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doc006

大乘无量寿经(第六集)

1998/4/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34-006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经文倒数第四行。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在本经序分里面开头第一句;开头的第一句,也就是全经最重要的一句话,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的看过。我们学佛能不能得受用,正如本经所说,「惠以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在我们一生修学弘法当中,成功、失败的关键也在这一句,由此可知,这一句的重要性。前面所说的十六位菩萨,他是表法的,每一位菩萨表甚深的密义。密就是隐密、不明显,必须有相当智慧、相当觉悟的人,才能够看出来、才能体会得到,一般人不太容易觉察的。但是入经文就显说了,明显的为你说出,这第一句是显说里面,全经的总纲领。这一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所叙说的就是普贤大士之德。

清凉,这是唐朝时候,完成《华严经》的翻译,又完成《华严经》的注解之後,他老人家特别将《华严经》最後一卷,提出来单独流通;这一卷叫别行流通本,就是现在诸位常常见到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经是《四十华严》,也就是入法界品里面最後的一卷,是《华严经》的总结,也是《华严经》的总纲领、总归宿。经文的内容,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综合全经归纳为十个纲领,这十个纲领普贤菩萨所修的。

1

也许有一些同修听到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大概与我们就不相干了,我们不是普贤菩萨。这样学佛,那就很难成就。我们必须要能够认知,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菩萨都是自己,所说的一切诸佛如来也是自己;诸佛如来的德号是我们自己的性德,一切诸菩萨的名号是我们自己的修德,性修不二。这是佛法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相同的处所,我们能够明白、肯定,在佛法当中才能够快速、稳当得真实利益,那就一点都不假的。普贤菩萨是谁?要知道就是自己本人。我们能够遵照经典上所说的认真奉行,从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种种行为,一一要与经典来比照、来对照一下;如果我们所作所为,跟经上所讲的一样,这就相应了;如果与所说的不一样,我们一定要以经典为标准,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依照本经来修行,给诸位说,就是依照阿弥陀佛的标准、依照普贤菩萨的标准。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普贤菩萨可以说是菩萨中之王。我们有许多忏仪里面都念,「南无普贤王菩萨」,菩萨当中之王。菩萨里面没有比普贤更殊胜的,诸佛之中没有比阿弥陀佛更殊胜的。这一部经,佛中之王,菩萨中之王,统统具足。我们遇到这部经,佛在经上说「如贫得宝」,确确实实有这种心态,真是如贫得宝,你说这种喜悦无法形容。得到了,一定要理解,要解得很透彻,然後要依教奉行。我们要做得很彻底,从哪里做起?从礼敬做起。

2

昨天跟诸位报告了,礼敬是我们自性当中性德的开显,我们能够修礼敬,那是性德的流露。古大德常讲「从性起修」,这就是从性起修,这个修学法,就能够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为什麽?诸佛菩萨是从性起修,我们今天也从性起修,这就自自然然起感应了。由此可知,我们一发心,发出真诚的心来修行,能感;诸佛菩萨法尔能应,感应的原理在此地。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也可以这麽说法,一分诚敬得诸佛如来一分加持,十分诚敬就得诸佛如来十分的加持。

诸位在这一个道场,此时此处,我们在这个地方感受,跟平常生活当中感受不一样,这个地方的感受有法喜,清净、喜悦。所以有同修来给我说:「我们进入讲堂来听经,是享受。」这个话是不是真的?真的。你为什麽在这个地方有两小时享受,这种享受你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这享受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佛光注照,我们这个道场是诸佛光明注照,大家在这个地方沐浴佛光,这麽一回事情。

我有一年在美国迈阿密讲经,有一些外国人,我每一次讲经他都来,他都坐在那个地方眼睛闭着,因为在外国有些地方都是席地而坐的,没有椅子,都坐在地毯上。他盘腿在打坐,闭着眼睛,他也不懂中国话,我说什麽他都听不懂,天天都来。所以有同修就问他:你听得懂吗?听不懂。听不懂为什麽你每天来?这里感受非常好。他来享受的,他盘腿在那里打坐,他来享受的。在外国人来讲,这个磁场不一样,对於人的

3

感受非常舒适。其中,还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在我们佛法里面讲有神通的,有天眼通的,他们这些人在旁边就说了,佛光注照,讲经这个道场,讲经这个时候,有佛光加持。所以坐在这个地方,人人能生欢喜心,道理在此地。不是我讲得好,我讲得并不好,而是蒙佛力加持。

我们凭什麽得佛力加持?给诸位说,就是一个恭敬心,这个恭敬心能感,诸佛菩萨就有应。诸位一定要晓得,世间法教人,「诚实」是第一个,我们一生做人,诚诚恳恳、老老实实。诚实的样子是什麽?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真正能够做到不自欺、不欺人,这个人诚实,老实人,老实人是非常非常可贵。老实人佛光常常照他,他不学佛也照他,为什麽?老实。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不是说你学佛,我就特别照顾你,你不学佛,我就不照顾你了,那个心怎麽能算平等心。不学佛,心地诚恳,佛都照顾,平等的照顾,没有分别的照顾,你说诚实多麽可贵。

礼敬就是诚恳的流露,我们要敬人、要敬事、要敬物。敬人,平等的礼敬,无论什麽人,一切众生都要礼敬,一切有情众生,连蚊虫蚂蚁我们看到了,就跟看到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这才叫修普贤行。蚊虫蚂蚁小动物牠也有佛性,一切动物都有佛性,动物以外的植物、矿物都有法性,所以是一切恭敬。如果说我们做不到,给诸位说,实在讲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肯去做。你如果肯去做,哪有做不到的事情。天下做不到,古人讲只有两桩事情;难,登天难、求人难。这个事情是求自己不

4

是求人,求自己有什麽难处。让我们的性德完全流露出来,这个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人,所以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定要认真。

