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摘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西方移情翻译策略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

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的不同之处及其英译方法着手分析,探讨中国古诗意境英译的理想表现。

一.中国古诗词曲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由于诗人生活时代不同,活动环境不同,把自己情思融入诗歌的角度、方式、深度不同,创造出的意境也不同。这千姿百态的意境可分为三类:表层意境、深层意境以及直抒胸臆。

西方美学中的“移情”,就是将自己主观感情外射到客观事物中去,即移情与物——人格物化,或移情与景——化物为人,它与“意境”大题相同,息息相通。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是东方的“意境”说,或西方的“移情”说,均强调主观移情的能动作用——这突显了抒情诗的主要特质,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然而,“意境”与“移情”又并非等同,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方移情强调人作为主体,把自己的整个精神气质注入外物,由人及物,并

在这一过程中,凸现主体;不同于西方的主体式以人为中心的移情特点,中国移情之中,“物”是中心,由物及人,情需要通过物来唤起,并又以物来表现。“情”被消融在“物”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这是一种非主体式的移情。

西方的“移情”是人把自身强大的主体意识灌注于物,从而使物活起来。而中国艺术讲求情景交融,主张人的主观情绪与外界自然万物的融合。

西方艺术中的所移之“情”是一种在生活体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整个精神特质,是一种生命感。而中国艺术中的移“情”是相当实在而又具体,它指人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情绪体验,或某种固定的心境、情感冲动等。它因缺乏个体意识而具有普遍的群体意义。

二.古汉诗意境的英译方法

(一)直译法

古诗词翻译时,译者应顺循诗人感情抒发的先后顺序,用直译方式译出简单的修饰格,包括象征、比喻、借代等,以及主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直译出平直率真的情感就是译出了最高的美、最大的美,给读者最大的享受。

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译为“My body is like floating clouds, My heart flying willow catkins, My breath swaying silken thread.”将“浮云”、“飞絮”、“游丝”直译成floating clouds (漂浮着的云朵)、flying willow catkins(飞舞着的柳絮)、swaying silken thread(晃动着的丝线)。

(二)增词法

(1)加释

1.译出象征体,加释,理解本体。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情思——本体隐藏起来,让读者去找,又怕找不到失望,而提供暗示,然而这种暗示有时连中国读者都难以从象征体中找到本体,更何况西方读者。因此,译者有必要在展现象征体后,再给出一注解,提供诗人的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遇等。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为“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 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翻译时,仅译出象征体还是不够的,读者难以知道作者本意——本体,因此,我们得提供注释,说明当时科举情况及作者与张籍的关系以及写此诗原因等,才能使读者懂得:作者以新娘自比,将张籍比作夫婿,主考官比作公婆,以自己作品是否和主考大人的意图比作画眉是否时样,公婆是否喜欢,才能展示作者一箭双雕的技巧。

2,淡化专有名词并加释

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直译专有名词,西方读者不知是何静,不知有无情。译者此时做泛化处理,就是把个别物象扩大到普通的范围,再提供注释,读者知景知情,才能深化审美。

李白的《忆秦娥》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译为“O moon on the tower! Do you no grieve year by year, To see willow green by The Bridge again and again.”,泛化专有名词“秦楼”、“灞陵”为the tower(楼)、by The Bridge(桥边),在淡化的译文后加一注释,简单介绍文化内容,加深读者的理解。

3.加释以提供背景

在某些的古诗词中,作者吟咏平常事情,却隐藏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明咏旧事物却暗含新意,这就需要译者提供诗人的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等相关情况,简单扼要,点到为止。

翻译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加释以提供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才能使读者准确把握“落花时节又逢君”,“I meet you again in a shower of fading blooms,”的意境,到达幽境。

(2)加修饰词

1.译出整体人物形象

在翻译时,由于搭配等原因无法展示出人物形象的整体性,我们可译出所指代的整体人物形象,将其衣着、发型等作为修饰语,使读者产生一连串的联想。黄甫松的《梦江南》中“双鬓坐吹笙”译为“fair girl with two short plaits playing the flute with grace”增译了“漂亮的”、“短”、“姿态可人”,少女的姿态易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

