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选一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补充: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②有很强的专制性;

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

⑴金属器具的使用;

⑵贫富分化的产生;

⑶文字的成熟;

⑷城的出现;

⑸礼制的初步形成。

4.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易混知识清单】

1.简要指明中国古代的“大同时代”和“小康时代”的含义。

“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即公有):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

“小康”时代(“天下为家”即私有):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的早期国家诞生时期。

2.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4.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

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结合商鞅变法复习)

问题探究:1.在郡县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点误区:

①误以为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②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③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建立

2.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九卿及各自职能(教材P10):中尉、将作少府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国家之礼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负责宫廷舆马;

少府,负责皇宫财政;廷尉,负责司法;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4.西汉初的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1)郡国并行制;2)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

选修一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二)、商鞅变法:1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目的(宗旨):富国强兵;4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商鞅变法的措施: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推广县制

③统一度量衡③制定秦律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

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五)、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

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十、商鞅变法的局限: 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

了消极影响。

二、秦国的崛起21—25页

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结构(结合王安石变法复习)

王安石变法40—48页

问题补充:

1、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及评价?

演变: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州刺史、司隶校尉

3)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提点刑狱司;

5)元:人命案由监察御史复按;拘捕、审讯、先斩后奏

6)明—都察院;厂卫特务

7)清—都察院

评价: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帝王耳目)

3)实际效能有限:无法制约皇权;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

3.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利:⑴.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⑵.扩大人才来源,巩固统治。⑶保证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⑷.促成社会读书风尚。⑸.为后代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弊:⑴.考试内容仅限儒学,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⑵.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打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严重阻碍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造成近代落后

于西方。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结构

1、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措施:

废宰相制原因:

⑴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⑵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⑶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措施: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创内阁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⑴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⑵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⑶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设南书房(康熙帝)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设军机处(雍正帝)

密折制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补充:1、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具体措施:

①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蒙古、新疆、西藏);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②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元代(设土司)、明代(开始废土司行流官)、清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时(基本完成)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结合选一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内容复习)考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片战争18 40年—18 42年原

根本(必然性、必要性):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偶然性):中国禁烟运动

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巧记内容:《南约》有四项,割赔与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商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2)、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于列强的共同侵华;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建立租界的借口

(3)、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到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在口岸设医院、建教堂-便利对中国文化侵略

(4)、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在口岸自由传教-便利对中国宗教侵略

2、败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开端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封建社会→半殖半封(半殖民地即形式上主权独立,丧失了部分而非全部

国家主权,政、经、文等各方面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榨,半封建即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并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程度发展,但仍保持封建制度。)

2、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3、革命任务:反封建→反封建、反侵略

4、革命时期:旧式的农民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5、思想观念: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18 56年—18 60年因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一阶段:1856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州;1858英法联军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9战争再起;1860占天津、北京,洗劫并焚毁烧了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858年《天津条约》:巧记内容:三外二陪一开(三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

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二赔: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一开:增开十处通商口岸。最北:营口;最南:琼州;深入内地:汉口)

2、1860年《北京条约》:巧记内容:天天陪酒准(天: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天:增开天津为商

埠;陪: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酒: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准许华工出国);

与俄国签订的条约(见篇子)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

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

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1、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扩大:

争关系(1)侵略过程:①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②侵略时间:两年→四年;

③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2)战争危害影响:①开放口岸和割地: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00多万

平方公里;

②主权遭到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进一步丧失,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④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原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大陆政策”出台(根本)

(2)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3)欧美:不干涉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4)中国:清政府的消极备战(可乘之机)。

第一阶段(1894.7-9):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等壮烈殉国,丧失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10-1895.4):辽东战役,占旅顺、大连,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割让3岛(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开放4口,深入内地最远到重庆(沙重苏杭);设厂免税

败因:(1)主观:①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②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③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2)客观:日本确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时间:1895年

领导者及军队:丘逢甲、徐骧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结果:台湾全部沦陷。

原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敌强我弱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割地:破坏了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加剧人民的负担,有利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口:外国势力侵入中国内地

设厂:便利外国资本输出,掠夺原料和劳动力,阻碍了自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资本输出)

3、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5、促进了中国民族的新觉醒。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

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6、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义和团运动因民族危机严重(根本原因);宗教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1)、具有爱国性: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2)、落后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没有反映出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灭洋”

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近代文明)。

结失败;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果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变化:镇压——招抚——剿灭)

意义①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④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八国联军侵华原