现在世间灾难频繁,我们要不认真努力的修,将来怎麽能够自救自度。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外面的消息不通。我不看电视,我们此地净宗学会没有电视,所有电视都是播内部的,外面没有天线,收不到外面的讯息,我们也不听广播、也不看报纸。有一些同学们告诉我,最近这一两个月,他们从电视里面看到的,南极冰层溶化了。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南北极的冰要是溶化了,海水的水位要上升,全世界沿海的都市统统要沈到海底。

灾难从哪里来的?有人总以为这是天灾,这个没有法子。科学家把这个事情推为作天灾,天然灾害,责任都推掉了。佛法里面不是这个看法,佛法里面讲,所有一切灾害,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谁造成的?不是别人,我自己造成的。这个话你能相信吗?你如果要相信了,那恭喜你,你觉悟了;你不相信,你决定不承认,你没觉悟。确确实实是我自己造成的,如果人人都能够自觉,人人都能改过自新,这个灾难就消除了。

水灾从哪里来的?贪心。在座的同学,我想有不少读过《楞严经》,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清楚,「贪欲是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风」,水火风的三灾。如果说是全世界的人,大家拼命在增长贪瞋痴,加速度的在增长,这个世间水火风这三种现象就起来了。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

5

转,正报是我们的心。佛总是劝我们息灭贪瞋痴,人人都能息灭贪瞋痴,这个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很快就恢复到正常,就不会有这些灾害。贪瞋痴外,还有一个傲慢,贪瞋痴慢。慢的果报是什麽?地震。慢是心很大的不平,高下不平。

这些自然灾害从哪里来的?人心所感,人心变现出来的。佛在经论上教导我们这些道理、方法,确确实实真正能消除一切灾患。从什麽地方消除?都是从内心上去消除,佛法称为内学,用内功来改变外面的环境。所以我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恭敬。纵然我们不能帮助大众,大众转不过来,我一个人转过来,管用吗?管用。我一个人转过来叫别业,大众叫共业。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共业跟别业果报不一样。如果你的别业殊胜,即使在极恶劣的共业之中,你还能够避免。大灾难当中,还有很多幸免之人,别业不一样。一个大灾难,能够不受灾难的人,你仔细去观察,那个人心地善良,贪瞋痴慢少,慈悲善念多,必定是这种人。所以这个经怎麽能不读,怎麽能不求深解,怎麽能不依教奉行?希望我们同学,在一切时一切处,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修一切恭敬,要把这个养成一个习惯,这个叫真修、真用功。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你一天念《无量寿经》十部、二十部,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你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没用处。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说:「该怎麽堕落,还是怎麽堕落。」无济於事。要真干,天天读经检点自己的过失;读经就像照镜子一样,

6

自己一天犯的过失不知道,经念一念,对照对照发现了。这个地方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今天又做了;这个地方佛教我做的,我今天没做到,毛病都照出来了。所以经是一面镜子,天天要拿来照,照到自己的毛病,赶快把它改过来,就管用了,这个就利益无边。所以要修真诚心,真诚待人接物,我们决定可以度过大劫难。劫难现前,没有一丝毫恐怖的念头,没有一丝毫畏惧之心,非常自在、非常坦然来接受,那就是你有功夫了,你真正得受用。

菩萨第二义「称赞如来」,这一句在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社会能不能安定,或者社会造成动乱,固然因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佛法里面讲缘,最重要的一个缘就在赞叹,也就是我们言语、说话。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这不是我希望,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佛菩萨希望我们在这个社会隐恶扬善。你看後面经文,具体教诲里面,佛教我们善护三业,第一句话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讥笑别人,不要说人家的过失,要从这里做起。人家有好的地方,要赞叹、要表扬,我们这个社会,就能够从混乱转为安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今天的社会为什麽这麽乱?全世界都乱。你要问这个动乱的根源是什麽?可以说,那个根源就是举世之人,赞叹恶而隐藏善;善的不报告,恶的尽量来宣扬、尽量来渲染,造成举世之人人心不安。你说做好事,有人说你做好事干什麽?你是傻瓜。你做好事谁赞叹你?做恶事英雄好汉,多少人赞叹你。鼓励人去犯罪,鼓励人去做恶,这个社会怎麽能安定。

7

我们的言语,要为社会负责任、要为举世人民负责,说话哪有能够随便说的。今天社会现象,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普遍,伦理道德没人讲,要是口里挂着伦理道德,人家都骂你,你落伍了,过时,不合潮流、不合时代,再说的不好听,封建的思想。什麽是时髦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时髦。这还得了吗?所以今天的社会,包括学校教育在内,小学生受教育,已经渲染功利,只有利害、没有道义,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怎麽会不遭难?南北极的冰,它怎麽会不溶化?

我们学佛,学佛总算是个明白人,学佛是觉悟的人。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移风易俗,不良的风俗、习气,怎样把它挽转过来?完全靠我们自己,决定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别人;推给别人,错了,我自己要做到。世间人不忠,我要忠心;世间人不义,我要义气;世间人不孝,我要尽孝。世出世间大圣人的教诲,我要全部把它做到,如果你说是做不到,我不相信、我不承认,我一定能做到。人人都有这个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意愿,认真来奉行;像前面讲的信慧、愿慧、香象菩萨,这个世界是可以挽救的,劫运可以挽回的,灾难可以化解。由此可知,端在我们每一位同修,要发大心,《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发大心;大心凡夫,他的功德、他的威德,超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声闻是阿罗汉,缘觉是辟支佛,权教菩萨要以天台家所讲的别教来说,三贤以下的菩萨,就是十回向以下的菩萨,叫三贤菩萨。

