等不合法的行为。 二、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一)对构成机制进行整改 银行内部的产权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就目前的银行业法阵形势来看,银行的股份制在国际上的运用早已十分普遍,有数据显示,在国际排名前50的多家银行中除了中国的四大银行,其他银行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股份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董事会,但基本无大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内部的经营层还是被内控,非常容易造成大的损失,而股份制就可以规避这种缺失,它可以将银行的经营权利分散给多个股东,有助于银行的发展。设置风险管理监控部门,使银行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使其主要负责风险预测、监控、计算风险限额以及制定风险目标,通过考察获取风险资料,来提前做好应对风险的对策。 (二)对银行控制体系进行改善 在各行各业,要想降低行业风险,就要对各岗位的负责人进行约束,要想约束各岗位负责人,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想要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也必须要让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给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好地发展。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要建立以信贷立项、调查、审定、贷款决策、贷款检查监督等内容作为基本内容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在奖惩制度上做好万全的考虑,对各个层次的员工采用一套成体系的不同的奖励机制,对工作任务多。责任量大的员工采取激励措施。 (三)开拓创新,参与竞争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缺少的是竞争的引入,能够加入不同性质的银行,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商业银行,是让整个金融体系结构趋于完整、打破垄断现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开拓创新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让业务多元化,增加各种代理业务,从信用卡方向推进,使信用卡的种类和功能更加齐全,增设完善网上银行的功能,让银行营业厅覆盖全国,这些措施都是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需要得到重视,更需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地措施来防范。只有形成了商业银行背部风险意识,才能降低预防风险管理;只有争取完善防范风险的体系,加强对风险的监督以及预算,才能把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资本足、内控严、运营稳、服务优、利益高”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顺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潮流。 作者:刘珊珊 单位:建设银行太原并州支行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第六章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盈利是商业银行产生和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银行是由货币经营业演变而来的,而历史上的货币经营又是在货币兑换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可以说,货币经营业是银行的先驱。货币经营业与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信用活动,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 近代银行的出现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意大利是银行最早产生的发源地,英文Bank 来自于意大利文Banco 一词,原意是指柜台、长凳。早在十二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的货币经营业就相当发达,但货币经营商的工作条件却比较简陋,只凭借一把长凳和一个柜台便可营业。起初一部分商人从事货币的兑换业务,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铸币兑换成金块或银块,或兑换成本国铸币和本地区铸币。以后,又开始为各种商人办理货币保管业务,同时,受商人委托,办理货币收付、结算、汇兑等业务。这就是货币经营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也是早期银行产生的基础。随着货币经营业务的扩大,在货币经营者手中聚积起大量货币,其中有一部分并不需要立即支付,于是他们就将这部分货币贷出去赚取利息。同时,社会上一部分人将货币存放在货币经营者手中,以便带来利息收入。这样,在货币经营业务基础上产生的货币存贷业务的发展,使货币经营业转变为早期的银行。这样商业银行算是出现了。意大利于1171年设立的威尼斯银行,1407年设立的热那亚那银行以及此后相继成立的一些银行,主要从事存、放款业务,大多具有高利贷性质。从17世纪开始,银行这一新型行业的金融机构开始由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它国家,在英国出现了由金匠业等演变为银行业的过程,1694年英格兰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该行一开始就把向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定为 4.5%-6% ,而当时的高利贷利率高达20% -30%,英格兰银行成立后,很快地动摇了高利贷银行在信用领域的地位,也因此成为现代银行业产生的标志。欧洲其他国家也先后按英格兰银行的组建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现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 尽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不同,但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上是遵循两种传统。 一是英国式融通短期资金传统。英美等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至今仍以短期自偿性商业贷款为主。这种传统的优点是能够较好地保持银行的安全性和清偿力;缺点是银行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五章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A.经营的是“信誉”而非资金 B.提供资金和提供服务相分离 C.取得手续费收入 D.取得利差收入 答案:D 2. 下列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以银行为承兑人的不可流通转让的远期汇票 B.主要用于国际贸易中,国内贸易一般不使用 C.汇票一经承兑,银行即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一性的到期付款责任D.分为可撤销银行承兑汇票和不可撤销银行承兑汇票 答案:C 3. 下列关于备用信用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是银行为受益人开立的保证书 B.涉及两方当事人:开证行和受益人 C.实质上是银行把自己的信誉“贷”给客户 D.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 答案:C 4. 下列关于票据发行便利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 B.利用短期债券利率的成本获得了中长期的资金融通 C.如果一般工商企业作为借款人,票据一般采用短期的大额可转让存单D.不具法律约束力 答案:B

