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浅谈《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浅谈《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创作背景 (2)

(一)作者简介 (2)

(二)时代背景 (2)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一)生动的艺术形象 (3)

(二)别具一格的画面构图 (4)

(三)经典卓越的表现技法 (4)

(四)题为“游春”而不画春 (4)

三、人物辨析 (4)

四、结语 (5)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浅谈《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美术学国画专业学生梁明明

指导教师徐正茅林

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统治阶级的提倡,是人物画进入了成熟阶段的坚实背景。工笔人物画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张萱画中的宫苑仕女向人们展现了唐朝上层社会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及闺中妇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女性的脸庞圆润且饱满,丰满健康的身体,,气质高雅尊贵,,这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特征。《虢国夫人游春图》淋漓尽致地传达了盛唐时期的人情风貌。文章从《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创作背景、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主体人物的争议以及其价值等进行浅谈分析。《虢国夫人游春图》不仅仅对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盛唐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风貌,以及这个时代精神神韵的完美展现。一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它的应有的光彩与魅力。

关键词:虢国夫人游春图仕女画艺术特征争议

The features and value of "Mrs. Guoguo Youchun diagram ".

Art of Chinese painting LiangMingming

Tutor XuZheng MaoLin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glorious period Chinese feudal society,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and of the ruling class,figure painting entered the mature stage. Figure painting also appeared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Zhang Xuan's palace paintings to show people the upper women's leisure life and its complex inner world, women face is round,plump robust, temperament elegant, becomes the main artistic featurespaintings of the Tang dynasty. His "Mrs. Guoguo Youchun diagram" to conveythe most incisive a sensual style. The article from "Mrs. Guoguo Youchun diagram" creative background, the main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the existing disputes on analysis. "Mrs. Guoguo Youchun diagram"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is the artistic style of Tang this great era, and perfect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pirit of the show. As of today still shines with its original charm.

Key words: Mrs. Guoguo Youchun diagram;appropriat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dispute

引言:《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卷轴仕女画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虢国夫人游春图》属于绢本设色,高51.8厘米,宽148厘米。在画的前面有金章宗完颜写的标题,他称这张画是“天水摹”。天水是宋徽宗赵佶的代称。所以到目前为止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多数人都认为是宋徽宗所临摹完成的。

这幅画中包涵了八骑人马在加上一个老妇怀抱的一小女孩共九人,在整幅人物行进的行列中,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舒适闲逸,勃勃生气,真实地描绘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画家在画面中,运用了散点透视法,通过前松后紧的构图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独出心裁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主体地位。全画气脉相连,主题突出,景象豪华,形神逼真。该画题为“游春”,但画面上却没有能表现春天景象的花草树木;而只是通过画面中人物从容而又向往的神态,让观者产生联想。画面中鞍马上的人物穿着薄如蝉翼的艳丽服装,给人一种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的的感觉,在游春者欢愉悠闲的神态和骏马轻举缓行的姿态中,让赏画的人们不难感受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这种虚拟现实主题背景生成技术,产生的效果耐人寻味。

人物服饰和体貌“丰颊脂体”,充分体现了当时贵族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时尚,是精神的完美体现。从整幅画中人物的描绘来看无疑是盛唐神韵的完美体现。盛唐的社会乐观而自信,雍容而博大,在图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且是盛唐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风貌,以及这个时代的精神神韵的完美展现。

一、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张萱的生卒没有具体的年份,大约与杜甫同一个时期,在开元年间被御用为史馆画直。他比较擅长的是画仕女、婴儿和宫苑鞍马。出类拔萃,与周昉不分伯仲。他画妇女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用朱色晕染耳根,画小孩的时候不但能把能把小孩子的相貌和脾气性格表现的恰到好处,又把小孩子的有活泼神采表现的淋漓尽致。画贵族游乐生活场景时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最为常见,还他还擅于用点簇笔法构写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等宫苑景物,点缀皆极妍巧。张萱也富有有文学修养并巧于构思,从他曾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并且“甚有思致”可以显现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线条工细劲健,主要得力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简洁精准,下笔稳重圆润;在色彩方面非常重视环境和对画面气氛的烘托,渲染颜色均匀,色彩丰富,有很强的装饰韵味。他的传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二)时代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各民族文化深入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和社会经济文化最繁荣稳定的时代。就是由于社会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让统治者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文学艺术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中国画在唐代走向了风格的成熟和创作的繁盛阶段,其中人物画的成就极其显著。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唐代绘画多方面都有提高和扩展,成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艺术史上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代的仕女画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宫廷和京、洛两地的画家、壁画家和民间艺匠等尽显其才并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特有的样式,即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秾丽丰肥”的仕女画。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

