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文化的思考

关于物理文化的思考
关于物理文化的思考

探索与争鸣

关于物理文化的思考

仲伟纲3 李秀珍 张东升 薛 美 王晓艳

(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收稿日期:2005203226)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物理文化的起源、内涵和品性.物理文化从属于科学文化,在其思想和精神上与人文文化相通.

关键词 物理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博大精深的物理学不仅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同时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成果,又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这种亦理亦文的两面性,在它的发展进程中,与日积淀,内涵巨丰.本文旨在点击物理文化的火花,展现物理学的另一个层面,探讨物理文化的渊源,品味物理文化的内涵,一是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的人性意义,使科学技术人文化,人文文化科学化,加强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拓宽物理学的教育功能,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受到科学技术的教育,而且还能受到人文文化的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物理文化之起源

“物理学”的概念本身就有人文文化的意蕴.在中国古代就有“物理”一词的记载[1],是有关物性学的,并用以引申一些关于人文及世界的观点,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其含义不同于西方的“p hysics”.最早,我国译述“p hysics”,多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这两种译法是“格物致知”一词两种形式的缩写;“格物致知”一词则源于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之”的思想.在西方“物理学”(p hysics)这个词是由古希腊“自然”(nat ure)一词推演而来的[2],是一门以自然界为特定对象的哲学.对于“物理学”的传统认识大都介绍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及物质结构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就是因为它是理解自然界结构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解自然界结构和解释自然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W.K.Heisenberg)所说:“自然科学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部分,因而就依赖于人,有人的烙印.”[3]马克思也说过:“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物理学“求是创新、数学表达、实验支撑、臻美建构”[4]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进步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由于受唯心主义的影响,加上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对许多科学问题的认识并不正确.到了中世纪,他的一些错误观点又被教会加以利用,成为人们的思想桎梏.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1564—1642)使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发起冲击.他所做的摆动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所做出的“单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一个长弧所用的时间短一些”的结论.他所做的落体运动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落体的运动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结论.他还通过实验观察,支持和发展了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的“太阳中心说”,否定

3作者简介:仲伟纲(1955年出生),山东泗水人,泰山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物理学会医学物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医学物理学教育研究.

了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19世纪末,由牛

顿(I.Newton)力学、热力学和麦克斯韦(J.C. Maxwell)电动力学构成的古典物理学,建立了完整的对宇宙的说明,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潮,冲破了根深蒂固的神学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量子论、相对论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时空和相互作用的看法,使得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绝对的决定论的宇宙观衰退,转变为辩证的唯实的宇宙观.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C.R nt gen)1895年底发现X 射线,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A.H.Becqerel) 1896年发现放射性,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J. Thomson)1897年发现电子,从而改变了原子不可分和原子是不可破坏的一种稳定结构的观念.

物理学始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5].物理学不仅是人类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而且,人类的传统文化基于物理学的知识技术得以发扬光大.如光学、声学、电磁技术、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使音乐、绘画、雕塑、考古、摄影、戏剧、影视等传统的文学艺术更加令人赏心悦目,各种文化快速融合、交流,各种媒体技术不断翻新.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各种文化不断涌现,如科学文化、计算机文化[6]、网络文化等,使得现代社会文化更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人类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类的文明进步更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先锋比尔?盖茨则声称:“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将像谷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地影响中世纪文化一样,极大地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以及随着现代科技革命而成长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改变了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和模式,将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另一方面,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是说,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文化产业丰富多彩、涵盖面广、发展迅速.当前文化产业涵盖的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及艺术培训等众多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目前,在占GDP五分之一的美国文化产业产值中,音像制品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全美第一大出口产品.2 物理文化之内涵

物理学在认识、解释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淀了其内涵非常丰富的物理思想.物理思想是物理学理论在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方法.作者在从事物理教育的实践中[7],深深地感悟到物理思想中蕴含着“真、善、美”.“真、善、美”的意蕴内在地统一于物理学之中,也内在地统一于物理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之中.“真、善、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物理文化的内涵所在.