5. 货币互换发生的前提是()。 A.存在对货币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B.能使双方都获益 C.存在利率差异 D.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货币币种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答案:D 6. 利率互换发生的前提是()。 A.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而产生了融资时的比较优势 B.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贷款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C.存在利率差异 D.能使双方都获益 答案:A 7. 下列关于远期利率协议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存在本金的转移 B.如果协议签订后市场利率下降,买方受到保护 C.合同是标准化的 D.是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产品 答案:D 8. 下列是关于经营租赁的说法有()。 A.是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一般租期较长 B.是设备的短期使用或利用服务 C.是财产所有人将其财产出售以后又租回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D.是将设备或财产租入后再租出的方式 答案:B 9. 银行为了防范由于利率变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通常会采用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反方向的对冲交易,这种对冲交易()。

最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制度 精品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制度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从人力、资金、物资设备和信息对货币信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从而达到以尽量少的投入耗费、取得最佳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规范化的制度。 (一)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任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确定业务种类,制定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的设置应依据所属对象不同的特点,从适合于社会经济需求和有利于开展金融业务出发,确定业务种类以利于商业银行机构开展工作,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第二,不断完善管理机构,提高银行的内部行政管理效能。完善商业银行系统业务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建立健全金融系统内部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改革系统内部的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 实行全面的业务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意义重大。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它在业务管理中心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相应的管理机构,才能在制度上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 (二)存款业务管理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必须维护存户的正当权益。商业银行存款是一种信用行为,它并不改变资金的所有权,只是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让。因此商业银行在吸收客户的存款时,必须维护存款户的正当权益,以保护一切存入银行的存款不受侵犯,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付给一定的利息,对居民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严守保密,不得让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非经法定程序随意查阅。 其次,必须讲求存款服务质量。作为业务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存款业务制度中必然要求和规定商业银行讲求存款服务质量。办理存款的商业银行应当注意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并依据存户的特点,安排合理的服务时间

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策略浅析

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策略浅析 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策略浅析 【摘要】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取得跨越式发展,但但从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发展视角分析,表外业务收入发展存在占比偏低、创新能力不足、金融监管不规范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出了逐步开展金融业混业经营、完善金融法规、加大人才和科技支持、加强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等促进表外业务发展的管理方法,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制约因素 一、概念界定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二、制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滞后。 近年来,随着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具备了一些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但前后连贯性不够,缺乏长远规划的意识,还很不完善。针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规章严重滞后于表外业务的发展。同时,对银行业从事表外业务的监管仅停留在一般性、浅层次、现场的、静态的金融监管方式,动态风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不足,监管创新的步伐明显落后于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缺乏对金融风险的监管也使得表外业务创新不足,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少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约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逐渐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管制,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有业务交叉,逐步实施金融业混业经营。而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分业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在银行、证券、保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和能力相适应,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效益和安全相协调。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doc 9页)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doc 9页)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期末复习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论 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全方位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 商行的特征:(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即金融企业。 (3)商行与专业银行相比有所不同,商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 商行的职能: 1 信用中介职能这是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 支付中介职能(结算)此职能不仅打打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 用,而且加速了结算国能和货币资金的周转,从而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扩大。 3 信用创造功能 4 金融服务功能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1 安全性原则2流动性原则3效益性原则 商业银行成立的一般程序: 1 申请登记。必须以公司的形式组建。 2 招募股份。即发行股票。 3验资开业。我国规定,设置全国性商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10亿元人民币,设置城市银行的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置农业商行最低限额5000万元。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 第二章商行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资本的特点 1 商行资本金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企业广泛。 2 商行资本占资产比重与一般企业相比很小。 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股本、盈余、债务资本、储备资本。 商行资本的功能: 1营业功能 2保护功能:1 资本可以弥补日常资金运行中偶发性的资金短缺。 2 资本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信誉保证。 3 资本可以保护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4 管理功能。 巴塞尔协议资本的组成 1 核心资本,也成一级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2 附属资本:1 非公开储备2 资产重估准备3普通准备金和普通呆账损 失准备金4 混合资本工具 5 长期次级债务 巴塞尔协议规定,从事国际业务的商行,起资本标准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 商业银行资本筹措包括外部筹措和内部筹措。 外援资本金的筹措: 1 发行股票2发行资本性票据和3通过国家资金的投入4通过出售银行资产增 加资本。 内源资源主要来源于银行的留存盈余,即从银行内部进行资本累积。 第三章商行负债管理 负债业务概念:是指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它是商行最主要、最基本的业务。存款被动,同业拆借主动。 传统存款业务:1 活期存款2 定期存款 3 储蓄 非交易用存款:定期和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 存款的种类:1 个人存款:人民币储蓄存款,外币储蓄存款 2 单位存款:单位活期、单位定期、单位协定、单位通知存款。 存款成本的构成:1 利息成本 2 营业成本 3 相关成本 4 资金成本 5 可用资金成本 商行短期借款的种类: 1 像央行借款:1再贴现:卖给央行,获取现金2再贷款:像央行直接取得抵押 贷款。 2 同业借款:这是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指银行之间利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时间 差、空间差、行迹差调剂资金头寸的短期借款。 3 回购协议 4 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银行中长期借款的种类: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包括1资本性的2一本性的3国际性的金融债券 商行负债经营管理内容:1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2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3降低负债成本。 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的原因: 1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2金融机构同业竞争3新技术在商行领域的应用4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商业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品种单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受到很大的局限 1.3金融市场欠发达 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在规模流通机制等方还都很不完善;股票市场虽然历经改革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市场分割投机严重等问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辟无疑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及人名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密切相关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业务与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的兴衰高度相关而更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服务理财顾问服务等要以高度发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依托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1.4外部信用环境欠佳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如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类的服务开展此类的表外业务要求缔约双方有良好的信用习惯否则会使银行承担过高的风险我国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社会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甚至银行与银行之间债务拖欠时有发生这种不良的外

