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研究综述

自信心研究综述
自信心研究综述

幼儿自信心研究综述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学前教育 llll

指导教师 llllll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影响因素分析、自信心研究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人将要面临日趋繁复的世界,这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心理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1998年,北京市就把“保护自信,培养自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的主题;我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童要具备“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增添了培养幼儿自信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中也规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达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见,面向21世纪,从小培养儿童少年的自信心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自信心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对自信心的理解不同,其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价值取向和方位来认识、研究自信心。根据各自研究的具体情况,对自信心概念加以界定,因此自信心内涵的界定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和异议。

(一)国外学者的界定

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认为,自信心是自尊心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1]。Coopersmith认为自信心是个体做出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它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2]。Rosenberg认为,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3].。Jackson认为,自信心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也是一种随环境调节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4]。对自信有过专门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Branden认为自信心是个人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感觉,反映了自己应付生活(认识和掌握你的问题)和享受幸福(尊重和坚持你的利益和需要)能力的判断,是自我评价的求值部分[5]。Shrauger( 1990)认为自信心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6]。

(二)国内学者的界定

国内学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张春兴认为:“自信指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者与所能者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存有疑虑[7]。陈帼眉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产生信心[8]。燕国材指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9]。刘善循认为,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难题,获得成功。它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信任,二是相互信任[10]。杨丽珠认为,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11]。车丽萍结合国内外研究者对自信的不同理解和观点,认为可把自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即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属于性格特征中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范畴,与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密切相关,并和自我概念

中的能力,价值判断相关联。只有对这一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揭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做出科学的定义。她认为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特征。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12]。

二、自信心对幼儿的重要性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中国也有句俗语“哀莫大于心死”。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的记忆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记忆功能只利用了人的记忆潜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记忆水平已到头了,不可能再记得更多了,主观上的松懈,使得记忆神经缺乏刺激,因而与人类所应有的记忆水平相距甚远。自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前进的动力。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进行,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13]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成熟的一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信心是自负才高、蔑视一切。但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其实自信心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心理素质,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成才必备的一种表现心理品质。自信心是力量和源泉,是胜利的保证。它犹如混凝土建筑中的钢筋,是人们自身行事的脊粱。

三、自信心研究的理论分析

在大多数社会中,自信心被广泛地看作为一种宝贵的个人财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James W·曾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要相信你需要的是什么,只要你有信心就能成功地达到目的,同时你要有取得成就的勇气[14]。

(一)Cattell R.B.的特质因素理论观点

Catcll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质是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某种行为形式和一致性。这种人格结构可由个体表现在外的行为而推知。人格特质的种类很多,可以区分为如下几类:(1)独有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潜源特质。(3)体质性特质和环境养成特质。(4)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5)团体特质。其中,气质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它们表现为一个人的风格,例如情绪型、速度、冲动性、支配性、敏感性和自信心等特征。Catell把人格的动机归为两大类:能和外能。他把能定义为“一种先天的心理一生理倾向”。能是一种体质性动力潜源特质。根据他的研究,人具有多种‘。能”的型态,主要有下列十一种:好奇、性、合群、保护、自信(包括自作主张)、安

全、饥饿、愤怒、厌恶、吸引力、自我屈服[15]。可见,自信心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质的特质之一。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1、Allport G .W.的观点

Allport提出了健康人格的7条标准。安全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安全感指个体对环境的一种复杂态度,包括对自我有信心,对事有把握,对人得信赖,能够忍受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具有安全感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品质[16]。可见,自信心这一人格特质在健康成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Maslow A .H.的观点

Maslow 认为,自信心是在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求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与无能感。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自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产生神经病倾向。从对严重的创伤性的神经病的研究中,我们很容易明白产生基本自信心的必要性,并且理解到,没有这种自信心的人们将会感到何等的无依无靠[17]。

Maslow认为爱和归属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才能激发自尊的需要,但是一旦人们开始有了自信心并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他们就不再需要别人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爱和赞誉。自尊心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信心的感受。尊重需要的满足是以获取知识和对自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自信心为前提的。一旦人们满足了自尊的需要,他们就开始登入自我实现的大门,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最高层次的需要[17]。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观点