《虢国夫人游春图》以活泼灵动的游春场景和画中贵族妇女不同阶级身份和人物衣着面目表情的不同来感染着每一个观者,画中的人物每一个表情动作不相同,是在中国画仕女画题材中较为少见的作品。把既具有形象性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场面加以表现,这也显示了张萱对现实的生活细节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悟。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舒缓,这是在盛唐时期仕女画所流行的一种画法,即‘绮罗人物’1。

图表 1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把画卷打开,缓缓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艳丽多姿的春日出游景象。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第一个是身着男装的女从监,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身穿青色窄袖长衫,她的袖口有描金的鸾凤团花。第二个人是乘着浅黄色骏马的少女,她的头发被左右分开,梳成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仕女发髻,即“垂练髻”。少女穿着胭红色的窄袖长衫,下身穿着衬着红花的白裙。第三骑是乘坐黑色骏马的女扮男装的从监随行,身穿白色的圆领窄袖长衫,与身下的黑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这稀松的三骑成为这幅画的引导者,紧接着便是紧挨着的五骑,在前面的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了。她们并列而行,都乘坐着浅黄色的雄健的鞍马。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位置,她双手持缰,马鞭在她的右手指尖挂着垂直向下。她丰润的脸庞上,淡扫娥眉,没有施一点脂粉,保持了本来素净洁白的面目。她的头发浓黑如马鬃,高髻低垂,神情体态优雅闲适。恰如杜甫诗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在她的上身穿着淡青色的窄袖上衣,肩搭着白色的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胭脂色长裙,裙字底下若隐若现的露绣鞋上的红色绚履,轻点在金色的马镫上。在虢国夫人左后方与她并列前行的是秦国夫人,她的穿着打扮除了衣裙颜色不相同外和虢国夫人非常相似。她把脸扭向向虢国夫人好像在说着什么。两人的面庞丰润,雍容华贵,神情自若。在虢国夫人姐妹的后面,又并列着三骑人马。在中间右手抱着小孩,神情显得谨慎矜持,眉目间流露出小心翼翼的眼神的是一个老年保姆。她怀中的小女孩左手按住鞍桥,神态自若,十分安详。在保姆的右边也是一着男装的女从监,装束与前一身穿白衫的从监相同。最后一个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的妆容相似。

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历代女性最大胆和性感的。唐代对外贸易发达,是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全盛期,从交流带来的华丽服饰更是让人喜爱。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尤其是女装男性化更是时尚的表现之一。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当时的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在腰间系皮带,要带上可以挂各种金属饰件。画面从三名穿胡服的仕女可以很好的证实当时的风气。

1绮罗人物:绮罗:指有花纹或图案的纺织品。绮罗人物一般指那些穿着富贵、华丽的纺织品衣服的贵族妇女。绮罗人物画一般指仕女画,特指唐代典型的描绘贵族妇女游乐和生活情形的仕女画。它是盛行于盛唐、中唐,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一种绘画题材。

(二)别具一格的画面构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作者在创作中使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2的手法处理构图。从单行的三骑到并列的两骑再到三骑,单双错落、循序渐进,既符合贵族出游的行列规律,又像一首乐曲,充满韵律感,把人的视觉从序曲引导向主题和高潮。画面人物、鞍马的疏密、分散,色调的轻重、淡雅,以及人物鞍马动态的安排都细微处理,错落变化,不做平均的对待,总的来说都围绕画面主体。全卷构图气脉连贯,人物画面颇具情味。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愉悦的游春踏青的气息,如同一首节奏和谐,旋律舒缓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三)经典卓越的表现技法

《虢国夫人游春图》艺术表现技法的独到之处,体现在极富感染力的色彩和线条上。

(1)整幅画面的色彩始终没有离开“随类赋彩”3这一理论精髓。画面设色典雅富丽、温润明快,多用朱红、赭红、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色彩历久不变。具有装饰意味,精工而不呆滞;格调显得活泼明快。把虢国夫人一行人的风姿绰约表现的淋漓尽致。

(2)这一作品的线描以圆润细劲的游丝铁线描为特色,在力量中透露着一股妩媚,犹如“春蚕吐丝”。以线画体,功力深厚,表现自如,形体表现准确极富生机,特别是用几根及其简单的线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手和脸,却塑造了人物全部的精神面貌。至于画家用浓力的色线去点缀衣服和马鞍上的花纹,这和以往仕女画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整幅画面遒劲有力的线条支配着画面的灵魂。

从整幅画面上来看无论用色还是用线,都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精髓所在。正是这些精髓的运用才像人们展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四)题为“游春”而不画春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主题是“游春”,但是整幅画面上却没有出现鲜花、草木、春水微波;画家只是以湿笔点出斑斑的草色,主要是通过游春人物从容而又向往的神态,让观者展开对春天的想象。张萱是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来表现画的主题。画家主要刻画人物轻薄艳丽的春饰,挺劲流畅的游丝线条,和相互辉映的色彩桃红嫩绿,给人一种花团锦簇的感觉,使其意境更显得空潆、清新。再加上画中姿态轻举缓行的骏马和人物神情的欢愉悠闲,使人们很容易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这种以虚代实表达主题的衬托方法,让整个画面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也正是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

