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麂属动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3章麂属动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麂属动物(Muntiacus)的细胞遗传学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赤麂2n=6 ♀,7♂,是哺乳动物中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类。麂属的不同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其变异幅度远远超过哺乳动物中其他的属。不同的种具有不同的核型特征,其演化过程很有规律。在80年代后期,通过核型多态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个新种——贡山麂(M.gongshanensis)(施立明,马彩霞 1988);去年以来,又有证据表明在越南、老挝边境地区又发现了两个新种,这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3.1 贡山麂的新核型

我们在开展中国麂属动物染色体进化与分子进化研究中,发现1只来自云南贡山县的雄性麂,无论其外部形态、头骨结构或核型特征,都与已知的5种麂有明显的不同。为此,我们又在该地区捕获了1只雄性麂,进行了染色体制片和细胞遗传学观察,认为是一个新种。这一看法得到了后来形态学研究的证实(马世来等 1990)。说明了遗传学研究在动物分类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雄性成年麂捕自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北段东坡,体重24kg,体长1 045mm,体背毛色暗褐,前额棕黄,无明显簇状冠毛,体侧和四肢呈暗灰黑色,腹部暗沙灰色。我们以骨髓体外短期培养的方法制备细胞染色体标本,经100个以上中期骨髓细胞的观察计数,确定贡山麂的染色体数目为2n=9♂。在根据染色体形态大小排列的常规核型中,Nos.1的一条同源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另一条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呈异形性。Nos.2,3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Nos.4为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此外,核型中还有一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已知哺乳动物性染色体富于嗜银性并有特殊的形态和配对特征,在联会复合体分析时易于和常染色体区分鉴别(施立明1986)。贡山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分析表明,Nos.1的S.C 一端染色较深,即富嗜银性,也比较膨大,可以判断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配对形成短小的S.C。在粗线期的不同阶段,配对的程度可以不同。在早粗线期,XY靠拢,端部接近,在中粗线期,XY密切配对,在晚粗线期又开始分离。这就证明,在Giemsa染色的体细胞核型中,亚中着丝粒的小染色体的确是Y。Nos.1的S.C长臂实际上是常染色体。看来,这条常染色体是端着丝粒形态,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和X易位,就形成亚中着丝粒的复合染色体(XA)。

在C带核型中,可以看到每对染色体的着丝粒区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C带,即结构异染色质。值得注意的是,在X和常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复合染色体的“颈部”特别富于结构异染色质,这种特征的C带分布和预期的相吻合。

银染色结果表明,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即18s+28s核糖体基因分别出现于N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作者:王文,兰宏,杨凤堂,马彩霞,张亚平

20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1,4染色体的长臂。电镜观察表明,Nos.1,4和S.C长臂附有清晰的核仁,和体细胞的银

染结果相一致。

上述体细胞核型和减数分裂S.C分析表明,贡山麂的核型有其独特的特点。已知小麂(M.reevesi)的2n=46(Wurster and Bernischke 1967),赤麂(M.mvaginalis)的2n=6♀,7♂(施立明 1976;Wurster,Bernirschke 1970),罗氏麂(M.rooseveltorum)的2n

=7♂(Wurster 1985)无论是染色体的数目还是染色体形态都和贡山麂的明显不同。

分布于我国浙西、皖南地区的黑麂(M.crinifrons)的2n=8♀,9♂。虽然两者的雄性

染色体数目相同,但黑麂的一条Nos.1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形态,已知也是X和常染色体易

位形成的复合染色体,但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却是典型的中着丝粒形态。Nos.2染色体一条为

亚中着丝粒形态,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却是端着丝粒形态,这种复杂的染色体异形性涉及染色

体易位和倒位(施立明 1983,1987)。因此,黑麂的Nos.1,2染色体和贡山麂的也有明显

的区别。推测雌性贡山麂的2n=8,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可能和黑麂的相同或十分相似。但银

染的结果表明,虽然贡山麂和黑麂的Nos.4染色体长臂都带有Ag-NOR,但黑麂的另一对NOR分布于Nos.2染色体上,而贡山麂的另一对NOR分布于Nos.1染色体上,就是说这

两种麂的核糖体基因的分布位置不同。

分布于马来西亚的赤麂属于指名亚种M.m.muntjak。据Wurster和Atkin(1972)报道,

其2n=8♀,推测雄性的2n=9♂,染色体数目和贡山麂相同,但通过核型的比较分析表明,虽

然这两种麂的X都易位到一条常染色体上从而形成亚中着丝粒的复合染色体(XA),但这两种

麂的这条染色体长度似有不同。根据地理分布区域的不同,贡山麂也不太可能是赤麂的指名亚

种M.m.muntjak。此外,据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分类工作者的初步检测,贡山麂的外部形态

与头骨特征和赤麂(M.muntjak)的差异较大。Soma(1983)曾报道,泰国曼谷动物园一只雌

性费氏麂(M.feae)的2n=13,因这只费氏麂是一个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故推测正常雌性

动物的2n=14,雄性费氏麂的2n=15(Soma 1987)。此外,除Nos.1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外,核型中其他染色体都是端着丝粒形态。我们的结果清晰地表明,贡山麂的核型无论是染色

体数目,或是染色体形态都明显不同于原产缅甸南部和泰国南部的费氏麂。

综上所述,贡山麂的核型特征和现知的5种麂都有不同。核型是细胞分类学的一个重要

依据,特别是对于麂属(Muntiacus)更是如此(施立明 1980)。因此,进一步收集更多的个体,并以多种染色体分带技术综合比较解剖学和分类学特征,深入研究分布于我国滇西北,

