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知识框架图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框架图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框架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球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条件: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

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

期加一天。

第四节地球的公转

的公

转二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

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1、阳光直射赤道:春分3月21、秋分9月23,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5、

2、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

线(夏至6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3、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

线(冬至12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

三、温度带

的形成与分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1)、0°~23.5°S(23.5°N)为热带;

(2)、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

(3)、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特点:(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

光热最多;

(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3)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二章地图

第一节地图

第二节地形图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一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图二、地形1、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宽阔平坦。

2、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面起伏和缓。

3、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

4、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斗,沟谷较深。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三、地形图1、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图:由等高线构成的地图。

3、图例:(1)山顶(2)陡崖(3)鞍部(4)山谷(5)山脊

(6)陡坡与缓坡(具体图例见课本)

第三节 地图的应用(略)

第一节 海陆的分布

第三节 海陆的面貌

海陆的分布 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2、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一、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 1、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地理位置:(见地图) 3、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2) 、亚非:苏伊士运河 (3)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4)、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5)、非欧: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三、四大洋 1、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地理位置:(见地图)

四、地理名词 1、海:大洋的边缘部分。

2、洋:海洋的中间部分。

3、海峡:间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3、岛屿:海洋中的小块陆地。

4、半岛:陆地向海洋的突出部分。

海陆的面貌

一、陆地 1、陆地地形: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2、七大洲地形特点: (1)、亚洲:中间高,四周地,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均海拔高度仅次于南极洲。

(2)、非洲: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

低于南极洲和亚洲。

(3)、北美洲:西部山脉,中部平原,东部山脉。

(4)、南美洲:西部山脉,山脉以东平原与高原相间。

(5)、南极洲: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

(6)、欧洲: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

(7)、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底地貌 1、 大陆架:大陆向海底的自然延伸。 2、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 3、 海沟:海低的沟谷。 4、 海岭:海低的山岭。 5、 海盆:海低的盆地。

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一 、多变的天气 1. 天气是大气阴晴、风雨、冷热的短期反应。 2. 天气的特点: ⑴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 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 变化的,相对天气而言,气候变化一般 。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 天气对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及军事等都产生影响。 4. 常用天气符号: 5. 在卫星云图上判读: 表是陆地, 表示海洋, 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 。 6.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⑴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 的数量有关,可以用 来表示。 ⑵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 ,对人体健康 。 ⑶空气质量的高低受自然环境和 的影响。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 气温的测定 ⑴测量工具是 ,测量时要把它放在 里测量,一般在距离地面 处。 ⑵单位是 ,读作 。 ⑶对气温的观测一般一天要进行4 次,通常在北京时间8时、 时、 时、2 时。 海陆的变迁

一、变迁的原因 1、 内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2、 外力: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风雨、流水、海浪、海平面上升。 3、 人类活动:拦海造田等。

二、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1、大陆漂移说 (1)、提出:德国 魏格纳

(2)、观点: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整

块,以后逐渐解体、分裂。 2、板块构造说 (1)六大板块(见课本43页) (2) 、运动 ①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②交界处: a 、 张裂处:裂谷、海洋 b 、 挤压处:山脉、岛弧、 海沟 三、火山和地震带: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⑷气温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左右(或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最高与最低气温的差叫。

⑶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与之差。

3.气温的分布:

⑴表示方法:通常用图表示。

⑵等温线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低的为中心,反之为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的地方,气温差别。

4.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

高。

③地形差异: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0.6℃)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的、雪、等的总称,其中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2.测量工具是,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是。

3.降水的季节变化

⑴表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表示。

⑵类型:全年多雨,,,,。

3.降水的分布

⑴表示:世界割地的降水通常用图来表示。

⑵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⑶降水的分布特点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

四.世界的气候

1.概念:一个地方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

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影响:

a)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因素,因素,因素。

第一节天气

天气一、天气与气

候的概念

1、天气: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性。

2、气候:一地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二、天气:

1、卫星云图:绿色为陆地,蓝色为海洋,白色为云层白色深的地方,

云层厚,为阴雨区。

2、天气符号:见48页。

3、风级符号:见48页。

三、空气质量:

1、优:空气质量指数:0—50,对健康无影响。

2、良:空气质量指数:51—100,对健康无影响。

3、轻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101—200,对少数过敏体质有影响。

4、中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201—300,对过敏体质有影响。

5、重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300以上,对健康人群有影响。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 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 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 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 气温变化曲线:见课本51、52页图。 4、 特点:热带气温变化小,温带、寒带气温变化大。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1)、定义:将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2)、特点: ①、同一条线上的点的气温相等。 ②、稀疏的地方温差小,密集的地方温差大。 ③、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④、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2、分布: ⑴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⑵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7月,最低气温1月;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1月,最低气温7月. ⑶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即由低纬度向

高纬度,气温逐渐递减) ⑷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水量的变化与分布 一、变化: 1、 形式: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2、 时间不同降水不同。

