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水的运动(第2课时世界洋流课件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水的运动(第2课时世界洋流课件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水的运动(第2课时世界洋流课件训练

第2课时世界洋流

一、选择题

(2016·南京一模)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洋流中( )

A.①为暖流B.②为寒流

C.③位于北半球D.④位于南半球

2.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B.②洋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C.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D.④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

解析第1题,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①洋流位于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②和③洋流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顺时针洋流圈,则该洋流圈是北半球的,②为暖流,③为寒流;④洋流位于回归线大陆西岸,自北向南流,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寒流。第2题,渔场多位于洋流交汇处,①洋流和其他洋流交汇处应该在①的南部,故其北部不可能有大渔场;②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③为寒流,其同纬度大洋对岸为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加大了同纬度不同海域的温差;④是寒流,其降温减湿的作用,不可能加大沿岸地区的降水。

答案 1.C 2.C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习惯上,人们把赤道以北的印度洋称为北印度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3~4题。

3.南印度洋副热带海区洋流的流向是( )

A.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常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常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4.下图能正确表示北印度洋海域夏季季风和洋流的是( )

解析第3题,南印度洋副热带海区洋流的形成主要与盛行风有关,在东南信风和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了常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洋流。第4题,北印度洋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了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洋流。

答案 3.D 4.D

读下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处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甲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B.洋流对乙处沿岸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C.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大洋环流方向与北半球反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D.②处洋流对日本海洋污染的影响是加快对污染物的净化速度,缩小了污染的范围

6.下列四幅洋流图中与上图②处一致的是( )

解析第5题,甲处盛行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乙处以东海域有暖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①②③④构成的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北半球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也是顺时针;洋流可加快对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的范围。第6题,根据海洋表层水温的南北差异,推知A、B两幅图表示北半球洋流,C、D两幅图表示南半球洋流。A图表示暖流,B图表示寒流,而图中②处洋流为日本暖流。

答案 5.C 6.A

7.(2012·北京文综,3)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完成下题。

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解析流经英国附近海域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形成北海渔场;受欧洲西部地形的影响,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长驱北上,进入北冰洋海域,使当地湿度增大,出现海雾,能见度降低。

答案 A

(2012·海南地理,1~2)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18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B.②附近

C.③附近D.④附近

9.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D.寒流的影响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②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全年高于0 ℃;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故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是③地附近。第9题,由图可知,甲乙之间航线与北大西洋暖流分布基本一致,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东流,由甲到乙顺流省时,由乙到甲逆流耗时较多。

答案8.C 9.B

(2014·江苏地理,13)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第10题。

10.某年七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D.越南东海岸

解析图示区域受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影响,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七月索科特拉岛以东附近原油泄漏后受其影响将向东北方向漂去,影响范围可波及到北印度洋北部绝大部分海域。印度西海岸正好在此范围内,且距离较近,影响较大。

答案 A

(经典高考题)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第11题。

11.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

A.顺风顺水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D.逆风逆水

解析利用经纬度定位该国为澳大利亚,7月份澳大利亚西北部和我国东部沿海都盛行东南季风,且货轮主要顺着日本暖流航行,故选A。

答案 A

二、综合题

12.(2017·河北唐山质检)下图为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甲、乙两图所示季节。

(2)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请分析其影响因素。

(3)在甲、乙两图中各有一洋流,用“→”标出其运动方向,并标明洋流的名称。

(4)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和乙图中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出,甲图中陆地为北美洲局部,乙图中陆地为南美洲局部。甲、乙两图中陆地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因此图中所示地区都处于夏季。第(2)题,甲图和乙图中等温线弯曲分别是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第(3)题,等温线的指向即洋流的流向,这两股洋流都是寒流,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第(4)题,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使流经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答案(1)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夏季

(2)海洋上是受洋流(寒流)的影响;陆地上是受地形的影响。

(3)

(4)甲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乙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促使渔业资源丰富。

13.(2014·上海地理,34~37,16分)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4分)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4分)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4分)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风的成因可知西南风成因是南半球的信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第(2)题,图中有两条等温线,沿岸等温线向北温度递增,故可知是洋流来自相对低温区,是寒流。第(3)题,秘鲁渔场成因知识的迁移。7月索马里半岛盛行西南风,来自陆地的离岸风,使沿岸表层海水流失,底层海水上涌,带来海底丰富营养盐类,吸引鱼群。第(4)题,沙漠带的成因主要受冬夏季都是来自陆地的较干燥的风,与夏季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

答案(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寒流。依据: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较多。依据: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涌升流,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4)这里,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任答两点即可)

高考地理综合题突破—原因分析类学生版培训讲学

高考地理综合题突破—原因分析类学生版

高考地理综合题突破——原因分析类 1.「题型分析」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类型。命题形式上,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典题例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大裂谷的走向及其成因。 (2)分析甲地(索马里半岛)形成热带沙漠的原 因。 (3)简述非洲严重缺粮的原因。 3.「技巧点拨」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4.「对点突破」 1.(2012·泉州市高三二模)由于资源、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全球各国都需要实施资源调配的策略。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 州位于美国西部的太 平洋沿岸地区,面积 约41.1万km2,为美 国人口最多的州。下