8

什麽叫发大心凡夫?你发一个心,我把《无量寿经》里面所有的教训,我统统做到,你的功德,马上就超过三乘圣者,真超过不是假超过,就超越了。佛在《华严》上讲「大心凡夫」是鼓励我们,如果他讲阿罗汉才能做到,那我们没分,决定做不到,这个心发不起来。说菩萨才可以做的,我们凡夫距离菩萨太远了。他讲凡夫,我们是凡夫,大心,我们发个大心,就可以超越三乘。那佛讲的话是真的、是假的?决定真实,就怕我们自己不肯发心,一发心就超越。真正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发心要紧。

这一发心,给诸位说,不但你超越三乘,世间人眼光看得很浅,要讲求现前的利益,现在没有利益,你叫我作佛,我也不干,现在就要得利益,给诸位说,你只要一发大心,现在你就得利益了。你得的什麽利益?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你的物质生活,决定不会缺乏,这是你现前得的利益。这佛讲得很有道理,不是讲你会得到很多,很多你就长贪心了。不缺乏,你每天有的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不缺乏。我们只要不缺乏,不要很多,很多就增长贪心,你的衣食不缺乏,物质生活不缺乏,你眼前得的利益。

第二个利益,你身体健康,青春永驻。你要是二十岁,发了大心,作了大心凡夫,你永远是二十岁;你活到七八十岁,你这个容貌还是二十岁,这个利益还得了吗?第二、体质转变了,你的身体健康,永远不生病,这现前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你作大官、发大财,常常生病,那

9

是个很遗憾的事情,你的财富都在医药费上用掉了,你说冤枉不冤枉?所以大心凡夫,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容光焕发、法喜充满、自在快乐,现在得到的利益。

佛法很现实,比哪一样都来的现实。如果你违背了经教,无论怎麽修行,这明眼人一看就晓得了,为什麽?脸上没有光彩。不必要有什麽特异功能,特异功能一看就更清楚了,我们一般人都能看见,就是我们常讲气色不好,能看得出来,他的气色是灰暗的气色,不是一个明亮的气色,气色不好。你仔细再观察的时候,容貌不好,不管他怎麽化妆,也没有办法掩饰,也掩饰不住。

连世间算命看相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你这个大心一发,大心是什麽心?佛心,佛的相你说多好,你这个相慢慢就转变成佛相了,圆满的德相;圆满就是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你为什麽不发心?我们心里面,常存一切众生善的这一面,口里面常常赞叹众生善的这一面,我们就心善、行善、语善,我们的相貌就善、身体就善,没有一样不善。如果常常存着恶心,专门找人的麻烦、专门看别人的缺点,我们的心恶、行恶、言恶,最後变成我们自己相貌也恶、身体也恶,你说这个多划不来。学佛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那还学什麽。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上。你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过去我讲过好几遍,讲得很详细。了凡先生能够得救是什麽?第一个,他诚实、肯认

10

错,尤其难得的,肯改过,勇於改过,他成功了,转变他的命运。他的命运转了,他帮助许许多多的众生转变命运,这是菩萨现身。

在今天这个大时代,诸佛如来苦口婆心劝导我们,要发大心。你要问什麽叫发大心?我在此地具体告诉大家,一定要发心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教训统统做到,统统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落实在我们工作上、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是发大心的凡夫。你能发这个心、能照这样去做,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将来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决定是上上品往生,因为你全做到了。不能完全做到,做到百分之九十,你就是上中品往生,决定不能落在上辈之下。三辈往生,中辈、下辈我们不干,我们一定要争取上辈往生,上下品那也要做到百分之八十,我们要把标准定在这个地方,决定争取上辈往生,这个才是真正大心凡夫。人人都做得到,我们为什麽不做?我相信在座这麽多同修当中,总有十几、二十个会做吧!有十几、二十个会做,我们这一会就无量的圆满了。这一会当中有十几、二十位佛住世,这个大心,不是菩萨,是佛。真正是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发大心的凡夫就是一乘法,我们一定要真干。

所以要称赞,称赞,你看用如来,不用诸佛,用的词句不一样,当然意思就不相同。佛经上名词的转变,有它特别的用意。我们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他注得很详细;《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说诸佛、有的时候说如来。江居士告诉我们,凡是说诸佛,是从相上讲的、

11

从事上讲的;凡是讲如来,都是从性上讲的。《金刚经》如是,我们这个经也不例外,《大方广佛华严经》亦复如是。所以我们就明白了,礼敬诸佛是从事相上说的,事相上一切恭敬;说称赞如来,是从性德上说的。那就是说明,与性德相应,就是善的,我们要称赞,恶的不能称赞,恶的不说就好,不称赞,要称赞善的。但是礼敬,善人我们礼敬,恶人也要礼敬,不能说善人我尊敬他,恶人我不尊敬他,那你就错了。恶人尊敬他而不赞叹他,善人是尊敬他也赞叹他,差别在这这个地方。那个恭敬之心决定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这个称赞一定与性德相应。赞人的善,我们从这里去学。

世间一切众生,如果说他一生当中都在做恶,从来没有做过一桩善事,我不相信,佛也不相信,你们大家也不会相信。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恶混杂。不过就是现代的众生业障习气重,所造的是恶多善少,如果能够转变过来,我们善多恶少,那这个社会整个风气都转变了。我们赞扬善、不说恶,让那些作恶的人,时间久了,他也有良心,恶人也有良心,不能说他没有良心,时间久了,他会觉悟,他会反省,生惭愧心。我造作很多恶,人家都不说,人家能包容,我做这麽一点小善,人家都称赞,他就会回心转意,他就会少作恶、多修善。

如果我们对人家的善不赞扬,人家小恶我们就大事宣扬,这个所产生的反效果,会让人家生悔恨之心;做的善事後悔,做的善事,有什麽好处?哪一个人知道,哪一个人称赞我;造一点点恶事,天下都知道。