3、 地点不同降水不同。

4、 降水量柱状图:横坐标(时间),纵坐标(降水量)。 二、分布: 1、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4、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5、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 气候的类型

第五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的类型 一、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不同。 二、类型: 1、热带: (1)热带雨林: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非洲中部、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墨

西哥,巴西高原。

(3)热带季风:印度、东南亚。

(4)热带沙漠: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2、温带: ⑴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大陆

东岸。

⑵地中海气候: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高温时期少

雨,低温时期多雨。

⑶温带季风气候:中纬度,大陆东岸。

⑷温带海洋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

⑸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大陆内部。

⑹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纬度较高,在极圈附近。

3、寒带: ⑴、冰原气候:两极

⑵、苔原气候:极圈内只长苔藓的地方。

4、高原山地气候: ⑴、青藏高原 ⑵、安第斯山脉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1、 原因: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也不同。 2、 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则气温高,降水量大;越往两极(纬度越高)获得太阳的热量越少,则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小。 二、海陆因素: 1、 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海洋比陆地气温高。 2、 沿海地区降水量大,内陆地区降水量小。 三、地形因素:

1、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六节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人口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一、人口的增长

速度(目前每年净

增8000万人口)

1、人口的增长速度由人口增长率决定。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因素:⑴生活水平⑵医疗条件⑶文化素质

4、增长较快的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

5、增长较慢的地区: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即:每平方千米所居

住的人口数)

2、人口分布密集区:欧洲、亚洲东部、南部、大洋洲

东部、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

3、人口分布稀疏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

三、人口问题

1、控制人口的必要性: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

环境相协调.

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力短缺,

老年人口增多。

3、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就业、环境压力大。

第二节 人种、语言与宗教

第三节 民居 聚落

人种、语言与宗教 一、人种: 1、 白色种人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部南 部、美洲 东部。 2、 黄色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3、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二、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 1、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 2、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 3、 俄语 4、 法语 5、 西班牙语 6、 阿拉伯语 三、宗教: 1、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西亚,经典为《圣经》,信徒最多、流传最广,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活动场所在教堂。 2、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活动场所在清真寺。 3、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活动场所在寺庙。

民居聚落

一、聚落: 1、 定义:人类居住并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2、 类型:(1)、农村:农业 (2)、城市:工商业、服务业 二、聚落与环境: 1、 平原:分布密集,呈团状,规模大。 2、 山区:分布在河谷,呈条状,规模小。 3、 沙漠:分布在绿洲,呈点状,规模小。 4、 城市:分布在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 三、保护聚 落的原因: 1、 学术价值 2、 旅游资源 3、 正在遭受破坏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

第一节 国家与地区

第二节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国家与地区 一、国家与地区: 1、 从面积上看:俄罗斯最大,加拿大第二,中国第三,美国第四,澳大利亚第五,巴西第六,梵蒂冈最小,摩纳哥倒数第二。 2、 从人口看: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3、 从社会制度看:⑴社会主义(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⑵资本主义 4、 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5、 国界线:以经纬线、河流、湖泊、海洋、山脉等划分。

6、 地区:未取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目前还有30多个。

二、发达国家: 1、 发达国家有20多个,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也算。 2、 经济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高,医疗卫生完善,掌握高科技。

三、发展中国家: 1、 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分布在亚、非、拉(拉丁美洲:

美国以南的美洲)

