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与中国两化融合

德国工业4.0与中国两化融合
德国工业4.0与中国两化融合

德国工业4.0与中国两化融合

2014-10-22 21:20|发布者: iyeya|查看: 1244|评论: 0

简介:“在工业4.0时代,企业要实现的是一个融合,包括设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个环节在各种

不同阶段的融合。”德国SAP全球副总裁徐莉通过切身实践得出的对德国工业4.0的诠释,得到了业内企业

的普遍认同。“如果说 ...

“在工业4.0时代,企业要实现的是一个融合,包括设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个环节在各种不同阶段的融合。”德国SAP全球副总裁徐莉通过切身实践得出的对德国工业4.0的诠释,得到了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同。

“如果说之前还云里雾里,通过分解到实际运行的具体流程后,已经对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对实际操作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在亚洲制造业协会日前主办的第七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中航工业的与会代表余先生告诉记者。

德国工业4.0科学咨询委员会专家托马斯?保尔汉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李杰教授等业界专家在会上权威解读了工业4.0战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欧洲经济协会主席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对世界经济走势进行了展望。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告诉记者,工业4.0战略的核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延伸。以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将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要尽早布局,抢抓产业制高点。

信息整合是核心

谈及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一定与互联网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将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共同构筑一个智能化、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可以认为,未来的制造业将是建立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平台上,将更多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科学整合,使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而生产制造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制造业的新常态。

“未来的产业特征将是平台产业和平台经济,资源整合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罗军告诉记者,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延伸。

与会专家与学者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分享了对工业4.0战略的理解及体会。

德国电气委员会电子信息技术协会秘书长伯恩哈德.蒂斯表示,“整合”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包括横向的整合,也包括纵向的整合,还需要有很高的弹性,即对订单的处理能既涵盖生产也涵盖配送。

在近日出版的《工业4.0》一书中,同样对“整合”进行了诠释。该书作者认为,产品本身就是生产过程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元素。这个理念可以用智能工厂来解释。在这个工厂中,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实现了无缝融合。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软硬件的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在从预定到交货的横向一体化中,各个环节也被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做4.0前途无量

李杰将德国4.0战略概括为“5个C”结构。他说,第一是网络化,这是德国大部分人正在做的试点。第二是由数据到信息化内容的转变。第三是虚拟网络化内容管理。第四是对问题的识别及决策。第五是装备的重组。这“5个C”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德国工业4.0。

那么,德国工业4.0、工业大数据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李杰认为,关键是大数据的分析及应用。中国内需市场很大,数据很多,加上“分析为王”。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好了,那么,“在中国做4.0的速度将大于德国。”李杰预测认为。

梳理历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制造,2.0时代实现了批量制造,到了3.0时代,更多的是利用电子技术实现了数字化的生产,步入4.0时代,需要在网络化平台上,实现大数据的整合。

对于企业而言,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理解4.0时代的网络化,以及在网络化平台上的数据整合?徐莉认为,有三个不同的要素或者层次。一是垂直的一体化,通过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把设备和生产系统及业务系统打通。二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网络化的打通和融合,所有的生命周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三是实现互联网经济和合作伙伴的“全纬度”的融合,企业要同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实现融合。

此外,对数据的分析同样重要。“其实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之后,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这点是我们认为比较基本的价值的提升。第二点可能做到的是高度定制化生产。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能够帮助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意向,进而驱动整个生产的价值。”徐莉告诉记者,通过对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挖掘出工业4.0的价值。

与“两化”战略如出一辙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全球经济已经开始走出低谷,美

国和欧洲开始缓慢增长,但是增长的后劲儿还不足,增长率为2%~3%。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开始减缓,并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对此,罗军表示,“我们要尽早布局,抢抓产业发展制高点,才不至于在下一轮经济起飞中掉队。”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业界议论及关注度较高的仍是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及德国工业4.0战略。其实,英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及政府扶持力度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总裁罗曼蒂告诉记者,对英国来说,尽管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并没有中国那么大,但制造业对英国的经济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最近英国正在逐渐地恢复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14年,英国制造业增长了2.7%。