1、Yoder J.“五大自信心危机”的观点。

Yoder受埃里克·艾里克森关于“同一性和生命周期”观点的影响,依据自己的观察,将儿童期的自信心发展归纳为五大转折时期,又称为“五大自信心危机”。它包括基本的信任期(0-2岁);从婴儿期到蹄姗学步期的创伤性过渡(2-3岁);兄弟姐妹争宠期(4-5岁);同伴竞争期(5, 6-12, 13岁)和独立战争期(13-19

岁)[18]。人人都经历这些自信心危机。进一步来说,我们迎接每一个危机的成功与否,可以衡量我们自信的程度。尽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是克服恐惧、坚持己见的勇气和绝对观念的接受,这三个主题贯穿于儿童自信心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19]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观点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思想基础,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是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自我效能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20]。

80年代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倍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由此,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价值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21]。

(四)幼自信心新的研究理论

1、Youngs B .的观点。

Youngs认为,自信心是自我价值的综合体现,你可以凭借它去赢得健康、友情、爱情和成功。自信心是个体生活的核心,即个体发展自我和关心他人的执着精神,它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中心。自信心的健康与否对于个人心境的平和、内心的愉悦、人际关系的好坏、精力、能力以及效率等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自信对于人类的一切奋斗来说至关重要,自信心会影响到人们的一言一行,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他们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紧密相关。孩子的行为源于他的内心世界,还会影响到他待人接物的态度。自信心还能决定孩子的学习、他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他认为自信心是由六个方面的特质组成的[22]。

第一,生理安全感,即免受机体伤害。如果一个孩子觉得很安全,就不会担心受到伤害,也就因此学着去敞开心扉和信任别人。他的言行举止也将充满自信、真诚坦荡。

第二,情感保障,即不用担惊受怕。当一个孩子自认为不会被人瞧不起或不会因讽刺挖苦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他己获得了高度的情感保障。有了这种安全感,他便能逐渐成为一个值得信任和尊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与人为善的人。

第三,自我确认感,即“我是谁?”的问题。一个了解自我的孩子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个性意识。他了解自己,确信自己拥有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价值。他相信自己是值得表扬的,而且他在夸奖和称赞别人时也不会感到不安全。它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第四,归属感,即有所归属的感受。一个觉得自己为他人所接纳的孩子会有一种被尊重、被欣赏的感觉。他竭力寻找伙伴并和他们友好相处。在他维护他的独立意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相互依存。

第五,能力意识,即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孩子在觉得他已有能力做好一件事以后就想去学做其他事。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所以在遇到困难时,他会坚持到底而不是放弃。他努力过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而也就有勇气面对下一次新的尝试。

第六,使命感,我们所坚信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目标。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孩子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他不仅仅是在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他拥有内心的平静、欢乐和幸福。

2、杨丽珠等人的观点

杨丽珠等人认为,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探索幼儿自信心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这对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不无裨益。姜立君、杨丽珠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幼儿自信心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信心结构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4个因素[11]

第一,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以及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做出的推测。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与是否能够完成某一任务的经验紧密相联系,这一结论符合学前期幼儿的思维特点,说明自我评价体验在幼儿自信心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自信心的力量源泉。

第二,我表现,是幼儿自信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是指幼儿个体在个人能力、智慧、思想方面的自我表达能力。当幼儿做出自我表现的行为时,如果成人给予积极的认可和鼓励,幼儿便会强化对该行为的认识,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信心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反之,则会削弱幼儿的自信心。

第三,独立性,是指幼儿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独立行事、独立表达、独立解

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自信心的增强,独立性也逐渐增强。增强的原因与儿童自身独立活动经验的积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四,主动性,也是幼儿自信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外界活动的积极参与上,例如,“对于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了解了主动性在自信心中的重要地位之后,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影响自信心发展的因素