科学研究的实质是真 求物理世界之“是”,求物理世界之“真”,求物理世界之客观本质和规律,是物理学的根本任务,是物理学家的天职.这种求“是”求“真”的思想意思,使得物理学理论具有实验的基础性、计算的精确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真理的客观性;这种求“是”求“真”的思想意思,在物理学家身上内化形成科学的精神气质.为坚持真理而不惧怕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为探索放射性元素,而不惧怕伤害自己的居里夫人(Marie Sklodowska2Crie);为捍卫科学的“是”,而不惧怕遭人围攻的何祚庥院士,这些科学的“普罗米修斯”所体现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物理文化的精髓.世纪人物爱因斯坦(A.Einstein)认为:“对真理和知识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科学家们正是以这一品质,在追求、传播、捍卫真理的同时,用创造性的工作所产生的成果,为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做出贡献,让人类不断地摆脱贫困积弱状态,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将善意撒向人间.

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善 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人类生存有利,维护生存权,就是最大的善. 20世纪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地开辟人类社会的消费需求.反过来,人类社会的消费需求又推动了物理学迅猛快速地发展.在17、18世纪,由于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学科的进展,而且适应了蒸汽机和发展机械工业的社会需要,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到了19世纪,在法拉第2麦克斯韦(Faraday2 Maxwell)电磁理论的推动下,人们成功地制造了电机、电器和电信设备,引起了工业电气化,使人类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

命.20世纪以来,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人们对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在此基础上,人们实现了原子核能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利用;促成了半导体、核磁共振、激光、超导、红外遥感、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明,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发展起来,人类进入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激光、空间科学等高新技术的时代,新兴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犹如雨后春笋.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8],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体现了“物理学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5].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5月接受美国S cience杂志独家专访时指出的:“如果没有量子理论,就不会有微电子技术.如果没有相对论,就没有原子弹,也不会有核电站.”

科学研究的追求是美 在肯定物理学“真”、“善”的同时,物理学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跨进物理学的门槛,就能听见美的交响,物理学具有“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的美学特征[9].“美是真理的光辉”,不管它是“直射”的、

“折射”的,甚至是模糊的,它都能像灯塔一样,指引着科学家识别和选择奋斗的方向,到达真理的彼岸.狄拉克(P.A.M.Daric)是一位非常强调科学美的著名物理学家,他曾说:“薛定谔(E. Schr dinger)和我都有非常敏锐的对数学美的鉴赏力,并且这种对数学美的鉴赏支配了我们的全部工作.这种鉴赏对于我们是一种来自如下信念的举动:描述自然的基本规律的方程必须包含伟大的数学美,他对于我们就像宗教.”[10]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50多年对物理学的研究集中到一点,即追寻物理学的统一基础,无论是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理论的研究,还是就量子力学问题同玻尔(N.Bohr)进行长时间的争论,其实质都是对物理学统一基础的追寻.而在这种追寻中,始终贯穿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体现了一种物理学理性至上的科学精神.

3 物理文化之辨析

为什么把物理学作为一种文化来思考,而不只是把它局限于科学的范畴呢?一是因为文化涵盖所有科学[11],而物理学具备这种广泛的涵盖性,这既表现在它的原创性方面,也表现在它的应用性方面,它具备了“大文化”概念所具有的“真”(真理化)、“善”(道德化)、“美”(艺术化)的文化品性,体现了一种精神的显现;二是因为“文化,是指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式,以及由这些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形成的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12].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成果,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文化从属于科学文化.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为了人和属于人是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体现了最深刻的人文意蕴,正是由于科学这种深刻的人文意蕴积淀了丰厚的科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物理文化理应从属于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而下”;而这两种文化的“形而上”却是真正相通的,“通”在于都是为了人和都是属于人.质言之:在知识、方法、器物、技术的层面上,它们是不同的;超越其上的思想、精神则是相通、相“和”.如果科学在本质上不是人文的,也就没有两种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现实中的问题在于:我们对“科学不是人文”这一层看得较重,讲得较多,甚至讲得过于绝对;而对“科学是人文的”这更深一层把握得不够,对科学文化自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讲得太少,以至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有了失落[13].