原因:(1)根本: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2)直接:义和团运动发展和清政府的支持严重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根本——瓜分中国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11国)

《辛丑条约》内容:赔款4.5亿、划使馆界、拆炮驻兵、严禁反帝、设外务部

1、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列强手中

2、划使馆界、拆炮驻兵:“使馆界”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

下,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控制。

3、严禁反帝: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设外务部:有利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5、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

问题补充: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原因:1、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2、军事力量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3、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影响: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探究一:人民大众的反抗运动: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背景:英军入侵。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清政府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人民自发反抗。

2)经过:1841、5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牛栏岗《申谕英夷告示》

3)结果:英军迫使广州知府余保纯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

4)特点与意义

特点:自发性

意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根据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全国人

民反对.

2)经过:日本侵入台湾;台湾保卫战:义军(邱逢甲,徐骧),黑旗军(刘永福)

3)结果:重创日军后失败

(力量的悬殊,政府的腐败)

4)意义:①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②体现了台湾军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精神

3、义和团运动(见上表)

探究二:政府官兵的英勇抗争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②中亚地区浩罕国头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哲的沙尔汗国”

③英俄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出兵强占伊犁

2)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

①1875年被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1876年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

③1878年,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的阴谋。

④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哈密)。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新疆设立行省(1884)

目的: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意义: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有利于新疆政治经济的发展。

4)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

①左宗棠的军事斗争和曾纪泽的外交斗争相结合。②左宗棠在军事斗争中确定了正确的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③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

2、黄海海战:

1)背景:甲午战争爆发,中日在朝鲜交战,北洋舰队在黄海与日军舰队遭遇,海战爆发。

2)结果:双方互有损伤,日军舰队率先撤退,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直接结果),

战后,李鸿章“避战自保”,命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使日军

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后来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最终结果)。

考点三、抗日战争(1937-1945年)

日本侵华侵华

史实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6)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侵华

原因

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罪行(1)军事侵略与占领

(2)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

(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民众30多万人)

(3)用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对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

①.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

②.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③.推行奴化教育

全民族抗战抗日

民族

统一

战线

的建

过程:1、1935中共发《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2、1935年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

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3、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4、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

上的合作

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

建立。

意义: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崭新阶段。

国共

合作

抗日

1、国民党正面战场:(1)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军,不发动人民群众的抗战路

线(2)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之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3)结果: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2、共产党敌后战场:(1)路线: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

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或全面抗战路线)

(2)活动:取得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1)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

云南境内。(2)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3)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抗战

的胜

1、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

2、胜利原因:(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

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胜利意义:(1)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

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4)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补充: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2.中国共产党: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

③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国民党爱国官兵:①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②安德馨山海关抗战,宋哲元部长城抗战喜峰口失而复得。

③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4.关内人民:①工人罢工、募捐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1935年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选一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1、根本: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

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

3、直接: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推动

经过兴起

发展

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

时期

1、北伐: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时间1853-1855;

结果及其原因:孤军深入而败;

意义-牵制了清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2、西征:目的-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时间-1853—1855;

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

结果: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意义-巩固了天京革命根据地,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3、天京突围: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

转折

与后

期防

御战

1、转折点:天京变乱(1856年)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直接原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内部矛盾尖锐,发生内讧(2)影响: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天国元气大伤,造成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太平天国有进攻转入防御,由盛转衰。

2、后期防御战: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

天京沦陷

结果结果: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败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等)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

教训(启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民阶级局限性: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具有狭隘、保守、迷信、自私和分散性的致命弱点,因而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巩固的政权组织,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始终保持内部团结。)

意义1、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主要)

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因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揭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影响深远

5、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7、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新特点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特色的原因: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纲领天

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

背景: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内容: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

评价:(1)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

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根本无法实现

(3)落后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资政新篇背景:天京变乱后,元气大伤,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

时间:1859年作者:洪仁玕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内容:P48

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空想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考点二辛亥革命

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日俄战争)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阶级基础)

4、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酝

(1)思想: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3)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国内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结果成:表现(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败:表现:(1)袁篡权—因为袁世凯政治手腕、军权,帝国主义支持,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3)社会性质未变(根本)

败因:(1)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袁世凯反革命两面手段。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对被压迫民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考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背

国际①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②俄国十月革命→指明方向

国内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②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阶级基础)

③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思想基础)④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导火线)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初步胜利。表现: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胜利原因①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②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主要)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④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意义:

(1)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原因: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五四精神:爱国(主要)、进步、民主、科学

