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被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能否被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能否被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能否被称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一词的概念,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最早的世界工厂是18世纪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从蒸汽机和电灯的发明,英国率先进入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开辟了新的工业生产门类,并在殖民主义炮舰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输出工业品。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被称作最早的世界工厂。

伴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和亚洲,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唯独没有收到战争炮火洗礼的美国迅速发展经济,一跃而起取代了英国在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第二个世界工厂,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及军事装备等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工业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直至20世纪中叶的全球金融危机,日本在二战之后迅速的发展经济力量,从以出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出口附加价值高的机械电子产品为主导,成为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接下来的五十年里,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于是出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接下来的世界工厂是否会在这些国家中诞生?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原因是现在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字样,越来越多的国际制造型企业来到中国,平均年GDP增长率高达9.8%,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中国真的能够担当得起世界工厂的重任么?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世界工厂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不能仅仅看该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如果从生产总量上看,中国很多工业品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工业品多数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工业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工业的消费大国。各种工业品首先供应国内消费,其次才是出口。再从工业品出口结构看,目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服装、鞋业、日用轻工业品等。虽然近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的出口额,但在出口的机电产品构成中,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日本仅汽车出口就超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此同时,我国每年进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在800亿美元左右,且都是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其中仅半导体芯片一项产品的进口就占国内芯片市场需求的90%。这种情况证明,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在一个经济体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决定产出的是需求,而构成需求的是三大块:消费、投资和出口。其中消费与投资是内需,而出口是外需。由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符合上述条件,所以我们从这三方面入手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直观的看法是,如果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方面中有一个出了问题,那么该经济体的产出及其增长就难以保证。如果三个都有问题,那说明该经济体的状况非常糟糕。很不幸,中国在未来有可能陷入后一种情形之中。

近年来,中国向世界各地出口大量产品,其中机电类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机电类再出口贸易额高居不下,这就意味着出口成品当中绝大部分仅是将国外进口的半成品进

行组装再出口,中国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仅仅是因为中国有着大量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低。

同样的,中国的出口量依然远远不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出口水平,2001年中国出口总额是27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相当于美国出口额的34%,德国的49%,日本的56%。即使按出口年均增长8%的乐观估计,到2010年,中国出口总额也只有5500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德国出口总量的水平,2000年美国出口总额的70%。

如果按照以往英、美、日的世界工厂原则,“世界工厂”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前列;工业品出口额必须占到世界总额的较大比例,能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地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了批量科学技术及全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从质还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似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占5%左右。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从工人的技术角度来说,不够熟练的技术仍然不能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们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工厂也缺乏长远计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大部分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然后到市场上重新招,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的时间,产业技能就无从提高。

从规模化的角度来说,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中国工厂大都规模小,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厂比比皆是,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有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一样的产品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工厂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也无多余资金供养一支技术开发队伍。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是满目皆是,同样也没有一家达到起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

从管理模式来说,效益低下的管理方式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能生产成套设备的工厂很少,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中国各工厂可以看到,相对先进的设备、工艺要求高的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这方面中国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对成套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成套设备不同于规模生产的产品,一套生产流水线设备几年也许只能卖一套,要想产生利润,就必须把各相关材料、厂家、规格、标准等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综合组织像装配钟表一样进行精确装配,一个环节的管理错乱就会造成成本增加、性能降低,而中国还缺乏这样精确的组织管理能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是官员式的管理方式,规模较小的工厂没有这样锻炼机会,我想,如果把空中客车飞机的生产放在中国、并由中国人来管理的话,那么造价会高很多。中国不缺管理者,而是缺乏对管理者进行科学的选拨标准,大量无能、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

也许将来有一天,中国真的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但绝不是现在,现在

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出口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加工厂”,作为一个加工厂,高污染、高能耗、高依存度、低附加值,这些都使得中国面临着来自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

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只有克服自身困难,不断进取创新,中国的经济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附:文中大多数意见仅代表个人意见,部分数据案例摘自互联网。