2.强化译法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的不同,直译句子有时候不能表达出激动的情感,需采取强化办法译出,此时就要注意,哪个地方增译——修饰的对象和增译什么内容——修饰语的选择。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译为“Not that I mind about the trees, But I am afraid of my parents. Zhongzi I dearly love you, But really I am afraid of what my parents will say.”,增译really 和dearly 起到程度深化作用。

(3)译出人称

所谓译出人物并不是译出原文中出现的人称,而是译出原文中字面上不出现,而内蕴里存在的人称作为句子主语的人称。

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思悠悠,恨悠悠”译为“Endlessly her thought flows, and endlessly her woe flows”,用第三人称所有格her 加表示情感的thought 和woe,使she的位置不突出,she出现过多不符合诗的风格和读者的审美口味。

(三)省略法

(1)省略专有名词

省略专有名词是指省略那些仅表示地名、人名、物名而无其他含义的专有名词,或者那些与传说相关、能引起联想的专有名词,但是其含义与上下文重叠或擦边,仅是出于音节或韵律的需要。一旦省译,消失无影,无从加注释,虽与忠实原则有悖,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温庭筠的《河传》中“若耶溪,溪水西”省译“若耶溪”(原是西施浣洗之处,此处指少妇住所),译为“west of the brook”,,不译“若耶溪”,虽少了美女西子的比喻,使女主人公减美几分,却使上下文结构和谐一致。

(2)淡出人物

在有些古诗词曲中,“景”几乎全是景物,而人物只是陪衬—一个侧面,或融合于自然中的一点。他们出现的形式是笼统、泛指、模糊的,无论诗中是否出现主角,均以淡出为益。

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喻高雅情操,“明月”象征光明磊落,“人”不宜译出,会破坏气氛。译文“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 a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译文中我不为人知,就是没人知道我,虽字面不同,内容一致。

(四)转换法

(1)辞格转化

1.辞格变化

翻译时,在不减少构成景色的物象的数目及形态、色彩的前提下,译者为了使审美客观生动或者译文句式、结构、音节等的需要将描写某一物象的某种辞格转换成另一种辞格。

李白的《菩萨蛮》中“平林漠漠烟如织”译成“O’er far-flung wooded plain wreaths of smoke weave a screen. ”,暮霭如烟如纱转译为暮霭编织愁幕,比喻辞格转化成拟人辞格。

2.无辞格译出辞格

翻译时,为了消除文化障碍,或为了全诗的和谐,或为了诗文的韵律,译者可译出辞格。此时为了与原文长短保持大致一体——符合原文形美,一两字为宜。

朱淑贞的《蝶恋花》中“绿满山川闻杜宇”译成“All I hear cuckoos wailing.”,将“闻杜宇”译出“cuckoos wail”的拟人辞格。

3.有辞格不译辞格

原文中有辞格,翻译时却不译出,也就是用喻体的形容词形式,或用喻体的名词形式+like构成复合形容词以代替比喻辞格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译成“In-mist-veiled bower I have so much to regret. And never to forget.”,译文用复合形容词——名词+ed分词代替拈连与比喻辞格。

(2)时令转换

中国的农历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除了节气本身的文化含义外,还有时令、天气特点、文化习俗、农事活动等。翻译时,保存节气这一层面能保持天气、文化或农事的层面。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译为“The season called the White Dew begins tonight.”,将分开的“白露”放在一起,并将首字母大写,译出了“白露”节气。

但由于地缘差别及文化不同,中国的农历和西方的公立所表示的时令有很大的差别。翻译时若不加思考地将农历月份译成公立月份,景色就大相径庭了。译者应该对原文中月份模糊化,译出其所处的与西方时令对应的——温度上、天气上——植物盛衰相似的时间段,令读者得到同样的时令感受和审美感受。

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译为“Whose frozen leaves are redder than the flowers of early spring.”,将“二月”译为early spring(早春),这个时间段的气候东西方是相似的。