罗曼蒂介绍,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制造业创新,支持3D打印研究和发展,英国的多所大学都设置了与增材制造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罗曼蒂透露,今年英国政府一共安排了40多亿元人民币的预算来支持新的制造业技术发展,其中有1.4亿元人民币用来支持英国的企业开发新的制造业解决方案,包括3D打印技术等,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近日,英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远期到2050年的未来制造业发展战略。

与会专家认为,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如出一辙。罗军告诉记者,“要说德国工业4.0有什么特点,美国的再工业化有什么特点,其实还是跟我国提出的两化融合战略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有载体、有抓手,更好操作一些。”

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并在政策上进行了中长期部署和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明确了两化深度融合的意义和战略部署。

战略布局是关键

在战略布局上,除了政策强力支撑外,还需要在标准、人才等方面加快推进。伯恩哈德.蒂斯表示,在所谓制造业的生态系统里面,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了大数据才能够实现转型。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标准化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伯恩哈德.蒂斯表示,在德国已经开始为工业4.0做标准化的路线图。

“在智能工厂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标准了,在这个工作做完之后,我们要有一个新的模型,就是工业4.0的模型,因为工业4.0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理解它的复杂性,而且要减少它的复杂性,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标准体系。”

在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竞争中,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人才。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工业领域,要从整体着眼,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既要考虑横向一体化发展又要注重纵向一体化发展,还要将两个方向进行优化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人才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凸显。“中国很多行业仍处于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跨越阶段。所以对中国来说,要加大力气赶上,加快速度。期间,需要在‘人’上面下功夫。”托马斯.保尔汉森说,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研究上,加强人才的培养,把企业的员工、工程师培养成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才。

徐莉同样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需要企业自身对转型发展有强烈的推动意愿和创新意识。其中,也包括对人才的培养。因为在自动化和物联网的环境下,对生产线上的人员要求会有很大变化,对人才的教育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德国工业4.0平台的发起机构德国信息通信与新媒体协会(BITKOM)、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弗劳恩霍夫协会的负责人以及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博世集团、SAP 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工业企业的专业技术负责人和专家代表,结合各自的实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通过供应链横向协同、研发生产纵向信息集成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 1.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B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 C .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 D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 .中国、美国、德国 B .中国、德国、美国 C .中国、德国、日本 D .美国、德国、日本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3.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 A .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 B .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C .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 D .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中,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 ①工业基础软硬件②高端行业应用软件③嵌入式系统④新型工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6.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到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9940万人。“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化均出现了“大跃进”。城镇化率进一步由15.39上升到19.3%。到1960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1.31亿人。新设城市33座,新设建制镇175个,城市达到208座,比1957年增加18%。这一时期提出了1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决定以“人民公社”理念重新规划一切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工业普遍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均得到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开始出现。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以至城市规划多变。市场经济急剧向计划经济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化与市场化逐渐分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计划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亡。“三面红旗”时期为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整期,计划经济已经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开始暴露集权指挥的弊端而进行自我调整,中央计划权力下放地方,市场经济也重新发挥有限的作用。整体看来,全国市场、城乡市场已经被行政体系与公有制企业分割。当时的城乡市场很据国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分工负责的原则,划分经营范围。即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市场归国营商业负责;集镇和农村的市场归合作社商业负责;一般县城及大的集镇,由各省根据不同条件,划归国营商业或合作社商业单独负责,或由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双方共同负责。城市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偏重内地,偏重建设新城镇,偏重发展工业城市,重点是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第三阶段是“大调整”(1961-1965)与“大动乱”时期(1966-1977),为城镇化停滞、城镇乡村化与逆城镇化时期。在大调整时期(1961-1965),大量城市工业项目被取消或收缩,大量职工被精简,大量城镇人口被动员下乡。建制镇标准被提高,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被压缩。城市发展停止,城市建设停步,城市规划取消。1961-1962年,城镇化率由19.7%降为17.33%。1962-1965年,城镇化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由17.33%升到17.98%。城市由208座削减到171座。精简近2000万职工和2600万城镇人口。大动乱时期(1966-1977),工业方面主要搞“三线建设”。为了配合“三线建设”,城市建设采取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山、散、洞”理念,开始了城市的乡村化、村落化建设,工厂与城市建在山沟里与山洞里,以消除工厂与城市特征,形成许多规模极小的工厂聚集点与工人居民镇,服务设施低标准,以消除城乡差别。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同时还