面图甲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区域图;图乙是沿海三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柱状图。 (1)简要说明加利福尼亚州实施“北水南调”工程的自然原因。 (2) 加利福尼亚州占全美太阳能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简要分析该州南部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3) 概述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 2.(2012·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1: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 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 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 沙漠而形成。 材料2: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 图。 (1)据材料1和材料2,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据材料2,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 (3)据材料2,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聚落,并分析原因。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主干知识梳理 1.太阳辐射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及主要太阳活动 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预言:在2023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熄灭,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爆炸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2.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信鸽迷失方向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发生的现象判断该“喷嚏”应当是一次强烈太阳活动,耀斑和黑子是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第2题,太阳耀斑爆发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磁场,产生磁暴,使信鸽迷失方向,指南针失灵;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与太阳活动无关。 太阳辐射强度受地形地势、气象气候、纬度、大气透明度、太阳活动强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长白山区 B.天山山区 C.太行山区 D.横断山区 4.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 A.2月1日、晴天B.7月1日、阴天 C.3月1日、多云D.12月1日、多云 5.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时刻,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气候 C.地形 D.海拔 答案:3.B 4.C 5.C 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理论数值在北京时间14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总结分享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运用歌诀记忆我国邻国和34个省级行政区 (1)邻国: 朝鲜、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 塔吉克连阿富汗,巴、印、尼、锡和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十五邻国紧相连, 日、菲、马、印尼、文莱,隔海相望也不远。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 云贵川藏福吉安,新建琼渝港澳归、 京津蒙新陕台湾。 注:“四江”指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三海”指上海、青海、海南。“两宁”指宁夏、辽宁。“两湖”指湖北、湖南。“两广”指广东、广西。“两河”指河北、河南。两山指山东、山西。 三、中国三大平原的比较 四、中国四大高原的比较

五、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八、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在一般年份: 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 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根据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南北方各地雨季的长短和出现的早晚,分析各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原因;分析早涝灾害出现的时间和危害,如北方春旱夏涝,南方春涝伏旱等。

环境保护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环境法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 A公法范畴B私法范畴C社会法范畴D国际法范畴 3、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三同时”制度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4、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保护方案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5、征收排污费的对象包括: A一切开发建设项目B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C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D一切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 6、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公平责任原则D危险责任原则 7、下列不属于环境行政责任形式的是: A环境行政处分B环境行政处罚C环境行政赔偿D环境行政强制 8、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9、下列不属于水污染防治特殊制度的是: A总量控制与核定制度B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C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D“三同时”制度 10、下列不属于生物资源保护的有: A野生动物保护B森林资源保护C土地资源保护D渔业资源保护 二、判断题 1、以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为标准,环境问题可区分为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2、环境法保护的对象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为环境要素和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3、环境法调整的内容主要可分为污染防治与生态资源保护。 4、1989年《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5、放射性物质污染是环境要素污染的一个方面。 6、行为人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7、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地理】2015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图文训练)祥解

2009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 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复习时,主要关注的方面: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四、常用定位方法: (一).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 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洲大陆 A、中国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中国临国位置:

甘肃蒙古 新疆蒙古、俄罗斯、哈、吉、塔、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印共 管) 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 云南缅甸、老挝和越南 广西越南 我国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其中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边缘海有黄海、东海和南海,为此我国还有六个隔海相望的海上临国,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二).地理坐标定位法(绝对定位法)解题中往往需要确定(判读或计算)地理坐标,常见的方法有: ①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 ②利用时间求经度(时间差-经度差);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H=90°-纬度距); ④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110千米110千米?cosφ) 。

2019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旅游地理

2019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旅游地理 1、“母爱圣地——乳山,人间仙境——蓬莱,走遍四海,还是威海,……好客山东欢迎您!”李老师暑假在家被央视播出的旅游广告所感动。于是他决定对山东进行自驾车考察旅游,其考察线路如下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李老师设计的旅游线路上,旅游资源的空间特点是______________。从东营经济南回来的路上,还可以欣赏到世界文化遗产________和________。 (2)山东省旅游业发达,简述其原因。 (3)东营是李老师山东沿海考察的最后一个城市。这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但目前开发才刚刚起步。你对东营开发沿海旅游资源有哪些建议? 答案:(1)地域性(沿海分布)泰山“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2)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客源丰富;旅游市场距离近;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好,接待能力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与保护相统一,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加强环保宣传等。 2、2017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假设干意见》,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读海南岛图,完成以下问题。