关于物理文化的界定.查资料,有学者给物理文化下定义为:“物理文化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14]对于物理文化的这一界定,虽然有待进一步商榷,但它基本上明确了物理文化包含的各种元素.其实,物理文化就是人类的物理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物理科学技术的活动是整个大科学、一个社会群体的活动,这一社会群体包括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物理科技转化工作的技术人员、物理教育工作者和物理知识的学习者以及推动物理科学技术发展的管理工作者.科研人员是物理世界的探索者,他们把人类对物理世界

的认识通过原创的实验验证、发现和专业的语言、符号表达建构了物理科学理论.技术人员使物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生产劳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生产和生活工具、科研仪器设备等.物理教育工作者使物理科学技术得以传承和修饰,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精神支持.物理知识的学习者享受物理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奠定基础.如此广泛的社会群体及其活动,是物理文化存在、发展、实现其价值的根本保证.

参 考 文 献

[1] 厚宇德.大学物理,2004,23(1)52~56

[2] [美]乔治?伽莫夫.物理学史.高士圻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1.7

[3] 卢鹤绂.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考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27,70

[4] 仲伟纲.物理,2002,31(10):676~681

[5] 周光召.央视国际(百家讲坛),2003年04月10日13:08[6] 贾国荣.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2):73~75[7] 仲伟纲.物理,2004,33(5):382~385[8] 仲伟纲.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5):65~69[9] 仲伟纲.现代物理知识,1997,(5):10~13

[10] 詹姆斯?W.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0.232

[11] 方延明.自然杂志,2002,23(1):51~58[12]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34~40[13] 欧阳康.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9日第5版[14] 解世雄.科学学研究,1998,16(1):26~30

(上接第28页)

45°的入射角

.

图5 空间频率与交角的关系

A :一束平面波垂直入射到干板;

B :两束平面波从干板面法线两侧以相等角度入射

有关数据:

(1)以各区域的分界处为限粘贴黑纸,使得各背景再现可以分得开.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各区域面积控制像的亮度,使各背景像与主体物亮度相等.实验中注意用黑纸板挡去多余的杂光;

(2)光程差极小,接近于零;(3)物参光强比为1∶3;

(4)曝光时间10s.

H 2经显影、漂白、晾干后可在白光下看到清

晰的像,在不同的视场可看到不同的背景图像,其衍射效率和清晰度等均可与目前国内同类优质全息图相媲美.

4 结论

在制作多重背景全息图的过程中,综合运用

二次曝光和分区域曝光技术,可得到同一主体物与不同背景的组合图像.为拍摄具有多重意义和现代艺术魅力的图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作为信息存储的一种载体,为大容量组合图存储技术在激光全息术中的开发利用及信息隐藏等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H.J 考尔菲尔德.光全息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 于美文.光学全息及其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1996

[3] 松下昭,平井纪光.全息照相术的原理及实验.北京:科学出

版社,1988

[4] 陈文涛.二次曝光全息图衍射光场的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

报,1997

[5] 王仕璠,朱自强.现代光学原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1998

[6] 姚啟钧.光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7] 王素红,王杰芳.反射全息图的研究与实现,信息工程学院