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与幼儿的生理和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众多因素影响着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幼儿生理发展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生理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生理是他们自信建立的第一步。一方面,在他们自我评价意识萌芽的时候,就会由他人之口对自己形成一个总的评价,聪明、活泼、漂亮等这样的评价都基于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生理;另一方面,自信心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如知觉、情感和态度等其他幼儿心理要素的配合,因此一个自信的幼儿首先是一个达到他那个年龄阶段应有的年龄特征的儿童[23]。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幼儿的自信心和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目前,很多幼儿在两岁左右就开始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幼儿园中的人和事都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1、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的影响

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做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游戏中加强和同伴以及老师的交往,在游戏中学会处理矛盾和困难,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等等[23],可见,幼儿园的游戏方式和内容,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能够给幼儿提供比较好的游戏方式和内容,就比较容易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2、幼儿园教师的影响

国内研究表明,通过游戏不仅能发展幼儿智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愉快的感受;并使幼儿逐渐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在小班幼儿绘画教学中,通过为幼儿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作出一件作品,可以使幼儿看到并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24],体育活动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力。

3、与伙伴交往的影响

个体都离不开群体生活,幼儿的社会交往就是从和同伴的游戏及学习开始的,这也是影响幼儿自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同伴之间能够友好相处,互相鼓励,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就比较高,认为自己能够被同伴所接纳和爱护,自信心容易增强;如果幼儿和同伴之间不容易相处和交往,互相排斥、藐视甚至敌对,幼儿容易孤僻,自我评价和接受度也不高,自信心培养相对就难[23]。

(三)、家庭环境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许多父母想要他们的孩子拥有关于他们自己的积极感觉,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成功。儿童根据他们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常常评估他们的自我价值并对他们的能力做出判断。家庭都能够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许多机会来发展儿童的自信心。

1、父母的素质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这里父母素质主要是指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来讲,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成正比。如大学程度的家长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家长,由于他们之间的知识的差异,接受现代教育信息和理念不同,教育观和教育方式也就会不同,在对待孩子培养目标、方向也会存在明显差异,这成为孩子自信心差异的一个因素。下面这个表就是扬中市机关文化新村幼儿园对幼儿自信心发展与家庭基本情况之间关系所做的调查后统计出来的,这个表比较清晰的反映了家庭环境中影响幼儿自信心发展的情况[23]。

2、家庭结构及环境对儿童自信心的影响。

国内研究表明,自信心强的幼儿家庭类型主要是三代同堂,其次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最差的是缺损家庭。国外的研究认为家庭结构简单的类型使人容易产生自信心、自主性[25]。儿童心理学家哈特维克认为,在宁静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生活的儿童与在气氛紧张、冲突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自信心发展表现明显不同。父母应该给儿童提供一个容易接近的,丰富多彩的环境,如果这个家庭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话,那么它就会给儿童创造机会去发挥他们的智力,运用其社会能力,身体的技能,树立自信心。

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自信心的影响。

自信心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能力训练中,能够帮助儿童发展自信心。限制性的父母强调严格和服从,他们频繁地纠正和惩罚儿童,降低了儿童探索其周围环境的自信心。过分纵容的父母基本上不要求孩子,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生活在这两种家庭类型中的儿童,有较小的动机去取得预期效果并且依赖性很强。温暖、慈爱而又严格的父母,能够做出关于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做到的程度的合理指导,这将帮助儿童做出正确的选择,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并且更加相信自己。当儿童了解到父母不仅重视他们,而且相信他们的能力时,信任关系就在父母和儿童之间建立起来。其结果儿童就很可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有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26]。

五、幼儿自信心研究存在问题

关于儿童自信心问题,心理学研究者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儿童自信心促进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作用。这些研究及其发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自信心的涵义、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途径等问题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它对儿童自信心的建构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7]。但过查阅资料发现对于幼儿自信心的研究因为研究范围和对象的不同,使得自信心概念也不同,缺少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而且不够系统化,自信心对幼儿、少年、甚至成年人都很重要,可是却没有那个理论对它进行系统化的阐述这使得人们很难对自信心进行整体把握。在自信心各个领域研究中还缺少对单亲家庭的研究,现在单亲家庭正在逐渐增加,而单亲家庭的儿童也会逐渐增多,而他们的自信心、挫折感等一些非智力因素,也该重视起来。希望以后对自信心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参考文献:

1.Maslow A H. A theo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2.Coopersmith 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San

Francisco:Fereman,1967,283。

3.Rosenberg M .Convincing the Self. New York, NY: Basic Books,1979,51。

4.Jackson M R .Self-esteem and meaning: a life-historica linvestig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84,228。

5.[美]纳撒尼尔·布兰登著,工志强,马新琳译,《如何提高自信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1-7。

6.汪向东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7.张春兴著,《张氏心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68。

8.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73。

9.燕国材著,《教育心理十题》,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164-165。

10.刘善循著,《高效率学习与心理素质训练一如何使您更聪明》,商务印书馆,2000,158-161。

11.杨丽珠,吴文菊著,《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8-102。

12.车丽萍著,《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B4,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12。

13.范玲著,《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文教资料(幼教天地)》,2006.9(上旬刊),171。

14.Roland Benabou, Jean Tirole. Self-confidence and personal motivation,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01,1-38。

15.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00-209。

16.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m 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17.Feist J, Feist G J 。李茹,傅文青等译,《人格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439。

18.Jean Yoder, William Proctor. The self-confident child. New York: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1988,18-33。

19.[美]吉思·尤德,威廉普罗克特著,于海梅等译,《自信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29。

20.叶浩生著,《心理学理论精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28。

21.高建江著,《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科学,1992,39。

22. [美]贝蒂扬斯著,《信心的培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2-245。

23.廖秀美著,《幼儿自信心培养刍议》,《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第12 卷第3 期),78。

24.苏永普著,《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白信心》,学前教育,1990, 12。

25.Shireman Joan F .Single parent adoptive homes.Special Issu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e rview,1996,23-36。

26.DoescherS,Burt L.You,your child,and self-confidence.Oregon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Service,1995,1152 -1156。

27.王娥蕊、杨丽珠著,《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32。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美国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她长得很美,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都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女教师十分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很守纪律。老师便安排他在毕业典礼上致词,并亲吻了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一位低年级男孩的嫉妒。他便和老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老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小男孩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罗斯差。”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可是,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 为了能得到老师的那个吻,从此,小男孩,发奋学习,不多时,他的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全面发展。后来,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教师的一个吻。这个小男孩名叫亨利·杜鲁门,长大后他最高的职位是美国总统。当年的美国人由此也知道了这位女教师的名字。假如当年那位教师没有伟大的一吻,或许美国的历史要改写了。这就是给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主任,想到了班主任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作为班主任,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教育孩子,我们可以这样: 一、要科学评价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多作肯定性评价。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老师评价这个学生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当学生的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要肯定其努力和进步。比如可以说:“看得出你很努力,值得我们学习”、“你比以前有进步了”、“你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真的很了不起的”……这样科学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培养中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