三、人物辨析

《虢国夫人游春图》在我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当然其中还存着一些争议,很多学者对画面中虢国夫人的确认都有着自己的见地。要研究这幅佳作,只有搞清楚画中主体人物是谁,才能更好的更深入的去认识这件作品。目前存在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第一骑为男装者为虢国夫人;

2.画中抱小孩的妇女为虢国夫人。

3.两国夫人同游,并排第三四骑,靠前的一位为虢国夫人;

那么究竟哪一位是虢国夫人呢?我们一起来判定一下。

2散点透视:是中国绘画中体现的一种透视方法,也称做移动视点。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3"随类赋彩"是由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一,即:设色方法,它是一种评画标准,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当时主要是指人物画的设色方法。

(1)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观点。说第一骑为男装者是虢国夫人,在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确有穿男装的风气。但是细看画中第一骑鞍马是浅黄色骏马,马鞍上绣有虎纹样,银色双燕障泥,极富华丽。在封建王朝统治者对所穿的衣服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龙和凤只有皇帝可以用。《旧唐书》中对官员衣服图案的使用有着详细的记载,老虎是官员中武官专用的图案,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不准乱用。而且应该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愿意自取其辱,拿老虎的图案来装饰自己,让他人认为自己是“母老虎”。因此可以断定此骑应为四品武官。

在台北博物馆内有一幅和辽宁博物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同小异的一幅古画。他被认定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作的《丽人行》。估计是当时的仿摹缩临本。在这幅画中并没有前三骑,因此我们也可以确认虢国夫人不在前三骑当中。

(2)第二种观点是说怀中抱着小孩的那个妇女是虢国夫人。图中怀抱小孩的妇女是梳的当时所流行的一种发式:百合髻。这是专门为宫中年长仕女所设计的发型。而且她还穿着侍从所穿的“缺胯衫”在《旧唐书》记载上说这种衣服是没有官职的宫中侍从所穿的衣服。画面中梳有垂练髻发型的年轻仕女也同样穿着这种衣服。在仔细一看,从她的面容来看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丝毫没有贵妇的气质,和史书上对虢国夫人的描述不相符。抱着小女孩的姿势显得非常小心翼翼,与小女孩脸上的从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她应该是小女孩的保姆。

(3)最后一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也是笔者所赞同的一种观点。文章所研究的方向也是按着这种观点所描述的。依据如下:

A.中间两骑上的妇女都梳着当时上层社会妇女之间流行的“坠马髻”,她们穿着华丽优质的衣服,靠前的一骑脚上还露着精美的红色绚缕绣鞋,从这些细节便可以看出这两位夫人的不平凡的身份。

B.诗人张祜在《古诗集灵台(其二)》中这样描写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近距离的观看此画可以发现并排二人靠前的贵妇人脸上没有施胭脂。这正好跟《太真外传》中记载的虢国夫人不施妝粉,自炫美色,常素面朝天的特点相符。

C.从整幅画的构图中心和观者的视觉焦点来看,多数人的视线都会集中在中端,然而画面中端就是两位贵妇人。

四、结语

在这幅工笔仕女画中人物的“丰颊肥体”的体貌以及服饰的装扮,完美的展现了盛唐的繁荣昌盛及当时的审美时尚,盛唐神韵一览无余。从此意义上说,现存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虽然是临摹本,但它的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作为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史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绘画水平和精神神韵。

在张萱之前,很少有画家专门画女性的人物画,就算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是为了宣扬封建道德的。由此可见张萱把现实生活中女性作为题材,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而且他的创作手法、思想以及创新的精神对后期周昉等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虢国夫人游春图》不仅像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而且它的艺术特点与整个绘画发展史是一脉相承、不可分离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不断的研究古人们创作的经典作品,将中国的绘画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致谢

在大学的生活稍纵即逝,回首大学四年走过的岁月,心里的感受颇多,当我写完这

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也预示了我离开学校的时间又接近了一天。在这里,首先真诚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徐正和茅林老师。他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还能挤出时间来帮助我审查、修改我的论文和创作。还要谢谢大学里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是你们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尚,我会一直把你们当做我人生道路上的榜样;还要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们,大学里是因为有了你们才更加的丰富多彩,感谢你们对我帮助和关心,有了你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的大学生活才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凌沧.《唐代人物画》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Z],1958年.

[2] 余建明.张萱其人与《虢国夫人游春图》[J]. 东方博物,2004, (04).