(3)句型转换

1.设问句

古诗词翻译时,有时用平直的汉语并不能强烈地表达痛苦、欢喜、愤怒、焦虑、无奈等,此时,译者可采用设问——明知故问的形式,使语气强化。

项羽的《垓下歌》中“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And Dapple runs no more, What then can I do? Ah, Yu, my Yu, What will your fate be?”,将陈述句改为设问句,强化了诗句的语气,若改成否定句I don’t know what your

fate will be语气就显得不那么强烈了。

2.强调句

古诗词中,委婉的说法比强硬的声明在语气上更强烈。这种形式上的肯定,意义上的否定,是英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汉乐府·饶歌·上邪》中“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译为“In summer snow fall far and night. And the earth mingle with the sky, Not until then will my love die.”,译出一个强势否定结构not till, 此结构一般为倒置结构。既符合英文语法,又表达强势意义。

古诗是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它应该像天上的明月—让全世界人民“千里共婵娟”。翻译古诗时,寻找美与展现美的过程缺一不可,轻一重一也不可。在寻找美的过程中,译者应先当读者、当诗人,认真地、深入地解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诗人透露的一星半点东西找出来,然后充分应用想象力,把诗人深埋心里的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找出来,仔细地将其理顺、理清。在展现美的过程中,译者要适当地展现诗人的情感事理,“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艺术美。这样才能将古诗的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峻菡.中西移情说之比较[J].CSSCI学术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170235.html,/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170235.html,/zhexue/meixueyanjiulilun/102933.html

唐诗英译的音美

唐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愁别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叶芝笔下的“gyre”(螺旋),则代表了他有关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矛盾运动的整个理论体系。 读诗并不仅仅是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所以说“诗在言外”。如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西人约伯特(Joubert)也说:“佳诗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又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据钱钟书)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说“诗意”。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诗的困难。 “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怀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的困难。一般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的: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唐诗英译1

高玉昆:唐诗英译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重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20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

(全英文论文)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指文化 超验主义对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影响 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布置 XX中学高三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调查研究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 从文化的角度看习语的来源 小妇人中乔的成长之路的分析 论中国红色的文化内涵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词汇差异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幽默 喜福会中风的象征意义 商务谈判中委婉语的顺应研究 热播美剧中英语语调功能研究 美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现象中的积极作用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 商务英语四字词翻译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在英语专业四级新闻听力中所运用的方法调查 艾丽斯.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性别角色 傲慢与偏见创作中体现的喜剧精神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文化差异对可口可乐公司品牌全球化的影响 电影字幕汉译策略 从海尔论中国电器全球化品牌发展之路 中英政治演讲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 英语新闻标题中合作原则的违反现象与标题的吸引功能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和乔治的不同命运的原因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英语新词的特点与翻译 从目的论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片名翻译的异同 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中的影响 屈臣氏的营销策略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产品定位的技巧 中美面部表情之文化差异 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研究--以老友记为例 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浅析 论红字中的象征要素 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社会现实 论美国个人主义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价格谈判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分析英国侦探小说对现代英国社会发展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礼貌原则制约下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策略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摘要】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如何在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文字中架起桥梁,不但翻译文字,更传达意境,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翻译;传达 Abstract: It’s a good way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nto English. How to fill in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es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solve now. Key Words: ancient poems;artistic conception;translating communication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不仅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同时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东西方文化互相学习探索融合的今日世界,短小精悍的诗词及其译品正可以凭着这种优势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试金石。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不少有才能的翻译家涉猎其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文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粗浅的探索。 唐诗是我国诗歌成就最高的时代。天才诗人灿若星辰,诗因此也成为这个朝代文学的最重要形式。后来的朝代虽然也尽力模仿,想要再创出诗的辉煌,终究是笔力不逮。所以,文学一代不及一代。具体来说,唐诗按形式可分为乐府,古风,律诗和绝句几种。较为常见的律诗因格律严密,故此得名。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一共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主要有五律七律两种。绝句的“绝”意思是“截,断”。它一般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所以简称为五绝七绝。下文的探讨将以此类型唐诗为主。 词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宋代。全名为“曲子词”,现在“曲子”的唱法已经湮没无存,只剩下文辞供人欣赏。词作为“诗余”,在有宋一代,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能作为诗的补足品存在。在词中大多表达的多是儿女情长,莺歌燕舞,而少书生意气,家国之念。当然,这一点在宋朝后期有了巨大转变。这终于使得宋词成为可以代表宋朝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与唐诗比肩。词按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几种。 对于诗词的可译性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汉字与西洋文字的差别显而易见,翻译成英文只能韵味尽失,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大部分要素将丧失殆尽,不能让英语读者真正领略诗词之美,从而得出结论:诗不可译。另外一方则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虽然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仍有许多细节处有待商榷和改善。但诗是可以译的。随着一代代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创造性劳动,越来越多的佳作出现在中外读者面前,许多技术问题在译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善于把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去。借助英语这一强大的传媒,这个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诗词范例来探讨诗词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先来谈谈唐诗宋词的意境问题。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指出人与世界的接触,因为关系的层次不同,可分为五层境界:“为满足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古代意境优美的诗句