包括藏南的贡山麂的细胞遗传学,确定其正确的分类地位——是新的亚种或是独立的新种,

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麂属动物核型的染色体涂染比较

麂属由于其核型多样性和一些种在进化中染色体重组率高而一直受到关注。在迄今发现

的哺乳类中,印度麂有最低数目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6、7)(Wurster,Benirschke 1970);进一步研究此属的染色体数表明:黑麂(M.Crinifrons)2n=8、9(施立明 1983),贡山麂(M.gong shanensis)(施立明,马彩霞 1988)、雌性费氏种2n=13(M.feae 1983)和雄性费氏种2n=14(施立明未发表),中国麂(M.reevesi)2n=46(Wurster,Benirschke 1967)。研究结果还表明印度麂和中国麂在核型上有20条不同染色体,但在表型

第3章麂属动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21

上相似,两个种进行人工交配能产生幼仔,但后代是不育的(Shi,Pathak 1981),对这两个种的G-带比较研究表明,G-带有很高的同源性(施立明等 1980)。此结果也支持Hsu(1975)等的看法,即印度麂染色体可能是多条染色体串联着丝粒融合的结果。而且,通过对麂属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表明,现代麂属所有种大约在200万年前发生分化,贡山麂和黑麂则不同,大约在60万年前分化(兰宏,施立明 1994)。因此,麂属是研究核型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一个很好的模型。

一些学者提出很多假说来证明串联融合理论,有两个证据支持此理论,即:①在细胞间期,中国麂的点状着丝粒非随机地聚集成束形成小的聚集体,表型上和在印度麂间期细胞核中观察到的复合着丝粒单元很相似(Brinkley等 1984);②中国麂的着丝粒区的异染色质C5序列和哺乳类端粒DNA序列在印度麂染色体上都有定位,而且,和其他麂属的G-带带型比较分析也支持此理论,即它们的核型有差异是由于祖先染色体的串联和着丝粒融合,但组合方式又有所不同(Fontana,Rubini 1990;施立明未发表)。Elder和Hsu(1988)认为在中国麂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中,其单倍数的染色体大约发生了17次染色体串联、3次着丝粒融合事件。Lin等学者支持这一观点(1991),他在二倍染色体中检测到了30多个卫星DNA序列间质位点。

染色体涂染法是用有分类特征的染色体制成探针混合物,检测人类(Cremer等 1988;Lichter等 1988;Pinkel等 1988)、灵长类(Wienberg等 1990,1992;Jauch等 1992)和远缘哺乳类(Scherthan等 1994)在染色体进化中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复杂性和隐蔽的染色体重排现象。令人庆幸的是,麂属染色体数目少而且比较大,用荧光活化细胞分类器就能把印度麂所有的染色体分开(Carrano等 1976;Levy等 1991)。近来,随着染色体分类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和退化低聚寡核苷酸引物PCR(DOP-PCR)的结合,能够用少数染色体快速地建立染色体特异文库和涂染点(Telenius等 1992)。此技术也促进了反向染色体涂染法的发展,即将少数突变染色体片段经DOP-PCR产生涂染点探针,与正常中期分裂相杂交,以显示突变染色体的突变位点(Carter等 1992)。

1995年我们实验室与剑桥大学合作进行了染色体涂刷(chromosome painting)研究,以探讨麂属动物的染色体的进化方式(Yang等 1995)。实验所用的雌性印度麂(KCB89003L)、雌性贡山麂(KCB92001)、雄性和雌性黑麂(KCB82001,KCB81002E)以及雄性中国麂(KCB92036)细胞株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细胞库提供。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3.2.1 增强DAPI带的核型和染色体组型模式图

进行染色体涂刷,通常只能获得弱的DAPI带。通过5×5高透滤光镜的增强作用,可提高DAPI带的强度。图3-1显示增强后雌印度麂、雌贡山麂、雌雄黑麂和雄中国麂的DAPI核型。为了便于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我们构建了印度麂、贡山麂、黑麂和中国麂的染色体组型模式图。对于印度麂而言,增强的DAPI带核型是相同的,但并不同于Levy等(1993)所描述的G带染色体组型模式图。特别是,我们发现1p3上有4条带,1q1上有7条带,而Levy 等则认为1p3上有6条带,1q1上有9条带。增强后雌黑麂和贡山麂的DAPI带核型是相似的。雌贡山麂的常染色体区域很大程度上相当于雌黑麂的如下区域:(X+1)q≈1q,2≈2,3≈3,4q≈(X+4)q,4p≈1p,X≈X,与贡山麂的1q,2p,(X+4)q,1p区各自相比时,发现(X+1)q区域缺少4条带,2p区多出4条带,4q区缺少2条带,而4p区又多出2条带。在2q,3,和X染色体臂这些区域中,贡山麂和黑麂的带型是类似的。在黑麂染色体1q和2p

22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区域也能观察到异型变异形态的染色体。这种变异在细胞系建立初就已存在,并且在其后的传代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雄黑麂显示出一种复杂的核型,这与Shi(1983)的报道一致。与雌黑麂相比较,发现在染色体1的一个拷贝、染色体X+4的一个拷贝以及正常染色体2和3配对中,有一个中着丝粒染色体、一个小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一个端着丝粒染色体。DAPⅠ带显示未配对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与染色体1上的q臂是同源的,且我们定义它为1q。小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即是Y染色体。中着丝粒染色体q臂末端似相当于(X+4)q区域。此观察结果结合联会复合体分析(马昆,施立明1988)及染色体绘图实验的结果,我们将此区域命名为1p+4。在雄黑麂中未观察到在雌黑麂核型中所见到的异形结构。