[3]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

[4] 陈育丞.《关于虢国夫人图中主体人物的商榷》[J].文物,1963.4 :45.

[5] 夏燕靖. 《艺术中国.服饰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43.

[6]《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M]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53.

[7] 陈绶祥.《隋唐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2.

[8] 杨仁凯. 《国宝沉浮录》[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2007:119.

[9]赵子阳. 《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辨析[J].《美术界》.2010.

[10]李玉芬.《浅议虢国夫人游春图》[J].《美术教育研究》.2012.

[11] 杨琳.从《虢国夫人游春图》看唐代女性的境遇[D].《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浅谈艺术的功能

浅谈艺术的功能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艺术的功能 一谈到艺术,大家就会感到高深莫测。实际上,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也正如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含义比艺术要广,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认识探讨艺术的功能作用,就是揭示不同艺术作品或整个艺术对人类的价值内涵。自从有了人类,艺术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需求,艺术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从物质追求升华到精神追求,净化灵魂的境界。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今,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艺术。艺术美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都知道黄金分割率,又称黄金率,是指公元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柴依辛(Zeising)所发现的矩形中短边和长边的比例为0.618。他认为这种比例具有“多样的统一”,轻重匀称,没有均等或悬殊的形势,最合乎美感的要求。现在许多门、窗、画框、国旗的宽与长大多接近这种比例。人身上很多部位的比例都接近0.618。画家陈醉写过一本《裸体艺术论》,他以人类的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艺术为背景,从美学、文艺学、艺术史理论等多种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裸体艺术作品的研究分析,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至现代的裸体艺术。没有那一个画家不研究人体,不画人体的。一幅好的人体写生,就是一幅艺术作品。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艺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多种社会功能,但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性。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艺术及其具体作品,能促进艺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与满足的功效。艺术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其他的社会功能都只能通过审美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真正的艺术品是艺术创作者美感体验的升华、外化、凝结的结果,是物理操作与精神流变的转化过程。当人们在欣赏它们时,艺术美的魅力便生发成为刺激、打动欣赏者心灵的作用力,从而显现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艺术能给予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以自我精神生活的享受、满足与愉悦,并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二、艺术欣赏有助于欣赏者和创作者高尚人格的塑造。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产生极大的审美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让人真正体会和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情,酸甜苦辣都是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多少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审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社会充满和谐,让人类向往美好。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平凡生活的真善美的一种提炼,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心灵情感互动的反应。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生活的积累,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涉世的深浅会直接影响看问题的深刻程度。 艺术家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二,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的时代,他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艺术家们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无不打上人类所在的社会和环境的烙印,一方面,艺术凸显了和表现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但另一方面社会也无时不在地影响着艺术的流变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存在于发展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象反映,这只是一种哲学反映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艺术若是离开了其所存在的社会,那么艺术也就等于是离开了其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其得以维持生命的源泉和根脉。所以,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它表现着社会生活、演绎着社会发展动向,而社会也不断地为艺术提供艺术原料,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艺术才将得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和丰富起来。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社会生活,在人类历史发扎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使得艺术家地理起来,艺术家的作用体现为借助

其艺术手段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对每个人都发生影响,人们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总是要产生反应,表现出来就是各种情感。暑假通过艺术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中必然包括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或歌颂,或赞美,或鞭挞,或批评。这种自身情感的表达出自艺术家本身的情感反应,但也似乎家的情感是体验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具有极强的社会普遍性。艺术家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启迪着人们的思想,以自身个人魅力对人产生启示也是艺术家作用于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艺术家的个人魅力包括:艺术家追求人类平等,自由的思想,独立,高尚的人格,创造的智慧,以及真诚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艺术家对社会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本质,这些都要倚赖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社会生活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潜移默化,朝着一个和谐光明的方向前进着! 艺术家不仅要关注个体化的创作,更要投身到社会公共事业中去。当

浅谈具象雕塑与京剧的融合

浅谈具象雕塑与京剧的融合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代表着城市文化气息的雕塑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商业泛化使艺术本体直接转化为商品交流行为,艺术作品、观念、行为随着商业化扩散到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中,致使一切皆艺术,一切皆商品,致使艺术非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全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存在和影响着城市生活的雕塑,无处不透露着一种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与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 另一方面,自2010 年京剧被选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后,脸谱作为其舞台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家关注起来。京剧利用它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为人们所关注。从二十世纪开始到到现在,京剧中最大特色的脸谱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古典艺术在当下的环境下却呈现出一种不相协调的氛围。 大众把艺术品看成商品,把艺术品的关注点转为作品的商业价值、文化特性和形象意义。当代艺术在当下经济共舞、消费同谋的消费文化大潮裹挟下,加之资本的介入,艺术家会借用时尚符号产生商业上的价值,并通过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变化来传达时尚的视觉意义。本文对中国当代具象雕塑与京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两种行为艺术的相互指引、相互促进,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也希望找到当代中国艺术的心灵之源,深刻挖掘中国具象雕塑与京剧的本体语言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具象雕塑,京剧,物质文化