培养中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摘要: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在中学生通向成功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中学生做事的毅力,和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掘有着重要影响。 Abstract:Confidenc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a very important for a person, but also the motive of human behavior.Confidenc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ndividual for his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ust degree of an activity,and it is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expression of self-worth, self-respect,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elf understanding.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leads to success on the road, it is 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o perseveranc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explore the self potential.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重要性激发意志力潜能 引言:在集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中,自信心不足的中学生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参加其他同学的小组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不敢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退避,独逛。在遇到问题时,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培养中学生自信心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信。美国工商管理学硕士(MBA),他们这些人成功非凡,主要归结于自信,他们对自己很自信。是自信给予了他 们前进的动力,是自信激励他们走向了成功。自信为什么会对人产生如此大的激励 第1 页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学术信息# 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由中国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数学文化论坛暨中国数学会通讯编委会扩大会议0于10月21-24日在石家庄召开。组委会主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邓明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蒋春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内外41家单位的7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5中国数学会通讯6和5数学文化6杂志的编委、国内外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及出版社的同仁。著名数学家、中科院严加安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项武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0李尚志教授、南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0顾沛教授等知名学者相继做了大会报告,深入探讨了数学文化理论研究及传播进展。 一、数学文化教育实践 数学文化昌盛的地域数学教育会显得生机勃勃,同时这些地域在优秀的数学文化熏陶下往往会涌现一些杰出的科学家。揭示数学的人文性与哲学式的思维,是数学教育者的双重任务。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严加安院士非常重视数学教育工作,以行动支持并推动了我国数学文化工作的开展。他在报告中强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 数学文化课的精髓是传授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与数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顾沛教授开设十年5数学文化6课程的积淀与凝练。顾沛教授指出,数学文化不能单独地、空洞地传播,必定要以恰当的数学知识或者数学事件为载体,但应主要着眼于以此为载体传播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美,在于数学思想深刻之美0。 将数学与诗歌、故事、武侠等人文素材结合起来,通过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李尚志教授报告引人入胜的地方。他强调,数学文化类课程的核心,是让听众体会到数学是怎样通过解决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中的一些重要且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发明、建立起来的。李尚志教授的5数学大观6课程和顾沛教授的5数学文化6课程是今年列入/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0中仅有的两门数学类课程(共103部)。 华中农业大学邹庭荣教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胡晶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王丽霞博士等代表做了关于课程建设的报告,介绍了各自单位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情况和经验。 二、数学文化案例发掘 中国学者对于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认识之深,开设该类课程的院校数量之多,相关教材和其他出版物的数量之大,数学文化的教育传播之广,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这得益于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这也为数学文化案例研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沛的动力和源泉。 项武义先生的报告/千古之谜与几何、天文、物理两千年0穿越时空,以科学人物的工作接力为脉络,融汇数学、天文、物理知识,生动地展现了数理分析,几何对天文研究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堪称数学文化案例研究的典范。 /所谓天才)))一个中年和三个青年的故事0,描绘了代数方程理论三百年的历史画卷。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从四个人的故事中揭示出方程可解性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的报告妙语连珠,给出了/跨越时空0、/昔非今比0、/牛刀小试0、/史海拾贝0、/追求自然0、/创造动机0个性命名的案例。并在另外三个报告部分/一条进路、一缕书香、一种视角0,表达了他对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的理解。 三、数学文化理论探索 数学文化,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数学研究领域里兴起的新热点,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数学家、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群体的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多项研究和活动,相关著述也非常丰富。目前我们正处在繁荣的数学文化多样性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都可以主张和呈现出来。但是文化的根本价值和功能在于引领而不是迎合,要鉴别什么才是先进文化,要以主流引领多元。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带动 121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时刻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自尊心能使人主动、自信。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弱小的,不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他们个个争强好胜,喜欢老师的赞扬及鼓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探索中对学生进行了赏识教育,尊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这是促使学生走向自信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就像一棵幼苗,只有在开始的阶段就得细心培育,才能保证他健康、正常地成为栋梁之才。学生入校后在老师的教育和管理下活动,形成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在这一关系里,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平时要注意学生的一点一滴,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把老师当成朋友。只有学生的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才能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2.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比如,我们班的索XX小朋友平时活动时总爱招惹别人,注意力也不集中,表现懒懒散散,可画画特别好,就抓住了这一 优点,每次画完画我就表扬鼓励他,索XX小朋友的小手真灵

巧,如果以后不再和小朋友们打架,长大后准能成为一个画家。小朋友们就很喜欢你。”他听后,显得特别自豪,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他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小朋友们也开始喜欢他,渐渐地索XX有了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自尊心很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产生沮丧、自卑的情绪。自卑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必须让学生远离自卑,在各项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克服自卑心理。 1.多说些赞美的话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用正面、积极、恰 到的语言,肯定 赞美他们,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最简便的表达方式。如,班上仁XX 同学自己不会系鞋带,有一次鞋带开了,老师就鼓励她说: “仁XX的小手真能干啦,不信你看,系鞋带一学就会。”孩子听了一下就精神起来,在老师的赞美声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2.关心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自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他们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在工作中若能注意观察学生,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这对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给学生拉上背部拉链,帮助他越过障碍物,满足孩子们游戏的欲望等。正是这些琐碎而繁杂的细节照料,最能