论中国与世界工厂

论中国与世界工厂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因此“世界工厂”的问题已经成为学者、媒体、企业、政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制造业及贸易状况的分析,阐释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如何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现状、未来战略 当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必然引来了关于“世界工厂”的争论。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对此,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认为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制成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打击着西方制造业。另一方则认为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工厂”,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先参照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个“世界工厂”的例子,再与中国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占主导地位,自由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强化了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促进了当时英国的工业化发展,使英国发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而通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刺激,美国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几临崩溃。国际上,

依靠美国对它的战后援助和国际贷款的扶持;国内,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国内的产业发展,积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上侵朝战争中作为美国的作战物资供应地,很快恢复了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大债权国,历史上第三个“世界工厂”。 分析三个“世界工厂”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成为“世界工厂”绝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就可以实现的。“世界工厂”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具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余的劳动力以及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二是具有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应该充分融入世界贸易市场中,并参与国际分工。只有开放才能带来技术、原材料、工业品市场的交流,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三是拥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制造业技术,并且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四是一国必须是产品的出口基地,生产和消费都以对外为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吗?我们可以逐条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诚然,中国具有他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市场。但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则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出口方面仍然缺乏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中国制造业仍处于OEM阶段。其次,中国也还没有成为国际贸易市场较大份额的占有者。从国内工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看,美国目前约为20%(居首位),日本约为15%,中国世界排名第四,只有5%左右。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20%,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吗

目前,在全球一般消费类产品中,从小工艺品到冰箱、电视等家电产品,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 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68 亿美元,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升至第中国家和地区首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采购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这么多看得绩,令一些外国新闻人士惊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国内不少媒体、专家和一些政府官员也表现“激动”,随声附和地产小熊维尼玩具和乔丹气垫运动鞋,到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加工厂,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将作为高利润的先进而崛起,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制造业格局。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已成了“世界工厂”。面对“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喧静、理智的思考,为此不妨分析一二。一“世界工厂”的内涵 人们对“世界工厂”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这一称谓并不陌生。19 世纪后半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产业为机器工业的发源地,以坚船利炮开路,用廉价商品摧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关卡,把许多国家网罗进英国的原料劳动力供应地。许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国能更为有效地生产出来,比其它任何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国外的竞争对手。英国的产品一度主导了世界贸易格局,垄断了世界工业生产和销售市场,引领了近代工业发展的潮流。仅占世界人口2% 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 和世界贸易的1/5-1/4 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其它国家能与英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的称号。到了20 世纪,大英帝国日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成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基地。其主要特点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注册专利数相对较多,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成为贸易大国之一;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领导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世界工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需要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国家。第二,它与工业化不同,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有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时间上的优先使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世界工厂”的角色。第三,它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总之,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从历史经验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动力,先进技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需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工业品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三是金融撑。金融是“世界工厂”得以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世界工厂”才有雄厚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可能引新的能力。“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政府有效的支持政策。鼓励生产产业扶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 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 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 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 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 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 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 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 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英国不仅是各 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 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煤和铁的 出口也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 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 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其所消费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国供应。1841~1850年间,