德国工业标准

看看我这个单子里你需要哪个,给我个列 表。 国外标准\德国工业标准[DIN] (0 folders, 886 files, 452.57 MB, 452.57 MB in total.) CONE.pdf 2.54 MB DIN 2512.2513.2514.2519.2526.2559.pdf 112.19 KB DIN 2565~2569.pdf 153.43 KB DIN-A.PDF 1.80 MB DIN1.pdf 306.89 KB DIN10002.pdf 1.26 MB DIN10029.pdf 1.61 MB DIN1013.pdf 105.01 KB DIN1014.pdf 55.50 KB DIN10163.pdf 734.20 KB DIN1017.pdf 507.53 KB DIN1018.pdf 208.56 KB DIN1019.pdf 246.86 KB DIN1022.pdf 113.39 KB DIN1024.pdf 73.95 KB DIN1025.pdf 1.30 MB DIN1025B.pdf 1.17 MB DIN1026.pdf 232.76 KB DIN1026n.pdf 217.89 KB DIN1027.pdf 244.46 KB DIN1028.pdf 420.52 KB DIN1028B.pdf 730.30 KB DIN1029.pdf 440.03 KB DIN1029B.pdf 332.50 KB DIN103.pdf 725.27 KB DIN1142.pdf 70.87 KB DIN116.pdf 181.58 KB DIN1219.pdf 0.97 MB DIN125.pdf 816.72 KB DIN126.pdf 40.50 KB DIN127.pdf 226.93 KB DIN127B.pdf 171.95 KB DIN128.pdf 119.49 KB DIN1282.pdf 70.77 KB DIN1283.pdf 58.59 KB DIN13.pdf 83.41 KB DIN133.pdf 75.70 KB DIN1353.pdf 196.94 KB DIN137.pdf 201.57 KB DIN138.pdf 467.09 KB DIN13B.pdf 5.77 MB DIN13C.pdf 7.49 MB DIN14.pdf 422.23 KB DIN1410.pdf 151.47 KB DIN1433.pdf 299.97 KB DIN1434.pdf 293.25 KB DIN1435.pdf 313.79 KB DIN1435B.pdf 180.93 KB DIN1436.pdf 304.03 KB DIN1440.pdf 75.97 KB DIN1441.pdf 63.12 KB DIN1441B.pdf 52.18 KB DIN1444.pdf 346.87 KB DIN1445.pdf 174.52 KB DIN1448.pdf 138.78 KB DIN1471.pdf 250.79 KB DIN1473.pdf 86.21 KB DIN1476.pdf 306.71 KB DIN1478.pdf 154.80 KB DIN1479.pdf 107.71 KB DIN1481.pdf 373.50 KB DIN1498.pdf 212.96 KB DIN1499.pdf 282.28 KB

