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整合)

控制变量法(整合)
控制变量法(整合)

控制变量法:某个事物由多个变量影响和制约时,将其它的因素进行控制(使之相等,即影响相同),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样的研究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即把多个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再分别加以研究。它是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被广泛应用。

针对练习:

1、(04济南)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出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铜60 0.76

B 铜60 0.89

C 铜60 1.02

D 铜80 0.76

E 铜

F 铜100 0.76

G 钢80 1.02

H 尼龙80 1.02

I 尼龙100 1.02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⑵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二、课堂检测:

2、(05年河南)如图,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3、(05年河南)某同学为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是否有关,他保持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把下表中的合金线分别接入该电路中,测出通过合金线的电流大小进行对比研究,则( ) 序号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1 1 0.1 镍铬

2 0.5 0.1 镍铬

3 1 0.2 镍铬

4 1 0.1 锰铜

A.采用序号1与2对比,是研究电阻是否与材料有关

B.采用序号1与3对比,是研究电阻是否与横截面积有关

C.采用序号2与4对比,是研究电阻是否与长度有关

D.采用序号3与4对比,是研究电阻是否与横截面积有关

4、(08山东)体育课上老师安排男女同学分组打篮球,小华发现男女同学组的篮球落地后都会反弹,但反弹的高度却不同。篮球由静止开始下落,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与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1: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3: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地面材料有关。

于是,小华用两只充足气的#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制地板上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⑴要验证猜想2,需要选用实验序号为、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⑵通过他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篮球反弹的高度与 、 有关;与无关。

三、课后作业:

5、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的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⑴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

⑵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6、在做“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需要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比较通过不同导线的电流,发现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下表是几种实验用导线的参数: ⑴为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 和导线 。

⑵为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 和导线 。 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 长度/cm 琴弦的横截 面积2

/mm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导线代号 A B C D E F G

长度(m) 1.0 0.5 1.5 1.0 1.2 1.5 0.5

横截面积(mm 2) 3.2 0.8 1.2 0.8 1.2 1.2 1.2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

⑶为研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A和导线。

7、(05济南)小军同学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12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

小军同学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

高度有关。

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的细沙的盘子和几个不

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13所

示。经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质量m/g体积V/cm3下落高度h/cm 坑的深度d/mm

1 20 7.5 50 2.6

2 20 7.5 60 3.5

3 20 7.5 70 5.0

4 20 2.

5 70 11.3

5 20 1.8 70 12.4

6 60 7.5 70 14.6

7 85 7.5 70 15.9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有关。

⑵由、、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

⑶“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

⑷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问题提出另外一个猜想:

“控制变量法”---物理探究活动中的常用方法

曾都区淅河镇中心学校闻中强余家秀

摘要:“控制变量法”是物理探究活动中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旨在说明“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活动中的常用性以及让学生掌握此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字:控制变量法探究性学习物理探究方法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必须按照时代的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充实新的学习方式,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被人称做“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①探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探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

论、课题探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探究从探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探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探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成果等等。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并不着重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方法论告诉我们,任何科学本身就规定有掌握它的科学方法,物理学也不例外。物理学本身就包括概念、规律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两部分,而且这两部分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方法。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廉价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告诉学生物理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探究问题,还要尽量创造带有研究气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领会物理学家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这对学生学会正确地进行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抓住知识的来龙去脉,弥补学生的干燥,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信念大有益处。如果让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会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能动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并且被探究的对象往往不是孤立的,总是处在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之中,因此影响探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譬如说电磁铁的磁性的强弱,不仅仅与线圈中电流的强弱有关,还跟线圈的匝数以及是否插入铁芯有关系。要想精确地把握探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探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探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首先,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探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控制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将两份少量等质量的水,分别放在同样的碟子中,一个置于太阳光的照射下,一个置于室内,可以探究温度的高低对水分蒸发快慢的影响;同样情况的两个碟子都放置在室内环境中,让风扇对着其中的一个碟子吹,从而探究水分蒸发的快慢跟空气流速的关系;将少量同等质量的水,一份装在瓶中,一份装在碟子里,都放在实验室里环境中,可以探究水分蒸发的快慢跟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少量等质量的水和酒精,分别倒在同样的碟子中,可以探究不同的液体在同样的条件下,蒸发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即蒸发的快慢还跟液体的种类有关。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在探究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使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或保持相同,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时可以向学生说明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或规律之探索和推导的实验过程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如初中物理实验中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动机的转速与转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磁感应中的感生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引起因素有关;探究电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索导电体中电流大小同其两端电压大小和其电阻大小之间的定性关系;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过程中都用到了这一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可用“控制变量”去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这就为这一科学方法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对诸多类似实验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

解,并逐步达到有意识地去应用的目的.