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贸易领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能力目标 探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同时体会国际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在贸易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带“洋”子物品的相关资料;利用多种渠道调查中国(包括本地)产品出口情况,在地图上找到所销往的国家或地区;彩笔;收集关于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教师准备: 制作CAI、世界地图、红旗标签;每组发一张小型世界地图、白纸; 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并制作近年中国的有关进口和出口商品一展表;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14-P15页内容,话题为《从“洋”货到“中国制造”》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16页内容,话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17-P18,话题为《从广交会到世博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洋”名字的来历 1.情境导入:《曾祖奶奶的“洋胰子”》 你还知道哪些带“洋”字的物品?学生交流找到的物品名,教师将写有物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陈志武 导读:春节长假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对孩子们来说,拿红包固然开心,但也会遭遇亲戚们的问题轰炸:“今年考得怎么样呀?”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折射出全社会对考试成绩的极端关注。相对而言,中国教育模式更注重应试技巧,美国教育则更注重人文、通识培养和思维能力训练。今天我们特推送一篇陈志武教授的旧文,一起来了解美式教育的成功经验。 正文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而美国却以金融、教育等服务业领先于世界?其实根源在两国的教育体系。如果中国经济要转型,中国孩子要在将来全球化的环境中更游刃有余,就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 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2.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日益强烈。国内各个地区都纷纷提出要成为制造业基地,这个形势令人振奋,也令人担忧。如何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既不要一哄而起,又不要麻木不仁。这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和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崛起、演变、替代、升级的历史;展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地解决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四定”(定性、定位、定功能、定结构)问题。 一。世界工厂及制造业中心形成的历史条件 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世界制造业在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空间布局形态不同的功能区,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可同日而语。绝不是目前炒家们所认为的只是空间上的国别替代。他们把三者当作一个东西,从英国搬到美国,从美国搬到日本,再从日本搬到中国。我爱祖国,但更爱真理。历史是不能重复的,历史的机遇错过了就不可能再来,我们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找新的机遇,追求我们的卓越。在今天,世界工厂已经不是值得炫耀的桂冠,而是垂直分工末端最大的打工仔积聚地的代名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分化,从美国的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过渡,中国成为中心之一不久就会面临无中心的国际经济新局面。江苏常州等市提出发展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十分正确非常务实的战略方针。这是应该倡导的中国精神。千万不要给自己带上什么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帽子,给中国威胁论徒增口实,为国内已经有些浮躁的情绪推波助澜。 1.只有英国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 一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因为这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回顾历史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后来的美国、日本,人们并不称之为“世界工厂”,而是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试问除了英国之外那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机遇?!一个也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的本质规定性是它主要是一个供

未来的世界工厂在哪里

未来的世界工厂在哪里 过去十年,大多数北美制造业公司都在全力以赴地保持竞争力并努力削减成本。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将其制造和供应业务延伸到低成本地区,在自动化程度和成本管理方面不断地创新,使各项业务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在为新兴市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所有这些成就还远远不够。各家公司不断发现自己被大量的经营问题所困扰,影响到了它们实现卓越绩效的能力,并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水平提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客户独特而日趋复杂的期望,企业需要制定新的生产战略,激发企业活力。一时之间,制造业再次成为了整体竞争优势的核心推动者。许多制造商在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中纳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通过本国或近岸制造和供应方式,拉近供应地和需求地之间的距离。虽然离岸仍将继续在供应源战略中发挥作用,但将更多地放在靠近需求市场这个大背景下完成。这种使供应更加靠近需求市场的趋势逐渐凸显成制造业的新转变。 今天的现实 如今,制造商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这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客户对绩效的期望的确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下,这样的期望更是迅速膨胀。制造部门面临的压力体现在,除了能够供应独特、有针对性的产品,还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埃森哲在287家制造业公司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为了有效竞争,制造商需要重新平衡其现有的供应链条,加强与需求地之间的配合。多数受访者(61%)表示,他们目前正在考虑转变其制造业务,使之进一步接近客户,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加速企业增长。 各公司逐渐认识到,由于远离需求市场的离岸制造和供应业务太多,它们在广泛领域满足客户期望的能力难以与时俱进,例如能够迅速满足客户对某些独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继续保持快速交货/响应时间的能力,以及维持低库存和低成本的能力。许多公司还发现,管理远离需求市场的供应业务削弱了公司的整体业务规划能力、预测能力和灵活程度,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因需要复杂的网络管理反而抬高了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情况限制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影响了企业发展和营业额的增长。 例如,近一半受访者(49%)表示面临着生产周期或交货时间问题,而46%受访者表示离岸制造和供应业务造成了产品质量问题(见图1)。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中国日报网1月26日电(信莲)彭博社1月22日发表名为《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并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的文章称,在新的舵手带领下,中国正处于从封闭式国有经济模式向开放式市场经济模式长期转型过程中。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美元的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无疑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与“世界工厂”说再见,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 一、经常账户盈余逐步降低。由于长期以来出口远超进口,中国维持着庞大的经常帐盈余,并因此长期招致“人民币被低估、中国人抢走美国人的饭碗”等无端的尖锐批评。但现在,中国经常账盈余占经济总量的实际比重已降至2%以下,远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逾10%的峰值。 二、外汇储备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去年年中已达4万亿美元左右,但此后开始小幅回落。现在,中国政府正为外汇储备资金寻找更切实的用途,如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或开展海外并购等,而不仅仅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以及近来出现的资本外流现象,或许都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最高峰时期已成为过去。 三、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向对外投资国转变。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磁石,全球企业竞相来华投资并争取在制造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随着外商投资热潮逐步降温以及产能过剩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今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势将超过利用外资规模。 四、低成本资金充足。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Sanjeev Sanyal在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可能将导致低息资金充斥全球。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国内投资额已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26%,而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4%。由于产能过剩及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国内投资下降,中国的大量剩余资本势必将涌向国外。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其资本外流规模也会相当之大,即使全球主要央行都收紧货币政策,中国的外流资本规模也足以推低全球长期资金成本。 五、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增长迅速且规模巨大。三十年前,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还是少数。2014年,中国海外出境游突破一亿人次,为在困境中挣扎的欧洲、韩国和日本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摘要: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日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世界工厂”日本的变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子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学工业化基础。 但是,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从明治以来苦心建立的工业基础遭到了严重消耗和破坏。 20世纪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比如电在家庭的使用,电话、汽车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发明和普及等。而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却偏离了“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这个20世纪工业化的主流,误入了歧途。 二战后,日本推行以民用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使日本的工业化从误入歧途走向成功之途,从偏离20世纪工业化发展主流到比任何国家都更好地融人到这个主流,从而达到“如鱼得水”的境界。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1970年,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通过导入现代化的大型化生产设备,极力追求规模效益,使钢铁、石化等基础材料型重化学工业获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日本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的重心也从纺织品、陶瓷器等向钢铁、汽车、船舶等转移。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产业转移。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结构也从对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制成产品向国外出口,转向利用日本高水平制造技术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对外出口。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理性思考