学报,1999

[8] 郭开惠,吴平.全息照相再现成像的深入研究.兰州大学学

报,1999

[9] 孔青荣,李荣.全息图像实验的噪声与衍射效率.新余高专

学报,2003

[10] 张瑛.全息照相实验的新思路.大学物理,2002

[11] A M Marvin.Atomic holography :does a polarized light

beam improve t he image ?A p pl.Opt .6(2004)S32~S34

走进生活中地传统文化案例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选题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3)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2、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二)、课程实践 单元与课型设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共分为四个单元,共计9课时。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课堂2课时(方法指导课,开题活动课),课余1周。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课堂4课时(问题研讨课、主题辩论课、中期交流课、中期反馈课),课余4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课堂2课时(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课余2周。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5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一): 火红的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距今七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中国结了。 中国结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从唐代开始,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尤为一提的是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标志也是中国结。它用奥运五环的颜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象征 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结字之所以在这得到了升华。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市场上卖的中国结样式很多,但结式基本上都是盘长结。结字象征力量、和谐、充满温暖的人际关系,给人以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中国结无论从起源和发展来看都是与手工密切相关的,由于中国人年复一年的创造,不断地改善编法,结字才发展成为这天这异彩缤纷的样式,中国结才具有它真正的好处。 中国结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二): 我喜欢舞龙灯 在我的家乡水吉,每逢正月初十都要舞龙灯。每到那时候,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大家兴高采烈,热闹极了! 夜幕降临,在锣鼓声中,一条巨龙出现了,它穿着一件黄澄澄、亮闪闪的龙袍,神气地仰着头。我们伸出手指,数着巨龙的节数:1、2、3、4一共45节。好长啊!我们惊叹道。巨 龙为何如此自豪?必须是因为它身后有许多可爱的龙孩子。你瞧,一条条小龙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一段,就活动活动筋骨:转转圈、打打滚 龙孩子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沙沙作响的龙珠飞到上方,龙孩子扑了上去;龙珠又迅速地落在地上,龙孩子也飞快俯下身去;龙珠又玩躲猫猫,滚到龙孩子的身后,龙孩子转身紧追不舍。每次眼看就要抢到,可都被龙珠躲开,但龙孩子总不肯放下,依然奋勇向前 舞龙灯焕发着龙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向上、进取。我喜欢舞龙灯!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三): 搞笑的闹花灯 我国是世界礼貌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丰富多彩,有窗花、泥人、赛龙舟但我还是喜欢闹花灯。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来到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美丽极了。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等,真是热闹非凡。当然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的要数太古的灯,它有纸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在花灯之夜,还能够看到悬于街头的植物灯、禽兽灯、商标灯、字谜灯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物理文化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1)

摘要:物理文化在物理教师中成为一个热门的概念,物理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对物理教育有哪些启示尚需进一步探讨。这里就我研究物理文化和物理教育十余年的体会谈一谈:物理文化概念的起源;物理文化研究对制定物理教育目标、学生发展及对物理教师角色的启示。关键词:物理文化;物理教育 一、科学文化概念的起源 近年来科学文化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而对于什么是科学文化,如何理解,如何更好地从事科学传播,存在着各种想法。科学文化具有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最近把科学文化的研究提到很高的地位。该所将“科学文化”定为学科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以科学史的研究为基础拓展研究者的学术视野,跟踪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扩大研究所的社会影响,争取公众与权威部门的理解及支持,同时为在中国科学、技术、医学史的研究中应用相关理论或方法作一些探索。[3] 在把科学文化概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内一些学者把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类比知识系统的分化模式提出并研究数学、物理、生态文化,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笔者认为,物理文化是由物质设备、观念形态、知识体系、语言符号四大要素构成,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4] 二、物理文化研究对制定物理教育目标的启示 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不能不重视物理学的文化价值。物理教育活动中,学生仅了解物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物理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并形成和掌握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物理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在《进入新千年的物理学》一书中,对20世纪物理教育的目的提出了质疑。其论点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物理,那么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重视物理学的哲学和物理学的历史;重视蕴含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5] 物理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笔者认为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为研究物理而学物理;为应用而学物理;为提高文化素养而学物理。这就构成了物理教学目的多样性或者说物理学习的多功能性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对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应用价值是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够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科学的另一个价值是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这种享受在一些人可以从阅读、学习、思考中得到,而在另一些人则要从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满足,这种享受的重要性往往受人忽略。科学上已发现的理论和定律,是科学研究的收获,也是科学家得到的最高奖赏。科学家发现这些理论时激动不已,而学习者从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而这种心情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第三个价值是改变人们对世界概念的认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文化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第四个价值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科学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索,科学家们对研究对象不知道答案时是无知的;当大概有了猜测时是不确定的;即使满有把握时也会留下质疑的余地。科学家的责任是探索更好的办法留传给下一代。[6] 关于物理教学的目的,费曼有深刻而全面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物理有五方面的理由:第一是为了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算及其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第二是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答案 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是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是溶液的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B.碳酸钠 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答案 C 解析草木灰的成分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和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 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 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 D 解析列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生活中传统文化资料