其次,作为研究物理问题的这种很重要很经典的“控制变量法”,已经出现在新世纪的各类考卷中,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构成命题改革的一个新“靓点”。

例一:(湖北随州2003年中考变形)单摆往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叫做单摆的周期。试猜想单摆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一个验证其中某个因素跟单摆周期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

例二:(湖北宜昌2000年中考)在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若要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有关系时,必须选取,相同而不同的电阻丝来做实验。

例三:利用学校篮球架上的横衬作实验。取一段棉线,一端拴上一个大锁,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上。将棉线在横衬上绕一圈,拉住弹簧测力计使大锁不下落。再将棉线在横衬上绕两圈,重做上一实验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再将棉线在横衬上绕四圈,重做该实验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几乎为零。这是一个探究增大摩擦力方法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

例四:有四位同学,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

(1)比较1、2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

(2)比较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

(3)比较1、3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

(4)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有关。

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号 次序 琴弦的

材料

琴弦的长 度/cm 琴弦的横 截面积/2mm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如果小兰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A 、B 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探究;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④ (只填写数字代号)

烧杯号 液体 质量(克)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分)

1 水 200 20 28 8

2 水 100 20 28 4

3 煤油 200 20 28 4

4 煤油 200 20 24 2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探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你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的实验名称:探究电阻大小决定的因素或探究摩擦力大小决定的因素或探究液体压强大小决定的因素或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丽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1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

(2)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d中两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的条件.

分析:从本题的猜想可以看出,决定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能有三个,为了探究A是否正确,就只能改变A因素(即通断电),而其它因素都不变(如电流、线圈的匝数),这种思路就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而为了探究猜想B是否正确就只改变电流,bc两图中线圈的匝数是相同的,滑动变阻器的位置不同,体现了其它因素就不变(如线圈匝数、保持通电),只改变电流的思路.

解:(1)①保护电路②改变电路中的电流(2)ab;bc;(3)电流相同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最常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验探究题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解决。

一、在实验设计题中的应用

例1.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有关”的实验。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评析:当探究的问题为“一个因素与几个因素的关系”时,同时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必须利用“控制变量法”。这种方法在实验设计题中经常用到。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探究是否与速度有关,需要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滑动摩擦力变化的情况,从而探究出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可以通过拉物体的快慢解决,物体选用木块,滑动摩擦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

测得。

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1)将木板水平放置,木块置于其上,通过细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F ;

(2)以再大、更大的速度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3F F 、;(3)分析实验数据123F F F 、、,得出结论。

二、在实验分析题中的应用

例2.在学习吉它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

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他们又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你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 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评析:首先要从给定的文字信息上,明确影响声音的几个可能因素:材料、弦的长短、弦的横截面积、拔弦用力大小、弦的松紧程度,然后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解决本题。对于猜想1的验证,需要控制“材料、弦的长短、拨弦用力大小、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改变“弦的横截面积”;对于猜想2的验证,需要控制“材料、弦的横截面积、拨弦用力大小、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改变“弦的长短”;对于猜想3的验证,需要控制“弦的长短、弦的横截面积、拨弦用力大小、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改变“材料”;对于(2)问,同样是这样思考。因此,掌握“控制变量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1)A 、B 、C ;A 、D 、F ;80、1.02。

(2)取上述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分别拨动琴弦,比较其音调的高低,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三、在实验图像题中的应用

例3.如图1是阻值不同的两个电阻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线(I —U 图线)。从

图中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1

A.R R 12

B.R R 1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在区域II

C.R R 1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在区域III

D.R R 1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在区域I

评析:首先要明确I -U 图线的物理意义,实际上该图线就是根据姆定律I =

U R 作出的R 图线。要比较R 1与R 2的大小,由I =U R

可知,可以控制电流不变,通过分析电压U 1与U 2的关系,从而判断R 1与R 2的大小,或者可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分析电流I 1与I 2的大小关系,从而判断R 1与R 2的相对大小。