2、 经济不发达,贫穷落后,国民无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差,

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落后。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5 / 1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完整版)日本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二、日本(oneP82、twoP104)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我国东面的岛国,东临太平洋, 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 北滨鄂霍次克海。 经纬度注意:135°E和140°E35°N和40°N穿过(2)范围:其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①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才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其最高峰 ②日本太平岩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横滨是著名的海港。 ③日本多火山、地震,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 和“地震国”,富士山便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日本位于温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表现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5)资源:日本多山,森林资源丰富 降水多,山间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 矿产资源贫乏,需从国外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木材: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北美 2、经济特征 (1)工业(加工贸易型经济) 原因:对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依赖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亚洲、西欧 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日本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不利:①矿产资源缺乏,②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②较高的科技水平, ③以及岛国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家用电器、电子、造船、汽车、机械、 化学、钢铁、纺织、电力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工业中心是东京和横滨) 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 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 濑户内海沿岸、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2)农业 ①海洋渔业发达:最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 居世界首位。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②种植业单产高: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 机械,发展水利。实行集约化生产,科技 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水稻是日本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米、蔬菜、畜产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3、主要城市和贸易 ①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的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海陆空交通的枢纽。 ②筑波为新兴的科学城。 ③京都和奈良为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④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 (2)服饰:和服与“洋”服并存 (3)建筑:和屋与“洋”房并存 5、发达的交通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P6中的图1.6、1.9)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⑹特殊的经、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越向西越大 越向东越大 赤道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 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次年2月是冬半年。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1.19)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数字式: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4中的图1.34)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36)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 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 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0° 10201801020 180本 初 子午线0° 101020 2090 90(北 纬 )(南纬 )愈向 北愈大愈向南愈大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 径 6371千 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 线 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 圈。 20°W以西 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 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 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 道是最大的纬线 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 南、北 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 是 90度,在南 极、 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 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 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 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重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 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和地球仪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轴和两极 纬线和纬度——特点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地球仪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经度——特点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自转————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代的划分 地球公转 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和地图 比例尺:定义,表示方法 比例尺 图幅相同,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一般定向法 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地球的语言 经纬网定向法 图例 地球的阅读 选择适用的地图——地图的分类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高线等地形图 等高线和等深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五种地形类型 地形剖面图 蓝色表示海洋和河湖等,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高原 自传一日,公转一年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四季出现 方向不变,自西向东 高、中、低纬度地区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部分实例 1.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证明地球是球形; 2.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事实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特点 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所有纬线自成圆点或点,但是有赤道平分地球 长度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均相互平行 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 指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形状每条经线的形状都为半圆形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所有经线均交于南北极点。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 圈都能平分地球。 经度的划分 起始线经度范围表示方法 本初子午线0?~180?,其中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线起始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起始线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运动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禁止转载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 如发现,必追责任)彭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经 纬 网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 (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 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 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时 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定义: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类型:(1)线段比例尺:50km (2)数字比例尺:1︰5000000 (3)文字比例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大小:(1)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略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1)、0°~°S (°N )为热带; (2)、°N~°N 为北温带;°S~°S 为南温带 (3)、°N~90°N 为北寒带;°S~90°S 为南寒带。 3、特点: (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地 图 的 要 素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本初 子 午线 ( 北 纬) ( 南 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P2—P6) 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系辞》,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 2.农业生产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生产要因地适宜。 由此中国形成了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主食以大米为主. 3.荷兰位于欧洲,濒临北海,国土1/4低于海平面,被称为“低地之国”,荷兰人筑坝围堤,利用风车做动力不断扩大领土,这一过程称为:围海造陆。 4.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当地气候炎热而干燥(气温、降水),阿拉伯人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且宽大,因为:①防风沙②反射阳光透气好。 5.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P7—P14) 1.现保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4700多年前亚洲西部的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 2.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和社会经济地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两大类。。 2、地图三要素是:一、方向;二、比例尺;三、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定向: ①在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向北,用字母“N”表示。 ③既不是经纬网地图也不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4.实际定向:晴天白天看太阳,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晚上看北极星,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无论晴雨白天黑夜指南针都可定向,指向南北。 5.学校南边的胜利大街走向为:东西走向;学校东边的仓程路走向为:南北走向;流经渭南东部的沋河河流向为:自南向北,所以渭南地势南高北低;流经渭南北部渭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渭南的地势西高东低。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7.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8.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9.图幅大小的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列尺约小,表示的氛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山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阿山以南为河套平原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绪论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 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 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球体。 严格意义上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 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 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中纬度的范围30°- 60° ②特殊经线 0o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东半球的范围: 20°W 以东---160°E 。 西半球的范围: 20°W 以西---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4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本 初 子午 线北 纬 南纬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

世界地理分区和国家 东亚和日本 1、概况 位置 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有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五个国家 地形 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往东流入太平洋。东部沿海的海岸线曲折,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气候 是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 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在东亚季风区内,根据气温、降水情况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两种气候区 居民 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经济 东部沿海一带气候湿润,平原较广,耕地多,人口稠密,沿海地带又有优良港口,工农业、

交通、科技和对外贸易发达。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因草原广布而使畜产品加工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在开发利用之中 2、日本 (1)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位 置 是东亚的一个岛国,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领 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地形境内多山,国土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平原;海岸线曲折,多良港,神户和横滨是我国著名的海港;境内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 气候属季风气候,但海洋性特征较为明显,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植 被 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 河 流 河流短小,但流经山地水力资源丰富(2)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经济特点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属"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型”国家。 工业分布及原因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工业区。因本国自然资源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便利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优良港口地区 农业生产耕地少,人均耕地更少。农业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现稻米产量已能自给。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

世界地理分区和国家 东亚和日本 1、概况 位 置 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有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五个国家 地形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往东流入太平洋。东部沿海的海岸线曲折,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气候是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在东亚季风区内,根据气温、降水情况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两种气候区 居 民 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经济东部沿海一带气候湿润,平原较广,耕地多,人口稠密,沿海地带又有优良港口,工农业、交通、科技和对外贸易发达。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因草原广布而使畜产品加工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在开发利用之中 2、日本 (1)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是东亚的一个岛国,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领土 组成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地形境内多山,国土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平原;海岸线曲折,多良港,神户和横滨是我国著名的海港;境内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 气候属季风气候,但海洋性特征较为明显,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 河流河流短小,但流经山地水力资源丰富(2)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经济特点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属"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型”国家。 工业分布及原因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工业区。因本国自然资源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便利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优良港口地区 农业生产耕地少,人均耕地更少。农业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现稻米产量已能自给。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