生活中传统文化资料 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文化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文化世世代代所继承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传统优良的文化。而节庆是人类社会各个种族普遍传承其传统文化的一个现象。他紧密的伴随着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实际。从远古走来在传承过程中不间断的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发展着,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史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缤纷的节日文化史册,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我们刚刚走过中秋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的过程中,也从节日中寻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影子。 一、月亮与神话中感中国丰富文化与智慧 快节奏的生活以及远离家乡让身在大学的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在中秋夜搬出小凳子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坐在院子里上那轮挂在天空的圆月,就更不会有身披银光闲谈的悠然。但人们都会在中秋这天不自觉的抬头寻找天空的圆月,有时还会听到周围对层云密布黑漆漆的天空的抱怨。这时不能赏月,但是这种传统却深深地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看看寻寻月亮,想想嫦娥在月亮中舞蹈的曼妙身姿,体味那

时嫦娥奔月的传说,不经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独特,自豪,为古老中华人民的智慧而感叹。 二、中秋月饼中悟“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秋中秋就是秋季的中期,也是圆月的一天,这是月亮的节日,也是人类的节日,是天人合一的节日。说到节日我们总离不开饮食再吃喝的过程中,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更好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月饼是这天的宠儿,大街小巷的商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远远的月饼象征团圆之意和和美美欣欣向荣。在家乡有蒸月饼的习惯,每逢中秋佳节,家家蒸出大月饼以示全家团圆并馈赠亲友表达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月饼一般做成五层,七层,九层,并且最底层用碾碎了的胡麻染色,最上层用金黄的姜黄染色,以示黄天黑土之意。同时还要用面捏老虎小鸟等动物摆面食摆,营造一个活气灵现的自然之境。月饼中就蕴含了那古老的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短信与回家中的归根情怀 似乎“根”这个意象是中国的特色风景了。每个人都会想家有“根”的情节。这取决于中国独特的家庭模式,并不像外国那样以个人为单位。中国的家庭,血统观念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心中稳固的根的概念。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展示交流课)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小组研究的传统文化。 2、学生在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评价。 3、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口头到笔头进行有层次、渐近的语言活动。 4、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 教师:制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五单元学过的课文(屏幕依次出现课文的PPT,学生齐读课题)这组课文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传统文化)。 2、这些文章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巨大宝库的一扇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做拼词游戏) 二、展示交流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全班组成了四个小组,选择了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主题,开展了许多有趣活动。今天我们要交流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老师知道你们的研究有声有色,在你们的资料袋里,都保存着各组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现在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了。 2、各组组长宣读小组研究主题。 3、为了让后面的交流活动更有效果,各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解说不但让听课的老师感兴趣,还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分享你们组所研究的传统文化。 4、各组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小组研究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小组——介绍传统节日、讲过年的故事、说春节的词语、展示对联、介绍对联的知识、展示手抄报 传统文学小组——背三字经、介绍十二生肖,说十二生肖四字词语、讲神话故事 传统艺术小组——介绍京剧、学唱京剧,介绍书法、展示文房四宝 传统工艺小组——介绍陶瓷的知识、展示剪纸,现场剪、体验制陶 5、说说你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的传统文化。 四、课堂延伸 用文字的形式写下你印象最深的传统文化。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展示交流的传统文化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希望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遨游,做一名“中华传统文化小使者”,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师也为今天这堂课写了一幅对联,大家想不想看?(同学齐读)