前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间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为本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舞台,演绎出一幕幕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由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所创造、传承下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艺术品作为有符号意义、文化特征及形象价值的一种媒介,被消费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回顾往昔,中国古代雕塑历史悠久、经典传承,并深刻影响着其他诸国的文化、艺术,但发展至清代末期被腐蚀、退落,中国雕塑发展一段时期内几乎终结。这时,中国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中国门户打开,西方文化涌入,形成了强烈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尘封的中国雕塑以另一种姿态重现于世人,并吸取着时代的甘露,凭借着悠久的文化底蕴重新矗立于世界的东方,与此同时,也承接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的脸部扮相以其丰富亮丽的样式、色彩细节吸引大众。其谱式的形成是优伶和看客经历了一段漫长交流发展所完善的,同时也是戏曲视觉舞台所呈现的核心内容,剧脸谱的文化性毋庸置疑。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摩擦,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艺术的美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伦理。

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摘要:工匠和艺术家都是艺术工作者,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又在内在本质方面有着差别。艺术家就好像是发明家,而工匠则是制造者。工匠和艺术家都可以完成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复制。而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复制则是模式的照搬照抄,或者纯粹的重复。我认为艺术家是具备工匠娴熟技艺的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复制 一、发明家与制造者 首先,我认为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制造者”,另一个是“发明家”。他们完成艺术品的思路方法是不同的,艺术家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而工匠是依靠自己的娴熟技艺复制作品。因此,他们本质的差别就是创造与复制的区别。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工匠则是具备工艺专长的从事艺术制造劳动的匠人。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就某些艺术种类如绘画、舞蹈、音乐艺术来说,创作主体艺术天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工匠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已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工匠不一定要具备丰富的创造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复制能力的精湛,工艺技术的娴熟。 二、文化的差异 工匠则是模式的照搬,而艺术家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就如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

浅谈艺术细节在电影中的作用

浅谈艺术细节在电影中的作用 人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看过很多电影,往往故事的基本情节、主人公,甚至连片名都忘了,唯独对有些细节念念不忘。比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复活》中妓院掌班透过钥匙孔窥视,《红菱艳》中那双鲜红发光的舞鞋等,这些细节至今还烙印在脑海里。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具体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永远记忆犹新。 艺术细节在电影中有以下作用: (1)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影片《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憨厚笨拙,一口的陕北腔,这些细节活灵活现的显示出陕北农妇的真实形象。后来她上告官府,不屈不挠要讨个说法的种种细节,她倔强的内心和困惑的神情,真实的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2)表现人物命运变化和成长。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中,一个失业两年的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张贴广告的工作,但做这个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于是他把妻子陪嫁的被单送进当铺,赎回了早先当出去的自行车,但第一天工作自行车就被人偷了。他同儿子找了整整一天也一无所获。情急之下,他决定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人抓住,遭了一顿打。 (3)结构剧情,贯穿全局,推动剧情的发展。 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情节简单,但却拥有很高的卖座率。片中“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首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不仅成为了剧情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起到了强调内容的作用。 电影《居里夫人》中有一处很有趣的细节,这就是居里对吹口哨的态度。居里本来是一个相当刻板的人,在他的实验室里,不能弄出任何噪声,不能说话。后来教授想把玛丽介绍到他的实验室,他很不情愿。因为在他看来女人和科学研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会干扰了研究。但碍于面子,他还是同意了。玛丽来到他的实验室以后,果然,他的助手开始向玛丽吹起了口哨(干扰了科学研究)。然而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他爱上了玛丽,他开始给玛丽送鲜花,在实验室里,他也吹起了口哨。他整个人都变了。由厌恶轻松愉快的口哨到自己也吹起了口哨,这个让人发笑的变化揭示了和玛丽的爱情给他的生活和他的性格带来的深刻变化。 (4)比喻、象征。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红色和绿色。其中马小军,米兰,刘忆苦的服装,父亲的服装,军车、坦克、飞机等都是绿色。因为绿色代表了那个时代。而红色的标语和红旗在绿色的海洋中显得格外醒目耀眼。红色是鲜血的颜色、革命的颜色,红色代表一种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精神。《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彩色电影,但在影片的尾声部分却是已黑白片的形式出现的,与整部影片的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彩色相比较,这里的黑白部分,是对少年时光的留恋和对成人世界的无奈做了形式上的对比。也许这就是他的态度,青春流逝是成长的代价,留下的却是美好的灿烂。 再比如《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的挂钟的空镜头,很容易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 (5)细节创造真实。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魔术师》的开场戏里,音响细节给马车驶过的森林增加了“气氛”——嘎嘎发响的树木,呱呱叫的青蛙,奇怪的鸟叫声,风声,马蹄敲打潮湿的地面的声音,这一切都传达出影片的情调,加深了观众的感受。

