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黄檗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黄檗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8, 7(3), 233-240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journal/b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2677/br.2018.73030

Study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Vitro

of Extract from Phellodendron

amurense Leaves

Chunjing Wang, Yuhong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lant Ec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Mar. 19th, 2018; accepted: Apr. 11th, 2018; published: Apr. 18th, 2018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in vitro of different polarity fractions of extract from ethanol extract of Phellodendron amurense leaves. 4 extractions were obtained in different fractions by using different polarities of solvents such as petroleum ether, ethyl acetate, butanol and water.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capacity of 4 different polarity fractions from ethanol extract of P. amurense leaves was evaluated by detecting scavenging abilities for 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 (DPPH) radi-cal, hydroxyl radical (?OH), ABTS+? radical and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method(FRAP)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fractions of extract from P. amurense leaves had re-vealed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p < 0.05).

The antioxidant effects of 4 fractions from P. amurense leaves all had different antioxidant effects in different reaction system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mong 4 fractions. Ex-tracts of ethyl acetate fraction and butanol fraction had better scavenging effects than petroleum ether fra ction and water fraction for DPPH, ?OH, ABTS+? and FRAP. The extract from the ethyl ace-tate and butanol of P. amurense has a strong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is a source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Keywords

Phellodendron amurense Leaves, Antioxidant Activity, Ethanol Extract, DPPH, Hydroxyl Radical, ABTS, FRAP

黄檗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王春晶,张玉红*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

王春晶,张玉红

收稿日期:2018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1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18日

摘 要

目的:探究黄檗叶醇提物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黄檗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不同提取物,通过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OH)、ABTS+?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Fe 3+)还原能力(FRAP 法)的测定,比较评价黄檗叶70%醇提取物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能力。结果表明黄檗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呈现显著剂量效应关系(p < 0.05);其抗氧化效果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且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对DPPH 、?OH 和ABTS+?的清除能力和对铁离子(Fe 3+)还原能力均优于石油醚和水相提取物。黄檗叶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较强,是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

关键词

黄檗叶,抗氧化活性,乙醇提取物,DPPH ,羟自由基,ABTS ,FRAP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别名黄波萝,为芸香科(Rutaceae)黄檗属(Phellodendron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及华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种,国家I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与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并称“东北三大硬阔”。黄檗与其同属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的内干燥树皮入药,俗称“关黄柏”和“川黄柏”,临床研究主要用于抗菌抗炎,泻火除蒸,清热燥湿,解毒疗疮等作用[2]。现代研究表明,黄檗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主要发挥药理作用的是小檗碱。黄檗及小檗碱在对癌症、糖尿病、降血压[3] [4]等方面有较好疗效。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作为我国名贵传统中药——关黄柏的唯一来源,黄檗受到极大的关注。由于种子休眠和自身有萌发抑制物质存在等因素[5],黄檗种群呈衰退态势,保护濒危药用植物已迫在眉睫。

最新研究显示,在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内的多种生理活动代谢产物都会产生自由基,因其具有未配对的电子对而异常不稳定,若其发生氧化会对细胞极其不利,从而引发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6] [7] [8],进而影响个体寿命。抗氧化剂能够与不稳定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保护机体自身不受损害,因而受到极大的追捧。但长时间摄入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与保健、养生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寻找合适的天然抗氧化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传统药用植物的保健功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科学界对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较为成熟、成体系的抗氧化测定方法,对于一些植物的抗氧化机制研究的也比较深入,研究显示,许多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效果较好[9] [10] [11]。但对黄檗的体外抗氧化研究还不是很完善,本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的分辨黄檗体外抗氧化作用能力。合理高效利用黄檗这一珍稀资源。本实验选用DPPH 法、清除羟自由基能力、ABTS 法、FRAP 法四种体外抗氧化方法,通过不同溶剂下黄檗叶提取物对不同测定方法的结果分析,总结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强弱,以此来衡量黄檗提取物的抗氧化价值。

Open Access

王春晶,张玉红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用黄檗叶均为2016年9月采摘于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中40年生黄檗植物。黄檗叶子于阴暗处通风干燥,自然晒干后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备用。