参考答案:控制电流不变,如图2所示,过纵轴某一点I 0作横轴的平行线,交R 1、R 2于a 、b 两点,由图线可以看出:U 1<U 2。

这样由I U R

=可知,当I 一定时,R 与U 成正比,所以R R 12<。 又因为R R R R 串并、><21(R 串为两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R 并为两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两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的导体的电阻都要大,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最小的电阻还要小。)所以R 串线在区域III 内,R 并线在区域I 内。故答案为D 。

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而“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探究物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自然学科中常规的研究方法,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基础的重要的教法之一。它能将一些复杂的多变量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单变量的问题,将一些多因素的抽象的大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易于操控的小问题。教学中如果此法应用得当,将会非常地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而且能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减少很多无谓的而且是艰辛的探索之路,收到事半功倍、一石二鸟的良好效益。本文就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将从控制变量法已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及控制变量法本身具备的优点的角度,讲述学生必须掌握这种科学的方法,最后介绍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探究、分析、物理规律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而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那么,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就是指适时地恰当地控制对我们所要研究的物理量相关的或会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在众多的会引起我们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只让要研究的因素(物理量)发生变化、发生改变,看我们的物理量会如何随着这个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而让其它的暂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不变、保持相同。通过对相关测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最后找出这个因素跟我们想要研究的物理量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中,这个因素对我们的物理量的影响有多大,在这些变化中该因素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贡献)等等。研究完一个因素,再用同样的办法去研究另一个因素,直到用枚举法研究完所有的因素为止。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的要义与核心。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的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课内课外师生共同参与或学生独立进行的各类实验、探究以及各种复习资料、练习题册上相关的“比较物理量大小”等都有控制变量法大显身手、施展手脚的广阔天地。它不但可用来探究物理规律,同时也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好帮手。本文将从控制变量法已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及控制变量法本身具备的优点的角度,讲述学生必须掌握这种科学的方法,最后介绍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

一、控制变量法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多数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熟练运用物理规律,就必须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我国现行初中物理实验的结构体系如下:力学。演示实验52个,学生分组实验9个,小实验7个;热学:演示实验28个,学生分组实验3个,小实验5个;光学:演示实验14个,学生分组实验1个,小实验3个;电学:演示实验21个,学生分组实验9个,小实验3个;总数:演示实验145个,学生分组实验22个,小实验22个,再加上实验性习题18个,总计207个。我们通过试验,把结构体系作了如下调整:(一)22个学生分组实验中的10个改为边学边实验;(二)145个演示实验中的41个改为边学

边实验;(三)22个小实验中的8个和18个实验性习题中的13个改为边学边实验;(四)新增加了4个边学边实验。

控制变量法作为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特别广泛应用,许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

下表是课堂教学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及其对应变量:

序号概念或规律对应变量

1 声音的响度物体振幅、声源的远近

2 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气流速度

3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4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

5 焦耳定律电流、电阻、时间

6 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有无铁芯、线圈中电流大小、线圈匝数

7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通电导线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

8 感应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导体切磁感线的方向

9 速度路程、时间

10 压强压力、受力的面积

11 液体压强液体密度、液体深度

12 浮力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

13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速度

14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高度

15 影响内能的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种类

16 热量的变化(热传递)比热容、质量、温度的变化

17 热量(燃烧燃料):热值、质量

从表中罗列到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可看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它是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应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控制变量法的优点

控制变量法广泛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相应地,近几年的试题中也出现了很多需要利用这一方法解答的考题,也就是说,控制变量法不仅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而且也广泛应用于试题分析中。其优点在教与练中突显。

(一)控制变量法能有序地分解和呈现物理探究问题。

当影响某一物理量变化的因素可能较多时,要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对该物理量是否有影响,这时就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去研究,将复杂的多变量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单变量的问题,将多因素的抽象的大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易于操控的小问题,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测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最后找出这个因素跟我们想要研究的物理量是什么关系。

例如: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时(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气流速度等因素有关),要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之间具体关系的方法是:控制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气流速度不变,只改变液体温度,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变化,从而得出规律;再采用类似的步骤分析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气流速度之间的规律。

在这种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有序地分解和呈现了物理问题,帮助学生对影响物理量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研究。这种探究,思路非常清晰,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设计和完成探究。

(二)控制变量法能帮助学生,迅速确定解题思路。

在试题中,除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外,控制变量法还经常用于比较物理量大小和分析、解析实际问题。掌握控制变量法,能帮助学生,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迅速确定解题思路,正确作答。

1、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例1: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

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B.