12

让这些想做善事的人,这个善的意念没有了。你看世界上,人都做恶,变成什麽?变成一个错误的错觉,作恶是应当的、作恶是时髦的。这一个错觉、这一个误会,就不得了,引导举世之人舍弃善念,增长恶念,不肯修善,拼命在作恶,带给这个社会就是大灾难,带给一切众生极大的痛苦。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说话不谨慎,造成这个後果、造成这个灾难。佛对於这桩事情,真是在一切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太多了。我们没有留意,没有细心的去观察,没有认真去学习。

「称赞如来」这一愿,佛特别在五十三参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我们要明了,佛在《华严》末後这一章里面,举出善财童子,做为一个修学大乘的榜样。我们修行,修学大乘,也就是讲大心凡夫,什麽样的人是大心凡夫?善财童子就是大心凡夫的样子。他遇到佛法,欢喜、信受,礼文殊菩萨为老师。也许诸位听到了,善财好运气、好幸运,遇到文殊菩萨这麽个好老师。我们到哪里去找善知识?你都不晓得文殊菩萨就在你面前,你不认识。哪是文殊菩萨?《大乘无量寿经》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表智慧,这个经里面充满了圆满的智慧,你依照这一部经修学,你就是亲近文殊菩萨,你就是文殊菩萨的学生,学了之後马上就起用,那就是参学了。所以在文殊菩萨这一会,成就了根本智。

然後文殊劝导他去参学,参学表什麽?生活,怎样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上。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菩萨,没有一个是凡夫,五

13

十三位善知识,他所现的相,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正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就是五十三参。你所接触的一切,统统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是不是?你能作如是观,那就是的,一点不假。为什麽?境随心转。你认为除我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全是诸佛如来变化度我的。这是《华严经》上佛教导我们,怎样修行证果,你一生圆满成佛,你要除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如来,决定是真实,绝对不是假的。善人是佛变现的、恶人也是佛变现的;顺境是佛变现的、恶境也是佛变现的,让我在这个里头去磨链,历事链心,经历这些境界。链什麽?链自己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在这里头磨链,这叫真修行、真功夫。这是修行的模范,修行人的榜样。

所以,善财决定没有同学,有一个同学,他一生成不了佛。为什麽?礼敬赞叹,做不到了。你跟我同学,我们两个差不多,我对你就不必恭敬了。你看看,你的性德里面,缺了一分,你的性德不圆满,一切恭敬,还有一个不恭敬,你怎麽能成就?不要认为这一点点没有关系,我对一切都恭敬,就对这一个人不恭敬,大概没有什麽关系吧!一迷一切迷,一觉一切觉,一个都不行,一切恭敬,一个都不能舍。所以善财的示现,菩提道上学生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都是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我们要这样看待,要这样用心,就对了。这些善知识,就跟我们现前社会一样,有表现的,心善、行善,善财童子礼敬赞叹,也就是

14

我们作学生的人,礼敬赞叹;也有人表现的,心不善、行不善,表现这个恶境界、逆境,那麽作学生,我们修学的人,对他有礼敬,没有赞叹。实在讲,敬意是在心里头,赞叹是口业,口不赞叹。为什麽不赞叹?恶的赞叹,会误导这个社会,以为作恶还不错,恶可以做。你看,修行人都赞叹,那还得了吗?恶不赞叹。

这个经文里面,有好几位代表的。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善财去参访他,有礼敬,也是见到善知识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没有赞叹的话。甘露火王代表什麽?瞋恚,脾气很不好,很容易发怒,无论什麽人,稍稍得罪他,他那个报复的心,非常非常的强烈;善财童子参访,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没有赞叹。第三位伐苏蜜多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妓女。表什麽?表贪,贪淫,表这个;善财童子去参访,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没有赞叹。

这就告诉你,称赞标准是如来性德,你修戒定慧,赞叹你;你修贪瞋痴,不赞叹。菩萨为什麽要表演这一套?在现实社会上有,菩萨表现的,就是现实社会。这是告诉你,现实社会善的、正面的,於大众有好的影响的,赞叹;负面的,於这个社会有不好影响的,不说,一句话不说,不赞叹。那为什麽还去参访?参访学到的东西可多了。好的事情,我们要学习;不好的事情,我们要观摩,反省检点,如果我自己有这个过失,要改自新。所以善人、恶人都是好老师。

15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说实在话,我有许多看法,就跟一般同学,连老师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一次上课,在学校,我在十几岁的时候,这个课文里面,讲到岳飞「精忠报国」。讲到岳飞,当然就讲到秦桧;哪一个不赞叹岳飞、那一个不骂秦桧。我的观念跟大家不一样,我说:「秦桧也了不起,民族英雄。」大家的眼睛瞪着我,「你这个人头脑反叛,你怎麽会有这种想法。」然後,我就说出我的看法。为什麽?两个都是民族英雄,都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尊敬。岳飞教我们正面,要精忠报国。虽然不幸被陷害而死,但是他的忠义、他的好样子,永垂後世;提起来,哪一个不肃然起敬,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效法他。秦桧为什麽也是民族英雄?他反面教给我们,教给我们他做错事情了,陷害忠良。你看後世人,提到秦桧哪个不骂他;秦桧教我们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像他这样下场。他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这好事情,不是坏事情,我们看到他,不敢做坏事了。看到岳飞我们要做好事,看到秦桧决定不敢做坏事,两个都是老师,一个正面教我们,一个反面教我们,两个都是好老师,我能说出一番道理出来。

五十三参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见到恶人、见到恶事,要反省我们有没有?有,马上要改;没有,要警惕,决定不能做。所以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尊佛所示现的,善恶、顺逆统统都有,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从早到晚,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如果你真正学佛、真正修学大乘、真正求生净土,做阿弥陀佛的学生,

16

你就应该懂得怎麽学。对善人,我们恭敬赞叹,对恶人,恭敬不赞叹;向善人学习,学习他的善行,向恶人也要学习,学习决定不能做他那种的过错。我们知道他错了,我们决定不犯他的过错。所以见到恶人、恶事,应当像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我们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们有这个过失,赶快要改过;没有,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由此可知,这个社会广大的群众,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典型、都是我们的模范、都是我们的大恩大德,成就我们圆满功德。