试剂:2,4,6-三吡啶基三嗪(2,4,6-three pyridyl three triazine, TPTZ)、DPPH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ABTS、抗坏血酸(vc)均购买于德国Sigma-Aldrich公司;其余试剂、药品均为分析纯。

2.2. 仪器与设备

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科);110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天美);RE52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河南省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石英比色皿(中国制造);高速万能粉碎机FW-80(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电子恒温水浴锅(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2.3. 实验方法

2.3.1. 黄檗叶处理及提取方法

精确称取粉碎过筛的黄檗叶子1000 g,用70%的乙醇溶液以料液比1:15的体积比超声浸提,每次浸提时间为180 min,功率100 w,温度设定在40℃,浸提两次。抽滤、将两次浸提液合并,并高度浓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将得到的每一相有机萃取溶剂及水相浓缩干燥,得到各萃取相干物质。

最终测得黄檗叶不同提取相干物质的量:石油醚相21 g、乙酸乙酯相79 g、正丁醇相68.4 g、水相108.8 g。称取各提取相干物质配置成不同浓度梯度待测样品液,备用。

2.3.2.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

参照Brand-williams [12]和胡喜兰[13]的方法,有所改动。取上述配好备用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各相提取液1.5 ml,分别与0.1 mmol/L DPPH乙醇溶液混合并震荡均匀,室温条件下避光放置30 min,于517 nm 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此为A0管;以1.5 ml的无水乙醇替代A0管中的DPPH溶液,此为A1管;以等量的蒸馏水代替A0管中的样品液,此为A2管。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其清除率。并计算其IC50值。清除率= [1 ? (A0 ? A1)/A2] × 100%。

2.3.3.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

参照陈留勇[14]、高波[15]的方法。精确称取1 mL 8.8 mmol/L FeSO4于试管中,依次加入1mL 9.1 mmol/L的水杨酸溶液、1 mL样品溶液、5 mL蒸馏水,震荡混匀后加入1 mL 0.06% H2O2,继续震荡混匀并置于黑暗条件下37℃水浴30 min。于510 nm处测定吸光度,此为A管;将A管中H2O2替换成等量蒸馏水,此为A1管;将A管中样品溶液替换成等量蒸馏水,此为A0管。清除率= [1 ? (A ? A1)/A0] × 100%以上试剂均需现配现用。

2.3.4. 铁离子(Fe3+)还原能力(FRAP法)测定

测定参照Park [16]等的实验方法。制备0.1 mol/L的醋酸盐缓冲液(pH = 3.6);用40 mmol/L的HCl 配制浓度为10 mmol/L的TPTZ,以及20 mmol/L的FeCl3溶液;将上述三种溶液以体积比为10:1:1的比例混合,制备FRAP工作液备用。

称取待测样品溶液0.1 mL,加入2.45 mL FRAP工作液震荡混匀,于室温、黑暗条件下放置30 min,于593 nm处测定并记录吸光度。

王春晶,张玉红

2.3.5. ABTS+?清除能力测定

参考Tai Zhigang [17]等的实验方法。将7 mmol/L的ABTS水溶液与2.45 mmol/L过硫酸钾水溶液以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在室温、避光条件下放置12~16 h,形成ABTS自由基储备液,并与乙醇以体积比为1:80的比例混合,在734 nm处测定吸光值为0.7 ± 0.02,将制备好的ABTS混合液于30℃条件下预热备用。现用现配。

取上述配好备用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各相提取液0.2 mL加入4 mL ABTS混合液震荡混匀,于室温、避光条件下放置30 min,在734 nm处测定吸光度此,此为A1管;以0.2 mL蒸馏水替代A1管中的样品溶液,此为A0管;以4 mL蒸馏水替代A1管中的ABTS混合液,此为A2管。计算清除率。清除率= (A0 A1 + A2)/A0 × 100%。

2.4. 数据处理

所有抗氧化反指标数据至少重复测定3次,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檗叶提取物各相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从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黄檗叶4个不同溶剂提取物对DPPH均有清除能力,且呈显著量效关系。

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存在差异,同种溶剂提取物随着浓度的增大抗氧化能力有所提升,相同浓度下石油醚对DPPH的清除率最小,其次是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率最大。在浓度为1.0 mg/mL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是65.1%、