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 杨洁 自信心是在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人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从而获得成功。居里夫人说过:“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信,没有“我一定能成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就不能成人成才,甚至有才能也变成无才能。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信心。” 一、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失去自信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有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喜欢用结论性的语言批评学生,教师的话在同学中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久而久之,会使其它同学认为这个学生很差,产生看不起这个同学的心理,也会使这个同学认为自己真的不行。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问孩子的成绩,不问过程,一切唯分数论,成绩好什么都好,成绩不好则一无是处。轻则责备、数落孩子一通,重则打骂。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主要生活环境都得不到关怀和鼓励,必然要加速其自卑心理的形成,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自信心的作用 自信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逐步地自我完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失去自信,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不只在学校里难有起色,将来也难以在人生的征途上承载远行。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就能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提高学习自信心,焕发学习热情,主动内化教育要求,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从而实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着力帮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尽量减少失败的次数,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为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每个目标都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不搞“成绩论”的一刀切,而是从德智体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多用激励性评价。“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学生适当经受点挫折是应该的,但要以自信为前提,否则,经常失败会使学生一蹶不振而失去自信。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次失败而获得成功,那是因为以自信为基础,靠的是以往的成功坚实了自信,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应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管理学硕士信念教育研究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管理学硕士信念教育研究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青年 教师是否具有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会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工作质量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标签: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问题;路径 引言 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培养主阵地,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培养、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据《中国教育年鉴(2013年)》统计,全国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已占到了高校教师总人数的60.8%。调研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在理想信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不强。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人生实践锻炼以及阅历还不算丰富,虽具有高学历,但对我国的民主政治缺乏历史的、全面的了解,在意识形态中,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国情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着高校教师传统的价值观念,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西方价值观对青年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部分青年教师的政治意识逐渐淡漠。这导致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出现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言行。 (二)理想信念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向往以及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如今,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但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这项工作的研究不够。青年教师面临结婚、购房、赡养老人等诸多现实问题,个人重心忙于生活,對政治学习和政治意识的提高重视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学习欠缺,理想信念淡化。 (三)价值观念模糊。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及启示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及启 示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历史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对本民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标记。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正确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过多地渗透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导致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针对学生对本族文化缺乏自信和对外来文化盲目膜拜等现象,在英语教学当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以西安新建本科院校为对象,从大学英语教学出发,调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及其不足,以期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平台,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联盟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西安新建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问卷共包

含15个题,第1~14题为封闭式问题,第15题为開放式问题,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英语学习、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英语课堂中外国文化的渗透以及文化自信培养的建议等方面。此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86份,调查结果如下:有关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对中国文化兴趣的问题结果显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注重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双重吸收,%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不足以应对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还有%的学生对此持不确定态度。以上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语言学习应包含语言和文化学习,而且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应该包含目的语文化知识,还应该包含母语文化知识的摄入。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占%,较有兴趣的学生占%,说明很有必要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大学英语课堂和教材中涉及中西方文化知识的问题结果显示,%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涉及外国文化知识,%的学生认为经常涉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有时涉及中国文化,%的学生认为很少涉及。这说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注重外国文化知识的教学而缺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涉及。%的学生同意外语教材中含有足够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学生不同意外语教材中含有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这说明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更多涉及的是外国文化知识而非中国文化知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除了来自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以外,还来自其社会交往中的角色行为。小学生往往以别人眼里的“我”来评价自己。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老师在学生眼里,被看成圣人一般。老师的评价,就是最高的评价,是终极的评价,是不可更改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嘲讽学生,打击学生,即使学生回答得不令人满意,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性,鼓励其再思、再悟,更不得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当学生需要鼓励时,教师应义不容辞的鼓励他,当学生需要赞美时,教师不要吝啬溢美的语言。 二、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课堂教学中自我评价往往被教师和同学评价所掩盖,当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在师生面前时,往往会由于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受到嘲笑,因而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导致许多原本对学习充满好奇心,渴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对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反而降低了。这其中的原因就可能缘于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被逐渐地放在了次要位置。在教学中,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讨论,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在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多元化 每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有所不同。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后进生,对他们的要求要低些。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进生有的是智力发育较慢,有的是心不在焉,调皮捣蛋,教师要拿出全部的热情和他们交朋友,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课上课下多和他们交流,亲其师则信其道,对教师没有距离感了,自然胆量也大了许多。教师要对后进生的知识现状了如指掌,用尽可能适合他回答的问题去提问,让他有机会成功,自信心就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培养起来了。 总之,培养学生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地培养起来。

