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

总纲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

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榘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榘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完)

《大学》全文与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康诰》里说:“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里说:“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帝典》说:“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成汤在《盘铭》铭文:“如果今日能使此盘涣然如新,就应该使它天天涣然如新,并一直保持下去。”

《康诰》里说:“激励世人去垢显新。”《诗经》里说,“周朝之所以能存留到现在,其关键就在于能够时时保持着焕然一新的面貌。”所以君子无处不追求完善以使光明的品质得到彰显。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诗经》里说:“京都周围千里之内,都是百姓向往居住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之声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一隅。”孔夫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做国君的关键是做到仁义;做臣子的关键是做到恭顺;做子女的关键是做到孝顺;做父亲的关键做到慈爱;与周围人交往的关键是讲究信用。《诗经》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翠竹郁郁葱葱。文质彬彬的君子,不断切磋,反复琢磨。他开朗而庄重,仪表堂堂。这样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这里所说的“不断切磋”,是指求道的态度;“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开朗而庄重”,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君子,可

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圣君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明君圣贤能够以前代的圣君王为榜样,尊重其应该尊重的,亲近其应该亲近的,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到他们能够享受的,获得其能够获得的。所以虽然前代圣君已经去世,但大家还是不会忘记他。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孔夫子说:“我听取诉讼审理案子,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相互指责,使人心畏服,不敢随便搬弄是非。这就叫知晓了根本。

所谓获得智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从根本上研究它的规律。人心的本质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规律,只不过因为我们自身认识的有限性使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目前的知识显得很有局限性。所以《大学》一开始就要求求学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作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本原。虽然目前所知有限,但只要经过长期的坚持,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没有可以蔽塞自己。这就叫知识达到了极点。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所谓虔诚般真诚,首先就是不自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恶臭、喜欢美色一样发自内心,能做到这点就叫“自谦”。要做到真诚,最关键的便是“慎其独”!品德高尚的君子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谨慎心中的杂念。底层平民在私下里为了自己利益无所不为,一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便躲躲闪闪,或掩盖自己的恶行而自吹自擂。却不知他人看你时,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言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即使是在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曾子说过:“十只眼睛盯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就可以使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君子必须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这是君子立身的根本。

所谓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是因为在愤怒、恐惧、偏好、忧患的情况下,心思很难做到端正。心思不端正就会婚不在身: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虽然在吃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所谓管理好家族要先提升自己的品行,是因为常人对自己亲近的人会偏爱;对自己厌恶的人会偏恨;对自

己敬畏的人会偏向;对自己同情的人会偏心;对自己轻视的人会偏见。因此极少有人能够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嫌自己庄稼的壮。”这就是不提升自己的品行就不能管理好家族的道理。

所谓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君子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属国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孩子的慈爱可用于统治民众。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康浩》说:“如同爱护初生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从来没有先学会养孩子再出嫁的人!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风气;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风气;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邦治国。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百姓就跟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百姓就跟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想法相反,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治理属国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

《诗经》说:“桃花艳美,树叶茂密,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作到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仪表堂堂,成为周围之国的表率。”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大家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属国必须先管理好家族的道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所谓为使天下正大光明必须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很注重孝道;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百姓就会注重悌道;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寡,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不喜上级对自己的言行,就不要对下属做;不喜下属对自己的言行,就不要对上级做;前面的人的言行让自己不快,不让后面的人从自己这里再感受到;后面的人让的言行自己不快,不让前面的人从自己这里再感受到;右面的人的言行让自己不快,不让左面的人从自己这里再感受到;左面的人的言行让自己不快,不让右面的人从自己这里再感受到,这就叫挈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悻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诗经》里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君子,好比民众的父母。”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君子就可以说是百姓的父母了。《诗经》里说:“巍峨的南山,岩石高耸。显赫的太师尹,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抛弃。《诗经》说:“殷商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请用殷商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首先谨慎修养自己的品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满足日常使用。德是主干,财是枝末。若把主干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生存的根本,那就会和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人若说话不合常礼,言辞荒谬言论,那恶果必然会回到他自身;人若通过不当手法积攒不义财富,他的财富必然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里说:“上天的眷顾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佑,行恶便会失去天佑。《楚书》里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是把善行当作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珍宝,只是把仁爱的亲友当作珍宝。”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为人诚朴,虽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看到别人有才能就高兴,如同自己拥有一样;听到别人提出好的建议,心中就喜欢,如同自己说出的一样;那么这就是一个宽厚的人,这样的人一定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并为他们造福。相反,如果别人有能力,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法压制排挤。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个危险人物!”因此圣君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流放,并驱逐到边远的夷蛮之地去,以便维护中国的原则。这就是说只有圣贤真正懂得如何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发现贤达而不选拔,选拔而不重用,这是轻慢;发现奸恶而不罢免,罢免而不驱逐,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圣国的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生产财富的根本,就是生产者众多,消费者减少;生产者勤奋,消费者节省;财富自然就会保持充足状态。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义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聚钱财。从来没有上位的人好仁,而下位的人不好忠义的;从来没有好义而事业半途而废的;从来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君王的。孟献子说:“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不需要再关心养鸡养猪的事;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关心养牛养羊的事;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设置搜刮民财的家臣。设置这种聚敛之臣,比有偷窃自己财富的家臣还糟糕。”这就是说管理国家不应以利益为中心,而应该以仁义为宗旨。声称为了国家的强大应该聚敛财富的人,一定是小人。如果看好他们的观点,让他们来管理国家大事,天灾人祸就要降临。到那时即使有贤德的大臣,也无力挽救那结局。因此说,管理国家不应以利益为中心,而应该以仁义为宗旨。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6【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9【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Unit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经济,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以推动互联网与医疗、交通、教育、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结合。这将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必将与更多传统行业进一步融合,助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econom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s represented by the promising E-commerce, the Internet economy has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ur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the I nternet economy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Plus”, aiming to integrate the Internet with other industries, such as health care,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ublic service. This will create 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et Plus” strategy, the Internet is certain to be integrated with mor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elp build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大学全文及译文(参考文章)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