81.31%、76.59%和70.26%,且差异不显著(p > 0.05)。IC50值(清除率达到50%时的相应浓度)也与清除率

相一致,石油醚提取物最大,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最小。4个溶液提取物的IC50值分别为0.80 mg/mL、0.11 mg/mL、0.14 mg/mL和0.38 mg/mL (表1)。

Figure 1. Scavenging capacities for DPPH of extraction of different fraction

from P. amurense leaves

图1. 黄檗叶各相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

王春晶,张玉红3.2. 黄檗叶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从图2中可以看出,黄檗叶各相提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并且都具有较为明显的量效关系。在相同低浓度下(0.2和0.6 mg/mL),以石油醚相和正丁醇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较乙酸乙酯和水相提取物小,但差异不显著(p > 0.05)。当提取物浓度为1.0 mg/mL时,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和石油醚相和水相提取物,但差异不显著(p > 0.05)。当提取物浓度为2.0 mg/mL时,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明显高于和石油醚相和水相提取物,并且差异显著(p < 0.05)。从IC50值上来看,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IC50值显著低于石油醚相和水相提取物(表1),说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要优于石油醚相和水相提取物。

3.3. 黄檗叶提取物对ABTS+?清除能力

从图3中可以看出,黄檗叶各相提取物对ABTS+?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并且都具有明显Table 1. IC50 of scavenging capacities for free radicals and FRAP of extraction of different fraction from P. amurense leaves 表1. 黄檗叶各相提取物的清除能力和对铁离子还原能力的IC50值

样品名称DPPH/mg·mL?1[?OH]/mg·mL?1[ABTS+?]/mg·mL?1FRAP/mg·mL?1

石油醚相0.80 ± 0.27 d 4.15 ± 0.12 d 1.50 ± 0.12 d 3.98 ± 0.72 d

乙酸乙酯相0.11 ± 0.32 b 1.92 ± 0.13 b 0.32 ± 0.13 b 0.28 ± 0.11 b

正丁醇相0.14 ± 0.18 b 2.31 ± 0.07 b 0.39 ± 0.07 b 0.30 ± 0.09 b

水相0.38 ± 0.22 c 3.97 ± 0.11 c 0.97 ± 0.11 c 1.40 ± 0.23 b

Vc 0.04 ± 0.16 a 0.21 ± 0.07 a 0.10 ± 0.02 a 0.07 ± 0.01 a

注:表中竖相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小写字母则表示差异显著(p < 0.05)。

Figure 2. Scavenging capacities for ?OH of extraction of different fraction

from P. amurense leaves

图2. 黄檗叶各相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作用

王春晶,张玉红

Figure 3. Scavenging capacities for ABTS+? of extraction of different frac-

tion from P. amurense leaves

图3. 黄檗叶各相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

的剂量关系。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各相提取对ABTS+?的清除能力相对较低,并且差异不显著(p < 0.05)。

随着浓度升高,逐渐表现差异性,在浓度为2.0 mg/mL时,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对ABTS+?的清除能力最好,其次为水相提取物,石油醚的清除率最小,并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 0.05)。在浓度为1.0 mg/mL 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提取物对ABTS+?的清除率分别是41.67%、80.61%、85.23%和55.22%。

这也在它们各自IC50值得到验证(表1)。

3.4. 黄檗叶提取物的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抗氧化剂或抗氧化物质能够将Fe3+还原为Fe2+,与TPTZ结合生成一种蓝色络合物,这种络合物在波长593 nm处有最大吸收,其吸光度越大,表明这种抗氧化物质的抗氧化活性越强[18]。从图4得出,黄檗叶各相提取物不同浓度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并且随浓度升高,表现出的还原能力越强。在相同浓度下,石油醚相提取物对铁离子还原能力最弱,其次是水相提取物、乙酸乙酯相提取物,正丁醇相提取物(1.0 ml/mL浓度除外)对铁离子还原能力最强。从IC50值上来看,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IC50值也是最小,分别为0.28 ml/mL和0.30 ml/mL,且差异不显著(p > 0.05) (表1)。

