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袁振国 正式版

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袁振国 正式版
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袁振国 正式版

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当年庆祝教师节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要求,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此做了具体的政策阐释和工作部署: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帮扶困难人群(在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下有三个明确的重点:一个是残疾儿童,一个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是农民工子女),主要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向西部倾斜,在城乡之间向农村倾斜,在学校之间向薄弱学校倾斜,在人群之间向困难人群倾斜)。根据这一战略部署和基本政策,“十二五”期间采取了一揽子的计划和措施,中国的教育公平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和很多的外国朋友进行过交流,他们都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巨大努力和明显进展。这几年我国促进教育公平进展的情况在会议材料里面专门印发了“两会”期间关于教育公平进展情况的报道,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我这里就不重复了。

教育公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从哲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来说,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从前面专家的发言当中,我们听到古代的哲学家强调的是“恰当”,现在的哲学家强调的是“应得”,这些都是经典性的定义。但是,从制定政策的角度说,还需要更具操作性的定义,以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国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经过讨论,我们对教育公平的操作性定义(不完整但重点明确)是: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教育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平等地获得学习和发展机会;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

在这一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十三五”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迈出新的步伐?

这里,我想首先表达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第一要求是优先发展,这是不能动摇的。

但是,教育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带来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发展也有可能会扩大原有的不公平。今天,我发言的主题就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办学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的改革、资源配置办法的改革以及学校内的课堂教学改革等等措施,使得教育公平水平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华东师大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将把这个作为长久的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相信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将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中心之一。

在此,我想用有限的时间在改革的取向上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支持政策的结构性变革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水平。讨论教育结构有各种各样的纬度,我这里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四类结构来做简单的讨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无法说谁重要谁不重要,掌心掌背都是肉,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不那么重要,优先支持哪一块,不要优先支持哪一块,是没有办法下结论的。基于中国目前的水平,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是决定民族未来素质的基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状况还有很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让我们感觉到很内疚的地方,同样在人均GDP已经达到七千美元的情况下,一定要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帮助他们快速地发展起来。为什么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的教育,是强迫性的教育,是惠及面最广大的教育。教育部特别强调要制定义务教育的最低国家标准,这是非常好的措施。但最低国家标准制定出来以后怎么通过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调整财政结构来保障这个国家标准的实现依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也想提一个个人观点,就是中国的义务教育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延长一年。9年义务教育跟现在的发展要求已经有差距。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是9.1年。我专门研究过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进程和教育发展的关系,发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最显著的教育相关因素就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年限超过了那些没有走出中等收入发展陷阱的国家。个人的意见是要向学前的最后一年延伸,理由是:第一,5岁到6岁是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很多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的回报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七,远远超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第二,学前教育的早期开展不仅对孩子有重大的意义,对解放家庭、解放妇女也同样有重要的

社会意义。第三,向学前教育延长一年,对教育体系的影响最小,同时增加的人、财、物最少,在农村,可以在小学增设学前班,或利用近年来很多新修的但被弃用的校舍。

其次,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应该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去年国务院召开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大会,这几年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大,现在已经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全免费。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但是吸引力还不强。为什么呢?显然政策支持是不够的。职业教育占教育经费比重最高的时候达到了百分之十四,而现在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经费当中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八,而且还是这几年大幅增加之后。这几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增长较快,与普通高中基本持平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差不多是普通高校的二分之一。能够上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经济不富裕家庭的孩子,可是学费却比普通学校更高,所以这个结构要适当调整,调整到了一个理想状态,应该是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校。

第三,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间应该更加关注民办教育。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把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强调民办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且是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教育选择性需求的重要途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激发教育活力,推动公办教育体系的体制创新。但是民办教育发展得不理想,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民办教育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重在下降。教育经费的总投入由财政支出和民间资本两个方面构成,我国长期保持在GDP 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五点五左右。这几年财政经费大幅度增加,但是教育总经费状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还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不能仅仅把民办教育看成是公办教育的补充,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选择机会和激发教育活力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第四,在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应该更注重继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发展可能越来越基于学校后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离开学校之后,在长期的工作当中,能不能继续学习,继续培训,继续提高,可能是更加重要的,这一点我们越来越看得出来。现在有些人一年要出来很多次接受培训,