大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6【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人生本来的)的品德,在于亲厚百姓,在于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而后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而后能够心静(志向专一,心无旁骛);心静下来而后能够身心俱安(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转移);身心俱安而后能够慎思明辨;慎思明辨而后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和始终的道理(有纲目,有步骤,有层次,有递进,有因果),就接近了(人、物、事的)自然规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治理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德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德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明辨事理;明辨事理的途径在于探究万事万物。 对万事万物探究之后,就能明辨事理;明辨事理之后,意念就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就能端正;心端正之后,德性就得到修养;德性得到修养之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就能管理好天下,使天下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德性为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却想把家庭、国家、天下都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心想厚待而实际薄待,心想薄待而实际厚待,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所有人都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其做任何事情都是受内心的支配。诚于善则行善,诚于恶则行恶)。 【原文】

最新《大学》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前言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 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 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 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 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 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翻译】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翻译】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

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全文与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就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文得根本宗旨,就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得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得人知道去垢显真得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得境界作为最高得人生目得。只要明确人生目得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与;只有心平气与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与枝节,万事都有起始与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得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得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得本质了。古往今来得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得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得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得家族;想管理好自己得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得品行;而提升自己得品行得关键就就是使自己得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得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得智识;获得真正得智识得方法,就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得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得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就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得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

大学原文+译文

大学原文+译文 新译大学 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各方面都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够静下心来;静而后能安;静下心来才能够心神安定;安而后能虑;心神安定才能思虑周祥;虑而后能得。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治其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生成道理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读解】 本章是《大学》的“经”,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大学英语 全文翻译

1.只要你做好准备,面试时你就会充满自信。 You will be full of confidence during the interview as long as you are well prepared. 2. 这家商店向顾客允诺绝不卖假货,而且它确实做到了。The shop promised its customers that it would never sell fake goods, and sure enough it did so. 3. 由于他努力工作,最近他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Because he is working hard, he has been promoted to the position of department manager. 4. 他受到大家的尊重,因为他有很强的正义感。 He is respected by others because he has a strong sense of justice. 5. 汤姆叔叔在病中,所以我们现在不想让他知道这个消息。Because Uncle Tom is ill, we don’t want to let him in on the news right now. 6.一个好的上司应当鼓励他的助手坦率地发表意见。 A good boss should encourage his assistants to be outspoken in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Unit 8 Passage 1 在我离家上大学时,父亲给了我一个忠告:“你选学什么课程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找好的教授。”确实,我很快就发现,只要是好老师讲课,所有课程对我来说都会变得趣味无穷。在温斯坦教授的课上,我可以听到法国革命时期死囚车在巴黎街道上滚滚而过。再早些,我仍然记得有关星体的知识,若不是由于我二年级的斯高奇奥迪老师,我早就将其忘光了。我认为好老师能使他教授的课程栩栩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

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1/10页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明白这就是做学问的根本道理;也就进入了智慧的最高境界。【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译文】要使意念真诚;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而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就如同喜欢美丽的女子一样喜欢善良;一切都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意念真实;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规行矩步。普通的人在平时独处时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 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 总纲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 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

《大学》原文及译文

(打印前请先删除此段)因孩子学习国学用。网上搜了下,版本不一,与孩子学校选用的内容不一致。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后面缺少“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一句。或者内容次序与学习用教材内容不一致,如第二节直接跳至“《康诰》曰”等。所以根据学校教材与网络搜集的文本重新整理了一遍。 学生《大学》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文】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原文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