德国近现代化

德国近现代化初探 摘要:19世纪,德国进入了以普鲁士为主导的社会现代化,使德国清除了分裂状态,走向统一,德国的现代化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德国(德意志);统一;现代化 一、德国近代化历程与特点 近现代化问题在德国一经出现便与德国的统一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近代英国和法国早就确立了统一的民族同家,解决了统一问题。而此时的德意志诸邦还在相互厮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意识还很淡漠。不得不说,真正改变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力量,并非来自德意志内部,而是来自邻邦发起的战争——拿破仑战争。 从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同封建欧洲进行了历时15年的战争。毗邻法兰西的德意志受战争的打击最为巨大。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失败及《普兰斯堡和约》的签订和“莱茵联邦”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至此,形式上的德意志国家不复存在。1806、1807年普鲁士军队和普俄联军的失败及《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这个曾经拥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逾1000万人口和25万军队的强邦,连同它那自称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以及曾被资产阶级视为进步和理性之所在的开明专制主义精神一道.陷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胜利。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 1803年.德意志有关邦在拿破仑战争打击下召开的一个全帝国代表会议取消了112个邦国,使邦国数减少到30几个,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上义,人们意识到:落后足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于是,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它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丰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在它看来,自由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普鲁士虽然元气大伤,但它是全德惟一独立的国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有复兴普鲁士才能统一德意志、复兴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同时,军事上的惨败使普于无力实行专制统治,也意识到了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民族主义者得以推行政革,拯救德意志,出现了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这一改革为德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开始走上了现代化,又为德意志提供了统一的力量。与此同时,拿破仑在莱茵兰地区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使莱茵兰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促成了一个德意志现代工商业资产阶级,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了可借鉴和效法的榜样。1815年后莱茵兰最发达地区归属普鲁土并成为此后德意志现代化的火车头,它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 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繁荣、活跃起来。三、四十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德意志现代化一经起动便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息息相关。拿破仑战争虽然归并了大量的诸侯国,但德意志依然处于30多个邦国的分而治之之下。这种分裂局面在德意志现代化启动之后愈来愈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族分裂问题的克服已成为德意志现代化必须突破的关卡。德意志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和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和全德铁路系统所作的努力,把德意志现代化的进步和实现民族统一的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区域城市化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3)建新城市。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分为三个层次:在具有优良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适宜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平原地区, 集中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大部分, 以发展大中城市和以大都市为龙头的密集城市带, 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西部高寒、沙漠、草原和南方山岭地区, 以点状分布状态大中小城市并举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大都市带和点状城市的周围广大乡村地区, 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同一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化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比如西部应该注重开发、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东部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培养城市的人文气息。而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上,西部人口分散,应该先进行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实现初步的聚集,然后再进行小城市、大城市建设;而东部的一些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建设应该向周围扩散,比如建设一些卫星城。四﹑简单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中国新时期的城市化必须在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化理论的构建必须在新型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以建设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的田园城市为基本目标,城市建设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摘抄 2006年07月13日星期四 09:47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stiglitse在世界银行一次会上讲到: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了这一阶段,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成倍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就意味着公用投资将超过私人投资,城市化将高速发展,经济社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简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进而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城镇中国城市化 1 引言 城市化,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中,为节约时间、节约资源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已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还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徘徊,而对于中国城市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主张继续坚持控制大城市,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若干城镇所形成的城市群(或叫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模式。其实,这两种意见来自于两种思路,一个强调中国特色,一个强调一般规律。总而言之,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既要强调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针对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与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全书以中外城市发展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为纬,编织出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构想。《报告》认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都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德国专题史复习

德国史 阶段一:统一前的德国概况 一、统一前的德国 1、政治状况: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 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说统一前的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不算过分。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和奥地利改革,国力增强,其中,改革后的普鲁士实力发展迅速,从原来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居欧洲强国之列。为了维护本国以及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普、奥积极干涉法国大革命,是反法同盟中的主角。 2、经济状况:15世纪莱茵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普鲁士经济发展较快。 3、思想状况: ①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扩展到德国(代表:伊拉斯谟),自然科学也随之出现(代表:开普勒)。 ②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开始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领导人物:马丁·路德,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 主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因信称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还对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提出了异议;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用德文进行翻译《圣经》。 B 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C 影响: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阶段二:德国统一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确立的政治前提:——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背景原因 ①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要求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 ③普鲁士的强大,促进统一条件的成熟 ④目的:统一国家,发展经济,加强国际竞争力。 2、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②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结果奥地利退出联邦,普鲁士最终确立了统一大业的领导地位,这是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步;次年北方统一。 ③1870年普法战争(了解色当战役)。南方基本统一;不久南北合并。 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统一。 3、评价: ①进步性: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中国智造最高等级全自动地铁的幕后英雄

“中国智造”最高等级全自动地铁的幕后英雄 燕房线—中国地轨道交通的新成就 图1, 12月,又迎来了中国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的高峰。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地铁燕房线”,因为它代表了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最新成就、最高水平。这是中国地首条拥有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驾驶(EN 62290定义的自动化最高级别4级,即:GoA 4)的地铁线,关键部件均为国产并实现了全自动运行(FAO,Fully Automated Operation),降低了因人的行为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具有智能化特性的全自动驾驶线路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出行质量和乘坐体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全自动智能驾驶时代。 图2

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开通并在不断地新建全自动驾驶线路,预计到2025年,我用完全自动驾驶的线路将超过1500公里。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领域,在未来新时期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会出现更加智能、安全、舒适的新一代智慧轨道交通体系。 伟大的幕后英雄----资产运维管理信息化系统 地铁燕房线运营伊始,万里长征才迈出了第一步。初期是全设备GoA3级运行,如何从现在起以及在未来升级到GoA4后保证设备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其实,这都离不开一个神秘的幕后英雄----资产运维管理信息化系统。