(1)简要分析国务院将海南建成国际旅游岛的地理意义。 (2)阅读海南客源情况变化图,说明海南入境游客变化的特点。 (3)海南岛的境外游客中以俄罗斯游客为主,简要分析其原因。 (4)“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引发了海南的旅游热潮,2017年春节海南旅游首次突 破百万人次,分析这种旅游现状会对海南岛地区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海南入境游客变化的特点,比较海南岛与俄罗斯的差别会正 确回答第(3)题。 答案:(1)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利于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 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2)游客总量增长速度快;国外游客增长速度更快;国外游客在入境游客中的比重不断 上升,并占主导地位。 (3)该国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海南岛与俄罗斯景观反差大;旅游价格相对低。 (4)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治安问题,酒店、房价上升等。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高考地理复习方案及备考要点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方案及备考要点 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以下是高考地理复习方案,请考生认真学习。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星梅老师表示,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

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19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一、(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等高线地形图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等高线地形图 主干知识梳理 一地面高度的表示 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_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相对于乙点的相对高度是1_000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2)“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 (3)“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 (4)“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5)“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6)“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3.地形部位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中用“”符号表示4.地形类型 5.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判断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 (2)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依据:工程选址、道路选线、生产布局等。 三等深线与等潜水位线 1.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平滑曲线。一般数值越大,表示深度越大。 2.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潜水位与地面的相对高度就是潜水埋藏深度。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该地计划在海拔100米以上丘陵种植杨梅,按3株/100平方米标准种植,图示范围内需要杨梅苗约为( ) A.100株 B.1 000株 C.3 500株 D.9 600株 2.A段村道比B段村道更曲折,是为了( ) A.少占杨梅林的规划用地 B.减缓坡度,减少工程难度 C.监测高速公路车流量 D.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赏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0米,AB段为河流。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 A.由南向北再向东流 B.由东向南流 C.由东向西再向南流 D.由南向东流 4.某观察者测得山顶的气温为3℃,则图中最低气温不会低于( ) A.0.9℃ B.1.7℃ C.2℃ D.3℃ 春分日某地理小组在我国图示地区进行地理考察,测得A、B、C三个地点的气温分别为14.3℃、14.8℃、14.8℃。据此完成5~6题。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3 水、河流、湖泊(含解析)

重难点03 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8.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20m 40m 60m 80m 100m A 16.3℃16.6℃16.8℃17.0℃17.1℃ B 21.0℃21.0℃20.9℃20.9℃21.0℃ C 20.9℃20.8℃20.6℃20.2℃20.0℃ D 15.2℃14.8℃14.7℃14.9℃15.2℃ 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

高考地理重难点 (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影响温度的因素(11个) 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温度越高 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经常用于谷地) 山脉阻挡:冬季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锋面:冷锋后最冷,暖锋后最暖 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 (含水越多,温差越小)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 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温度更高 海陆风: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 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看题想要什么,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导致雪崩) 2 影响降水或水分的因素(11个) 风:吹海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吹陆风少雨(如信风、西北季风) 气压: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 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锋面:冷锋峰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 下垫面:湖泊降水>森林>荒地,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 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 谷地上升与下沉气流:下沉增加蒸发,降低湿度;上升气流遇冷凝结多降水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中国少雨旱灾,拉尼娜洪灾 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

下渗(土质疏松、西北沙土、西南喀斯特地貌易下渗,东北青藏冻土、城市地面硬化不易下渗 3 影响气候的因素(4个)现在的大题基本都考“气候的非地带性” 气压、风带、洋流、地形 4 影响温差的因素(5个) 纬度:高纬>低纬 海拔:年温差:低海拔>高海拔(东北平原>青藏高原)日温差,高海拔>低海拔(等同于山谷风原理) 下垫面:荒地>森林>湖泊 天气情况:晴天>阴天 海陆位置:内陆>临海 5 影响蒸发(强度或量)的因素(4个) 温度:温度高蒸发强 风:大风蒸发强 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强 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基础 6 影响气压的因素(4个)(气压大小实质就是空气的多少) 温度:冷高压、热低压 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 气流运动:下沉气流形成高压 天气系统(冷暖峰、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7 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4个)等同于太阳能 纬度:低纬>高纬,高纬夏季光照时间长(新疆内蒙) 季节:夏季>冬季 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整理)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1.热带气旋是发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巨大空气漩涡,气象学上称它为“热带气旋”或“热带风 暴”。 2.把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飓风和台风都是热带气旋, 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而已。 3.人们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4.把出现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5.龙卷风是一种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漩 涡,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米/秒至200米/秒。 6.龙卷风通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8.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又称为寒流。(寒流是造成我国春季大范围急剧降 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说法错误。) 9.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把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一 天内达到10摄氏度,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的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10.地球大气由78%的氮,21%的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 11.人类选择月球作为探测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 地球最近的天体。 12.月球上没有空气,凡是与大气相关的问题在月球上都不可能发生; 月球没有磁场; 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所以它对月球上的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上小; (月球上不能放风筝、使用电风扇、也不能听到雷声、月球上不用防腐和防锈。) 13.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14.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 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1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的破坏性程度,我国制定的地震烈度为12级,即1至12度。 16.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侯风地动仪。 17.海啸是指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