专科生毕业论文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理性思考 学号: 11501204 姓名:赵毛毛 年级: 2011级 系别:经济贸易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刘超 完成日期: 20113.8.25

承诺书 在此我承诺以下论文是由自己经过思考以及通过吸取大量信息取得的研究成果。经过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批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推动因素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2.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与产业转移趋势 3.中国的比较优势 (二)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相关问题研究 1.现阶段中国世界工厂的基本特征 2.中国赋予世界工厂的新内涵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影响 (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弊端 1自然资源的超限利用 2环境治理压力增大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 (二)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优势 1.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 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三、针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应对策略(一)企业自身的努力 1.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能力 2.中国企业的股票积极在海外上市 3.打造名牌 4.强化职业技术教育 (二)强化政策支持 1.实施大国战略

2.确立以制造业发展为重点 四、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出现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正确看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商品大量走出国门,畅销世界。不论是在电影、杂志、广告还是其他媒介上,“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已在全球安家落户。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令世界瞩目。为此,甚至是在很多国外媒体或学者中也引起强烈的讨论。但与发达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处于低端,且差距悬殊。从本质上看,中国只是廉价的加工者,缺少核心生产力,缺少技术的支持。 尽管世界工厂的头衔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商机,但我们仍要认清现状,趋利避害,以市场、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加上良好的服务,吸引国外工厂的进入。同时应注意,大量工厂的进入,势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本文从中国成为世界工场的形成、影响和应对策略等进行论述。分析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我国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具体的应对措施及方案进行论述。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世界工厂;经济发展;分析影响

哪些国家是世界工厂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更是让世界各国称赞绝口,尤其在经济方面,那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世界哪些国家是世界工厂?美国,日本,英国都已经视为世界工厂,他们经济发展迅速。 世界工厂的标准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经贸活动取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外贸在世界排名更跃居到第6位。同时2001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469亿美元。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吸引外资52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吸引外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 19世纪前半期,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产品遍布全球,创造了“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如今,类似的情况会在本世纪发生在中国身上吗?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哪怕只按照“个头”这一项标准,中国实际上也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那么,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由中国的企业制造的呢?事实上,只有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它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是由于中国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低廉优质的劳动力等等。但当中国巨大的内需并没有很快由潜在变为现实时,跨国公司的选择就更多地成为了加强出口的战略部署。 所以,中国还远远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还需更先进的经济实力和工业的发展。 08工管4班 姜俐利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 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 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 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