如果说服务于全自动驾驶的“CBTC列车信号系统”和“TIAS行车指挥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线路调度指挥的智慧大脑,那么,面向长期运维的“资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则是全自动驾驶线路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坚强后盾和幕后英雄!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实施与审核-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实施与评估审核》 征订单 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 编著: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内容简介: 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实行信息化的,而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就要面临全球信息化浪潮。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历史条件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大决策。到底该怎么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如何寻找推进“两化融合”的途径及对策?信息化和工业化工作如何获得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编撰出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实施与评估审核》,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地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系列标准的理解、贯标实施和评估审核进行阐释的培训教材,本书结合实践,对于贯标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从两化融合基本知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贯标实施、评估审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诠释和解读。 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基本知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说明和内容详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手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要点及方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操作手册等。 本书既具备很高的理论知识性,也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指导性,从中可以了解把握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领域重要政策理论、标准规范、研究成果,也可以获得企业两化融合实施方法、推进路径等全程方法指导,适合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两化融合工作人士、研究学者、以及所有有志于从事两化融合事业的人士阅读。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李毅中 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课程前言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企业如何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思索我们自己理念和行为可以有哪些变化创新?我准备了发言,讲讲三个问题。 第一,说一说当前国民经济的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这个历史阶段。 第二,说一说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变革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机遇。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怎么样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常态,企业如何创新,增强应变能力。 一、国民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历史阶段 先讲第一个问题,国内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速度的转换期、调整改革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合起来讲是三期叠加,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已经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哪些问题?我不展开说,点个题目。比如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严重过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实际上不是部分行业,是多数行业都是过剩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数量很大,规模很大,但是质量效益不高,以及实力经济脱实向虚,地方负债过量,银行潜在风险,社会分配不公等,这些问题点起来不少。首先肯定成绩,看到深层次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那么用什么办法?只有用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改革和调整就不惜可能要禁受的阵痛,甚至要付出伤筋动骨的代价。 综合分析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速已经回落,有必要加强改进宏观调控,把发展的深度适当降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减轻对自然环境压力,有利于我们记住精力去搞改革去搞调整。所以对此我们应该有冷静的镇定的分析思考,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增加困难和压力,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住发展速度的上下限,符合市场规律,这就是新形势下的新常态,我们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当前的新问题、新的情况,进而谋求自己的生存发展,创新应该成为动力的源泉。

德国区划法历史

摘要:德国是区划思想和区划制度的发源地。作为城市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当代德国的建造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德国早期的区划传统,成为调控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对德国区划制的历史渊源、诞生和早期发展作了系统的介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德国现代建造规划的确立和完善过程。 关键词[中华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a9574911.html,)欢迎您!][中华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a9574911.html,)欢迎您!]:德国,城市规划,建造规划,区划制 一世界区划思想的起源-德国区划制的诞生 作为德国城市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的建造规划(Bebauungsplan),具有强大的空间调控能力,在当代德国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今天德国的城市详细规划空间调控机制,起源于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之前的道路控制制度。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建造规划从单纯的道路控制制度逐渐演化为道路控制和地块区划制度。 1.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的道路控制制度 在德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建造规划”的名称。不过,那个时候的建造规划与今天德国的建造规划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建造规划,实际上就是道路网的规划图,但制定这种规划的,并不是城市政府,而是警察机关。尽管如此,规划一旦生效,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费用需要由城市政府来承担。此外,在1808年的普鲁士城市条例中,为了保证城市自治而规定:市民民选产生的市议员,负责审议城市的财政问题。道路网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财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成为市议员审议的重要事务。

