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任务书

辽中县职教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对接产业集群市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根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的文件精神,及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开展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铁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和大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专业规划建设原则,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制定2013~2014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校企合作建设机制创新

1、建立特色、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对省内外行业企业的考查和调研,我们形成了分析报告。到2014年,与5家对接产业集群的行业知名企业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专业与企业共同完成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设置、课程确定以及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评价、技术支持、产品研发、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设备投入等方面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达到完美结合。

2、推进学生双证书制度

联合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制定本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学校技能鉴定所,拓展对接产业集群的相关岗位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并使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3、建立专业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

以对接产业集群的行业为依托,聘请企业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指导委员会专家来学校参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专业教师培训等工作,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提升教学水平,使专业教学计划内容更为灵活,满足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有效对接。

4、实行校企联席会制度

制定校企联席会制度,每季度举行一次校企联席会,使专业与企业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增强专业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管理新模式、职业素养新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同时也使企业及时了解现阶段职业教育动态,使专业能够及时与企业的需求对接。

5、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学生的双重管理机制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双重管理机制。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与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员工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承担企业的岗位工作。派出专职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和(理论)专业技术进行指导。校企共同对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态度、工作业绩与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校企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合作双重培养人才的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完善现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深度挖掘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实现校企业合作、社会参

与、多方联合的、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2、课程体系改革

与行业企业合作,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技能环节,并通过任务引领、模块化教学、引进行业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等办法,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的完美对接。确保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合格人才。

(1)课程设计

在对产业集群的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要求,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

(2)核心课程、特色教材、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

专业通过核心课程、特色教材、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加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学习、完善岗位职业能力的技术平台,满足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

到2014年7月,完成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2门课程的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完成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2门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完成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2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工作。

(3)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全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编制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企业文化等新教学内容,

在核心课程中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要求等内容。结合行业企业对岗位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通过质量评价体系和参加行业企业的专业技能大赛等方式,验证教学改革效果,查找和完善不足之处。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参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培训等,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主持参与1项专题项目研发;参加国内专业技术交流1~2次。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使其获得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对专业和教学教师团队起到示范作用。

专业带头人培养

2、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

首先,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参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师资培训,分批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每年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不少于两个月;承担1~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及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主编或参编1本专业特色教材;每年参与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在专业教师中起到表率作用。

其次,计划在两年建设期内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2名,将具备教学能力的行业生产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骨干教师培养

3、“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新技术培训、教师到到汽车维修与服务企业参与项目实践与开发,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措施,树立专业教师的现代职教理念,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革新教学方法与指导创业就业能力、行业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力争两年内100%的专业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培训

4、聘请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

建立兼职教师库,聘请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从事本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工作。到2014年7月,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的“校企共享”。

聘任兼职教师和建立兼职教师库

5、社会和企业服务

专业组建由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接受社会和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工作,锻炼师资队伍,提高专业影响力。每学期实现技术服务项目3次以上。

社会和企业服务

四、评价模式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通过在对接产业集群的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建设满足行业发展要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以教学运行管理为主线,以评教、评学、评管工作为重点的,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评价

评价内容:(1)教学计划(课程体系)。(2)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3)教材建设。

2、教学条件的评价

教学条件的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保持专业特色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评价。(2)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3)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数量的评价。

3、师资队伍的评价

主要包括:(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师资建设规划、建设计划及其落实情况,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提高、师资结构改善等方面的评价。(2)专职师资方面。(3)兼职教师方面。包括对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兼职教师数量占教师队伍的比例等进行评价。

4、教学质量管理评价

主要包括:(1)生源的评价。根据评价进行调控新生素质,了解本专业生源的基础知识程度、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状况,并与往届生源比校做出评价。(2)教学评价。从教学规范执行、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3)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对理论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和对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两方面。(4)对教学过程日常管理的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工作成效、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教学计划与大纲落实情况、教师执行教学规范情况等。

5、人才质量评价

主要包括:(1)对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评价。(2)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评价。(3)专业学生就业率评价。(4)社会评价。

五、实训基地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1、实训基地建设

在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论证,根据对接产业集群的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到2014年,建立和完善满足行业企业岗位培训和技能大赛培训需求的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检测实训室。保证所有实训仪器工具的到位,并进行设备运行,完成社会培训、学生实训、技能大赛训练等任务。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交互式专业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将专业相关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学习平台实现师生互动、校企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延伸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交流、校企交流。为在职业教育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项目。到2014年7月,实现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工作,并试运行。

建设汽车维修模拟实训室,购买服务器1台、交换机(48口)1台、计算机40台,电脑桌、椅41套,相关配件。购买投影设备1套(实物展台、幕布、投影机支架、投影机、电动幕、音箱、功放、控制操作台、中控等)。

建设汽车维修模拟实训室,为学生仿真实训提供了仿真现场、仿真设备和众多的仿真实训项目,师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的用户终端获得仿真实训工位,能有效地支持教师指导实训和学生反复训练以获得技能的需求。

在汽车维修模拟实训室进行汽车保养、发动机拆装检修、发动机电控故障检修和一些常用的检修作业、检测分析等模拟实训,使学生认知现场设备、工具仪表,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为真实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建设进度

表2: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表3: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表4:评价模式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表5:、实训基地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七.资金预算

表7:省级财政支持的硬件支出资金预算表

八.保障措施

1、组织制度保障措施

成立汽车专业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之路,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示范专业各项建设积极性。为对接产业集群市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做出新贡献。

2、项目管理制度保障措施

管理制度保障措施。一是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主管校长为项目建设主要责任人,并组织建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本专业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检查等工作;二是建立项目监理制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承担和管理的相应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重点建设任务。

3、管理体制保障措施

继续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建设,建设“精干、高效”的汽车教职工队伍,完善教育教学、责任追究等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起科学的自我保障机制,调动和保护全专业教职工实践对接产业集群市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运行机制保障措施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专业与企业在学生顶岗就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职工技能培训、应用性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为载体,创新机制,保证建设项目持续运行能力。

九. 预期效益

专业成为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专业成为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专业成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经过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的两年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将建立起一支适应学校发展的高效管理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将建立起人才培养模式、对外培训、技术服务、核心课程等教学改革成果为我市其他学校提供借鉴的模式。

1、“任务引领,职业情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市级同类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起示范与引领作用。

2、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市级同类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起示范作用。

3、在立足汽车服务产业、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汽车维修技术人才方面,成为市级同类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示范。

4、成为市级汽车服务产业人才运行良好的培养培训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