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

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 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日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 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 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世界工厂”日本的变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子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学工业化基础。 但是,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从明

中国制造业:何时真正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何时真正成为“世界工厂” 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堪萨斯演讲时誓言要为中产阶级的利益奋斗,奥巴马以中国的工资迅速上涨为例,呼吁美国在中国的企业家将工作机会带回美国,这不只对企业有利,而且对美国也有利。 奥巴马“拖”美企返回本土,就是要圆其世界制造业大王之梦。 对中国而言,虽已成为工业生产大国,但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美国觊觎制造业王位 奥巴马在演讲中称:“中国雇用工人的费用迅速上涨的时刻,意味着更多企业家决定将更多工作带回美国的时刻,这不只对企业有利,这对美国也有利。”奥巴马也强调,在目前许多高技术与中阶管理工作都能被外包到中国与印度的时候,美国人应该要共体时艰,争取将更多工作机会留在美国。 不久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美国将制造业外包给中国的时代即将结束,预计今后5年美国制造业可迎来复兴。报告以生产率增长势头不错及工资相对较低为根据,预计到2015年美国将略领先中国,成为北美地区众多产品的生产基地。 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逐步上升,美国和中国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收窄。由于工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减退,未来几年美国跨国制造业巨头将掀起一波重新投资美国的浪潮。 尽管还没有形成大规模风潮,但美资尤其是高端美资制造业,正在从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地区悄然撤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回流美国的生产线中,不少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附加值环节。 分析认为,较短的供应链以及较少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将有助于制造业生产重回美国。此外,美国政策也可能鼓励制造商这么做。高失业率已经刺激各州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制造商,而工会行事方式也越来越灵活。 制造业迁回美国的难题 中国商务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这似乎可以让人隐约嗅到风雨的气息。 美资企业大规模撤退风潮是否即将到来?在珠三角,尽管美资转身回国的个案不断涌现,但大规模撤退风潮并未显现,特别是在需要大量人手的劳动密集型产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与弊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与弊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对所谓世界工厂,要作具体分析,它至少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生产加工基地的国家,主要是赚取人工费用,实现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著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当然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并存的,只是比重的高低有所区别。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GDP增长较快而GNP 并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局面,附加价值的大头被跨国公司拿回了本国,有时甚至出现发展中国家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我们必须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著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不拒绝、不排斥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外资,欢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进入世界工业500犟的大型企业,在技朮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移生产强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其中有弊也有利 利: 1、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且价廉的优势,解决就业问题; 2、有利于我国借鉴国外的技术、经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 3、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弊: 1、“世界工厂”是我国始终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条的下游,不利于我国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创新建设;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很多得“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得中国,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得声音.本文结合奇格蒙特•鲍曼在《全球化-人类得后果》对“在外地主”得论述及中国经济进展得现状分析了我国在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进程中所面临得“低价困境”以及应对困境得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世界工厂” “低价”困境 奇格蒙特•鲍曼在写《全球化——人类得后果》时,世界得全球化程度应该远不如现今.然而几十年前他对全球化得表现形式及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时空概念得妨碍得精辟论述和预言仍在被一一验证.关于进展中得中国来讲,这股全球化浪潮为我们得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块大背景,如何在这块大背景下写好这一笔,是我们正面对着得巨大挑战. 一、“在外地主”引出得考虑 “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得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得地区”,鲍曼如是引用邓拉普得话.认真地来看,“雇员是从当地人中间聘请来得―他们可能受诸如家庭义务、家庭财产等得负累-非常难随公司迁往不处.供应商得运送供给品,一旦公司易址,当地供应商低运输成本得优势立即就消逝殆尽.”“原则上,持股者得分布全然不由空间决定……因此,他们能够决定换一个他们探明或预测将有机会分得更高利润得公司,而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得任务留给不人-那些受地域限制得人”.这是鲍曼总结得所谓“在外地主”得最显著得标志.wWwc而这一结论,尤其是那句触目惊心但又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描述得准确性得“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得任务留给不人-那些受地域限制得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得全球经济形象.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呢?假如答案是确信得,我们是怎么样得“世界工厂”?我们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得内涵?这是鲍曼这一命题带给笔者得考虑. 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资本大规模进入、入世为全世界打开了中国得大门,很多得“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得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得声音.中国有大量得农村人口,让他们在工厂里寻到工作是一个双赢得过程.他们实现了就业,世界则从这些源源不断得廉价劳动力身上得到了更廉价得中国产品. 然而,这种繁荣得双赢,伴随着出口产品数量和外汇储备得迅速增加,时不时地会蒙蔽了我们得眼睛.须知我们为之付出得,是中国众多大都市上空饱受污染得空气;是一条条受到严峻污染再也不能恢复清亮得河流;是云南原本广袤得森林区里得一棵棵木桩.更令人唏嘘得是,我们付出了这些代价换来得,只是国货价廉质次得声誉以及国外反倾销得控诉.经济全球化得趋势不可遏止,然而有些咨询题应该引起我们得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较之“工业革命”时期得“世界工场”有了新得内涵.按照在国际分工中得地位,“世界工厂”能够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由于进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跨国公司就把进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得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得采购和零部件得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操纵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得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得“世界工厂”;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操纵着国际市场得销售网络,既在