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释和道为辅并杂有其它封建思想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把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变化与封建伦理道德紧紧地连在一起,主张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整体性、和谐性及强调人文精神等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大量的诗、词、歌、赋、格言、俗语,不仅给人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名言俗语引入物理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名言俗语与新课的引入在讲授运动的相对性时,通过引入歌曲《闪闪红星照我去战斗》中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参考物”的理解。在讲授摩擦生热时,引入成语“钻燧取火”,结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深化知识的理解。在讲授声音的反射时,引入文言句段“余音绕梁,乃三日不绝”,渗透美学欣赏教育;讲声音的音色时,由《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闻其声不见其人”引入,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名言俗语与概念的引入在学习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利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明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地在运动, 2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又如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这些诗词生动、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自然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概念。 3.名言俗语与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可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讲光的色散时,可用毛主席的《菩萨蛮·大柏地》中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再如“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利用名言俗语等解释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有所用,既能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又能得到身心陶冶,还可以促进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4.名言俗语与物理规律的教学在杠杆原理的教学中引用“四两拨千金”;在讲解压强的规律中引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时引用“一个巴掌拍不响”;讲授气压增大(降低)沸点升高(降低)时引用“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在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对比时引入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可见,恰当结合名言俗语进行教学能极大地强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物 理 与 文 化 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与文化 课程代码: PHYS119001 课程名称:物理与文化 (Physics and cultures ) 学分数: 2学分周学时: 2学时 主讲教师:物理学系马世红教授,现代物理研究所王炎森教授,孔青副教授 预修课程:高中物理和数学 课程性质:是一门文理交融, 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 突出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展现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有利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本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在较系统介绍(以定性介绍为主)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从宏观、微观到宇观)的基础上, 着重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发现过程和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重大贡献的介绍,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 中所体现的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以及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 维、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对与物理学有关的一些社会性论题及这些重大 发现在高科技中生动、有趣的应用作了适当介绍。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倪光炯、王炎森《文科物理 ---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主要参考资料: 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方小敏《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阿特·霍布森《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秦克诚等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埃米里奧·赛格雷,《从落体到无线电波 --- 经典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年 《从X射线到夸克 --- 近代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年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 本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物理学发展史中一些重大发现的内容和意义, 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突出贡献。以 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深入思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人文思想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 体会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共同目标, 消除两种文化隔阂的重 要性。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配以一定课时的讨论,并穿插多媒体教学(展示物理在高技术应用方面的精彩资料和图片)和课堂示范实验。 教学内容安排(按32学时教学,不包含考试的2学时): 第一章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 (2学时) 讲课要点: 1. 探讨我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物理文化与教育心得体会

物理文化与教育读书报告心得 在学习《物理文化与教育》之前,我认为物理文化是物理文化,教育是教育,这两个几乎是平行线永不相交关系的两个概念怎么会同时存在呢?阅读了解世雄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对于物理文化在教育当中的作用做了一个深深的思考。作为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后都是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但是在阅读改书之前对于物理与教育之间联系还是吗,懵懵懂懂的,这本书在物理教育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物理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既然是文化活动,就需要物理文化来支持物理教育。了解物理文化的各种功能,方便我们在教育中灵活运用。下面我首从对物理文化的美学功能出发理解这几个功能在教育中的运用: 1.物理的现象美;美丽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关注,物理的美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质地等形式因素构成,要发现这些美就要去观察和去体验,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物理的现象美学让学生们在观察和体验中分析物理现象存在的现象和意义,让学生在视觉、触觉和听觉个感官上认识物理,培养物理人敏锐的物理嗅觉,通过现象去分析物理本质。 2.物理的实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不止授人以鱼同时也在授人以渔。通过各种简单的实验把自然界的物理规律明显的显现出来,让受物理教育的人通过实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理解物理规律,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程中利用物理规律来对事物进行创新。物理实验还有助于破除封建迷信,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人的探索精神的功能。 3.物理的理论美;物理的理论美包即含了概念美也包含了公式美,无论是力学的、热学的、电磁学的还是光学的物理概念,都是在每一位物理学家不懈的努力下呈现在我们是眼前的,它们以最简洁、最清晰、最深刻的方式反映了物理共同体的科学认识。它们是物理规律的简洁美。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对智慧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它们推动着整个人类的进步,是一种精神力量引领着每一个物理人向前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物理的文化。 再来物理文化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美学文化,也是求知文化。因此物理文化有认识功能。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改造的历史,人类不断进步,认识也不断增多、人类视野不断扩大、自然规律不断被人类发现和总结。中国老子的“道”阐述了万物的本源,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述说“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从宏观物理到微观物理,这些物理文化不正是记录着人类的进步吗?而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物理的发展文化和物理的认知文化不正是教育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认为物理文化也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物理文化是鲜活的文化,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综合体。课本定义为:古代哲学家、近代物理学家和现代物理共同体历经数千年逐步创造的物理知识体系、观念形态、价值标准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物理文化的传承与物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物理文化通过各个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学家世代相传并且一步步完善。物理教育一方面保证物理文化在新一代身上再生,以保证物理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把人纳入一定的社会模式中使其社会化,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指导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指导教案 冬至吃饺子 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散。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单薄,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回家后,心里总挂记着那些烂耳朵的人们,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拾只占棚子,架上衣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格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再放在锅里煮。到冬至那天就开张,专门送给伤的人吃。张仲景把这种治伤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吃过以后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伤都治好了。(冬至,张仲景煮饺子为人们治冻伤,“祛寒娇耳汤”的诞生。) 以后,每到冬天,张仲景都做“祛寒娇耳汤”,到冬至那天,送给大家吃,预防和治疗冻伤。 巧的是,过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直到现在,有些地方饺子叫做饺耳呢。(无巧不成书,张仲景的忌日也正好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他,冬至包饺子成为风俗。) 【名师点评】