3.2.2 与印度麂染色体涂染比较的基因组分析

体现着雌印度麂整个基因组的染色体1,2和X+3图可由单独(单色FⅠSH)或共同(三色FⅠSH)杂交获得,这种杂交可在贡山麂、黑麂和中国麂的中期核细胞中进行。由于每一染色体着色部分都包含了同源的着丝粒异染色质部分,故所有的着丝粒异染色质均被染成黄色。通过原位杂交图和增强DAPⅠ带相结合的图像处理系统,可得到特定的杂交信号。为减少对三色杂交信号判断的误差,利用单色杂交信号与之对比。

贡山麂和黑麂都有相同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雌性为2n=8,雄性为2n=9。与印度麂染色体杂交显示出两种麂的染色体所有区域均被染成黄色。贡山麂的(X+1)q染色体区域的杂交情况很大程度上与黑麂的1q区域相对应,然而仔细地比较后发现,贡山麂(X+1)q染成红色的区域比相应的黑麂1q上区域小,并且在贡山麂(X+1)q中缺少了在黑麂1q中紧接着丝粒下面的一小部分染色为黄色的区域。两种麂的2p区与印度麂的染色体2杂交均为绿色。贡山麂的2p区中染成红色的部分比黑麂中相应部分多,并且在贡山麂2p的着丝粒上面有一小的染色为黄色区域,而在黑麂中无此区域。2种麂的染色体3的染色情况相似。除了黑麂(X+4)q上紧接着丝粒下端有一额外的天然红色区域外,贡山麂4q和黑麂(X+4)q区的杂交着色情况相似。贡山麂4p区和黑麂1p的杂交情况相似,但不完全相同。贡山麂4p上着红色的区域比黑麂1p上着红色的区域大。

染色体1,2,3和X+4的染色情况与雌麂的相似。端着丝粒1q的染色图与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一样。染色体1p+4的短臂从pter到着丝粒依次被染成“红-绿-黄”,而其整个长臂均被染上红色。1p+4短臂上黄色区域,例如(1p+4)p11-14的带型显示了1p11-14相似的带型。中国麂有46条染色体。将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被染成不同大小区域的黄色,通过比较同一中期细胞核的增强DAPI带和三色、单色(数据未在此显示)杂交图,构建出三色的核型图。染色体1q2-qter,3,4,5q1,7,12,19,20,22染成红色,染色体1q1,2,10,11,13,14和15染为绿色,染色体5q2-qter,6,8,9,16,18,21和X染色体染成黄色。由于雌印度麂不含Y染色体,小Y染色体只显示出弱的信号,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为着丝粒上的一强的黄点。

3.2.3 结论

我们首次使用了染色体特异性的染色方法对印度麂与其他种的麂进行杂交研究,采用精确的染色体带和相关杂交信号分析的三色FISH杂交比较了麂属的整个基因组结构。

除染色体1,5和Y外,中国麂的所有染色体与标记的印度麂杂交后均着色为三种颜色中的一种。这为现生印度麂核型是由类似于中国麂的祖先通过串联重复和着丝粒融合进化而来

第3章麂属动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23

(shi等 1980)的假说提供了依据。染色体1和5的三色着色可用染色体重排来解释,例如发生于串联重复部位和着丝粒融合处的相互易位。另外,现生麂的祖先具有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比46条多,也许像Neitzel(1997)和Fontana及Rubinin(1990)所推测的2n=70(NF=70)。这种阐述假定了中国麂是从其祖先的核型通过12个连续重复串联融合构成4大端着丝粒对衍化而来(Fontana,Rubini 1990)。用其他种类的麂与中国麂染色体杂交作图的实验将对解释这个问题有帮助。

印度麂、黑麂和贡山麂代表着麂属动物中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低的三个种,其中贡山麂是近期才发现的新种(马世来等 1990)。通过比较增强DAPⅠ带和染色体着色类型,可见黑麂和贡山麂的核型是相似的,因此推测两者之间有近的亲缘关系。在三种麂中存在大量未改变的同线期染色体。X染色体臂是最明显的保守区。同样,分别地比较印度麂与黑麂、印度麂与贡山麂染色体带图的结果是,印度麂的1q17-qter相当于黑麂和贡山麂的3q13-qter,印度麂的1p22-pter相当于贡山麂的4q23-qter或是黑麂的(X+4)q23-qter,印度麂的2q11-q34相当于黑麂和贡山麂的2q15-qter。麂属种间染色体的同源性说明印度麂、黑麂和贡山麂各自独特的核型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组合形式的串联和着丝粒融合而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演变而来。由于现生麂在200万年以前就已发生了分化(兰宏,施立明 1991),那么大的同线染色体的存在也说明串联融合在麂染色体进化过程中是非随机的。

染色体显带和联会复合体分析为麂属动物比较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Shi 等 1980;Neitzel 1987;马昆,施立明 1988;施立明,马彩霞 1988;Fontana Rubini 1990)。然而染色体显带和联会复合体分析技术不能阐明染色体上较为精细的重排现象。例如,用这两种技术仅仅用显带的同源性不能观察到贡山麂和黑麂之间的差异。而染色体染色的增强DAPⅠ带却能使我们通过显带的同源性和DNA含量的同源性分析观察到种的差异。