古代意境优美的诗句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摘要】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translation of pomes in Tang dynasty, which can also better westerners’ appreciation to our ancient cultur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 in Tang Dynasty,appreciation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英语论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意境很美的诗

1 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 2 风过天地肃杀,容华谢后,君临天下,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流星飒沓。 3 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 4 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她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5 你的手,牵谁衣角,一路奔逃,狼烟烽火的喧嚣,谁煮酒,一生醉笑,千杯难销,浮花浪蕊的拥抱。 6 藏心上亘古的月光,怀中殇不再回眸的苍凉,翘首觐向,你伫立此方,谨记生而为龙的模样,谨记我的姓名是炎黄。 7 幻化成西天星光是你轮回的终点,寂灭到永生沙漏流转了多少时间,你在三途河边凝望我来生的容颜,我种下曼佗罗让前世的回忆深陷。 8 学他们跪在雪山面前,悄悄的说了很多心愿,跟着人群走过了几条街,捧着酥油茶坐在路边,幻想着玛吉阿米的容颜。 9 身边的人眉目淡淡笑叹倦,阳光雨下忽然出现飘雪。 10 手中镜头稳健,千年之间,千秋梦断情愫可懂,不知千年之后,谁的面容,重塑此时月正浓,历史跃出书中,叫嚣重重,还原一世梦,梦里金戈铁马,热血战枭雄。 11 日落时看大漠荒沙,有多少老树昏鸦,断魂处风声如雪,向暮色里十面残杀,算尽人心难算天意,烧尽孽障业火,一把无牵亦无挂,是潇洒抑或无法作答,劫灰过尽,明月当空红颜黄土,犹是最初幻梦里依稀眉目,这半生作茧自缚,只一段情短于朝露,算最后虚无也难醒悟。 12 丹青笔,挥毫写意绕指,柔肠却韶华去,是前世曾痴迷,还是你今生无法忘记,秦淮河夜雨纠缠水滴,谁吹长笛,是前世欠你的爱意,化作今生情思记忆,金陵城灯火萧瑟秋意,青丝换霜雨。 13 一本往事录,合上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匆谢幕遗忘,记录,一本泛黄的书,行走停留,擦肩而过的幸福。 1 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 2 风过天地肃杀,容华谢后,君临天下,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流星飒沓。 3 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 4 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她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5 你的手,牵谁衣角,一路奔逃,狼烟烽火的喧嚣,谁煮酒,一生醉笑,千杯难销,浮花浪蕊的拥抱。 6 藏心上亘古的月光,怀中殇不再回眸的苍凉,翘首觐向,你伫立此方,谨记生而为龙的模样,谨记我的姓名是炎黄。 7 幻化成西天星光是你轮回的终点,寂灭到永生沙漏流转了多少时间,你在三途河边凝望我来生的容颜,我种下曼佗罗让前世的回忆深陷。 8 学他们跪在雪山面前,悄悄的说了很多心愿,跟着人群走过了几条街,捧着酥油茶坐在路边,幻想着玛吉阿米的容颜。 9 身边的人眉目淡淡笑叹倦,阳光雨下忽然出现飘雪。 10 手中镜头稳健,千年之间,千秋梦断情愫可懂,不知千年之后,谁的面容,重塑此时月正浓,历史跃出书中,叫嚣重重,还原一世梦,梦里金戈铁马,热血战枭雄。 11 日落时看大漠荒沙,有多少老树昏鸦,断魂处风声如雪,向暮色里十面残杀,算尽人心难算天意,烧尽孽障业火,一把无牵亦无挂,是潇洒抑或无法作答,劫灰过尽,明月当空红颜黄土,犹是最初幻梦里依稀眉目,这半生作茧自缚,只一段情短于朝露,算最后虚无也难醒悟。 12 丹青笔,挥毫写意绕指,柔肠却韶华去,是前世曾痴迷,还是你今生无法忘记,秦淮河夜雨纠缠水滴,谁吹长笛,是前世欠你的爱意,化作今生情思记忆,金陵城灯火萧瑟秋意,青丝换霜雨。 13 一本往事录,合上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匆谢幕遗忘,记录,一本泛黄的书,行走停留,擦肩而过的幸福。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tián@①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 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斯(K.Rexroth,中文名字叫王红公)曾说:“我认为中国诗对我的影响,远远大过其他的诗。我自己写诗时,也大多遵循一种中国式的法则(a kind of Chinese rule)”[2]。他曾大量翻译唐诗并予以发表。196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当代诗选《赤裸的诗:近年美国开放体的诗歌》(Naked Poetry:Recent American Poetry in Open Forms),选录16首他的诗作,其中14首其实是杜甫等人诗的英译,由于他年辈较早,所以他的诗作列于书首,诗评家们诙谐地感叹道,美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序幕原来竟是由中国唐诗开启的[3]。当代诗人勃来(R.Bly)也承认他自己以及他朋友们的确受到白居易、李贺等唐代诗人的影响[4]。 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今天,面对世界东西方日益增强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唐诗英译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繁荣时期。80年代以来,国内已大量出版发行由我国学者、译家翻译的唐诗译本,如杨宪益的《唐宋诗文选译》(与格雷蒂斯Gladys合译)、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新译》、王守义的《唐宋诗词英译》(与诺弗尔J.Neville合译),吴钧陶的《杜甫诗英译》、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新译》、《李白诗选译》、《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张廷琛的《唐诗一百首英译》(与魏博思Bruce M. Wilson合译),以及翁显良的《古译英译》等。 众所周知,把不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感情进行翻译,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因而西方流传一句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叛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许多诗人、理论家们也持有“诗不可译”观点,诗人雪莱(P.B.Shelley)在《诗辩》(Defense of Poetry)中认为,企图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好比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来化验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数据,“因此,译诗是徒劳无功的”[5]。弗罗斯特(R.Frost)也认为诗一经翻译就会失去它自身的特质(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Jakobson)断定诗严格说来是不能翻译的[6]。