国内外幼儿教师师信念研究述评

国内外幼儿教师教师信念研究述评-教师教育论文 国内外幼儿教师教师信念研究述评 王祥,罗凯 (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阳550018;2.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18)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幼师教师信念相关文献的述析,本文从国内外幼师教师信念研究的发展阶段、主题内容、方法手段切入展开,结果发现国内外就这一领域的研究都是令人喜忧参半的状态:国外的研究已然精深广阔,但对跨文化幼师教师信念的比较等却仍属空白;而国内研究则不甚乐观,至少存在模仿痕迹明显、对象视角局限、方法手段单一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国内外;幼儿教师;教师信念;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14)08-0081-0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认同。相应地,国家及社会各界对此阶段教育的投入、改革与推进都狠下了气力,这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学前教育的表述以及由其生发出来的一连串幼教普及化的宏大浪潮中可见一斑。无疑,学前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但“万物萌发”的同时常也是病害滋生的时期,譬如在各种媒体中频频曝光的幼师体罚、虐待甚至性侵儿童等事件正是这些“病害”的征兆。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幼师或有“信念”之虞。〖JP〗 毋庸讳言,个体的行为是其信念所指挥和主导的,幼师个体的职业行为亦是如此,想要“边发展边治理”,让幼师能够知行合一,对隐藏在幼儿园中的“幽灵”(幼师的教师信念)作出研究和规整,以切实指导其行为的具体表现势在必行。但在之前,对国内外有关幼师教师信念的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拟对国内外幼师教师信念研究的发展阶段、主题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综述和评论。 一、述评文献来源 (一)国外方面 先值得指出的是,国外有关幼师教师信念的文献汗牛充栋,这与其研究历史的久远存在很大关系。为使述评具有针对性而更加高效,本文述评的国外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三大权威数据库,包括Elsevier、Springer、①。在第一步“初始检索”中,由于“幼师”有多种翻译,主要是early childhood teacher、preschool teacher和kindergarten teacher,所以笔者最先以early childhood并联teachers’ belief作为主题词,时间未设②在三大数据库中展开检索,一共检索到了2689篇文献;然后以preschool并联teachers’ belief作为主题词,条件同上在三大数据库中检索,一共搜到1167篇文献;接着再以kindergarten并联teachers’ belief 作为主题词,〖JP〗方法类似地在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搜到文献〖HJ〗〖LM〗361篇。第二步,即筛选和分类。此步中,笔者尽量剔除重复或不太相关的文献,并依据几大数据库检索工具给出的类别信息对文献加以分类。最后发现,三大数据库中期刊论文约有441篇,著作(包括专论、手册)11本;从学科范畴来看,可归属于:①教育学、②心理学、③社会学、④哲学,具体见表1。另外,笔者还辅以Baidu和Google引擎进行检索,也搜到了一些关联主题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数据,研究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在这一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投资者情绪在对企业投资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的同时,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敏感性增加。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效应;投资行为 一、引言 在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投资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竞争力增长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企业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并以此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利润增长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现今关于投资理论的主流思想是由Tobin首先提出,并经Hayashi完善的著名Q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1〕,投资理论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然而,传统企业财务研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理性主体,他们都进行理性预期、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历次经济危机发生表明,现实经济中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理性,人在认知和做出决策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并且这种偏差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和长期存在,有时可能会主导整个市场,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2〕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应用于企业财务研究中,特别关注行为主体心理变化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实质性影响。现代投资理论也从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过渡到前景理论。然而,作为行为金融的热点研究话题,现有文献关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假设开展的,忽视了现实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共存这一事实。〔3〕把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纳入同一框架考察是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也是进一步理解投资者和管理者行为、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探讨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影响的渠道和机制的前提。那么,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情绪是怎样共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者情绪又是怎样形成以及在整个影响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机制,还有助于管窥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的"塑造",进一步深刻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大学生文化自觉研究综述