4. 讨论

抗氧化作用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当人体中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或者抗氧化途径出现障碍时,就会导致细胞受损,引起衰老、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自由基是人类在生命活动进行时产生的一种活性分子,在代谢正常时,机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及其它抗氧化物质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及时清除过多的自由基,以避免自由基过多对细胞、组织造成损害[6]。消除人体产生的过多的自由基,不仅要通过人体自身的清除系统,还可以通过补充抗氧化剂,而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从植物中寻找低毒、高效的天然抗氧化剂用于预防和减轻人体与之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植物中的天然提取物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9] [11] [19]。

王春晶,张玉红

Figure 4. The 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 (FRAP) of extraction of

different fraction from P. amurense leaves

图4. 黄檗叶各相提取物的铁离子还原能力

黄檗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表明:黄檗叶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个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差别较大,其中以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活性较强,其次是水相,石油醚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弱。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不同,其对不同类型的自由基有选择性作用。这从各相的IC50值也很好的得以验证(表1)。IC50值越低,表示出其抗氧化活性越强。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在清除DPPH和ABTS+?时的IC50值在0.1~0.4 mg/mL之间,虽与阳性对照Vc的IC50值(0.04~0.11 mg/mL)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但已经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了。而FRAP法是测定样品总的还原能力,并不是针对某一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它用来反映的是样品总的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IC50值也分别是0.28 mg/mL和0.30 mg/mL,说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提取物总抗氧化活性也较强。这可能与黄檗叶提取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所含主要抗氧化成分的种类和结构有关。而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的提取得率相对也较高,因此,可进一步分离鉴定其有效成分,确定黄檗叶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31370630)和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104066)资助。

参考文献

[1]郭巧生. 药用植物栽培学[J].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杜, 2004.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99-100.

[3]Yin, J., Ye, J.P. and Jia, W.P. (2012)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Berberine in Diabetes Treatment. Acta Pharmaceuti-

ca Sinica B, 2, 327-33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j.apsb.2012.06.003

[4]张冠英, 董瑞娟, 廉莲. 川黄柏、关黄柏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2, 29(10):

812-821.

[5]张玲, 张东来, 邓晓华. 黄檗雌雄植株增殖培养性别差异研究[J]. 森林工程, 2017, 33(6): 11-14.

[6]Devasagayam, T.P.A., Tilak, J.C., Boloor, K.K., et al. (2004) Free Radicals and Antioxidants in Human Health: Cur-

王春晶,张玉红

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 52, 794-804.

[7]Kim, J.W. and Minamikawa, T. (1997) Hydroxyl Radical-Scavenging Effects of Spices and Scavengers from Brown

Mustard (Brassica nigra).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61, 118-12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271/bbb.61.118

[8]Wang, H., Cao, G. and Prior, R.L. (1996)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Frui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44, 701-70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21/jf950579y

[9]Krishnaiah, D., Sarbatly, R. and Nithyanandam, R. (2011) A Re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Medicinal Plant

Species.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89, 217-2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j.fbp.2010.04.008

[10]刘德江, 申健, 田立娟, 等. 野生与栽培蓝靛果果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 经济林研究, 2013, 31(3):

103-106.

[11]Li, S., Li, S.K., Gan, R.Y., et al. (2013) Antioxidant Capacities and Total Phenolic Contents of Infusions from 223

Medicinal Plant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51, 289-29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j.indcrop.2013.09.017

[12]Brand-Williams, W., Cuvelier, M.E. and Berset, C. (1995) Use of a Free Radical Method to Evaluate Antioxidant Ac-

tivity.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8, 25-3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S0023-6438(95)80008-5

[13]胡喜兰, 韩照祥, 陶莹, 等. DPPH?法测定17种植物的抗氧化活性[J]. 食品科技, 2006, 31(10): 264-268.

[14]陈留勇, 孟宪军, 贾薇, 等. 黄桃水溶性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4,

25(2): 167-170.