赞叹属於口业,放在第二条,它多麽重要。口业,决定不可以轻易去造。造这个口业,在《地藏经》上讲的「拔舌地狱」,将来堕拔舌地狱,烊铜灌口,热铁缠身,都是口业所造的。佛在经上说这些话,决不是预言、决不是吓唬人的,确确实实事实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己业力变现的;我们眼前这个世界,眼前这个境界,也是自己业力现前的。如果你没有造这个业,这个境界你就见不到。

我早年学佛,没有出家的时候,初接触佛法,我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是学佛的,朱镜宙老居士。这个时候我学佛,我一个朋友给我介绍的,他跟朱老居士是同乡,他是浙江温洲人,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我二十六岁,朱老先生那个时候大概七十一岁,他看我,把我当小孩看,非常爱护。他办了一个印经处,台湾印经处,所印的经书他都送给我。老先生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了,专门做这个印经的工作。

17

他的故事很多,我们常常见他,听他讲故事,那些故事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曾经给我讲过一桩事情,说明没有这个业力,地狱在面前你看不见。这个事情是他的岳丈,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在中国早年也是很有名的,章太炎,他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的大师,民国初年,朴学大师。他在北京住,那个时候袁世凯当权,他不骂袁世凯。为什麽不骂?「不值得我骂」。这个话以後,就有一些讨好袁世凯的人,就把这个话传去报告袁世凯,袁世凯听了很生气,不值得他骂,把他捉起来,关到监牢狱里,关了一个多月,实在他什麽罪也没有,就不肯骂他。

在坐监牢的时候,这一个月当中,他出现了一个奇蹟,东岳大帝请他去当判官;东岳大帝比阎罗王要低一层,阎罗王好像一个国家的总统一样。这个东岳,中国说五岳,东岳大帝他管好多个省,也是个大鬼王,请他去作判官,判官的地位相当高,就像秘书长一样,那个地位很高,被他请去了。请去之後,晚上就到那里去办公,他说到差不多快黄昏,天黑的时候,就有两个小鬼,抬了个轿子请他上轿,就抬着办公去了。到第二天早晨天亮的时候,就把他送回来。以後出了监狱,还在当判官,还在干这个事情,干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有机会见到阴曹地府里头的状况,有时候好的朋友聊天,他把他晚上上班的事情,也会说说给大家听听,那是真的。在阴间,虽然种族不一样,国家不相同、言语不相

18

同,好像在阴曹的时候,言语都通了,彼此讲话都没有障碍、都能够懂,这个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他们的饮食起居,跟人间也相彷佛,只是见不到太阳,它这个天永远是阴天,饿鬼道永远是阴天,没有日光,永远是阴天,阴沉沉的。

他有一次就想到,这个地狱里头,有一种刑法叫炮烙,就是把这个柱子,铁柱,烧得红红的,叫这个受刑的人去抱。这个章太炎先生是个学佛的,虔诚的佛教徒,他说这种刑法太残酷了,要求东岳大帝可不可以把它废除?他说:「你能够废除,你不是做了一桩大好事、大功德吗?」东岳大帝听了之後,他说:「你可以先到刑场去看看」。就派了两个小鬼,带他到现场去看,这小鬼带他大概也走了不少路,到达现场,小鬼就站住不动,他说:「到了,请判官你来看。」他看不见,於是恍然大悟,才知道佛在经里头,业力变现的,不是阎罗王设立,业力变现的。你不是这个业力,在你面前都看不到。好像这个故事,朱老居士在晚年,他的着作里头写过,这都是真的事实。你没有造这个业,看都看不到。

地狱里面,《地藏经》上讲的,只有两种人能够见得到、能够去。一个就是你造作地狱业,受刑的人,你会看到;另外一种人是菩萨,菩萨到里面教化众生。你如果不是这两种人的话,地狱境界在你面前都见不到。以後章太炎居士就不谈了,才晓得这个不是人力所为的,是他自己业力变现的,变现这个境界,他去受罪。实在讲,地狱里面,执行的那些判官、小鬼、牛头、马面,也是自己业力变现的。你能怪谁?确确

19

实实自作自受,所以我们的三业造作,一定要谨慎。过去造作罪业,要赶紧回头,回头就有救,不要怕过去造的罪业很重,怕将来受报。你要真的有这个害怕的心,你就有救了,如果你依旧麻木不仁,那你就没救了。

何以知道我有恐惧心、有害怕的心、有悔过的心,就有救了?古今这个例子很多,显示出佛门的慈悲,真正叫大慈大悲,回头是岸,就怕你不回头,一回头就得救。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阿闍世王杀父亲、害母亲、夺取王位,跟提婆达多两个联合,破坏僧团,五逆罪统统都造了,真的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他都干了,那个罪业决定堕阿鼻地狱。佛在《阿闍世王经》里面,跟我们说他,他在临终的时候忏悔,真正悔过,知道他一生所作所为错了,大错了,以这个忏悔的心,念佛求生净土,他往生了,一生造这麽重的业,还能往生。那在我们想,他往生大概是下下品往生,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所以我们才明了,往生是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平常积功累德、老实念佛往生的;一种是临终忏悔往生的。忏悔往生,你是什麽样的品位,完全看你忏悔的心,看忏悔的力量。所以一个人,造作极重的罪业,到临终真正忏悔,还是能往生、还是能得度。你要问这什麽道理?实在讲,道理是一个,没有两个,「万法唯心」,正是《华严》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看你那个心念怎麽转法,

