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word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课时安排: 4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曾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这篇讲话里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内呢?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可见,马克思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是卓越的、伟大的。为什么马克思一生能做出如此卓越、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背后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这是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本文的文体及特点

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悼词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1)从结构内容看,悼词也有一定的格式。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一般开头都是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地点、时间及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

生平和一生中做出的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是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价和对死者的悼念。可以概括为“论其人,述其哀”

板书: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悼词内容:论其人、述其哀

表达方式:抒情、叙述、议论

(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开头悼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2-7)主体评价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第三部分(8)结尾悼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分析第一部分: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他的逝世,对于与他并肩战斗了40多年的恩格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巨大的打击。所以他作这篇讲话的时候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语气又如何?饱含了深情,基调是的。齐声朗读第一段。(1)感情基调:深沉含蓄语气:平静(是激动,是平静,还是失落?)

(2)从哪些语句词语看出他的语气是平静的,感情却是深沉含蓄的?

最为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3)既然恩格斯要表达的是深切的悼念,为什么语气还如此的平静?(自由讨论)

要点到以下关键词:表面是平静的,但恩格斯的内心是异常不平静的,恩格斯直面战友的墓穴,是在向他最亲密的战友的告别。

恩格斯无法接受马克思的逝世,仿佛他还活在身边一样。

恩格斯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战斗的革命群众讲这番话的,这就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溶缩在了最后一句:他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激起人们的哀悼,它可以起到化悲痛为力量的作用。

(4)字词:

“不到两分钟”:补充注释

1883 年 1 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 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 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3 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

————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安静”:指安详

“永远”一词表达了强烈的悲痛之情

(5)讳饰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号的作用:从语法意义方面看,它表示说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同时意思起了转折。它的修辞作用是反映了思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地“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分析第二部分:

那么,在这篇世界著名的悼词当中,恩格斯是如何“论其人”的?

第二段:总写巨大损失。

(1):请同学快速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6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两个“对于”,分别列出了“马”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斗争实践和科学革命理论。是全文的总纲。(2)语句分析:

第一分句是单句。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3)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世对人类是一大损失。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损失”之大?

——“不可估量”“空白”

(4)这一段不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全人类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在总写巨大损失后,接下来就具体写马克思生前的主要功绩和贡献。这些功绩和贡献分成两大方面来写,即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现在请在第3段到第5段中找出马克思在理论方面做了那些贡献?

板书: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发现了生产方式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其他领域的发现。

第三段:

1、请同学阅读第3节,说一说“马克思发现了什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请同学思考“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句子中什么是第一性的,什么是第二性的。“首先”、“然后”准确地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这是常识问题。如果工人不造房子,农民不种田,青少年怎么可能到学校来学习?然而,这个看来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在理论上过去人们并非都能理解。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即经济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等即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因此,我们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两个意思:

A 、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4、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

5、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因为达尓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一种错误观念,在生物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给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奠定了基础,达尓文的这个发现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意义非凡。而马克思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也给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他的这一发现也是前无古人的。

通过这个很简单、很朴实的一个类比,就把马克思这个发现的重大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有机界] 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体的生物界。

第四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1)马克思的另一重大发现是什么?

(2) 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3)思考:“不仅如此”,“还”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使意思推进了一层,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论述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4)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第五段:其他领域的发现

(1)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2)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贡献之伟大?

“每一个领域”:研究领域之广

“都有独到的发现”:研究价值之大

“不是肤浅地研究”:研究钻研之深

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钻研之深,价值之大。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课堂作业:

1、下面的加线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悼(dào)念空(kōng)白肤(fú)浅豁(huò)然开朗

B、嫉(jí)恨意识(shí) 驱逐(zhú) 卓(zhuó)有成效

C、诽(fěi)谤诅咒(zhòu) 立即(jí) 忠(zhōng)心爱戴

D、闭塞(sè) 估量(liàng) 勒(lè)令纷繁芜(wǔ)杂

2、划分句子成分: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第三、四课时

上节课恩格斯给我们论证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之伟大,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马克思在其它领域也有研究,而且都有独到的发现,研究范围之广,领域之多,成绩之显著,思想之深刻,他确实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巨匠。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找出文章的过渡部分。

分析第6段。

(1)“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钻研之深,价值之大。

(2)“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前面所讲的理论贡献),

(3)这位科学巨匠对人类作出如此伟大的贡献,可作者还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呢?

——(说明了马克思的贡献并不只限于理论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并且是重要的方面,也就是革命实践,马克思从事理论科学研究的目的,为的是指导革命实践,推动历史前进。

就这一句,作者便巧妙地过渡到了实践贡献的论证,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4)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明确: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5)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明确:这个句子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由于他亲身参加了亿万奴隶们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伟大的革命理论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

这句话,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前文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6)“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明确:“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

(7)“第一次”说明什么?

明确: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要实现无产阶级壮丽的奋斗目标,就得进行斗争。马克思对待斗争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回答。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

——斗争的“热烈”:精力充沛,不停歇地冲锋陷阵。“顽强”:多次被逐出巴黎、比利时、法国;受逮捕、审讯,与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殊死斗争。“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显著的效果。恩格斯运用了一连串的词语,热情赞扬马克思在斗争中的非凡才能和辉煌功绩。

(9)马克思是如何具体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开展斗争的?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明确: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10)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板书:

注重实践

革命实践

参加实践:宣传工作、组织工作

第七段:

(1)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贡献极大,因此敌人对马克思必然会采取怎样的态度?请同学们找出关键性的词语。

敌人嫉恨、诬蔑、诽谤、诅咒他。“最遭嫉恨”,“最受诬蔑”从反面鲜明地衬托出马克思的功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敌人卑鄙无耻,不择手段地攻击马克思及其学说,是内心恐惧,末日来临的表现。

(2)马克思是如何对待敌人的攻击呢?

“毫不在意”、“轻轻抹去”。这些词准确地表明了马克思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对敌人的极端蔑视(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万分必要”时才答复:排除干扰,主动出击。

(3)马克思,这个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离开了人间,千百万沐浴着马克思主义光辉,跟随马克思向旧世界冲锋进军的劳动者怎能压抑住心中的悲痛?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太平洋的东岸到太平洋的西岸,整个人类世界都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对导师献上由衷的敬意,表述真挚的爱戴。马克思是属于无产阶级的,是全人类的骄傲。

为了进一步颂扬马克思的崇高品质,恩格斯是怎么说的呢?文中最后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私敌”是以自己为中心,以“我”划是非界限的。“有过许多敌人”,是因为伟大导师马克思一生与形形式式的阶级敌人斗争,难免不遭到许多敌人的嫉恨。

——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加“可能”这个词是用不肯定的语言深刻表达肯定的含义。

第三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

引导: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总结:

1、我们学了全文,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革命家的一生,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的逝世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正需要导师、领袖领导革命,奋勇向前时,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正需要革命导师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时,他离开了我们。这个损失怎么不是“不可估量”的呢?“不可估量”的份量是多么沉啊!

然而,马克思的思想永放光芒,他的光辉名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他第一个举起的无产阶级革命红旗,人们将永远高高举起。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饱含无限深情和崇高敬意,写下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水垂不朽。”

2、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1)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2)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3)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

板书: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第一层:“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感情基调:深沉含蓄语气:平静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革命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第二层: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革命实践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宣传工作、组织工作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第三层: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补充: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课堂作业:练习册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