经典影评之论述电影《艺术家》的艺术特色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论电影《艺术家》的艺术之美《艺术家》这就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在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它不就是黑白默片那么简单,它所展现的电影工业的发展对世界的电影艺术,对个人带来的艺术影响,导演把自己对电影情感转化成一种怀旧的艺术形式,它就像就是一封情书一样,充满了浪漫的香气,还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在欢笑与泪水背后,您会默默的起立为它鼓掌。 然而众多艺术家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对现实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等艺术作品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中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娱乐性就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也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对电影娱乐性的表现,正就是对艺术内在规律的遵循,同时也就是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尊重。"在电影表现中适度融入娱乐性元素,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定时代与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电影对当代电影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对艺术规律与电影规律的遵循,艺术家使命与艺术良知的彰显。 当然《艺术家》并不就是我们想像的那么艺术,它的形式或许大过于它的情感。但就是复古却就是势不可挡的一种趋势,它好瞧不再于它拥有多么让人情绪起伏极大的故事,也不在于故事有多么的高深莫测。《艺术家》并不就是所有人都能拍出来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勾起一种怀旧的思绪,《艺术家》的艺术并不就是集中在那些拿捏精准的摄影上,它抛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影,就是不就是必须很花哨?”技术革新就是好事,但就是一味的追求技术,忘却艺术则就是对电影最大的不敬,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您才终究会发现这部电影就是多么的高明,极简主义的《艺术家》狠狠的为当代的电影打了一剂强行针,在打破了时间的隔阂之后,《艺术家》用最古旧的手法还原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这才就是它最让人欣喜与动容的地方。从艺术的审美性上讲,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与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事实上,从《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上讲,它的艺术风格就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更就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同样的,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就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就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这些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最大亮点在于“精致的默片艺术”。当今的电影无疑就是一场华丽的视听盛筵,而来自法国的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选择拍摄黑白无声片既就是一种冒险,也就是一种取巧的方式。她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重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一目了然地将《艺术家》与其它影片区分开来。 而《艺术家》正就是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拍摄,音乐、字卡交代剧情,音效、双关阐述默片与有声片的艺术形式与角色关系,其中,这无声的力量,值得玩味。片头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来呈现演职员名单。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之后发现这不过就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伊始就已透过为默片配乐的雄壮交响乐来暗示“有声”与“无声”的紧密结合,来营造反讽效果与隐喻意味,颇具巧思。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艺术语言的类型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二、京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的开始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城市,时间变成一种奢侈品,很紧迫。很多的仪式都变得从简,生活不动声色的单调化、紧凑化。 所以,现在很多朝九晚五忙着工作的人们开始没有闲情逸致去抽空欣赏这样悠长的艺术了。京剧里悠长的声线、京胡抑扬顿挫的配乐、演员们缓和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让时间紧张的现代都市人觉得闷,接受不了。 第二、当前各种音乐流派的冲击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 跟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第三、官方的高定位国家把京剧定义到“国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所不能够企及的。

谈谈对艺术家的看法

谈谈对艺术家的看法 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 49号王云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是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是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 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艺术家,这个好听的名词,不知使多少人陶醉?也不知让多少人悲伤?更不知多少人为之付出终生的心血而没有实现为自

己身边的人得到幸福的机会,但它还是在不断的吸引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痴情浪子。 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创造艺术品的人,他们要做的是通过创造艺术品来表达人你的内心境界。艺术家往往能创造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处在欣赏的主流,不可能被遗忘,更不会被漠视。同时作品中的创造精神等因素,又能够给予效仿者许多启示。人都有本质力量,艺术通过对个别的显现,让不同时空场景的人,超越了自身经历与时空的限制,体验到了许许多多个别的生命、个别的情感,使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的美感中得到丰富。 艺术家就是通过艺术来表现人类内心的感悟或情感的人。艺术家的贡献往往在与记录了某一时期的代表性的人类意识形态,或是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或是创造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艺术家是打破社会常规的先行者,他们为我们所敬仰,在艺术家的思想里世俗的条条款款在他们眼里是阻碍自己活跃思维的绊脚石,这不得不让他们去打破沉寂已久的世俗规范,在平常人看来那正是他们想冲破思想枷锁、体味灵魂自由的最高境界,艺术家做了他们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艺术家凭借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到了常人无法感受法的人生甘苦和常人一辈子不会有的坎坷经历,这些都让艺术家的地位超越了他的时代,也是他们为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并不是说艺术中的某一类作品是以认识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第三类作品则是以审美功能为主。我们说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并不是说在艺术中真、善、美是相互分割的、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待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割裂了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进行理论分析时才可以暂时把它们分开来加以说明,而实际上在每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它们都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艺术的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真实性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真理。但艺术的真,既不同于普通实际生活的真,也不同于科学的真。它既是现象的真,又是本质的真;既是形象的真,又是典型化了的真。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的现象或典型的现象,也就是艺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艺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一件枯燥无味、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艺术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认识任何生活真理,起到艺术的教育作用。但反过来说,艺术的审美作用又都包容着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要达到影响人、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必须首先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陶醉人的精神。艺术不是单纯的说教,政治报告代替不了艺术。另一方面,如何看待抒情诗、山水画、花鸟画或轻音乐呢?有人认为山水画、花鸟画的艺术社会功能主要是审美功能,而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不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审美作用有其独立的审美意义。这种理论上的偏差根源在于对美和美感的片面看法。事实上,一切好的、健康的或者说美的艺术作品,除能给人以美感之外,同时又都对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一幅好的山水花鸟画,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智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领悟艺术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