雄黑麂复杂的核型使我们很难理解此物种的性别决定机制。为阐明此问题,马昆和施立明(1988)采用表面铺展技术观察了精母细胞粗线期的联会复合体,发现了涉及到染色体1,1q,X+4,1p+4和Y的多价体现象。分析多价体构象,推测出亚中着丝粒1P+4的进化涉及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端着丝粒发生了臂内倒位成为亚中着丝粒,第二步是与1p串联融合成中着丝粒染色体,按此解释的话,现在的中着丝粒1p+4末端短臂应与1p同源。但是,染色体染色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因为1p的杂交图不同于1p+4染色体末端杂交图。染色体1p+4和1p以及1p+4和X+4之间显带和染色的部分相似性说明至少部分1p和(X+4)q源于1p+4。我们的结果支持在(X+4)q24和(X+4)q12之间断裂后发生了同臂内倒位,并将1p11-14插入到(X+4)q12区,而由此失活或丢失了(X+4)q着丝粒,从而激活了潜在于1p的着丝粒这种说法。对黑麂进一步比较染色体绘图的工作还有待深入,这对精确地阐明在此核型中发现的染色体重排现象有很大帮助。

我们采用增强DAPI显带技术比用传统胰蛋白酶-G显带技术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带型。与常规只能给出模糊带型的直接DAPI显带技术相比,增强的DAPI显带可获得高反差、清晰带,且易于对原位杂交信号与特异带之间的关系进行精确分析以及在DNA水平上类比带与带间的同源性。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染色体分类、DOP-PCR、多颜色染色体染色以及计算机化图形分析的技术,适用于对相关种类动物核型进化研究中复杂的或小染色体重排的分析。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对除印度麂外其他麂属动物的染色体绘图,以及提供有关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融合和转位的进一步证据。

24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3.3 线粒体DNA多态性和麂属的遗传分化

我们用3只来自云南省怒江州的贡山麂、2只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印度麂、1只来自浙江省开化县的黑麂、2只来自昆明市郊西山区的中国麂作为材料,提取和分析mtDNA。mtDNA 纯化后用12种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BamHⅠ,Hind Ⅲ,BglⅠ,BglⅡ,EcoRⅤ,KpnⅠ,SacⅠ,PstⅠ,ClaⅠ,AvaⅠ和ApaⅠ)进行酶解。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用单酶解结合双酶解方法构建。基于线粒体DNA限制性酶谱,以mtDNA全序列已被发表的黄牛(Anderson等 1982)作为外群(outgroup),将可变位点编成“0”、“1”特征矩阵,利用PAUP2.4版(Swofford 1985)中的branch and bound法和PHYLIP3.5版中(Felsenstein 1993)的Dollo程序构建简约进化树(parsimonic tree)。此外,根据位点共享度,我们还计算了物种间的遗传距离(Nei Li 1979),基于遗传距离利用PHYLIP3.5版中的FICH和KITSCH构建了距离进化树。

表3-1为限制性位点0,1特征矩阵。基于特征矩阵用PAUP中的branch和bound算法得到6棵最简约树。这6棵树揭示的种间分枝关系相同,只是种内关系有所差异。从这6棵树得到的合意树(consensus tree)与Dollo法得到的树完全一致。该树(图3-1a)表明,黑麂和贡山麂关系最为接近,其次它们与中国麂接近,印度麂则是相对独立的一枝。

种内的遗传距离小于1%,黑麂和贡山麂的距离为2%,其他种间的距离值在4%~7%之间(表3-2)。基于遗传距离矩阵,FITCH和KITSCH也得到了拓扑结构一致的系统树(图3-1b)。该距离树与简约树(图3-1a)揭示的种间进化关系相同。

虽然麂属动物种内的遗传分化不高,但印度麂不同个体间的位点变异还是包含了一些亚种划分的信息。传统上海南的印度麂属于M.m.nigripes,云南及附近区域的则被认为是M.m.vaginalis(Osgood 1932;Allen 1940)。但是,1988年Ma等认为,云南及邻近区域分布有两个印度麂亚种,即云南南部的M.m.menglalis和云南北部的M.m.yunnanensis。mtDNA数据支持这一观点。来自滇南的IM1与来自滇北的IM2间的遗传距离和它们与海南亚种(IM3)间的距离相当(表3-2)。因此,IM1可能属于M.m.menglalis,IM2则属于M.m.yunnanensis。

简约法和距离法得到的系统树都提示贡山麂和黑麂非常接近,它们线粒体DNA之间的

第3章麂属动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25

差异也仅有2%(其他种间的差别为4%~7%,见表3-2)。这一结果与细胞遗传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比较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贡山麂和黑麂不仅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8♀,9♂),而且其核型特征也非常相似(张冰,施立明未发表)。增强DAPI分带和染色体涂刷研究同样证明,贡山麂和黑麂的核型非常接近(Yang等 1995)。有趣的是,贡山麂仅分布在滇西的狭小地域,而黑麂则分布在浙江和安徽交界处的有限区域内(马世来等 1990)。两者地理距离甚远而遗传分化甚小。我们推测在较晚近的地质时期,黑麂和贡山麂的分布区可能是重叠或连续的。后来在更新世晚期由于冰川向南推移,使黑麂退缩到华东的狭小区域,贡山麂则收缩到云南西部,导致了它们目前的地理分隔状态。