[15]高波. 孔石莼中体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16]Park, Y.S., Namiesnik, J., Vearasilp, K., et al. (2014)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New Kiwi

Fruit Cultivars. Food Chemistry, 165, 354-36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j.foodchem.2014.05.114

[17]Tai, Z., Cai, L., Dai, L., et al. (2011)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dible Flower of Sophora vi-

ciifolia. Food Chemistry, 126, 1648-165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j.foodchem.2010.12.048

[18]Benzie, I.F.F. and Strain, J.J. (1996) The 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 (FRAP) as a Measure of “Antioxidant

Power”: The FRAP Assay.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39, 70-7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06/abio.1996.0292

[19]Duduku, K., Rosalam, S. and Rajesh, N. (2011) A Re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Medicinal Plant Species.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89, 217-2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10.1016/j.fbp.2010.04.008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8-5665,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br@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

关于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相关-论文

论文设计 题目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 言 ?????????????????? 4 1、 概 述 ?????????????????? 5 2、 癌症的病因 3、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不良发应 ???? 6-8 3.1 、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 ????????? 6-7 3.2 、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 ???????????? 8 4、抗癌药 ( Anticancer drugs ) ???????????? 8-9 5、其他抗癌药物 ???????????????? 9-10 6、 基因工程药物 ???????????????? 10 7、 纳米技术的应用 ??????????????? 11 8、 抗癌的辅助药物 ??????????????? 12 9、 结语 ???????????????????? 12 参考文献 ????????????????????? 12-14目录 5-6

摘要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文的主要内容有抗癌中西药的研究对比,抗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发应,其他抗癌药物等,还有纳米技术的应用和抗癌的辅助药物。 关键词:抗癌药物;研究发展;中西药对比;其他抗癌药物;辅助用药

ABTS_法测定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第37卷 第11期2009年11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Sci.Ed.) Vol.37No.11 Nov.2009 ABTS?+法测定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 李 华,李 勇,吴 莹,王 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 【目的】确定AB TS?+法测定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最佳反应时间和葡萄酒的最佳稀释倍数。【方法】应用福林肖卡比色法(FC)测定36种葡萄酒样品的总酚含量(Total phenol index,TPI),从中选出9种总酚含量具代表性的葡萄酒样品,并采用AB TS?+法测定反应不同时间和稀释不同倍数葡萄酒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AB TS?+法测定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最佳反应时间为2~5min;红葡萄酒的最佳稀释倍数为0.2∶10~0.4∶10,桃红葡萄酒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10~4∶10,白葡萄酒的最佳稀释倍数为3∶10~7∶10。【结论】得到了AB TS?+法测定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最佳反应时间和葡萄酒的最佳稀释倍数,且无需事先测定总酚含量,简化了试验步骤。 [关键词] 葡萄酒;抗氧化活性;AB TS?+法;反应时间;稀释倍数 [中图分类号] TS26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9387(2009)1120090208 Research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ine s determined by the ABTS?+method L I Hua,L I Y ong,WU Y ing,WAN G Hua (College of Enolog y,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 or V iti2V i nicult ure,N ort hwest A&F universit y,Yangli ng,S haanx i71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p resent st udy aimed to confirm t he best reaction time and wine dilution of t he AB TS?+met hod.【Met hod】The Folin2Ciocalteu colori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t he total p henol in2 dex of36kinds of wines and t hen9kinds of rep resentativ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 rom t hem,AB TS?+ met 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 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wines wit h different reaction time and different di2 lutio ns,and was analyzed t he experiment result.【Result】The result s showed t hat t he best reaction time of t he AB TS?+met hod is2to5minutes,t he best dilution range,0.2∶10to0.4∶10for red wines,1∶10to 4∶10for ro se wines,and3∶10to7∶10for white wines.【Conclusion】The st udy has obtained t he best re2 action time and wine dilution to measure antioxident activity of wines by AB TS?+met hod,and t here is no need to measure total p henol content beforehand,so t he test p rocedure is simplified. K ey w ords:wine;antioxidant activity;AB TS?+met hod;reaction time;dilution 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葡萄酒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如白藜芦醇、儿茶酚、表儿茶精、槲皮酮和芸香苷等,这些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除了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外,还有抗癌、抗炎症和抗血小板凝聚等功能[1],但不同的品种、气候、地理条件和工艺措施,导致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明显不同[223]。因此,如何评价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很有现实意义。 AB TS?+在414,645,734和815nm处均有特征吸收[4]。Miller等[5]在1993年首次介绍了用AB TS?+法来评价一些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即根据待测化合物清除AB TS?+引起的吸光度变化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此后,AB TS?+法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用于饮料和食 3[收稿日期] 2009203206 [基金项目]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关键研究”(2007ZD KG209) [作者简介] 李 华(1959―),男,重庆市梁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研究。 E2mail:lihuawine@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225583.html,