C.ρ甲=ρ乙D.无法确定

这是一题利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理量(密度)大小的问题。思路:ρ=m/V,要比较密度大小,可通过控制质量相同,比较体积大小来解决;也可通过控制体积相同,比较质量大小来解决,所以答案应为B。

这类题目还有比较电阻、速度、功率等。

2、分析、解析实际问题。

例2: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如:电功率、焦耳定律),简要说明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题利用控制变量法去解释实际问题的题目,题目讲述的是电线的发热问题,思路:关键是要找出对发热有影响和没有影响的物理量来分析说明。所以:对电线而言,其电阻不变,接入大功率的电炉后,电流显著增大,由电功率公式:P=I2R可知此时电线中的热功率显著增大,相同时间内发热也显著增多,所以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后,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用控制变量法去分析和解决的试题很多,如果此法应用得当,学生就能迅速确定解题:一看就知道该怎样做、该如何下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对问题的解决能做到胸有成竹。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分析解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这种解题方法,才能为快速而准确地解题铺平道路。

三、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能有序地分解和呈现物理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而解决问题。所以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实用的探究和问题推理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一)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的时候,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提出问题讨论猜想控制变量进行探究总结规律。

例如:在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控制变量法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常见的导体的电阻(率)的数据进行猜想,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猜想到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控制变量进行探究:

(1)控制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2)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3)控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总结规律:

(1)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2)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长,电阻越小;

(3)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材料有关。

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会变量的概念、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于以后用这种方法去探究其它类似的物理规律时也起到较好的示范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的实验比较多,在做大部分的探究实验时,都使用了控制变量法,只有掌握这种方法,同学们在做实验时才不会漫无目的,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去完成相关习题

近几年,初中物理试题中出现了很多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去解答的考题,所以,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应有目的地例析一些典型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去引导同学们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习题中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能熟习这类解题方法,从一始就能有目的应用这种方法解题和规范作答,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提高正答率。

考核控制变量法的角度有很多,如运用控制变量法选择实验器材、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根据实验数据或现象写实验的结论、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电路图、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比较物理量大小、解析实际问题等。下面从两个角度例举说明:

1、运用控制变量法,根据实验数据或现象写出实验的结论

例3: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华同学用下图的电路图进行探究,它釆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改变电压的大小,分别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进行6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次数电阻(Ω)电压(V)电流(I)

1 5 1.5 0.3

2 5

3 0.6

3 5 4.5 0.9

4 10 1.

5 0.15

5 10 3 0.3

6 10 4.5 0.45

(1)从实验次数1和2的数据可以看出:。

(2)从实验次数和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点评:这类试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用文字规范表达实验结论的能力,特别是表达实验结论时,一定不能漏写结论的前提条件(即被控量),否则得分会大打折扣。

2、运用控制变量法,按要求设计物理实验。

例4:如右图所示,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点评:这类试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进行评价的能力。怎样才能比较出两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分析变量)。因此,在压力相同时,摩擦力越大,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因此在设计本题的实验方案时,首先要保证压力相同(控制变量),可将木块和铁块叠起来解决。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不但能解决现有初中物理问题,对于一些初中没有学习过物理问题或其它学科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它来解决,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四)控制变量法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控制变量法的教学恰恰就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掌握这种方法,学生还可以终生使用,终生受益。所以说,控制变量法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而物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

力,特别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这将为学生形成科研能力、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对他们的学业和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促进。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控制变量法的优点,让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下图是某实验小组做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中要求必须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②分析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 ③分析乙、丙两次实验现象,能否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 ④分析甲、丁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若小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下表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数据在所给坐标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N 之间的关系图象。 ③根据图像可以得出f 与N 的关系是_______。 2、小明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 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实验,如图20甲所示. (1)保持小桌对沙子的压力不变,改变小 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小明发现接触面积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浅,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有关. (2)保持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沙子的压力,小明发现压力越大,小桌陷 入沙子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4)小明将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20乙所示,比较甲、乙两种情况后,小明认 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请对此结论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0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 此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图①②③,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 小与 因素有关。 (2)在图③与图④中保持了 不变, 得到的结论是浮力大小与 有关。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 。 (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① ② ③ ④ 图10