评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为人民大众治冻伤而引起的,这种写法既是传说又点明人民大众会永远记住为他们做实事、好事的人们。【习作要求】 用多种形式了解传统文化,搜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把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打包词句】 【习作指导】 1、可以写什么? 传统文化 ①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 ②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 ③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 2、怎么写? 了解传统文化 收集资料:除夕贴对联,腊八粥, 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下来。 【主题推荐】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记一个节日传说的故事》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课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追求的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培养他们的听话、说话能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丰富,但如果脱

物理学史方法传统文化及其创新类中考题展示

物理学史方法传统文化及其创新类题展示 1.(2014娄底)图中以科学家名字作为功率的单位的是 2.(2014泰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如图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小球从斜面AO 上某处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经O 点滚上斜面OB .有关他的理想实验程序内容如下: (1)减小第二个斜面OB 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能到达原来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得远些. (2)两个对接的斜面中,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4)继续减小斜面OB 的倾角,小球到达同一的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最后使斜面OB 处于水平位置,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有关理想实验程序先后顺序排列的正确选项是 A .事实(2)事实(1)推论(3)推论(4) B .事实(2)推论(1)推论(3)推论(4) C .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 D .事实(2)事实(1)推论(4)推论(3) 3.(2014广元)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小刚在学习了该原理后思考: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难道只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有关吗?于是他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还跟物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选取了两块体积和形状都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A B 4.0N A .牛顿 B .帕斯卡 C .焦耳 D .瓦特

(1)如果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小刚应该选取图中的___等步骤进行对比.小刚已经知道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那么根据他所选择的几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知道铜块所受到的浮力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铁块所受到的浮力.由此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__(选填“有关”或“无关”). (2)小刚根据图中B 、C 、D 三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增加,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在变大,于是他就得出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的结论.你认为小刚的结论是__的(选填“正确”、“错误”),原因是:_____. 4.(2014南通)学校运动会上举行“双摇跳绳”比赛,“双摇跳绳”是指每次在双脚跳起后,绳连续绕身体两周的跳绳方法.比赛中,初三某同学1min 内摇轻绳240圈,则他在整个跳绳过程中的功率约为 A .120W B .400W C .600W D .1000W 5.(2014镇江)在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中,为消除活塞与针筒间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某同学采用了图示装置。将注射器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880g ;然后向外缓慢抽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右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460g 。烧杯质量为100g ,活塞面积为7×10-5m 2,g =10N/kg ,轮轴间的摩擦和绳重不计。则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A .1.26×105Pa B .1.10×105Pa C .1.01×105Pa D .0.96×105Pa 6 .(2014成都)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测得的大气压强等于____mm 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已知水银密度ρ=13.6×103kg/m 3,g =10N/kg ,则100mm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______Pa 。 7.(2014湖州)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教育专家东尼·博赞创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