部信用环境也是银行表外业务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1.5专业的人才和技术的缺乏 银行本身是一个高技术高智能型行业而表外业务更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集合了对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和信誉于一体的要求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领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需要大批复合型金融人才他们需要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精通先进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这就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这“三多三少”的问题即懂一般操作的人多精通管理的人少;懂传统业务的人多精通金融创新类表外业务的人少;懂单项业务的人多精通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业务的人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明显不足在技术支持方面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电子化革命拥有较位先进的网络服务系统但是于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软件程序开发能力不足计算机应用配套能力差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等2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什么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什么 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风险,所以要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寻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盈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这四个部分,也依次是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宏、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

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依次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 1、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宏、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 外收益的风险因素。 2、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 3、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4、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分散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复习题 1、政府对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银行业的准入:最低注册资本金、合格的管理人员、合理的业务范围及规模、完备的服务设施和设备等。 ●银行资本的充足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管理 ●银行的清偿能力: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能力,检查资产的流动性 ●银行业活动范围: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合业与分业经营的问题。 ●贷款集中程度: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率。 谨慎监管原则:Camels(骆驼)原则 ●资本Capital ●资产Asset ●管理Management ●收益Earning ●清偿能力Liquidity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2、安全性:通过银行经营管理策略的选择和具体方法的运用,增强确定性,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提高按期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 [广义]银行资产、收入、信誉及所有经营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 [狭义]资金安全,即银行按期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 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的策略 ●准备策略:保持足够的资本、建立分层次的准备金、建立专项准备(呆账准备)、加强调查研究 ●规避策略:资产结构短期化,降低资产的平均期限、提高短期资产的比重 ●分散策略:资产结构多样化。选择多种多样、彼此相关系数极小的资产进行搭配,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 ■资产征状多样化:资产形态、种类、品名、期限、利率、风险、政府管理 ■授信对象多样化:政府、企事业、大中小企业、各行各业、各地区 ■分量化:不将大部分资金贷给一个企业,单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必须只占极小的比例 ●转嫁策略:利用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转移 ■贷款担保:把借款的还款风险转嫁给担保人。 ■金融创新:在市场上发行转移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将借款企业还本付息不可靠的风险转嫁给购买企业。 ■提前或推迟结算结汇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报告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作者:

-----------------------日期: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

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