银杏叶提取物的作用

银杏叶提取物的作用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银杏叶性甘,味苦、涩、平,归心、肺经,有敛肺、平喘、活血化淤、止痛之功效。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主要含有黄酮苷和萜烯酯,黄酮苷主要是山奈酚及槲皮素的葡萄糖苷,萜烯酯主要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1],均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即对GBE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GBE中的黄酮苷具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血管流量,清除自由基等作用;银杏内酯则是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能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动特性[2]。GBE 在抗脑缺血的作用中,能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和对抗酸中毒,拮抗兴奋性氨基酸(EAA)毒性和自由基损伤,阻止缺血后炎症反应发生,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还能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从而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3]。 1.1 眩晕症戴春富等[4]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用甲磺酸倍他司汀为对照药,疗程12周,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2周末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眩晕症状总体评分经Wilcoxon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经1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间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为44.8%,对照组为1 2.9%。 1.2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D)是一种黑质致密层多巴胺能神经元病变所致的慢性进行性老年变性疾病,临床以震颤、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在对银杏叶的基础研究中发现,GBE除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抗自由基作用、抗焦虑及镇静作用外,还有抗帕金森病的作用。刘学文等[5]将帕金森病患者68例分为GBE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 GBE20ml/d静滴,连续2周;2组均给予美多巴125~250mg,2~3次/d,每5~7d调整剂量。2周后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E组治疗前后Webst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GBE 治疗帕金森病有良好疗效,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3 脑梗死丁国祥等[6]将13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舒血宁20ml,脑蛋白注射液60mg,l次/d,静滴,连用14d;对照组单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4d 为1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疗效及血流变指标,治疗组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2.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 老年痴呆症盛树力[7]使用GBE(120mg/d)和麦角生物碱类(5.9mg/d)及安慰剂对60例轻、中度老年性痴呆进行治疗,每组20例。结果显示GBE和麦角生物碱类都有一定疗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安慰剂组无变化。采用随机双盲方法观察GBE(80mg/d,共3个月)对另一组40例老年性痴呆的疗效,经SKT等量表评定发现,治疗组服药1个月后记忆力、注意力比空白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其他多项测验也有改善。 2 心血管系统疾病 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总黄酮苷通过抑制缩血管物质内皮素(ET) 发挥体内扩血管作用[8],银杏苦内酯则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从而缓解心绞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控制心律不齐和缩减梗死范围来提供对心肌的保护[9]。 武宇洲等[10]将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GBE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各30例。治疗组心电图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GBE能明显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P<0.01);而对照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

