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史

禅宗

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创始人是六祖惠能.禅宗的基本思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认为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即可成佛,不必求外在佛。这就把主观主义的认识论与修行的实践结合起来.两宋以后,禅宗世俗化,与净土宗结合

自然崇拜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

宗教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社会对人的压迫,人被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加以拟人化

2. 认识:a认知水平的限制,原始人不清楚人体构造,对于做梦也很难理解,于是就认为

人体中有种东西很独特,可以与肉体分离,灵魂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内容和表现方

b思维方式以己度物,将自然物拟人化

c不能认识生与死的区别

人为宗教产生的原因

1. 阶级的出现

2. 社会分工的变化。出现了完全脱离劳动的宗教神职人员,产生了系统的宗教神学理论和礼仪制度

3.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宗教幻想已远超过现实生活的局限性,使神的一元化成为可能。人们根据自己的幻想不断改变神的形状,并将人的文明赋予神

世界宗教的特征

1. 宗教崇拜对象都冲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神具有普世性

2. 都建立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神学观、生死观和伦理观

3. 礼仪简便易行,带有文明色彩

4. 有庞大的组织机构和教会阶级制度

5. 是多种文化的综合

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多种多样,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印度佛教产生的原因

社会背景:列国时代,争霸战争,政治分裂

经济背景:铁农具的使用

阶级关系变化: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思想背景:沙门思潮的兴起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1.对佛的看法:小乘佛教:一个比常人更有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全智全能的神,认为佛有很多身

2.修持方式:三学,八正道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精进

3.修行目标:小乘佛教:利己、独善、罗汉果

大乘佛教:利他、普度众生

4.对世界的认识:小乘佛教:我空法有

大乘佛法:我法皆空

5.出家观念:小乘佛教:人要想达到完善,必须出家

大乘佛教:不强调出家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派别之一。创立者是宗喀巴,俗称黄教,意为善律。主张严持戒律,加强寺院组织。,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的教义整个包括在宗喀巴对宗教改革的纲领中。

三武一宗灭佛

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佛教徒称为“劫难”。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朗达玛灭佛

在达摩即位之初朝政由反佛大臣把持,达摩成为傀儡,此时恰逢西藏发生大灾,反佛大臣将灾害归罪于佛教的传播,由此开始了吐蕃王朝历史上第二次禁佛事件,僧人上层被杀,中层流放,下层还俗为民,这次禁佛对佛教打击很重,使藏传佛教初期的传教成果毁灭殆尽,以致此后百年都被称为“灭法时期”

转世活佛制度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首领的继承而采取的一种制度,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创立于公元14世纪,首创者是噶举派,活佛转生是通过降神、占卜选定灵童,继承法位,后被其他教派效仿,其佛位有高低大小之分

佛教在中国成功传入的原因

弥赛亚运动

犹太人的自救运动,但以失败告终。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众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救世主马上就要降临了,但该运动无一例外地都失败

罗马迫害基督教原因

1.基督教的排他性

2.基督教的封闭性引起统治者反感

阿维农之囚

公元1305到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于阿维农的历史。这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斗争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

东正教的自主教会

东正教自主教会是东正教最高级别的独立教会,所有自主教会均不受其他教会的管辖。东正教的自主教会四大牧首区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后来,俄罗斯正教会也取得了与它们同等的地位。比自主教会低一级的是自治教会,它们由某一自主教会的领袖管辖。现在东正教共有15个自主教会

天主教反宗教改革措施

1. 发展耶稣会,与宗教抗衡

2. 十字军

3. 整顿教会纪律,教会大力加强内部的团结,制定了新的教会法规,坚决清除腐败,以期建立新的教会秩序。

4. 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重申教会与教皇权威

5. 审书制

6. 改组宗教裁判所, 加强思想控制

7. 积极推进海外传教

基督教三次传教失败原因

1. 依托政权,无群众基础

2. 其传教政策摇摆不定,或过于主动,或完全与中国对立

3. 天主教某些教义难以被中国人接受

4. 天主教内部矛盾,就如何向中国传教未达成统一纲领

基督教主要教派

基督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

天主教分: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本笃会、奥斯定会、克吕尼修会

东正派分:旧礼仪派、杜霍波尔派、司科蒲奇派、莫洛阁尼耶派、末世论派、英诺肯提乙派新教有六大教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

希吉拉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一次重要事件。622年,默罕默德因受迫害而带亲信从麦加迁往雅特里布,伊斯兰教称这一事件为希吉拉,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年,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元旦。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和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

哈尼夫运动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一神信仰运动。早起阿拉伯人信仰多神教,每个氏族部落都有其崇拜的自然物和偶像,到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具有一神教意义的哈尼夫运动扩展到阿拉伯各地。哈尼夫运动反对多神崇拜,提倡隐修,以求“与神合一”,默罕默德受其影响,建立了伊斯兰教

瓦哈比教派运动

是近现代伊斯兰教的教派运动,发起人是默罕默德·本·阿卜杜拉·瓦哈卜,主张坚持一神论,反对崇拜圣徒、圣物和圣墓,也反对过分崇拜先知,同时恢复《古兰经》和默罕默德的教导,改革伊斯兰教,还主张不同部落信徒都是兄弟,主张圣战。

原教旨主义运动

是近现代伊斯兰教的教派运动,发起人是罕百勒·伊本·泰米叶,主张恢复创教时期原始教义和其纯洁性,在立法及其他领域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判定是非标准的依据,它反对个人及外来因素对伊斯兰教施加影响

伊斯兰教教义教规

教义:六大信仰:信真主、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

五大天命,即“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念就是在每天念经纪念真主

礼就是每天按时做五次礼拜

斋就是在每年规定的一个月做把斋

课就是不管什么时候该交纳天课就要按时交纳

朝就是自己如果有能力了在每年规定的时间一定要去朝觐

教规:婚姻教规:无论男女,到年龄应该自愿结婚,主张一夫一妻,一个男人最多可要四个饮食教规:不吃猪肉

服饰规定:羞体。女不露发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

明末清初,随着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各自独立的大小派别和门宦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其中以格迪目、伊赫瓦尼、西道堂等三大教派和库不林耶、戛迪林耶、虎非耶、哲赫林耶等四大门宦影响较大。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成功的原因

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1)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从宗教吸取精神安慰的需要。

(2)经东汉末年以宗教为旗帜的大起义的打击之后,统治者力图寻求一种能维护其统治的新的宗教。

(3)玄学流行,儒学地位动摇,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大乘讲空说无有相之处,被知识分子接受。

(4)梁武帝崇佛,广修佛寺,向寺院施舍土地钱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政治基础

2.隋唐是中国佛教鼎盛时期

(1)隋唐两代皇帝为了利用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支持佛教发展,统治者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和良好宽松的环境

(2)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了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迎合大一统国家的需要,使佛教有了和儒家鼎足而立的社会势力

(3)佛教人物的大力弘扬。唐代许多著名僧人从国外带回佛经并翻译过来,回国后大力宣扬佛教,传播学说,从而成为传播媒介,极大促进了佛教的迅速发展

(4)佛教迎合了唐朝的思想状态需要,佛教信仰深入的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和感情深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唐朝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外交流的频繁为佛教发展提供了基础

(6)文人雅士的推波助澜,唐代文人对于佛教和僧人,进行了广泛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