觉得很厌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且讲的东西和听的东西都差不多,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根本没有培训的机会,自己花钱培训还不允许请假。所以要让每个人享受到公共培训和继续发展的机会,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我想另一个观点是,要推进教育过程中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我们有一个大家都差不多认同的观察,一个班级里面受到重视的大概是前十名,前十名之后就会受到忽视,前三十名之后就不被看重。现在我们有一些辍学和逃学的学生,我们调研之前总以为是他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后来发现由于经济困难而逃学和辍学的学生基本没有。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在学校、在班级里得不到公平待遇。上学还不如不上,因为老是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老是被批评,老是被欺负。这个光靠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有次我听到一位家长问另一个家长,“你的孩子多少名?”另一位家长不假思索地就说回答说,“七八十名。”在不需要进行上下文交流的情况下都知道名次是什么东西,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考试的排名。教育是育人的,怎么能用考试分数涵盖学生的全部呢?分数高的学生始终处在高压之下,生怕自己掉下来,排在后面的学生始终惶惶不可终日,所以要建立一种多元评价制度。理想的评价制度是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和潜能。现在每个教师、每个家长问他们孩子最大的潜力、最优秀的表现是什么,恐怕没几个人能回答得出来。问学生自己也回答不出来,只知道自己排在七八十名,你说这个能公平吗?学习的过程当中给每个学生提问的机会、表扬的机会、肯定的机会、批改作业的机会,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要通过系统的学校变革来提高我们教育公平的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强研究。不能仅怀着朴素的感情,不能仅仅倡导一种价值观,这是不够的。比如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有许多需要研究的课题,教育的标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不是凭着一腔感情就可以做好的。我们在这里说了这么多,什么是公平?到现在也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中国教育公平的发展水平怎么样,我们在全世界比较下来大概是什么状态,谁也不能很清晰地回答。实行促进公平政策的绩效怎么样?现在都很看重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和教育公平是什么样的相关性?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充分的、专业化的研究,是提高教育公平水平和相关政策绩效的必然要求。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doc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 从努力学习到顺利入学,这是一个孩子的期望; 从随处选择学校到就近上学,这是一个家庭的期望; 从“无课教学”到“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国家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行,每个孩子都能“负担得起上学”的理想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而“上学”的希望也不再遥远。了 资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 当我四个月前出生时,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的母亲再婚,我独自生活的祖父母长期生病...出于这些原因,李媛媛,一个住在河北省蔚县的17岁男孩,从小就饱受着学习的艰辛 “没有国家资助,我无法想象我的未来生活。” 自2004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李媛媛不需要支付学费和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也免除。 从那时起,“教育公平”这四个字就在这颗脆弱的心中扎根了防止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能力上学”,中国加快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义务教育方面,自2001年以来,中央政府已安排资金向农村

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200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和书本费,并补贴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目前,免费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中国1.6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基础的资助体系,辅之以学生实习+勤工俭学、校内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每年有1600万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获得资助,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0% = 2%。 在公立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每年有40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资助的高等院校就读,占20% 。 多年来,为了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采取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东西部对口支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等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曾几何时,“无课教学”只是一个中华民族无法实现的美丽梦想;如今,中国的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上学 发展国民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全中国 ”第一堂课只是教孩子们识字对话!”回顾30多年前的教学生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广大受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部分地区仍旧存在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实施了阳光招生活动,不断促进教育朝着公平化、公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我国教育公平公正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究实施阳光招生,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措施。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推出了阳光招生理念,通过阳光招生的全面开展,使教育逐渐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发展,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而由于西部地区深处我国的内陆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不方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教育发展水平不理想,导致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以及不公正的现象。[1] 2.城乡发展不理想 由于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逐渐加大,城市经济文化水平远高于乡镇,虽然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教育仍旧落后于城市教育,甚至有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3.阶层教育不公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导致教育的阶层性弊端逐渐显露,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在对教育的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在进城务工子女教学情况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阶层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入学费用超过家庭承担能力,这就导致部分经济收入较低阶层的孩子接受教育很难持续下去,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实施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队伍素质