摘要:“文化自觉”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中期,但直到20世纪末学者们才开始关注和重视该问题,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研究范围和视角的不断扩大,学界在该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是对我国大学生群体关于“文化自觉”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归纳叙述,希望能给此后研究该课题的学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能唤起当代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挽救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危机。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文化自觉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梳理,文化自觉的内涵问题,当代研究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主要视角以及研究展望。 一、何谓“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最早的提出者并不是费孝通先生,而是晏阳初,见诸于1937年他发表的一篇名为《10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的文章,他提出了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两个概念,将其视为乡村建设运动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晏阳初此后对文化自觉概念并未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直到1986年,许苏民先生开始着手对文化自觉问题的研究,他提出了关于近代文化自觉的三大问题,分别为近代启蒙者对传统的超越与参照系的确定;从释义学角度分析近代启蒙者能否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以何种态度看待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文化探寻。 而费孝通先生是在1997年的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才正式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①费老比晏阳初对此概念的使用晚了整整60年,他提出此概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针对当时改革开放环境下人们对外域文化的一种不正确态度――仰视或俯视。身为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的费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极其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他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②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要对自身文明进行反思,这样才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且达到和谐相处,世界上不仅仅有华夏文明,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种族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才能达到“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美好境界。这无疑不体现了费老汪洋博大的人文情怀。 汤一介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特色,历史以及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具有“问题意识”,预见自身社会将会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抓住这些问题并深入探讨它们,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他将“文化自觉”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后,对文化自觉问题的研究迅速升温,其中关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问题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全球化时代迫切的发展需要,更是缘于其与中国实际的密切联系,它属于“中国问题”的范畴。学界当前关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涵问题研究不存在大的分歧。伊宁认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包含三层基本含义:一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二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自觉,充分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长处,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三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自觉,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没有哪家文化更比另一家文化更好或者不好,要坚持“和而不同”,即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观,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③ 二、当代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研究的主要视角 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但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科研水平,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直到二十世纪末,这一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但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信,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学生往往由于自己表现的机会少,而产生胆小的心理,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缺少自信心,不敢展现自己,针对这种心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大胆健康向上的心理。如常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办小报比赛、辩论比赛等。使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请问你们学校举行过这类活动吗?举例说明。 例如,学生自己组织了一场“打电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辩论前,正、反双方都会收集了大量有利于自己的资料,

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辩手上场,辩论会开始。你会惊讶地发现正方三辩是平时不善言辞的李娟,她想:正方怎么会派她出场,这不是明摆着要输给对方吗?正在这时,我听到她说:“请问对方辩友,假如打电脑没有益处,为什么目前世界己进入网络时代?又为什么会有人说:不懂电脑的人是21世纪的新文盲?”顿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她喝彩……辩论会越辩越激烈,双方辩手都有上乘表现。课后,我夸李娟:“你真行!”她满脸兴奋地说:“谢谢老师。我们什么时间再开辩论会?我相信自己会表现得更好。”这个事例说明: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2、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在一次题为“谈谈我的优点”的主题班会上,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身上的优点,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谈的尽是“缺点”和“不足”,优点少得可怜,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优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