“控制变量法”解题方法指导

“控制变量法”解题方法指导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几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均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 中考常见实例: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松紧和长短的关系;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量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等。以下是典型例题分析: 【例1】 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红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外,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的方案: 【分析】该题是研究液体的种类是否影响液体的蒸发。我们知道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因此要想研究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需控制影响蒸发快慢的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三个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该题应取等量的两种不同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容器内置于相同的环境中,经过一段相同的时间,比较两种液体蒸发量的多少是否一样,即可得出结论。 【例2】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控制变量法及其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及其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揭东县地都镇金都初级中学郑瑞群 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都懂,可是一做习题我就不会。题目究竟是难还是容易呢?对中国学生来说,往往是再难的题老师讲过就容易,容易的题老师没讲过就难,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缺乏创造,缺乏学习、研究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控制变量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几乎贯穿了整个物理教学和研究。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特别广泛的应用,许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难度最大,所以老师怎样教好这一方法,学生怎样掌握好这一方法,并且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能深层次地理解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物理教学中“深、难、重”的问题,也能最大程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多个因素(变量)的共同作用,将使研究变得复杂,也很难分析、寻找、总结研究对象与各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于是,

应该寻找一种研究对象与影响其变化的单一因素(变量)关系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学习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和理解控制变量法,不能把这个名称和这种方法生硬、突然地抛塞给学生,而应该在实验和科学方法教育中渗透进行,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示,并加以分析、说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运用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又如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时应该控制电阻一定;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浅谈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科学教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小学科学课中,加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不紧能直观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还能提高学生的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下面我将分阶段年纪结合具体的课题来谈谈控制变量法怎么样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进行运用: 一、《怎样加快溶解》 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真的能让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我们就以搅拌为例, 想想该怎么做呢? 生: 将肥皂放入水中, 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 师: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生: 我觉得应该把肥皂放在水中, 然后搅拌。 师: 就一个杯子, 然后搅拌, 就能看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要比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 该怎么做呢?。 生: 用两个杯子, 放两块肥皂, 一个搅拌, 一个不搅拌。 (确定搅拌这个变量) 师: 如果两块肥皂不一样, 能不能看出搅拌的那块肥皂溶解得更快? 生: 应该放两块一样的肥皂。 师: 什么样才是一样的两块肥皂? 生: 形状、大小都一样。 师: 恩,对。想比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的更快还要注意什么? 生: 也应该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 生: 还应该装入一样多的水。 生: 水的温度也应该是一样的。 师: 还有吗? 生: ?? 师演示, 把两块肥皂一先一后放在两个杯子里。 生(恍然大悟): 应该把两块肥皂同时放入两个杯子里。 师: 怎样能同时放入? 生: 一手拿一个, 数1—2—3, 同时松手。

(完整版)“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在初中物理学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常常要用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此法不仅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有些难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 的意义。因此笔者撰此文,通过实例分析此法,以供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如图1所示,可先控制电阻R 不 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次发生变化,根据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关 系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 比。然后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 实验 中通过调节滑变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 图1 保持一个定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根据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出:在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又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先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不变, 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最后再控制 电流与电阻不变,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 实验中,取R 2=R 3=R 4=2R 1,并将R 1R 2分别置于两个一端开口的密闭的有机玻璃盒内,将开 口端用橡胶管与压强计相连,R 1与R 2串联如图2。接通电路后,电阻丝将盒内空气加热,通过 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再将R 1改换成R 3,同时 将R 4与R 2并联仍接入电路中如图3。因通过R 3的电流是通过R 2电流的2倍,通过压强计的液 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图2 图3 二、控制变量法”在题目中的应用训练。 S P R R

控制变量法学生版

素养微专题控制变量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重难点拨] 1.考查形式 (1) (2) 2.考查角度: (1) (2) (3) 3.解题策略 [考法精析] 考法一实验方案的评价 [典例1](2018·北京高考)(1)I-可以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将ⅱ补充完整。 ⅰ.SO2+4I-+4H+===S↓+2I2+2H2O ⅱ.I2+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I- (2)探究ⅰ、ⅱ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18 mL SO2饱和溶液加入2 mL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 ①B是A的对比实验,则a=________。 ②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表明,SO2的歧化反应速率D>A。结合ⅰ、ⅱ反应速率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法二实验方案的设计 [典例2]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在化学研究中应用广泛。 某小组拟在同浓度Fe3+的催化下,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限选试剂与仪器:30% H2O2溶液、0.1 mol·L-1Fe2(SO4)3溶液、蒸馏水、锥形瓶、双孔塞、水槽、胶管、玻璃导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注射器。 (1)写出本实验H2O2分解反应方 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在不同H2O2浓度下,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所测得的数据能直接体现反应速率大小) 。 (3)设计实验装置,完成如图所示的装置示意图。 (4)参照下表格式,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所选试剂体积、需记录的待测物理量和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 考法三 典例3.(2017·江苏,10)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70 ℃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中的控制变量法