我对《物理与文化》课程的感想与体会

我对《物理与文化》课程的感想与体会 蔡云容金融学0830******* 摘要:本文从对物理与文化课程学习的体会出发,讨论了学习与思维方法、哲学思想、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接着谈谈对于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理解,最和结合专业学习谈了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一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回想起来,自己真的从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记得刚开始选课的时候,因为我的专业是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偏文科,我又对物理比较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与文化这门课。 拿到《物理与文化》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的“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个副标题所吸引了。人文精神是什么?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又怎么融合起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待看完目录介绍和大致浏览了一下书本内容后,我发现这同我高中的物理书完全不相同。它不是一本写满物理知识与习题的教材,它给人的感觉是很亲切的,没有教条感。你可以从中学习到物理知识,也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人生道理,例如要坚持真理,不怕困难,勇于奉献。这本书令我对这门课程充满了期待。上了这门课,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物理学习方式。首先,王老师在上课时并不是一味地介绍公式与教大家如何做题目(高中和初中老师基本都是这样做),而是注重于告诉大家这个公式定理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物理学家们在得到这个结论时是如何想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注重对同学物理方法的培养。例如在介绍爱因斯坦“光电子假设”时,王老师不是简单地把“光电子假设”是什么告诉大家,而是引导大家一同来理解光电子假设的三层意思。再者,王老师引导大家思索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这是在其他课程中所没有的,然而却是我们所必须思考和了解的一个问题。期中的讨论课,大家互相交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通过这次讨论课,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解,还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还有,王老师在上课时十分投入、有激情与感染力,而且教学十分有趣,在介绍角动量守恒和光的偏振等内容时带来实验器材,通过“变魔术”等实验方式,带领大家在不一样的物理世界里面遨游。下面我就具体来谈一谈我在这门课学习的一些感悟,对两种文化融合的看法以及人才培养的体会,最终再联系到我的专业学习。 二、学习与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记得在讨论课上有位同学曾说过:大学毕业后,我们将忘记许多知识,仅留下一些东西。而这便是我们大学所真正学到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对的,例如一些定义、公式,当我们在没有经常使用它的时候,很容易将其淡忘。但是学习与思维方法却扎根在我们的脑子里,也是对我们今后人生工作起着重要影响的一项技能。

(完整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公开课教案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时间:2014.12.4 班级:三年级 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材简析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已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为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故在本组综合性学习之后安排了这次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佳节”,细说“春节”、“端午”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3、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外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传统佳节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观赏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它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畅谈交流 1、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化吗?请你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了解的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陶瓷、烟花、剪纸、戏曲、湘绣、古诗词、中国古代神话…… 2、同学们说得很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我们最熟悉、最喜欢的莫过于传统节日了。我编了一首对对歌,我问你答,我们一起试试吧! 我来问,你来答,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几月几日是清明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 3、我国节日办公室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老百姓更好地过节,取消“五一”长假,而在清明、端午、中秋节时各放假一天。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吧! 三、走进佳节 1、师:课前,老师让小朋友去了解传统佳节,并搜集资料,都准备好了吗? 2、各组汇报佳节。 3、请小朋友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组里汇报整理,待会儿看看哪些组是“优秀学习小组”。那我们先来看看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条件是什么呢?(出示要求) (1)小组成员都要大胆讲,认真倾听,提出见解; (2)小组推选“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发言; (3)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有疑问时可以举手提问;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

专题十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物理问题及其试题解析

专题十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物理问题及其试题解析 一、学会知道哪些中考物理试题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如武术、饮食、品酒、茶艺、厨艺等;古代四大发明、各种传统节日等;大量的诗、词、歌、赋、格言、俗语等。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很多传统文化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在中考命题时,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能打造一条靓丽的中考风景线。近几年中考试题与传统文化联系的实例有: 1.指南针; 2.诗词; 3.端午节、元宵佳节; 4.古代建造宫殿移动大木料的情景; 5.踢毽子起源于汉代; 6.木偶戏; 7.气锅鸡等等。 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中考物理试题考查方式及其解析 1.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算盘也是古代的重要发明。本题的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例题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实质就是一个小磁针,它有N、S两极,使用时指南的那端是极.指南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 答案:S;地磁场. 解析:由于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性相互吸引可知,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那端是S极;由此可知,指南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地磁场. 【例题2】图甲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司南,它的S极与条形磁铁的N极相互(选填“排斥”或“吸引“)。2018年5月2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名叫“鹊桥”的卫星,如图乙所示,该卫星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若以“鹊桥”卫星为参照物,地面上的建筑物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吸引;运动。 1

综合性学习_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安排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彩多姿,异彩纷呈。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安排在学完第17课之后,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方法方式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等。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倾听、表述、领悟交际,从而达到听得认真,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的目的。 4. 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

化的感情。 2. 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 活动主题:中华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