19世纪50年代初,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使得德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这时,原有的道路控制规划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出现了制定覆盖广大地域范围的建造规划的需求。 1858年,普鲁士政府正式颁布命令,由柏林市警察当局负责编制大规模的城市扩展规划,并于1861年批准将新柏林市的市域面积从当时的3170公顷扩展到5920公顷。具体的规划任务由霍布瑞希特(James Hobrecht,1825—1903)负责。他将规划的目标放在面向实际的城市交通系统和发展秩序问题上。规划的成果是柏林城市建造规划总图(Bebauungsplan von Berlin),在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建设尺度宏大,街道的宽度大都在25—30米之间。为了减少修筑道路的费用,对街坊的尺度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大多数街坊的尺寸为200米宽、300至400米长。除了街道,图面上只有一些巨大广场形成的公共空间。由于规划仅仅是一个空间布局的轮廓,而缺乏对私人开发商的指导和控制,因此导致了开发商将地块高强度开发,建了大量的所谓“出租兵营”(Mietkaserne),即巨大的建筑物中间留出一个小院子直通地块的背后。这种“出租兵营”将居住密度提高到前所未闻的程度。 从柏林城市建造规划总图可以看出,该规划仍然是对道路网的规划布局和控制。对当时的德国城市来说,在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道路建设费用。宽幅道路的建设,必然会增加城市的财政支出。同时,建造规划在城郊规划开发的道路,触及到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导致他们提出上诉。按当时的惯例,在准备开发前,需将土地购买下来,这种先行补偿的方式对城市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 2.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道路控制制度

2016两化融合突出贡献奖

2016年度两化融合突出贡献奖(单位)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日期:2016 年月日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秘书处制

填写说明 一、本申报材料包含四个部分,一是两化融合突出贡献奖(单位)申请表,二是单位现有基础和条件,三是主要工作内容,四是工作成效。 二、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表中栏目没有内容一律填“无”。 四、申报材料中不得出现涉密内容。 五、通过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ba9574911.html,)下载《2016年度两化融合突出贡献奖(单位)申报材料》,将申报材料的word文档和签字盖章页发送至联盟秘书处邮箱csa@https://www.360docs.net/doc/ba9574911.html,。

一、两化融合突出贡献奖(单位)申请表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法人代码 所属地区单位性质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联系人及电话手机 传真号码电子邮箱 单位类型(请 单项选择) □中央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其他类型(请注明) ___________ 单位简介(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构成、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业务等,500字以内) 现 有 基 础 和 条 件 (介绍本单位从事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基础和条件,相关证明材料附后) 主要内容(介绍本单位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创新实践、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相关证明材料附后) 取 得 的 成 效 (介绍本单位在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相关证明材料附后)

真实性承诺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人代表(签章):(单位公章) 年月日 二、单位现有基础和条件 介绍本单位从事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基础和条件。三、主要工作内容 介绍本单位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创新实践、主要做法和 典型经验。 四、工作成效 介绍本单位在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

式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思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考——再谈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 技术创富是主流 欧美人似乎比非洲人更早熟悉“中国制造”,服装鞋帽、旅游纪念品、电子产品等不一而足。如果细细观察,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货中,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制造”在美国开始向高端发展,衣服、鞋帽的比重有所下降,电子和家电产品逐渐打入美国市场,海尔、华为等中国自主品牌出现在美国大型连锁店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这充分说明中国品牌在逐步走向海外市场,并受到世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品牌和中国服务业不断在国际舞台树立起“中国智造”的形象。 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外,这早已成为潮流。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美国当之无愧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硅谷。对于中国而言,技术创新比地产创新或金融创新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在行业的技术领先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每年华为都会花费10%的营业收入在研发上。华为的定义是“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 商业模式是趋势” 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是要扩大行业的盈利点。就具体某家制造业企业而言,则是在整个行业的盈利点中找准自己的盈利点,这一切正是商业模式所解决的问题。 (这个好深奥啊……) 正如马云所说,在新的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的商业文明中,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遭到摒弃,制造者将以消费者的意志为标准进行定制还的生产。而阿里巴巴就是不断创新的模式,最终打造这样一个以消费者为开端和核心,由消费者、渠道商。制造商、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生态系统。 文化创新是标尺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必然要求走出创新之路,创新之路也就是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必由之路。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正是“中国智造”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文化创新设计是每个服装品牌的灵魂所在,波司登就是以流行趋势为设计亮点。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及吻合时下需求的服装是波司登新产品发布不断地突破门,这也是它蝉联中国羽绒服市场销售量冠军的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蒙代尔说过,中国公司已经到了打出自己品牌的时代了,政府应该推动这种健康的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有底气从培养技术自主的能力,完善成功的商业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