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 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形势与政策论文 教育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分析 前言:近日,深圳大学再度试水改革,以人事制度为突破口。于2010年九月起,破除教授的干部身份,全校推行职员制,聘任制,不签约不聘任,从而打破“铁饭碗”,深圳大学从此“无官”。这一大胆措施引起公众关于高校改革的热烈讨论。高校改革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了,自从北京大学改革受挫之后,高校改革大多停滞不前,教授的“铁饭碗”更是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这次深圳大学的改革,身处其中的人们也在怀疑当中,深大校长也向记者明确表示,这场改革的时间很有可能拉长至20年。 教育现状与改革失败原因分析 深大这次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不经让人想到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教育部长已经换了,可是并没有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新鲜的足以振奋国人的好消息。中国的教育还是一滩死水。其中无法改变的主要原因如下:1. 从教育的整个流程来看,就是去缺少一个压力的传导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所有高等教育改革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外部施加压力才是大学改革的动力; 2. 开放力度不够,没有与国际高等教育界交流和接轨的信心,也缺乏将本校、本系、本专业推向国际学术界的具体措施和方法;3.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人事架构,仍然摆脱不了官本位的办学思想,因此,在许多高校仍然残留着外行领导、管理内行,学历低的管理、领导学历高的怪现象;4.教育的“人才”概念有误,正确的“人才”概念应为有创造能力的人。知识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创造能力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5.没有解决“创造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人的创造能力是由智慧产生的,只有思考才能让人产生智慧。而教育不是给孩子知识,而是让孩子思考的问题,学生必须在思考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到智慧;6. 人治观念强,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在这种文化气候底下,中国的学术界欠缺一个公平、公开的人才提拔机制;7. 其他因素: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大;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投入不足,政府重视不够等。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应该看到,当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为保障教育公平 国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关于保障教育公平,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献计献策,国家也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制度配合的系统大工程,涉及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育机会的均等甚至包括国家的教育理念等。无疑,保障考试公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高考公平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保障考试公平? 首先,考试应用法律规制。 为了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考试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就需要一项公平、公正、透明和相对稳定的制度来规制这个领域,规范各种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是理想的选择,考试必须走法治化道路。必须用明确的、稳定的法律制度,确定考试各方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使考试真正能起到选优去劣的作用。 其次,考试立法应具有宪法依据和政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允许地方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矛盾和抵触的条件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调整地方性考试问题。进一步形成有关考试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保障考试依法进行。 要想教育办得更好,教育公平最重要。虽然我国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保证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依法保障教育的规范发展。考试立法只是教育立法中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早日完善,使教育在法律的保障和规范下,实现新的腾飞。(陈瑞英赵月霞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 1.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 2.六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

促进教育公平主义

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分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而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话题——“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我且将它归为狭义教育之类。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词日渐成为诸多教育界学者谈论的热点。而所谓的教育公平,通俗来讲,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教育公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所提出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其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近代的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最后,“人人都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得以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出台。随后,西方教育界又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公平观。 较之西方,我们的老祖宗,大教育学家孔丘,也曾在其教学过程中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且被世人传承至今。之后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其中,“大众”这一提法便最能体现出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性原则。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之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重要成果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出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首先,办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其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大大改善了公民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广大公民由法律上的受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的转变。但在另一方面,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很突出。具体表现为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接受优秀教育的机会,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都还存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以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为例【摘要】目前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普遍从教育活动的过程来解释,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即起点公平;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过程公平;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结果公平。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出发,探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过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体现不公平现象的几个方面 1.由教师的教学技能带来的不公平 教学活动最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势必造成对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新老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直观性上具备明显的优势,例如,在锡师附小几何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班级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2.由教师狭隘的学生观带来的不公平 在锡师附小中,部分教师还是持有传统的学生观,即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学生的一切都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无论学生的特质如何,强制学生于所谓的“学习”上。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竞赛中,学校总是派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应该一切都好,不顾学生的个性,即打压了一部分真正有天赋学生的积极性,也给这部分“好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狭隘的学生观还体现在性别上。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女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于男生,因此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管理男生上,而女生的学习则靠她们自觉,而在一些团体活动中,男生由成为了班级的主力军。这种狭隘的性别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斑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的提问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在锡师附小中,教师的选择对象无外乎两种,一是教师认为该学生能够有自己满意的答复,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另一种是批评性提问,提醒上课不认真的学生。 4.实验班、重点班的设立 所谓的实验班和重点班,是由一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组成的。这些学生享受着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甚至这些班级还是“公开课专用班级”。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介绍

《形势与政策》课程介绍 开课单位: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18学时. 学分: 1学分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本门课程是由教育部根据中宣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署,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任务: 形势与政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教学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进行教育。 2009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2009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一直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也是东、西方智者圣人先哲常说常新的话题。为什么教育公平如此瞩目?这是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何为教育公平?当今,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也就是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总的来说就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如此看来实现教育公平似乎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可它之所以瞩目是因为它的不公太过于明显。 据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1.2%的人认为教育公平。如果想解决这个遗症就需要找到病源,不是吗?教育不公平像网一样包罗万象。第一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中也是不均衡的。第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些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低,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第三是教育投入一直不足。第四教育政策不尽合理,校长推荐制,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保送生,专升本······这些都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少年才能担当起重任!所以我们不可以放任不公,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公平这个问题。这也是它瞩目的原因。 找到了病源,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了! 我们的国情是政教合一,教育这个公共产品一直都是政府负责的,因此我认为加大教育投入至关重要。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费用逐步增长。同时人大要加强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二、在投入导向上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以免学费外,再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从目前迅速增加的国家实力和每年5000亿左右的教育投入来看具有现实可能性。三、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创新等等。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育投入法》、《教师法》······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希望不是信口雌黄的一说,也希望大家也不是洗耳恭听的一听,比赛应不止于比赛。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相关部门能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2019年作文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