猴头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猴头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别采用还原力测定法、Fenton法、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分析法和改良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猴头菌子实体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总还原力,清 除?OH、DPPH?和O - 2?自由基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醇提物还原力 较强,且还原力大小与浓度成正比;猴头菌水提物和醇提物均有清除?OH、DPPH? 和O - 2?自由基的能力,且水提物的效果比醇提物好;水提物和醇提物对?OH、DPPH?和O - 2?的清除能力依次为DPPH?、?OH和O - 2?,并且在一定浓 度范围内,清除率与浓度成正比。 猴头菌;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活性 人体持续暴露在活性氧与促氧化剂中时,很容易引起机体组织产生氧化应激,导致代谢性功能紊乱以及一系列的慢性疾病[1]。食用一些富含具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功能性食品可以减轻机体组织氧化应激或预防损伤。一些合成抗氧化剂与天然抗氧化剂相比,尽管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但同时也具有强的毒副作用,因此人们倾向于从自然界中寻求更安全的抗氧化剂。LEE等[2]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分离到一些具有较强活性的抗氧化成分(多酚类化合物)。MAU等[3]研究表明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同为食用菌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著名的药膳两用真菌,具有抗溃疡、抗炎症、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肌血液输出量、加速机体血液循环、降血糖、保肝护肝和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4]。笔者通过对猴头菌子实体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总还原力、清除?OH、2,2-二苯基-1-苦 肼基自由基(DPPH?)及O - 2?自由基的研究,旨在为其在医药保健方面的 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猴头菌(H. erinaceus)子实体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柠檬酸、Na 2HPO 4、NaH 2PO 4、六氰合铁酸钾(铁氰化钾)、醋酸、三氯化铁、维生素C、FeSO 4?7H 2O、30%H 2O 2溶液、水杨酸、无水乙醇、95%乙醇等(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DPPH(美国Sigma公司),实验用水(娃哈哈纯净水);infinite M200 PRO酶标仪(瑞士TECAN公司);UVmini-1240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 公司)。 1.3提取物的制备 1.3.1水提物 干燥猴头菌子实体,用粉碎机粉碎,称取50 g粉末,加1 L蒸馏水超声20 min,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反复3次,合并浓缩液,转至蒸发皿中,60 ℃水浴蒸干,备用。 1.3.2醇提物 同样称取50 g猴头菌子实体粉末,加1 L 95%乙醇超声20 min,过滤,其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菊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垒曼型兰!蚤茎熊匹塞 菊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张尔贤方黎张捷俞丽君肖湘汕头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汕头515063摘要通过菊花提取物对Fe2+诱发卵黄脂蛋白PuFA过氧化体系、TBAs生成体系和邻苯三酚一L吼in。l发光体 系的抑制作用,研究了菊花的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菊花黄酮类化合物有清除?oH、0?:的能力, 且有着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发现菊花抗氧化活性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关。 关键词菊花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脂质过氧化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 AbstractAstIld”vascarriedonanti-oxidativoactivityofFloschrysantllemumextractChrysanthemumextractwas允】I ot、naVonesS0mepreccsscstoextracIaavOnes打Omchl)%anthemumforscavengingactivcoxygenradicalwerereporced1兀 【hlsp印crTheresultsshowedthatchrysanthemumnavonescouldscavenge?OH、O=2andaf诧ctthcanti.oxjdative actn7Ity KeywordsFlosChrysanthemumAn“O一0xidativeFJavonesOxy鼬nradical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chry8anchemummorif01iumRamat)的头状花序.为多年生草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传统医学认为菊花的功效包括清热、明目、解毒,治疗头疼、眩晕、心胸烦热、疗疮等作用,民间更以饮用菊花水来解暑热。菊花含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通过对菊花的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菊花的保健效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二.二材料、试剂与仪器 千杭自菊:购于市场.绞碎备用。 卵黄悬液:新鲜鸡蛋去卵清,卵黄用等体积的pH7.45,o二_。一,L磷酸钠缓冲液(PBs)配成1:i的悬液,磁力搅拌10m址再用pBs稀释成1:25的悬液(置于冰箱中备用)。 次黄嘌呤【Fluka公司)、黄嘌呤氧化酶(酶活力5u,ml,广卅1军事医学研究所)、2一脱氧一D核糖(feinbiochemica二e二。÷一。erg,newyork)、硫代巴比妥酸(生化试剂,上海试剂二厂。 75i—Gw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GHG—c型生物化学发光测量仪(上海市检测技术所检测仪器厂)、DGJo.5一I|冷冻干燥机(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仪器厂)、旋转蒸发器(Ro=jryEvaporatorRE一47,YAMAT0SCIENTIFICc。,二二dToky。,Japan)、BeckmanJ2—21M高速冷冻离心机3e:息an,USA)。 ::方法 二.:二提取工艺。1。’ 干菊花绞碎,加入15倍体积7o%乙醇热浸提12h.抽滤,滤渣用热水冲洗,滤液减压浓缩.蒸去乙醇,3ooor/min离心:o-二j上清液保存待用(样品I)。取一定量样品I,用2倍 体积100%的正丁醇萃取2次,萃取液蒸干溶剂,再用水定容,得样品II。取一定量样品I,用2倍体积100%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萃取液蒸干溶剂,再用水定容,得样品III。取一定量样品I,用2倍体积100≈的氯仿,萃取2次.萃取液薰干溶剂,再用水定容,得样品Ⅳ。 干菊花绞碎,15倍体积水直接浸提12h,低温浓缩获得样品V(作为对照)。 1.2.2Fen诱发卵黄脂蛋白PUFA过氧化体系…。 选用1:25的卵黄悬液吸取o.2ml,加入一定量的样品.加入o,2mlFeso.25衄ol/L,用pH7.4,o1mol/L的PBs补充至2m!,37℃振荡15min,取出后加人o.5ml三氧乙酸(简写TcA),3500r/min离心10min,吸取2ml上清液加入lml硫代巴比妥酸(简写TBA).加塞,放人沸水浴中15min,冷却后,于532nm处比色测出吸光度(A)值:以不加样品管的吸光度为(A.)。样品抗氧化活性(AoA)用对卵黄脂蛋白LPo的抑制率表示: AOA(%)=(A0一A)/A。×100% 1.2.3Fe“次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一TBAs生成体系n4加样顺序为:Feso.(2mm。1,L)o.04ml、黄嘌呤氧化酶(简写:xo)(5u/m1)3.5ul、脱氧核糖(30mm01,L)o2ml、EDTA(5吼ol,L)O.04m1、H202(17.6黝ol,L)o01ml、加入o.1ml样品、pH7.4PBs(O.15mol/L)1.48ml、次黄嘌呤(简写:x)(2mol/L)o.2ml总体积为2ml(除PBs、Fe∞.用重蒸水配制外.其它试剂均用pH7.4PBso.15mol/L配制)。然后,35℃温浴15mim.取lml反应液加1%w/vTBA(NaoHo05mol/L配制)及冰醋酸lml,混匀后放人沸水浴30min,冷却。在532nm处测其吸光度A,以不加样品管的吸光度为k:清除活性以抑制TBAs生成量As32n。值的抑制百分率表示即(A。一A)/A。×loo%。1.2.4超氧阴离子的邻苯三酚“uInin。l发光体系  万方数据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供血不足临床疗效