艺术家的气质

艺术家的气质 作者:薛毅松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三班 2015010903005 摘要:艺术家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与实践者,具有着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气质,本文将简单讨论艺术家气质的形成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关键字:艺术家,艺术气质。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独特的气质和突出的审美能力。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而艺术家所具备的艺术气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基于自己气质特性的独特的审美感受、艺术思维、创作方式,也就是巴甫洛夫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对艺术气质特性的解释:感受的完整性、生动性、思维的形象性和巨大的创作激情,它是产生创作个性最坚实的基石。 艺术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因而要求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艺术家的素质由五个方面构成--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稳重的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平凡的社会经历,对事物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一个艺术家应该大胆地创新,艺术品具备三个条件,难度,独创性,情感。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别人根本模仿不来的。别人根本无法取代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还得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不断地进步,艺术是块永远都探索不完的圣地。是个永不满足的过程。 艺术家的才情与技艺是创造艺术作品的基石,没有才情与技艺的艺术家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而艺术家的气质就好像是创造艺术作品的润色剂,正是每一位艺术家独特的气质,使艺术作品散发绚丽的色彩。格罗塞认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立场观点和艺术才能。在所有这些要素中,最主要的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这就是所谓心理方面的东西。莫泊桑说:“艺术家独特的气质,会使他所描绘的事物带上某种符合于他的思想的本质的特殊色彩和独特风格”,“气质就是商标,艺术家有多少才能,就能在他描绘的景象中赋予多少独特性。”法捷耶夫指出:“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它个人特征”,都对创作“起着重大作用”。 气质影响艺术创造的风格。气质既然对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起着深层的作用,那就势必影响到艺术创造的风格。李白诗歌的奔放飘逸,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郭沫若诗歌的豪迈奔放,鲁迅作品的沉静冷峻,都与作家的气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音乐创作中,贝多芬与亨德尔的音乐作品气魄宏大,激昂壮烈,令人热血沸腾。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创作的音乐,热情明朗,

让京剧艺术之花在音乐课堂绽放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京剧教学

让京剧艺术之花在音乐课堂绽放——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京剧教学 内容摘要: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京剧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京剧进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为青少年走向传统文化架设的一座桥梁。本文从巧选教学内容、巧用教学方法、巧与相关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联系、激发创新思维、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等几方面阐述了京剧进入音乐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京剧艺术课堂教学途径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京剧更是我国的国粹,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饮誉世界。 新课程要求在音乐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京剧教育,是让新时代的儿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通过京剧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一、京剧艺术教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1.实施京剧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的教学所见甚少。有相当多学生反而对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了解较多,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却知之不多,尤其是对戏曲更是陌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展京剧艺术教学,有助于让儿童真切地体会到我国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激起学生对京剧乃至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京剧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现实与历史的需要。