世界五大制造工厂分析

本文信息架构: 国家 1.经济现状 2.制造业优势 3.制造业劣势 4.电视制造业 5.液晶电视行业相关信息 印度 1.经济现状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印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印度目前有60%的人口处于就业年龄阶段,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预计今后10年还会有超过2.2亿人加入劳动力大军,享受人口红利已成为印度政府重要的政策依托。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2.制造业优势 印度具备成为制造业巨头的几乎所有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具有吸引力的国内市场、运输与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对美元相对较低的汇率,以及低政治风险。印度人民党正在酝酿大幅修订过时的劳动法,并在2015财年的国家预算中对制造业采取刺激措施。 3.制造业劣势 印度经济也有致命的短板,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中国而成为“世界工厂”,似还不太现实。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印度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预计到2018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落后的交通与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与复杂的监管环境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已成阻碍制造业增长的致命因素。据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报告,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印度的营商便利环境仅位列第134名。塔塔集团董事长塞勒斯·密斯特里也坦言,印度制造业要吸引外资必须更新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和物流系统。而印度经济学者夏尔马则对于印度的“人口红利”持异议,“印度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多数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不高,政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他们反而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4.电视制造业 印度市场几大电视品牌:Haier TCL Weston Oscar Salora Philips Beltek 印度电视制造工厂: Videocon Videocon是一个著名的工业集团。总部在印度。它有17个生产地点在印度,中国,意大利,波兰,和墨西哥。也是全球图片管的第三大制造商。除了彩色电视机,Videocon在印度提供白电产品。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摘要】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产品就要占有世界一定份额,其基础同样是拥有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人才 随着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了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绊脚石。 一、世界工厂对人才培育提出了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吕政研究员认为“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世界工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劳动者素质高,熟练工人占绝大比重。我国制造业产量虽然大,但是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少,究其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我国要改变这一事实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从而改变我国产品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党的十六大确定中国未来的

发展之路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打造世界工厂已远远不够,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其关键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教水平和综合国力。 二、我国的人才现状不尽如人意 尽管中国有全世界1/5的人口和劳动力,但中国的高技能人才极端贫乏,已使许多制造业企业步履艰难。“高级技能型人才身价超过硕士”现在早已算不得什么新闻。随着我国逐渐向世界工厂方向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在与日俱增。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中国大陆是1::,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这数据表明了我国的劳动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最低层的是非技术工人。高技术工人是处于金字塔的尖端,它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这种人才又是国家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在现代化技术方面的吸收,影响了我国企业对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企业正常的生产。 另外我国制造业人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指出:中国制造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足,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肋。我国制造业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