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最令人迷惑的是印度麂的进化地位问题。印度麂总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图3-1)。而且这种印度麂和其他麂的单系(monophyletic)关系得到了94%Bootstap叠代统计的支持(图3-1a)。但是,以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都支持现代印度麂核型是通过串联易位和着丝粒融合从类似中国麂的祖先核型进化来的(Hsu等 1975;Shi等 1980;Yang等

26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1995)。这种矛盾可能来自于我们mtDNA数据还不充分,或是我们的外群选择不当(本研究中为黄牛)。当然,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正如Neiztel(1987)、Fontana和Rubini(1990)所提出的那样,现生麂类的祖先有不止46条染色体,可能是70条。Yang等(1995)的染色体涂刷研究也发现,中国麂的Nos.1,5,和Y染色体不能被来自印度麂的三份染色体特异探针所涂染。看来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更多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研究。

另一项推论是关于麂属动物的分歧时间。印度麂和其他麂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5%。如果假定哺乳动物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为每百万年2%(Brown 1983),那么现生麂类的分歧时间可能发生在2.7百万年前。核糖体DNA的研究也表明,麂属动物种间的歧异程度也很小,仅相当于姬鼠属内各物种间分歧程度的1/10(兰宏等 1993)。古生物学证据表明,最早的中国麂化石发现于早更新世地层(相当于2百万年前)(马世来等 1986)。染色体涂染研究也发现所有麂间的染色体存在大量的同线区(syntenic blocks)。看来,麂属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类群。

初中生物专题八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八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知识网络结构] 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决定性状。 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章是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要求了解遗传现象和遗传的物质基础;了解染色体同基因、基因同性状的关系;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在遗传过程中的表现;认识常见的遗传病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了解变异现象及其原因;了解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中考中,染色体、基因、性状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常作为考查的内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常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地从相关的图表、资料、图形中获取信息,正确地分析、判断提高解题能力。人类常见的几种疾病的病因要分清:白化病、血友病、色盲是遗传病;红眼病、艾滋病、流感是传染病;呆小症、糖尿病、侏儒症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坏血病、夜盲症、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在中考中常将各种疾病混在一起,从某个角度来选择正确的选项。 [经典例题剖析] 例1:请据图描述细胞核、染色体、 () A细胞核>DNA>染色体>基因 B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C染色体>细胞核>DNA>基因 D染色体>DNA>细胞核>基因 [解析]本题要理清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上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小单位。[答案]B 例2:从亲代的体细胞到生殖细胞再到发育成子代的受精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A.2N→2N→2N B.N→N→N C.N→2N→N D.2N→N→2N [解析] 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亲代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染色体都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在生殖细胞内减半。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体细胞一样的数目。[答案]D [预测新题演练] 【选择题】 1、下列哪一组是相对性状?() ①单眼皮和双眼皮②有耳垂和无耳垂③能卷舌和不能卷舌

上海高三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测试题汇总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1—10每个2分,11—40每个1分,共计50分)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3、在双链DNA分子中,已知A≠C,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A+T)/(G+C)=1 B.(A+C)/(G+A)=1 C.(G+C)/(A+T)=1 D.(A+G)/(T+C)≠1 4、已知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在某杂交试验中,后代有50%的矮茎,则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5、YyRr的个体与YYRR的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时,子代的基因型有 A.2种B.4种C.6种D.8种 6、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7、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不可能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 A.AB B.ab C.Bb D.aB 8、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A与b B、Y与y C、E与E D、f与f 9、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体的是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10、下列对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B.边解旋边复制 C.复制需要酶和氨基酸 D.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1、两对遗传因子均杂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隐性纯合子异花传粉,得到的后代是 A.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B.黄圆∶黄皱∶绿圆∶绿皱=3∶1∶3∶1 C.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 D.黄圆∶绿皱=3∶1 12、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 A. 沃森和克里克 B. 孟德尔 C. 摩尔根 D. 薛定谔 13、隐性性状是指 A、测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B、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C、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杂种F1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专题六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六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知识网络】 【重点精析】 内容复制转录翻译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个体发育中 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模板亲代DNA分子双条链DNA分子的一条链mRNA 过程边解旋边复制且半保留 复制,形成子代DNA 转录后的DNA仍然保留原 来的双链结构,形成mRNA 以tRNA为运载工具、在核糖体 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原料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解旋酶、RNA聚合酶氨基酸缩合酶 产物2个DNA分子1条单链mRNA 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2、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适用范围 (1)适用生物类别:真核生物,凡原核生物及病毒的遗传均不符合。 (2)遗传方式:细胞核遗传,真核生物的细胞质遗传不符合。 (3)发生时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基因分离定律),而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不发生两大定律。 3、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比较

(1)共同点: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2)不同点:①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进化论着重研究克服了这个缺点,强调生物进化是因为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强调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的是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联系:现代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基础训练】 1、科学家常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过程。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常用32P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用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分别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试问:如何才能使一部分噬菌体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 A、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 C、用含32P的活鸡胚培养噬菌体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 2、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两个重要阶段及其发生场所正确的是() A、转录细胞质 B、逆转录细胞核 C、翻译细胞质 D、复制细胞核 3、下列关于基因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水稻细胞基因的编码区中存在非编码序列 B、大豆细胞基因结构中内含子存在于编码区,是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C、大肠杆菌基因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编码区的下游 D、乳酸菌与酵母菌基因结构中都存在外显子和内含子

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2015_2016学年度八年级生物下学期复习练习(十,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无答案)