浅谈个人因素对艺术家成长造成的影响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一首乐曲成为一件艺术品?是什么特别的原因使得这首音乐成为一个具有牵动力量的线条,能带动每一位聆听者的灵感,而在其内心描绘出一幅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世界呢?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可见,个人因素,在一个艺术家的生涯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从自身感情出发,用音乐手段创造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艺术;表演者用他们的技巧和感受,把各种符号变成音响;听众随之欢快,悲哀,沉思,激越……创作,表演,聆听三者无不由心理出发又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就“音乐演奏”而言,它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这四种知觉内容,所以演奏,特别是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当中,一直受到大众的热爱,经过了上千次的演奏,依然能释放出无比的热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创造性的火焰”,持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不断的唤起演奏者与聆听者心中的热情。在音乐中,我们的耳朵是绝对不会遗漏一个纯正艺术品所欲传达的精神。这种感受,这好比在一群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细心编排它的叶子,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直到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口气,使它真实地活一下,即使一刹那也好。相信这种情景将使看过的人永难忘怀。当我们演奏一首音乐时,上述的情景就是我们必须致力做到的,即使乐曲只有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我们也要将音乐活生生的呈现出来。因为,唯有把音乐中特有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我们的演奏——音乐的再创造,才是深具意义的。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激情特点,高级神经活动力,心理活动特点等,所有这些特点以及其它特点,都直接地(或间接地)表现在艺术家的演奏技术之中。我曾经看过书上介绍马丁森的演奏家“类型”划分法:“古典主义演奏家”“浪漫主义演奏家”“表现主义演奏家”;根据马丁森本人的观点,三种演奏家的区别并非是手的条件,而是大脑,神经-生理结构方面的“构造”,也就是说,三种类型演奏家的基本区别并不在于“身体”方面,而是在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演奏技术并不单指手指,手腕或力量,耐力,最高的技术集于人的大脑之中。”这是人人皆知的布索尼名言。不难看出,他与马丁森的说法基本相同。 因此,要表现艺术就得有自由,要具有生命力就得有个性。然而,在钢琴演奏中,个人因素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而言,更是不可言说的。有人曾这样评论一位诗人“他是把思维侵入感觉中,又从感觉升华出思维,这意味着创造。” 钢琴演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与个性的活动。“心灵的歌唱”是钢琴演奏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推动钢琴演奏不断前进的重要源泉。身为一个音乐专业的学习者,我们的音乐所能表达的,仅仅是真实的自我,不是他人。每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即个人化的理解。从艺术家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他们作品真实的信息,而从别的渠道,我们就无法了解到。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通变,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毫无怨尤地花上无数小时,无数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有时候,信心是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它带领我们跨越了绝望的断层。 爱做白日梦,幻想太多的音乐家,应该训练自己多做些练习;而一些太少梦想,不断苦练的音乐家,则应该强迫自己不时地舒解、放松一下,让想象力能自由的徜徉。对一个演奏家来说,他的心,他的头脑和手是在一起工作的。这心充满了好奇与美,这头脑知道如何使得情感得以宣泄,而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且实现心与脑所给与的音乐意念。 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先能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个乐句的走

京剧艺术简介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 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摘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因此更要重视和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此文从艺术的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进而论证了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关于艺术的功能,不同的理论家有各自不同的考虑和归纳。如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艺术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等。还有人指出,艺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等。但就艺术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而言,我们则将其分为三种,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鲁迅先生认为艺术可以表现文化,实际上说的也就是艺术的认识作用。他在一九一三年写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明确指出了艺术的认识功能,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美术”,是包括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在内的广义的“美术”,亦即艺术。他看到时代变了,艺术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时代的“武功文教”等都毁灭了,过去的时代已去而不复返,但只要有艺术作品能够保存留传下来,后人就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认识当时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周口店遗存的石器或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中认识原始社会的狩猎经济;可以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劳苦与追求、婚姻和爱情以及他们的智慧、反抗和斗争;也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的生活;更可以从敦煌艺术宝库中比较全面地认识从十六国到宋、元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生活的情况。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戈雅的著名油画《1808年5月2日的起义》和《枪杀起义者》等,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西班牙马德里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悲壮斗争生活,从而认识正义,认识真理;米勒的作品又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十九世纪农村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从《拾穗》、《播种》、《晚钟》、《牧羊女》、《扶锄的农民》等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农民的纯朴性格、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状态,进而可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 以上,我们主要从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这一方面来谈艺术的认识功能。实际上,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体现在艺术这种特殊的描写方式,也即语言形态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艺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有可能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其次,艺术的作品形式,比如说它的风格样式、结构特征等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主体精神面貌的依据。比如说我们能从古埃及与古希腊的雕塑风格样式的巨大差异中看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视觉表达形式:古埃及的雕塑风格刻板、平直,显然与其专制社会结构有关系;而古希腊雕塑表现出来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形式意味则反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征。从中国的园林造型样式与结构中,人们则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那种情怀或者说民族精神。所以,我们不仅能通过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对象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也可以从艺术把握对象的方式中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历史戏曲艺术

高中历史戏曲艺术 (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明清之际戏曲艺术出现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唱段。《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六月雪》中窦娥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血染白绫,六月大雪”的愤恨誓愿,《打渔杀家》颂扬渔民萧恩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材料直接反映了 A.批判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B.商业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C.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黑暗现实中大众的愿望 2、(4分)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有关南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戏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的体制比较自由 D.南戏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4分)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上说:“俳优侏儒、固技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曚诵工谏之义,世目为杂剧者是也。这说明杂剧 A.成为中国戏曲的完备形式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通过虚拟的动作来表现时空D.具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4、(4分)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根源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5、(4分)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6、(4分)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深沉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样一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A.南戏B.京剧C.元散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