化学中的控制变量法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⑴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⑵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⑶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 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 3.教学难点 寻找影响因素 4.学情分析 经过初二初三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在物理学中较多的接触了控制变量法,并且有一定的基础。而在初中化学学科,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同学举不出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例子,即使能够举出,也说不清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化学学习中不懂如何应用、找不到变量条件、思路不清、不会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方案不完善等。初中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地方主要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物质燃烧的条件、比较金属活动性、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等等,本节课通过各个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二、教学过程 【引入】 春夏交替,天气冷暖不定,令人容易患上感冒,在这个时候,不少人都会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水果来增强抵抗力。那么,哪些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高呢? 水果中新枣、橘子、山楂、柠檬、猕猴桃、沙棘和刺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蔬菜中绿叶蔬菜、青椒、番茄、大白菜等含量较高。 现在小明他想知道家里的雪梨和柠檬中哪种Vc含量高,他设计了几个实验,请你帮忙检查一下是否有问题。 设计一随意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随意的果汁 设计二等量随意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随意的果汁 设计三等量等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随意的果汁 设计四等量等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水的果汁 【讨论】学生讨论纠正实验错误,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等质量等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逐滴滴加的果汁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参考刚才的设计比较两种水果的Vc含量 【结论】真正的比较出两种蔬菜的Vc含量,就是将其他条件都统一,唯一的变量就是蔬菜汁的数量,这才是合理的设计 【分组实验】根据刚才的设计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果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多媒体】控制变量法的讲解 讨论每个实验的变量,之后确定设计实验的方针是先总结变量有几个,控制住所有条件,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就能对比达到实验目的 【总结思路】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一:明确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控制变量法”巧应用 安居街小学李振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探究式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很多,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呢? 一、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内涵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节数和绕线圈数有关。教材中没有提供可演示的和学生动手的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强化科学方法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电池若干、导线、铁钉(大小不一)、若干订书针。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呢,当导线粗细相同,绕线圈数相同,铁钉相同,观察电池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然后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关键是要确定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在一轮又一轮循序渐进的与学生交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共同来确定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确定好以后学生就明白使用同一根导线,同一根铁钉,绕相同的圈数,把这些因素都控制起来,在这些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电池的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这样学生就真正经历了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再简述操作的具体过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学生就能自己讨论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他们同时也体会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不难。自己也会用这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感到很自信。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doc

1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在初中物理学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常常要用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此法不仅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有些难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笔者撰此文,通过实例分析此法,以供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如图1所示,可先控制电阻R不 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次发生变化,根据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关系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然后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变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图1 保持一个定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根据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出:在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又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先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最后再控制电流与电阻不变,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 实验中,取R2=R3=R4=2R1,并将R1R2分别置于两个一端开口的密闭的有机玻璃盒内,将开口端用橡胶管与压强计相连,R1与R2串联如图2。接通电路后,电阻丝将盒内空气加热,通过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再将R1改换成R3,同时将R4与R2并联仍接入电路中如图3。因通过R3的电流是通过R2电流的2倍,通过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桐梓县容光中学刘再平 所谓控制变量法指的是:为了弄清某些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先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它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更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为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下面就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谈谈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明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这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初步条件,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环节,即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较合理的设想,便于下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逐个研究。,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前,就应该明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等。 二、明确哪些因素应该变而哪些因素应该不变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

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且存在怎样的关系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即找到某种方法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不变,同时还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当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三次实验最好用同样的重物压在受力面上,而不能改变重物的重;要保证接触面积大小不变,应该控制三次实验过程只能用重物的一个面,而不能换用其它受力面,依次类推。当然,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可以使三次实验过程中接触面逐渐变得粗糙,比如,第一次实验可以让重物直接在较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滑动,第二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报纸(将报纸揉皱),再让重物在报纸上滑动,第三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毛巾并固定好,再让重物在毛巾上滑动。测量出三次实验对应的滑动摩擦力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滑动摩擦力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化的规律。同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