20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 试题卷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反对“不义”战争,提倡“非攻”的是下面哪位思想家( B )。 [A] 庄子[B] 墨子[C] 老子[D] 韩非子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劳。”句中“诛”的意思是( D )。 [A] 诽谤[B] 责怪[C] 批判[D] 诛杀 3、“以责赐诸民,民称万岁。”中“称”的意思是( D )。 [A] 称量[B] 举荐[C] 称作[D] 呼 4、现存《诗经》收录( C )首诗歌。 [A] 311[B] 306[C] 305[D] 307 5、《诗经》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为风、雅、颂,其中“风”是( C )阶层的作品? [A] 皇室[B] 贵族[C] 民间[D] 士大夫 6、可用于改正文字讹误的古注术语是( D )。 [A] 读若[B] 读如[C] 犹言[D] 当作 7、可用于串讲文章大意的古注术语是( B )。 [A] 貌[B] 言[C] 犹[D] 曰 8、“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句中“其谁敢德”的意思是( B )。 [A] 他敢感谢谁[B] 敢感谢谁[C] 谁敢感谢[D] 谁能感谢 9、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在古代叫做( D )。 [A] 圆[B] 满[C] 朔[D] 望 10、“字”的本义是( C )。 [A] 抚育[B] 文字[C] 生小孩[D] 抚养 11、“晋公广而俭,文而有礼”中的“俭”意为( D )。 [A] 节俭[B] 不丰足[C] 俭省[D] 不放纵 12、“盗”的本义为( B )。 [A] 抢劫[B] 偷财物[C] 强盗[D] 敌寇 13、在“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一句中,“下”的意思是( C )。 [A] 低贱的,下等[B] 下达,发布[C] 退让[D] 不及 14、古代马车的车厢叫( A )。 [A] 舆[B] 立乘[C] 辕[D] 厢

国内散藏敦煌遗书的调查随笔-2019年精选文档

国内散藏敦煌遗书的调查随笔 从2003 年开始,我所组成项目组,专门对甘肃各地收藏的 敦煌藏文文献进行系统调查和整理,历时八年,于2011 年出版了144 万字的汉、藏双语《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也算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2010年以来,不断接到关于各地发现了收藏有出自莫高窟 藏经洞的敦煌遗书的消息,以及先前就已了解到的敦煌遗书的零星收藏地点,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对此展开了系统调查。 我所研究人员先后到辽宁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省图书馆、甘肃酒泉博物馆、重庆宝林博物馆等收藏单位进行考察,发现敦煌遗书200 余件,分别由收藏单位编写目录。 在这些收藏单位和个人中,有一些是学界早已熟知的敦煌遗书收藏单位,但这些遗书一直没有整理出目录;也有一些是最近才知道收藏有敦煌遗书的单位。由于各单位和个人收藏数量不同,或是整理和编目工作的进度各异,没有能够将所有目录一次性的整理完毕。加之版面有限,我们在这里先刊布一部分目录。 半年多的考察收获丰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这里我主要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些说明。 同各地收藏的敦煌遗书一样,这次调查的散藏敦煌遗书, 大部分也是佛经,亦有少量的论释、疏义类的佛教文献。 内容方面看,最多为《妙法莲花经》,依次为《大般若经》、金刚经》、《大般涅槃经》以及《大宝积经》、《维摩经》、 金光明经》等。

从抄写时代方面,从北朝到宋初,即公元6 至10 世纪,其中以唐写本为最。 这次发表的山东博物馆、湖南省图书馆、宝林博物馆藏品中都有唐代写本《大般涅槃经》,分为北朝写本和唐代写本。唐代写本均与目前通用的《大正藏》颇多异处,不仅经文有一些异文,而且在段落上前后错位(分卷不同),品题也有不同。这种情况与其他各处所藏敦煌唐代写经《大般涅槃经》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断定这些写本都出自藏经洞。另外一些经文写本,如山东博物馆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方等大集经》等,都与《大正藏》本分卷不同。 目前,由于《中华电子佛典》的流通,关于敦煌汉文写经的研究,一般的研究者们多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作为通用的比对本。实际上,《大正藏》与敦煌写本相比,有许多遗漏和不足之处,不仅分卷和标题有一些变化,而且《大正藏》也删除了许多重要的内容,使得许多经文失去了本来面目。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大正藏》为境外版本,虽同为佛教信仰的典籍,但移地植耕,难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所以,研究敦煌写经,应该多注意和汉地本土的历代大藏经做对照。一般来讲,宋代(包