由此说明单用雌激素是不够的。 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是一种选择性52羟色胺回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元系统突触前52羟色胺释放后的回收再摄取,从而提高突触间隙52羟色胺的浓度,产生明显的抗抑郁效应[7];而雌激素可促进52 H T等神经递质合成[2];二者合用既可改善潮热等症状又可改善抑郁症状。本文结果显示,盐酸氟西汀联合HR T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效果显著优于单用HR T。 参考文献 [1] 王爱铃,鞠雪涛,石紫云,等.超声在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 评估中的临床价值.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0):11672 1168. [2] 张惜阴,戴钟英,于传鑫,等.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46. [3] 孙 静.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 18(3):216.[4] Soares CN,A l m eida O P,Joffe H,et al.Effcacy of esteadi o l fo r the teratm ent of deperssive diso rders in peri m enopausal w om en:a doubieblind,random ized, p lacebo2contro lled trial.A rch Gen P sych iatry,2001,58: 5292534. [5] Saletu B,B randstatter N,M etka M,et al.Double2blind, p lacebo2con2tro lled ho r monal,syndrom al and EEG m app ing studies w ith transdder m al oestradi o l therapy in m enopausal dep ressi on.P sychopar m co logy(Berl),1995, 122:3212329. [6] Joffe H,Groninger H,Soares C,et al.A n open trial of m irtazap ine in m enopausal w om en w ith dep ressi on unresponsive to estrogen rep lace2m ent therapy.W om ens H ealth Gend Based M ed,2001,10:99921004. [7] 石 玉,王汝娟.百优解治疗抑郁症的双盲对照研究.陕 西医学杂志,2002,31(8):9052908. (收稿:2009203223)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供血不足临床疗效 西电集团医院(西安710077) 陈风慧 徐 璐 摘 要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供血不足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银杏叶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各50例,每天静滴1次治疗15d。结果:银杏叶组起效快总有效率94%,对照组起效慢,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供血不足疗效明显。 主题词 脑缺血 药物疗法 银杏叶 对比研究 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且复发率高,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我院从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供血不足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系我院急诊科留观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TCD、CT检查并排除心、肝、肾、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银杏叶提取物组和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8~78岁,视物旋转31例,合并高血压34例,冠心病30例,颈椎病23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2岁,头昏35例,合并高血压25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15例,颈椎病2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既往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  2 给药方法 银杏叶提取物组:银杏叶提取物10m l,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静 脉滴注,每日1次,共15d。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5d。 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症完全消失或起效时间≤3d。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可正常工作或生活,或起效时间3~7d。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起效时间大于7d。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2检验。 结 果 两种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两种药物起效时间见表2。从表1、表2可见银杏叶提取物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起效时间上银杏叶提取物组也先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例(%)]组 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银杏叶提取物组504163994对照组501025157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