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度 八年级下生物中考复习练习(10) 十、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知识点: 1、性状是指示物体所表现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________。 2、“转基因鼠”的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______,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__________,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____________,即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____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通过生殖过程把____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和_____就是____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______上,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____和____都是一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_存在的,而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_______,即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_____存在。 4、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说明:(1)相对性状有_______和_______之分,则基因也有____和____之分,显性基因控制_______,隐性基因控制_______;(2)基因组成中若有显性基因,就会表现出显性性状,即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____和____两种,而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是纯合的两个隐性基因;(3)杂合基因型中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虽然未得到表现,但并不受显性基因的影响,还是会遗传下去。 5、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有___对染色体,其中___对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称为______,只有__对染色体男女有区别,称为______,男是___,女是___。在进行生殖活动中,男性排出的精子有___种,一种含______,一种含______,而女性只排出__种含______卵细胞,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生___,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生___,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_____,各占___,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_____。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教学设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模拟“概念图”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考纲要求】 1、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描述人的性别决定。 4、认同优生优育。 5、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能列举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的概念,并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基因”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写有相关概念的卡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题下表是对某个家庭成员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

1、 单双眼皮、有无酒窝等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 , 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此现象称为 ; 父母为双眼皮,而女儿为单眼皮,此现象称为 。 2、若决定双眼皮的基因(A )为显性基因,决定单眼皮的基因(a )为隐性基因, 下图为父母双眼皮,女儿单眼皮的遗传图解,请尝试完成: 3、父母为双眼皮,女儿为单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女儿的 发生改变引起 的,因而 (能/ 不能)遗传给后代。 女儿做整形成为双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 引起的, 并没有改变,因而 (能/ 不能)遗传给后代。 4、若决定有白化病的基因(b )为隐性基因, 决定无白化病的基因(B )为显性基因, 则这个家庭成员中,父母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 女儿的基因组成是 。 若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婚配后所生的子女患 病的机会增加。 5、人的性别是 决定的,父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母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这对父母再生一个儿子的机率是 。 单眼皮 父 母 卵细胞 受精卵 亲代 子代的性状

专题七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以及进化

专题七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 一、 思 维 导 图 三、 例 题 【1 】07 年 15.豌豆豆荚的颜色有绿色和黄色两种,绿色为显性性状。现用纯种黄色豆荚豌豆为母本授以绿色豆荚豌豆的花粉,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为 A.全为黄色B.黄色与绿色的比约为1:1 C.全为绿色D.黄色与绿色的比约为1:3 【2】07年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籽西瓜花粉发育不良,必须借助普通西瓜的花粉刺激,才能促进果实发育 B.利用马铃薯块茎上长出的芽体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出芽生殖 C.扦插在湿润土壤中带芽枝条的下部,生长出的根属于侧根 D.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只保留母体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3】07年20.关于人生长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精卵只有到达母体子宫后,才开始进行分裂和分化 B.婴儿的出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 C.人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只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D.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 【4】07年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旺化石体现了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原始的单细胞藻类 C.生物进化的在因素是生物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D.原始的新代和能够自我繁殖是原始生命的标志 【5】08年4.用基因组成是Aa的青州蜜桃枝条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青州蜜桃砧木上,所结蜜桃果肉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的几率是() A.25%B.50%C.75%D.100% 【6】08年6.太空育种是利用宇宙飞船等把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发种子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品种的过程。太空育种() A.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产生的变异都是对生物自身有利的 C.培育出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生物D.产生的变异都是对人类有益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3.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 转基因生物------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7.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8.如图是“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示意图,分析图片后回答下列各 问. ①请把上述图片的序号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A→D→B→C ②在上图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③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④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小鼠变成了大鼠,这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⑤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考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分析:此题通过转基因超级鼠的出生,证明了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结合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图示进行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①A→D→B→C ②鼠的个体大小 ③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⑤控制性状的基因 点评: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016年中考生物(第01期)大题狂做系列 专题11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含解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 分数_____ (7道综合题,训练时间40分钟) 1.(2015天津市南开区年初中学业质量检查生物试卷)如图表示一对黑色雌、雄豚鼠交配后产下后代的遗传图,据图回答(5分) (1)豚鼠的毛色性状由控制。 (2)决定豚鼠毛色为黑的基因(B)是显性基因,决定豚鼠毛色为棕的基因(b)是隐性基因。图中所示亲本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均为。子代中,棕色豚鼠的基因组成是,某只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可能是或。 【答案】(1)基因(2)Bb bb BB Bb 【解析】 解如下:

因此,(1)豚鼠的毛色性状由基因控制。(2)决定豚鼠毛色为黑的基因(B)是显性基因,决定豚鼠毛色为棕的基因(b)是隐性基因。图中所示亲本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均为Bb。子代中,棕色豚鼠的基因组成是bb,某只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可能是BB或Bb。 考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2、(2015年中考山东省潍坊市卷)有、无耳垂是人的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统计了他们班50名同学耳垂的情况,结果是29名有耳垂,21名无耳垂。他还统计了四名同学父母的耳垂情况,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相关基因用A或a表示) (1)该同学分析后判定有耳垂是显性性状,这一结论是根据同学及其父母的情况得出的。 (2)该同学针对耳垂的遗传提出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填字母) A、因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所以其他班也一定是有耳垂的同学占多数 B、乙同学父母基因组成都是Aa C、丙同学不可能携带a基因 D、丁同学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仍然无耳垂 (3)该同学针对耳垂遗传情况的探究运用了生物学探究常用方法中的法。 (4)甲同学有一个妹妹,你认为她有%的可能有耳垂,请用遗传图解说明你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答案】(1)乙(2)AD (3)调查(4)50 【解析】 试题分析:(1)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结,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性状是由基因组成,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成对的两个基因中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时表现显性性状,一个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时表现显性性状,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时表现隐性性状。通过图中表调查分析,乙父母都有耳垂,子女表现无耳垂的性状,说明显性状性状是有耳垂,无耳重是隐性性状。因此,该同学分析后判定有耳垂是显性性状,这一结论是根据乙同学及其父母的情况得出的。