阅书览心 笔走扉页

阅书览心笔走扉页 ——我与闺女‘小话’《西游记》的心禅和易心教育教学教化思想 山西长治冯钧阳 《西游记》告诉我们:每个人认为只有一个答案,所以,总往自己的那一个答案上靠。其实,每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这些都是“角度”问题,不是“是非”问题。文化的多元,性格的多元,家庭的多元,个人的多元,兴趣的多元,爱好的多元等等。角度问题不必统一,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多彩,才相容,才和谐。 “是非”的问题,不是这些个东西,是善恶的事情,是立场的事情,是心灵归属的事情,要懂这个才行。是人,不做兽的行为;是鬼,要做不鬼的事情;是人,做了人的事情,这是“是”的问题,剩下的就是“非”的问题了。 孙悟空的一生见习行为,告诉我们:家庭、社会、国家、团体,都是人的单元,何必做“非人”的言谈举止,若这样,动物的善恶也不过如此嘛! 柏拉图也说过:“孩子害怕黑暗,还有情可原;成人害怕光明,这是最大的可悲!” 孙悟空跟他的老师须菩提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孙悟空这个“性”,就是我们的习性,不是“自性”。孙悟空“无性”,是他还没有被染污,具备先天的资质,所以他后来的学习来的很快,事业有了起色,家庭主导地位也确立起来了。 再后来,他行走江湖,却不懂江湖;很严重地说明了一个真理:孙悟空这个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果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造成了他成人后的悲剧人生。也再次警示我们:教育的可贵和不受教育的可怕!现实中的我们,之所以各个方面都比较“我慢”,恰恰用的是我们后天的“习性”,没有开发自己本来先天的“自性”。 ——作者手记 闺女问我《西游记》:孙悟空为什么跑到地狱了?他那么大本事,还要到地狱吗? 我说:《地藏经》上交代的很清楚——光目女到了地狱,鬼王上前行礼,问圣女何缘来此?光目女反问:什么人有资格才可以来这个地方?鬼王告知:“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可见,光目女是用威神到达此地的,是她的修行力,不是业力,即非命运所驱。 孙悟空第一次到地狱,是他的魂魄到的,即业力所驱。为什么?因为他在八卦炉中,被烧的引出了他的库藏阿赖耶识里面的“嗔恚心”起了现行,作用在他的第六意识,跑出来了。此时的孙悟空还没有修持力,还在三恶道中受业报。第二次来到地狱,孙悟空的心灵起了现行,到了三善道的修罗道。因为每一道都有修罗道的存心,所以,《大乘无量寿经》大体上分为五道,即中医的五行,没有分六道。若把修罗道列出来,就跟中医里面说的六气吻合,即修罗道的嗔恚火和身体的暑气之火,相火,就是《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运之“六气”。修罗心,每一道都有,心火作祟而已。 《西游记》是表法的。你看,猪八戒,表的是贪心;沙僧,表的是愚痴心;孙悟空,表的是嗔恚心。白龙马,表的是怀疑心;唐僧,表的是我慢心;五道、五行、五性,表法都全了,没有遗漏。所以,“施老”先生了不起,《西游记》了不起。 取经的过程,就是修行的程序。猪八戒,放下了贪心,成就了净坛使者;沙僧,放下了

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悔

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悔 智者大师: 《xx经文句》 【忏悔有三。一作法。二取相。三无生。此三种通大小。小乘作法者。如毗尼中发露与学二十僧行摩那埵。或半月作法。或对首作法。或责心但令作法成就。不障僧事即清净也。阿含中亦作相忏。犯欲人作毒蛇口想。此观成时淫罪即灭。亦有观空忏。秖是真空。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虚空藏涂厕是也。或九十日。 般舟是也。或四十九日。大悲忏是也。或二十一日。法华是也。或七日。方等是也。灰汤澡豆净身。辛酒禁口惭愧勤心。旋诵各有遍数等。皆作法忏摄也。取相忏者。如方等求十二梦王菩萨戒见华光摩顶虚空藏中唱声印臂相起罪灭。虽不正明作法。兼得事用也。无生忏者。如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如日照霜露。观空缘理无相最上。虽不正作事相。兼上两忏也。作法忏成违无作罪灭。而性罪不除。 如犯杀生。作法忏成违无作罪去。而偿命犹在。即其义也。取相忏能灭性罪。性罪去违无作罪亦去。如伐树枝叶萎。根本未去续生如故也。观无生忏能灭无明。 如覆大地。根枝叶等悉尽无余。又作法灭违戒上罪。取相灭犯定上罪。无生灭犯慧上罪。又作法灭三恶道报障。取相灭人道报障。无生灭三界有漏报障。又作法灭三恶道业障。取相灭人道业障。无生灭三界有漏业障。又作法灭怖畏忧愁之烦恼。亦是破烦恼。取相灭四住之烦恼。无生灭无明之烦恼。又三种忏共除报障。 取相除业障。无生除烦恼障。又作法忏如服姜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譬罪灭不能生善。取相忏如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无生忏如服五芝。病除身飞升仙得道。如是等种种分别行者须知。】 知礼大师: 《修忏要旨》

【忏悔之法.乃有三种.一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三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宁可阙于前前.不得亏于后后。无生最要.取相尚宽。 盖妙观之宗是大乘之主.灭罪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以此理观导于事仪.则一礼一旋罪消尘劫.一灯一水福等虚空。故口说六根忏时.心存三种忏法.如是标心方堪进行。】 知礼大师: 《修忏要旨》 【礼佛时。深知佛体不离我心。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 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苦相对。感应斯成。一身遍至诸佛之前。一拜普消无边之罪。】 蕅益大师: 《优婆塞戒经菩萨戒简注》 【此下二十八种失意之罪,亦名违无作罪、亦名不净有作。倘一犯之即应忏悔,若不忏悔皆能堕落三途,不论但三皈菩萨优婆塞一分乃至满分,无不尔也。世人虽不皈依三宝为优婆塞,亦须供养父母师长,若不供养亦必有罪,况为菩萨优婆塞耶。言失意者,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间善意念也。言不起者,改过自新名之为起,起则不致堕落,不起则当堕落也。言不净有作者,善恶皆论无作有作,今是有作恶,故名不净有作也。未受戒前,未得无作戒体,则善名有作;已受戒后,已得无作戒体,虽犯失意之罪,仅名有作不净。以例未受恶戒,未发无作恶律仪时,则恶名有作。已受恶戒,已发无作,虽或有时遇生不杀,遇物不盗等,仅名有作善也。夫初受戒时,即发无作妙戒所有功德,念念无量。故於二十八种失意之罪,虽名偶