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 3 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离当前学校发展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真正实现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教学领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校长,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引领区域教育的发展。现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自我现状分析: (一)自身优势: 1、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本人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小学校长,自2005年9月份开始,进入到小学校长行列。应当说,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自己都经历过。从干部队伍建设到教师专业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到课堂教学改革,从学校德育工作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自己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培养了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坚定了自己依靠科研和创新引领学校发展的信心。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也培养了自己处惊不乱、攻坚克难的能力,这为自己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创造性开展好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基础。十几年来,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自己都能够以诚待人,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言行举止注意做广大师生的表率,努力做让广大师生永远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不断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善于学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十几年来,可以说自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自己不仅喜欢阅读反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及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喜欢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同时还特别注意学习反映全国各地名校成功的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各种权威报刊,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十几年来,自己特

北语19秋《形势与政策》在线作业3

北语19 秋《形势与政策》在线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 1.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2.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 ) A.减少进口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扩大出口 D.提高农产品关税 答案:B 3.改革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认识到(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 改革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动社会发展③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动力④改革成功最终取决于我们

的信心和决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4.2016 年1 月,习主席出访中东三国前夕,中国发表( )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 A.第一份 B.第二份 C.第三份 D.第四份 答案:A 5.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 ) A.现代动力体系 B.现代产业体系 C.现代产业新体系 D.现代经济体制 答案:D

6.2013 年11 月2 日,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 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阐述了 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对全面深化

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下面关于我国“改革”, 理解正确的是) ①( 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②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调整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 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这说明( ) ①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地位是法律赋予的②经济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③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④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8.构建农村( ) 融合发展体系 A.一二产业 B.二三产业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教学总结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但是,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又多投放于城市,致使城乡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教育的深重负担,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未来,也对农民眼下的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这个问题也到了不能再回避的关口! 可以说,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现在从“两会”上传来消息,政府将逐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农村的孩子不再因贫困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无疑将是大力推进公平教育的一个转折性的开端。 今年“两会”所有话题都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核心,这是人民生活提高、国家兴盛的时代需求,是民心所望的目标。要建立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是基础,而教育的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促进教育公平的论文

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还通过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更加民主。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提升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形成虽然有历史上的原因,但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有关。所以,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农村僻远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实现教育公平。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加快完善政策制度,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目录 一.政府应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5) (一)充足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5) (二)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的原因及措施 (6) 二.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6) (一)教育效率及其量度 (6) (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7) 1.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7) 2.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7) 三.政府应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8)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8) (二)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8)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9)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 (8) 四.结论 (9)

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推进学校教育公平

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推进学校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教育的追求,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已经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从宏观层面,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责任;从微观层面,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人文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理念,优化教育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含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十五”计划有关教育指导思想中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它渗透在教育领域的宏观和微观中的各个层面。一方面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机会均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到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这是社会与学校的衔接问题,重点在于“选择机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另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这是教育内部问题,是教育理念、

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问题,其意义比较宽泛。 学校教育公平现象透析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育公平已成为热问题之一。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阶层差异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国家重视。下面仅从学校教育这一微观层面来探析教育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当今社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校园内仍有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表现有:一是“优秀生”享有特权。在传统观念和评价制度的评判下,教师认为听话、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被定为“优秀生”。“优秀生”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受到特殊关注,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表现在:学校的奖励制度照顾优秀生多、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座位获得优选权、活动方面可以比其他学生获得部分自由支配权。二是“学困生”被冷遇。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文化知识学习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行为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心理健康程度较低,而且思想比较消极的学生。“学困生”在学校教育中一般受到冷遇。教师认为“学困生”没有教育价值,在他们身上花时间多而成效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从艰难求学到顺利入学,这是一个孩子的期盼;从四处择校到就近上学,这是一个家庭的期盼;从“有教无类”到“学有所教”,这是一个民族的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动下,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理想渐成现实,“上好学”的希望不再遥远。资助困难学生: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出生四个月时爸爸病逝,妈妈改嫁,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长期患病……因为这些原因,家住河北魏县的17岁男孩儿李园园自小便饱尝求学的艰辛。“如果没有国家的资助,我无法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在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李园园不用再交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也免除了。“教育公平”这四个字,从此在这颗弱小的心灵中落地生根。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我国加快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步伐——在义务教育方面,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经费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杂费和书本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目前,免费义务教育已覆盖全国城乡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每年受到资助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16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0%。在公办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