话虽然说得令人沮丧,但自詹尼斯以来的优秀译家的唐诗英译实践证明,诗是可以趋近准确而传神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另一国度传诵。唐诗英译工作还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歌德(J.W.Goethe)在1827年7月写给苏格兰作家卡莱尔(T.Carlyle)的信中说:“无论说翻译有什么不足之处,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2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3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4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5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 6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 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8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9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 10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12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13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14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5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16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7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18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19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20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21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22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2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24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25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6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27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28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 29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30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31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32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33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34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35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36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37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 3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39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40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41 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42 从保罗死因的分析看劳伦斯眼中的西方文明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并没有什么道理的。 下面整理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品析《孙子兵法---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On Military SituationSun WUSun Zi says: To manage a large army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manage a small one. Itis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To direct a large army in war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direct asmall one. It is a matter of unified command and order. The whole army may suffer from anall-out attack from the enemy but does not sustain a defeat. This is because extraordinaryand ordinary forces are skillfully operated. The army may deal the enemy a heavy blow as agrindstone crushes an egg. This is an example of beating the weak with the strong.It is a general rule in war that the ordinary force is used to engage and the extraordinaryforce to win victory. The warcrafts of a commander skilled in using extraordinary force to winvictory are as inexhaustible as boundless heaven and earth or as endless as flow of runningrivers. Although they have come to an end, they can start again like the motion of the sun andthe moon. Although they have died away, they can be reborn like the changing of the fourseasons of a year. There are no more than five musical notes, but there combination wouldmake mo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