中共的诞生条

内因: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外因:共产国际的帮助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13人,另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等列席

内容:1、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名和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政党领导力量、

新的指导思想、明确的奋斗目标,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道路)

二大时间:1922

内容: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2)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

原因外因:共产国际的推动

必要性:革命的敌人军阀列强力量强大;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实现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促使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政治

基础

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是共同的愿望)

破裂

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局部破裂。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原因: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冲突

高潮:

1、条件:国共实现了合作(政治基础)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时间:1926——1927年

5、结果: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败退东北,革命区域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

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但没有完成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任务。

6、胜利进军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

方针②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③北伐军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

作用④苏联在军事上和物质上帮助

失败

败因: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帝国主义的干

涉,支持国民党右派;军阀反扑;

2、主观:幼年的中共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首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意义

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意义:1、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主要功绩)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①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

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③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

革命洗礼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南昌起

背景: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武装起义1927年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七会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秋收起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农村

进军,开始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根据地

的开辟

(实践)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背景:秋收起义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

进攻中心城市的挫败中吸取教训,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2)时间:1927年10

月。(3)意义: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中

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4)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意义—通过土地革命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极大提高。

3、红色政权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内容: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中心)、根据地建设(保障)

意义:(1)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实践);

(2)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红军长征原因1、王明的“左”倾错误;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经过1、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内容:A、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取消他们的军事指挥权。B、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

委。(2)意义: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

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志;C、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两次会师:(1)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2)红军三大主

力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

意义1、军事上:粉碎围剿,转危为安;2、组织上:战胜分裂,保存力量;

3、思想上:宣传主张,播下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

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

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4、革命局面: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抗日战争(1937-1945年):详见第二专题

解放战争(1946---1949)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

谈判

(19

45年

8-10

月)

1、目的(1)国民党:欺骗人民;争取时间准备内战;转嫁内战责任。(2)共产党:争取和平;

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

2、内容: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没有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

3、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

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政协

会议

时间:1946年1月10-31日

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人民解放战争战略

防御

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1)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战术上重视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

(3)结果:8个月歼敌70多万3、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方向:中原地区(原因:A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B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C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夺取胜利渡江战役:(1)时间:1949.4.2

(2)结果:12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胜利

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胜利

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3、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5、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初步建立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时、地:1949年9月、北平(2)代表:社会各阶层

(3)内容: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4) 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职能的转变(1)职能的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3)主要职能: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意义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

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条件(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4)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内容:(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建立法律依据:(1)《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含义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表现内蒙古(1947)、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意义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C、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补充: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③告诫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

的袭击。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

考点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2018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2018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8·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根据材料“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得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根据材料“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2)作用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2.(2018·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天眷(金熙宗年号)中设仪卫将军,始有内廷之禁,亲王以下不能佩刀入宫。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金熙宗改进女真字,笔画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九月,诏百官诰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汉人。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仿照汉制制定礼仪制度;颁行成文法典;改进女真文字;学习各族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 (2)意义:有利于巩固金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推动了女真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一训练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 B.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C.唐代的三省长官 D.清代的军机大臣 2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1.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3.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4.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 5.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的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 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 6.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7《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明太祖所说的一段话:“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主张稳当治国的方法是 A.废除丞相 B. 设内阁 C.实行郡县制 D. 实行分封制 8. 下面描述的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运作的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 C.秦、唐、明D.秦、元清 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迅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军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电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 10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11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名字有误,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是御史大夫 B. 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废除 C. 为了哗众取宠 D.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罗锅”12在《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的序言中说:“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处设立之初“名不师古,职居密勿” B.军机处当时的主要职能是“秉庙谟商戎略” C.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D.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机构“隐然执政之府” 13“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一、选择题 1.(2019·唐山模拟,3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东西方商路的阻断引发了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 2.(2019·秦皇岛模拟,33)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 ) A.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故B、C两项排除;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是荷兰,故D项排除;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是在葡萄牙支持下,而且有利于葡萄牙对印度的征服,故A项正确。 3.(2018·南充模拟,33)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D.世界市场的雏形 答案 B 解析题干论述的三个变化,充分体现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 4.(2018·承德月考,33)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

高中历史试卷1:人教版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试卷(1) 一、单选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它是() A.井田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实行了禅让制度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 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4.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5.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6.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7.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8.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9.《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知识整合] 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 (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帝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王安石变法。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根本原因。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 ④改革力量:阶级条——组织条。 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主观条。 ⑥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精选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