《方等三昧忏法》成立新探

《方等三昧忏法》成立新探 圣凯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与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天台“方等忏法”的成立过程及其时间。《大方等陀罗尼经》是《方等三昧忏法》的思想根源,南北朝以来如慧思、慧旷、陈文帝等修习此忏法,说明此忏法的盛行。国际学界历来对别行本《方等三昧行法》的真实性表示悬疑或犹豫,我们从道宣《大唐内典录》对《大方等行法》的著录,湛然《方等忏补缺仪》二卷到一卷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考察了最澄所录《七日忏法》一卷即是《七日行法》,亦即《方等三昧行法》的主体部分,以及圆仁所录《行方等忏悔法》,都可以证明现存《方等三昧行法》是智顗亲撰的著作。“方等忏法”的形成,是从最初的复杂的行法而逐渐简化,依次为《大方等陀罗尼经》→《方等三昧行法》→〈方等忏法〉→〈方等三昧〉的次第,并且确定三种版本的时间。 关键词:《方等三昧行法》、〈方等忏法〉、〈方等三昧〉、佐藤哲英 作者圣凯法师,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方等忏法是天台四大忏法之一,是智者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在继承与综合南北朝以来有关本经的忏悔行法的基础上,并且以“半行半坐三昧”摄入天台的止观实践体系,从而制作成具体的忏法。现存“方等忏法”共有三种有关的仪轨,即《摩诃止观》“半行半坐三昧”中之“方等三昧”、《国清百录》所收之“方等忏法”,以及独立的别行本——《方等三昧行法》。在三部忏法中,仪轨组织繁简各有不同,但是内容非常接近,可以通称为《方等三昧忏法》。① 从修行特色来说,《方等三昧忏法》基本上是一种以持咒为要旨的密教修行法,可见其在天台实践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方等忏法在智者大师时期,是天台门人普遍奉行的忏法。从忏法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大方等陀罗尼经》无疑是重要的思想与仪轨来源之一;另外,南北朝佛教所修的方等忏法,对《方等三昧忏法》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国际学界对《方等三昧忏法》的研究,如佐藤哲英、新田雅章、小林正美、大野荣人、释大睿等学者,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富有成效的探讨。②我们将在前贤先辈的指引下,对《方等三昧忏法》进行整体、深入的探讨。 《方等三昧忏法》的成立,《大方等陀罗尼经》便是重要的思想根源;同时,南北朝以来依此经而形成的各种忏悔行法,对智者大师制作方等忏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方等陀罗尼经》思想概要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又称为《方等檀持陀罗尼经》、《檀持陀罗尼》。《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九说: 《方等檀持陀罗尼经》四卷,或云《大方等陀罗尼》。右一部,凡四卷,晋安帝时,高昌郡沙门释法众所译出。③ 《方等檀持陀罗尼经》四卷,亦直云《方等陀罗尼经》。右一部四卷。晋安帝世,高昌郡沙门释法众,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④ 可见,《大方等陀罗尼经》的汉译,是在北凉,东晋安帝时代(401-417),高昌郡沙门法众译。但是,现存《大正藏》本题名“北凉沙门法众于高昌郡译”,译处与住地颠倒的错误,这是从《法经录》开始,尔后诸录所承而来。⑤ 本经的内容叙述佛应文殊师利之请问,说诸种陀罗尼功德,分〈初分〉、〈授记分〉、〈梦行分〉、〈护 ①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36页。 ②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京都:百花苑,1979年。新田雅章《天台实相论の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1981年。小林正美《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东京:创文社,1993年。大野荣人《天台止观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95年。 ③《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2页上。 ④《历代三宝纪》卷九,《大正藏》第49卷,第84页上。 ⑤大野法道《大乘戒经の研究》,东京:理想社,1954年,第353页。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注音版)

2 开k āi 经j īng 偈j ì 无w ú上sh àng 甚sh èn 深sh ēn 微w ēi 妙mi ào 法f ǎ 百b ǎi 千qi ān 万w àn 劫ji é难n án 遭z āo 遇y ù 我w ǒ今j īn 见ji àn 闻w én 得d é受sh òu 持ch í 愿yu àn 解ji ě如r ú来l ái 真zh ēn 实sh í义y ì 佛fó说shuō大dà乘shèng 无wú量liàng 寿shòu 庄zhuāng 严yán 清qīng 净jìng 平píng 等 děng 觉jué经jīng 菩p ú萨s à戒ji è弟d ì子z ǐ郓y ùn 城ch éng 夏xi à莲li án 居j ū会hu ì集j í各g è译y ì 法f ǎ会hu ì圣sh èng 众zh òng 第d ì一y ī 如r ú是sh ì我w ǒ闻w én 。一y ì时sh í佛f ó在z ài 王w áng 舍sh è城ch éng 耆q í 阇dū崛jué山shān 中zhōng 。与y ǔ大dà比b ǐ丘qiū众zhòng 万wàn 二èr 千qiān 人rén 俱jù。一y í切qiè大dà圣shèng 。神shén 通tōng 已y ǐ达dá。其qí名míng 曰yuē 。

3 尊zūn 者zhě憍jiāo 陈chén 如rú。尊zūn 者zhě舍shè利lì弗f ú。尊zūn 者zhě大dà目mù犍jiān 连lián 。尊zūn 者zhě迦jiā叶shè。尊zūn 者zhě阿ā难nán 等děng 。而ér 为wéi 上shàng 首sh ǒu 。又yòu 有y ǒu 普p ǔ贤xián 菩pú萨sà。文wén 殊shū师shī利lì菩pú萨sà。弥mí勒lè菩pú萨sà。及jí贤xi án 劫jié中zhōng 一y í切qiè菩pú萨sà 。皆jiē来lái 集jí会huì 。 德d é遵z ūn 普p ǔ贤xi án 第d ì二èr 又y òu 贤xi án 护h ù等d ěng 十sh í六li ù正zh èng 士sh ì。所su ǒ谓w èi 善sh àn 思s ī 惟w éi 菩p ú萨s à。慧hu ì辩bi àn 才c ái 菩p ú萨s à。观gu ān 无w ú住zh ù菩p ú萨s à 。神sh én 通t ōng 华hu ā菩p ú萨s à。光gu āng 英y īng 菩p ú萨s à。宝b ǎo 幢chu áng 菩p ú萨s à。智zh ì上sh àng 菩p ú萨s à。寂j ì根g ēn 菩p ú萨s à。信x ìn 慧hu ì菩p ú萨s à 。愿yu àn 慧hu ì菩p ú萨s à。香xi āng 象xi àng 菩p ú萨s à。宝b ǎo 英y īng 菩p ú萨s 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