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若中学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

沫若中学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

1、总分100分

、选择题答在机读卡上,材料题答在答题卡上

、诚信考试,凡雷同卷一律以零分计

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1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对罗马法作了这样的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不包括()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6.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A.分权制衡 B.虚位元首 C.议会权力至上 D.责任内阁制

1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9.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华’。”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华”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

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独立性完全丧失20.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都已经提出了。下列观点与该说法一致的是()

A.“五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彰显了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C.“五四”是探索的延续 D.“五四”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21.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22.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23.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2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52分

第二部分、主观题(第一题32分,第二题20分,共52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三: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员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特点。(2分)

(2)材料二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4分)你如何看待此特点?(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各权力部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的?(6分)指出1787年宪法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4分)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二.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

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4分)

(3)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4分)

一、选择题

13-24:CDCCB DBCBB BB

二、材料题:

1、请回答:

(1)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分)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分)

(2)特点: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4分)

评价:直接民主与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关,但过于泛滥的民主易造成权力的滥用或乱用。(4分)

(3)实行联邦制,联邦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各州享有一定自治权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掌握。实行两党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6分)确立民主共和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5)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2、请回答:

(1)特征:中庸(或节制适度);激进(或急功近利)。(4分)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较大支持;(2分)

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2分)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4分)

(3)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4分)

(4)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2分,切合题意,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