遗传变异和进化

遗传、变异和进化(1)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 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经典实验:(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实验技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从F.Griffith到O.Avery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标记法的应用 1.2 RNA也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 2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简介:生命科学史上的划时代突破——沃森-克立克模型的建立 2.1 DNA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长链,反向平行,碱基配对,互为补充;氢键的遗传学意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变式理解: 例1:已知某DNA分子一条链上,其互补链上和整个DNA分子中,的值分别为多少? 例2:已知某DNA分子一条链上,其互补链上和整个DNA分子中,的值分别为多少?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碱基序列的千变万化与特定序列) 2.2 DNA分子的自我复制 复制的概念、时期、过程要点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DNA梯度离心实验 3 基因的表达 4.1 基因的概念——具有遗传效应DNA片段 4.3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遗传信息流动的规律——中心法则 4 基因的结构 4.1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包括分为非编码区(调控序列)和编码区(编码序列呈连续性)4.2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非编码区:有调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如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编码区:具有不连续性,含有若干个外显子和内含子 4.3 人类基因组研究——人类“生命天书”的解读 人类基因组包含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约30亿个碱基对,估计3~4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2%)。 需要绘制4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 4.4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大意义 5 基因工程简介 5.1 基因操作的基本工具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基因“剪刀”的专一性)、DNA连接酶(基因的“针线”)运载体(常用的是细菌质粒;必备的3个条件)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归纳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归纳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归纳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的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 性状。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 结婚. 4.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 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男:44条常染色体+X女:44条常染色体+XX)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女性为XX.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 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 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完整)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遗传与变异

专题复习遗传和变异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细胞的里。 ①染色体主要是由和两种物质组成;是 DNA的载体。 ②有特定的遗传功能的DNA片段就是。 ③在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存在的,其中一条来方,一条来自方;在生殖细胞中 染色体和基因是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内有对染色体,精子或卵细胞内有条染色体, 受精卵内有条染色体)。 ④基因随染色体经过传递给子代,后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5一条染色体上有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个基因。 2. 生物的性状主要由控制;还受影响,如晒黑的皮肤。 3. 相对性状:生物性状的表现类型;如家兔的黑毛和白毛。 注意: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如桦尺蛾的体色是,体色的深色和浅色就是一对。 4、如基因型是或时表现为双眼皮,则基因型为aa 时表现为眼皮;在Aa中a不会表现出 来,但能给后代;如父母的基因型都是Aa 时,子女的基因型可能有或或 5、决定人类卷舌的基因是A。现有一女能卷舌,若她的儿子不能卷舌,其儿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女人的基因组成很可能是________。 6、男性的性染色体为,男性能产生种类型的精子:即含染色体的精子(22+X)和含 染色体的精子(22+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女性只能产生种类型的卵细胞:即含染色体的 卵细胞(22+X) ,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的。 7、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后代发生隐性遗传病的几率非近亲结婚的 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控制生物性状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A. DNA B. RNA C. ATP D. 蛋白质 2.决定小麦的高秆和矮秆的是() A.生殖细胞 B.基因 C.卵细胞 D.染色体 3.右图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4.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性状②染色体③基因④DNA ⑤细胞核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③④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5.下面关于染色体、基因、DNA的表述错误的是() A.均位于细胞核中 B.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C.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小片段 D.所有细胞核内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2018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带解析)

专题训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选择题 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血缘关系”,这里的“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 ) A.血液 B.遗传物质 C.血细胞 D.血浆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血缘关系的理解。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遗传物质,血缘关系近的人,遗传物质越相似。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兔的白毛和白毛 B.兔的白毛和黑毛 C.兔的白毛和长毛 D.兔的白毛和猫的白毛 【解析】选B。本题考查相对性状的判断。相对性状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 同表现类型,即判断相对性状有三个关键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判断时三者缺一不可。选项A为同一表现类型;选项C不是同一性状;选项D 不属于同一种生物,故选B。 3.下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的代码1、2、3、4依次为( ) A.细胞核、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B.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C.遗传信息、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D.遗传信息、细胞核、双螺旋结构、基因 【解析】选C。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4.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 【解析】选C。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在体 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选项 A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正确。 5.下列关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B.出现频率高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C.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D.隐性性状只有在子二代中才能表现出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 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