科学探究实验与控制变量法

科学探究实验与控制变量法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里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把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当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或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再控制别的因素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这种分别控制逐一研究的方法称之为控制变量法。应用控制变量法,可以把探究的物理问题与多因素的关系转化为单变量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准确地把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现行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实验有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等因素的关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粗糙程度的关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实验。这些探究活动,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到分析数据概括结论等环节都离不开控制变量法。 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上,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让它们保持不变,这样,一个多因素的探究问题就转化为三个单因素的探究问题: 1 保持导体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改变导体的长度,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1、能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前提: ①某种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因素”对现象的影响 ③实验过程中,被探究的“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 ④能过直接或间接的得到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2、常见术语 ①对照组:一般是各个条件都适宜的组别 ②实验组:缺少或增加所要探究“因素”的组别 ③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④因变量:实验结果 ⑤调节变量:被探究的“因素” ⑥不变量:除调节变量外,其他的“因素”,一般要保持适宜 3、常见题型 (1)、实验缺陷类: 实验存在哪些不足/缺陷/哪些需要改进…… ①是否有对照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是否严格控制变量 ③是否试验次数或样品数太少,存在偶然性误差 (2)、结论表述类: 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从表(图)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实验1和实验2可以说明什么…… ①如果题干中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问题,那么就可以对实验问题进行回答; ②问题:××受到什么影响? ××受到√√的影响; 或××受到√√的影响,√√越...,××越...; ③√√对××有什么影响? √√越...,××越...; 或在一定范围内,√√越...,××越...; ④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与某某成正比/反比; 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随着某某的增大而增大/降低; (3)、实验数据对比类: ①通过对比实验得到某某结论

②实验1与实验形成对照组 ③实验有几组变量 ④某一个步骤的目的是 (4)、实验设计类:为了探究某某对实验的影响,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其他条件相同,所探究的因素设计成不同;应用题目所给的语言回答。 (5)、提问假设类: ①根据实验过程,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探究的问题) ②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已有的假设或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或猜想 ④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假设或猜想的正误 ⑤根据实验结果(现象),写出实验结论,一般按照假设的模式写 ⑥已知实验结论,根据结论写出实验结果或现象 (6)难点:转换法 将不可直接测量量,转化为可直接测量的量,结论要与目的一致,而不是实验本身。 专题训练: 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方案。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实施方案】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实验材料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 苗 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 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1)请你在表格中写出乙组的环境条件。 (2)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实验的预期结果是:。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 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

初中化学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当一种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时,往往采取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下面就借助例题的解读,一起来学习如何应用这种探究方法。 例题(2013年山东青岛)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下图所示实验不 能实现的探究目的是()。 A.甲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B.甲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C.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解析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氧气,看铁只和 水接触时能不能生锈,而不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的关系;③中铁钉只和氧气接触,①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时接触,一段时间后,③中铁钉没有锈蚀,而①中铁钉锈蚀,通过①③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乙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和红磷未燃烧的对比,可以探究可燃物的燃烧与温度有关;乙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和水中白磷未燃烧的对比,可以探究可燃物的燃烧与氧气有关。答案选A。 变试题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某实 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经检验装置的气 密性良好。一段时间后观察:A处铁丝依 然光亮,B处铁丝表面出现锈迹,C处铁 丝依然光亮,D处铁丝表面灰暗。该实验 说明铁生锈主要与和有关。B、D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解析A处的铁丝只与干燥的氧气接触,没有生锈;B处的潮湿铁丝既与氧气接触又与水接触,铁丝生锈了;C处铁丝只与水接触,没有生锈。对照A、B可知,铁生锈主要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对照B、C可知,铁生锈主要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D处的铁丝暴露在空气中既与氧气接触又与水接触,但是与B相比较只是表面灰暗,主要原因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同,由此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氧气的浓度 越大,铁生锈的速率就越快。 答案氧气水氧气的浓度 拓展题甲、乙两位同学发现长时间佩戴的铜质眼镜架上出 现了一些绿色的锈迹,经查阅资料得知,铜锈的化学成分是碱 式碳酸铜[Cu2(OH)2CO3]。他们依照钢铁生锈的研究方法设计 如下实验(如右图所示):①将光亮铜片部分浸入蒸馏水中;②将光亮铜片究全浸入煮沸过的蒸馏水中;③将光亮铜片放在干燥的空气中。请回答: (1)推测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铜锈的是(填写序号)试管内的铜片。 (2)根据上述实验,甲同学认为:铜的锈蚀是铜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填写“是”或“否”),原因是。 解析铜绿Cu2(OH)2CO3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故铜的锈蚀条件是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接触。根据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和铁生锈的条件是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考虑,①试管中有水且敞口放置,其中铜片与水、二氧化碳、氧气都接触,满足锈蚀条件;而②试管中铜片只与水接触,缺氧气、二氧化碳,③试管中铜片与氧气、二氧化碳接触,缺水,因此①试管中的铜片会生锈。 答案⑴①⑵否铜绿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故其锈蚀条件除了水、氧气外,还必须有CO2