高三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一

遗传、变异与进化(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从肺炎双球菌的S型活菌中提出DNA,将S型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R型活菌繁殖的后代中有少量S型菌体,这些S型菌体后代均为S型菌体。这项实验说明() A.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B.DNA能够自我复制 C.DNA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2.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应是() A.接种RNA的植株B.接种蛋白质的植株 C.A或B D.A和B 3.猴、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参与构成核酸的碱基种类数,依次分别为() A.4、4、4 B.5、4、4 C.4、5、4 D.5、4、5 4.某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组成是嘌呤占49%、嘧啶占50%,此生物最可能是() A.大肠杆菌B.蛔虫C.变形虫D.脊髓灰质炎病毒 5.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内在原因是() A.DNA的多样性B.环境的多样性C.核酸的多样性D.蛋白质的多样性6.一个DNA片段有10个碱基对,该片段有游离的磷酸基() A.2个B.8个C.10个D.18个 7.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某四种碱基数的比例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A.26% B.24% C.14% D.11% 8.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的作用是()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NaC1浓度使DNA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DNA溶解量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9.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可以决定性状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状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控制性状 10.在如下的图示中有核苷酸()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知识点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1.概念整理: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一般用 x 表示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雌雄同花的植株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一般用表示。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如D、d。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2.例题: (1)判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x )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x )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x )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x ) 只要存在等位基因,一定是杂合子。(√) 等位基因必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必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x )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B ) A.人的长发和白发 B.花生的厚壳和薄壳 C.狗的长毛和卷毛 D.豌豆的红花和黄粒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C ) A. aa B. Bd C. Ff D. YY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遗传给后代。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是由于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 例: (1)在二倍体的生物中,下列的基因组合中不是配子的是( B ) A.YR B. Dd C.Br D.Bt (2)鼠的毛皮黑色(M)对褐色(m)为显性,在两只杂合黑鼠的后代中,纯种黑鼠占整个黑鼠中的比例是(B ) A.1/2 B.1/3 C.1/4 D.全部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遗传和变异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遗传和变异 基础知识梳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染色体 DNA 基因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 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①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 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遗传变异和进化历年高考题

《遗传.变异和进化》历年高考题 1999年广东 1.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由该段DNA转录出来的RNA,其胞嘧啶的比例是 A.10% B.20% C.40% D.无法确定 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Rr,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类型中有 A.ABR和aBR B.ABr和abR C.aBR和AbR D.ABR和abR 3.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4.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5.八倍体小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 A.8 B.4 C.21 D.1 6.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l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I和II),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 (1)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第一代(I)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另一条链是。(2)将第一代(I)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的细菌的DNA用同样的方法分离。请参照上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右图中标出。6. (1)15N母链14N新链(2) 1999年上海 1.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则Ttgg与TtGg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数目依次是 A.5和3 B.6和4 C.8和6 D.9和4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2.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无中生有为隐性。例:父母都是双眼皮,孩子是单眼皮,可以得出,单眼皮为隐性基因控制的。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男:44条常染色体+XY 女:44条常染色体+XX)

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高考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 遗传变异和进化 【命题趋向】 一、直击考点 [知识点] [能力点] Ⅰ.理解能力要求:能阐述本专题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遗传规律的本质并适用范围。能运用相关知识对遗传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能正确阐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内容和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因位置。能理解基因与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Ⅱ.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能独立完成本专题中的“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并能对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某性状的基因的显隐关系、遗传规律,能对遗传的试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与遗传和进化有关的知识,能运用提供的新信息补充完善本专题中的问题。能用文字、图表、曲线等形式准确描述相关能力,例如,用遗传图解分析解释说明相应的遗传现

象。 [高考热点] 在本专题的考点中,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思路与方法、DNA的提取和鉴定原理、遗传基本规律的实质及实践运用。常见遗传图解的书写、计算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以及各种育种方式的方法、原理及流程设计等知识是高考中的热点而且所占分值很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本专题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 Ⅰ.关于性状遗传的探究实验仍被看好 高考试题的创新设计正朝着开发性、能力型目标迈进,就本专题的知识特点看,直接考查来源于课本的纯验证性实验考查的越来越少,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有材料背景的新情境探究性实验题已逐渐演变为主流题型,如关于牛有角无角的显隐关系的判断、果蝇体色遗传德判断等。但是,情境新,理不新,考查点,还是课本上介绍的原理和规律。所以,考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绝对不能陷入仅仅对遗传机率的计算中,而应掌握遗传实验的理念:怎样判断某基因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怎样判断某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怎样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等。 Ⅱ.从分子水平考查遗传现象的命题将受重视 值得对于分子水平解释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将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例如: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过程以及真、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从减数分裂的角度解释生物的变异和遗传等。 Ⅲ.相关材料分析题会在高考中出现 本专题所涉及的生物学领域近些年发展很快,例如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关于实验室生物进化的速度,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等等。高考中,这些新发现、新成果无疑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好材料。但是,考查的知识仍会是课本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方法,同时,也不能忽视材料中所给出新结论,这些新内容也许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或者完善。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明确,科学知识是可以变化的;并尽量广泛联系课本内的其他章节,尝试用遗传的角度去解决其他的生命现象。 【考点透视】 一、网络构建 [相对性状概念图]

专题复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docx

专题复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基础回顾 1、遗传、变异:概念、举例、意义(都具有普遍性) 2、几个概念: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性染色体、常染 色体直系血亲、旁系血亲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成对存在,由DNA 蛋白质构成 4、儿句重要的话语: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条件影响) #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主要存在于() #每种生物细胞的细胞核中都含有( )的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存在的,而牛殖细胞中都是( 存在的; #每种性状通常都是由()控制的, 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位置; #成对的染色体,一条(,一条(); #染色体的基因是通过()从亲代传到下一代。 5、遗传病的主要特点(遗传性、家族性、先天性、终身性)遗传病的预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婚前检查、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后代患有遗传病的几率大) 6、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7、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3)、有利和不利变异是针对生物木身而言的。 (4)、意义: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 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中考对接 1、基因、DNA、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数量上的关系) 2.基因的传递规律 (1)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在形 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2)基因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