控制变量法(整合)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 I U R。 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 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譬如说某段导体中通过电流的大小不仅和其两端电压有关,还和这段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的大小及材料种类等因素有关。所以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例如为了研究某物理量同影响它的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将另外两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一因素之间的关系。 法。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控制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

2018年中考化学解题方法突破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中的应用专题练习卷含答案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中的应用专题 1、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B .测定空气中O 2的含量 C .鉴别NH 4Cl 和NH 4NO 3溶液 D .探究MnO 2的催化作用 【答案】A 2、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答案】B 3、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OH)2CO 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 A .甲和乙 B .甲和丁 C .乙和丁 D .丙和丁 【答案】B . 4、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①实验l 中同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这是因为_ _。 ②实验2中使用铜片是为了对比 _不同。 ③实验3是大小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 气体。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_。(填字母) a.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c.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Zn比Fe多 【答案】①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②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a 、c 5、实验探究一:课本第二单元课后作业中有“寻找新的催化剂” 的探究内容,实验中学探究小组据此设计了如下 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Ⅰ. Ⅱ.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 Ⅲ. 【拓展应用】 己知CuSO4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101.2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2g CuSO4粉末,充 分反应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溶液,则生成氧气_____g。 实验探究二: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淅河中学化学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 密封的氢氧化钾固体,对其是否变质进行探究。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3-05T13:52:13.2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石焕发[导读]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广西柳州三江县民族实验学校石焕发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初二学生接触物理学以来碰到的第一种探究方法。就学生能力而言,对此法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到后面很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及应用。本文就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为了研究某物理量同影响它的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将另外两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一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首先,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这一方法贯穿了物理教学的始终。 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控制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得出: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或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可以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同,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或规律之探索和推导的实验过程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导电体中电流大小同其两端电压大小和其电阻大小之间的定性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出力的三要素”等实验过程中都用到了这一科学方法,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解,并逐步达到有意识地去应用的目的。其次,在利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如能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有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物理中,可用“控制变量”去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这就为这一科学方法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例如,有这样一道题: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谁的温度升高较大?对于这一道习题,初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中包含了四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也就是说,要比较谁的温度升高较大,就要同时分析其他三个物理量(质量、热量、比热容)对它的综合影响,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要解决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不仅费时费力,且准确率不高,但如能对学生加以恰当的引导,让他们考虑是否可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来解决这道实际问题,经过思考及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许多同学便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结合公式Q=cmΔt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是这样的:因为这个问题要解决的是Δt(升高的温度)的大小,所以先将此公式变成Δt=Q/cm的形式,再分析题目发现,m(质量)、Q(热量)相同,即这个问题中Δt仅取决于c(比热容),且从Δt=Q/cm这一关系式中可以看出,Δt与c成反比,而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因此很容易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大”。可见,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如能恰当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实能起到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的良好效果。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模板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并且被研究对象往往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之中,因此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这3个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设法把决定气体状态的一个量或两个量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观察时,首先把研究对象限定为一定质量的气体,然后研究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它的体积跟压强的关系,得出了玻意耳定律。如果使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或压强)保持不变,研究它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或体积跟温度的关系),便得出了查理定律了(或盖·吕萨克定律)。这三个定律都是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得出的描述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状态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定律,为建立理想气体模型、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时,也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如先研究物体质量不变时,在大小不同的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外力的关系;再研究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如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升高,温度升高多少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跟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以及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有关。在研究时,可以先使一些因素保持不变,如在物质相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物体温度升高跟所吸收热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